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臺灣古典詩中的庶民飲食書寫
2013/09/02 01:38:21瀏覽4368|回應6|推薦99

薯米澎無稻粱,居人以薯乾供食,因名為薯米。     胡健

番薯當米度年華,鼓腹安閒海外家。義士不須勞指囷,將軍何事慨量沙。笑殊香秔供天府,喜並山芋喚地瓜閩人呼番薯為地瓜。一自島隅分種後,風流隨處詠桃花紅白相參為桃花米。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貳冊。由於胡健曾任澎湖通判一職,可知本作為其觀察澎湖百姓生活之所得。詩中記錄澎湖人以番薯乾作為替代糧食的飲食習慣,並認為若自古便有薯米,則魯肅無須資助周瑜軍糧,而檀道濟也不用因缺糧而唱籌量沙,對於番薯替代米糧的價值,給予了高度肯定。值得注意的是,本作除了記錄臺人稱番薯為地瓜外,同時也將山藥並稱為地瓜,呈現出古今語言習慣的延續與變異,而將番薯與山藥合煮的菜餚,雅稱為「桃花米」,可謂是透過文人的筆鋒,為澎湖缺乏米糧,不得不食用薯乾的窘境,增添了幾分雅致與解嘲。(「題解」撰寫人 張明權)

藷粥              黃炳南
不知肉味食無魚,藷粥清甘配野蔬。
萊菔登盤休厭淡,深嘗世味貴粗疏。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載於《南方》151 期,1942 年5 月1 日。藷粥,即甘藷和米熬煮成稀稠狀的粥。甘藷,俗呼番薯或地瓜,是臺灣民間 除了稻米外,重要的補充食糧。昔日人們會在盛產時將它刨成絲狀曬乾儲藏,稱「蕃薯簽」,主食不足時可用來充飢。藷粥通常做為早餐或點心食用,不配上大魚大肉,以鄉間唾手可得的野蔬或自製的醃蘿蔔最對味。作者在嘗盡人間美味後轉向喜愛這種清淡粗疏的飲食,在此也微微透露反樸歸真的心情。近人經濟環境好轉,藷粥不再是荒年的不得已,坊間清粥小菜變成健康美食,頗能呼應本詩的情境。( 「題解」撰寫人 向麗頻)

上一篇寫江山樓,好像有點「朱門酒肉臭」的樣子,這一篇我們把視線放在「庶民飲食」書寫上。我不想爭辯「上層階層飲食」和「庶民飲食」的定義。我所說的「庶民飲食」是指平民百姓經濟可以負擔,又很容易取得的飲食,鮑魚、魚翅、熊掌、燕窩很明顯不是「庶民飲食」。我之前寫的愛玉凍算是庶民飲食,烏魚子不一定是庶民飲食,在臺灣古典詩中所見,烏魚子蠻貴的,甚至要典當金釵玉環才買得起,在貧困的時代,有點像奢侈品。檳榔很難界定,開臺進士鄭用錫喜歡吃,一般人民也喜歡。前面我探討過的飲食,此篇不贅述。

臺灣俗諺「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番薯湯。」有「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意思,但也有荒年米糧不足,以番薯充飢的意思。在澎湖的情形又不同,胡健詩所謂的「薯米」,「番薯當米度年華,鼓腹安閒海外家。」紅心的番薯還可和白心的山藥一起煮,雅稱「桃花米」。向麗頻教授解析黃炳南〈藷粥〉也很獨到,現代人為了養生而吃地瓜粥,不是因為貧困。我以為胡健〈薯米〉、黃炳南〈藷粥〉是臺灣古典詩中的精品,意象營造及哲理,都有可觀。陳廷憲和劉家謀也寫到薯米,以下引之:

    澎湖雜詠  二十首之十       陳廷憲

天生甘藷海中餐,細切銀絲日炙乾。萬廩千箱居積滿,不勞引領望臺灣。

    海音詩   一百首之十四      劉家謀

澎地不生五穀,惟高粱、小米、地瓜、土豆而已。地瓜,蕃薯也。土豆,落花生也。以海藻、魚蝦雜薯米為糜,曰糊塗粥。草地人謂府城曰「神仙府」。韋澤芬明經云:「鄭氏有臺時,置府曰『承天』,今外邑人來郡者,猶曰『往承天府』。神仙,殆音訛也。」

一碗糊塗粥共嘗,地瓜土豆且充腸。萍飄幸到神仙府,始識人間有稻粱。

劉家謀的詩序解說的很清楚,詩真「可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糊塗粥名稱,讓人莞爾。三、四句一轉,餘韻無窮。

災荒或戰爭時吃地瓜。傅錫祺〈甘藷〉有「田園有地瓜,傳自交趾出。冬春成熟時,纍纍農人室。飯米雜二三,甚者過六七。」之句,雜有六七分番薯的番薯飯也許還算不太差。賴柏舟〈戰爭中竹枝詞十首之一〉:「郇廚久缺肉魚香,覓食空勞日日忙。吩咐山妻逢節米,療饑且煮地瓜湯。」戰爭時期,糧食管制,只有喝地瓜湯了。

