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29 22:52:22瀏覽61|回應0|推薦1 | |
般若為導,浄土為歸-第1集 「般若為導,浄土為歸」,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 學習般若最後導歸到淨土,作為我們生命的終結,此乃修行之圓滿途徑 黃念祖居士講授 釋空能法師轉述 各位七寶菩提覺悟精進班的同學們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那我們從今天開始繼續一起來學習,佛門大德黃念祖老居士念公生前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佛法內容,這一次系列總名是「般若為導,淨土為歸」。也就是學習般若到最後導歸到淨土,作為我們生命的終結。 我們知道,般若在世尊一生的言教中佔了很重要的份量,在五時說法當中,般若就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傳授,可見世尊很重視般若。翻譯成中文的經典,就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那《金剛經》就是在六百卷裡面。 現在我們說到般若,就是以《金剛經》作為代表,最終以淨土作為歸宿。那麼,淨土經典的代表,我們以《無量壽經》作為依據。 所以這次我們七寶菩提覺悟精進班要來談論跟學習的內容,就是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這個有印成單行本,但是看過的人幾乎是寥寥無幾。 談到《無量壽經》,也等於就是《阿彌陀經》,也就是從般若到淨土,這也就是我們修行人的途徑,就是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 那我們也聽到一般外面的人都會說,這個念佛人沒有般若,就是沒有智慧。就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只聽到說要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只是拼老命的在念佛,不聽經,也不學教,道理不明,信願不足。那只是盲幹,沒有往生之前還是煩惱重重,處處都是障緣,遇到境界現前不能化解。 因為我們不是自己一個人躲在深山修行的,大乘修行是入眾的,不是小乘的自了漢。那你在跟大眾接觸,我們如何應付種種復雜的人事物?你沒有佛法般若智慧,是沒有能力應付的。 以前師父常常就說,說自己是泥菩薩,還以為是羅賓漢;自己正在睡覺,還想叫醒旁邊的人!這句話我們常聽,自身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更不用說要去幫人了。所以這個智慧就很重要了,這是事實,我們不能夠忽略的,不能夠忽視的。 那我們念佛人是真的沒有智慧嗎?在其它佛教團體,我就不敢下定論。但是在我們七寶,大家有目共睹。我們是圓信,圓修,圓解,圓證,以圓教為因。這句話在我們才剛剛學過的,《華嚴念佛三昧論》就提過了。而且我們這個傳承所依止的善知識的解跟行都是登峰造極的,所以就不是外面認為的念佛人沒有智慧了。 再說淨土法門是圓教,這個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是一乘了義的無上大法。所以說沒有智慧。那這個大家就可以放心了,是某一部分的人沒有智慧。不是我們,不是我們沒有智慧。 那麼這同時也就將我們七寶淨土講堂的道風學風所依止的八個字-「般若為導,淨土為歸」,做了一個全面性的說明了,也就是我們現代人講的給它定位,給它交代清楚了。這個也是我們這個傳承的依止跟導引我們正確的修行的大方向。 那我們修行以什麼來導引呢?我們要有一個導航啊、一個方向、一個指南針啊,那這個要靠什麼呢?靠般若,《金剛經》之類的。但是我們最後走到哪裡去呢?不能漫無目的的,我們要有一個歸宿,以什麼為歸呢?就是以凈土為歸。 那麼念公說「歸」這個字有幾個解釋:第一個是「歸宿」。你總要有個歸宿啊,你在外頭那邊跑,總要回家的,不然你住在哪兒啊?你住在哪兒啊?你總不能一直都在外頭流浪,無家可歸啊是不是?所以「歸宿」就是這個意思了。你得回家呀,回家得有個住的地方啊,要有個住處,這就是「歸宿」。而且「歸」這個字也是一個究竟終極之意。這就講到深一層的意思了。什麼才算究竟,什麼才算圓滿呢?什麼事情才算圓滿呢?要以淨土為歸,就是一切都要匯歸大海。你看一切水都流到哪兒啦?都要流到這個大海裡面去,淨土就是這個大海。彌陀的一乘願海廣大無有邊際啊!淨土就是這個大海。所以就要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為什麼要以般若為導呢?下來就是念公的智慧語言了,前面師父只是做一個粗淺的交代,那麼念公這裡說的就是聖言量了。說我們菩薩都要修六度,菩薩都要修六度嘛,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個是六度的前五度,到第六度才是般若。我們要修六度,但是必須知道,這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有目。這個之前我們談了很多,大家不會生疏了。而且這個話念公說回頭我可以從《金剛經》裡頭把它給找到,經典就是這麼說的啊。這就有經典作為依據了。 所以常常有人就批評人說:「你這個人是盲修瞎練!」就是說他沒有「目」,沒有「目」那不就是盲修嗎?盲啊瞎了!沒有般若,你就是行五度也是如盲,那還就免不了受這個「盲修」的批評。所以這個「般若為導」,就如有「目」,有了眼睛了。一個人要行路,沒有眼睛怎麼行啊?不能辨別方向你怎麼行啊?還有又在經上有的話說:入佛的寶藏,是以智慧為目。那你到了寶藏裡頭,你要去拿寶啊,你得認識,要能看得見寶,那就要靠眼睛了。那什麼是你的眼睛呢?智慧是你的眼睛。要不然進了佛的寶藏,你看不見它呀,你不知道要拿什麼。然後再說「信為手」,信心就是手。有般若才知道拿什麼,那怎麼拿到手呢?要有信,「信為道源功德本」,所以就要以般若為導啊。 下來還說了一個比喻。反過來說,我們很多在迷的人,就如「大富盲兒」,如大富人家瞎了眼睛的孩子,「日坐寶中」,他天天坐在這些寶貝裡頭,什麼珊瑚樹、水晶瓶、大金元寶,而「為寶所傷。」讓珊瑚樹紮破了臉,讓水晶瓶碰破了腦袋,讓金元寶拌了,摔了一跤,成天在那兒受傷。就是這句了,「大富盲兒,日坐寶中,為寶所傷。」所以就知道般若非常之重要,般若為導的重要性就在這兒了。 以淨土為歸,那就有一個很好的證明。最高的經就是《華嚴經》,《華嚴經》八十一卷,最後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最現成也沒有的啦。一部佛法就在這兒,你看佛一開始就說《華嚴》,一開頭成了佛告訴眾生,告訴的就是這個,把佛全部所得到的都給我們眾生了。那最後導歸到哪兒呢?歸到極樂世界。那普賢菩薩是華嚴的長子,第一位大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所以,以凈土為歸就是《華嚴》的宗旨,也就是普賢菩薩所給我們示範的,所帶頭的,他親自給我們帶頭啊!普賢菩薩你還能不信他嗎?那你要信誰呀?