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11 00:14:45瀏覽10730|回應3|推薦31 | |
多年前第一次吃過《Peter Luger》的牛排後,這裡就成了紐約行必至之處,甚至漸漸有一些 'Ritual' 感、像是個儀式,沒去吃就覺得好像少做了一件事。 又是 Peter Luger、還是布魯克林店。酒吧仍然擠滿了等位子時就喝到醉醺醺的客人,牆上這個評鑑、那個指南的獎牌好像更多了;餐室裡還是熱熱鬧鬧,經理、「老油條」服務生們依然是熟面孔。每走進這裡,就覺得光陰似乎只在店外匆匆過、與店中人事物沒多大關係。 這餐人多,主人照例大方,必點的、能點的都叫了,然後甜點就看各人肚皮、各自發揮。想要像樣一點的服務?開酒、小費可別少。 這裡的麵包一向能吃、牛油則一般,不知不覺就會塞飽了肚皮。 每桌必備,「愛用請便、不愛用隨便」的招牌傳統醬汁從厚切洋蔥、蕃茄到牛排都可沾,有沒有東西不能沾?服務生想必會說「沒有!」。這醬用在洋蔥、蕃茄上是不錯,可是上好牛排其實反而不需要。
凱撒沙拉要不好吃也難,這裡的正常。一般餐廳常用易與 Parmigiano-Reggiano 混為一談的 Parmesan 牛乳酪工業製品,這裡改用了 Pecorino Romano 羊乳酪,不錯。 招牌厚切培根又厚又長,每次看了都想起滬式豬排;雖然有人(我也是其中之一)覺得其美味不輸牛排,但後面還有重頭戲,一人頂多來半條就很夠了。 這裡晚餐的 'Steak' 就是 Porterhouse 牛排,份量對東方人而言實在太多;這晚十人點了四人份 Medium、三人份 Medium-rare 的熟度,最後還是吃不完,再次印證了五人點三人份就足夠的原則。
大骨一邊是紐約客(Strip Loin)、另一邊卻是菲力(Tenderloin),一客可嚐兩種口感、兩種油脂度,是 Porterhouse 的雙重享受。當晚開的是 Saint-Julien 的 2006 Chateau Gloria,非列級酒、即使餐廳價也稱得上物有所值,配肉稱職。 焦香的外層鎖住了肉汁,入口後肉香隨咀嚼益濃,一貫的高水準。以前少說來四塊,現在兩部位各一塊就已經胃滿意足,但總是忍不住要動刀刮一些美味的骨邊肉來下酒。
招牌蘋果餡卷、山核桃(Pecan)派又來了;如果喜歡這裡的大堆生奶油(Schlag),巨大的 'Holy Cow' 熱巧克力奶油聖代該是雙重、甚至三重享受了。 好肉、乾式熟成、800 度高溫爐等條件當年並非家家有,如今卻相當普遍;能把奶油菠菜、焗馬鈴薯等配菜做得更好的牛排館不在少數,別處甚至也吃得到一樣好的厚培根。這麼一想,一再回訪 Peter Luger 可能更因為習慣、回憶,想重溫粗曠、大剌剌的 'Chophouse' 風情吧。 當晚的牛排依然堪稱標竿級,但一餐下來竟有一些膩味、吃得也有些累;不知是因為飲食習慣日趨清淡,還是終於已經可以 'move on'、該去嚐嚐「大蘋果」的其他牛排館了? 2014•07(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閱讀 同場加映:Peter Luger 的乾式熟成庫 360 度全景(Dry-aging 是這樣做的,而不是包在真空包裡面放幾星期...)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