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為導,浄土為歸-第3集
2024/09/07 00:48:31瀏覽72|回應0|推薦1

般若為導,浄土為歸-第3集

  好,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黃念祖居士念公的這一篇講座,名為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也就是從般若為導,最後談到淨土作為歸宿。那麼在上一堂課最後我們談到,要拿自心所具所造的佛的這一句洪名,也就是那摩阿彌陀佛作為「繫心之境」,那我的心就住在這一句上面,而這個心是不斷滅的,不斷滅的。就這麼一句綿綿密密,「令無暫忘」,沒有一會兒把這個給忘掉了。所以這點是我們修行人的一個關鍵問題。

  那我們今天接著講記下來的內容就說到,我們現在大家也信佛了,也念佛了,這個怎麼樣子呢?怎麼樣就是現在都怎麼樣了呢?能不能成功呢?念公的意思就是,是不是已經做到前面的這個樣子了呢?

  接著下來念公提到我們之前在《大經解》講過的一個公案,大家應該還有印象啊。念公說能不能像那位至少八十七歲的老修行,女居士那樣子一天念八萬佛號,念到無念而念。那麼老人在八十三年的冬天跟兒(孫)媳婦說:「你們不用給我送飯了,我見佛了,我就要往生了。」那麼過後她就不吃飯了。不吃飯還沒有什麼奇怪的,反正她就是單腿盤坐,晝夜念佛不斷,又念了八天八夜。所以她後來的見佛見光,我說你們有人否定這個事情,不相信,以為她見佛見光,是她自己在吹。那麼你這麼說可以,這話也有理由,眾生你可以這麼說,你也可以說她在臨終的時候神經錯亂,她看到的是幻境。你也可以這麼說,但是有一個事實你不能否認。這麼一個老太太她八天八夜不吃飯,八天八夜坐著念佛。反對的人,你拿一天來試試看。你拿一天不吃飯,坐在那不停的念,不用一天拿半天來試試看,看你做到做不到?肯定就是念不下去了。所以說這個話的人呢,我看他三個小時他都做不到,念公說,我跟你說他就是念不了了。所以這個是事實,光是這個事實就夠了。

  那麼最後一天,她還跟她的兒孫說:「佛的這個白毫光這個相,這個殊勝,是沒有法子比喻的。」那麼在那個之前她就見佛了,所以她知道自己要往生了,就不叫孫媳婦送飯了。那到了這一天的時候,她再一次說西方三聖來接了。所以佛的臨終加被、來接引,這些事例八十三年就出現在福建了,離開福州不遠的地方。念公說這個照片後來他們都寄來了,念公也都寄到上海去了。這個照片,還是後來往生之後她這個合掌的相,那個恭敬虔誠,不是一般人現的相。往生之後又坐了七天,我看不是坐不住了,是街坊那些人不答應了,認為這不符合公共衛生了,我們這裡也是嘛,五天過後就要快快拿去燒了,一般都是三天,是不是?那麼燒的時候,大眾聞到異香,燒出了三十多顆堅固子,那也就是一般俗稱的叫舍利。因為舍利只有佛的可以稱為舍利,佛以下的人再燒出來的,那個叫堅固子。她燒出了三十多顆堅固子,這都是事實啊。這個堅固子擺在那兒,這是唯物,是有這個東西。所謂的堅固子,就是你拿那個錘子砸都砸不碎的,所以稱為堅固子。

  那麼最主要就是她不忘念佛。念公也常常說我們應當是要做到一個什麼程度呢?我們既然都在世間嘛,那有一個比喻,這個譬喻我們以前也聽過,像母雞孵小蛋。牠也要離開這個蛋去找吃的,但是牠不能把這個蛋給忘了,到外頭找吃就不回來了,讓這個蛋冷了。雞蛋一冷了,再回來孵也不中用了嘛,所以我們就是要注意讓它不斷暖氣。那有的時候事情來了,反正你這是念不成了,這個時候就好像那個雞出去找吃去了,那一旦回來馬上就要想到這個蛋,回來還得孵,不要叫暖氣給斷了。那你這就行!就怕你流連忘返,忘得不知到哪兒逍遙去了,你回來,再孵也不中用了,也不中用了。

  那麼下來也是《彌陀要解》的話,底下蕅益大師說得很好。我們看《彌陀要解》說: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

  不管你是事持或者是理持,你能夠把見思惑都先盡了。所以念佛到了這一步就很高了,但是只要你能夠像前面講的「不斷暖氣」,那必定得受用。這一點是多少的事實經驗證明了的,自己的、別人的,多少多少的事實證明,不是一句空話,就是要實踐。不能只是有理論,理論是Theory,你要有Practical。真正要達到「事一心」之後,自然而然的,見惑思惑就盡了。見惑思惑先盡了就叫做「事一心」。不管是事持還是理持,到你能夠開悟了,這就叫做「理一心」。這個話又是很深入了。達到「理一心」的,不一定必須得理持。我們通通都想到事持才是「事一心」,理持就得到「理一心」,哦,那不一定。事持跟理持都可能先達到「事一心」。那麼事持的人也能夠明心見性,也能夠達到「理一心」。這就是我們所要說的,這個法門的最方便的地方,它就是所謂的暗合道妙。

  因為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啊,花了五劫的時間才想出了四十八條願,想出這個法門。這是極微妙的,它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十二個字大家很少在外面聽過,外面學佛的佛教徒就算是念佛人也很少有機會聽到這十二個字。這個「潛著」就是跟佛智相通了,「暗著」的就是合乎這個道的妙,那麼「巧入無生」就是證到「無生法忍」了,花開見佛就悟無生了嘛。這是巧著的入了無生。很巧妙地很巧妙地不知不覺地,連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就跟這個無生法忍融合在一起了。如果你不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在事相上你就這麼念,一樣可以到「理一心」。為什麼呢?它就是暗合道妙嘛。管你懂不懂這個道理,你只要真正真心的念這句那摩阿彌陀佛,它本身就暗合道妙了。就前面說的,持名念佛的人,你就這麼念,不知不覺你也就到了「實相念佛」了。這個是四種念佛裡面是最高最高,最難達到的「實相念佛」啊!你念得萬緣放下,什麼我都不想了,就是一句佛號,明明朗朗的現前,就無住而又生心,這裡頭是極殊勝的實相般若,這個「極」就是登峰造極了,沒有比這個更上的更殊勝的實相般若。它就是暗中就通了,就合了。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就在這裡了。當然密法的持咒,你要發大菩提心持咒也是一樣,所以淨土宗是密教的顯說,這點也是相通的。

