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22集
2024/03/08 20:30:41瀏覽110|回應0|推薦2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22集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我们今天开始来学习新的一品经文,那就是〈非是小乘第四十三〉,也就是第四十三品了。还没有进入经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注解,我们看注解说:

“本品经文,多是《唐译》,其中「非是小乘」与「第一弟子」等,则是《宋译》。本品是流通分之首,独劝持名。正是会权归实,摄末入本也。

《无量寿经钞》云:「上来虽说万行往生。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

又黑谷《大经释》(节录)如下:「至流通,初废助念诸行二门。但明念佛往生。」又云:「准本愿故,至流通,初废诸行,归但念佛。」

可见弥陀本愿,实愿众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今劝流通,特显佛愿。独倡持名,普劝流通。是故称为后善也。”

  到了四十三品以后就是这部经的第三个部份流通分。流通这个意思很清楚,就是要流行,普遍的流行叫流通。流通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能够得到,能够修习,而且辗转的接引。因为现在科技发达,是个网际网路的时代,因此流通的方式管道就有很多种,所以我们现在就借助这些方便,就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听到看到,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福报,这是古时候的人想都没有想到的。

  流通分是从四十三到四十八品,其中第四十三品就是〈非是小乘〉,就是告诉我们现在开始要学习的就是这一品,在这一品佛告诉我们告诉大家:这个净土法门不是小乘。佛说的法有大乘法、小乘法。这个乘是一个譬喻,像一个小车子,你只能够坐一个人,这儿童车只能够坐儿童,坐不了几个人;这个长长的列车,就什么人都可以坐上去,人可以坐得很多,那就是大乘了。这就是打个譬喻,这个法不是小乘法,这是一件大事因缘哪!

  很多人不知道往往说错话,说什么呢?说这个净土宗是小乘,那么就看不起了,因为他看到的就是念佛人自己就逃到极乐世界去了,找个避难所,这个是自私自利,所以认为这是小乘,而且认为这是愚夫愚妇都能够修的这个法。我们常常把这个愚夫愚妇把他简单说的就是老太婆老太公,再简单说就是老人教,所以他就觉得这个很低,没什么水平,自己就不屑于来修这个法了。所以其实不是他高,而是他愚癡颠倒,很可怜悯。

  你看大家一路的跟着七宝在学习我们这个净土法门,你们说是没有水准的吗?没有水准怎么会听不懂呢?我们再看看,从印度到中国个个祖师级的,他们都是没有水准的吗?

  另外以前讲过,因为小乘经典的集结有种种的记录,这是佛说的,反而大乘不是,念公说这是错误的,因为集结大乘的证据他们找不到,但是大乘本来就不是在我们这个地球上集结的嘛!而小乘是迦叶跟阿难等在印度集结的,所以在他们是这个地球上有充分的证据,在这个地球上集结的不只他们两个人,还有很多人在一块儿,所以人证很多,这个有历史可以考证。

  而文殊以不思议的神变力,他们在铁围山那儿集结,在里面也有阿难尊者啊,你这样要搞历史的证据材料,那就比较难了是不是?就比较难了,为什么难呢?第一个是文殊你见不到、第二个铁围山不在我们这个地球,你怎么考证呢?所以这个学说现在很盛,很多人都相信大乘不是佛说的,因为有人考证说找不到东西来,认为是在佛入灭之后几百年才出来的这些大乘经典,龙树什么之后才出来的,就说是龙树他们编的。换句话说,你说他们编的也可以,但是你看龙树菩萨的这部《大智度论》上面他自己就说这个大乘是佛说的,你不能说他冒充说是佛说的,那这样龙树菩萨他也就破戒了,所以大家就说大乘佛法不是佛说的。那要是大乘佛法不是佛说的,那就变成是后人假造的了,假造就变成伪经了,假的经了,那还了得?所以这话流弊很大,连《金刚经》什么什么他们都说是后人编的,不是佛说的。他们现在对于有一些他们都不能相信,可是你不能相信他有科学依据,他们不相信《华严经》是从龙宫取出来的,《首楞严》经也是从龙宫取出来的,是龙树从龙宫取出来的,这些东西有学者不能相信,Why为什么?Where is 龙宫?龙宫在哪里?是在海底吗?那个是封神榜的神话小说,其实现在科学多度空间一出来之后,这些事情都是非常客观的,这都是客观存在的,龙宫有什么奇怪?它是不同维次空间的这个境界,它不是我们的三度空间的啦!那龙树他的境界,他能够进入高度空间,龙树有什么不能够的?天界就不是三度空间了。我们这个世界是三度空间,长,宽,厚,这不都是色吗?那你到了无色界,什么叫长宽厚啊?就没有形色了,那就不只是三度了,它是高度的空间,所以你要以人的唯常识来理解这个深奥的佛法,那就很困难了,那一定是有所偏差的。

