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家倫理觀
2015/02/16 23:34:58瀏覽187|回應0|推薦5

電影常常會帶給人,很多回想。看完了「餘生」這個電影,百感交集。至少有數十年間,我們和那些霧社事件劫後餘生的原住民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但是他們的苦痛,在民主化之前,被葬送在無邊的陰暗世界裏。

從「餘生」裏我們不僅看到聽到他們悲苦的歷史。我們也看到了這些悲苦歷史烙在他們身上的痕跡。

差不多出現在影片上的原住民都有三·四個名字。他們自己的族名,日本殖民時代的日本名字,中華民國時代的漢人名字。日本殖民地政府·中華民國政府都要越俎代庖,替他們取名字。

同時原住民的存在價值,並非以他們自己的文化觀來定值,而是以政府的價值觀來評價。被命名為花岡一郎與二郎的原住民,在霧社事件發生的當初,被日本當局,當作首謀,被媒體批評為忘恩負義。結果一個剖腹,一個吊頸。但是到了中華民國時,反而被看成是抗日英雄,一郎被請入忠烈祠。

國家不但介入了他們生命的命名,生死的價值,連他們生存的空間,也成了標示國家恩德的空間。清流的名字一變再變,成了所謂的「仁愛鄉」。似乎是在標示著國家的大仁大愛。

台灣的歷史還在演變中,統一獨立吵個不停。影片的最後,尋根的三個原住民父子,在先祖的發祥地所說的「不管是大中國也好,大台灣也好,這裡是我們的發祥地」,一直縈繞在耳邊。

( 在地生活亞洲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taiwan2014&aid=20946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