  那麼下來我們會引這部經一系列的內容,都是這部經叫《大方等如來藏經》,這個裡面的重要內容來談般若,因為這部經純粹就是談般若的。但是我們不是來講這部經,念公只是摘要的介紹這部經說很重要,但是恐怕許多人都不熟悉,這本經的經題稱為《大方等如來藏經》。翻譯得很早,是東晉的時候翻譯的,在南北朝之前,由北天竺三藏法師佛陀拔陀羅所翻譯的。北天竺就是古時候的印度。這個經在東晉翻譯了一次,那麼唐朝的密宗大德叫不空金剛阿闍黎又翻譯了一次,他用的名字是《大方廣如來藏經》。這個「大方廣」在梵文是一個名詞的兩種翻譯。一個是「大方等」、一個是「大方廣」。

  「方等」這個名詞大家應當很熟悉了。佛的五時說法: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那麼下來還有般若時、還有法華、涅槃時。我們通俗的話說;「方」就是方正,「等」就是平等。整個方等時說的是大乘法,就是「彈偏斥小」,對於偏的、小的就呵斥他們,稱這些小乘是焦芽敗種,是長焦了的芽,腐敗了的種子,不能出生大乘的心。接著就「歎大褒圓」,讚歎大乘,褒揚圓法。所以「方等」就都是大乘了,小乘當中沒有「方等」。所以你看小乘到了阿含之後,就沒有再上去了,沒有了。不是不能上去,而是他們不承認這一個事實,認為我阿含就畢業了,我小學畢業就是佛的全部佛法了。我們說這是不是很可惜呢?現在我們稱為「大方等」,就是方等法中最為殊勝的、稀有、無上的。這個「大方等」的經題就是這個含義。

  那麼「大方廣」,又是一個名詞了,就是以甚深廣大之法來教導眾生,其中最殊勝的故稱為「大」。這個「大」,不是大小比較的這個大。我們也知道《華嚴經》的經題一上來就這三個字嘛,「大方廣」,因此這個經跟《華嚴》就是同一個宗旨了。

  那麼「如來藏」在《大乘起信論》當中講得特別多。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如來藏」是什麼呢?就是在眾生的煩惱之中,就包含了如來法身的功德。這個是最不可思議、最難信的法。

  所以大家要知道,你煩惱盡管煩惱,別煩惱,你盡管煩惱,但是你別煩惱,因為那是虛妄的嘛,跟如來法身常住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啊,知道這件事情的佛教徒不多啊,不多。能接受下來的,更是少之又少,我看就只有在座的你們這幾位了。外面的人你跟他說,他就瞪大眼睛看你啊,這是哪一套話啊?所以很難相信。

  馬鳴菩薩就為了讓大家相信這一點,就造了這一部論,就是《大乘起信論》。眾生的情見就很難信,很難信,現在信小乘法的人很多,信大乘法的人在世界上是中國和日本。

  當然我們馬來西亞也有,但是馬來西亞很雜,因為尤其靠近北部泰國那個地方,很多那些南傳的寺廟,很多那些南傳的法師在那邊傳法。那麼這裡也有西藏的藏傳佛教,也有顯教,也有很多淨土宗,這個宗那個宗,很多派啊,這個什麼派什麼派,就是沒有「蘋果派」。所以很雜,我們馬來西亞很雜。

  那麼這個大乘法很難信。斷了煩惱當然就是清淨了,這是肯定的了。但是《大乘起信論》就說,在我們的煩惱之中,就有了如來法身的功德。這個「藏」,就是藏的意思,它這個「如來藏」藏在裡頭,所以稱為「如來藏」。

  你看中文字很妙哦!你轉一個讀音,就是另外一個意思嘛。同一個字,「如來藏」藏在裡頭。甚至同一個讀音,也有不同的意思啊,像「如如不動」的如如,「真真潔白」的真真。

  每一個眾生的本心裡頭,都包括了如來的智慧德能,「如來藏」就是這個含義。在這部經裡頭,佛直接說明了眾生的如來藏,然後以種種的善巧方便給我們說了不少的譬喻,所以就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這跟我們這次學習的都有關聯的,要不然念公不可能無端端的就介紹了這部《大方等如來藏經》。這跟我們淨土宗有什麼關係啊?現在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金剛經》、《無量壽經》。《金剛經》不是講般若嗎?這《如來藏經》也講般若嘛,《無量壽經》、淨土法門之所以殊勝,它之所演說的,都是以這個「如來藏」,以這個經為根本。

  所以你不要小看《無量壽經》啊,我們不要只是看到七寶行樹、種種的那個水說法這個說法,所有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最終目的就是讓你知道,好像那個法藏比丘跟他的老師世自在王如來,世自在王佛就跟他說「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那幾個「自」就是說的「如來藏」。所以你說跟我們淨土怎麼會沒有關係呢?除非你對《無量壽經》理解得很淺,是不是?所以就以這個經為根本。

