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士子如林,看看二戰前臺灣人怎樣學漢文
2022/08/07 16:37:31瀏覽2758|回應3|推薦51

台大生迎新傳單「雙語看攏嘸」 學生會幹部嗆:99%台灣人是文盲 文|謝文哲 攝影|翁睿坤 

一名台大學生在Dcard上發文,貼出今年台大的迎新傳單,不過仔細看才發現,文宣上頭是台語和英文,並無中文版本。有新生抱怨,這樣看不懂很像文盲,沒想到一名學生會幹部竟回,「自信點,把『我感覺』拿掉。」該名幹部接著嗆,「在中華民國的文化刨根、族群洗清政策下,99%的台灣人確確實實就是文盲沒錯,我們只能用中國殖民者和英美殖民者的語言溝通。但,我們可以選擇學習而非抱怨。」最後他還說,有問題的是你的老師、學校、家長,或許還有你自己,「但真的不是使用者。」

看到這樣的報導,不奇怪,現在大學校園的學生會大多數被壟斷在特定勢力下,雖然校園投票率低落,名義上學生會是代表學生的官方團體,營造特定的言論氛圍。很遺憾,這就是解嚴前後我們呼籲黨政軍退出校園的結果!

那位回應的學生幹部就得到「中華民國的文化刨根、族群清洗政策」的好處,可以用「中國殖民者」的文字,順暢有力地回應,讓更多的國人看懂他的意思,這不就是通用的「國語」對國人溝通的好處?

該篇歡迎新生的閩南語版DM,用的是漢字書寫閩南語啊!那漢字是幾千年來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演化過來的中國文字。如果真痛恨這些「中國文字」,就應該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字,看看日本與韓國,他們過去的語文中用了多少漢字,現在韓文中已經看不到中國字,連首都「漢城」都改稱「首爾」了。日語雖然沒有停用漢字,但日語中漢字的比例與早年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漢人族群的融合與遷徙,各自演變出許多「語言(方言)」,猶以廣東與福建為甚,福建靠北的福州的福州語,與泉州漳州的閩南語完全不同。泉州與漳州府人移民臺灣最多,閩南語口音有些差別,就算臺灣南北的閩南用語也有些許不同。語言雖不同,幸好文字相同,廣東與福建不致於割據出五代十國。

台大學生會或那位回應者,其實只痛恨「國民黨政府」罷了,並非痛恨「中國文字」,也沒有拒絕「國民黨政府」的國語教育成果。如果說英美「文化侵略」臺灣也行,可是英美沒有真正殖民過臺灣,況且當今政府不是要推「華語」作為第一官方語言、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嗎,當今政府並沒有拒絕這兩種「殖民者」語言啊!

說到臺灣殖民地,早年荷蘭算是,後期日本更是全島殖民,仿如十九世紀的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德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從文字、語言、文化有策略地改造「臺灣本島人」成為日本人,「本島人」在學校只能偷偷底下說閩南語,在皇民化時代,鼓吹更改日式姓名、焚宗教與祖先牌位,日本人與「臺灣本島人」地位並不平等,還是有不少臺灣人感念日本殖民統治,那位回應者也可能有意無意地略過日本殖民者!要說「文化刨根、族群清洗」,「國民黨政府」比臺灣總督府差多了!

讓我們回顧1945年二戰結束前,那時臺灣並沒有「國民黨政府」,這樣才可能平實地觀察我們臺灣人前輩怎樣學語文的。 清朝對北臺灣的統治十分鬆散,官府沒甚麼力量,地方只能靠鄉黨族人團結自保,這才度過連綿的彰泉流血械鬥,到清末劉銘傳時才看到對北臺灣的治理。

從康熙年間,閩客開始移民北臺灣,移民聚居多了後,產生聚落、街市,有了買賣,需要認字算數,才有學習的需要,大龍峒與士林在北臺灣算是學習比較興旺的地方,有許多秀才文化人在自己住宅、宮廟等場所,興辦書房(私塾),有些還合辦「義塾」,免費教導學童。在士林國小一百二十餘年的歷史檔案中,日本殖民地的「公學校」早年聘請秀才開講「漢文」,早年接受過日語教育的漢人(本島人)教師,他們親書的履歷有記載學習漢文的經歷。後來的都不寫學習漢文的經歷,但是對於大部分屬於仕紳家庭的漢人教師,從生活上詩文應對可知,私下應該都學習過漢文多年。當然對於大部分普羅民眾,除了學校的漢文教育外,就少了私下學習漢文的機會。殖民地「公學校」裡的「漢文科」斷斷續續,到抗戰時就完全取消了,而這裡的「漢文科」課本也傳達著日本同化的內容。

