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7/05 16:23:37瀏覽2219|回應1|推薦45 | |
以士林國小歷史檔案為依據,訴說臺灣清末至日本殖民地時代的文教故事 歷史不是科幻片,不可能倒時重來,這裡只是用來介紹日本殖民地時代臺灣教育由盛至衰,源於貪得無厭。 清朝推動自強運動,日本同時推動明治維新,成功者從失敗者手中獲取臺灣,武力接收後,同時施以高壓與懷柔的治理手段。懷柔的手段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創辦國民教育,鼓勵地方仕紳集資辦公學校,由日籍教師統領,招聘漢人教師。嚴格地推動日語教育,很有策略地實施同化教育,說日語,且置入日本的歷史文化。老師在校外還肩負許多教化活動,提升婦女就業技能、教導校外人士學日語、教化年輕人,緊密結合地方仕紳於各項教化活動中。如果日本不入侵東北,不狂妄地發動太平洋戰爭,不至於招來戰敗,說不定臺灣還是日本的殖民地。 殖民地社會中,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受到的教育當然不同。臺灣人民初等科畢業後,升中學或以上就會面對日本子弟不公平的競爭。升學範圍也受到限制,士林國小早年的畢業生中,就培育出很多醫師,改進了國民健康。 後來整個公學校的教育與社會的連結都朝向戰爭方向走,推動皇民化、軍國化,崇拜日本戰爭英雄、舉辦戰爭展覽會、為戰事募款、遊行、參拜神社、改日本姓名、燒神像,最後送子弟上戰場。二戰末期,教育現場師資變動頻繁、教育與生活都十分窘迫。從士林國小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檔案中,沒有發現皇民化軍國化的教育發展有任何不同的思考。 教師送子弟上戰場
畢業照理應光鮮,敗戰前夕1944年畢業照中顯示窘迫情形
我們繼續介紹兩集短片: 台灣國民教育發祥地 第四集 社會教育活動 本集介紹士林國小與其前身的社會教育活動,既然是殖民地公學校,除了學校教育外,教師還肩負著許多社會教化功能,例如:推動日語教育、職業教育、男女青年團、青年教習所、校友會、家長會等。
台灣國民教育發祥地 第五集 走向軍國教育 士林國小前身既然是殖民地公學校,本集介紹殖民地政府很有策略地推動同化教育,後來因應日本帝國的國土擴張策略,逐步推動軍國化、皇民化教育,將學生捲入到戰爭中,以致二戰敗戰前夕的窘迫情況。
請參考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