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14 12:01:58瀏覽2155|回應1|推薦63 | |
台灣自從推動教改,廣設大學後,大學生平均素質低落,因為事涉廣泛,也很難引起嚴肅的或根本性的討論。教育部推出許多政策,都圍繞著所衍生的問題,做些枝枝節節的調整,在強力推動之餘,從不同的角度看,也可能破壞了原有的大學教育體系。 推動所謂「大學課程分流」就很值得討論。敝校在教育部的政策指導下,不好忽逆上級政策,隨俗地推動「課程分流」,弄得人仰馬翻,就很值得議論。這裡所謂「課程分流」是要將大學科系的課程分流為「學術」和「實務」兩類,供學生們選擇。 大學教育的發展,當然跟國家社會的文化、經濟發展有關,大學數目、學生人數和科系專業的分布都經過前瞻性的規劃,使得學、用與文化發展間獲得適當平衡,廣設大學後就亂了套。大學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大學不只是職業訓練所,還有更高層次的目標。大學科系之間,有熱門、有冷門,現在的熱門,以後不見得就是就業的熱門,過去也不會去問哲學系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是否和專業相符合,因為大家都瞭解這些科系對於社會文化的意義。 大學裡不是沒有和專門職業有關的學系,例如:醫學系、醫檢系、會計系、社工系、法律系和一些工程科系都是屬於professional school裡的科系,畢業後,可以考專門的證照,通過後,可以出任醫師、醫檢師、會計師、社工師、律師、工程師等,沒有通過者也可以在這些職業中擔任助手。大學裡這些科系和vocational school是不同的,後者是職業性的訓練,屬於職業學校或專科職業訓練的層次。大學裡這些科系本來就是職業性、專業性高,本來就屬於「實務」課程,大學裡的professional school科系多了些基礎知識,而這些基礎在vocational school減少或免了。 大學裡除了這些professional school科系外,其他都屬於基礎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科系,無論文科、理科都是。這些博雅科系,本就是「學術」性質為主,而在這些博雅性質的科系硬要分流,必然會降低「學術」方面的訓練,增加所謂「實務」科目的時數。如果只是高職或專科的vocational school,基礎的「學術」訓練少就少了,不過教育部指的是「大學」課程分流,繳的是大學學雜費,而非職校! 這些博雅科系特色就在基礎和廣博,而非和特定的職業相關。就以生命科學學系為例,因為生物科技發展快速,知識累積驚人,研究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要有完整的基礎學術和研究技巧的訓練,所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二十年前,如果具有良好的學術基礎與實作的訓練,將來面對不同生命科學不同領域的問題時,如:生物醫學、農業生產、釀造加工等,都會有適當探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基礎。如果少了良好的學術性訓練,只有特定領域的實務操作訓練,所訓練出來的僅是特定行業的操作員、技術員,降低了發展性。 更不要說其他文史學系,有甚麼特定的行業相連嗎?中文系和文字編輯?歷史系和古裝劇編劇?哲學系和人生導師?政治系和公職、政客?社會系和NGO團體?這些聯想都很不適當地窄化了這些學系的教育意旨。 教育部推動「大學課程分流」可能原因出自大學生數目通膨後,素質低落,才想出「分流」,對於後段大學的教育,這是不得不然,據這些大學老師反映,許多後段的大學生連高中的學術程度都不夠,不足以接受博雅科系的學術基礎訓練,只得往「職業性」訓練發展,學一技之長,保障就業的機會。 對於像東吳這種中段和前段班的大學,學生程度不差,不是不能接受良好的學術訓練,所以重點不在提早分流,重點在如何提升學習的態度,使得在大學裡接受良好的學術基礎訓練。具有良好的學術訓練、人際互動能力、正面的態度,又那怕沒有良好的職業或事業?!不去探討改善「學習態度」,而只是增加點「分流」職業訓練,只是把大學做LOW吧! 筆者不是反對大學教育中,提供適當業界的知能訓練,那大可以在不影響完整學術訓練之外,輔以跨領域的選修學程,提供多元選擇的方案。 請參考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