  大家有时候也要问,我这个证涅槃而涅槃就是归宿,这又要相通于小乘了,因为小乘也证涅槃。但是很多人就不知道,涅槃有分有馀涅槃和无馀涅槃。极乐世界成佛是无馀涅槃,那我们为什么说是以净土为归呢?就是你成佛之后还要以净土法门来救度众生,一切众生成佛之后还是需要净土法门,唯有这个法门才能够让众生在他那个水平上,在他那个具体的问题上得到真实之利,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这个地方了。

  印光大师也有开示说:世间聪明人,多不自量力,视净土法门为等閒,而欲于仗自力之各种深妙法门,得其巨益。就是想靠自己的能力,想从那些很深奥的法门得到利益。卒至但识教义,就是只是让你得到一点点这些教的义理而已。未能心得,纵有心得,亦不济事。亦不济事就是对于解脱生死没有什么帮助。因为我们所谓的志向都是世间法,这个世间法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当然你很努力是可以得到成功的,但也不是绝对都能成功的,这是世间法你是靠自力。

  我们佛教所谓的有愿,这是出世间法,是佛法。所谓真正是个愿,当然不是那些发财等等那些,是不是?你是佛教的愿,是要上弘下化,自觉觉他,因此就有了他力的加持了,所以才能够圆满。尤其是密宗跟这个念佛法门都是靠他力,也都是他力门。

  那么持戒修定看经教都是靠自己,必须自己振作,自己管自己,自己管自己这就是靠自力,但是这个自己很难靠,靠不住啊!不是那么老实的,所以就是进进退退,这个力量又很微弱。

  所以我们还是要靠他力,没有他力,自己根本没有动力,也不重用,持戒是光靠自己也不行,要靠他力。《观经》就指出「至心念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看念一句佛号,有这么多的功德跟它的作用。你说这个自力能行吗?光靠自力能行吗?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劫是多长说不清了,电子计算机都打不出来,单位是劫,八十亿个劫,这时间是多少呢?那么重的多劫生死的罪,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就能消了。

  你靠他力,特别是临终,临终的时候能够正念分明安详往生,绝对非专靠自力,一般凡夫哪里有可能有这个水平?净土法门所以能够普被三根,主要是在弥陀愿力的加持,行人如果能够信愿持名,符合佛的本愿,弥陀在行人临终的时候必定来接引,自和他也就在这儿了,要是没有自力,你又怎么能相信他力呢?是谁能够相信他力?

  所以当我们在听到这一句话,净土法门完全靠他力的时候,这里面还要做一些解释,因为我们知道「他力」是来自「自力」,是「自力」引发「他力」,这个他力只能说它是作为一个助缘,所以主要还是自力,但是完全靠自力不行。完全靠他力,没有自力,也说不到,也不合理。这个我们听得很多了,「自力」、「他力」,「他力」、「自力」,是一不是二,「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如果你没有大智慧,你怎么能够相信呢?你看很多那些愚夫愚妇,那些老太婆老太公没有文化没有学问的不认识字的,她就这么的死心塌地的信,这个本身它里头就有很殊胜的智慧,能够相信「他力」,也正是你智慧显现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子全面的来理解。好了,我们开始来看这一品的第一句的经文: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

  我们先看一段注解再来解释:

“上段「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指前品中十方住生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彼等闻名往生,得大利益。如前所引《大论》所云:菩萨往生极乐,见阿弥陀佛,即与八地及八地以上诸大菩萨,毕竟身等法等。故云「善获利益」。是乃举十方往生圣众往生得益,以劝众生信乐发愿也。”

  这一品就是佛对着弥勒,这个慈氏就是弥勒,佛对着弥勒菩萨说:「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你看到没有上面说的那些菩萨摩诃萨,这个「摩诃」是大的意思,这些大菩萨他们都求生净土,生到净土就「善获法益」,就得到法益,善于去得到这些法的利益叫做「善获法益」,这些大菩萨都是如此。

  所以我们常常说我们要以佛菩萨做为学习的榜样。不要以世间的人做榜样,因为世间人还没成佛,没成菩萨,知见不圆满,你不可以看他的知名度,或者他是着名的高僧,你就相信他所说的,我们这都还需要当个参考。我们一定要依圣言量,圣言量在哪里啊?依经典啊!

  如果世间有人说,他说他自己不生净土,还要再来做人,就因为他是众人仰慕的高僧,高僧你就相信他,甚至以他的这个论调来否定往生净土的这个佛愿,那你也是犯了谤法的罪了,所以这个要很小心!

  我们不反对有人说发大勇猛心,连续到世间来救度众生,我们只是说你是发了这个大心,但是这个是很困难的,要发这么大心是很困难的,而你知道很困难,你还肯发这个大心,这一点我们还是很尊敬的,就只是这点,大家记住就只是这一点。

  不过这还是很难的,为什么难呢?往往今生的事情你今生都忘了,你怎么能够保证来生还能够继续你的本愿?所以这件事很难,因为以前讲过,你一旦入了胎,那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入胎是很可怕的事情,你难免有隔阴之迷,除非你是再来人,那就不一样。

  前面讲了,这个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诸大菩萨,他们都闻名往生,得到大的利益,那么这个利益有多大呢?《大智度论》就说,七地还不到八地以下的菩萨,他到了极乐世界见到了阿弥陀佛,他马上就跟上地的一切菩萨身等法等,身也相等,法也相等,而且顿时immediately,也就是说即刻就超越了,跟上地的菩萨同等的身同等的法,所以说是到了极乐世界善得利益,这个利益太殊胜了!你看到没有诸大菩萨都善得利益?