我們整理了這些漢人教師的履歷,瞭解到清末與日本殖民地初期學習漢文的經歷,整理出許多未見歷史記載的私塾教師,分別在士林新街、舊街、洲美社子、石角、永福等地開館,在芝山巖上辦義塾。學習歷程當然是傳統的儒家教育,從三字經認字到經史子集、詩賦等。在這些古老履歷中,還可以看到雜工「小使」學習漢文的經歷。早年仕紳家庭學習漢文可能還有科舉的想法,清末至日本殖民地時代,學習漢文僅是文化傳承罷了。曹永和院士記述小時候的故事:曹父賜瑩先生給家庭後生完整的儒家文化教育。清末至日本殖民地壓迫的年代裡,只有日本總督府曾禁止書房教育,學習漢文是很自然的、自發性的、民間性的文化活動。

那年代,並沒有「國語」(普通話,華語),所以教與學都用閩南語。我相信俚俗之間可能會用漢字寫閩南語(如台大學生會的DM),不過可推想使用機會應該不多,因為使用文字比較多的文化人書寫會用古典的文言文。各省的漢人可能情況相近,可以用漢字書寫方言,為了避免只有少數人才能用文言文表達,才會有後來胡適等人領導的「新文化運動」,歷經演變才成為今日的白話文。雖然那是文化人推動的運動,兩岸還是依靠政府的力推,才會有「國語」/「普通話」的普及,便利人們的溝通。對地方文化當然也會影響,要從大處看目標與取捨。

有一年我去星加坡開會,一出樟宜機場,大大的廣告牌寫著中文「要學華語,先學好英文」!星加坡有76%人口是華人,大部分說「福建話」,其他是印度裔與馬來裔,依照部分國人的意識,那句廣告語不是損害當地華人的尊嚴、權益與文化?但那是星加坡族群融合長治久安的目標。

新聞報導:台大學生會對新生的歡迎文,備有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中文、英文等版本,非常費心,不知道為何只印出閩南語版本,在臺灣生活的人們可以看懂七八分,只是非閩南裔的新生難免會有被歧視的感覺,對於無文字的十幾族原住民而言,我不知道給他們的歡迎DM怎樣製作?經過回應者加料,更坐實了這篇DM的歧視感。相對於星加坡,我們何其小哉!

日本殖民地時代,八芝蘭公學校(士林國小前身)第二任校長新家鶴七郎(1896-1901年)的文字,使用很多漢字。

日本殖民地時代,一份本島籍漢人教師履歷中學習漢文的經歷

日本殖民地時代,1925年本島籍漢人教師的文言文

日本殖民地時代,八芝蘭公學校第一屆畢業生的漢詩

我們從士林國小歷史檔案中整理出清末至日本殖民地時代學習漢文的情形,分成上下兩集。我們臺灣人的先輩學習漢人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士子如林 上集

士子如林 下集

請參考

用中國語不可恥! 

聲援黃春明先生 

臺灣清末至日本殖民地時代的文教故事-學校創始 

如果日本沒有發動太平洋戰爭,臺灣會怎樣?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ghc70&aid=176577669

 回應文章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9/12 08:39
版主:“現在韓文中已經看不到中國字,連首都「漢城」都改稱「首爾」了。日語雖然沒有停用漢字,但日語中漢字的比例與早年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漢字保留在韓國人的身份證上,其他如墓碑、匾額等也需使用漢字。日文中常用漢字,在二次大戰剛結束時是1800多字,現在反而增為2100多字。漢字對書寫不利,但對閱讀則大大有利。日人做過實驗,夾有漢字的日文比純假名的日文在閱讀速度上快了許多。
wonghc(wonghc70) 於 2022-12-08 06:42 回覆:
感謝您的補充,我的韓國同學的名字有漢文版、英文版啊!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8/09 01:27
這篇很有意思,文字和教化本就有機也多元,政治理念思行偏颇都可理解,反動從來都是文化的潮流之一,或滙同主流,或自成支流。日據時代的中文尚有生機,此際的淺碟去中情緒亦有生機,對於五千年來的中文及文化的有機造詣,我有十足的信心。🤠🌈
wonghc(wonghc70) 於 2022-08-15 23:12 回覆:
謝謝您!暑假以來,我在拜讀國內有關日據時代教育的論文,雖然不同意,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善用中華文化為同化教育的策略,有計畫地從根本改造「本島人」,而我們只顧著為當下政治服務。

sigmachen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8/08 23:41

台灣主編劇討伐登島美軍籌劃中國軍養精蓄銳

台灣主編劇討伐登島美軍籌劃中國軍養精蓄銳

台灣主編劇討伐登島美軍籌劃中國軍養精蓄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