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27 15:44:27瀏覽6146|回應1|推薦54 | |
觀察太陽花學運後,長期關注教育議題的教育專家周祝瑛指出,這一代教改成品的大學生「思想薄弱,缺乏論述能力」,因此「手機、網路媒介的串聯..學生只能選擇YES or NO,無法給予學生多元的看法。」另外報導學生質疑教改後,高中學習不如以前紮實。教改浪潮對於臺灣教育以及社會的影響已經有很多的檢討,不是始自學運後。關於周教授的意見,其實多針對國民以及高中教育的缺失,才延伸到大學教育的失敗。把學生素質全問責於高中教育,不甚公平,也不能撇清大學教育的責任。 大學生上課態度不佳已經不是新鮮事,很多師長感嘆學生不像從前,也不是只有臺灣如此,香港的大學教授朋友也有著同樣的感嘆。這裡不談大學生的學習態度,是以個人三十餘年的實務經驗,試談大學教學與經營的部分困境。 大學教學懶人包化 幾乎百分百的高中生能進大學,兼且少子化後,除了頂尖的大學,其他大學的學生的平均程度必然日漸低落。相對以往,學生程度低落些,勤學的態度弱些,大學要如何施教?如果教師要維持過去的教學成效,勢必勤管嚴教,加強淘汰,讓不能夠適應的學生轉到更合適的教育環境,或提早進入職場。早年淘汰離校後,大學還可以補足優秀的轉學生,特別是優秀的專科插班生。現在生源變少,淘汰後往往補不回來,能補回來,程度也可能不濟。所以有些大學不再強調或不敢強調淘汰,大學入學的門戶大開,畢業離校的門戶也不能太嚴。大學只能加強補救教學 意思就是說功課不好,學校會幫忙請類似家教的教學助理協助之,這是大學生們所熟習的學習方式,這就是大學教學國高中化。這樣愛的教育,可以應付教育部考查,不過,如果學生始終缺乏積極性,在這樣呵護底下畢業,恐怕難於應付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也只能惶恐地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 大學教師對勤管嚴教又有另外一層顧慮,就是現在各校流行教學評鑑,各科目由學生填寫問卷評量教師的教學成效,大學教師不能不顧好這些問卷的成績,勤管嚴教勢必功課重、作業多、不及格率高,這樣勢必招來問卷成績低落,招來學系主任關切、學校過問,還可能影響到升等的評分。 對筆者而言,這種問卷一點都不新鮮,幾十年前在國外留學時都領教過了,不過國外似乎不影響到大學的正常教育。而國內把這些問卷看得太重了,大學也不能不看重,因為頂頭的教育部要考察大學有沒有建立教學評鑑制度,就是要看這些所謂客觀的工具。對學生而言,可以感受到教師上課的態度,和瞭解師生互動的方式,但是缺乏專門學養的學生,無法評估科目的專業內容是否新穎充實。對於勤奮而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生們應看重紮實的內容與教師的學術素養與成就,而非單純課堂的教學技巧,作為學術殿堂的大學,本該如此。 教師不敢勤管嚴教,因為那會造成學生淘汰,會減少學雜費收入,有時會影響到教師在學校的生存。所以對於學習成效低的學生而言,不能再給厚實的內容,只能輕薄短小,輕鬆易學,所以往往學習只限於上課的powerpoint(簡報檔)。教師上課的簡報檔,僅是上課的視覺輔助工具,學生不去閱讀簡報檔背後的文本內容、課本教材、延伸閱讀等資料,又如何能博學深思,又如何能建立深沈的學養!這就是我說的大學教學「懶人包」化。 大學經營制式化 大學教師面對學生的素質,面對學校的經營面與考評制度,大學教師教學懶人包化也是無奈地適應環境罷了。背後就是大學經營的制式化與低俗化,最根本的兩項困境是少子化影響與教育部鉅細靡遺的督管。 全國近一百六十所大學,大學生源日漸減少,少數後段的大學招生困難,停招或接近停招,依照發展趨向,中南部的、新設立的私立大學首當其衝,教師不僅是大學教師,而且還要兼招生專員,當然扭曲了大學教師的正常教學與研究工作。其他卓有聲譽的傳統私立大學報到率都在九成以上,可以擔心入學學生素質降低,實在不必要惶恐於缺乏學生,而汲汲營營地做些急就章措施,而疏忽於發展大學的特色、堅持大學該堅持的人文與素質教育、有效地提升校園的學術文化。以提升的校園文化維持大學的地位,而非刻意用力在短期的、表面的或僅具廣告宣傳的措施。 所謂急就章措施,部分從俗,部分由於教育部的督管所造成。例如社會認為大學生過多,只懂理論而不懂就業實務,教育部便順勢要求各大學落實「實務」教育,甚且「學術」與「實務」分流。這就是統統把專科升等為大學的後果,專科本來專注於「實務」的訓練,大學的教育旨在提升素質與學養,大學除了部分科系如法律、會計、社工等「實務」性強的科系外,其他的科系都是屬於「學術」為主,學術為主不等於不能「實務」,「學術」的訓練不是象牙塔的訓練,而是具有學術基礎與自學能力的訓練,在學士後,或就業中,或大學的跨領域學習,獲得更多的工作實務經驗。上海復旦大學號稱江南第一,主管對筆者和訪問團說:「復旦在意的是學生的素質教育,如外語溝通、人際互動與基礎學養等能力,」該主管自豪說:「該校畢業生很多進入大型企業,在職的專業訓練比學校的更好。」如果傳統的大學也隨俗,任意破壞原有的「學術」教育傳統,可能會變成四不像。 其他如兩性平等、實驗安全、國際化、永續發展、網路教學等許多時新的,或國際上流行等,或者立法院或政治人物所要求的,教育部紛紛指令各大學,或設置獎補助經費推動,並進行各項年度考察。如果各大學考量自己的教育宗旨、資源與傳統,參酌融入到教育體系中,或無不可,如果悉數尊辦,大學教育的整體性堪虞。透過各項考察、評鑑與透過學雜費的控管,各大學,特別是缺乏財團支持的私立大學,很難不參照教育部三不五時充滿善意的指令,有些可能會有矛盾。例如,除了需要教學助理的學業輔導外,教學制度上更應該鼓勵大學教師和學生的接觸,多些實作與面對面的討論課程,讓大學教師有更多的機會可以了解個別的學生,啟發潛能,多一分關愛,就可以少一分意外甚至社會的損失(從捷運悲劇可知)。這樣面對面的教育,很傳統,和網路教學的發展是兩個面向,網路教學面對的是具有主動性高的廣大學習群。對於資源有限的大學而言,需要妥善平衡。 大學需要主動性高的學生,需要專注於教學與研究的大學教師,大學更需要多一分對人的關懷。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