  所以佛就劝大家,劝大家就包括劝我们,劝我们十方的众生也应当要深信,也应当如此求生净土。

  再说如果我们就是要兼修别的,都不能够忘了这个净土法门,以求生极乐世界为终极目标。所以还是念公的那句话,说你修什么都可以,但是在这一生当中你不是求生净土,而想这一辈子要出离六道轮回,念公他就斗胆的说一句话,那就是不可能的啦!我们继续看注解:

“下文则讚念佛第一以劝信。闻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礼敬,「如说修行」,即得大利,当得经中所说往生之一切功德。”

  好,我们看经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

  所以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管在哪一方哪一个世界,这个行善的男子行善的女人,他能够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各位要知道,诸佛名号是很难闻的,很难听到的。

  我们不知道难闻,对我们来说这句阿弥陀佛处处都能听到,是不是?佛教徒一见面就是阿弥陀佛,而且你看像台湾,到处满街都是贴那个阿弥陀佛sticker贴纸,电线杆还有那些柱子,路边的石头啊还有哪里啊,都有这个阿弥陀佛,是不是?所以我们不觉得很稀有。

  但是阿罗汉都不知道他方佛的名字,除了本方佛的名号之外,他方佛是很难得闻的,阿罗汉都不能得闻,他不知道,除非遇见因缘佛告诉他,不然他不知道的。

  你看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国土之外,而因这个弥陀的愿力,所有的人才能够闻到法,因为这是佛当年他发的愿嘛!

  善导大师特别从四十八愿里面提出了五个真实愿,其中就是第十七愿「诸佛称歎愿」,关于这个,念公有特别做解释,师父就引过来大家来听一听。

  它本来的愿文是「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歎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就是十方世界一切佛刹之中,「诸佛」就是一切的佛如果没有共同的在称歎我的名字,说我这个国土的功德,说我这个国土如何如何好,如果诸佛都不能做到这样子,那我就不取正觉,我就不成佛。

  所以师父常常说,看看后面,这尊阿弥陀佛是菩萨还是佛啊?已经成佛了,所以这个愿我们要很好的体会。

  它决不是凡夫的思想,我要闻名于天下,要成为佛教的大学者,要成为佛教的大德,我的徒众要遍天下,全世界都闻我之名,看起来好像跟弥陀这个愿很接近,其实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这一点大家必须要知道。想成为佛学家,成为佛教的大法师,这个心往往是夹杂着名闻利养的心,求供养,求得名望,正是一个名闻利养的这个心。

  阿弥陀佛这个心是个利他的心,跟第十八愿连起来,我们现在说,我们今天能够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全是因为弥陀所发的「诸佛称歎」这个愿。前面讲过了,阿罗汉不知道他方佛的名字。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土,这个十万亿佛土是多少万亿的光年,那么远的事情,众生怎么会知道呢?而我们都知道,这个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谁都知道阿弥陀佛,不管你信不信,不管男男女女,一有事情,一跌倒了,就哎呀!阿弥陀佛!他阿弥陀佛就念出来了,所以谁都知道有阿弥陀佛。我们本土的释迦牟尼佛有几个人知道?本土的释迦牟尼佛知道的人很少。而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知道的人反而很多。这不是偶然的事情啊!这是由于弥陀的本愿,就是这个愿「诸佛称歎」,所以十方世界的众生才能够听到这个名号,十方众生听到阿弥陀佛,所以十方的众生才能够求往生啊!

  如果没有诸佛的介绍,「称歎」就是介绍讚歎,我们怎么会知道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不知道啊!

  所以你看《阿弥陀经》,各方佛都「吐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告诉你,汝等众生,当信如是法门,求生净土,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我们才能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净土法门是「千经万论共指」,多少个经跟论都给你指着这个方向。还有「十方诸佛同讚」,那《阿弥陀经》就翻成六方佛,玄奘大师他翻译的就是十方佛,我们《无量寿经》也是十方佛的称讚。过去称讚,现在也正在称讚阿弥陀佛他的极乐世界,劝大家往生。

  至于《魏译》中的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日本的《会疏》说「诸佛讚歎,称我名者」包括三个意思:

  第一、是十方的佛都称扬讚歎阿弥陀佛的名号。

  第二、诸佛也称讚一切念佛的人,所以十方佛也称讚我们说,娑婆世界有这么多众生大家在念佛,或者是在家里面,或者是在寺庙道场,或者是单独修的,或者是共修的,在那儿念阿弥陀佛,所以凡是念佛的人也都在十方诸佛称讚之列,所以我们念佛人就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所以《阿弥陀经》又叫作《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而《阿弥陀经》也就是《无量寿经》。

  第三、十方佛也都称讚他自己,十方的佛也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都是由念佛三昧而成佛的。所以我们现在你看谁都知道念阿弥陀佛。

