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18 10:43:13瀏覽2673|回應5|推薦63 | |
看對眼…政大、台科大想「婚」 看到大學量不足就無限量擴充,如今少子化當道,又想著要搞聯合、合併,合併後名義上雖然減少校數,強調學術互補,實際上掠奪資源,提升排名,排名主要跟研究質量有關,跟少子化、教學關係不大。 清大交大鄰近,台大和台科也鄰近,就近都不能結合,更何況有著距離的兩校,如交大和陽明,政大和台科也一樣有著地理上的距離。同樣是國立大學,政大和台科屬性不同,台大和國北教大屬性不同。大學合併最主要的障礙是地理差距和原大學屬性的差異,合併不見得能提升教學與研究的效益,爭排名只是務虛而已。 君不見併校的老祖宗中興大學,當年台中的農學院和台北的法商學院夠學術互補罷,合併為中興大學,結果呢?法商的院長黃東熊還當過中興大學的校長呢!如今各自獨立、擴增成大學校。 大學合併前,搞了好幾個大學系統,剛好不久前拜讀過監察院的調查資料,調查人員雖然無法評估這些大學系統對於學術成就的影響,但頗詳盡地從行政面分析台灣各大學系統,也能看出些端倪。 績效存疑 看監察院監委與協力人員很有系統地整理各大學系統的資料,從興起發展、人力、經費以及績效等,都有簡單握要的彙整。從報告中,只看到由中央、交通、清華和陽明等四所大學所組成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有些研究中心的成立,顯現些對研究的助益。其他的系統的績效存疑,有些甚至把夏令營、社區等活動都列為成效,這些活動各校原本都可以有效進行,就算是跨校的活動,又何需添床疊架,以大學系統的頭銜來辦!「中台灣大學系統」集合中部幾所大學,地理位置比較接近,但也沒有看到有啥活動。整體而言,這些所謂大學系統的績效很值得懷疑! 教育互補困難 報告中寫明別的國家是先有大學系統,再辦各校,彼此分工明確,而我們的大學系統,基本上是搶教育預算大餅而成立,著眼於學術研究的提升,而以教學的發展為輔。以比較有績效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為例,幾所大學基本上是以醫學和工程為主,人文、社會、法商等科系較少,教育目的的互補性不強,況且各大學系統的地理距離皆不近,合作課程的困難不易克服,如果以遠距的方式授課,以教育部另外堆動的區域教學資源合作便可。 各大學從新檢視自己的教育目標與內容,借用系統大學的資源補充不足才有意義,例如「台北聯合大學系統」的台北科大能夠將人文社會的基礎教育納入到課程中,借用台北大學的合作資源,這才有意義。對課程不做調整,只是提供少量跨校選課,意義不大。如調查報告中內容描述,這樣的大學系統合作還不如區域教學資源中心。 大學系統教學合作困難,主要在地理的距離,例如:台北醫學大學和台北大學合辦的醫學法律學程,這是比較有互補的意義,不過報告中也表達這樣互補性的課程,長期經營都有不少困難,更何況地理距離偏遠的系統各校。例如「台灣綜合大學系統」各校處於中南部,「台灣教育大學系統」各校座落全台,地理上的距離很難克服。倒不如讓地理位置接近的大學合作,還比較方便些,例如處在台北市北區的北藝大、陽明、東吳、北市大等。 搶食研究資源 這些大學系統的成立,本就是為了搶食教育部大學的「頂大」或其他類似預算,如果國家要立意發展某幾個重點大學,或某幾個重點領域,就直接提升這幾個大學全面性或重點性的內部資源便可,例如增加教授或研究員的員額,給些業務費用便可,至於研究計畫的經費應該通過客觀的審查,例如以前的國科會或科技部的客觀審查制度,以昭公信。 將這些原本「虛擬」的大學系統實體化,或合併,只是多增加搶食預算的嘴巴,或者把嘴巴張得更大而已,對於生源枯竭的當下,也難有幫助。監察院的調查報告揭露了各大學系統運作的情形,基本上是教育部提供資源誘因,讓大學搞聯合的虛功! 國立和國立的合併,要成功最好是大吃小,小校的融入到大校,結果達到自然消融現存人力和減校的目的。政大和台科這種大學校而且屬性不同,搞搞虛表的大學系統還可以,搞合併?聊作談資吧。 請參考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