所以以淨土為歸,是有經典作為依據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這次選擇這個內容,念公他是從《金剛經》談到淨土法門,談到《無量壽經》。 那就從這個佛法裡頭也就看到了這部《金剛經》的宗旨,就是「無住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念公說當時的一個體會就是,這個「無住生心」不是一般人的主觀願望所能達到的。你說我要「無住生心」?你不知道你生心了就有住了!就不是無住了;你無住就不能生心啦。所以這句話就破解了很多人的自以為是,以為聽了很多很高深的話,就認為他懂了。那你只是說食數寶啊!紙上談兵啊! 這個「無住生心」的重要性,從六祖的因緣就看得很清楚了。念公說六祖是一個字都不認識的勞動者,很孝順,那麼自己就砍柴擔水來養母親,是這麼一個人。他的這個信佛就是因為聽了半部的《金剛經》,也就是聽到這個「無住生心」。他當時給小旅館裡頭送水來,就聽見一個客人正在念經。他就放下擔子在那邊聽,聽那個人念經。當這個人就念到「無住生心」的時候,他心中就豁然,他就問說:「你這個經是從那兒聽來的?」那麼這個客人就說:「我這是從五祖黃梅那兒聽來的。」他就要去黃梅了。從廣東去黃梅還不是太遠。那麼他就去了黃梅了,他只是聽經聽到了這句「無住生心」,就安頓好了母親,他就直奔黃梅了,直奔黃梅了。 一個不認識字,從來沒有聽過佛法的人,就聽了半部《金剛經》,就聽到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樣的一個standard水平。可是大家知道,他見了五祖時候的這個問答,這個公案大家都很熟了,我們也是經常老說,因為這個公案實在是很有意思。而且也是事實,你不老去提它,我們總是體會到有時候不親切,不親切。他就是這麼一個水平,沒有多少年的修持,一個字不認識的年輕勞動者。就見了五祖,五祖一看見他就說:「你這個獦獠,你也來學佛呀!」「獦獠」這個字那時候是用來罵南方少數民族的話,意思就好像是「你這個蠻子」這類的話,不是恭敬的話。「你這個獦獠」,就是指南方這種好像沒有開化的人,「你也來學佛啊!」所以禪宗有的時候說話,都有這個機鋒。 六祖當時就回答說:「人有南北」,沒錯,人是有分南分北,「佛性何分南北?」人人都有佛性,這個佛性還分南分北嗎?你看看這個水平是什麼水平啊?我們現在很多佛教徒都不知道什麼叫佛性,他就知道。 這麼一說,五祖馬上就回答:「你這個獦獠根器還挺利的,帶他到槽廠勞動去。」就到那個槽廠幹活去吧。那麼六祖他又回答了,這話就更加厲害了,他說:「阿那自家」,他自稱我是「阿那自家」,「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我每一天都生出智慧來,「未審再作何務?」我不知道我還要幹什麼?我還有什麼事要幹的?「我自生智慧之外,還要幹什麼呀?」說這個話的是什麼人啊?僅僅聽了半部的《金剛經》啊,就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金剛經》的殊勝功德,我們要深入體會就在這兒了。接着五祖就說:「你看看你看看,這個獦獠他根性太利,快去快去!快勞動去!」就把他打發到廚房去勞動去幹活了。後來我們知道他又做了個偈子,這個大家都很熟悉,我們就不多說了。 那麼做了偈子,他就已經超過神秀了。這個地方有很多人就錯會了,有許多人就不相信頓法,這個就很可惜了、很遺憾了。你能不相信頓法嗎?這不就是我們中國佛門的歷史事實嗎?妳能不信嗎?你看那個神秀大師兄能講多少部經論?《首楞嚴經》在宮廷裡面第一次給武則天講的就是神秀。神秀是五百人的善知識啊,他是上座啊,所以當時五祖要傳衣缽就對大家說:「你們誰來做個偈子,我看看我就傳衣缽給他。」那五百個人沒有一個敢做。大家都說:「當然是神秀大師兄,他是眾望所歸的,我們不必做了,浪費時間浪費力氣。」當時神秀是這麼高的威望。神秀做了偈之後,他沒有得到衣缽。反而是六祖惠能這樣一個南方來的勞動者,當時還不是出家人,還沒剃頭的,只是廟裡頭的一個勞動者,所以後來大家追衣缽,那很多人就誤會了,以為佛教徒去搶衣缽。不是這樣子的!當時佛教徒的水平不是這麼低的,我們都低估了,念公說我要給他們平反。那是大家因為想不通啊,想不通,怎麼一個在家人把衣缽給拿走了?大家懷疑可能是偷的,可能他是偷的。你想想看,一個連戒都還沒有受,連和尚都不是,他就變成祖師了,竟然有這種事啊!所以大家想不通,不是爭名奪利,所以這一點大家要這麼來看。 可是他雖然高過神秀,當時他還沒有見性,還沒有見性。這點要肯定,所謂「當時」就是他在提那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時」就是那個時候還沒有見性。那我們是聽了念公分析才知道,哦,當時一開始還沒有見性啊!不然大家一般人都讚歎這句話,「本來無一物」不得了了!這樣都還沒有見性,「本來無一物」還不究竟啊! 他後來開悟了說的那五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一直到「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才真正認識自性了,理事圓融了,這才是究竟。 所以只是「本來無一物」還不行,還不行啊!我們有幾個人知道這件事情啊?我們只知道這樣很行嘍!你能想出「本來無一物」嗎?念公說還不行!所以前頭說能看出這個當中的微妙的差別,只有如念公這樣開悟的人才做得到。因為「本來無一物」那是理,OK。理要有事來顯啊,你不能只是偏到理啊,理要有事來顯,那就是後面那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事了。 所以五祖說也沒有見性,就是請人幫他題在墻壁上的,也是沒有見性,叫別人把它擦掉,五祖叫別人把它擦掉。也沒有見性就是這個道理啊。如果當時就圓滿了,就見性了,何必後來三更半夜還要把六祖叫來再給他說一遍《金剛經》呢?不必了,是不是?所以五祖才又把他找來,又給他講,又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第二次才真正的見性了,見性才圓滿。所以「無住生心」,就是《金剛經》這一部經的宗旨。 那麼在這個時候,六祖就說了。他是第二遍聽《金剛經》,他沒有別的基礎,沒有見過別的經。他就是第一次在客店聽了一次《金剛經》,到了五祖這兒就開始勞動了。後來五祖再給他講一遍《金剛經》,又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了。他就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是六祖的話,你看一個文盲啊,大家有的人就是說我不認識字怎麼學佛?怎麼學這些道理呢?大家怕什麼呀?這個學佛不是要你考狀元,現代人說考博士。而師父就比喻這個狀元,就是等於我們佛門的博士,圓教就是博士的水平。所以念公說大家要知道,這沒有什麼可怕的,你的佛性一點兒也不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何期」,就是我哪裡能想得到,我的自性本來自然就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我哪裡能想得到,這個自性本來就是無生無滅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都具足的,沒有任何欠少,一點也不缺;「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的妄心有動搖,哪裡想到我的自性從來不增不減,沒有動搖;那底下還有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到這裡才真正認識自性了。 