  那么前面讲过了,释迦牟尼佛尤其在中国,他们只知道有一个如来佛,他们只知道如来佛,但是如来佛那不是名号,那只是一个通称而已。

  所以就是说这个是弥陀的愿力所感的,就是第十七愿的兑现,十方的众生都能闻到佛名,所以十方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够闻到阿弥陀佛名号。要是阿弥陀佛没有发这个愿,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不可能知道。

  你现在听到名号之后,「能生一念喜爱之心」。这个我们不只生一念,我们生很多念,我们肯定有这个喜爱的心,有谁听到阿弥陀佛会讨厌的呢?有啊有啊,那些故意唱反调的人,我就是不想听阿弥陀佛,你不要跟我讲阿弥陀佛,你再讲阿弥陀佛,我就跟你没有朋友做。结果他也念了三句阿弥陀佛了,所以这个都是有因有缘的。

  所以你能够生起一念,只要一念喜爱之心,你能够生起这个喜爱的心,那怕只有一念,然后「归依瞻礼,如说修行」,这样的话你归依礼敬,瞻仰就是礼敬供养等等。「如说修行」,同样这个人也得到大的利益。好,我们继续看注解:

“「一念」者,《汉译》云:「闻无量清净佛声,慈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吴译》同之。)又《宋译》曰:「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又《魏译》云:「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据《选择集》意,此「一念」即「一念净信」;又即《三辈往生品》中之「发一念心,念于彼佛」也。

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无上功德者,明利深远。一念至信,修行发愿,必生净土,终得佛果,故云无上也。」

又《选择集》云:「以念佛而为无上也」,「乃至一念而为大利也。」

是故经谓,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持名求生,「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如上功德」者,即经中所说,横出三界,圆登四土,一生补佛,究竟寂光也。”

  一念在我们经中这里说是「一念喜爱之心」,我们参考其他的译本如《汉译》说「闻无量清净佛声,慈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它原译本没有用「一念」的字样,可是有把当时的心情描写出来了,闻到无量寿佛的名号就生起了慈心,就非常的欢喜,踊跃欢喜,身心都踊跃,还「手舞足蹈,心意清净」。

  那么念公说手舞足蹈不难,难的是心意清净,自己内心是非常清净,所以这样的手舞足蹈才是可贵的。

  手舞足蹈我们简单的理解就是,很欢喜到好像得意忘形,蹦蹦跳跳,很开心的样子,叫手舞足蹈。

  现在大家都是手舞足蹈,但是心中狂乱,跟这里就没有共同之处。这种叫什么?叫狂欢,那不是欢喜,是狂欢,加上一个「狂」字就不得了了,那就是狂到最后接着就是乱,狂心不歇就是众生,「狂心一歇」,歇就是菩提。

  所以这个就表示这个念是个什么念呢?「一念喜爱之心」。他是心里面很踊跃很清净,所以我常常说,五千个人的大法会,你还能够清净吗?尤其是多少年都没有举办一次,现在一来「捡到宝」了,你还能够清净啊?所以当年佛就不提倡这个。

  下来师父也引了一段念公说的,他提到省庵大师他也是这样的主张,原来也不是所有中国的祖师和尚都热衷于搞法会的,很多都是基于无奈,开始是无奈,长久下来就变成一种常态了。所以省庵大师对当时的佛教,他痛哭流涕啊!这个佛法衰到今天了!其实清朝初年是佛教最盛的时候,你看有多少和尚多少道场多少人念佛,这是最兴盛的时候。可是省庵大师他还痛哭流涕,为什么呢?他说佛教衰败到今天了,为什么这么多庙这么多塔,他还说是衰败呢?因为有教无人,这个教是存在的,但是都是搞热闹。真正能够去究明自心的人,就是真正能够去研究去明白自心的人,这种人就少了。都是不究自心,不从根本修自己的心,就忙忙热闹会啊,大家胡闹一场,到头来烦恼习气还是一大堆,我们这里也是如法泡制。所以这些活动,师父我一向都不参加的。

  注解基本上说《吴译》也是如此。《宋译》就说:「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一念信心」这是「一念」,是「一念」的信心。我们这里经文是说:「一念喜爱之心」。那《魏译》说:「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这个《魏译》的解释就可以有两种,「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只有一念」,只有一念喜爱的这个心,这个也说得通。乃至于达到一念的境界,这个欢喜清净没有二念,你可以参考《汉译》它的意思就出来了,他就是说的清净嘛,主要就是清净,他心里很清净,没有别的念头,恒常生清净心。

  所以无量寿佛也叫无量清净佛,无量清净平等觉,那就是那摩阿弥陀佛了。所以这里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就是三辈往生中所说的「一念」,「发一念心念于彼佛」,跟这里的「一念净信」这个是相同的。所以这个里头可以这么说,他就也有一个范围吧,有个是「有上限有下限」,用我们世俗的话来说就好懂一点就是,一种比较低的说法就是,乃至于只产生「一念」,这个是低的说法。那高的说法就是达到一念的净信,这个是一念心。