  那下來要說的這一段就有很多古德引證了。當時這個法會是為菩薩說的。就是說這些比丘有百千個人,經裡面沒有說準是多少個人,像《金剛經》就說了一千二百五十個人嘛,也說明有多少人、中間有誰誰誰、經中都還提到一點點名字等等。可是這部經的大比丘就沒有把比丘的人數給說出來多少,也是連比丘的一個名都沒提到,都沒提到,所以就是說這個聲聞乘不是這部經的當機,而當機的是什麼人呢?是Bodhisattva菩薩摩訶薩,而且還要加一個Maha Bodhisattva,Maha就是摩訶薩,大的意思,是為大菩薩說的,這個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啊,不是一般的菩薩。而這些個菩薩,眾生只要聽一聽他的名字,你都可以在無上道得到不退轉啊。這樣子的菩薩有多少呢?有六十個恒河沙那麼多。這是個天文數字,你們要知道,一個恒河有多少沙?你們沒有去過印度的恒河你們不知道,以前講過師父親自到了恒河,那個沙像麵粉這麼細啊,你抓一把都數不清有多少啊,這些菩薩人數有恒河沙數的六十倍。有這麼多的菩薩,這些菩薩的功德都是極其殊勝的,只要眾生聽到他們的名字,你無上道就不退轉了。我們下來就念念他們的名字,你們就準備不退轉了。其中我們熟知的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等等。這些菩薩列名的有多少呢?經中都說了,名字都有啊,這些個阿羅漢一個名字都沒有提到,都沒有把它們列出來,而從這兒起到那邊,都是這些菩薩的名號,所以說,今天大家我們在一塊兒,能聞是經,能夠聽聞到這部經都不是小緣,不是小緣。

  下來就是《大方等如來藏經》的經文了,那在念這個經文的時候,我們還是恭敬的合掌: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及諸菩薩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經名如來藏。將欲演說故現斯瑞。汝等諦聽善思念之。咸言善哉願樂欲聞。

  在這個法會上,如來就現出極殊勝的瑞相,這個我們就不說了。有請問的,請問之後,佛就答覆。世尊告訴這個當機的是金剛慧,所以菩薩的名字都不是你自己喜歡取的,都有表法的,金剛的智慧。那這裡頭有四位大菩薩是最突出的,有金剛慧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四位大菩薩在久遠以前,那個時候有一位叫常光明佛的,或者稱為常放光,這個如來在說法的時候,那時候有無量聞著法的人都已經成佛了,那麼還有四位大菩薩為了度眾生沒有成佛,那就是前面提的這四位,我們再念一念,就是文殊、觀世音、大勢至、金剛慧。金剛慧菩薩在這個法會上又來提問了,釋迦牟尼佛也是後來聞到這個法成佛的。佛就告金剛慧及諸菩薩言,所以這是對大乘說的法,對菩薩說的法,《大方等經》,名叫如來藏,「將欲演說」,佛說我要演說,所以就現這個瑞相。現種種花、種種佛,放大光明。這個瑞相的解釋我們就不說了,那就說釋迦牟尼佛直接的開示。

  下來每一段都是很精彩,也很重要,這也是大家以前沒聽過的,《大經解》沒有引過啊,所以今天大家很有福報能夠聽聞,還能夠學習,好,我們一段段的來看《大方等如來藏經》:

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善男子。我以佛眼」,這個「我」就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稱呼自己。說佛有五眼,《金剛經》就說過這五眼了,大家還記得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那麼這個事情只有佛眼能夠見到,其他一切都不行。見什麼呢?看見眾生,「貪欲」就是貪;「瞋」就是瞋恚的瞋;「癡」就是愚癡,在三毒的種種煩惱之中。他說在種種的煩惱之中,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眼目、如來的身,在那兒跏趺坐,「儼然不動」。這煩惱跟它不相干吶,所以就稱為《如來藏經》。

  「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這裡就給我們做了極大的證明了,這是佛眼所見的,菩薩都見不到那麼清楚啊,只有佛有這個能力見。釋迦牟尼佛在樹下睹明星悟道,悟的也就是這件事。所以一代世尊的教化就是這一件事,也就是這樣子的一大事因緣,來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給我們開示佛的知見。什麼是佛的知見呢?就是這句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就跟這部經這裡說的是一樣的了,「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問題就出在這兒了,你多了個妄想了,你有了執著了,因此你就不能現證。那麼「一切眾生。雖在諸趣」,「諸」就是不只一個在六趣之中,就是六道之中,雖然在地獄、餓鬼這樣子的惡趣之中,可是你的煩惱身中有個「如來藏」,而這個「如來藏」是常無染污。自個兒雖然在種種煩惱染污之中,是在纏的眾生,可是這個「如來藏」沒有染污,不只沒有染污,而且還是「德相備足」的,一切德相是完完全全具備,完全圓滿充足,而且是「如我無異」。如我釋迦牟尼佛現在三覺圓滿成佛,這樣子的一個德相沒有分別。所以我們為什麼說「大方等」,佛是一個大平等的法呀,《華嚴》就說了,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這樣子的一個大平等法。這個就是這一段經中開示最主要的內容。

  那麼底下世尊非常慈悲,給我們打了種種的譬喻,所以佛就是給大眾說法,讓眾生知道這件事,知道有「如來藏」這件事。所以就用了種種種種的比喻來說明。這些比喻都不難懂,我們接著看經文說:

復次善男子。譬如淳蜜在巖樹中。無數群蜂圍繞守護。時有一人巧智方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隨意食用惠及遠近。如是善男子。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於巖樹。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我以佛眼如實觀之。以善方便隨應說法。滅除煩惱開佛知見。普為世間施作佛事。

  頭一個譬喻就是說,這個樹裡頭有很多好的蜜,但是外頭有很多蜜蜂在那邊,你要吃這個蜜,這個蜜蜂就要螫你。那怎麼辦呢?就你要把這個蜜蜂給它去掉,才能夠取到那個蜜。這個蜜是現成的,你已經得了的,你本來有的。蜜就譬喻「如來藏」;蜜蜂就譬喻煩惱。你只要除了煩惱,那麼這個「如來藏」,一切功德、一切受用就是現現成成的了,這是第一個譬喻。

  所以這些個譬喻都跟《圓覺經》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對應的。很多人對於「本來成佛」的「成」這個字信不及,甚至連古時候的大德也信不及啊。只能夠說「本來是佛」就可以,「本來成佛」不能信。如果換成「本來是佛」還可以,說「本來成佛」就不敢相信。

  我們下頭就選了幾個譬喻,都是證明佛的這個意思。用經典來證明。佛當時說《圓覺經》的時候,說的就是「本來成佛」,沒有說本來是佛。本來成佛,這是佛原本的本意,不是翻譯的人給翻譯錯了。大家要知道。

  那麼又回去前面講的這句了,佛在開悟的時候說的這句話,「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我們往往就以為把妄想執著去掉,就成佛了。可是從最究竟了義的角度說,從明空雙運的角度說,妄想執著的本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二者無二無別,所以你還要去什麼妄想執著呢?去什麼去啊?那不是多此一舉嗎?

