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2/14 22:17:03瀏覽3190|回應3|推薦66 | |
看到近期台大生物醫學論文造假被踢爆的新聞,涉及台大校長等學術高官,近日還報導「涉及金錢買賣」,讓台灣學術界蒙羞。 對於數據重複、造假等內容,局外人容易查證,對於「掛名」、「金錢買賣」等內容,外界無從查證。究竟「被掛名者」有多少貢獻,只有共同工作者才可能得知。不過,前後多起高官「掛名」論文出紕漏,當事人都聲言「不知情」、「只是掛名」,這樣回應代表兩種情況: 出事後高官們都選擇責任比較輕的前者,只是當「老好人」,以自己的名聲「幫襯」子弟罷了。在台灣講究人情、門第的社會裡,見怪不怪。 風氣的養成,只怪大學裡,甚至最高的研究機構裡,太「重利」了。生物醫學研究的預算約佔所有生命科學預算的半數,上有許多國家型計畫,投注大量的預算,怎樣規劃、怎樣分配,得靠學術重鎮發話。既有醫療資源,又有研究預算資源,自然吸引門牆裡外大大小小的教授們靠攏,然後才能聚集研究生和博士後人員投奔。 除了名利所趨,當然也因為學界也「重力」,上有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部長、大學校長、國科會主委、科技部處長等,一字排開,除了學術成就的召喚外,當然都屬於鼎鼎「夠力」的人士。看看出事後,教育部與科技部、學術界、媒體的回應,就感知背後的力量。有人出事後倉皇下台的,有人出事後高升大官,有人出事後老神在在。 看教育部立刻要求學術倫理教育,科技部要主持人切結沒有學術倫理問題,煞有介事,就是毫不聚焦。看這態勢就知道背後「力量」多龐大。小學生都知道要誠實,研究生還需要教?博士後需要教嗎?大牌教授、院長、校長都為人師表,還需要教「做人要誠實,不誠實鼻子會變長嗎?」這些案件中所犯的所謂「學術倫理」,不就是「誠實」二字,這還需要教育部敲鑼打鼓?正所謂此地無銀三百兩! 把責任推給研究生,推給博士後研究員,這很不公平,畢竟他們在這事件中只是棋子的角色,凝聚成集團的,爭取名聲、實利的首先是上頭的指導教授、計畫主持人、總主持人、院長、校長、院士等。 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嚮而已,上層指導教授、計畫主持人、總主持人、院長、校長、院士等如此流俗,如此輕忽學術倫理,仰看「長老」、「大老」如此,後輩子弟愈學愈「聰明」,風氣只能日趨卑下。除了「力」和「利」,誰還在乎大學裡有甚麼該堅持的風骨、氛圍?! 自己側身私立大學,授課壓力重,研究資源貧乏。從申請計畫、督導實驗、統計結果、繪製圖表、撰寫論文、投稿發表,都是「一腳踢」(一手經辦),每年能夠發表兩三篇SCI論文,都已經拼盡力氣了。看到學術巨擘們的表現,原本只能怪自己「腦袋」爹媽生得差。如今比較釋懷,原來學術巨擘之所以一年有數十篇論文發表,有些是如此這般地製作出來的。我們每一篇論文都是師生們的心血結晶,我們活得安心! 請參考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