  那我们看回慈舟法师,之前那个三辈往生最后那一段,他判了一心三辈,就超出三辈往生之外了。

  这个一心的三辈,现在日本人有一个宗派就是崇奉这个,他们并不念佛,他们就是说我只要能达到一念净信,那我就可以就往生了。

  这个也许就是那天师父在精进班提到的说,有人在师父的微信发了一个视频,这个题目就是说往生在心不在佛号,除非你能做到像慈舟法师说的「一心」,那最低是禅宗的破初关,教下的得解悟那个才行。一般凡夫哪有可能?所以他们这个说法又稍微过了一些,就失掉了净土宗的原意。但是日本它这个也还是从净土宗主要里头所流出来的一个支派。

  嘉祥大师是三论宗的祖师,他说:「一念即是具足无上功德者」,说明任何世界的善男子善女人,听到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如上诸大菩萨的功德他也可以得到,那么这一念能有这么大的功德,这么大的力量,尤其是在临终。

  所以莲池大师说这个五逆十恶最后这一念,可以达到理一心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理一心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他每一念能够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事一心还不行。这是莲池大师的话。要是事一心还消不了,那么这个五逆十恶到最后这十句佛号,他就到了理一心了。

  我们这个可以很好来体会,念公就是说我就给他加以解释,因为什么呢?因为《观经》讲了这种人在他最后的时候,地狱的相现出来了,他就看见地狱了,他这一辈子没听见有人给他说这个法,也不相信有地狱,平时有人给他说法,他也不见得能相信,直到临终的时候,他自己看见了,哇!看见了!那边在炸人跟炸油饼一样,还有那些刀山剑树种种地狱的罪行,那些种种的可怕极了!那我马上就要在那里头啦!我正在排队了,这时候才怕了!这个怕是真的了,跟你说这个时候就是真的了,你想假装也装不出来了。所以就是要真,你一真那就达到理一心了。

  那你老是含含糊糊,老是嘀嘀咕咕,你这个东西你就不好办了,这个他就没有什么理论。

  你自己看见了,你说你怕不怕?还有什么可留恋的?赶紧得解决目前这个最紧急的问题,最紧急的事情。人家告诉你念阿弥陀佛,有个极乐世界,你去了就能够解决现在的问题,那不管怎么样,所以到了最后你就是不管能不能真正接受,你反正你的病急了,最后你也唯一能够靠这个来救命,是不是?你总之那个六道不能去啊,这里告诉你还有一个法子,让我可以不去那个六道,那这个法子他用起来他是真心的,他也是一条心,因为没有的选择了,没有别的指望了,就只能够就求这个了,那么他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么念,那就达到理一心了。所以就「明利深远」,「利」就是利益,这个「利」是利益,明了这个利益之深之远,所以它就是到了这个情况。

  这个一般人他就难于生信,所以《金刚经》说有人听到就狐疑不信,你这个有这么大的功德吗?《金刚经》说你早上起来拿无量的身命来布施,中午又这么做,晚上又这么做,这么做了多少多少年,你看一个人把性命布施了,施舍给人,舍自己活人的命救别人,这个很伟大啊!你这样子做了多少多少天,天天都在做,一天不知道做了多少万遍。

  当然这是比喻,做了多少多少年,所做的这些功德,不如你把《金刚经》四句给人家说,这就是说的法布施的功德最殊胜。这事情是真的假的呢?这是佛说的,佛在《金刚经》说的,佛是真语者、实语者,怎么能够骗人呢?真实就是如此,大家要知道。因为你牺牲了性命去救别人,你这是救他的身命,救这个色身,就是这个色身,我们叫作臭皮囊,跟他的慧命没有关系。可是你说法,你是救人的慧命啊!这个身命何足贵呀?不可贵,因为这是梦幻泡影,死了之后四十九天又来了。要紧的是人的慧命,他要解脱,要超出六道,就靠这个慧命,所以这个跟身命就不能相比了,不能相提并论了。

  但是凡夫愚癡,他就觉得唉呀!那个难啊!舍身命这么难,唉呀!你看他捐器官,了不起啊!我都不敢。

  所以前面举的这个佛说的话,你把《金刚经》的四句给人家说,跟你救一个人的色身是不能比的,你那算什么呀?所以他就狐疑不信了,他就按自己的情见来判断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七宝为什么师父跟老师一直强调要明理?这个明理很重要,要开发自己的法身慧命,所以我们七宝就做一样事情,就是只有讲经说法。

  所以对于这个生「一念净信」,这样的话,你就能获得无上的利益。对于这一些,就是蕅益大师六信里面所说的信因信果,这一念是因,你得这么大的利益是果。这个你信不来呀!信不来你就会怀疑,有这么大的果实吗?你一怀疑那就完了,你一怀疑就完全不是「一念」了,你都是狐疑,你这个狐疑不但你没有利益,你还有罪,上次不是说了吗?那罪过大极了!

