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給高中開講福德洋圳的故事
2023/09/06 07:47:41瀏覽1883|回應0|推薦39

士林鄉土文化守護人施百鍊先生專書封面照

在今年初退休前一年,就不能申請科技部計畫了,做不了微生物的研究,還好這幾年參與東吳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埋首在士林的環境、生態與文史的發展,算是有點剩餘的價值。

重新挖掘士林最重要的灌溉水圳--福德洋圳,使得更多國人知道這條維繫士林發展近三百年的水圳。本學期我們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團隊在士林的百齡高中開了一門課〈士林在地文化感官體驗〉,結合課堂講授與戶外體驗活動,讓年輕一代認識士林發展的故事。我負責其中一個單元:水圳與士林發展歷史,先從漢人移墾士林開始,談到開鑿水圳與農業生產,水圳連結到士林新街兩側的人工小運河,那連結到漳泉械鬥後奮起的故事。

給這個單元做了一份影音的介紹:

三百多年前,臺灣平地的原住民,住在茅草屋裡,養著牛,養著鹿,養著羊,附近有幾片旱田。人口不多,北投至士林才有幾百口。

康熙22年(1683年)從鄭經手上收復臺灣後,開始有大量漢人移墾臺灣。漢人渡海來到淡水,經過關渡、北投,來到士林開墾,這裡古稱「八芝蘭」。原住民麻少翁社主要聚居在天母地區。 康熙42年(1703年)鄭維謙率福建漳州府人,來到唭哩岸開墾。後來聚居在新光醫院附近,形成聚落。

那時候,漢人需要克服與原住民相處外,還要面對霍亂、鼠疫、天花、痢疾等疫病橫行,不少人埋骨異鄉。後來因為淹大水,才遷村至如今的舊街,神農宮附近。 面對八芝蘭大片開墾地,有智慧的先民,開鑿了福德洋圳,從外雙溪取水,灌溉如今士林至洲美大片農田。

那年代,官府治理力量薄弱,得靠鄉親們團結自保。八芝蘭就是漳州人為主開墾的地區,北投、大龍峒、大稻埕、對面的社子,都是以泉州人為主。咸豐年間發生了幾次械鬥,舊街多次被焚燬,不得不再次營建士林新街。還在新街兩側挖了兩條護城的小運河,山仔腳圳小運河,與福德圳小運河,與福德洋圳相聯結,福德圳小運河還經過士林紙廠的正門呢。

如今,新街旁的基隆河也已經填成基河路,士林房屋已經連成一片,哪裡屬漳州人,哪裡屬泉州人已經分不清了。 為了追念那些有名的,無名的,曾經為士林發展流血流汗的先民,我們可尋著他們的腳步,走一趟聚落變遷的遺跡,看看灌溉這裡的水圳,曾經有過的護城小運河。感念先人開拓有功,我們後人守成不易啊!

〈士林在地文化感官體驗〉課程,單元二:水圳與士林發展歷史,分四週授課:

漢人移墾與士林聚落的變化

士林福德洋圳、水硿圳、大石角圳

新街的形成與護城小運河

走讀福德洋圳

單元二:水圳與士林發展介紹

請參考

探尋福德洋圳失落的記憶 

大石角圳網絡 

舊街與新街,被遺忘的士林發展血淚史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ghc70&aid=179838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