那當下就是當時。五祖的話就說了:「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認識你的本心,你學法沒有用處。那到底還要不要學佛呢?沒有用處啊,不是說一點用處也沒有,當然可以種福修福,但是對於解決你的生死根本,就得要開智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你如果是愚昧,那你就達不到了,所以也就學法無益了。「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就是倒過來說,你如果能夠認識本心,見自本性,那就怎麼樣呢?即「丈夫、天人師、佛。」所以這個就是頓法啦,頓法,「迷即眾生,悟即佛。」「明自本心,識自本性」,那你就是天人師、丈夫。「丈夫」,就是調御丈夫,就是佛的十號之一,就是「丈夫、天人師、佛」,五祖他沒有全說,說到這兒,就給衣缽了,就給佛的衣鉢了。所以《金剛經》的殊勝,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如此。 這個般若的重要,念公說我也要在這兒提一提。剛才說的五度如盲,就是六度的前五度如盲,唯般若有目,在這《金剛經》裡頭有證明了。前頭不是說念公會找《金剛經》裡面的經文來證明嗎?就是下來的這句了,《金剛經》就是這麼說的:「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你心裡有所住,你雖然行布施,就像什麼呢?就像一個人進了黑暗的屋子裡面去了,什麼也看不到。所以你行布施,如果沒有般若,就像進了黑屋子一樣,什麼也看不見。這就是《金剛經》的話。而「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無所住而行布施,就是生其心。這不就是說的無住生心了嗎?你「無住」就怎麼樣呢?就「如人有目」。前面說了般若如目,有了眼睛了,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好好的在這個眼睛上面來用功夫。現在很多人都願意練腿啦,想跑,這都是好事,但是先別光練腿,你跑得太快,眼睛要是看不清楚,就會摔跤的,所以眼睛很重要。「若人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在光明明照之下,見種種色。這就是說的「無住生心」,所以這個般若的重要,從經文上我們可以看到。那經文也說了:「若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這是佛在《金剛經》做的比喻說,早上我以多少多少身布施;中午再以多少多少身布施;晚上還是這麼布施。這麼布施了百千萬億劫,拿生命來布施,這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而這麼做之後,這個福有多大呢?這個福要是比較的話,那經文就說了「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如果有一個人聽到《金剛經》能相信,不跟它矛盾,信心不逆。你得的福,比那個百千萬億劫拿無量生命來布施的福還要超過很多很多。 這個也可以結合我們《無量壽經》的話,「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是不是?「求正覺」就是講的智慧,講的般若嘛。 所以《金剛經》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你拿這個行一切功德,就如人有目,見種種色。你不如此,所做就「如人入暗,則無所見」。這就是說明《金剛經》的功德的重要,而《金剛經》的功德就在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是這是什麼人的境界呢?這個我們常常說,根據蕅益大師的《破空論》,這是地上菩薩的境界。 他說:「羅漢能夠無住,不能生心。」他見了「我空」,真正沒有「我相」了。他證有餘涅槃,證了真諦,他就入般涅槃了,但是他生不起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心啊。所以他是無住,但是不能生心。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呵斥這些聲聞乘是焦芽敗種,是根據這點啊。其實他已經是聖人了,但是就由於他發不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另外有一些事度的菩薩,他也發了大乘心,他可以拿頭目腦髓來施捨,做忍辱,這些事度的菩薩,他是生起了大乘的心,但是他不能無住,他是有所住。 再來地前的三賢到幾十個聖位,就是「十信」之後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後有「十回向」;「十回向」之後才是「十地」。地前三賢是什麼情況呢?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他們只能夠有的時候是無住,在無住的時候就不能生心;有的時候生心了,但又不能無住。只能夠交換alternate,一段時間無住,一段時間生心。只有在登了地,破了無明的菩薩,生心的時候就是無住,無住的時候就是生心。 前面念公就說,有人說我要無住生心。你這一想,你就已經住了,朋友,你已經住了,已經不是無住了。這就是我們常常提的了,佛說的「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所以不是我們的境界。 我們剛剛讚歎了《金剛經》的殊勝,又根據了蕅益大師的《破空論》,這些道理這麼殊勝,但這又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羅漢境界,也不是事度菩薩的境界,也不是三賢菩薩的境界,而是登地以上菩薩的境界。那我們讚歎這個經,大家是不是覺得高不可攀呢?高不可攀的意思就是我們沒有份,是不是我們沒有份呢?跟我們淨土念佛有關係嗎?知道了這麼高深的道理對我們念佛有什麼好處呢? 當你單單純純地、老老實實地念這一句那摩阿彌陀佛的時候,一句之後又是一句,這個時候你心裡沒有想別的了,所以說念佛的人應當萬緣放下,什麼功名富貴啦,什麼考績啦,這是念公的原話,成績的績,指的是世間的成績,包括一切的成就。什麼家庭糾紛,這一切都應該放下。你萬緣放下了,那不就是無所住了嗎?無所住了。可是這句佛號「那摩阿彌陀佛、那摩阿彌陀佛…」這一念聲聲不已,一聲接一聲,相續不斷,這不就是「而生其心」了嗎?你的心沒有斷滅啊,沒有斷滅啊,還相續不斷。 所以經典告訴我們:以凡夫的生滅心要入諸法實相,唯有以念佛最容易。佛的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不好的,但是以我們現在這種生滅的妄心,就這個心,就這個生滅心,要入諸法實相,那就是以持名,念公說或者我再補充一個持咒,念公說這個方法是最容易的啦,念佛或者持咒。 