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18 11:09:41瀏覽5360|回應7|推薦36 | |
凍頂茶 張達修 (以上資料引自《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謹此致謝。) 張達修(1905─1983),號篁川,又號篁村。南投竹山鎮人。講授漢學及擔任報社漢文部記者。有《張達修先生全集》傳世。 臺灣古典詩中茶詩不少,我在《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及《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中搜尋到一些。本文將設定在其「中國淵源」方面立論。 張達修〈凍頂茶〉前五句已涉及茶詩的三個「中國淵源」。「新泉活火瀹蘇髯」化用蘇軾的茶詩;「潤到詩腸清到骨」即「詩清都為飲茶多」之意;「茶經有待續鴻漸」談到茶聖陸羽的劃時代著作。〈凍頂詩〉未提到盧仝的七碗茶詩,本文將另舉它詩說明之。 蘇軾〈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楊萬里評其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清取清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釣石,非尋常之石,四也;東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張達修「新泉活火瀹蘇髯」化用蘇軾詩,極為明顯。 清,是茶的精神與本質,飲茶是近世文人表現清的一種生活表象。唐宋文人在詠茶時,都重視其「清」的特點。「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顏真卿等〈五言月下啜茶聯句〉)、「此物清高世莫知」(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數朝詩思清」(李德裕〈故人寄茶〉)、「五碗肌骨清」(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羨君瀟洒有餘清」(歐陽修〈和梅公儀嘗茶〉)、「願攜茶具作清歡」(梅堯臣〈依韵和吳正仲聞重梅已開見招〉)、「更作茶甌清絕夢」(陸游〈夜飲即事〉)、「故人氣味茶樣清」(楊萬里〈謝木韞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本段引自劉學忠:〈茶與詩─文人生活對藝術的滲透〉,《文學遺產》1996年第2期,頁22)張達修「潤到詩腸清到骨」即本此意。 陸羽(733─805),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縣)人。其所著《茶經》是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著作,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十章。《茶經》在介紹茶的知識和經驗時,也將儒家的思想、佛教的理論、道家的學說貫穿其中,深化和提高了飲茶的深層美學和文化內涵。他在《茶經》「一之源」中開宗明義地總結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並認為真正的茶人應是「精行儉德之人」,同時又在「五之煮」中寫下了「茶性儉」的經典評語。(參見于大瑋:〈高山流水育精神─試論唐宋品茶詩中的文化底蘊〉,《農業考古》2000年第2期,頁220─221)張達修「茶經有待續鴻漸」即用陸羽之典。 以下錄臺灣古典詩中的茶詩四首: 品茶限先韻 梁維嵩 佳士詩清豈偶然,品茶功在飲茶先。新泉試到人間味,活火參來世外禪。七盌工夫分次第,一甌風味落言詮。解人好是樵青婢,竹裏安排手自煎。 品茶限先韻 羅建祥 按譜龍團手自煎,茶緣深似品花緣。閒將月旦歸杯下,妙估風流選雨前。入口嫩評新揀葉,沁脾清辨遠來泉。欲知茗事須多飲,豈在徒看陸羽篇。 品茶限先韻 唐景崧 消閒何物最留連,井裏清泉竹裏煙。領略餘香當酒後,徘徊佳味在花前。功能破睡參餘潤,悟比談經得妙詮。苦境遍嘗甘境出,茶神從此有真傳。 嘗茶 二首之二 楊爾材 武彝香茗自堪珍,淡綠微黃一掬春。我效盧仝嘗七椀,清風習習味津津。 上引四詩,除了「清」、「陸羽」外,又提到飲茶與參禪和悟道的關聯。最值得注意的是盧仝七碗茶。盧仝(約795─835),晚唐詩人,自號玉川子。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讓他名留青史,全詩四十句,下錄重要句子於下: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蘇軾有「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之句。楊萬里有「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之句。梅堯臣有「且作盧仝走筆章,亦欲清風生兩腋。」之句。 《五燈會元》記載趙州從諗禪師「吃茶去」公案。趙樸初題詩:「七盌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我此文已經寫得頗長,還是吃茶去吧!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