  所以前面也提到大家要记住!不在无信无智的人说这个经,就是这个原因了,这才叫真正的慈悲。因为他听了之后他要怀疑,怀疑他就有罪,那是谁害他的?你害他的。所以大家要知道,一般人都说我没做错事,我没有罪。你不知道你那个罪已经犯了很多很多了。所以要从这个地方来考虑,你这个是救人慧命,众生最大的利益是这个,所以能生这个心,就是能得到这么大的好处。

  底下就解释因为你一念至信,你是一念的信是至诚的信,没有别的任何来掺杂了,也没有任何的颠倒,没有任何的错误,是清清净净的这一念阿弥陀佛,这样的「至信」,你来发起行动来修行来发愿,你必生净土,必定往生净土。这个「必」字大家要注意呀!这不是摸棱两可,我准能行或者是准不行,这个还是在那边犹豫。

  这里是斩钉截铁的告诉你:「终得佛果」!「终得佛果」所以说是无上,为什么说是无上呢?他具足无上功德啊,因为他这样的话他必定要成佛的,所以就是说是无上。这是嘉祥大师的话。所以就是说这些个菩萨都是如此,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够这样,那也是跟这些菩萨一样了。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也是指的我们啊!那么如上功德是指什么呢?就是指这个净土法门的横出三界,圆登四土,这个是无上功德。那么这两句是净土宗极殊胜的成果,也是弥陀极大的慈悲,最后是究竟成佛。我们继续看下来的经文:

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我们继续看注解说:

“「心无下劣」者,于自善根,能生信故。「亦不贡高」,明信佛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成就善根」,如《小经》六朝石刻本云:「以称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悉皆增上」者,净念相继,精进无已,故诸善根皆能增上也。”

  那么这里说这个人他「心无下劣,亦不贡高」,「心无下劣」就是说这个人对于自己的善根他能够真正的相信,对于自己的善根能够重视,相信自己有跟诸佛一样的能力,跟诸佛一样的智慧,智慧与佛同等。

  上次说了这个生边地的人,就是对于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本来是佛,总之我就是众生,我怎么能说自己本来是佛呢?这就是下劣的人,其心下劣。

  「心无下劣」就是于自己善根能生正信,相信自己本来是佛,承认「是心是佛」,这个是心本来是佛,那现在是「是心在作佛」,我焉得不成功焉得不成佛呢?我怎么会不成功怎么会不成佛呢?这非常的合逻辑是不是?Any objection有人反对吗?这就是「心无下劣」的人。

  下来是这句「亦不贡高」,有的人说自己本来是佛,我这么想岂不是我贡高我慢吗?那不对。这也没有贡高,也没有贡高我慢的心,你信佛你就是明信佛智,明信自智,相信自己的智慧,那同时你也就是相信了佛的智慧了,佛的智慧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是平等的。你信的是佛的平等智,那你说我是佛,那你这哪里有贡高?一般就觉得我要是佛,我就是贡高我慢了。但是要注意的是,没有说你这个妄心是佛。这要分清楚,是说你本来的那个心是佛,佛是什么?佛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嘛!这是从自性上说的,这样子说,哪里有贡高?贡高在哪里?

  如果你否定这个说法,也就否定了法藏菩萨说的这句「一切皆成佛」,那你同时也否定了释迦牟尼佛的这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我们看看《大经解》,〈必成正觉第七〉中就讲到这句「一切皆成佛」,这一句奇哉!奇哉!粉碎虚空啊!后面又说此一句子剖出三藏十二部心髓,此即一法句,此即清净句,亦可称为禅宗所谓的「末后句」,禅宗的末后句境界很高啊!我们是望尘莫及,怎么跟我们念佛人也有关系呢?大家慢慢的来听,听了之后你会很欢喜!

  这个「末后句」是禅宗所用的词句,那我们这个「一切皆成佛」里头这个愿「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这一句话的「一切」那就无所不包了,那就是不但佛是成佛,我们也都成佛,一切皆成佛,苍蝇蚂蚁也成佛,地狱当中的众生也成佛,不但有情都成佛,无情也成佛,「一切」那就没有剩下的了。「一切皆成佛」这一句话不是一句普通的话,所以就不能够滑口读过,所以《华严经》说一真一切真,一真无有一处不真,一成一切成。

  像你染丝,当你成就的时候,你染缸里染的东西,你一染成之后,这一缸的东西全部都染成这个颜色了。所以圆顿教他是一圆满之后无不圆满。

  这又可以将《首楞严经》来跟我们结合,所以是《无量寿经》很深啊!你要说很浅的部分也有,你要说很深也有,这就是可以跟《首楞严经》来比,可以放在同一个水平来比,所以要「当信佛经语深」。

  《首楞严》这个专门名词,三个字不能分割。《首楞严》是印度话,只是把它的音给翻出来,翻成我们汉字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的事都是究竟坚固的。

  密宗大圆满也是这样,这又将净土跟密宗结合了,「一切皆成佛」就是密宗的大圆满,我们一般人听到密宗的大圆满,做梦都别梦了,都梦不到了。可是这里告诉你:我们净土宗也是大圆满,没有一件事是不坚固的。所以它这里就没有一切的取舍分别了。