這裡就輪到師父來補充了,我們專修念佛法門的就是念這句那摩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也是咒。這個七寶同修聽多了,不會懷疑了,怎麼還要念咒呢? 師父就引用了淨空老和尚的說法說:「這句阿彌陀佛佛號,沒有一個字是中文。」大家都不知道老和尚講過這句話,給師父找到了。沒有一個字是中文啊,它本身就是梵文sanskrit,怎麼證明呢?你念梵文Namo Amithabaya,right對嗎?哪裡有中文?所以你看看這不是咒是什麼呢?翻成阿彌陀佛,那是漢化了。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大家要知道。 所以蕅益大師就是說這個念佛是「即事持達理持」,這個我們常常聽的。你就這麼在事相上念,然後相信有阿彌陀佛,相信有極樂世界,我就這麼念,這就是事持。在事相上持這句佛號,不想別的,就這麼念,這麼的執持名號。那你從這個事持就能達到理持,也就變成了實相念佛了,理持就是念實相,實相念佛。 那它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功德呢?這個它就指著這句佛號,就是因為這一句佛號,就是暗合道妙。這個我們很熟悉了。你雖然不懂得《金剛經》,我們也不需要懂,也沒有能力懂。這是真實話。但是念公這裡告訴你:在你念的時候,不知不覺不知不覺當中你就合乎「無住生心」的這個無上道妙,或者是妙道了,可以說這就是了。 蕅益大師再說:「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一個人能夠信願持名,就完全把佛的功德全部攝成你自己的功德了,這是最直接的。所以我們剛才說從《金剛經談到《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就全攝成自己的功德了。攝到你自己不知不覺,自己都不知道。你們現在的功德全是佛的功德,敢不承認嗎? 所以我們知道《金剛經》是如此殊勝,但是非我們的境界,那我們怎麼辦呢?怎麼辦呢? 這個淨土法門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阿彌陀經》就說了,說:「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六方的佛都在讚歎這部經,這也就是佛在讚歎一切諸佛。「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十方的佛都在勸大家要信這個經,同時也在稱讚釋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這些都是經文,這些經文都是佛說的,是佛金口所說的。十方的佛是這麼說的,說什麼呢?說:「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我們的釋迦牟尼佛能夠做到這種非常難得、非常稀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啊!什麼事情呢?「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能在這個娑婆國土,五濁惡世,這個「五濁」是什麼呢?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在這個五濁惡世中。在這樣一個惡世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梵文,翻成中文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是成佛了,在這個世間成佛,在這個五濁惡世成佛,在這個世界示現成佛。然後經文說:「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為這個世界的眾生,說這一切世間都難信的法。大家在讚歎釋迦牟尼佛,大家為什麼做這個讚歎呢?蕅益大師就把這個事情給說清楚了,所以接下來念公就把蕅益大師《要解》中的話來供養大家,供養大家。 念公說蕅益大師的這個《要解》是九天寫出來的,九天我們能幹什麼?過年初一到初九,一晃就過去了。人家寫出這麼一部偉大的著作,九天寫出來的,完全是三昧境界,完全是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的文句,所以近代的大德印光大師,我們現代的人推崇他為淨土宗的第十五代祖師,一般人認為是第十三代,是不是?我們知道念公的說法,要把曇鸞和道綽放進去,那就是第十五代了。那麼印光大師就稱讚說:「所有的批註之中,以蕅益大師的這本批註最好,而且這一本批註就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來寫,也不能超過。」這個話也只有印光大師才敢說,也因為他說這個話,念公說我們對於他被稱為我們中國現代三大高僧,深信不疑。確實是可以與諦老就是諦閑老法師、虛老就是虛雲老和尚並列。念公說過去我總覺得印老弱一點,這也是我的妄見。現在覺得不是,是可以並列的。那麼《彌陀要解》就說了: 【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 我們來看這段,精彩啊精彩!蕅益大師這些話說得好。他說:「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佛佛道同。「而施化則有難易。」但他所施行的教化就有難有易。實際上佛法沒有不好的,佛法沒有不同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結合到具體的情況,就可以比較了。 念公給大家舉一個例子。說一本藥方的書,裡面的藥方沒有一個不是好的,都是能治病的,那收集起來都是經驗的總結。但是你不能說這裡頭某一個藥方好,除非妳有科學試驗的果實,隨便說是不行的。所以都是好的,都是經驗的總結,但是結合到具體的病人來說呢,那我就可以說,這個「我」就是念公了。你只能夠用這個藥才對證,別的這些藥方對妳是不對症的。 下來舉例子了。人參,人參是好的,但是你正在感冒發高燒,而給你吃人參?吃了是會死的。這是一樣的事情,你哪兒能說哪個藥好啊,人參好就什麼病都吃人參啊?另外這個砒霜也能治病啊,它一結合到具體的病那就有比較了。所以結合到我們這個世界,結合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那就可以說,稱讚淨土法門就是正當時候啦。 念公還說了一句話,大家沒有機會聽過,大家聽一聽。念公說,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個大藥方,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個大藥方啊,你看這是特別針對末法的眾生來說的。 經典也說了,《大集經》不是說了:「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這是經典說的。 下來念公也做了一點解釋:為什麼要稱讚釋迦牟尼佛呢?因為他給這個五濁惡世的眾生說這樣的法。給濁世眾生說一般的法容易啊,說一些漸法也就很難了,但還是比較容易的。你要給眾生說頓法,說你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就成佛,像《大乘起信論》就講三大阿僧祗劫才成佛,那這個還是個漸法,而《大乘起信論》要信都不容易了,都不容易了,但還是比較容易的。