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貓兒聊到大公報的包飯師傅,還有媒體美食名家唐振常, 站在一個新聞人的角度看,從民國十八年,于右任偕友泛舟太湖, 在光福賞桂花後,於石家飯店(當時名為敘順樓) 嚐試了鲃肺湯, 滋味鮮美之餘,于右老順口賦詩一首,末段為「多謝石家鲃肺湯」 的七言絕句(算是28字'食記'?)次日刊登於上海'新聞報'頭版上, 讓蘇州木瀆'石家鲃肺湯'名譟一時,至今猶為饞客遊蘇州時必訪; 這令貓兒初步看到:文人饕家&廣大媒體,對餐廳名饌之影響力, 於今媒體&餐飲之環境與市場自有丕變,不少傳統中菜水準 (如本篇聊的江南佳餚),諸多食林高手早指出:滬杭港等地食府, 其廚藝與菜色風味,均勝此間甚多,貓兒身旁亦有不少識味友人, 陸續給予貓兒:此間菜餚,實在沒啥好到,讓妳耗時間記敘之建言.
然曾任美食記者的貓兒,小腦袋瓜裡, 對於飲食相關之所見所聞, 小時候聽得多,即長後,嚐過的或也不少,個人想法同樣更僕難數, 寫本地食記動力,立基點可藉一slogan所述:My city, my Life, 著眼在於:僅將個人之用餐經驗,再叨敘些貓兒觀點,給食客參考, 如此而已; 若是嚐每道菜,都一昧跟名食府的鎮店拿手經典相比, 往往失了食趣; 於是對部份餐飲活動,貓兒抱著增廣見聞之立場, 嚐得倒也好生自在,挹彼注茲,看到花園酒店列出如此套餐內容~ 梁溪鳳凰饌(脆鱔拼太爺雞)/方丈敲魚(絲瓜紙片魚)/葵花獻肉/ 老蚌懷珠(甲魚燉湯)/乾隆望江南(龍井蝦仁)/加料千絲堆細縷 (揚州煮干絲)/朝拜嚴子陵(網包鰣魚)/江東第一妙品(蓴菜羹)/ 醪糟湯圓等9道菜,不少是 此處難得嚐到之雋品, 貓兒怎宜錯過?
翻開菜單,此回寰宇中國饗宴,泰半以江南(&揚州)美食為主軸, 先輩食友均知:老派蘇菜館極重上菜程序,冷盤之後(可惜當日 脆鱔&太爺雞皆售罄,餐廳以滷牛筋+海蜇頭+醉雞當冷盤), 具'聲色'效果的開胃熱食~蝦仁鍋巴,在'唰'的一響中,首先登場, 該料理有乾隆御口'天下第一菜'之傳聞, 黨國大老陳果夫先生, 則特別推崇:此色香味聲齊備,兩葷兩素兼得 (蕃茄蝦仁必須以 雞汁輕芡)之上味妙饌,甚至說:可當宴席的壓桌菜(若如此安排, 開胃熱食多換成寧式鱔糊),酸甜滋味相當中吃;貓兒看著貓友, 啖完九轉大腸,貴妃雞,八寶鴨(想到上次主播組在極品軒聚餐, 8個女生還吃不完一隻八寶鴨)後,傳說中的方丈敲魚終於登場.
帶有小和尚為防止遠行的方丈海上遇難,他們撈起海上的黃魚, 把魚肉放木魚上,將其敲成薄片狀並晾乾, 名之敲魚的典故, 花園廚師將魚煨以絲瓜,羊脂般的魚片幾近透明,襯托瓜碧湯鮮, 晶瑩可喜,也舒緩了雞鴨造成的厚重膩口;接著送上大家熟悉的 龍井蝦仁與揚州煮干絲,二菜分別代表了杭幫佳餚與淮揚美饌, 前者清浥爽脆,後者鮮潤細緻,算是銀翼的雞火干絲之清淡版本 (但刀功猶勝),此時剛吃完另道揚州名菜獅子頭的貓友,突然說: 若以姑蘇妙品碧螺蝦仁來取代龍井蝦仁,意境似乎更貼近主題, 貓兒尚不及回應之際,以元魚為主角的老蚌懷珠,霎時出現眼前, 小時候吃喜酒,對甲魚向來敬謝不敏的貓兒,不禁頭皮開始發麻.
