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7/08 09:14:56瀏覽3331|回應4|推薦77 | |
中研院士憂:政府不重視基礎研究 2018-07-05 00:17聯合報 記者何定照、林良齊/台北報導 中研院院士會議前天邀科技部長陳良基談「基礎學術研究的重要性」,但院士質疑聲不斷,之後綜合議案討論的七個提案,多達五個都建議政府應重視基礎研究,不能只考量應用產值。多位院士要求,科技部應清楚說明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分,避免掛羊頭賣狗肉。 每兩年舉行一次的中研院院士會議,除了選出新任院士的重頭戲外,這批博學鴻儒都會發表些國是建言,每每能引起社會議論,不過也就是水中的漣漪,轉瞬即銷聲匿跡。因為大多旅居國外院士們的建言已經是老生常談,要不因為是院士的發言,早就失去了新聞價值了。其二是因為院士性格,或受邀賓客不為己甚,這樣就您隨意說說,我主管也就隨意聽聽。 關於基礎學術研究的建言,君不見科技部陳良基部長表示:「投入在基礎研究經費約占30%,科技部秉持小國大戰略思維,希望以有限預算發揮以小搏大的槓桿效應…院士多表肯定。」云云。雖然是大拜拜,行禮如儀,不過對於學術界,或者對於個人的經驗,這是很值得學術界深思的議題。不重視基礎研究,勢將吞噬學術發展的根基。 我從事食品微生物的研究,食品微生物學包括食品發酵、食品保存與食品中毒等不同範疇,食品致病菌的研究關乎食品安全,絕大多數的食品中毒事件是由各類食品中致病菌所造成,影響國民經濟、健康、生活甚鉅,理應很受到學界所重視,早年積極參與食品中毒菌研究的學者們,不是凋零,也轉移重心,將大部分精力用在食品發酵、工業酵素、健康食品等研究上。 這難怪教授專家門轉向,國家政策如是,社會風氣如是,為個人的名利,為了研究經費,為了在學術界生存,學術理想是很難堅持的。學術界重視實用不始自今日,過去二十多年來,政客、立委等不學無術,卻常詆毀學術研究對國家發展的貢獻,制訂政策的科技官員們也就轉向實用、實利考量。科技部或以前的國科會,在主導國家學術發展上,建構許多國家型主題,極盡心思地安上各類實利名堂,在教授學術成就的評鑑上也增加許多實利的評鑑項目。如此這般作為,形塑了學術界的風氣,基礎研究的經費多少或許不是重點,學術界的「人心」轉向,才是關乎國家學術發展的命脈。 前述的報導說:「院士朱經武說…國際上基礎研究是純粹因curiosity(好奇)去做,應用研究是基於mission(任務)去做,認為基礎研究就該給足經費,讓研究自由成長,但現在政府在審核上有點偏差。」這股實用實利的風潮,使得學術機構不再純粹,不再純粹因為好奇而去做研究,連同學生們的研究也趨向實用實利考量。 我不是反對實用研究,然而這股風潮正吞噬純粹的大學校園。大學校園的教學與經營因此更趨向實利,變得只講究成本、利益、權利,不再是純粹追求理想與夢想的學術園地,也難怪最近大學校園的世俗化、政治化、工具化的事件層出不窮! 請參考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