那麼你說這個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就能往生極樂世界。生了極樂世界你就等着成佛,這個是頓法;禪宗當下開悟就成佛,這是頓法,但是這個就不好說了,就難了,大家信不及啊。你說要修三大阿僧祗劫才成佛,他說那這個對,那我就慢慢修去吧,這他能接受。你說當下成佛,他就不能接受了。你說一念越三祗,那就更難接受了。就是你說是專修淨土的,也懷疑。再來你給我們這個濁世的眾生說其餘的頓法,原來頓法還不只一種,比如禪宗、密宗、天臺...這些也是頓法嘛,說這個還容易,你給他說淨土法門,這種橫超的法,就不容易說了,就難了。你給我們眾生說一般淨土的法,什麼叫一般淨土的法?就是七寶淨土講堂以外專講淨土的,我可以說就是一般淨土的法,這個淨土法門有四種念佛,right?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要說前面三種大家信起來還比較容易,可是你要給他說單是持名而不需要怎麼閉關,不需要多少多少的修證,「但持名號」,只要你念,你就「徑登不退」,直捷達到不退轉,變成阿鞞跋致了。這個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跟念不退。就不退轉一直到成佛。這是什麼?這是「奇特勝妙」,只能夠用這四個字了,「奇特勝妙」,這是出奇、特殊、殊勝、微妙。「超出思議」,這裡師父就加了一句,就想到曇鸞大師的論著有一句也是不得了!他說:「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往生極樂世界不用斷煩惱啊,你帶著你的煩惱,就是帶著你的業,帶業往生,沒有叫你斷煩惱啊,所以曇鸞大師說不斷煩惱,最後可以證到涅槃,這個還可以思議嗎?你能講得清楚想得通嗎?這不是眾生的思想、眾生的言論所能及所能達到的,就這樣子超出去了,有多少人超出去了。「是第一方便」,是方便法中的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這是難中之難。所以十方諸佛都稱讚釋迦牟尼佛「甚難稀有」,能做這樣子的事情,給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這樣的眾生,說這樣的殊勝之法,說這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是難中之難啊!所以「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沒有一位佛不推崇我釋迦牟尼佛是勇猛,能做這樣殊勝的事情。 那麼念公繼續解釋蕅益大師《要解》的這一段,我們繼續看: 【劫濁者。濁法聚會之時。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然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為時所囿。為苦所偪。】 那麼底下就解釋這個「五濁惡世」了。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開始這個劫濁是一個總名稱,總名詞,就是這些濁的法都聚會了,都聚合在一起了。見也濁了、煩惱也濁了、眾生也濁了、命也濁了,這些濁都會聚了,這樣一個時代就叫做劫濁,是這樣子的一個名稱,就是濁法聚會之時。那麼在這樣子一個濁法聚會的時候,你一定被這個時代所限制住了。為苦所逼,有種種的苦來逼迫你,你要受到時代環境的限制。現在誰都有這種感覺嘛,所以古人說:「不如意事常八九」,一個人一輩子不如意的事情常常是八件、九件,還好還有一件是如意的。「可與人言無二三」,能夠跟人說一說的沒有兩三樣事情。這就苦在自己心裡頭啊。劫濁誰都不例外,所以這種時候要不是帶業往生,以這種「橫出」的修行,必不能度,這句話很肯定哦!guarantee一百巴仙。結合這個時代,所以這個藥方就出來了。 所以佛法都是好的,沒有不好的,但是你要是跑到藥師琉璃佛的世界,或者是跑到什麼別的國土,那不一定都能夠這樣給你肯定。但是在我們「這兒」就絕對肯定了,那就是這個法最殊勝。 念公說這句「在我們這兒」,那就肯定了。「這兒」是哪兒啊?「這兒」指的是哪兒啊?「這兒」是指七寶,沒有這樣子的法,我告訴你! 「必不能度」,你看這個很肯定了吧,不是這個法,絕不能度!而且這裡頭說了個帶業「橫出」。念公說現在就是很苦啊! 就有人在國外反對這個「帶業往生」,寫了很多著作。就大肆反對帶業往生。有一些人就給他附和啦,就作了一些文章辯論到最後結果就說:「帶業往生指的是帶善業。」其實不是這個意思,你這個罪業消不了,佛大慈大悲,那麼罪業不消你能往生。這才是佛的大願啊,這才是淨土宗的根本,但是有人就是反對,這就是這個劫濁的特點。 下來講「見濁」: 【見濁者。五利使邪見增盛。謂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及諸邪見。昬昧汨沒。故名為濁。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邪師所惑。】 我們來看解釋說,「見濁」是什麼呢?「見濁」是見惑的前面五種,就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這五種稱為「五利使」。因為它非常之迅速、非常之靈利,比誰動得都快。所以叫五利使。那麼這個「見」,用通俗的話說,當然說得不很恰當,算是淺說,不是深說了。就是你的觀點、你的看法。對於這個事情你是怎麼看的,你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這就是屬於「見」了。每個人有他每個人的「見」,但是這個「見」,這個「五利使」,也就是見惑的前面五樣,是什麼呢? 第一個就是「身見」。就把這樣一個五蘊假合的血肉之軀,當作是自己了。愛護這個身體,種種的想營養它、保護它。念公這裡就說了女同志,女同志的「身見」還多了一點,同意嗎?她總覺得這個很美,很留戀它、要裝飾它。 但是念佛同修就不一樣了,有例外,怎麼不一樣呢?你看,沒有特別的裝扮,這個妝就是化妝,扮就是打扮,這個臉色蒼白也不去理它,也不理會,這是例外。 那麼下來說有很多修練的人,又練氣功,又練這個練那個,什麼想通周天,大周天小周天,任督脈轉了,這個脈通了,那個脈通了。而且奇異功能你看要使這個身體起了些變化。這些也都屬於「身見」。但是不知道這個色身是假的,最後都要拿去燒的。這個是「見惑」裡頭的第一個。「惑」,就是惑亂,就是迷惑;「濁」是混濁,都是貶義詞。貶義詞都是不好聽的話。 「邊見」就是落在邊上。一個事情一分為二,二兩邊就出來了。一個球沒有邊,一個球是沒有邊,但是你刀子一切,就變成兩邊了,邊就出來了。所以一個是空,一個是有,有的人是「空見」;有的人是「有見」。有的人就把一切執為實有,一切都看成是真實的。美金是真實的,再說臨死的時候就是留戀捨不得,捨不得什麼?捨不得這個身體呀,這都看成「有」,看成真有。那有的人就看成空的,外道就看成空,本來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變成斷滅了,也就是邊見了。 再有的人就執斷執常,這也是兩個邊,「斷」、「常」二見。