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明確暢快的悲劇(Symphony No.6 Pathetique)
2022/04/13 11:22:34瀏覽10039|回應2|推薦123

最近看Netflix德語原創影集《闇》(Dark),這是個滿典型的穿越劇,未來的人類為了改變現在的結果,而回到過去,甚至有與過去的自己見面這樣的場景,相當不可思議。我本人覺得這樣的事不太可能發生,不然會造成世界大亂,但若考慮到藝術創作,先把結尾寫好,才去設想前面的方式是屢見不鮮的。

翻開交響曲的歷史如最重要的貝多芬,就算由小調開始交響曲,最後總以肯定的大調結束,尤其是第五號與第九號交響曲,後繼者如舒伯特,布魯克納也都是如此,表達的是樂觀與人定勝天的基調,但在十九世紀末,出現了兩首"不太一樣"的曲子,那就是布拉姆斯的第四號與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兩首都以小調開始,最後還是以小調結束,這表現的是一種沒法勝利的結果,或說是無法逃脫的命運,例如"死亡",這兩首交響曲還有一些滿有趣的巧合,例如作曲者都是5月7日生,都是兩人的最後交響曲,還都是在五十出頭時寫作的,最有趣的是兩人都被視為當代的保守派,但敢於打破貝多芬的規則,也是他們...

當然在交響曲的歷史上,這並非首次,莫札特著名的第四十號交響曲,與海頓的第四十四號交響曲,也是由小調開始小調結束的例子,但那是自然形成的,非有意為之,所以聽來沒有違和感,特別是第四樂章都會放置快板甚至急板,絕不能太沉鬱,布拉姆斯這點稍微合傳統,畢竟他的第四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聽來雖常是緩慢的,標題卻是強有力的快板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而《悲愴》交響曲乾脆就直接放置慢板Adagio(或有人堅持,應該是"悲傷的行板"),更添加絕望之感。

後繼者即使風格變化多端的馬勒,也會在最後樂章安排慢板,但卻是大調的,如第三號與第九號交響曲。而由小調開始小調結束的則只有第六號交響曲,但最後樂章規模巨大,壓倒第一樂章,也非慢板為主,相較之下,我總覺得柴可夫斯基有故意反傳統的意圖,他不要那些所謂交響曲式的必然,而是先把奇怪的結尾預定好了,才去編排前面該怎麼寫。他曾說:"這首交響曲是我的最高傑作""我把靈魂的一切都注入在這首交響曲中,形式也是獨創的,最後樂章不是快板,而是緩慢的節奏""第一樂章是幼年時代,第二樂章是青少年時代,第三樂章是成年後與生活的奮鬥與成就,第四樂章則是深淵,人生就這樣結束了"由此可知,這是一首描寫人生的作品外,也是相當獨創性的想法。

雖然柴可夫斯基強調不是到此為止,他還想創作很多作品,但他確實在首演九天後的1893年11月6日就驟逝了,留下一堆謎團,當時公布的死因為病死,卻一直有人猜測他是自殺,這首像遺書一樣的《悲愴》交響曲也成為佐證,這些說法如今都一一被否認,他之前就已感染霍亂,並出現尿毒症與肺氣腫狀況,隨時有發病可能,《悲愴》或許可當作他對死亡的預感,若作為自殺的遺書則是有相當爭議的,以下是 Mravinsky指揮列寧格勒愛樂的著名版本。



《悲愴》的第一樂章剛開始就相當引人注目,獨奏低音管吹出陰鬱的e小調旋律,也是第一主題,低音那往下的半音階態勢也相當消沉,並讓音響變得糾結,這代表的似乎是某種"悲愴"的命運,而第一主題只是對其消極的抵抗:

之後才轉入下屬調,也就是整首交響曲的主調~b小調(1:55),這陰鬱的主題開始展開,變得動態而有延展性,連銅管聲都變得激憤起來,這告訴我們,不會只有平靜陰鬱,反而有些預知結果的暢快感。隨著安靜下來,自然出現b小調的關係調~D大調,有些五聲音階的第二主題開始(4:37),主要是下降音階,在樂章剛開始就是第一主題與下降音階的組合與相抗,這下也延伸到以下降音階為主體的第二主題來了... 這主題旋律優美,卻讓人不安,原因出在和聲的糾結,一如前面一樣,一堆半音階進行,又出現由長號與小號接力的半音階上升(5:48),必須再舒緩一次,第二主題就在法國號帶著三連音的節奏下,音域更高,也更華麗的出現了(7:03)...快速的上升音階華彩激動人心,也是對下降音階最強烈悲壯的抵抗:


但糾結的半音階進行還是在,還由銅管加以強調。即使到了平靜的小結尾,仍維持這不安的結構,最後的五個p(弱的可怕)回返到剛開始的低音管獨奏,但因為樂器問題,這段常由低音豎笛取代(9:27),這版本也不例外。

果然,這種不均衡的結構造成能量噴發,開始是強力的c小調和弦(9:33),由剛剛的D大調進入降e音,這是極重的打擊,並帶有一個附加六度a音,當用銅管演奏時更加糾結,第一主題開始了激烈的賦格,隨後我們也聽到了前面第二主題法國號三連音節奏,前面是如此撫慰,現在卻成了索命使者,第一主題此時由小調模式進入更不和諧的半音模式,不斷轉調後進入轉位的降E大調模式,不,只有和聲是此調,其實這是個降E為主音的里底亞調式(10:15),聽起來神秘而充滿破壞力,這也是個下降音階的第二主題變奏,象徵剛開始第一主題與其的爭戰白熱化,法國號三連音節奏又變了個臉充當調解(11:21),卻是給第一主題再度點火,與下壓式的第二主題展開了激烈的爭戰(12:57),形成了樂章的高潮:

許多音也被折磨到升了半音,也給了再現部B大調(五個升記號)第二主題回歸絕佳機會,用此調因為直接將b小調轉化,比呈示部的D大調更有淨化效果,但是中提琴的半音上升,一樣緊張,後來的銅管更是激烈,常把所謂的大調和弦暫時變成小調,即使最後下降音階變得平靜和諧,像是祈禱結束,這由許多升記號形成的大調仍無法讓人完全放鬆,那戰敗的第一主題,就這樣沒有了嗎?

錯了,第二樂章一開始,大提琴優美的五拍子舞曲其實暗藏著這個主題(17:49),也給了這首曲子更多不安的因素,這種拍子用在交響曲式柴可夫斯基第一次,他之前只會用在小曲子中,這裡回復D大調,也等於讓第一樂章後半第二主題的努力歸零...

這五拍子的特色是常把重點放在第三拍(也就是2+3的模式),有種繞著軸心轉的感受,帶著天真的空虛感:

樂句都以四小節為單位,相當制式,這是不懂世事的年代,享受青春的,歡暢的跳舞,副樂段更優美(18:52),可當成是主樂段的倒轉,卻還是繞著軸心,一樣也是四小節的單位...但當第一樂章那索命的三連音回來時空虛感更深(19:48),奇怪,明明是這麼美的音樂,卻是暗流處處,高潮時卻引發了下降音階,接到了同樣是下行音階的第二主題(20:13),並未轉調,命運無法逃脫,所有的享樂,努力,一瞬間都沒了意義,配合的一樣是半音階的動態(注意法國號),某種程度算是上一樂章第二主題的翻版,在第一主題回來前有預兆(22:08),這樣巧妙的連接相當讓人驚嘆。第一主題大致上重複後,第二主題去除了一些不安的因素登場(24:38),總算舒緩了點,但很快又回來了一些(24:58),第一主題將之打斷(25:31),改變了規律,讓樂章平靜地以兩聲撥奏結束。

