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形墓碑與學生本位,大學教學的困境
2013/04/29 17:35:26瀏覽2549|回應1|推薦17

 

日前教育部委託政大公企中心舉辦高等教育評鑑論壇,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題,邀請大學師生暢談大學課堂經驗。林從一教授所描述學生課堂反應有如「人形墓碑」般冷漠,聳動而形象化的形容,立刻被報章媒體選為報導的標題。林教授認為「應該以學生為本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他舉出環球科大一門《應用文》為例,扎實的內容學生越睡越快,反而擷取兩大主題:一是請學生寫家書,二是帶領學生讀孝經,反而得到學生與家長良好的反應。其實這就點出了大學教育的困境,學生缺乏主動學習意願,教師為了提升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而不得不把核心內容輕薄化,趣味化,修課的學生如果在課後能夠自學,獲取原來設定的扎實內容,那是最理想的結果,現實上學生拿到學分後,能夠用手機給家長傳幾句簡訊就很不錯了,絕大多數學生是不會再研讀老師先前所準備的全套教材的。

筆者在台灣實施大學通識課程第一年起便任教《生命科學》通識課,歷經總總思考與改進,酸與甜,成就與挫敗,問題不僅是老師有沒有從學生本位思考而已。為了學生本位,吸引學生們的興趣,筆者曾經親自製作各種動畫多媒體,將所有教材網路化,方便學生學習,透過日常飲食的經驗介紹生命科學各種概念,更調查外雙溪流域的生態環境,然後納入到課程中(外雙溪印象網誌),從周遭環境的親近起而介紹生態保育的重要。的確,種種改革如前述《應用文》教師一樣,能夠挑起學生們學習的興味,部分學生能夠熱心投入,對大部分學生們言,投入熱度仍嫌不足夠,對生命科學知識的深化仍不符合早年的期待,例如有學生課後曾問筆者吃甚麼能美白,有學生嫌介紹「基因重組」枯燥,雖然那僅是象徵性地介紹那種剪刀與漿糊的過程而已。如果大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意願,教授們的辛勞只能換取學生們快樂學習,得到知識淺薄化的成品。

大學教學的困境不單出現在前述通識課程中,也同時出現在各學系的專業課程中,中等程度的大學如此,領頭的國立大學教授同儕也多有感慨,筆者在中文大學的教授同學也同樣感慨學生沒有以前用功。台灣的大學生學習意願低落,有大環境因素的影響,大學錄取率已經接近百分百,「唸大學」已經不具有競爭性,社會政經強調短利,媒體每年都調查工商各界對各大學的接受程度,教育部三不五時要大學強化大學生就業能力訓練,所形塑的氛圍,也難怪學生在修課時從短期的利益出發。醫學院學生在上通識性課程時,上課打電腦、吃炸雞等,也就不以為怪。

大學科系的畢業學分,必修和選修的規劃很專業化,而且每年都需要通過校內外專家與教育部的審查,對剛脫離高中的大學生,並不具有專業可以判定哪些該修?哪些不該修?導師應該可以提供適切的選課輔導,不過大學生好不容易爭取到選課的權利,主要的影響不是來自家長、導師,而可能來自學長姊、校園中的學生或者網路的推薦。 去年有報導熱門的通識課,四年都搶不到,報導說「除了名人的課很受歡迎,藝術類、口才很好的老師開的課,或者輕鬆又好過的營養學分,也會讓學生搶著修。」並介紹其中一門《西洋歌劇入門》,「不用考試、不用交作業,學生說,只要上課看兩小時的歌劇,聽歌、看影片,就能至少以九十五分高分通過。」趨吉避凶乃人之本性,這樣的科目能不熱爆!

大學教授不同於中小學老師,能夠進入大學當教授,主要是因為學術研究的能力與成果,而且能夠勝任適當的課程教學,並未要求修過教學法、會不會班級經營。不是因為大學不重視教學的方法,而更重要的是大學教學的重點在學術知識的傳承,不過現在社會與大學的氛圍既然如此,學生學習動機已經低落,大學教授無須怪東怪西,努力在現狀中尋求最佳化的教學成果吧!

謹慎規劃學系專業必選修課程

以生命科學來說,學術發展異常快速,專業領域的知識量遠超過教授當學生的年代,當年沒有的核酸操作,現在已經是平常事,目前生命科學科系大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厚重遠超從前,所以課程規劃應該適度調整,以免太擁擠的課程讓學生們無法從容應付。其他基礎的共同課程如通識課程也一樣,貴精不貴多,使得大學的畢業學分能夠有效降低些。精確、精簡地規劃課程與架構,這樣才有餘力讓每一門科目能夠有計畫地精進。

每一門課(科目)的考慮

無論知識、能力或者情意面,每門科目在設計時,應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當然這也需要配合不同學校的學生素質背景,如前端大學的學生,非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學生極可能有不錯的高中生物學程度,而許多中段的大學或科大的學生,就算生命科學專業,他們的生物學知識背景可能還弱些。如對中後段學生推動生命科學通識教學,要求學生們修完課後能夠達到前段大學生的生命科學知識概念的程度,那是不切實際的事。重點在因材施教。教育部評鑑時也要注意到各校基點不同。

大學教授可以學習不同的教學法,可以學生本位思考,可以採用問題導向、情境學習等不同的教與學的模式,大學可以鼓勵教授採用具有特色的教學法,但是在學術自由之下,大學不可能強迫大學教授採用特定教學法。如果學校允許前述選修的「營養科目」(不用辛勞可得高分)的存在,個別教授採用學生本位的教學法,也不可能造成廣泛影響,最後只能勉勵維持罷了。大學在審查所開科目時,可以就科目所要達到的知識、能力與情意各面向的目標進行審查與考核,盡量避免「營養科目」,以免拖累大學教學的精進,浪費學生的學費與時間。

除了避免「營養科目」外,大學可以更積極主動推動具有學生本位的特色科目教學,多吹吹風,使之擴大校園中的影響力,漸次改變校園的氛圍風向。被動只能隨波逐流,無助於風氣的改變!

大學不是國民教育,學生能進大學是自願的,既然缺乏學習動機,為何花錢進大學浪費寶貴的青春!既然已經進到大學了,理應把握機會,盡量吸取教授們的學術精華,如果教授疏懶,教材老舊不豐富不充實,學生們有權利要求改進,而非讓金錢與光陰平白地流逝!對人生而言,學習的成果比輕鬆的學分更重要。

請參考:

陳智華 林從一:大學生上課沒反應 像人形墓碑【2013-04-27/聯合報/A12版/話題】

鄭語謙、陳智華、張耀懋 學分大補丸搶手通識課 等四年也等不到 【2012-09-27/聯合報/A5版/話題】

學生,你只想當教授的勞工嗎?

大學教育不應只剩下經濟面與技術面

台大學生吃炸雞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ghc70&aid=7560014

 回應文章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因材施教 以客為尊
2013/04/30 20:49
大學做不到, 補習班做得到 !

韓愈 師說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