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04 09:58:44瀏覽547|回應1|推薦25 | |
前陣子閱讀「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很喜歡書裡採納很多科學的驗證,去分析運動對於身心健康的巨大影響,其中,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想要分享給大家: 「你一天走幾步?」 我先說美國人的平均數字是:4774;然後全球的平均數字是:4961;我上網查了一下,我們台灣是:5000。上述書裡特別提醒我們:一旦每日行走步數少於5649步,便容易產生焦慮和憂鬱的情緒問題,生活品質也有負面影響。 進一步上網搜尋和研究,你會發現走路步數甚至和死亡率都有相關喔!研究發現:每天步行數與總死亡率呈現反比關係,每天步行數每增加1000步,總死亡率會減少減少6-18% ,不過,這也是有上限的。 想要活久一點,想要遠離憂鬱、焦慮,走路,絕對是簡易入門的好方法!當中還可以考慮其他有利條件:走路的「強度」~要善用身體核心肌肉的健走、速度提高;「結伴同行」~順便增加社交互動和歸屬感。 年齡層,又是另一個重要指標,一般來說,越年輕越不喜歡「單純走路」!年輕人動不動就是開車或騎機車代步。難怪我以前詢問高中生二擇一:20分鐘走路可以抵達或是等公車20分鐘,他們常常是選等公車! 以人類進化來說,我們的爆發力沒有獅子老虎厲害、也不適合單打獨鬥、而且幼稚期特別長,所以人類是既脆弱也堅強,強的就是:持續的、耐力的、合作的「動」,這正是求生存的基本元素:活著就要動! 最後要談最難的部分:習慣的建立。 運動最困難的就是:起心動念容易,成為習慣不易,以我跑步來說,我是個體戶的模式~自我督促為主;如果要迅速建立運動習慣,找到夥伴,是最有效的方式是夥伴督促(如參加跑團),又能增加友誼和激勵。 「根據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你有一位朋友的陪伴,山丘看起來就沒你獨自面對時那麼陡峭。」(「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p.213) 啟動運動習慣的初始,也要很重視「最小可行動量」的原則,不求高標,以避免增添一開始要運動的阻力,譬如:趁追劇時的「超慢跑」,或飯後的公園散步,都是想到就比較容易的事。 還有一個走路運動的好方向,是融合大自然,這對身心靈舒壓很有幫助,心理學家把這種在自然環境中的身體活動,稱為「綠色運動」(green exercise),只要超過5分鐘,人們的情緒與觀點都會得到很奇妙的幫助。 一旦習慣建立了,也會得到多巴胺、大腦內源性大麻素的循環增強,恭喜你,你得到類似所謂「跑者的愉悅感」(runners high),這就是習慣跑步的人都會體驗到的「神秘經驗」,不足為外人道,反正就是:不跑腳會癢啦! 也要特將本篇心得分享給中年大叔大嬸們!依據我的觀察,中年是人生習慣翻轉的最佳時機,年輕時不愛動是因為沒有太多時間和自省能力;中年後的健檢指標、友伴示範和知識增長,都應該自勉:趕快動起來吧! 註:圖片由AI文字生圖。 #阿得的讀書會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