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小孩很無情......請你先放下手機,用眼神和情感好好和他交流吧!
2024/04/17 08:33:17瀏覽915|回應1|推薦8

身為心理輔導老師,長期以來有一種和家長互動的「經典」場合,會讓我們忍不住真情流露,親師間的情感交流瞬間爆增,一下子就超越年齡、性別、職業、位置、距離......的「交心」,以至於我多年後的回想,還可以感覺到那種「甜甜的」滋味。

那就是:與IEP家長的班級親師座談,也就是特殊生的家長在期初或期末,與孩子的導師和各科的老師面對面溝通;大家目標很一致:照顧好這個特殊生,可能是肢體障礙、聽覺障礙、注意力缺乏、自閉、亞斯.....等特殊氣質的孩子。

通常輔導老師是最後說話的,我常常聽完家長說著照顧的辛苦,或是老師們會給予一些回饋和建議,我這個年級輔導老師,只是在最後有點類似總結式跟家長說了一句:「媽媽您長期以來對孩子的照顧和投入,辛苦了!」沒騙你,通常這個時候,媽媽會當場落淚!

情感觸動的關鍵,決不是我的刻意或矯情,而是我帶著情感的眼神和表情,面對面的溝通,我打從心底真正的關心這個孩子,透過語調、語氣、眼神、表情、手勢、身體前傾.......,所有語言和非語言的真情流露,觸動了媽媽。

這是人性的良善面。情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天經地義的元素,所謂共感的天賦。

如果您是家長請先自我檢視一下:和孩子講話時還滑著手機嗎?眼神有沒有對焦呢?看得到彼此表情嗎?身體距離有靠近嗎?......手機世代、短影音成癮、虛擬化世界的共業是:語言越來越脫離情感,成為硬梆梆的符號,情感交流的功能不見了。

難怪,網路上常見動不動就用文字去傷害別人,動不動透過網路、群組孤立、霸凌、炎上......,反正躲在鍵盤後,看不見!也就不帶情感!

「電視與隨後的數位革命,已經對人類心理開始造成强烈的變化。人類從電子產品學到的字彙,比從母親身上學到的更多,因此一定會發展出新的感性。如果沒有適當考慮到新環境的衝擊,尤其是新的語言學習過程,就無法了解[大眾精神病理學]在我們這個時代裡發展而成的最新形式。

......其中的兩個主要發展:第一,語言學習脫離有效的親身體驗;第二,對他人體驗的虛擬化。」(「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p.76)

孩子語言的學習過程,本來是來自母親、家人,慢慢長大是鄉里的人和同儕,人與人的語言和互動有兩層意義:1.知道語言外的意義和情感;2.理解他人的感受。現在我們因為數位和虛擬,大幅減少了互動中情感交流的層面,進而也剝奪了對他人同情的能力。

這是人類進化的重大危機,而且是前所未見、完全沒有經驗可以預備和參考的。於是,我們就看到越來越多所謂「無情」的種種反撲,對自己的無情是躺平、放縱、自我傷害;對他人的無情是霸凌、攻擊和屠殺,

有一個公認的關鍵期是兒童階段,無論是語言學習的初始,還是社交能力的探索,透過一般互動、遊戲、團體運動或各種活動,語言的、非語言的訊息,明顯的、潛在的情緒表達,大量自然而然的交流、感受和學習著,然後,我們一輩子都會帶著這種累積的「人味」長大。

然而,最糟糕的狀況是:大人自己玩自己的,所謂的「兒童忽略」,兒童的語言和情感表達與感受,完全被剝奪;我個人覺得如果事證明確的話,公權力應該要透過社工強力介入兒童忽略,因為,這樣的忽略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傷害,他長大後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父母怎會沒責任呢?

所以,在這個需要更多情感交流的年代,千萬不要試圖用訓話、說教想要孩子去重視,那完全是身教的領域,說的和做的一旦相反,三歲小孩也會看出來,反而成為負面的教育;何況,我們可以預期,以後孩子和AI聊天可能多過真實人類,不帶情感的語言,只會更嚴重。

願意生養小孩是很棒的人生責任和成就感,但世代差異一定要審慎因應,國外一再發生的「校園屠殺」是很鮮明的警訊:孩子成長中缺乏情感的語言和溝通,就像沒有根的植物,怎會活得久、活得好呢?好好看著孩子真實的聊天吧!

放下手機然後呢?不妨從日常儀式感的培養開始:飯後散步、走入大自然、睡前真心話、運動、露營、一起建立節慶的玩樂活動......,總而言之,能丟掉手機的真實互動,都是好事吧!

註:圖片組合錄自網路,版權屬於原創作者。 

#阿得的讀書會

#散播正能量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80514414

 回應文章

js
2024/04/17 17:45
..舉凡能力所及卻不為;一者是為見義不行;或者自以為明哲保身,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諸此種種,或為自認:「份內,何損之有?」但是不行此舉手之勞、冷漠以對他人困頓,一者已失廣結善緣、增福之契機;二者既不積極增福,顧自我行我素,殊不知當下之「我」時時刻刻俱在耗損福報!其三,眼見他人之困頓,自身能力而不行,是為失仁!基本慈悲喜捨之仁善不存,乃錯失與諸佛聖結緣之契機,更為大損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