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幫沛思新年音樂會寫樂曲解說,也聽了不少室內樂。我覺得室內樂就是幾個樂器,像是好朋友一樣坐下來聊天對話,是私人聚會,這算是一種「溝通」,交響曲與歌劇則像是發表一場演說,算是一種「說服」,兩者性質是不太一樣的,所以欣賞室內樂應拋開理性啦哲思啦這些東西,去欣賞樂器相互搭配,看人家如何傾訴情感才是。
以柴可夫斯基的弦樂六重奏為例,有個標題是「佛羅倫斯的回憶」,這是他最後一首室內樂曲,在1890年作曲,是為了生病沒法去音樂廳的梅克夫人所作,讓她在家就可欣賞到如交響曲般豐沛的音響,那時柴可夫斯基創作歌劇「黑桃皇后」而待在佛羅倫斯,這座城市是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地方,文藝復興時代就是開展於此,但丁,達文西等名人都在此活躍。
曲子共有四個樂章,類似交響曲的結構,編制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兩支,他寫這首曲子可謂費盡心力,不但能表現佛羅倫斯這座名城的輝煌,讓人撫今追昔,「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覺湧上心頭,燦爛的十九世紀快結束了,柴可夫斯基的生命也進入晚年了...
「佛羅倫斯的回憶」也被改成弦樂合奏曲,音響效果和原來一人一把琴不同,除了比較有氣勢以外,許多樂句更有合唱一樣的美感,不過室內樂的特色就大減了。見以下影片,這是荷蘭著名女小提琴家吉妮.楊森(Janine Jansen)與她的室內樂夥伴們的版本,她特有的比較柔美的演奏法,也給這曲子更多不一樣的色彩與變化。
第一樂章有精神的快板,三四拍子,第一個和絃以經過音造成不和諧的九和弦(0:03),第一小提琴馬上就奏出了d小調第一主題加以解決(0:04),這個旋律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舞者把另一個舞者拋出,然後開始轉圈圈(六個八分音符),其他樂器大致以這樣的音型運動,給人大規模舞會的感覺:
這裡有很多細節,例如他的和聲配置,用比較不和諧和聲造成斷句的效果,以及小提琴尖銳的泛音(0:22),讓樂句力度增加...等。經過重複及過門(0:56)後,由大提琴往上提示出第二主題第一個音升F(1:20),第二主題就出現了,轉到A大調(1:20),速度轉為溫柔的,富於表情,舞蹈頓時轉為如歌的旋律。
但在這樣美麗的謳歌下,卻是大提琴的滾動(1:29),以及顫音(1:42),給人危機暗藏的感覺,最大的問題是A大調的大三和絃一直沒出現,反而出現了主音A上的屬七和弦(2:27),音階又一直急升緩降(2:36),這就是為何優美的呈示部,卻給人不安的感覺...直到小結尾處才由A大調的屬七和弦解決到大三和絃(3:01),氣氛才放鬆下來,還是用兩聲撥奏乾脆的解決喔。
發展部剛開始是下降音階(3:37),轉到g小調,中提琴則奏出高音的第一主題(3:39),一反呈示部有力的斷音與舞蹈節奏,而是柔性的圓滑奏,柔性與舞蹈的結合,反覺得妖艷。隨後這主題又由不同的樂器奏出,也轉到其他調性,漸漸轉回舞蹈節奏,再來是過門(4:21),六個八分音符運動的動機不斷出現,小提琴又奏出第二主題(5:25),導出回到原調d小調的第一主題(6:09,第一小提琴)。
再現部開始了,比呈示部高了一個八度。搭配的其他樂器的六個八分音符音形幾乎都加上雙音,更加華麗及繁複。 在過門後(6:46),第二主題改由D大調再現(7:16),也同樣經過緊張及不安,不斷拔高的弦樂到了D大調的屬九和弦(8:43),才開始傾洩,兩聲撥奏出現D大調的大三和絃(8:53),尾聲第一主題在d小調出現(9:31),緊張度也隨著高音顫音不斷往上,終於速度轉快(9:59),以最急板結束樂章,那在急速舞蹈中又帶著小調的哀怨,其實是相當柴可夫斯基的。
樂譜的封面
第二樂章是略快的如歌似的慢板,三四拍子,剛開始是前奏(10:50),那下降的音型讓人想到第一樂章展開部的開頭,最後停在A音上的七和弦(11:27)。這個音正是D音的屬音,樂章的主旋律就以D大調開始(11:39),像是為了補償第一樂章再現部的第二主題的D大調,那時沒能持續到終點,這裡若聽弦樂合奏版的,就像是優美的合唱~
這主題是由第一小提琴溫柔地以如歌方式演奏,其他小提琴與中提琴則是撥奏三連音,讓人想到義大利歌劇的詠嘆調(與佛羅倫斯有關?),後來主旋律再由大提琴奏出(12:24),第一小提琴為之加上一堆十六音符的花邊,然後大致就是小提琴與大提琴互相對答的模式,也有點像是歌劇的二重唱...