  各位,別錯會了!你現在是在「在學」,初學,知道理是這樣子的,但是在事相上還是要漸漸的去除你的妄想執著啊,承認有這樣子的道理,但是現在還做不到,是不是?所以聽要會聽。《華嚴念佛三昧論》不是有這句嗎?是不是在第七集啊?說:「理可頓悟,事需漸除。」那麼那些都是法身的境界,不是我們眾生的境界,包括《壇經》也是,《六祖壇經》說:「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他就是說煩惱和智慧是無二無別的嘛,如果你把菩提和煩惱分成兩個,對立來看待,用智慧照破煩惱,這種有智慧有煩惱,及有佛有眾生的見解,是二乘的見解。這句話夠力哦!所以我們還是要聽這些好的道理,要知道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現在做不到,但是要承認有這個終極目標。

  下來《壇經》又說了,說「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此乃佛與入定菩薩境界-沒有光明也沒有無明;沒有佛也沒有眾生;沒有涅槃也沒有生死輪迴。

  初初聽佛法的人聽到這句嚇了一跳!這樣叫我們怎樣修行啊?哎,《心經》就是告訴你,一切都無啊,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無無明,乃至無老死,是不是?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句話,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參悟,我們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參悟啊!我們常說我們本來是佛,只是迷失了,是不是?如果恢復本來的狀態,那就是佛了。可是《圓覺經》就說你久已成佛,你現在依然是佛,不需要恢復什麼。這個話你敢相信嗎?敢相信,你當下就成佛。現在有人當下成佛嗎?所以還不敢完全相信啊。但是沒有關係,我們去了極樂世界的話,你不信,他也自然會信的了,因為最後你也是成佛啊。相信的話就不再去想這些了,當下斷除分別心,當下見性,立時成佛。極其現成,不需要造作,任何的語言、任何的思維、任何作為都是多餘的。你不信的話,你就要去想,想就是分別心,想就是凡夫的境界嘛。

  說到這裡,大家聽了應該很歡喜了,應該慶幸,更應該全盤接受過來。為什麼呢?念公是開悟的大善知識,說的話絕對沒有奉承鼓勵,都是如實而說的。我們要絕對的相信,要絕對的相信。因為開悟的人你都不信,那你還能信誰呀?

  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那是不是我們隨意的去行貪瞋癡,也不入六道輪迴了呢?不是的,no不是的。佛說你本來成佛,是說你如果能夠安住保持在這種本來成佛的境界裡,就是心靈的本來狀態,那你就不入六道輪迴了。「如果」啊,這裡加個「如果」,這個「如果」是關鍵啊,你偏偏不「如果」,所以你還要入六道輪迴,你「如果」能夠這麼做,你能夠永久保任住這種境界,讓煩惱習氣不會起現行,習氣逐漸逐漸的消除,罪障逐漸的懺盡,你不成佛是沒有道理的,是不是?你不成佛就是不合理的。

  那麼《圓覺經》就比喻說,你本來成佛,就像金礦裡面的金,本來就是現成的金嘛,不是經過冶煉之後才成金的。但是需要冶煉才能去除雜質啊,把這個純金給提取出來啊,提取後的純金就不會再轉回礦石了。金也是礦石,那不管經過多長時間,都不會改變這個金的本質。冶煉金礦只是提取純金,而不是造作純金。這個差別在這裡哦!

  那我們現在就是這個提取的過程。所以學佛修行,就是認取五毒煩惱的本來面目,保任安住在本來面目裡面,直至成佛。成佛後,心地清淨,就不再生煩惱,就不再入六道輪迴了。就像冶煉金礦所提取出來的這個純金一樣,如《二觀察續》云:「眾生本為佛,然為客塵遮,垢淨現真佛。」我們繼續看下來的內容:

復次善男子。譬如粳糧未離皮。貧愚輕賤謂為可棄。除蕩既精常為御用。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眾生。煩惱糠覆蔽如來無量知見。故以方便如應說法。令除煩惱淨一切智。於諸世間為最正覺。

  這第二個比方就更加妙了。就你這個吃飯,做為譬喻。你白米飯上面還帶著稻殼,不是全部白米還有一些稻穀,那麼那些淘米的人、吃飯的人,誰要看見了這裡頭有一顆這個東西,一定把它給扔掉了,就受輕賤了是不是?誰都是一樣的,這個不能吃啊,扔了吧!可是我們吃的飯,跟國王吃的飯,跟那個帶著稻殼的飯裡頭的那個東西,那不就是同樣一個東西嗎?都是同樣的東西啊。這也就是打了這個譬喻,說裡頭那個米就是「如來藏」,你種種的煩惱就是那個稻子的穀子皮。你把那個穀子皮給去掉,給國王做飯它都是合適的。這也就是說明本來就成佛,就是多了一點東西啊,就多了點皮嘛。要是有那個去殼、去皮的機器,多少倒下去嘩啦嘩啦一沖,那個穀子皮一吹走之後,那剩下的都是好東西啊。

  我們學佛,有好多人,尤其是越有學問的人,越是知識分子學佛,往往是越學就越遠,就變成了一些所知障、一些理障,不能如實領受佛法的真義。他就是按照作學問的方法來研究佛學,那恰恰是個相反的東西。為學就要日增,這句話大家很熟悉了,「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所以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你搞學問,你的學問就應該一天比一天長嘛,增加嘛,學問要是越來越不會了,那你這個就是退步了。可是為道、修道,是要日減。現在有很多人肯讀書、肯讀經,但是他不知道這個讀經的要緊就是要減。聽經也一樣。減什麼呢?就剛才說的,你把這個殼去掉,就是日減嘛。你沒有什麼可以增加的了,我們搗米,就是把殼子去了不就完了嘛,你還給米上加什麼呢?沒法加了。所以底下有許多譬喻都是指的這個。我們只要去東西,不是要得到什麼東西。所以你真的把你殼去掉之後,如來的智慧德相完全是本有的,本來有的,包括神通也是你本來有的。那麼下來還是《如來藏經》的經文,我們來念一念:

復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墮不淨處。隱沒不現經歷年載。真金不壞而莫能知。有天眼者語眾人言。此不淨中有真金寶。汝等出之隨意受用。如是善男子。不淨處者無量煩惱是。真金寶者如來藏是。有天眼者謂如來是。是故如來廣為說法。令諸眾生除滅煩惱。悉成正覺施作佛事。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的解釋。這是第三個說的這個譬喻,那這個譬喻不難懂。譬喻真金掉到髒的地方去了,多少年也沒有人能知道。可是這個金子它怎麼樣子呢?金子不壞呀。金子掉到糞坑了,多少年之後,有一天你把金子拿出來洗乾淨,金子還是金子,從來不是染污的。這又是個譬喻,這些髒東西、糞便等等就是我們的煩惱,真金就是我們的如來本性。

  所以有人一聽了就說:「你說我本來是佛,那豈不是很驕傲自大嗎?」念公說這裡有兩點可以把它這一說就給破了。

  頭一個雖然說了你是金子,可是你這個金子是掉在糞坑裡頭的,這整個都是糞坑的,不洗的話,你連用手接,恐怕都不敢接,你還得墊點東西才能夠接的,是不是?所以你這個金子跟人家首飾店的金子還是不一樣的,不同的。這是第一點,你有什麼可以驕傲的,是不是?那你自己也覺得它很臭啊。

  再有一點,就說這也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一切眾生都是這樣,你也是這樣,你有什麼特殊呢?所以就證明這是個大平等法。

  你看這樣說也可以,那樣子說也可以,大家看看開悟的人說的就是不一樣。師父不是崇拜念公,而是真正是有大成就的善知識說的話,都是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模範,什麼疑問都給我們一掃而光。沒有悟的時候,你怎麼說都不對。悟了之後,就左右逢源,怎麼說都對。

  我們繼續看下來也是一個譬喻。我們看這個《大方等如來藏經》的經文:

復次善男子。譬如鑄師鑄真金像。既鑄成已倒置於地。外雖焦黑內像不變。開摸出像金色晃曜。如是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眾生。佛藏在身眾相具足。如是觀已廣為顯說。彼諸眾生得息清涼。以金剛慧搥破煩惱。開淨佛身如出金像。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這部經的譬喻很多,我們就講最後的這個譬喻。他說譬如造佛像,你造佛像得有個模子,是不是?你把那個金屬燒融了,然後倒到這個模子裡頭。你們現在要造一個真金的佛像,當然是非常的寶貴,這最寶貴的就是佛像。那你倒到模子去了之後,等它一涼之後,這個像就成功了。這是成功了,可是你來看,你怎麼看都看不到像,是不是?它是被模子包著的,你必須把模子去掉了,你就看見這個像,金色光明、種種莊嚴相好就顯現出來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眾生。」如來看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不光是我們人類啊,包括蒼蠅、螞蟻、地獄中的眾生,包括一切眾生,都是一樣。「佛藏在身」,都有佛藏在他身體裡頭。而且是「眾相具足。」如來的一切相,那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釋迦牟尼佛示現在Nepal尼泊爾出生,給凡夫示現的那個應身相,實際在菩薩看到的是無量的相、無量的好。這個不可形容了。而這些無量的相好,在我們眾生的身體裡頭都具足,都具足。「如是觀已」,這麼看了之後怎麼樣呢?就「廣為顯說。」佛就廣泛的普遍的跟大家顯示這個道理,跟大家說明這個道理。那麼說了幹什麼呢?讓這些眾生「得息清涼。」他的心能夠休歇,能夠得到清涼。「以金剛慧」,用這種金剛的智慧來認識自己,就是在我們貪、瞋、癡之中,就在我們最煩惱之中,在我們勃然大怒,在我們種種愚癡之中,如來在心中是照常放光,照常轉大法輪。

  下來就說到禪宗的祖師,禪宗的祖師有人就能夠悟到這點了。怎麼悟呢?大家一起來悟啊。這個德山臨終大病,他就哎呦!哎呦!就覺得有些疼啊!弟子就問了:「和尚疼嗎?」德山就回答:「有個不疼的。」這個肉身疼還是疼啊,所以他就噯呦!噯呦!但是噯呦聲中他答說有一個不疼的。弟子就問了:「他還來看老和尚嗎?」德山就回答了:「老僧看他有份。」關鍵就在這一句「我」看他有份。

  大家領悟到了沒有?在精進班這麼多年,還沒有領悟到這個說的是什麼?說的就是如來藏啊!他這個「我」不是這個老僧色身的我,是我這個如來藏,我的自性,我的佛性。我的佛性看他有份啊,是不是?

  所以這就是禪宗的大祖師!如來觀一切眾生都有份,這個大徹大悟的德山,他雖然臨終也在那邊病痛之中,但他還知道有一個不疼的,這就是金剛智慧了,這個金剛智慧就能夠摧破煩惱。這不是其它外道的那些智慧能比的哦!