  我们不说《首楞严》了。就说《无量寿经》这句话「一切皆成佛」,我看的一切都是佛,你们这儿都是佛,你的同事里头跟你好的是佛,跟你作对的也是佛,一切都成佛,所以这句话是了不起的一句话。这在一切皆成佛之后,那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还有什么法要修呢?都圆满了,都已经成就了。

  所以这个净土宗的《往生论》说极乐世界有三种庄严: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极乐世界就不外乎这三种,国土的种种庄严:黄金为地、七宝树林、种种国土庄严。教主菩萨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佛也庄严,菩萨也庄严,极乐世界就这三种,无量的庄严都在里面了。这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是从一个法句所流现出来的,一个法句是什么呢?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又是什么呢?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到最后说的就是法身,法身是无为,是真实智慧,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种种一切的一切皆是法身,所以极乐世界一切皆是法身,就是一法句清净句,跟这个愿文说「一切皆成佛」是同等的事情。

  现在就是说不仅仅极乐世界是这样,这一切世界也都是这样,这么来理解就更广泛了,所以称之为什么呢?这就相当于宗门的「末后句」。

  禅宗是讲三关,念公说这个某某老先生他的一本书,我翻了一翻,他这个三关讲得不是十分透彻,本来这个言语就很难表达,但是另外一个说法比他谈的那个,我们可以说能够懂得亲切一点,所以说话有时候有亲一点的有疏远一点的,也都平等,但是有的是亲一点的,有的是比较生疏一点的,念公这个听起来就亲近一点,有的听了还很疏远,所以我们亲疏是有分别的。这个要说起来主要跟我们能够亲一些,就是比较容易接受,什么叫亲?就是比较容易接受。

  所以禅宗这个三关,破初关他的语言就说「到了法身边」,到了法身的边边上了。法身无相,法身哪里有边啊是不是?所以到法身边就是见一见法身。这个「见」字也就是用我们语言来说本来就不好表达,但是再没有别的字来取代了,所以要懂得「见」这个字,就说是「了了见,无可见」,清清楚楚的看见了,但是没有你可看见的东西,无可见是没有你可看见的东西,可是你是了了见,你是清清楚楚地见了,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句话就不好琢磨,什么叫不好琢磨?就是不好理清这当中的深意,所以见法身之见就是这样来见的,你说见到什么呢?你是无所见,为什么无所见呢?它刹那刹那生灭,你是见刚才那个?还是见现在这个?你说见,现在这个它马上又不见,所以就是这样是不是?所以为什么说见法身是了了见呢?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见了,这就是「见而无见,无见而见」。

  我们就不行啦,我们众生就总是在一边,要不就是我看见这个桌子跟这个全部的东西了,要不就是我没看见就是没有,我也就没有见,或者是你挡住我了,我就看不见了。

  了了见而无所见,见法身这个还是初关,不能理解是正常的。幸亏你不能理解,你还有机会进步,这样子的道理,你说你理解了,那才是笑话!那你就是无学,你就毕业了。要知道什么人才是无学?什么人才算是毕业呢?要断尽一切烦恼,已经得到阿罗汉果,那个才叫无学位。大乘是佛果,为大乘的无学位,大乘要到最后成佛才算毕业。但是严格来说,声闻缘觉还不是真正的无学位,因为声闻缘觉最终都还是要回小向大,修学大乘只有佛这个位次,才是究竟意义上的无学位。

  下来我们继续看「安住于法身」,这叫做重关。真如就是法身,什么叫真如?老如这个如还不动,这不就安住在法身了吗?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无所谓我们就是听啦,反正你都来了,你都坐在那边了,耳朵都打开了,就不管它了就听啦!

  所以开悟之后,还要坐破多少蒲团?住在法身境界,这个就是禅宗的第二关,在禅宗很高的还有第三关,还有法身向上的事情,有比法身还高的事情,不落在法身的这个量里头,要超过法身。

  所以这个密宗很特别,在毘卢遮那里头再出来一个叫作阿达尔嘛佛,这个就超过毘卢遮那了。

  所以真正禅宗这个用功就是这样,所以禅宗又说「无佛处不得住」,没有佛的地方你不能待在那边。然后说「有佛处急走过」,快快走过去。这是禅宗的境界,很高很高!你走过去,你又不能住在无佛的地方;无佛处,你又得急急的走过去。

  所以这些个事情,你依常情这都是不可解的。但是你如果能够跟它相契,这些话就非常的亲了,指示的就非常的亲切。所以到了法身向上,就不是埋在法身量中了,从这个里头还要再跳出去,所以称为法身向上。

  但是你不要这样子理解,不是真正说我去造了一个毘卢遮那佛,那个像我就站在他头顶上,把我的像坐在毘卢遮那佛的上面,那个叫作法身向上,那不是。

  它的含义就是说,心里不在任何一个地方,你被它给束缚住了,这样子来讲那就很容易理解了。前面一大段听得一头雾水,现在就容易理解了。你不要把自己定在一个地方,那你就被他给束缚住了。

