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01集
2023/07/26 13:56:44瀏覽109|回應0|推薦7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01集

  我们在上一堂课开始介绍了八正道,是根据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这个注解来解释的。我们已经谈了前面两个,第一个是正见,第二个是正思惟。我们今天接着一起来学习第三是正语,那么注解说:

“不唯心无邪思,以无漏智,摄口四业,住四善语故。”

  就是不但心不生邪念,而且以无漏的智慧来摄住口业的四种,口业的四种恶业就是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不但不做这四恶口,而且我们还用这个口来行善,来传播正法。其实口只是一个工具,它本身没有错对好坏等等分别,是我们人赋予它的造作,所以有句话说「祸从口出」,今天我们说是非是用它,我们骂人是用它,我们念阿弥陀佛也是用它,我们传播佛法也用这张嘴嘛!所以一切的决定都在我们,不在这张嘴本身,这就是正语。

  第四是正业,所以到了「正」这个字就不是有漏了。有漏是什么呢?漏就是见惑思惑,你在见惑思惑之中,那就是有漏了。离开了见惑思惑,就无漏了。思惑就是贪瞋痴慢。见惑是十种: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贪瞋痴慢疑,这都是称为惑,也就是称为漏。你无漏的智慧就离开这些了,那你所行的就叫做正业。如果有漏的心,那就是不务正业了。

  第五是正命,以无漏的智慧,所以你看注解处处都告诉你要以无漏的心,以无漏的智慧除掉三业中的五种邪命,你维持你的身命有五种是邪命,这个我们要知道。

  这五种邪命第一种就是给人家现出种种的奇特之相来求利养,就是求供养。可是现在有人就说,我要去得到神通,得了神通,我现神通来弘法,那不就是有很多人来相信佛法了嘛!这都是不对的。你要在人间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这就是邪命了。

  第二种邪命就是自说功德求利养。我自己说我有什么功德什么功能,目的是为了得到供养。

  那么还有一种是说人吉凶的。你这个好,或你这个不好,给人算命看相易卜星象,这个比丘是戒的,佛不允许的。

  第四是高声现自己的威势,作一种很高姿态的样子,就是故现威势,主要目的是要求人家进供供养,也是来求利养。

  第五种邪命就说他所得到的这个利,自己夸耀的意思。在台湾,就说我在美国多少人供养我什么什么的,到了美国,就说台湾有多少人供养我,就号召大家来供养,这都是属于邪命。

  念公说这五种邪命是我们引证的这个注解《大经解》里面没有提到的,这是念公自己补充进去的,注解里面没有写这五种邪命,只有一个总的五种邪命,那你行八圣道就没有这些了。

  我们继续看八圣道的第六是正精进,「以无漏智,来勤行精进,趋于涅槃」,你看他的这个目标最终是涅槃,成佛。不是你勤行精进到最后,你的目标是做人,再来做人那就很可惜了。

  第七是正念,「以无漏智,念正道法及助道法,心不动失」。

  第八是正定,「以无漏智相应,正住于理」,理就是本体,正住在本体,决定不移。

  所以说正是什么呢?就是不偏不邪,就叫做正。能至涅槃叫做道。八正道就是这个意思。

  下来引了《华严经》的内容,我们看注解:

“若《华严离世间品》,则八正俱菩萨道。正见者,远离一切诸邪见故。正思维者,舍妄分别心,随顺一切智故。乃至正定者,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于一三昧中,出入诸三昧故。释云据此文证,岂不深玄。」盖谓七觉支、八正道等卅七道品,虽属小乘法,实通大乘。如《智度论》云:「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净名》云:「道品是法身因。」

又《涅槃》云:「若人能观八正道,即见佛性,名得醍醐。」故《弥陀疏钞》曰:「道品是一,观智大小,固无定也。」

今经所云:「依佛所行七觉圣道」,盖谓彼土菩萨以佛观智,以入道品也。”

  《华严》说八正道都是菩萨道,不过小乘他们也修这个法。《华严》它说像正见就离开一切的邪见,正思惟就舍一切分别心,随顺一切智,乃至到正定,就是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那么说就是很深玄,所以不限于小乘,小乘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这个虽然是小乘的法,跟大乘也是相通的。但是大家要知道,大乘的境界深不可测,所以《疏钞》后来就说道品是一。但是你观的智慧有大有小,因此这个也就不定了。小乘虽然他也修这个法,但是《疏钞》的说法,这样的境界就非小乘能为之了,极乐世界的菩萨肯定不是小乘的境界,因为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都是纯一大乘。好,我们接着看下来的经文了:

【修行五眼,照真达俗。肉眼简择;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我们继续看注解的解释:

“「修行五眼」。佛有五眼。菩萨志求佛德。佛德无量,故略举五眼,以概其余。此之五眼,「照真达俗」。能见真空,及如来藏中不空实性,故云「照真」。复能见无数世界之色,与彼中众生根性及死此生彼之事,故曰「达俗」。以照真故,自觉行圆,达于究竟;以达俗故,随机设教,度生无量。今此净土一法,正照真达俗之极至。「照真」显真谛,「达俗」,明俗谛,双举示中谛。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又「照真」,故如实。「达俗」故广度。故万类齐收,究竟度脱。”

  所以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跟佛眼。照真能够见到真空,所以是照真,因为能够照真,所以自觉就能够圆满,能够达到究竟了。他不但照真,而且还能达俗,这个《无量寿经》的好处就是「照真达俗」这四个字,达俗就能够知道有为的世间这里头种种的情况、种种的根机、种种的病,以种种的药来随机设教,来度生无量,所以就修行五眼照真达俗了。肉眼能够达俗,天眼也是达俗,净土法门正是如此。就是因为你是照真,所以是如实,这都是真实的,真实之际,真实之慧,而你又能够达俗,所以才能够普度普惠真实之利,世出世法都能够达到究竟圆满。你看我们看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照真达俗,真是真谛,就说了极乐世界最上殊胜的第一义谛。俗是俗谛,能解世间的种种,那就是说到了娑婆世界是如何的五恶五痛五烧五浊。让大家做一个对比,这是让你欣慕极乐向往极乐,你才知道厌离这个娑婆嘛!你才会一心求生极乐世界。最后就说到我们娑婆世界的苦,人类种种的恶。要避免作恶,而且再三教导做人你要忠信,你要行善,要避免这五恶五痛五烧。所以很少有一部经典是这么全面的,这就是《无量寿经》的照真达俗了,所以修行五眼就照真达俗,而照真达俗就是净土宗最主要的内容。五眼我们就一一的来跟大家介绍,我们看注解说:

“「肉眼」,即人间肉身之眼。能见现前色像,故曰「简择」。”

  第一个是肉眼。我们很明白就是我们人长的这个眼睛叫肉眼。简择就是看见东西都很清楚,什么是什么,都能够分辨,这个是肉眼简择。

  第二是天眼。这个天眼注解就说得很详细了,我们来看看:

“「天眼」,为天趣之眼。《大智度论》曰:「天眼所见,自地(自身所住之界,例如色界天以色界为自地)及下地(低于色界自地之界,例如欲界)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

  天眼是天道所得的眼。天眼能够看到自地,就是他自己的天界跟下地,我们人属于他的下地嘛,他都能够见得到,种种的人跟东西,是近的,是远的,是粗的,是细的,种种的色相,色相不一定是颜色,说的就是形相,这个色就是形相。都能够明了,都能够照,我们俗话说天眼都能看得见,这个是《大智度论》说的天眼的定义。下来注解继续谈天眼,就引了《净影疏》我们来看:

“又《净影疏》曰:「一切禅定名为天住,依天得眼,故名天眼。能见众生死此生彼。」天眼实具以上两义。

又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一者从修得。《净影》所云,是指修得者。生于色界诸天自然生得之净眼,是为报得。谓从果报而得,不赖修成也。

又「通达」者,如《智度论》曰:「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以此碍故求天眼。得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上下悉皆无碍。」故云「通达」。又秽土天眼所见,不出三千大千。彼土菩萨天眼,见十方恒沙世界及其中众生生死。”

  这部注解《净影疏》里头就说「一切禅定名为天住」,这个禅定是天界的禅定,这个禅定是天界的境界,所以它叫做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禅天嘛!所以你进入到某种禅,你就达到某个天的境界。「一切禅定名为天住」,天那就有天眼了,依这个禅定,你得到的眼就叫做天眼。能够看见众生从哪里生又到哪里死,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从人变成狗,又变成老鼠,这些都知道。

  所以天眼有两个含义,这两个含义都包括在内,当然一个只说了一种,但要两个才是具足。但是这两种都是指的是修得的,不是报得的,看你修行是达到了什么层次。

  但是真正生到色界天的,不一定等到你修那才得。你一生到天,大家都说天有七公主嘛!天上还有什么公主之类的,她生下来就是天女就是公主,她何尝有修啊?她一生下来就有天眼,这是属于报得。

  所以很多事情有的是修得,有的是报得。也有很多人这一生没修,一生下来之后就带了一些神通的也有。有的人不但能看见,眼睛还可以放光,过去没有电灯,他看书,他眼睛放光,晚上也可以看书。你看那个写《华严经合论》的李通玄居士,他就有这个能力,他在山上写作,晚上没有灯光,但是他眼睛放光。

