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30 15:00:28瀏覽3968|回應2|推薦58 | |
食烏魚五十二韻丁酉作 洪繻
烏魚有引 范咸 洪繻字棄生,號稱臺灣古典文學的殿軍,他的〈食烏魚五十二韻〉氣勢不凡,烏魚也堪稱有「臺灣特色」,一百零四句的五言古詩恰能表現其磅礡大氣。此詩用很多詩句描述烏魚的美味,也用很多與美味有關的典故襯托烏魚之鮮甜。「伊時方魻鰈,無數共翱翔。隨浪千群出,迎濤萬尾張。軒鬐成蜃市,聚吻起鼉梁。」這就是所謂的「烏魚柱」,場面壯觀。「即此當前味,教余觸目傷。功名雞肋棄,身世鰂煙藏。喉裏悲吞鯁,槎頭歎失防。如鯾恒縮項,匪蟹久無腸魚亦有無腸。日日思河漢,家家痛武昌。」這又把烏魚比作自己,寄託他在日本帝國主義者統治下的無奈。烏魚子美味當前,但在國仇家恨的時代氛圍下,食不知味。 范咸的〈烏魚有引〉把「正頭烏」、「回頭烏」解釋一番,也提到政府徵稅的事。「曾食江鯔爭比得,芙蓉花裏好提壺。」最後兩句還是要把烏魚子的美味讚美一番,「鮮甜能下酒」,芙蓉花下,一口醇酒,一片烏魚子,其樂融融。陳繩〈烏魚〉:「江鯔味薄河鯔小,爭似炎方海錯奇。」「炎方」就是臺灣,臺灣沿海捕獲的烏魚,品質勝過閩浙所產,這就是我前文所說的「臺灣特色」。蘇鏡潭〈東寧百詠〉:「昨夜烏魚初佐酒,此行端不負詩腸。」看來烏魚子配酒,詩篇也不斷詠出。休閒生活常能促進文化藝術的創造,烏魚是上天的創作,號稱「神魚」,而歌詠烏魚的詩,則是文人詩歌創作的精品。「詩人是萬物的命名者」,臺灣古典詩人創造了烏魚的藝術風采。 海音詩,一百首之十七 劉家謀 浩浩飛颱競捲沙,秋棚何處覓新瓜?烏魚歲晚無消息,累得鹽官仰屋嗟。 鹿江竹枝詞,十二首之一 莊太岳 烏魚大獲萬三三,典盡釵環為口饞。本港從來魚子好,果然風味勝臺南。 鳳山竹枝詞之七 盧德嘉 一帶漁家住海邊,烏魚補得慶盈船。正頭肥美回頭劣,入市人人問價錢。 劉家謀的詩談到烏魚課稅的問題,當年冬天烏魚群遲遲不來,稅收堪慮。莊太岳的詩剛好相反,當年鹿港的烏魚大豐收,價錢也不便宜,有人為了嘴饞,還典當金釵玉環,他還誇說,鹿港的烏魚子風味勝過臺南。盧德嘉的詩談到鳳山的烏魚也豐收,至於說「正頭肥美回頭劣」,這誰不知道?以上三首詩都非常淺白,重點在烏魚的經濟價值及課稅。 打鯔魚什詠三首 林玉書 鯔魚又到七鯤洋,沿海魚家喜欲狂。郎自刺篙儂補網,澳邊燈下兩奔忙。(其一) 為避寒潮逐隊來,年年守信不須猜。世間儘有食言者,腦海何曾自打開。(其二) 抱卵揚鰭結隊齊,避寒南下豈無稽。細鱗也有回頭日,愧煞頑夫尚溺迷。(其三) 海物雜詠─烏魚 鄭鵬雲 游泳滄溟渺水雲,陽生前後瘦肥分。無邊苦海誰能覺?解得回頭獨有君。 林玉書的第一首寫魚家男女努力刺篙補網,為忙碌的補鯔魚(就是烏魚)工作做準備,「勞者歌其事」。第二首言烏魚年年冬至前後十天為避寒逐隊而來,非常守信,三、四兩句一轉,世間儘有食言者,不曾把自己的腦海打開,把烏魚的守信和食言者做對比。第三首在回頭烏身上做文章,世間有執迷不悟的頑夫,愧煞會回頭的烏魚。鄭鵬雲的詩也是拿回頭烏做文章,無邊苦海竟獨獨只有烏魚解得回頭。中國文學和哲學有「比德精神」的傳統,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以乾德比剛健,以坤德比柔弱,烏魚守信、回頭不過是牠們生存活動的軌跡,傳統文人就是能拿來比附倫理道德。 「農委會烏魚館」網站有不少有關烏魚的資料,值得參考,從烏魚產業發展史、技術面、經濟面、烏魚文化與民俗、烏魚種類與養殖、美食等方面都談到了。近年來,由於溫室效應、海水溫度上升、大陸漁民在臺灣海峽北部截捕、臺灣西海岸的污染、過度捕獲等多種因素,烏魚的產量大減。 烏魚以及其製品烏魚子是許多臺灣人喜愛的珍品,這項漁產為臺灣歷來的統治者帶來了很多稅收,也為漁民帶來不少收益。烏魚子佐以蒜茸、芫荽、蘿蔔絲,真是人間美味。臺灣人在農曆過年期間常常吃這道美味,有種溫馨、團圓的美滿感覺。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吃烏魚子經驗是前年冬天的某次宴會,那年我和賴老師得了一些校內的獎項,系友會會長徐學長特別在茄萣設宴慶祝,一般我們吃烏魚子都是切成薄片,但那次的烏魚子是一整塊一整塊的,大約有二十七公分立方,這代表海口人徐會長的豪情,那次內人及許多系上老師也參加了宴會,只不過是小小的成就,系友會就如此重視,真是讓人感動。像魔術方塊的烏魚子,永遠烙印在我的心版。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