  所以有的人學了佛還總是不放心,還想找誰去學點氣功啊,或者是看一點外道的書,看一點什麼這個那個的。他不知道這樣子不能夠徹底根本的解決問題,只有這種金剛智慧,金剛智慧就是這個經當機的金剛慧菩薩,就是這個經所說的這些個譬喻。就「開淨佛身」,你把這個淨的佛身就開出來了,「如出金像。」就剛才說的在模子裡頭把金像給開出來了,金像已經成功了,那個模子在外頭,所以這個事情就是很容易嘛,那還要跟大家說一遍,所以也就說明了只要去東西,只要去除東西,這個佛是成佛了。

  那麼念公說我們這兒有一位佛學院畢業的。我們都認為佛學院畢業的不得了!這個畢業生他就跟念公說,他說:「我認為要體會這個佛性,就是有這個佛性,而不見得現在任何人就具有佛的智慧。」這是佛學院畢業的。那念公就說:「你這麼一說,當然也就好講嘍,別人聽了也就好懂嘍,那他也就沒有什麼懷疑了。可是你沒有想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說的那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現在你說雖然都有佛性,而這個裡頭沒有智慧,那你就是跟釋迦牟尼佛抬摃咯?」是不是?什麼叫抬摃?簡單說就是唱反調。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眾生都具有,就是本來有了。那你說現在沒有智慧,佛說有智慧,那你不是跟他唱反調了?所以這就是表示佛性這件事情很難相信,說你本來是佛,很難接受啊。佛學院雖然畢業了,他還發揮出這樣子的一個道理來啊,所以這是一個難信之法。你難信,就叫你要有這個智慧。因為這種說法是頓法,頓,有很多人只能相信漸法,不能相信頓法,這是師父我常常提的,我們現在都在學頓法,但是有些人他的根器只能夠信漸法,頓法他不能夠承認。

  所以那些只能夠信漸法的人,你也不用跟他爭論,爭到大家變成關公一樣的臉都紅了沒有意思。一個是漸、一個是頓,你怎麼爭呢?不用爭的。如果兩個都是頓的話,也不用爭,都一樣了,對不對?所以只能夠相信漸法,不能夠相信頓法的人,現在很多啊!

  前面這個比喻就是頓法,你把模子一去掉了,佛就現出來了。雖然有過程,就是你還要把那個模去掉,這是個過程,你才看見佛,其實當下就是,當下就是,佛就在裡面了嘛。只是說是你自己有一些過程,沒有辦法馬上就直接頓入了,不可能的。所以你就必須還要有這一些少少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不重要。

  甚至禪宗,還有人不相信頓法,你看他整天在那邊打坐,這個我們都知道,這個打坐是第五度的禪啊,不是第六度六祖的這個般若,第六度是般若。第五度是禪定,所以很多禪宗的人還不相信頓法。

  關於打坐的禪,師父在七寶群裡面也談了一些,因為看的人有限,只限最多一百多個人在七寶群裡面,還不是一百多個人人都看,相信還有很多人拒絕看。所以應該這裡也把它引過來,那麼看過的人在這裡就等於是再一次的熏習,再一次的熏習,其實說是再一次熏習,我敢說還有很多都已經忘掉了,你還能夠記得嗎?

  《大集經》的話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不但是禪,而且是深的禪,妙的禪,而且是無上的深妙的禪。無上是什麼意思?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這裡所說的無上深妙的禪,是指六度裡面的第六度般若。一般所說的禪定,是在前五度裡面。兩者雖然都用一個禪字,可是差別很大。經教中說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這就是說禪定等前五度都像瞎子,要到第六度才有眼睛,才能夠照見天地萬物。因此時下一般的禪修坐禪等等,恐怕連第五度都不容易達到。我們這裡說禪並不是提倡大家再去參禪,而是要你知道你現在念佛,你已經是參了深妙的禪了。所以《大集經》說「但念阿彌陀」,就是只念、專念、唯念阿彌陀,這就是無上最深的最妙的禪。為什麼呢?因為念佛就是直指當人自家的寶藏,直指Direct teaching,比禪宗還要direct直截,直指讓你自己見到自己的本性,念念不離自性,就是念佛法身,這就是直指,直接、究竟、最殊勝的成就。那麼直白的說,不是叫你一面念佛,一面再參禪,念佛是誰?那就錯了。不是這個意思。是運用參禪的理論,把參禪的理論運用在我們這句佛號裡面,是這個方法,這就是禪跟淨合而為一了。並不是禪淨雙修,或者是兼修。是合成一個,那才是真正極高明的修行,能夠在極短的時間裡面收到最高的效果。

  那麼另外還有一段說,念佛的一心不亂,原來就是首楞嚴大定。不知道的人怎麼可能會把《首楞嚴經》這個最高的首楞嚴大定跟念佛的一心不亂這麼結合在一起呢?我們來看看怎麼結合。

  一心不亂就是首楞嚴大定。因為這個定沒有出入的,所以叫做大定。平常那個修禪的人,實際上盤腿面壁有定,出了定,定就失掉了,所以那個定有出有入。入的時候有定的境界,出定的時候這個境界就失掉了,這個定是有出有入,這個是小定。大定沒有出入,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個叫大定。念佛的人,二六時中,心裡面一句那摩阿彌陀佛,所謂放下萬緣、提起正念,心裡面只有一念,沒有其餘的妄念,這就是定。這不是定是什麼?不拘形式,一切事情都可以照做可以照辦,這個定才有用處啊。你盤腿面壁定在那邊,什麼事都不能辦嘍!必須要出了定,才能夠辦事情,對不對?入了定,就不能辦事了。淨土法門入了定,什麼事情都能辦。為什麼呢?不要出定嘛!沒有出入,這個是大定。所以修首楞嚴大定,就是修一心不亂。我們修淨土法門不是修首楞嚴大定是什麼?

  所以這是我們要覺悟的。我們整天念那摩阿彌陀佛,就是修的首楞嚴大定,自己不曉得,那才冤枉啊!修的是上上定,自己還不知道。還認為自己不如那些盤腿面壁的,還很羡慕人家一坐就是六個小時八個小時,你說這冤枉不冤枉?這個大家要覺悟啊!對自己修的法門要有絕對的信心,要全盤接受過來。不能還東張西望,左顧右盼,走走停停,可有可無的心態。

  美金她現在的法名叫淨慈。她就是看了師父這幾段,就跟師父說:「師父,今天的念佛法門跟禪的區別,又再喚醒弟子了。弟子周圍都是修禪的朋友,而且每一年都會放下工作去坐禪,常常都發表格給弟子。以前常常讓弟子覺得沒有上進心,對他們來說,弟子好像一直在墮落。自從學習了《大經解》之後,才聽到這個不一樣的解說。」師父就回她說:「只有在七寶才能聽到這樣子殊勝的法,這都是如實而說,沒有自吹自擂,自圓其說的。」

  所以念公說:聖教之衰,現在是衰得很,衰得很,衰就衰敗在這些地方。

  而我們七寶就是在師父的努力之下,加上大家的配合之下,點點滴滴的將聖教保存下來了,尤其是淨土宗的教義、祖師的寶貴的遺產,我們都在繼承啊!而且最難得的還是在馬來西亞這個不為人知的佛法傳承地,我們是默默地在做,默默在做,能影響幾個算幾個嘍!