「斷見」,就是許多科學家他們說的「人死如燈滅」,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人死了就沒有了。 所以現在國外大量的試驗證明了有前生,就是前世,有一篇文章叫《Memory out of time》,裡頭作了大量的報導,說明了這些人記得他們前生的事情,他那個記憶超乎時間了,所以叫做out of time,他還記得,而且這本書裡面還舉了許多例子。 這個「斷」當然不對。有的人就是「常」,有一些宗教徒就說「常」。比如耶穌教,說人死了之後,將來要等著耶穌來審判,有罪的人就入地獄,而且是永遠入地獄;善人就升天,而且是永遠升天,沒有例外,沒有例外那修行就不需要了。 佛教不是這樣子的,佛教說共業裡面還有別業。 所以這就是「常見」啦,老是如此,這樣子也是錯誤。這都是邊見,不落「斷」就落「常」。種種的所謂邊見,都是在這個見濁裡頭,不是這樣就是那樣,是、非種種的,都落在兩邊,那這個我們就不多舉了,過去說了很多。見濁就是這樣的一個性質。 那麼下來說在見濁中如何呢?蕅益大師說:在見濁中決定被邪智所纏,就被這些邪的智慧把你給纏住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有這些身見、邊見的人怎麼辦呢?如果「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就是如果沒有這個「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他已經被邪智所纏,沒有什麼智慧了,你沒有特殊方便的辦法叫他修行,他就不能得度了。你還叫他很艱苦的很什麼的,那麼去度他,他就沒有這個心力了,也提不起興趣了,這他就做不到了,做不到了。這就是見濁了。 下來說煩惱濁,我們看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裡面的內容: 【煩惱濁中。非卽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惡業所螫。】 這個「煩惱濁」就是見惑中的後面那五樣:貪、瞋、癡、慢、疑。貪瞋癡是三毒,這個我們都知道,就不用再說了。所謂「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用三無漏學去對治我們的三毒。 「慢」就是我慢,這個我慢僅次於貪、瞋、癡。大家要知道,人人自個想一想,就是你們大家想一想啊,總覺得自己不錯,總覺得自己對,而別人不對。兩個人要是有點意見的話,一定是錯在對方;自己的修行總好像比別人強一點。還有這個大我慢,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沒有得到,他說他得到了;沒有證到,他說他證到了。這種種的。 「疑」就是懷疑。對什麼事都不能信,總有點懷疑,對於正法的懷疑,那就是最不得了了。所以有一句話說「疑根未斷,即是罪根」,疑的那個根沒有斷,就是犯罪的那個根沒有斷,所以貪、瞋、癡、慢、疑就稱為「五鈍使」。前面是五利,這裡是五鈍,就是我們的這個「煩惱濁」。 「煩惱濁」就是煩動惱亂。就這四個字。「煩」,是煩躁;「動」,是亂動,這個人喜歡熱鬧,安靜不下來。「惱」,是苦惱;「亂」,就是心裡頭很亂。大家種種的心情,實際說起來就在這四個字裡頭。煩動惱亂,煩燥就是心裡總不安,不能安老在那邊動,這個很苦惱啊,心中散亂,所以叫做「濁」,不然怎麼叫做「濁」呢?為什麼稱為「鈍使」呢?這裡解釋了,因為很癡重,他就老是這個樣子,好像有慣性一樣,貪就老叫你貪;瞋就老叫你瞋,很難轉過來啦,很難轉過來的。 那麼在這個「煩惱濁」中是如何呢?蕅益大師說:「處於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你在煩惱濁中,一定被貪欲像陷阱一樣,把你給陷進去了。你看看各種的貪,貪吃、貪色、貪享受、貪舒服、貪名、貪人家供養,種種的貪。「為惡業所螫。」就像被蠍子螫了,被黃蜂螫了一樣,被這樣子的惡業螫了,決定有這樣子的一個遭遇。在這種情況之下的眾生,要不是靠這種「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那麼這個念佛是個什麼心呢?就是「即凡心是佛心」,這幾句話我們要好好的珍惜跟重視啊!各位同學啊,把你這個凡心就成為佛的心了,如果不是這樣子的妙行,「必不能度。」這個「必」字在這兒很肯定哦!要不是把你的這個凡心,當下就成為佛的心,沒有這樣子的妙行,你決定不能得度。所以這也就是十方佛讚歎稱讚釋迦牟尼佛的道理了,因為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這樣子的妙法。 那怎麼說「即凡心是佛心」呢?你看,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阿彌陀佛之能成為佛,然後出現這句佛號,是萬德的一個果實,是萬德之所莊嚴。是萬德成了這個名號,所以這個名號之中當然就包括了萬德嘛。所以你念這個名號的時候,這個名號就在你心裡頭,這個名號就把「阿彌陀佛」的萬德,來莊嚴了你自己的心了,所以就「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了,大家要注意啊!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當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把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攝成為自己的功德了,就是你的凡心就成了佛心了。 剛才淨勇來的時候,在前面就在津津有味的談論這一句「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然後就問了一句,師父啊,要念才是啊,如果不念,是不是啊?不念是不是你們說。我不念,那佛應該知道啊,鬼才知道啊,佛當然知道,你不念是故意搗蛋的。你這個能量跟這個磁場,是因為你念了之後才能夠連接起來嘛,你不念,只有一邊怎麼連?只有一邊怎麼連呢?連線要兩邊的。這句話剛才沒有跟淨勇講,是現在師父突然間來的,連線那裡只有一邊怎麼連啊?所以一定要念,沒有得偷懶的。所以是「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然後師父又跟淨勇說,說這句話它還是有個過程,對一般人講,他們還可以接受。念公最後說,這句話的那個「攝」也應該拿掉,還攝什麼呀?因為佛的功德就是你的功德,你的功德就是佛的功德嘛,佛就是你,你就是佛,那誰攝誰啊?這個你又不能跟初學的人說,他晚上會睡不著覺,越想越難做到,所以要看人講。 所以這句話我們也聽了很多遍了,但是請問大家有深深的印在你的心中嗎?有的話,那你就自在了,還有什麼問題啊?像師父還有什麼問題可以難倒我啊?放馬過來!沒有了,你要氣我,要騙我,你有預謀,我都知道。 所以這也就是密宗的道理。下來我們來看密宗這個道理很殊勝。念公說大家都要學密,「密宗」就是把凡夫的三業,身、口、意,這個身、口、意都是造業的,所以叫做三業嘛,那叫這個三業頓然同於佛的三密。密宗的三密就是身密、語密跟意密。我們一般人就是三業嘛,身業是身體,身就是要吃飯,要穿衣,要有許多的行動,身要造好多好多的業,這就是身業了。口業就是口要說話啊,在說話裡頭也是造多少多少的業,造許許多多的罪,所以佛法說人人可以行善,善也是業,身也是如此。意就是起心動念,嚴格說起來,那就都是屬於罪業嘛。