第三樂章速度加快,像是傳統的詼諧曲,剛開始那些12/8拍子細碎的音符其實是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變體(25:56),跳躍式的第一主題由雙簧管吹出,剛開始像是e小調,上個樂章以D大調結束,出現這個調稍嫌奇怪,隨後轉到屬調b小調(26:25),不要忘了~這是整個曲子的主調,但卻被嘻鬧得很快掠過,並靠著關係調D大調,輕易地到下屬調G大調(26:53),隨後又被舒伯特式的三度轉調法嬉鬧一番,先往下轉大三度到降E大調,又往上轉大三度到B大調(有沒天旋地轉..尷尬),第一主題轉為低音,在到達最高潮後突然轉下屬調,第一主題正式以E大調現身(27:37),注意旋律完全沒有第六度音升C,刻意排除小調因素,搭配著從第一樂章就陰魂不散的下降音階...果然,索命式的三連音又出現(28:09),還用法國號宣告:


然後是短小的上升式第二主題(28:14),想與下降音階對抗,卻沒被當一回事,很快被打斷了... 第一主題回歸後,再把剛剛欠缺的升C音,以還原型態補上後(29:00),很順利地又施展三度轉調法回到G大調,再用關係調e小調,樂曲剛開始就成功再現了(29:15)...與前面一樣轉到目的G大調後,激動的樂音仍停不下來,到了第二級的A音,又靠著下屬調關係的D音,形成華彩(31:15),才順利穩定第一主題(31:25),然而走著走著仍被三連音頓挫。

第二主題又出現(32:02),卻還是沒被當一回事,還是迎接第一主題比較重要,該主題也展現威風凜凜的態勢,只是最後換來的還是大幅的下行音階(34:00),沒想到這個有許多斷奏,精神奕奕,被柴可夫斯基認為是"奮鬥"的樂章,最後竟然以索命的三連音突然結束,低音部分還不一致(有的g音有的b音有的d音)還是有著難以言喻的空虛感與混亂感,是以撫慰無用,享樂無用,奮鬥也無用,那我們還能期望什麼?


第四樂章剛開始聽來就是一個下行音階,在前三樂章都是配角的此旋律,終於當主角了,也象徵著破滅的命運無法逃脫,但這其實是由四部弦樂分別奏出不同的旋律(沒有低音提琴,聽來有些不現實),包括有許多增四度恐怖和聲:


可見老柴不是沒有掙扎,也是到後來才甘願進到全曲的主調b小調。然後就沒什麼好說的了...法國號的三連音又出現,第二主題雖轉為關係大調D大調(36:45),但還是個下行音階,高音與低音互相模仿,銅管的出現反而有著濃厚的送葬氣氛,上升音階與之形成對抗,但最後還是下行音階獲得勝利,法國號的三連音當然也不會放過補上一腳的機會,我們始終很難聽到大調D和弦,第一主題因為結構與此相似,很容易就接回來了,高潮反而是第二主題所引發的(40:20),向下卻又向上的主題掙扎不已,小號痛苦的往上翻騰(但我們的D和弦呢?..尷尬)最後還是到了主調b小調(41:00),第一主題進行最後的掙扎,直到力盡而消逝,不吉祥的鑼輕敲結束了這一切(41:36),送葬的銅管聲又以下行音階響起,配合索命的低音三連音,這首交響曲就這樣好像下到深淵般靜靜結束。

這下行音階,是在樂曲開始之初就安排好的,彷彿告訴我們,人生最終就是破滅與死亡,不管中間經歷的是什麼,無論成功或失敗,悲傷或快樂,那只是不斷閃現的幻影,但唯一有意義的恐怕還是那些"幻影",因為那是我們會實際經歷的,柴可夫斯基將第一到第三樂章寫得相當暢快精彩,反而詮釋了何謂"活在當下",將幻影化成了實際,要讓未來影響過去,只因為未來已註定。

文/夏爾克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173282555

 回應文章

四妹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4/16 10:13
有種先翻到書尾偷看結局的感覺...... 我不行我不行...... 無奈 這樣完全無法扭轉命運 太無力了啦!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22-04-17 12:16 回覆:
因為他認為人生最後的結果是破滅,就好好歌頌死亡,然後過好現在的生活吧,不想花甚麼人定勝天的力氣了...尷尬

龍公主 歌劇卡門演出之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了場表演
2022/04/15 23:27

上星期六去看了場 交響樂表演

疫情後的第一場 現場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22-04-17 12:14 回覆:
謝謝公主分享,好久沒聽貝多芬的田園現場,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