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18 23:08:25瀏覽8312|回應4|推薦54 | |
隨著工廠北移,港九許多昔日輕工業區也逐一轉型,多年沒去的長沙灣區外觀改變不少,但是青山道一帶還是十多年前舊貌。隨親友到近年人氣鼎盛的《大中華飯店》晚餐,在舊街市(場)旁找車位,四處都見到大小不一的「大中華」招牌,難道一個街角就開了七、八家分店? 後巷奇景 晚上九點還有成群食客在等位子,熟客親戚打了聲招呼、就往市場裡鑽。巷內東一個爐灶在煮煲仔飯、西一個小廚房在盛豬腳,這邊師傅忙熱炒、隔著走道的埋著頭切滷味弄生冷,夥計們就端著菜在各「廚房」與餐室間奔跑,奇景。
一家「飯店」的內、外場似乎理應在同一個屋簷下,此刻卻發現舊經驗全不作準:這家竟是由後巷五、六個大小廚房合力供應臨街(及巷內)六、七處店面,用餐場所樣貌(除了啤酒海報)大小又各自不同;置身原已迷宮般的巷弄裡,由衷佩服夥計們的記憶力。
入座兩間店面打通為一、最寬敞的「分店」,裝修簡單,座位只是鋪著塑膠紙的鐵腳圓桌、圓凳,再「庶民」不過的小店卻人聲鼎沸。點了啤酒,附上一大桶冰、一支開瓶器,一整晚不必求人。親戚跑去找老闆兼主廚點菜,回來直說乳豬沒訂、魚雲(頭)又賣光了,燒乳豬、豉汁蒸魚頭這兩樣吃不著了,但其他招牌菜都沒少! 第一道上桌的就是在巷口看(聞)得垂涎三尺的黑椒鐵板豬手,碩大豬腳滋滋作響不稀奇、醬汁味道也在意料中,但皮柔肉軟、一挾即分,早已燜透,淋上醬汁純是增味添香外加視聽效果。
該是頭盤的冰鎮鹵什隨後才來,由不同地點出菜,順序沒得要求、來了就不錯。鴨胗、鵝掌翼、豬手(前蹄)、生腸等雜拚,以潮式鹵水來說一般,但冰、鹹,配啤酒正好。 許多蛤類都被混稱為花甲,這裡的清蒸花甲是圓蛤、Quahog,新鮮、味特別甘,不必沾醬汁,三兩下掃空一大盤。接著還是海鮮,(原隻)冰鎮鮑魚雖不是什麼高檔鮮黑鮑,但口感佳、鮑肉帶甘,不失為招牌菜之一。 四人吃到這時,兩位朋友趕來加入;也是熟客,又去跟老闆加這個、點那個。啫啫豆角火腩煲來到,果然「啫啫」、繼續滋滋作響,簡單的家常菜,但蝦醬味既香又下飯配酒,就可惜豬肉塊老了一些。 前面幾樣都是粵式,貴川雞卻變成了麻香帶辣的川味,味道雖淡化少許,居然也有模有樣、不離譜。朋友特別交代要上「走地(放養)雞」,肉質介於一般洋肉雞與撕啃不動的精瘦土雞之間,口感不差。 「大中華發展史」 已經十點多,食客仍川流不息,年紀還輕的老闆拎著一瓶啤酒跑來聊天,於是邊吃邊聽「大中華發展史」。這家本只是一間小吃店,廚藝不俗的廚師遇上了一位公司在附近、每晚忙到十點多才來吃飯的大老闆;兩人投緣,大老闆建議:『別再租店面了,既然有賺就買下來,需要擴大?再賺再買!』大廚照做。後來乾脆邀了大老闆入股,資金之外又得到更寶貴的經營智慧;從此見到適合的店面便出手,由方正到畸零竟陸續買下十來個,成了餐飲管理中恐怕沒有的「聚落型飯店」奇觀。 蒜蓉蝦乾蒸勝瓜也是家常菜,勝瓜即華南八角絲瓜、常見常用,加味豐富版蒜蓉多、蝦乾足,把平淡的菜又變成了佐飯下酒都好的一道。 第一次吃撈鱔,鱔是黃鱔、「撈」約等於「拌」,這道菜就是燙熟了的鱔段與蔥韭椒絲花生、調味醬汁拌勻上桌。帶點麻油味的汁香但不濃、吃來清爽,鱔魚還帶脆,簡單但頗令人回味。 幾乎每桌必點的招牌臘味煲仔飯終於來到,跑堂阿姐一揭蓋、香氣四溢,翻拌前整齊一層油亮臘腸丁誘人,加入一海碗蔥花、花生,淋上甜醬油再拌勻後更是漂亮。吃過不少臘味煲仔飯,這鍋的確有特色,連扒兩碗、意猶未盡。
飽到撐,朋友卻又點兩樣涼菜下酒。冰鎮墨魚夠新鮮,芥末醬油一沾、像在吃台式海產;冰鎮青瓜只是小黃瓜條,直接吃或沾芥末醬油都行,就像以沙拉壓軸,還挺醒胃的。
當晚見到的服務人員都客氣、面帶笑容,老闆卻自嘲沒服務、簡陋;某次客人抱怨服務不佳,他乾脆回答『對啊!我們是完全沒有服務的嘛!』其實,這裡不但做到了大排檔該有的「鑊氣足、惹味(味香豐)、送(下)酒又送飯」,還粗中有細、多了攤檔小店少見的創意,遠超所值。 客群看來不像街坊鄰居、可能多由他處專程前來,不辭路途、不怕苦等位子、不在意環境、不要求服務,只為一席熱鬧、一桌風味佳餚 -- 稱大排檔之進化型也好、叫非典型飯店也好,冷門老區一餐廳卻開到如此門庭若市,絕對走出了一條新路。 2012‧01(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閱讀: 未成年勿飲酒‧飲酒勿駕車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