  我们这里也有一种人叫做阴阳眼的,下来是师父听说的,你跟她走在一起很麻烦,她常常会推你一下,叫你让开让开,你会觉得莫名奇妙,无端端干嘛要让开?前面又没有人走过来,是不是?有,不是人,是「那个东西」向她走过来,所以她叫你让开,阴阳眼的她看到,可是你看不到。

  这个有的小的时候有,大了就没有了,种种的情况,这都是属于报得的。

  有的有神通,能知道很多事情,所以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有的是修得,你坐禅修禅定就可以得到这些。

  这里举个例子,也是念公说的,就说到当年虚云老和尚,有一个知识分子他出家了,就叫他打坐参禅,几个月之后他就从座位上悬空了,我们俗话说飘起来离开座位了,哎哟!大家看到赶快报告师父,这种现象必须得让师父知道嘛!那你们猜虚云老和尚怎么说?老和尚说:「他不适合于修这个法,赶紧换法门!」这就是我们要知道的。国外的人对虚云老和尚那是敬仰极了,因为他一直是大家尊重的,所以中间没有曲折,这个是真实的,这个就是他的态度。

  我们一般情况,看这个人一打坐升空离开地了,这个你要再修下去那还得了是不是?这个才是法器啊!然后老和尚就说他不适合修这个法,要换一个法。所以现在必须要有这个眼光,才能够教人学法,所以这个是修得。有的是你自然就报得,这是前世带来的。

  所以天眼就通达,为什么说天眼通达呢?肉眼就是看见近看不到远,看见前面看不见后面,外头看得见,这个身体里面的什么肺什么五脏六腑,他就不知道了,是不是?

  说到这里就想到,师父还是居士的时候,就在我们本地,就有一位女居士她有X光眼,(X射线)能够看穿你的内脏,确实有证明的,很神奇,那这个我们就不多说了。

  有的白天能看,晚上没有光就不能见了。天上能看,地底下是什么样他就看不见了。所以就是要求天眼咯!天眼就是远近前后上下内外都能看,没有障碍,这是天眼的好处,所以叫做通达。

  但是在我们这个秽土得的天眼通,他眼睛所看超不过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阿罗汉也是如此,超不过三千大千世界。现在我们这里有人说他能看,这是有特异功能的,从这里可以看到湖南,就是相当远的了。我们没有概念,就觉得这个了不起了!但是他这个能力太小了。真正的天眼能看三千大千世界,那么极乐世界的天眼就更不可思议了!那就是恒沙世界他都知道,恒沙世界众生,生此死彼,死此生彼,他都知道,他这里死,到那边去生,他都清楚,都能看见,这就是第二种天眼。下来是法眼,我们来看注解:

“「法眼」。望西曰:「缘俗谛智,能照法故,名为法眼。」憬兴曰:「法眼即以有智为体,能见众生欲性心及诸佛法,故名法眼。」

《笺注》曰:「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谓之法眼。」《魏译》曰:「法眼观察,究竟诸道。」今经云「法眼清净」,其义应如《三藏法数》所云:「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令证也。」

由上可见菩萨于一切法,能知,能行,能知种种所行之法与所证之道。复知种种方便门,以普度众生者,名为清净法眼。极乐菩萨之法眼,亦复如是,故云「法眼清净」。”

  第三种我们来介绍法眼。现在我们的经文说「法眼清净」,在《三藏法数》里头说「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八万四千种法,应该一切法我都要知道,而且我还要都能够行,都能够做得到,知道怎么做,又要知道去修哪一种法能够证哪一种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他怎么才能够学会这个法能够修这个法?用什么方便让他能够修让他能够证?这样的眼叫做法眼,就必须得清净,你没有了这些染污,没有这些垢染爱著,你才能遍知这一切一切。所以菩萨对于一切法能知能行,能知道种种所行的法,与他所证之道,还知道有种种方便的办法来普度众生,这个叫做清净法眼,第三种眼睛就是法眼清净。

  接着是第四慧眼。我们先看注解:

“「慧眼」。望西曰:「缘真谛智,能照空(真空)理,故名慧眼。」

憬兴曰:「慧眼即以空智为体,照真空理。」又《大乘义章》曰:「言慧眼者,观达名慧,慧能照瞩,故名慧眼。」

又「见真」者。净影曰:「能见真空,故名见真。」

《大乘义章》曰:「慧眼了见破相空理及见真空。」

《智度论》曰:「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

又《思益经》云:「慧眼为见何法?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慧眼,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所以者何,有为法皆虚妄分别。无虚妄分别,是名慧眼。无为法空无所有,过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见无为法。」

以上广引经论以释「慧眼见真」之旨,内中以《思益经》与《大论》之说最为精妙。盖了了见,无所见,不见有为,不见无为,方名见真。「智慧自内灭」即《心经》之「无智亦无得」,乃了因佛性之所了也。”

