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07 11:51:10瀏覽2957|回應4|推薦95 | |
各大學開設英語授課的課程,目的當然是要增收國際(境外)學生,來彌補台灣少子化所產生招生缺口,同時要應付教育部有關大學國際化的評鑑指標。 不久前,政大教授們抗議該校規定新聘教師要開全英語課程,政大是台灣少數以人文社會為主的龍頭國立大學,台灣怎麼少子化都不會影響到政大新生的人數和報到率。對政大來說,英語授課的目的應該在國際化和增加對新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對於大學國際化的評鑑指標,除了境外生的人數外,當然也包括各校所開的英語課程的數目,各校才主動地,或被逼迫被動地開設英語課程。本校要求各學系起碼開設一班全英語科目,目的就是要應付這樣的國際化指標。 大學這樣混雜了招生壓力下的國際化,目標本來就不純正,汲汲地想要掏境外學生的荷包。要求新進教師開英語受課,或要求每系開一門英語授課的科目,沒有整體性的規劃,怎會招收到英語系地區的學生!例如進入到我所任教的微生物學系,難道他們只上這一門課,其他必選修一百多個學分的課要他們鴨子聽雷?!缺乏具有吸引力的專屬英語授課學位課程(degree program),那能有效地招來境外生!東吳的英美法律、國際商管,或鄰近故宮資源可能的文創或文史課程,就有可能設計成專門國際學位課程。台灣不是沒有大學有專為英語境外生所設的學程、學院,只是許多大學都只是匆忙地應付教育部的指標,而拉雜上路! 如果台灣的大學對於英語系地區學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沒有前述專屬的學位課程也無所謂,到了台灣先學好中文,然後再上正式的課程,對於自然科學科系,課本大多是英文撰寫的,所以只需要學會口語溝通便可,只有那些文法商的課程才需要先學會中文字。我們去美國留學,不都要考好托福GRE,不到標準的話,都要先進語言班。問題是美國有強大的學術環境,還有很多獎助學金吸引全世界的學生投奔。我們呢? 台灣原來並非英語系的地區,也缺乏大國的強大學術資源,不可能吸引學生先學中文才來入學,只能辦前述的特色學位課程,不過這些特色學位學程對於大多數苦哈哈的大學,可能燒錢多,收不了幾個境外生,對招生缺額幫助不大,甚且影響到正常的資源配置。如果為了生源問題,大可以多開放招收大陸學生,沒有語言的問題,台灣開放的社會對大陸學生也很有吸引力。只是在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對大陸學生難謂公平。 這些台灣的大學怪現象,問題就在台灣的大學數目通澎所產生的招生困境和「國際化」綁在一起,而「國際化」設立了奇奇怪怪的指標,如英語畢業門檻、英語授課等,這些指標勢必虎頭蛇尾。台灣各大學師生的國際化,在視野、心胸、識見和努力的態度,而非只著眼在這些表相指標上。 請參考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