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3/11/08 09:00:33瀏覽2169|回應2|推薦19 | |
看到《天下雜誌》最新一期教育特刊《平等教育 沒有脫隊的孩子》文章,提到這種不適任的「三不」教師,是導致家長寧可送小孩去私校的主因。我也來說說我的經驗和想法。 坦白說我剛好三個都相反:我進修、我退休、我害羞!理論上像我這樣好像很適任的老師,為何還要急著退呢?再換個角度看,如果要怪老師的種種不適任,是不是應該思考:我們的制度設計上存在著什麼問題讓我想趕快退休呢? 1.一切只考慮公平 學校教育工作過去地位崇高,一講到老師,一般人是肅然起敬的,今天呢?我在擔任教職初始,滿滿的熱情與使命,全心投入工作沒在計較,但一直往前衝很多年後才發現:地位越來越低就算了,幾乎也沒有多少具體鼓勵。 學校教育工作,早已成為工業生產線的複製模式,大家分工,然後只求公平就好,同工且同酬,就像敘薪的年資累積、行政導師的輪流兼任,公平的確帶來表面上的和平,卻忽略如此人性的工作,使命感是無法用公平與否來衡量的。 2.獎懲形同虛設 幾乎在公平這張大旗下,一切考量看起來就容易多了,化繁為簡,卻讓實質上有貢獻的、想奉獻的越來越耗竭;而那些聰明的、取巧的,反而沾沾自喜,說不定還可以搞點其他的好處。這對默默認真的老師來說情何以堪? 我曾經在不影響正職工作條件下,去進修,去拿第二、三專長,願意去承擔一些額外的行政,輔導學生付出無限的下班時間;但,除了主管與同仁偶有給你的肯定外,幾乎不會有任何實質的獎勵,好、不好,奉獻、不奉獻,都沒差,誰要拼? 3.形式主義 再來講我最痛恨的:形式主義,很多都是形式,譬如高中的辦學績效是什麼?升學榜單,那憂鬱症呢?特殊生呢?自殘學生呢?想轉換跑道的學生呢?都不重要!只要不出事就好!辦學如此,老師個人表現也是如此。 關於教師個人表現的形式主義,我覺得最荒謬的兩個是:「考績甲等」和「考績獎金」,名義上是「考績」,有真正的考評嗎?沒有,除非你犯了很嚴重的錯,不然保障全部晉級、給錢,還保障退休領月退,這對認真老師當然沒問題,不認真的呢?偷雞摸狗的呢? 這讓我想起實際發生的案例:某拿師鐸獎校長卻是性平加害者的累犯、有導師竟可以悍然拒絕特殊生編入班;反正形式上只要會當校長、會教出好成績、都可以晉級、都可以退休,其餘做做樣子不被抓到把柄就好。 4.缺乏人味 也因為這種只重視表象的形式文化、只講公平沒有獎懲的工作環境,教育工作只把學生視為工作對象,早就不是什麼百年樹人的使命感了;也因此,越來越沒有人味,也就是,不重視人情、主動、關懷、溫暖、感受。這不只是親師生關係而已,連我退休前幾年,年輕一代同仁的交流也是深感如此。 我曾經參與過幾次校園中重大事件的處理,身為輔導老師,我的慣性是關心當事人學生的身心狀態、評估有沒有危險性、以及家庭與支持系統可以如何協助等等,我一切會以學生為主,為本,但說實話,一旦學校行政主導,幾乎SOP都是:先界定責任、法律上流程、需不需通報......。 5.榮譽心、信任感蕩然無存 不可否認,今日當老師的榮譽感已江河日下,一去不復返,尤其在年金改革時,更是一個明顯的分水嶺,不是改革不好,而是,做法粗糙,直接就壓制了社會尊重、打壓老師的士氣、明白告訴老師:不用那麼拼命奉獻啦! 這氛圍也打擊了親師生之間的信任,一切先合法再說,界線清楚,拿酬勞辦事。過去的尊師重道,沒有人覺得「愛」需要計價!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是充滿愛、充滿信任的關係,結果,為了公平、年金、形式主義......,卻冷落並壓制了多數辛勤奉獻的老師們。 6.教改無法讓老師心服口服 我認為另一個不利老師奉獻的因素是教改。教改是好的,與時俱進是對的,但缺乏由下而上的共識,看不見真正的問題,只是從制度面去著手,忽略大環境變化和基層老師的需求,這也間接壓迫到認真的老師們。 問幾個問題:師資學程開放好不好?廣設高中大學對不對?技職轉型需要嗎?產業需求在哪裡?鼓勵老師進修的辦法在哪裡?......又譬如:108課綱對高中衝擊很大,許多資深老師難以適應,如果對待的方式和2、30歲老師一樣,當然也是不對的! 隨著時代的變化,老師工作的質變,所造成老師的身心壓力、工作耗竭、進修需求、組織氣氛等問題,一再被忽略,對學校教育的效果來說傷害很大;簡而言之,由內在心理的、由下而上的提振士氣、重返光榮,才是讓老師進修不害羞的根本之道。 其實,當務之急並不在責怪那些不進修、不退休、不害羞的老師,而是,應先針對多數認真的老師,給予更多實質鼓勵,強化工作友善環境,給予允諾的福利而無後顧之憂,建立明確實質的獎勵指標和做法;如此,才更有充分的理由去汰除不適任的教師。 以上僅是我個人教學經驗的拙見,不一定正確或全面,但至少我想要強調的是:尊師重道並不八股,而是強調知識傳遞的重責大任,為人師表是值得一輩子珍惜的使命。重返榮耀難嗎?不難,只要能具體鼓勵,由下而上去凝聚共識,而不是下指導棋般責備而已。 註:圖片錄自我的兩篇網誌,紀錄自己曾經奮力工作的點滴~20150415「那些年我們一起用筆談心的日子」(https://blog.udn.com/yiter1968/22254108),說的是30多年前當輔導老師時付出好多的時間在跟學生「筆談」;20190707「管它鐘點制還是責任制,成為心目中大師的必修學分~使命感」(https://blog.udn.com/yiter1968/127995500),常常很晚下班刻意拍照牆上的鐘,留念一下很晚下班的自己。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