    田舍郎十四首:點心            黃炳南

農夫食力汗淋漓,一日勤勞十二時。正頓三餐心兩點,非貪口腹止充飢。

黃炳南自註:「一日三餐正頓,間食曰點心。農忙時,農夫以粗米飯為點心,增食兩次。」依筆者青年期以前在農村生活的經驗,點心已經不限於粗米飯。以下所舉各詩有時也當作農忙時的點心,當然,平常時庶民百姓也是可以吃的。

    仙草冰                         吳萱草

細細熬成貯玉缸,非同凡草品無雙。醍醐漿與金莖露,一樣嘗時熱氣降。

    酸梅湯                         何木火

孤山摘出類星珠,味帶酸甘漬滿壺。清汁芳芳堪解渴,一杯可口勝香酥。

    米篩目咏                       張達修

分明入口抵瓊漿,冷滑真堪解熱腸。篩影團團凝粉藕,銀絲縷縷點洋糖。涼亭喚賣招炎客,隴畝充飢饁雪娘。素食年來成習慣,何嫌消夏一甌嘗。

    紅豆冰                         曾晁機

解渴調成雪滿卮,朱苞凍破子離離。瓊漿我憶雲英乞,一樣相思味沁脾。

    夏季羅山竹枝詞六首之六         林玉書

一味冰涼莫漫誇,暖湯浮玉好生涯。蔗漿和就甘於蜜,侵曉街頭賣豆花。

臺灣熱天長,中南部更是如此,第一好賺開診所做醫生,第二好賺賣冰,仙草冰、酸梅湯、米篩目、紅豆冰大都是涼飲。豆花大多是涼飲,但林玉書的詩說,嘉義的夏天也有賣熱豆花的。

清涼有勁,涼飲在手,甜在嘴裡,涼在心裡,屬於庶民的小確幸。而地瓜翻身了!您還記得2009年的八月八日,有一個政府高官在五星級飯店吃地瓜粥的事嗎?看來現代的臺灣地瓜粥也分等級了,但是,大街小巷所見的烤地瓜,我想庶民還是吃得起的。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7608005&aid=8298659

 回應文章

貢寮煙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1/06 22:00
「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也許出身農家的緣故,我對勞動者有悲憫之情,喜歡「勞動文學」,我的成長背景就在採收橘子、番石榴、稻子、地瓜、落花生、蘿蔔、柚子等農作物中度過。這些勞動詩不但具有詩歌審美價值,也是我生命史的重要部分。在勞動中歌唱,在勞動中慶豐收,這就是勞動階層的愉悅。我也喜歡桂圓少年英雄屠龍的民間故事,凡是來自民間的,來自土地的,我總是喜歡。

*惜ㄦ*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1/02 20:27
很喜歡濃濃鄉土味ㄉ詩..足感心耶心怡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3-11-03 00:01 回覆:
有泥土味的詩,踏實多了。

吟先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9/26 17:14

恩~真的要好好的研究

謝謝

我趕快把文章搬過來 城邦*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3-09-27 00:11 回覆:
您的格子內容很豐富,值得閱讀。

貴婦妞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9/03 22:17

好難得看見把番薯簽寫得如此到味的文章

謝謝您   妞現在竟然說不出來現在想說的感動

心裡其實有好多好多話想說

因為番薯簽充滿了妞的童年呀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3-09-03 23:06 回覆:
我本是農家子弟,青年以前常有機會在故鄉嘗番薯湯、番薯飯,真是人間美味!

卡娃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9/03 12:51
烤地瓜,讓我想起了我的祖母,小時候父親會在每星期帶全家人一起探望她,祖母住在小部落裡,總是會在小小的房子裡的地上,有一小塊可以烤火的區塊(冬天烤火取暖的地方),就在這烤火的區塊烤了幾個,我們一到,吃的就是熱呼呼的,淺咖啡外皮內利金黃色的地瓜,那滋味永難忘懷。
庶民的小確幸,烤地瓜。 謝謝您的分享!
卡娃思~天天開心的人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3-09-03 16:14 回覆:
以地瓜或地瓜籤當主食是貧困時代的現象,但現代人偶而吃吃地瓜,可能有種鄉間情趣,又有益養生。您阿嬤的烤地瓜,有親情的溫度,別有風味。

吉安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臺灣古典詩中的庶民飲食書寫
2013/09/02 12:23

薯米澎湖沒有出產..所以滿清時期澎湖居民視米糧為高級品..要不然都以地瓜為主食..還好大家吃地瓜也都健康.沒事..目前有所改變.大家都豐衣足食...這首詩使我想起澎湖灣..也喜歡此篇好文...ROES加油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3-09-02 12:42 回覆:
安康兄是澎湖人,一定比外鄉人瞭解澎湖。澎湖的特色不少,像牛柴、薯米的古典詩,臺灣本島是沒有的。有機會要去澎湖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