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女子上學多辛苦,回顧「士林女學校」
2023/06/25 08:04:43瀏覽2453|回應2|推薦48

古代要女子三從四德,只需要顧好婦女持家的技能,不需要甚麼特別的學問,當識字率不到一成的時代,婦女是不需要上學的,有錢人家的女子能上幾年私塾就很了不起。臺灣的女子能上學校就起自俗稱的「士林女學校」,雖然那是日本殖民地政府所辦的學校。

明治29年(1896年)5月,正式將芝山巖學堂更名為「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兩年後更名為「八芝蘭公學校」,那是士林國小的前身,也是臺灣第一所現代化的學校。明治30年(1897年)4月,在士林新街設置「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分校)」,或稱為「第一附屬學校女子部」,俗稱「士林女學校」,就是士林國小前身的分校。

「士林女學校」校址在現在士林圓環警察局、大東街、福德路與文林路之間,租用了陳紅九的大宅,租金10圓,鄰近士林警察局與後來建造的「士林役場」,也就是士林地方政府辦公所,現在那棟建築稱為「士林公民會館」。明治42年(1909年),才遷校至「艋舺公學校」(現為老松國小)上課,所以「士林女學校」總共有12年在士林辦學。

士林女學校校址

現在大東街、福德路與文林路之間,已經找不到女學校的遺跡了

開校時教授的科目為:國語(日語)、造花、編物、裁縫,主任教諭為高木平太郎、曯託木原すま負責造花與編物課、「雇」吳鳳為臨時教師,負責裁縫課。早上授課,每週上課24小時。翌年,明治31年(1898年),該女學校的學制分為六年制的「本科」(初等科,即現在的小學)與三年制的「手藝科」,「手藝科」修習的科目有修身、國語、裁縫、編物、造花、刺繡、讀書、習字、算術、唱歌等十科,裁縫至刺繡約佔八成授課的時間,所以偏重於當時所認知的婦女技能。明治39年(1906年)「手藝科」改稱「技藝科」,將當時101名屬於初等科的女學生轉學至「八芝蘭公學校」,遂成為純粹的中等學校級的女子學校。「技藝科」屬於中等學校的層級,考生需要修畢公學校第四年課業,所授的科目為:修身、國語、算術、理科、裁縫、造花、刺繡、習字圖畫、唱歌體操等九科,仍以裁縫、造花、刺繡為重。修畢「技藝科」的課程後,學生就有資格在「公學校」當老師了,所以早年的女老師都很年輕。

明治30年(1897年)5月招生37人,後據呈總督府資料顯示第一年招生48名,來自士林新街至三角埔(天母)一帶人家的女子,年齡虛歲7至30歲,其中17人已婚(35%),家長多從事商業與事務等工作,僅有少數來自農工等勞動者家庭。

第一屆招收的學生資料

手藝科共有7屆畢業生,第一屆應明治33年(1900年)畢業,有王鵝(入學時15歲)、林得(入學時9歲) 、陳愛卿(入學時22歲)、郭菊、郭周明媚(入學時20歲)、陳娥、郭惜(入學時18歲)、柯洪愛珠(入學時25歲) 、唐月娥(入學時13歲)、周張綢(入學時27歲)、郭何伴娥(入學時21歲)、吳緞等12名畢業生。第二屆在1901年畢業,有吳陳媚(入學時12歲)、邱緞、林寶、郭春蕉(入學時10歲)、吳金鳳、林富、何查某、唐謝梅濺(入學時10歲)等9名畢業生。第6屆在1905年畢業,有楊黃知母等3名畢業生。楊黃知母後來成為八芝蘭公學校教師,與外雙溪楊敦模結婚,為楊雲萍教授母親。

楊黃知母老師履歷

所以「技藝科」第一屆應該接續在1907年畢業,有林阿李、楊波綠等6人,林阿李與楊波綠後來也成為八芝蘭公學校教師,第二屆在1908年畢業,第三屆在1909年畢業,依照時間這三屆畢業生的學業都應該在士林完成,在士林國小的歷史檔案中可以找到這幾屆的畢業生名單。另一位八芝蘭公學校教師鄭氷,大正2年(1913年)畢業自「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她是在艋舺完成技藝科的學業的。

1917年八芝蘭公學校畢業照,林阿李老師在第二排右二

畢業照中的林阿李老師,時年26歲

從臺灣總督府人事資料中查到的資料顯示,女子學校在士林約的12年間(1897-1909年),其間或長或短,服務過的漢人教師有:吳鳳(1902-1907年)、王阿娥(1902-1906年)、張綢(1902-1903年)、賴夢飛(1902-1903年)、吳媚(1904年)、吳文藻(1902-1904年)、邱龍圖(1904年)、范亞丕(1906年)等。女老師們可能教授裁縫等技術,按照時間推算,吳鳳可能是第一個沒有完成「國語」教育即任教的技術教師。

王阿娥、張綢、吳媚與任教於艋舺公學校的郭明媚都是1897年第一批招進來的48名學生,有裁縫等女紅技術,且受過幾年日語教育,所以第一屆(1900年)12位畢業生中,就有9位出任公學校教師。可惜僅受技術訓練的女性教師,並未獲得「教師免許證」,薪資也比男性教師低很多,這裡可以顯現當年男女不平等的待遇。

前已經敘述過當年外雙溪河道彎曲,缺乏疏浚,又沒有修建河堤,容易發生淹水,衛生不良,帶來疫情,1897年10月11~12日暴風雨侵襲,連日溪水暴漲,士林女學校淹水,當天學生無法上學。此外創校初期,學生的手藝作品可拿到校外販售,所得利益由學生與商家分享。1899年三月,在校長及教官帶領下,學生們從士林入北山,迂迴紗帽山,到北投進行校外遠足。

士林女學校後續成為臺北第三高女,除非出國留學,那已經是當年漢人女子所能唸的最高學府了。回顧早年女子上學的艱辛、地位被牢固在家庭,如今各級學校裡,男女學生人數相當,國民學校裡女老師還多於男老師呢,看看這一段「士林女學校」的歷史,值得我們深思。

感謝士林國小提供歷史資訊

請參考

日據時代臺灣國民教育發祥地的故事 

臺灣清末至日本殖民地時代的文教故事-學校創始 

1896年元旦動亂與芝山巖事件 

從女生穿著微觀日據時代生活 

士子如林,看看二戰前臺灣人怎樣學漢文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ghc70&aid=179479027

 回應文章

vivi 之東張西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8/27 08:24
知識寶庫,太謝謝你了!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6/26 22:17
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