然後中提琴奏出的旋律聽來像第二主題(13:29),其實只是主旋律的變體,由升F大調開始,頻繁轉調,相當不穩,有時甚至去小調,好像是危機一樣,後來在A大調上唱出聖詠(14:15),像是平安度過的感激,此部分以中提琴奏出主旋律的變體結束(15:07)。
然後速度變快,成為中板,這裡成為樂章的中段,全部樂器都奏出三連音往上又往下(15:35),回到A音,強弱變化很突然,演奏亦不容易,尤其這段(16:11):
轉回溫柔如歌的速度後,A大調轉回下屬調D大調,主旋律由大提琴奏出(16:36),其他樂器則是以四個十六分音符撥奏,與前面的三連音撥奏很不一樣,有時出現的低音大提琴支撐了整個和音也非常舒服(16:58...)。然後主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17:22),又與大提琴問答對話,主旋律的變體又出現(18:26),危機又來了,還好又是聖詠拯救,這次當然就是以D大調出現了(19:13),更讓人感激,最後就以主旋律變體(20:06)結束這個有「危顫之美」的樂章。
第三樂章速度是中庸的稍快板,相當於交響曲的詼諧曲,二四拍子,也分成ABA三部分。A部分是a小調,在第二大提琴與中提琴的撥奏下,由第一中提琴奏出有點寂寞的主旋律(21:15),結尾的斷音給人強烈印象(21:24)。輪由小提琴奏出時(22:07),後來其他樂器也分別模仿,最後出現旋轉的音型(22:23),並轉到C大調,而在大提琴演奏時(22:51),其他樂器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為之伴奏,節奏是短-短-短-短-長,又轉回a小調,結尾卻又在C大調(23:22),這大小調的交替讓曲子更有活力,但在這些激動段落過了後,轉回a小調(23:39),仍是以寂寞感結束了A部分。
由第一小提琴的快速上升音階,開始了B部分(23:54),維持相同速度,轉到E大調,第一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使用跳弓,奏出活潑的舞曲節奏,這部分技巧困難,滿類似他的芭蕾舞曲風格,長-短-短-長-長的節奏引人注目,注意這旋律和剛剛那旋轉音型的關連,然後卻是圓滑奏(23:59),與前面跳弓形成對比,弦的撥奏也很有意思(24:05),這些元素的交替讓曲子更加精靈活潑。
這時轉回A部分,好像把原來的寂寞(24:38),變成有人陪伴了...在小提琴用低音域演奏主旋律時(24:48),小提琴的十六分音符節奏為剛剛的長-短-短-長,與剛剛的A部分不同,可見柴可夫斯基的巧思,各樂器模仿第一主題後(25:24),以輪流撥奏結束。
第四樂章活潑的快板,輪旋曲式。第一主題是d小調偏向活潑(27:51),但充滿了東歐風格的哀愁意味,讓人覺得這所謂「佛羅倫斯的回憶」,難道是在想念俄羅斯家鄉?同音的斷音也讓人想到上一個樂章(27:58),那從強迅速到弱的三個音動機(27:57...)引人注意。然後展開一首小賦格 (28:36),氣氛緊湊,從而讓C大調的第二主題更加遼闊豪壯(28:56),也相當具有俄羅斯民歌味道,還稍微去了一下d小調(29:13),更具轉折性,後來更高了一個八度繼續高歌(29:50),然後接回第一主題(30:05),隨後開始轉調,到轉回d小調,第一主題氣勢比前面更加浩大(30:40),從強迅速到弱的三個音動機也一再出現(31:05)。
然後開始六聲部賦格(31:18),這個賦格有趣的是主題呈示都是由兩件相同樂器開始的,剛開始是兩支小提琴,主題使用的正是第一主題的變奏:
再來是兩支中提琴(31:24),兩支大提琴(31:31),注意第一小提琴那些高音的圓滑奏(31:35),以及添加了上一次的小賦格主題(31:44),主題在各聲部上出現,聽這些樂器之間的相互應答,也是室內樂精彩的地方,注意小提琴高音的旋轉(32:16),好像把音樂轉緊一樣,用的正是那三個音的動機,只是沒有前面那由強到弱的變化就是了...
此時D大調的第二主題把轉緊的音樂鬆開(32:39),氣勢更顯遼闊,並導引第一主題由先前的小調形式轉成了D大調(33:55),這樣的安排充滿歡樂的氣氛,與第二樂章的聖詠也是相關,這個感動在當時就先預告了,一切危顫已成為過去,撫今追遠將不會傷感...柴可夫斯基最後的室內樂就此結束。
文/夏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