食客皆知,曹雪芹以鱖魚為食材,將傳統鑲炙白魚法發揚:魚對剖, 形如蚌,內藏珠(太湖濱特產芡實),謂之老蚌懷珠,花園改用元魚, 雖說元魚可'養陰清熱,平肝熄風',外觀也更接近河蚌,但貓兒 身為李漁的粉絲,難免os到他在閒情偶寄裡的'飲饌部'中所記述~ "獨與鱉不相能,食多則覺口燥,殊不可解",但貓兒近年勇於嚐鮮, 貓友也以'新粟米炊魚子飯,嫩蘆筍煮鱉裙羹'名句相勸,一試之下, 甲魚特有的鮮滋味,讓湯汁與配料(鴿蛋,雞球,冬瓜丸)醇美異常; 同樣與曹雪芹有關的美食,是他祖父曹寅最愛的江南名產:鰣魚, 隨園食單裡,袁枚以'貴在清字'來描述,所謂鰣魚真味在皮鱗之交 (然曹寅不作如此想),花園的網包鰣魚,秉持'宜蒸食不宜煮'原則, 採傳統(襯火腿,香菇,筍片合蒸)做法,色豔悅目中,魚之馨香盡出.
貼心的服務員,現場幫貓兒作了桌邊片鱗秀,但鰣魚超多刺之憾, (即便魚肉豐腴細膩得緊)仍不免令擅長吃魚的貓兒侷天蹐地呢; 以致貓兒把次道佳餚:廣受歷代文人青睞的西湖蓴菜羹(貓兒也 向來喜愛),委託貓友代勞了;嚐著壓軸甜點~醪糟湯圓,貓兒思索: 曾參與過那麼多回美食活動,在媒體熱鬧地報導下,為什麼泰半 仍流於形似神散?嚐罷寰宇中國宴裡,歷代庖人琢磨過的好滋味, 貓兒感動於:江南孕育的肴饌靈氣,讓雋品隨歷史滋長成為經典, 若在'取天地之有餘,以補我之不足'原則裡,美食饗宴主辦者, 對飲食的源流,歷經時代考驗&變遷,在文化領域上,能讓消費者 獲得一場深刻的教育,而不侷於味蕾之體悟;或如名饕家陳紀瀅 所言:凡無歷史感者,可以說缺乏人生興趣,當能作為此食記精義.
btw~有"元老記者"稱號的資深媒體人于右任先生(1906年,右老即展開了7年的記者/報人生涯),曾經參與籌建復旦公學(上海復旦大學前身),辦過神洲日報,以及有"豎三民"之謂的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 而全詩為「老桂花開天下香,看花走遍大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家鲃肺湯」的"餐後感",不知是否為~近代"媒體人"評論美食餐飲之濫觴? 亦或如貓友所言~算是餐飲業者,初識媒體力量(文人好食評+報紙廣宣傳)之初體驗. 約30年前,與貓友A君堪稱忘年之交的文人饕客陳紀瀅先生,為唐魯公的飲食著作撰敘文,即嘆道:「凡無歷史感者,生於今世,不但有愧於作學問,甚至於可以說缺乏人生興趣;一個缺少人生興趣的人,還活得有什麼意思?」貓兒此上下兩篇雜記加btw已逾4000餘字,內容雜七雜八叨述不少,其主軸雖說從近代媒體人與美食之互動角度出發,來賞晰這場寰宇中國美食饗宴,然而其因頭,實為兩代文人饕家,陳紀瀅先生與Scubagolfer先生:以恢宏格局,觀當世食林諸客(現代美食家?),對傳統中菜體認不足之嘆. 然而許多udn網路城邦blogger,均為珪璋特達之美食達人,除了Scubagolfer先生外,像是Causa先生,馬丁諾先生,stec先生等,他們從考究的中華飲食文化精蘊,到活跳生猛的庶民肴饌,在網誌裡都有殫見洽聞之見解,而貓兒忝為媒體從業人員,僅以此一小角落,淺談中華飲食文化之皮毛,懷念中的老滋味緣滅緣起,隨著中菜流金歲月的逐漸消逝,若貓兒拙作能引起饕友們,對飲食文化作進一步的深入探討,讓我們在網路上,閱讀到更多研究傳統中菜之優格好文,當是食林之幸,至少對貓兒來說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