  淨勇也常常說這個法太殊勝了,一定要傳下去。想想確實也不容易,不容易,所以希望大家堅持。

  好,我們繼續看。下來還是這部經的內容,我們來念一遍:

若持此經者。當禮如世尊。若得此經者。是名佛法主。則為世間護。諸佛之所歎。若有持是經。是人名法王。是為世間眼。應讚如世尊。

  那麼底下我們講最後持這個《大方等如來藏經》的功德。「若持此經者。當禮如世尊。」我們對於他的禮敬,應當跟禮敬佛一樣。「若得此經者」,得到了這個經的人,「是名佛法主」,在佛法中他就不是一個門外的人嘍,不但是門內人,他還是主人吶,是佛法的主人啊。「則為世間護」,一切世間、天人、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是應當守護這個人。「諸佛之所歎」,是十方諸佛之所讚歎。「若有持是經」,若人能持這個經,「是人名法王」,釋迦牟尼佛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如果就是我們一個凡夫,能夠持這個經,這個人就叫做法王。不是西藏的才是法王。「是為世間眼」,這就是世間的正眼了。「應讚如世尊」我們對他的讚歎應該像讚歎世尊一樣。

  那麼今天我們把經中所說的這些譬喻,如來的這些開示,再結合我們的主修,我們把它帶到我們天天念的《金剛經》、《阿彌陀經》、一句佛號裡面去,這就是「持是經」了。要這樣子來結合。不然,又起分別打妄想了。告訴你,念阿彌陀佛,你就是法王,你就是一切世間所護念,一切佛所稱讚。這是我們的目的。不是要你再去學這部經。而是要你知道如來藏的含義。

  那麼之前引了很多內容,我們又聽了很多譬喻,我們就發現到真的是不得了啊!我們對我們自己具足的如來藏,要完全不能有一絲毫的懷疑,這樣子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

  那麼前面說過了,這一部經不空三藏曾經翻譯了,叫做《大方廣如來藏經》。那他為什麼還要翻一次呢?可能他翻譯的這本大家想將來能否得到,也能夠有這個因緣讀一讀。大家要知道,不空阿闍黎要來翻這部經,他本身是密教的,中國的密叫唐密,也叫東密,在唐代盛極一時,而日本的密宗,現在高野山密宗還很盛行,就是當年從唐朝學去的,那在中國沒有流傳,在日本一直流傳到現在。那就說明這個經和密教的關係非常的深,不然不空三藏為什麼還要再翻譯呢?

  那對於密教,大家有很大的誤解,以為這是一個秘密,有什麼特殊的竅門。、有些什麼特殊的事,不可解的。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所謂密,就是這個道理大家不能夠領會,說了給你之後,你也跟沒聽一樣,所以這個叫做密。密宗的道理就是這個《如來藏》的道理,也就是《金剛經》的道理。這個密宗《大毘盧遮那成佛經》就說了:密宗最根本的,就是這五個字可以包括了,哪五個字呢?就是「如實知自心」。如那個實際、實相來知道自己的心。所以不空阿闍黎要翻譯,就是把你的心告訴你。你的心是已經成佛了的心,你心裡頭所有的功德,跟釋迦牟尼佛是沒有分別的。你就是在那邊貪瞋癡,在那邊非常使得你不能作主的時候,煩惱熾盛的時候自心絲毫沒有動搖,自心絲毫沒有動搖。那麼這個意思是不是就說你照樣可以貪瞋癡呢?大家想一想。

  我們對於「如實知自心」來說,我們聽到佛這個開示,我們就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現在只是一個模子,我們在種種愚癡、煩惱之中,這個模子是很容易去掉的,不需要費多少功夫,就是在那個像的外頭的那個殼,這個模子裡頭就有佛了。我們只要知道這件事,這就是一個殊勝的因了。不聽到這個話,你不知道,你不敢相信啊,有的還覺得這麼一說,我多我慢呀!我自心中就是已成的佛,那有人就不敢這麼想了,其實佛真正希望你這麼想,大家要知道啊,這個想是成佛的因!

  要先知道你這個模子裡面有佛,那你知道了之後你才有下文嘛,你才會繼續嘛,繼續幹什麼?繼續打開那個模是不是?就是去掉那個模嘛!所以這個就很簡單很簡單吶,你不要再去買金子了,也不用再去弄個爐子了,也不用再去燒了,什麼都不用了。你只要把模子去掉,打開模子就完事了。這是很現成的事,模子又不是整個的,是兩片合起來的,你把它掰開了就完事了,這是不是舉手之勞啊?這是什麼修行呢?這就是正修行。你知道這個模子裡有佛,就是正知見。你有正修行,就不會再去搞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了。很直截了當、很簡單嘛,模子一打開,佛出來了,這就是成就了嘛,就是最後的證了,就是「如實知自心」了。

  但是第一步要先知道。知道什麼?你剛掰開一點你就見到了一點了,有了有了,肯定有在裡面了,那你就放心了,你就放心努力去掰。第一次見到一點點那就是悟,整個都掰開了,就是全部修行圓滿了。開開的時候,佛就現成了,所以這個因跟果就同時了!同時叫什麼?叫性修不二,修跟性不是兩件事情,修就修在性上面。從性上起修,我知道這個是佛了,就是從性上起修。修什麼呢?把模子掰開,這個佛就出來了,修在性上。這叫做「全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就快了,大家常常聽這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們在《淨修捷要》裡頭有聽過。但是很不容易理解,是不是?

