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4/12 11:29:42瀏覽3742|回應6|推薦77 | |
這曲子在1875年完成時,本來要交給當代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尼可萊‧魯賓斯坦(Nikolai Grigoryevich Rubinstein)首演的,但遭其強烈批評,只好交由德國著名鋼琴家畢羅(Hans von Bülow),由他在美國波士頓進行首演,獲得成功,魯賓斯坦撤回他的批評,柴可夫斯基也更改作品,現行的版本若與原版比較起來,在剛開始就有差異~那非常堂皇的序奏,本來是配上鋼琴夢幻的琶音伴奏,現行版卻是相當強力的和弦敲擊。 這個樂章開頭就很吸引人,其壯闊優美猶如閃耀華麗的光芒,但又帶有些俄羅斯的憂鬱,讓人印象深刻。請聽著名俄國鋼琴家的普雷特涅夫的演奏,雖然那開頭法國號的向下音型,有如被管弦樂總奏鞭打了兩次...才從降B小調轉到關係大調降D大調(0:11),音階也轉為上升,才開始了曲子。 緊接的序奏是全曲最讓人激賞的部分,聽過一次大概就很難忘記,但後來似乎就消失,都不再出現了?這是音樂史上的一個謎。我原先也相信這流傳已久的說法,而隨著多聽,發現這根本經不起考驗,聽聽這段旋律,隨著大幅度攀升有如波浪的鋼琴,一開始還是下降音階(0:15),隨後則出現一個動機(0:18),它的樣子是(方框部分): 基本上是從高處掉落下來,然後從導音,升半音回到主音,可稱為三音動機。此動機在整個序奏以及後半頻繁出現,像是(0:46),以及結尾的(0:50)。隨著鋼琴強調此下降音階,做出各種華麗裝飾後,這旋律又再度開始(2:23),這次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相隔三個八度一起奏出,更顯華貴,鋼琴也有如飛升般翱翔,當然三音動機還是存在,也以此做結尾(2:58),還是可一直聽到(3:02)。 沉靜下來,雖然鋼琴裡面還是有好幾個三音動機,而把序奏主題打散式的斷續節奏可稱為第一主題(4:12),又回到剛開始的降B小調,將斷續的旋律整合起來,成為更流暢的音樂(5:30),此時三音動機出現(5:42),似想轉到大調,中止前面的小調,試了幾次才成功,此動機已可稱為第二主題了,當然地位也更加重要,那看似消失的序奏,其實隱藏在這裡!隨著下降音階成上升音階(6:37),曲子獲得新的動力,第二主題舒適的發展,帶有大量的三音動機,在以半音階上升到達頂點時,出現的卻是減七和弦(7:58)...一切希望被阻止,於是重頭再來,上升音階如同反抗般的躍起,卻不可避免的往下走,乾脆去最離譜的C大調(8:23),重新做起! 帶有弱音器的弦樂重新演奏第二主題的上升音階(8:39),以降A大調結束,應該進入發展部了,第一主題又出現(9:296),調性卻有點奇怪,與第二主題交錯爭戰,到高點一洩而下(10:30),樂章開頭的下降音階又出現(11:43),與隨後的上升音階串連是我覺得整個樂章最奇妙的部分,為什麼呢?因為其形態像是開頭的序奏,這段音樂猶如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回望當時美麗風景,雖然此時已是E大調~與開頭的降B小調差距不小,但隨後轉調的幅度更不小!當第一主題再現(12:28),從遠系調開始,好像呼喚流浪的遊子回來,只是經過鋼琴激烈的喊叫清掃,仍然回不來,第二主題就出現了(13:31),穩定在降B大調(13:44)~不會吧,難道降B大調才是真命天子? 當屬調F大調如旭日東昇般前進時(14:51),又是連續的半音上升,反而確立了降B小調的地位(15:22),這次可沒有減七和弦了!在堂皇中帶有一些猶豫,用三度轉調到了降G大調,當回到純淨的C大調時真的是風雲變幻(16:31),這個第二主題也變得太誇張...但接下來是傳統的裝飾奏,鋼琴需要極致的表現,怎樣誇張,也就不意外了。 那全曲開始的降B小調是否就這樣投降?沒有的,還是戰鬥到最後一刻,降B大調也必須奮戰才能出頭(19:57),注意尾聲前那幾個降G音(20:07),表示連降D大調也沒有放棄~這真的是相當激烈的,老柴達到他要的降B大調做法,就是先直接挺進,又退後幾小步,最後一股作氣結束。 第二樂章還是由降D大調開始,降B大調暫時退讓,也讓氣氛舒緩下來。