  所以「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合头就是对头,这句话跟我很对上头了,我就很什么什么,我就死记着这句话,不会把它忘记,这个就是万劫拴驴的一个木头橛子,就是一个拴驴的木头的东西,就把这条驴给拴在这里不能动了,对于说你不能接受别的说法了。

  所以这一些话我们也不能死在这个句下,我们现在听了很多合适的话,我们按照自己的话去做,这还是应当的。但是总之在我们修持的过程当中,我们要逐渐逐渐的转入转深,我们七宝净土讲堂,大家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子的一个过程,从最初的懵懵懂懂什么都不知道,到现在你看很多都已经存档了。外面好多人都没有听过什么叫法身,你们听了很多了。

  所以念公说我们常常打个比方,我们再来用上梯子的这个比方,这个就最好的。你要像是爬梯子这样子,我们修行就是登高一步就接近你的目的一步了,是不是?而且你看得也更高也更远了,这就是进步了,这一步怎么上去的?你就是一格一格的上去的,你第二格要上第三格,你要离开第二格才能够上第三格啊,上第三格再往上爬,你要两只脚离开第三格,你才能够上第四格,所以今日你所站之处,就是来日你所要离开的地方,那么未来是什么?未来是比这个更高,所以我们就是这样子转换。

  我们的修行过程就是这么的转换,不断不断的取得变化,所以中国人说日新又新,你今天新,明天还要更新,怎么会更新呢?改变啊,怎么改变呢?丢掉旧的。

  所以你要是被一个东西给捆住,那我就一直在这个梯子上面了,我要上梯子,而我就死抱住在第三格,抱住它不放,那你就上不去了,所以说没有梯子,你就不能上房,扛着梯子也不能上房,上房是上到上面去工作,你就抱住梯子,哪一层到的时候再不肯前进了,这也不能上房啊!而且真正上了房,它这个梯子就可以不要了。但是在你没上房之前,那你就千万不能离开这个梯子了,离开梯子,你就上不了房,对不对?

  在我们佛经里面也有这样子的一个比喻,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明确的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说要知道,我说的这个法是拿这个渡船的筏子作譬喻的,然后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是拿竹筏子作譬喻的。「法尚应舍」就是你登岸了,那你还要这个筏子干什么?这个筏子就是这个法,登岸了,你把筏子就不要了,这只是过河的交通工具。这个法还都应该要舍,何况非法?何况那些「非法」那就更应该舍掉。所以最后要证到慈悲喜舍是大舍,大平等舍,也是要放下一切,都得放。这里头不就说明问题了吗?如筏如船如何呢?就是你「渡河须用筏,登岸不须舟」,渡河你需要用这个竹筏子的筏,黄河有那种叫羊皮筏子,你渡河得需要用这个,当你上了岸了,你还要船干什么呢?你还要这个交通工具来干什么呢?到那个时候,你才能够说这一切我都不要了。你还在一半的时候,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这个船你就不能够离开它,所以这个还是牵涉一点渐教的譬喻。真正顿教它讲究的就是一个箭步,就上去就上房了。所以说迷是众生,悟就是佛。所以禅宗就是不可思议!

  我们也是不可思议!我们从凡夫上去极乐世界作佛了,我们是一步登天啊!那我们为什么把这个「一切皆成佛」列为相当于禅宗的「末后句」呢?禅宗也就是指明一切都是法身,一切都是佛,这个「末后句」就是给你指出你已经破了初关破了重关,最后一句「末后句」就是最后一句,就是开始到了牢关了,那才破三关,你修行修到最后一句,你大功告成了,「一切皆成佛」,问题都解决了,你上了房了。所以不一定是必须死在一句是什么话,才叫做末后一句。总之说你把这一切执着、什么种种的分别都给去掉了之后,那就是末后一句了。但是这个「一切皆成佛」里头,这就是一个大平等,也是大圆满。这个没有别的需要什么言句去补充了,所以我们说它是相当于禅宗的「末后句」。

  我们再看一点,我们继续看这句,所以「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接着就是这句「成就善根,悉皆增上」,你相信自己的智慧「是心是佛」,又明信佛的智慧而且是心在作佛,所以这样的人成就善根要作佛了。

  这里提到一点说《阿弥陀经》在六朝的石刻的本,以前经文的本子是刻在石头上面的,这个以前我们讲过,是在六朝时候刻的,那个离开鸠摩罗什翻译的时候也非常靠近了。这里面就有这句话,现在我们念的《阿弥陀经》把这句话丢掉了,所以幽溪大师认为必须要给补上去,就是这二十一个字「..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你称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所以「成就善根」这就是根据六朝经上的话。

  「悉皆增上」,这善根都要增上增长,都要向上,因为你既然念,你就会净念相继,你就精进再精进,所以这个善根它都能够增上,念念它都在增上,因为念佛是诸善之王。那么前面说了,称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些内容都给我们证明了,我们绝对不能怀疑了。

  那么下来还会引这个《弥陀要解》,那个内容也是很重要也是很精彩,这个解释跟注解的解释,我们就留到下一堂课再来跟大家一起学习了。

  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7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