  这段注解很精彩,下来的内容解释更加的精彩,大家仔细的慢慢的听。第四是「慧眼见真」。净影说「能见真空」,所以叫做见真。《大乘义章》说「慧眼了见破相空理及见真空」,「破相空理」把相破了,显出空来了,这个空理他能见。所以这个见就不一定是用眼睛来看见的那个见,这个见就是以心眼见,也是见。所以这就是师父常常说的,用心看,用心听,用心吃饭,就是这个意思。

  「及见真空」,不是一个有一个形相的这个事情,实际是「了了见」,那个「见」字,也就是用我们这个语言来说,就不好表达了,没有另外别的字来形容了。所以要懂得这个「见」这个字,了了见,无所见;无所见,了了见。这个以前也说过了。所以见空是这个样子,你是真正清清楚楚的看见了,可是没有见到什么,你没有见到什么,可是你又真的清清楚楚的看见了,清清楚楚的看见而你又没有见到什么。所以这种说法就不好琢磨了,不好琢磨就是不太能想得通是什么样的情况。所以见法身之见就是这样子的见,见法身啊!要不然法身无相,你用什么见啊?你说你见到什么呢?你无所见。而为什么说是见法身?是了了见,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见了。

  所以我们众生总是在一边,要不是我就看见这个桌子,这种种的东西。要不就是没看见,没看见就是没有,我也没有见,或者你挡住我看不见,那我就是看不见嘛!

  可是这里告诉你是「了了见而无所见」。见法身这是禅宗的破初关了。就不是见闻觉知的那个见了,那个见还是妄。所以这个「见」字要这么来体会,能体会得了,各位能体会得了就是博士班的水平了。所以又是师父的口头禅,听不懂是正常的。

  《大智度论》就说了,为了实相,所以你就要求慧眼,可是你得到了慧眼,这个慧眼是平等法了,你看不见众生有生有灭,有一有异,你就离开了一切执著,你就不受一切法,这一切都无所谓分别,你也就无所谓拣择,你也就不受一切法的约束了。

  那么下来一句很重要了,这就是前面师父说了,大家要仔细的来听,慢慢的来体会。下面这句何止重要,这是博士班的内容来了!说「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所以佛法之殊胜,有的时候它随时都会流露出来的。

  什么叫慧眼呢?前面说的都好懂,「能见真空」,不见一切众生,不受一切法。而这里告诉你,智慧本身,自内就灭了。这句话就难懂了,什么意思呢?很有意思,大家用心听,看能不能听出味道来。我们再把前面《思益经》关于慧眼的整句把它再念一遍。

  问:「慧眼为见何法?」见什么法呢?慧眼要见什么法呢?「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你说能见到一个什么东西,那就不叫做慧眼了。慧眼是「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所以者何?」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是这样呢?「有为法皆虚妄分别。」为什么不见有为法呢?因为有为法都是虚妄分别的,我不见这个虚妄,那么我就离开了这个虚妄,所以「无虚妄分别,是名慧眼。」所以不见有为法它的这个虚妄分别,没有虚妄分别才名叫慧眼。然后说「无为法空无所有」,无为,就无所有,就空了,这是过于眼道的事情,不是眼睛所能及得了的,所以慧眼也不见无为法。

  这两段关于慧眼的解释很殊胜,「智慧自内灭」,我们来看看禅宗的这个内容啊,当年禅宗的大德就有这么个境界,所以黄蘗禅师他有一部书叫《传心法要》,这是一部好书啊!是一部成佛的书,大家都应当要注意。黄蘗《传心法要》到了最后,他就是说到了什么?说到了「无分别智」,就是无分别智如金刚王宝剑。那人家就问他了,问他什么呢?问他说「真奈有宝剑在!」你说你无分别什么什么的,可是你还是有无分别智如金刚王宝剑,你不是还有一个金刚王宝剑,怎么说无分别呢?这一问问得很厉害!就是问黄蘗禅师,真奈有金刚王宝剑在!你还有那个剑在哪!所以禅宗开悟的大德就是不得了!怎么不得了?我们听下去就知道了,大家听听黄蘗禅师怎么回答?我看以我们的水平应该是会听到一头雾水,但是好东西让大家见识见识也好。黄蘗回答,大家听好,这句话很厉害啊!说「剑自断剑,智自害智。」剑它自己断掉,它自己断剑,智自己害智。这个后面会解释。这个剑它自己断自己,这个智慧自己消灭自己。这就跟这里这一句「智慧自内灭」,这两个是同等的语言,跟龙树菩萨的话是一样的。

