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9/03 10:27:22瀏覽1301|回應7|推薦105 | |
當了一回老師。關於教育,我又思考了一下。我目睹的現狀是:知識的學習仍是國中教育的主軸。這些知識,就以歷史的領域來講,就教材與教法而言,與三十年前我讀國中時沒有兩樣。充其量是要學台灣史,還有世界史的篇幅較多。然而,這些內容其實上網就有了,何須在課堂上教? 之所以要老師去教,個人以為,重點應該擺在歷史的思維與研究法上,不應該擺在課本的學習上。一個學問之入手,應該從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研究能力開始,不應該以課本進行填鴨與反覆考試為務。後者會培養出沒有主見的人,或說是愚民。然後,啟發性的鼓勵孩子們去收集資料、比對資料、綜合解讀、判斷,然後有康德所說的批判性的思考,這是從小就可以培養的。如果要這樣教,我相信孩子們不會趴在桌上,得老師一直叫起床。其實歷史就是在生活中學習。 孔子說他十五歲就志於學。志,就是記錄。學,《說文》覺悟也,本作斆,篆作學。《增韻》受敎傳業曰學。 所以,孔子說他自己十五歲開始就把他受教傳業的東西紀錄下來。就像孩子到處去問大人,問完後把他紀錄下來。 我曾告訴她們,可以試著把父母,或是師長的話記錄下來,編定日期、場合與結論。然後呢?這是資料,收集並分類。之後我們可以進行比對,比如說,爸爸的話矛盾的有多少,或是自己做不到的有多少。這些基本的紀錄工作其實就是「史」這個字的本意。歷史上的史官都拿著筆,記錄帝王的言行。我們現代有影響力的記錄者,比較接近新聞工作者。所以,有這個認知,再去進行文獻的學習,可能會比較有趣。 就像學生物的或化學的,其實從實驗室開始,直接做一個研究。這比從課本開始要有趣且實用的多。我們的智育教育還在製造會讀課本,然後解題,或寫作文厲害的學生。 然而,真正核心的問題還遠遠超出這個。我這次仔細的想了一想,認為教育的核心應該擺在成就學生,然後讓他們在校園中養成互相成就的思維、行動與習慣。學習有一個目標,國中教育應該還在國民教育的範疇,其實就是讓他們成就成一個真正的人。什麼是真正的人?基本就是真善美。我們以前輔大校訓多加一個聖。OK,也可以。君子有成人之美,這是孔子說的。我說,君子有成人之真、成人之善、成人之美、成人之聖的心胸、能力、造化。傳統考試就是透過學習評量來競爭,贏者上好學校,輸的就是後段班。這個競爭的思維背後把人與獸同等。整個社會都在競爭,大吃小,小吃更小。社會是叢林法則,當然學校也不例外。於是,各類霸凌層出。為什麼?因為教育的邏輯就是強的為勝。 我們培養這下一代,要他們強者為聖。比較有能力的去幫助能力差的,講究整體的提升。這是屬於德育的範圍,學生先學會當人的基本,然後學習當一個公民,最後學習當一個如聖的生命。這樣的人一多,台灣不強也不可能。 自來,中國的教育都是儒教的那一套。西方是從神學中建立起大學,然後經過啟蒙運動,科學主義到現代的大學。我們台灣的教育骨子來還是中國科舉思想,學的是科學知識,以此定學生的高下優劣。 我們台灣在國中應該進行的是五育均衡,全人的教育,互相成就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擺在讓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高品質的貴族,男的像男的,女的像女的,發揮他們的本性、特質與良善的一面,斬除那卑劣、自私與不良社會習俗與觀念的框框。 這個問題不是老師的問題,其實核心是家長自己。 我希望未來的孩子們能夠擺脫那不好的。教育的本質在於成就,而不是淘汰。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