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12 23:52:45瀏覽2268|回應4|推薦71 | |
2019-03-11 11:42聯合報 記者章凱閎╱即時報導 高教工會首次發起國內由大學教師填答、對校長進行滿意度調查,今天公布中正大學、東吳大學、南華大學的問卷結果,發現中正、東吳2校教師,對於校長施政多持負面評價,且有逾6成中正大學教師認為校長馮展華不應續任;至於南華大學方面,有逾5成5教師支持校長林聰明。 教授被學生評鑑,每學期每一門課都在做, 成績差些就會被約談改進。學系被評鑑,隔幾年就來一遭,每每搞得人仰馬翻,做的多是表面文章。看到這則報導,頗感新鮮,原以為在談中正、南華,不以為意。沒想一讀內容,不得了,那是拿東吳開第一刀,還好東吳媒體關係不錯,在標題上沒有以東吳作為報導的標的。東吳立即發了不是很得體的聲明。聲明稿一怪只有20%教師回應,沒有代表性;二怪沒有納入學生的學習成效考量;三怪「改革調整」必然遭遇反對。最後一點,很眼熟,很像蔡總統前次敗選聲明,都怪國民跟不上「改革」的腳步。這則聲明怪東吳的教師沒有跟上學校改革的腳步,都是教師的錯! 我沒參加教師會,也沒參加發佈調查結果的產業工會,不瞭解這個調查是否有暗黑的背景。我沒收到調查電郵,發佈單位說明東吳因為郵件攔截系統的關係,所以只有約兩成回應。東吳的電郵廣告攔截系統十分有效,攔截所有透過機器發出來的電郵,我投稿國外期刊的各種聯絡回函多被攔截掉,有時候會錯過修訂論文的時間。以我對東吳的認識,學校不可能主動攔截該工會的調查函,可能只是攔截系統太強大了。縱然有收到調查函,我是不會回應的,因為東吳事東吳決,何必引來外界不三不四的評論,就如同大大小小的評鑑一樣,外界哪有內部更瞭解東吳的問題。不過東吳兩成教師的回應,怎能說代表性不足?!連百萬市民的選區,民意調查也往往只問到千把個市民,那是小數點以下的代表性了?! 近年我沒有參加東吳高層的會議,如校務會議,不過,憑著近年被學校政策影響,聽聽同仁們的言談,這個調查的結果是意料之中,不必扯甚麼代表性不足! 觀察關於東吳的調查數據,還是有幾個亮點:第三題教授的教學與研究自主、第十一題教師升等與評鑑制度、第十二題不用擔心有話直說會影響評鑑升等(其題意應該附屬於第十一題)。今日的台灣,除了教育部與科技部外,還有哪個大學主管能夠影響到教授學術自主?凡是有正式三級三審的大學,已經在職的教授的升等與評鑑都不可能受到主管的影響。這三題就算是亮點,也非是東吳獨有的成就。 調查中第五題與第六題的指稱最嚴重,第五題指東吳的有限資源並未投到真正需要的地方,第六題指東吳太過倚重數字化的績效。就單以國際化政策底下的英語教學政策可充分說明這兩題缺失,我之前已經討論過:要國際化應該要有正確的策略與辦法,怎能單要求各系開一門英語授課的課程?!我認為這是亂命,不必遵從,不過各學系又怎敢!這樣的政策只能增加全英語課程的數字,滿足了數字化的績效,那確是無效浪費的政策,讓各系的資源投入到明知無效的政策上。其他的就略過不談。 要問的是:這樣明白無效的政策是怎樣產生的?怎樣評估的?除了校長或更高級的長官起意外,難道學校沒有適當的評估機制?這個政策的推動,不就表明第七題:沒有經過教師們適當的討論過程,第八題沒有察納教師們的建言。其結果不單造成資源的浪費錯置(第五題),又會增加教師於教學與研究的額外負擔(第四題)。 我同情東吳聲明稿中所提示的「改革」,東吳資源有限,又要面對少子化,又要面對教育部數不勝數的政策要求,又要面對新時代競爭性的大學教育「市場」,那能不進行改革?對於東吳這樣百年老校,要改革談何容易,縱然困難,總不應該亂套商業經營的套路吧! 請參考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