  所以说法很难哪!说来说去,往往就跟这些道理违背了,那么这就不叫佛法了,你这跟佛法唱对台戏了。你要知道这个是佛经语深哪!所以这些道理要很深的去体会,它这个不是一般的智慧能办得到的,我们就只有听的份,所以说「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你紧紧抓住这句话,这句话对头了,我就依这个来执著来去做,就和你对了头了,那这一句话就是那个万劫拴个驴子的橛子,你就被定性住了。所以是要不见一法当情,也是一法不立。

  前面说的是禅宗,现在回到我们念佛了。要不然我们是修念佛法门的,说禅宗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看我们念佛法门,当你念佛,你这不也是有一法吗?念佛是一法,净土法门是一法,这句阿弥陀佛也是一法,那怎么说一法不立呢?佛他妙就妙在这里,他这就是「念即无念」,你真诚恳切了之后,这个念本身就无念。所以一开始你还是有心在那边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慢慢的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有的时候就会出现暗合道妙的情况,如果是常常暗合道妙,那就决定往生。再有如果你再高明一点,你常常暗合道妙,你常常暗合道妙你也就有可能明合道妙了,你明合道妙,那你就是带角虎了,你就是现在为人师,当来作佛祖了。所以就像这个地方龙树菩萨说的,「智慧自内灭」,黄蘗禅师这个「剑自断剑,智自害智」,这个一般人怎么下手啊?连理解都不容易理解,是不是?但是叫你念佛他就会,所以阿弥陀佛大恩大德就在这里了,而实际是什么呢?实际这都是一个道理嘛!阿弥陀佛这个法就是一个特殊的方便,它这个本来是极深的极玄奥的道理,可是它能够使到这个愚夫愚妇,就是没有文化的,他都能够奉行,他也能够暗合。你教他走路,他还不见得能做得到。但是你教他这个法门,你照这个去修,有什么不容易的?教他一个法门,你就这么去修就行了,所以这是一个妙道,还叫他能暗合,那些深奥的道理他不需要懂,因为一句阿弥陀佛本身是一个特殊的方便,是极深极玄奥的道理。

  所以念公说这个净土法门可以让你不开悟,能够享受开悟的成果。而这个道理实在是太难懂了,这个说了很多次了,因为是好东西,所以值得重复。

  你看就像《金刚经》这个无住生心,所以大家都是不清楚,一窝蜂的我喜欢《金刚经》,我要念《金刚经》,我要学《金刚经》,《金刚经》这个无住生心的道理,一般人怎么下手啊?要到地上的菩萨才能做到啊!地前的菩萨只能够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生心的时候他不能无住,那你凡夫怎么无住生心哪?那无住生心是极妙的道理。

  你看过去六祖,就是听了两次《金刚经》就超过神秀,就得到衣钵了。第一次超过神秀,第二次就是天人师。好是好,那你怎么办呢?不用说是后来开悟的那几句,就是跟神秀对上的那一句,你就没有办法了,为什么呢?那个是法身境界,一般人怎么下手?那这样你怎么普度啊?

  所以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妙招了,叫你念佛的人万缘放下,就是无所住,一念单提就是生其心。你真的要做到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你不就是无住生心了吗?你就暗合道妙了。所以这个是巧入无生,潜通佛智。

  一般的修持是明合道妙,证入无生。这个难哪!这个要靠自力的。

  那我们这个就是方便,因为有佛力加持,这样就能够普度一切,所以这个「智慧自内灭」跟这个「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这个是慧眼。而如果有所见,就不叫慧眼了。

  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还在那边抬杠,还在那边争吵,你说我不对,我说你不对,这恐怕都不是慧眼。这叫什么眼呢?这叫「吵架眼」。

  所以这么来看龙树菩萨这句就很精妙了,「智慧自内灭」,而「智慧自内灭」也正是《心经》的「无智亦无得」,它自内就灭了嘛!还有什么叫智?还有什么叫得?所以转八识成四智是法相宗的,这里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个境界就超过法相宗了,到了深的般若就「无智」了,也没有得了,没有得,这就是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再引一句念公的原话说,我们真要入佛知见,就是要体会这个,要去掉一切有所得心,就是这句「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这个佛的知见是行不到处,不是你修行所能达到的地方,所以称为行不到处。

  前面谈了很多,大家有没有听出法味来呢?还是听到很乏味,不是法味。好,最后是佛眼,我们看注解:

“「佛眼」。如来之眼,名为佛眼,即照了诸法实相之眼。「具足」者,憬兴曰:「一切种智为体,无法不照,故云具足。」

《法华文句》云:「佛眼圆通,本胜兼劣。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盖谓佛眼之本,是无上殊胜,谓之本胜。但亦兼具劣者,劣者其余四眼也。至于本胜者,能见佛性也。兼劣者,兼具其余四眼之用,故能照真俗二谛一切法也。或疑佛舍肉身,何有肉眼。