  那麼這裡念公這一比喻一說,就更容易明白了。珠子放了光,光就照珠子,直截了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現現成成,沒有那麼多的囉嗦,沒有那麼多的繁瑣。所以才稱為無上法,所以是頓法。

  密法講什麼呢?密法講一生成佛,還有剎那際成佛,密宗的無上密之無上就在這兒,紅教的特點也就在這兒。

  所以這個「如實知自心」,一種是從道理上來懂得的,這是比量的知。真正到了最後,這個模子裡面的佛像出來了,你見到了,這就是現量的知。佛法說三量:非量、比量、現量。這是佛學名詞。這個知就是從比量的知最後達到了現量的知,所以這個一生參學,也就是這麼一點事,沒別的事了,到了這裡就功德圓滿了,功德圓滿了。密教的精華就在這兒,所以也就離不開這兒了。不空阿闍黎為什麼還要再翻譯,就是因為它對密法極關重要。

  那麼對禪宗來說呢,那也就是現在正果法師大慈悲,給大家講的這個《金剛經》。《金剛經》雖然沒有直接提出來佛性、提出來「如來藏」,但是我們從禪宗的一則公案當中,你就明白了。什麼公案呢?我們還有點時間,我們把這個公案看完聽完。

  說六祖就只是聽了兩個半部的《金剛經》,這兩個半部是什麼意思啊?以前他還沒有去見五祖之前,在客棧給人家送水的時候聽了半部,到最後五祖給他再說也是半部,兩個半部的《金剛經》。他不認識字,到旅店裡面給人家送柴火、送水,賺點錢養媽媽過日子,很孝順。聽見客人念《金剛經》,他就放下扁擔聽人家念,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初步的悟了。他這麼孝順,他就離開了母親,就跑到了黃梅。黃梅那時候是在湖北,他自己在廣東,要越過很大的山,交通很不方便。那麼這些旅客大家知道這件事情,就給他湊了點錢,他就留點安家費來安頓母親他就走了。就這半部《金剛經》,他就壓倒神秀了。

  所以這個漸法跟頓法,大家必須要注意啊,不可以抓住一個漸法就把它釘死了。有漸有頓嘛,漸法也是對的,當然我們也讚歎漸法,但是你要排除頓法,那就不合適。六祖就是現在的我們中國,就在這個地球上啊,離我們就一千多年啊,這不是編造出來的,就在唐朝,都是歷史上記載的嘛。他一開始就壓倒神秀,神秀不簡單吶!他能夠講多少部經論啊!五祖是大祖師,得佛衣缽的人,他座下五百個人個個都尊敬神秀啊,大家都說:「哎呀,有神秀大師兄在,當然是他得衣缽。繼承老師的法跟法脈,我們沒有份。」不要去費心思費時間想這些了。你看當時神秀是這麼高的威信!那麼當時六祖就做了四句偈,這樣一個字不認識的人,六祖只聽了半部的《金剛經》,到了廟之後,他都沒有去上殿,他是個居士,在那邊勞動,就好像在廟裡面的食堂幹活的人一樣,他不是跟大家去聽講什麼的,他沒有啊,沒有這個資格啊,他就那麼一點點本錢。就是在旅館裡面聽人念了半部的《金剛經》的本錢,就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他那四句偈,五祖看了可用,他不去成就神秀,而是成就六祖。他不是壓倒神秀了嗎?大家要知道,神秀到了陜西,到了皇宮,武則天封他為國師,給武則天講經的,這是什麼水平的人吶?所以這些地方我們不可以不留心。你說六祖他頓不頓啊?

  他那四句就壓倒了神秀的四句了。一個字不認識的人,你看他這四句好不好?很有名的,很多人都會背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都寫不出來呀,他會講,他寫不出來啊,他去叫別人幫他寫在墻壁上,是不是?你看他的智慧怎麼來的?  

  所以要承認這個頓法,這個地方就是說到「無住生心」了,跟前面這部經比喻的就是一致的東西了。怎麼一致呢?我們如果不聽的話,我們怎麼知道呢?無住就是你去了殼了,無住你就去了殼了。煩惱是你的妄想執著,就是這個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如果離開了這四相,你住在哪裡啊?請問你住在哪裡?那就「無所住」了,你本來的佛,他自然就是已經成就了的,他是活活潑潑的,不是個斷滅,不是個死的。用這個話就把「如來藏」的精神顯示出來了,作用就這麼大。

  六祖寫了這個偈之後,五祖把他叫來,半夜在自己的方丈室裡頭,再給他講《金剛經》。這第二遍,他再次的聽講,又講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了,這就是見了這個像,殼打開了。就說了這段話,今天我們還可以說一遍,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大地山河種種的一切一切,種種的十法界,都不離開我們自己當人的自性。所以六祖就連續一口氣說了五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五祖就說:「你開悟了!」當時五祖就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的本心就是「如來藏」。你要不知道這個,你學法沒有益處,那沒有益處是什麼?沒有益處就是只能夠種一點福了。而福享完了之後,就完了。而大家要知道,慧裡面有福,福裡面沒有慧。所以五祖說「學法無益」。相反的,你如果認識了本性,那就怎麼樣呢?「若識自本心,明自本性,是名丈夫、天人師、佛。」所以這就是頓法,我們說的是頓法。你不認識,就學法無益;認識了之後,你就是「天人師」,就是「佛」,就是「丈夫」了,就是真正最後你就能夠成為天人師,做眾生的模範,就是成佛了,是不是?

  所以一切都要明白本心,我們現在所學的所聽的所知道的,都是為了要真正明白自心,就是今天用了大部分的時間來講的這個如來藏,有如來藏在裡面啊。所以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如來藏就是這句「那摩阿彌陀佛」。有沒有道理啊?因為如來藏就是自心,就是自性,就是本心;阿彌陀佛也是自心,也是本心,也是法身。如來藏就是法身嘛!這樣子明白了之後,你再念這句阿彌陀佛,就不一樣咯!念念都是開發你的本心,開發你的如來藏的。這是師父自己再增加上去的,這個是補上去的,畫蛇添足。但是還添得相當有意思的。

  好了,我們時間也差不多了,剛剛好,往後的內容我們下一堂課再來一起學習了,今天我們就一起學到這裡。感謝大家的參與,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10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