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珍視原住民的生活智慧
2011/07/04 17:20:23瀏覽1975|回應1|推薦11


 



日前在聯合報發表一篇文章,大意是籲請各界應正視原住民的生活智慧〈文章附在文末〉,寫這篇文章源自有感於蘭嶼拼板舟划像台灣活動的媒體報導太過表象描述,完全未去、或者不知該去正視原住民的生活智慧、海洋智慧。另兩個萌生寫該文的動機,也一並向讀者報告。



其一也與達悟拼板舟有關,是內政部長江宜樺、原民會主委孫大川參加拼板舟的活動時,江宜樺模仿做出達悟族怒目而視蠻阿威的驅魔姿勢,孫大川則說願意穿達悟的丁字褲「中央擋布」,頗遺憾這兩位對原民業務有些關連的部會首長,雖然熱心,但是對原住民竟然也只有這些表象的理解。



另個動機是六月的櫻花鉤吻鮭復育的學術研討會的場合。一位來賓問推動復育的相關單位,有沒有借重原住民的智慧?回答問題的相關單位都稱,國寶魚復育工作政府與原住民合作得很好,伙伴關係很不錯,包括請原住民巡邏國寶魚棲息河川,也背負國寶魚幼魚長途跋涉到原生溪流放流,有很好的合作關係。



相關單位一輪回答後,我多事地舉手發言,指原先發問的來賓要問的是國寶魚復育借重原住民智慧的部份,例如原住民耆老看到溪邊植物、水生生物,大致就能判斷會不會有先前放流的國寶魚棲息,這是學術界缺乏的生活經驗。我還舉例,就像漢人背了加裝瞄準器的高檔獵槍上山獵山豬,一天下來什麼都沒看到;原住民帶把獵刀上山,看看風向、植物遭啃食狀況,就獵到山豬回來。「各位的回答僅提及借重原住民勞務,卻未請益原民生活智慧。」我的話說得不輕。



之後一位學界朋友發言,直指問題核心。他說,很多的科學研究是自顧自的,關起門來做,只相信自己那一套,不認為別人的經驗、智慧值得參考;以自己一套的科學工具涵蓋一切,根本不曾有過念頭要去瞭解長期生活期間原住民的經驗與智慧;等到碰到困局久久不能突破,想到原民智慧可能管用時,已經時光流逝,耆老不在人世了。



現代的科學訓練講究過程、元素,要拿度量衡精確量度,不太重視經驗法則;這好比看著食譜做菜,那個先、那個後,各是多少公克,程序、份量都對,菜就是不好吃,也絕對沒有媽媽的味道。經驗是可貴的歲月累積,千萬別輕忽。



七月三日的文章如下:



蘭嶼十八槳拼板舟「拜訪號」,從太平洋跨過鵝鑾鼻海岬進入巴士海峽,順利抵達墾丁南灣。克服這三段高難度的航程,讓大家見識到蘭嶼達悟族不僅是造百年大舟的工藝了得,航海的經驗與智慧更是一絕。可惜,媒體的報導至今只有操槳勇士克服猛浪「唬!唬!…」怒吼、「蠻阿威」驅敵等的表象形容,對達悟的海洋智慧著墨有限。



第一段從蘭嶼到台東尚武漁港其實是西北航向,這麼走,應是考慮黑潮主流西南往東北的流向,要穿越寬一百公里、深約三百公尺、平均流速達每小時三浬的巨大海流,不能頂著強勁海流抄捷徑直駛西南方第二站鵝鑾鼻,那會划得太辛苦,只能先往西北划,橫切黑潮抵第一站尚武港後,再利用沿岸的反向流往南划;這充分展現達悟對洋流的理解。



穿越鵝鑾鼻海岬進入巴士海峽的航程,因為是兩洋交會、兩潮交會,加以恆春海脊橫亙,海象的詭譎、陰沈超乎想像;經常海面水向南流,幾公尺深處就是強勁的北向流。三年前七星岩海域八位潛水客失蹤,四十八小時後的獲救地點,竟是北漂一百多公里外的台東海邊,可見得海流強勁,及航行難度之高。



十年前,配備雙頻雷達、舵機、GPS、海圖等現代航海儀器的希臘籍三萬五千噸鑛砂輪阿瑪斯號,沒能跨越鵝鑾鼻海岬,觸礁沈沒造成龍坑海域嚴重污染。而拜訪號這艘很傳統、早期的船舶,當然沒有科學航海儀器,動力是人力操槳,方向就靠著尾舵人工操控,竟成功的跨過這一險惡水域,顯示達悟的航海經驗是珍貴資產。



拜訪號之後還將航經台灣海峽的澎湖水道〈黑水溝〉、雲彰隆起、觀音凹陷等複雜海域,才得以進入淡水河,上溯基隆河段的大家河濱公園終點站。這四百公里的海路,黑水溝惡名昭彰,黑潮支流經倒喇叭型海域擠進黑水溝,流速之強勁可想而知,是當年先民過台灣的天險;雲彰隆起海深驟減到三十公尺,也相當不好惹;淡水河口西北方的觀音凹陷,也增加航行挑戰;這一路,還待達悟展現海洋智慧,一一克服。



「拜訪號」的台灣之行,讓大家認識達悟文化、工藝與海洋智慧,台灣民眾該做的,除了欣賞、瞭解,更該典藏。至於那些「船主是漢人」、「拋船竟然漢人坐船上」等刻意製造原漢摩擦的報導,已不是居心叵測可言。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iou&aid=5392608

 回應文章

marrins2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學術界的最大弊病
2011/07/07 01:52
台灣學術界的最大弊病就是閉門造車 再加上自大的心態 容不得人家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