《智度论》曰:「慧眼、法眼、佛眼虽胜,非见众生法。欲见众生,唯以肉眼。」又义寂云:「有肉眼,知障内色故。」为化度众生,现有相佛,故兼肉眼。”

  第五就是佛眼。经文说「佛眼具足」,就是一切眼的功能佛都有,佛眼都有所以称为具足。

  憬兴说「一切种智为体」,佛有一切种,无法不照,所以说具足这是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就是《法华文句》说的,憬兴是朝鲜人,而《法华文句》是中国人作的,是《法华经》的三部注解之一。他说「佛眼圆通,本胜兼劣」,这就是刚才我们说的这个意思,他这个「本胜」,佛眼本来就很殊胜,前四种眼当然比佛眼就要差一点,也就是劣了,劣但它也兼备,佛眼也兼备,这五个他都有,所以叫做佛眼,四眼都入了佛眼,这都叫做佛眼了。

  所以圆人就是法法都圆,小始终顿都全成了圆法了,前面那个小始终顿都归到小始终顿圆,都归到圆法了,所以就无法不圆了。

  到了佛这一切都成了佛眼了,这就是说佛眼是本,本来是殊胜的,是无上殊胜就叫做本胜。但是它也兼劣,劣就是指其余前面的四眼。本胜指什么呢?就是能够见佛性。所以你看谁也没有说过这个话,什么话呢?这句话大家很熟悉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印度那些大德都参遍了,没有人说过这个话呀!一切宗教界也没有人说过,唯独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说。

  这里说「本胜兼劣」,这就是佛眼的作用,能够照真达俗。所以也有人说佛不是肉身了,怎么还会有肉眼呢?要不然你希望佛是什么眼?金刚眼啊!这是《大智度论》说的,说是法眼慧眼佛眼当然是殊胜,但是不见众生的法啊!要见众生是要用肉眼,要化度众生,那就要现出有相的佛,所以也兼肉眼。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出现的时候,就是示现跟众生一样,现有相的佛,所以也具有我们人的肉眼,这个肉眼就能够照真达俗,也就具有前面四种眼的功能了,因此肉眼就当佛眼用了。这就是说的五眼了,我们就跟大家介绍了。

  那么下来是这句「佛眼具足,觉了法性」,我们看注解:

“「觉了法性」,《净影疏》曰:「佛眼能见真实如来藏中,不空实性,名了法性。」

憬兴云:「能与佛一切种智相应,觉了中道第一义,故云觉了法性。」又云:「亦见佛性,故云觉法性。」

故知佛眼,能觉了法性,即《文句》所谓之本胜,非余眼所能及也,是显佛眼之彻。至于具足者,显佛眼之圆,具足一切眼之用也。”

  底下我们就是来理解这句经文,「佛眼具足,觉了法性」,就是刚才说的佛性,这个佛性只有佛提得出来,别的宗教提不出来,所以一切宗教一切众生他也都有佛性。那么这一段是从究竟密藏开始,到了最后这一句是觉了法性,这个是憬兴的话,能跟佛的一切种智相应,能够觉能够了中道第一义谛,就是空假中的这个中道,即空即假第一义谛,就是胜义谛,所以这个叫做觉了法性。这个下来我们后面还会讲,这些现在我们在这里是简单的说一说而已。好,我们继续看注解:

“或疑他经中,有以慧眼为第三,法眼为第四者,何以与本经相违。义寂与望西均释为,本经所云法眼之境,与前二眼,同是俗谛,慧眼始见真谛。真胜于俗,故本经法眼第三,慧眼第四也。若论修起之次第,先须达真,然后方能导俗,故他经中有以法眼居于第四者。”

  这个注解就在讨论这个排列的秩序,不是每一部经都一样的。底下就设了一个问说,别的经里头这个慧眼跟法眼的排列秩序,《金刚经》说的就跟我们这个不一样了,它慧眼跟我们就倒一倒了,我们是慧眼第四法眼是第三,《金刚经》还有一两种别的经是倒过来的,跟我们一样的也有,所以就有两种类型了,为什么有两种类型呢?一种解释就是说,法眼跟天眼跟肉眼所见的都是俗谛。法眼见众生,他应该修什么法什么什么的,那还是没有离开众生啊,没有离开众生的心念,什么都跟他相合,这都是些世谛俗谛。慧眼它见真,见了佛性,见了真空,真就比俗好嘛!所以应当慧眼在后头,就是说我们这个排列的解释。另外一种排列就是,你先需要有了达真空,你才能够度众生啊,所以有的经像《金刚经》,就把慧眼搁在前面,就是因为这个次序,你要先见了真空,你才能够度众生,因此慧眼在前,法眼在后。这个还有证明,注解就是引了《华严经》来证明,我们看注解:

“如《华严演义钞》曰:「为导养身,先修肉眼。肉眼见粗不见细等,次修天眼。天眼见色,未见真境,故修慧眼。慧眼见理,不能见事,故修法眼。法眼未圆,故修佛眼。」

又《智度论》曰:「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以肉眼见世界众生受诸苦患,心生慈悲,故求慧眼以救济之。得是慧眼已,见众生心相种种不同,云何令众生得是实法,故求法眼,引导众生。」达真方能导俗,是为他经之序。至于本经则以真胜于俗,故以慧眼为第四。是即本经法慧二眼之序,不同他经之故也。”

  这就是解释为什么这样来排列。《华严演义钞》就说「为导养身,先修肉眼」,你要利益众生,你就要修肉眼,但是肉眼只看见很粗,不能看见很细,那你就要修天眼了,而天眼只看见种种的形色,不能见真境,所以还要修慧眼,慧眼见到理,不能见事,所以要修法眼,法眼还没有圆满,所以还是要修佛眼。这种说法也跟我们的秩序是不一致的。它这个慧眼在前头,跟这个前面说的是一致的,就是先要见真,然后才能够度众生,这个是这个解释,因为他是认为达真才能够导俗,这就是另外的经典的那个秩序了。本经就以为真谛超胜于俗谛,所以慧眼就作为第四。其实,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可以决定必须要这个好哪一个不好,用不著了。因此大家不要越听越糊涂,还要想办法搞清楚哪个好哪个不好,不需要,知道就好了,知道之后就放下了,放下之后干什么呢?念阿弥陀佛了,为什么呢?你到了极乐世界,你要什么眼都有了,是不是?是不是这样啊?我们继续看注解:

“上段经文中,「无不圆满」以前是总赞,此下明一切圆满之因,首在究竟明了佛之密藏。故如探水得源,寻枝得本。得其根本,不愁枝末。古云「得其一,万事毕」也。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体,自然调伏诸根,如手握金刚王宝剑,来者俱斩,自亦不存,剑亦非剑。故善调伏,身心和顺,「深入正慧」。身心俱调,正慧明了,故烦恼余习不断而断。志愿无上,随顺如来,依佛之教,行佛所行,故以七觉圣道,为所履践。”

  本经这一段,从「诸佛密藏,究竟明了」到最后「觉了法性」,这一段的意思很深刻,我们必须要明了佛的密藏。就好像我们探水得源,你研究一个问题,要找到它的源流啊,找到它的根本,所谓寻枝得本,这个树枝跟枝叶,它的这个树的本是在哪里呢?你得到了根本,那就不愁枝末了,枝末就必然会得到的。古云「得其一,万事毕」,得其本就不愁末了。所以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体,这不是明白佛的密藏了吗?了了常知佛的本体,自然就会调伏诸根,因为你手里有金刚王宝剑,刚才说的黄蘗禅师的话,你手里有金刚王宝剑,来者俱斩,不管你什么来了,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然后自己也不存,剑也不是剑,剑也自己断了自己的剑,所以就善于调伏,善于调伏,身心就和顺了,就深入正慧,身心也调了,正慧也分明,所以烦恼的余习也就不断就自己断了。而且是「志愿无上,随顺如来,依佛之教,行佛所行」,所以对于七觉圣道就成为自己的履践,依这个去履行,去实践,去落实,佛的五眼也就成为自己所修习的内容了。我们都要照真达俗,要明白真,还要了达俗,要自觉,还要觉他,是这个意思。好,再看下来的注解:

“佛之五眼,为所修习。照真达俗,从容中道。精进不已,则明本佛眼,觉了法性,究竟证入如来密藏。故知一切妙德,无不导源于佛之密藏。一一妙德,无不还归此密藏。”

  「从容中道,精进不已」就可以明了本具的佛眼,彻底知道佛性,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觉了法性。这个就是说,从开始是「诸佛密藏,究竟明了」,最后是「佛眼具足,觉了法性」,所以也就是从佛的密藏开始,到觉法性又回来了。就好像是说这个念佛,所以这一切妙德无不从佛的大智慧海流出,也没有不流回这个海的。所以这一段的修持也说明这一点了,从明了诸佛密藏出发,到最后还是觉了法性。下来又是经文我们来看:

【辩才总持,自在无碍。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所言诚谛,深入义味。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好,我们先看注解:

“二、明极乐大士利他圣行,功德圆满。此中复含三义:(一)演说妙法。(二)游诸佛刹。(三)普利众生。

上之三者,互相含摄。

(一)从「辩才」至「远离颠倒」标菩萨慧辩德。”

  底下就是这一句「辩才总持」,辩才就是说法之才,说法的才能。所谓智慧辩才,佛对于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其实是很难哪!一般我们去说,很容易就偏离了。从辩才总持到远离颠倒这一大段,是说的极乐世界这些菩萨的慧辩的功德。下来注解又说了:

“「辩才总持」《魏译》作「具诸辩才」。故知「总持」同彼「具诸」之义,表彼土大士具足种种辩才。又总持即是陀罗尼,故亦可解为,得辩才陀罗尼也。”

  辩才总持这个是《宋译》的,在《魏译》里头称为具诸辩才。所以这个辩才总持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总持就是「具诸」,通通都有,所以叫总持嘛!辩才总持就是《魏译》具诸的意思。再有一个意思就是总持是总持陀罗尼,总持一切,就是说这些菩萨都得到了辩才的陀罗尼,得到了陀罗尼,它就是永远不会退失了。这个陀罗尼的功能,我们以前讲过了,这个跟Samadhi三摩地跟那个三昧不一样。我们再看注解:

“下云「自在无碍」,表菩萨所具乃无碍之胜辩。无碍辩者,有四有九。四无碍辩,又名四无碍智、四无碍解,是为菩萨说法之智辩。

从意业而言,称之为解,或称之为智。从口业而言,则谓之为辩。

此辩有四,如《涅槃经》云:「菩萨能如是得四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好,我们看解释。这个自在无碍,这个辩才他是一切无碍。辩才无碍就是四无碍。

  《涅槃经》说四无碍是「法无碍」,对于一切法所说的,都没有障碍。没有一个地方说我这里跟我说的有抵触的,我说不了了,没有。

  「义无碍」是义理上无有碍,没有障碍。

  再来是「辞无碍」,有的时候我言说表达不了了,他虽然表达不了,但是辞无碍的人,他还用譬喻什么的来做一些说明。

  最后是「乐说无碍」,就是没有说我疲倦了,我不高兴说了。这个叫做四无碍。「辩才总持,自在无碍」。

  那九无碍,念公没有解说,我们将注解念一念,为什么还要念呢?存档啊!这个存档,以后这些注解文字都有,大家就不用去看书,看这本精装本。那这个精装本用来干嘛呢?用来供养诸佛当供养,你看视频,全部《大经解》里面的文字都有了。我们看:

“九辩者,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若无著辩、若无尽辩、若相续辩、若不断辩、不怯弱辩、不惊怖辩、不共余辩、无边际辩、一切天人所爱重辩。」

此九亦名为无碍辩也。极乐大士具足如是种种无碍妙辩,无有障碍,故云「辩才总持,自在无碍」。”

  那么注解就是解释经文这句「辩才总持,自在无碍」。

  那么接下来就是另外一句经文的解释了,我们先把这个注解的内容念一遍,就是解释这句「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我们看注解:

“「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是差别智。方便者,善巧也。以善知一切众生根性与欲乐,随其机宜,善巧说法,故能契机。

「所言诚谛,深入义味」。「诚谛」者,诚恳真实也。明根本智,契实相理。得差别智,知众生机,故所说之法「深入义味」。

契理契机,普令闻者入于义理,深得法味,皆得度脱。故云「度诸有情」。以契理故,所说之法,皆是正法。「正法」者,真正之道法。”

  这就是说的什么呢?说的差别智。刚才我们说到「知道本,知道真」。「达本」这一切一切是根本智,所谓「根本智易会,差别智难明」,从根本智就要入差别智,「善解世间无边方便」这个是差别智,也可以说是权智,要善于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和他所喜欢的东西,随他的根器,随他之所宜,最适合他的,很善巧的跟他说法,这样才能够契他的机嘛!所以就是这句经文「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无量无边的方便,善为说法。「所言诚谛」所说的话非常诚恳,非常真实,这个「谛」就是真实。因为你明了根本智,你契入了实相的理,那你就有真实的智慧了,所以就真实了。而且你现在又有差别智,你知道他的根机,你就可以随他的根机而说法,所以听的人就觉得深入义味,他又知道有意思,他又觉得有趣味,又有意思就是说你说得有内容,他又觉得有趣味就是你对他的机了,广东话讲啱key。你如果说的都是一些低级庸俗的,他听了也是很有趣味,但是你这个就不叫说法了,你这个叫做绮语。你说的这个很有内容,他也很感兴趣,这就是经文说的「所言诚谛,深入义味」。「度诸有情」那这样就能够度诸有情了,闻法的人就能得益,演说正法就是因为契合真理,所以说的法都是正法,不管你用什么善巧的方法,种种的譬喻,种种的说法,它还是属于正法,正法就是真正的道法。

  那么下来还有注解再解释这句经文,「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这个内容相当多,而且也相当的重要,告诉大家不要偏在一边,要从容中道,所以经文才说「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这个无就不能当没有这个意思来理解了,那是什么意思呢?那我们明天再来看看是什么意思。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也感谢大家的聆听收看,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7966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