所以《地藏經》才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以前大家聽這句話跟師父一樣,就覺得有點誇張,「起心動念都是罪都是業」?沒錯啊,善業惡業也都在六道,所以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你這心念一起一動,沒有一樣不是罪的。念公說這是古人說的,不是我說的。剛才師父就引了《地藏經》這個經典。所以稱為意業。這三樣是業,身語意是業。 但是密法之殊勝,就是把三業變成三密。但是如來他就肯定不造業了,如來的身是身密,那麼說話語言是語密,心中所思念的是意密。使得凡夫的三業頓然同於佛的三密,這個三密是很難懂啦,你看,一切咒都是屬於語密,結手印是身密,結各種的印。意密呢,一種就是你觀想,也算是意密,再有就是說你安住於般若,也是意密。所以怎麼樣即身成佛呢?就是佛的三密頓然跟你凡夫的三業成為一片了,成為一片了,結合而為一了。這是密法所獨有的。不是像那個說是要斷見惑思惑一層一層的,然後從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這麼樣一步一步的,都不是這樣子的。這個就是說,這一乘法都成佛,而且是最頓的,就是這個三密,結合到念佛。我們怎麼做呢? 念佛就是這個法了,使你的口業同於佛的意密。你看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莊嚴你的意密嘛,也就是你的意業同於佛的「意密」,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這個凡心成為佛心。所以要不是這樣子的妙行,不能得度啊。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要解》的內容: 【眾生濁者。見煩惱。所感麤弊五陰和合。假名眾生。色心並皆陋劣。故名為濁。眾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于劣弱。而不能奮飛。】 什麼是「眾生濁」呢?因為又是見濁又是煩惱濁,這樣所感成五蘊假合的這麼一個色身,所以「色」跟「心」都否劣。身色就是這麼個樣子,所以念公說,你把這個皮,人的一層皮一剝開,這裡頭人就是一個行動的廁所,會走路的廁所,世界小姐也是一個行動的廁所,所以這個身體很劣。《無量壽經》不是有一句經文嗎?「惡臭不淨,無可樂者」。所以這個身體很劣。而心呢?也就是剛才說的見濁、煩惱濁了,心也很劣。所以這就叫做眾生咯,要不然就叫做佛了。就是五蘊假合,假名為眾生。在「眾生濁」,你決定安於臭味而不能洞察,因為你是濁了嘛,所以就安於這種臭味的環境之中,你不會感覺到的。念公說:「大家就是糞坑裡頭的蛆。」這個大家念頭裡面就出現這些畫面,因為之前都聽得很多了,大家還記得嗎?這裡念公又再提了,因為配合這個內容嘛,是不是?蕅益大師說,大家在煩惱濁中,你決定安於臭穢,你不能覺得。你不認識這是糞坑,就在這兒爭,這是一個大富翁營養充足的糞;這個是病人的糞,我要從這個糞去換那個糞,「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自己覺得「我總是不行」,很多人就是,就是這麼想說,我還能往生嗎?我這副「貓樣」(德性)還能往生嗎?我念佛就是求一個好死啊。還有一位居士跟念公說:「我念佛就希望我的一個亡者他死了,我想他能夠得到好處。」他當時就不想我們自己的佛性,跟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也平等的,我們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攝成為自己的功德了,我們決定可以往生,我們決定可以像阿彌陀佛一樣,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他不能夠擔負起這種的說法了。 現在很多人也都很關心佛教,念公說你關心佛教第一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你要把自己的這個燈要給它點亮,點著就是點亮。你先不要去管別人,什麼這個廟怎麼樣子啦,那個和尚又怎麼樣啦。你先管你自己,你這個燈要先放光嘛。你不能奮飛,盡想管別人的事,總覺得我應該做點什麼,我還可以做點什麼,為大眾做點什麼貢獻。這就是「眾生濁」的現象了。如果在這種情形之下,沒有欣厭的心。因為眾生否弱,沒有這個雄心壯志,沒有廣大的願力,他就安於這個臭穢嘍。你就告訴他要欣厭,告訴他這裡是苦空無常,要厭離,極樂世界你可以欣慕。而且這個欣厭之中也就包括了「四弘誓願」了,也包括了「苦、集、滅、道」四諦了,要沒有這種欣厭之心,而且還要很切合實際,一般人都感覺到,尤其是年歲大的,看看無常就到了。念公當時就說今年發回來我的很多照片,連學生時代的,翻開一看,就是唐詩的那句話了:「訪舊半為鬼。」訪老的朋友,我看這些照片,一半都是鬼了。那麼底下就是夏蓮居老居士蓮公的話了,他說,看看輪到我了。再輪也要輪到我了。所以這個時候得欣厭,大家眾生濁也能懂得這個道理,要求往生極樂世界。 下來我們接着看: 【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為濁。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處命濁中。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 那麼再下來就是說到「命濁」了。因為你的因很劣,所以現在結的果也很劣。感受的壽命就不滿百歲了。現在活到一百歲的人就很少了,很稀有了,所以叫做「命濁」。我們最苦的就是這件事情,是不是?你也開始發心了,也懂得了什麼什麼了,但是壽命沒有了。之前知道很多很多都是錯誤的,沒有覺悟。到現在也明白了,理解力也強了,種種的也有了決心了,可是這個身體不頂勁啊,釋迦牟尼佛說:老了之後,修行就好像那個喝過水之後的甘蔗。壓榨過了的甘蔗,變成了乾的蔗。所以希望年輕的要趁早及早努力,「莫待老年方學道」啊!「命濁」就是如此啊! 在「命濁」之中,蕅益大師說了:「決定為無常所吞。」這很快哦,時光像電火一般的,像那個打火石一樣的打個火,像閃電閃個光一樣,措手不及啊!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只有那種不花多少時間,就能夠成就的方法。就像那個修密的人,有時候要十二年閉一個關,一個關接一個關,到出關的時候就已經老了,那就不容易了,所以一般人都做不到。那麼現在這個不需要讓你費時節,不要費很多時間,像那個明真長老,他一天修那個「十念法」,修十念法也可以往生。你早上起來衝著西方念十口氣,當然像退休,沒有別的事情幹的人,你這麼念,表示你還是不想念。明真長老他是修禪的人嘛,他是禪淨雙修,用他的「十念法」也可以往生。不是一定要你的這個功課很多,能否往生就決定於你信願的有無,品位決定於你念佛的水平,這個也有說是念佛的深淺。所以這個就不需要多少時節,不需要用你很多時間,不需要多少的勞苦,要很辛苦才能夠得到。只有這樣子的不需要花多少時間,不需要勤苦去修的這樣子的一個法,你才能夠得度。因為在命濁中,生命很短啊!這個時代,大家的事情很多,尤其是在家居士,社會上的事、家庭中的事,我們不能不管啊,這也是我們菩薩道菩薩行的一部分。