獨奏長笛的第一個樂句(主要主題),就帶有三音動機(20:52),只是比較和諧的那種(上行不是半音,而是自然音階),這樣的五聲音階旋律讓人想到俄國民歌,鋼琴將之變形(21:20),搭配的弦樂就是小提琴下行音階,也讓人想到第一樂章開頭,隨後挺進到B大調,這也是第一樂章愛用的方式(22:03),長笛&豎笛&低音管組成美麗的三重奏,主要主題由法國號&長笛在上面出現(22:33),然後是豎笛&低音管,靠著鋼琴降半音,又回到降B大調,優雅的兩支大提琴又奏出主要主題(23:00),結束了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轉快,鋼琴奏出的斷續節奏(24:03),讓人想到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中提琴&大提琴奏出輕鬆的民歌式旋律(24:25),算是一首6/8拍的快速塔朗泰拉舞曲(據說可能來自於法國香頌Il faut samuser, danser, et rire"一個人必須享受樂趣、跳舞和歡笑"),調性是不可思議的D大調,與管樂搭配的方式極具俄羅斯風格,帶有苦中作樂感,與隱藏的三音動機(24:33)...這是很有趣的,經過一個警告式的和弦(此處的大膽轉調,想必令魯賓斯坦傷腦筋),才又回到了第一部分(25:56),音樂變得更優美了,開始就由鋼琴主奏,帶有大量的顫音&琶音,相當夢幻。 約在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完成時的柴可夫斯基(1875) 第三樂章"熱情的快板",3/4拍子,開始卻是降B小調,鋼琴在簡短的管弦樂引子後,就奏出第一主題(27:44),但是否似曾相識?其實在第一樂章呈示部的尾聲,那反抗似的音形,就出現過了(7:58),只是容易被忽略~由此可知,老柴是把三個樂章做統一個處理,絕不是各自為政的。 當此主題反向時(28:22),帶來了樂章的第一個高潮,轉為大調,但老柴又像解構般,鋼琴奏出斷續節奏,這前面已出現多次,而這次帶了一個非常美的,大調第二主題(28:45,據說可能來自於俄羅斯民謠「Poydu, poydu vo Tsar-Gorod"我來到首都"」。剛開始是五聲音階(或許有人覺得有中國味,與第二樂章的主要主題一樣),後才加上半音,有更多的曲折。鋼琴加以更抒情的重述時,出現了連續三個音的型態(29:16)~讓人想到第一樂章的序奏後半,但這裡...不是前兩樂章的三音動機,又似乎有那麼點關連,其實...這是那個三音動機的倒影,三音動機是先下來,再上去一個半音,這裡則是先下來,再上去一個半音(方框部分): 為什麼要弄倒反呢?大概這樣才能擺脫往日糾纏, 一舉到達光輝勝利的頂點吧!我們聽下去就會知道。在第一主題又回來後(29:30),有幾個不太一樣的版本,大約有十小節,但都是為了接上把第一主題倒反的光輝段落(30:10),又是鋼琴的斷續節奏,就直接到第二主題(30:33),難道沒有發展部,就直接再現了嗎?應該說這是個迴旋曲的樂章,只是有類似奏鳴曲式的第一&第二主題一再出現而已... 倒反的三音動機不斷出現(30:48),再來又是一個小插段(30:57),第一主題又出來(31:06),開始了其前半的上升與後半的下降音階的精彩合作對抗,最後好像是下降的贏(32:08)?但其實是以退為進,曲勢逐漸上升,以直接坦白的轉調,到了主調降B大調(32:57),第一主題幻化成功!鋼琴像是慶賀一般,大量的灑花,就把第二主題轉為主調降B大調(33:14),音樂史上最精彩的尾聲來到,鋼琴與全體管弦樂合奏,將倒反的三音動機大聲宣告(33:40),如同擺脫前面的糾纏,邁向旭日東昇,在第一樂章的半音上升時,碰到的是減七和弦的阻礙,如今已全然暢通,第一主題興奮的躍起(34:06),鋼琴奏出極為精彩的下降音階(34:14),將第一樂章開頭悲苦的下降音階全然神化,曲子就在與之對比的強大上升音階中結束。 這樂章有兩個重要特色,其一是迴旋式的奏鳴曲,其二是將第二主題當作壓軸,後者是以往較為少見的,也大開世人眼界,後來的拉赫曼尼諾夫,也習慣以第二主題做為自己鋼琴協奏曲的最後高潮,而身為同學的史克里亞賓,在他的鋼琴協奏曲與第三號交響曲也是這樣做的,都是效果斐然,大概都歸功於老柴起的頭。而這首"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因為太紅,鋼琴家爭相演奏或灌錄唱片,優秀版本眾多,個人的第一個版本是美國鋼琴家范‧克萊本,與俄國指揮家Kiril Kondrashin&RCA Victor Symphony Orchestra合作的,當年范‧克萊本正是以此首曲子奪得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大賽冠軍,震驚了俄國人,也成為美國的民族英雄,非常值得紀念。後來也很喜歡阿格麗希&阿巴多在DG的版本,李希特&卡拉揚的也喜歡(也是DG),總之我很少聽過有敗筆的,這曲子算是不敗的常勝軍。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