那麼淨土宗它的好處,就是「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世間法所應該做的事,你一樣也不要廢除,還能夠證得佛法。所以這句話最妙了:「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把後面那句放前面,把前面那句放後面,都可以。沒有離開佛法而行世法,常常講過了,你炒菜,何嘗不可以念佛呢?你在那邊帶孫子、拍孫子睡覺,你要念佛的時候,對你的孫子有很大的加持力,這樣你可以一舉兩得啊。所以沒有這樣子的行持,不能得度。 那麼底下最重要的一句來了,我們看《要解》的內容: 【復次。祗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 我們看完這句的解釋。說「復次。祇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你有信有願,以這個信願的心來莊嚴你這句「阿彌陀佛」。所以念佛必定是信願持名的,光持名而無信願,不能往生,用信願來莊嚴你這一聲「阿彌陀佛」就怎麼樣呢?現在這裡不是五濁惡世嗎?在這裡就這樣子轉了,「轉劫濁為清淨海會。」這是劫濁,整個的這個時代的一切的環境都是濁,接下來還可能有核子戰爭,到處都鬧災荒,災情很普遍,而且恐怖主義分子到處搞爆炸。但是你這一聲「阿彌陀佛」,就把這樣子的一個濁變成了清淨海會。當然這句話的直接體會就是,當你往生之後,那這就是很肯定的啦,到了極樂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那就是清淨海會。但是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你這一聲阿彌陀佛正在念的時候,當下,當下對於你來說,這裡就是清淨海會了。這你能信嗎? 「轉見濁為無量光。」「見濁」就是污濁,你就變成智慧的相了。「無量光」,「光」是照用,是智慧。你這就把「見濁」完全變成「無量光」了。 下來轉「煩惱濁」就成了「常寂光」了。剛才不是說「無住生心」嗎?你念的時候,什麼都不想,就是「寂」;你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就是「照」,這不當下就是「常寂光」了嗎?「寂而常照,照而恆寂。」 「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現在眾生濁這樣子的一個污垢的身體,就成了蓮花化生了。 「轉命濁為無量壽。」人本來不過百歲,這一句佛號就這麼莊嚴之後,你就把「命濁」變成「無量壽」了,就是無量壽佛了。接下來我們再看一段: 【故一聲阿彌陀佛。卽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故一聲阿彌陀佛。」你念一聲「阿彌陀佛」,這句話很重要,念公說拿這一句話來報大家的恩。這一聲「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什麼呢?原來就是我們的本來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 當今有多少人念《阿彌陀經》,有幾個人發現到這個奧妙呢?那我們是因為念公一直在提醒我們,一直在提醒我們。在《大經解》裡面,也有提到這個內容,所以我們就特別注意到,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的?念阿彌陀佛成佛的。 你到外面跟人家說,人家說你發燒了,你有問題呀!你怎麼證明呢?那你叫他好好地去讀《佛說阿彌陀經》,他又沒有辦法發現。你必須要..像師父常常說,你要讀《阿彌陀經》,學《阿彌陀經》,你必要有註解才有辦法,那最好的註解,就是《彌陀要解》嘛!《彌陀要解》這個註解一來,跟你一起配合,你就能看到這個奧妙了。然後呢? 本師釋迦牟尼佛「今以此果決全體」,全體,現在把佛所得的這個覺悟的果實,「全體授與濁惡眾生。」把這個果實全體的、一點也沒有保留的、一點也沒有保存的,授給濁惡的眾生。在「五濁惡世」,見濁、煩惱濁,我們各個都有,念公說我也具足啊,大家都是「濁惡眾生」。但是釋迦牟尼佛他把他的這個果實,授給我們濁惡眾生。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頭腦可能會動個念頭,不是說「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我們是攝阿彌陀佛的啊?現在為什麼老提釋迦牟尼佛呢?有沒有動這個念頭呢?佛佛道同啊!我們這個七寶淨土的同修應該會承認毘盧遮那佛就是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就是盧舍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是阿彌陀佛。因為我們一部《華嚴念佛三昧論》就已經能夠接受了嘛,所以就以釋迦牟尼佛作為一個例子啦,就是授給我們這個惡世的眾生了。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這是「諸佛所行境界」,這是佛所行的境界啊,只有佛才能夠做得到的。所以諸佛都稱讚,稱讚釋迦牟尼佛甚難稀有啊!這種修行是「唯佛與佛能究盡。」只有佛跟佛才能夠究盡、徹底,能夠行、能夠解、能夠信、能夠說。 下來告訴你:「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九界-我們六道是六界:人、天、修羅、畜生、鬼、地獄,這是六界。再上去阿羅漢、聲聞,這就是七了。緣覺,就是第八了。下來就是菩薩!這個九界,就是說的「一切世間」,大家就以為只是普通世間的人不能相信不能知道而已,不是這個意思,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只是指到這兒!包括了阿羅漢,包括了緣覺,包括了菩薩,不是這些菩薩靠他們的自力所能夠信、所能夠解的,當然佛給他們加被之後他們就能夠信能夠解。所以才說明這真正的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把佛多劫所修行的一個果實,這裡的佛就通指一切佛啦,阿彌陀佛也一樣啦。能夠直捷direct的、全體的授給濁惡的眾生,這是「唯佛與佛」所行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所以十方的佛都稱讚嘛,稱讚釋迦牟尼佛甚為稀有! 所以我們就是把前面《彌陀要解》,蕅益大師的這麼重要的一段內容,我們就通過念公的解釋講解,就給各位簡單的介紹了,簡單的講解了。 那麼下來我們就要開始談到般若了,因為我們是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嘛,我們要依靠般若作為我們導航的方向,引導我們,最後就把我們導到哪裡去呢?我們還是以淨土作為歸宿。那麼下來我們就開始一步一步的從般若就談到淨土了,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那麼我們今天這堂課就到這裡找到一個段落,我們就暫時一起學習到這裡。好,我們接下來的內容我們第二堂課,下一堂課我們再一起來學習。好,今天我們就一起學到這裡。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