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4/09/02 18:00:56瀏覽100|回應0|推薦1 | |
般若為導,浄土為歸-第2集 我們正在學習的這一套的內容,也是黃念祖居士念公的遺教。總的題目是「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也就是從般若談到最後就歸到淨土,這是一個大乘修行必然的過程,就是「般若為導,淨土為歸」,以般若引導我們走上正知正見的道路,最後一定是遵循普賢菩薩的導歸淨土。你不走這條路,就算給你到了華藏世界,普賢菩薩一樣帶你到極樂世界去,這樣才算是究竟圓滿了。所以我們七寶淨土講堂就是依止這條軌則作為我們的學風跟道風,這樣我們的修行就不會走偏差,不會迷失方向。那麼在第一堂課,我們大體上都帶出了這個主題的一些內容,那算是什麼?那算是略說,不是細說,後面接著來的,我們才是細說。 之前說過,般若是以《金剛經》作為代表,《金剛經》經題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般若」,它本身沒有適當的中國字可以翻,因此就翻譯了它的音,沒有翻譯它的意思。這是古時候的譯經家的一種規定。我們中國沒有適當的名詞恰好跟這個「般若」一樣,於是就用了印度話的這個音Prajñā,當然這個音是有一點走樣了,是注了這個音,但這個音還是最接近的。比如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翻譯的就是音Anuttarasamyaksambodhi,要翻譯它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有的翻譯的是音,有的翻譯的是意思。那「般若」就是音。前面講過,因為我們中國沒有適當的字可以相當於「般若」,那就勉強叫做智慧。但是這又很容易混淆啊,很容易混淆啊,怎麼混淆呢?後面我們看就知道了。因此需要「般若」翻成中國的意思,於是就有人翻成是深智慧或者是大智慧,以區別於我們一般所謂的智慧。尤其是要區別於我們所謂的世智辯聰,這兩個恰恰是天淵之別。我們如果把世智辯聰當作是般若,把般若體會為世間的學問、世間的聰明能幹,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學佛有八種人是很困難的,就是聾子、瞎子、啞巴...還有神經病,這都是屬於八難。那麼這個世智辯聰跟八難是並列的。所以我們有的時候常常不知道,有的人還以此自負,不知道這是一種缺點,這不是我們所說的般若,我們這個般若不是世間的學問,是一個大的智慧,極深的智慧。六度裡頭如果只是前五度而沒有般若的話,就不能稱為波羅蜜Paramita。你只是布施,那就是布施,不能稱為布施波羅蜜。忍辱,只是忍辱,不能稱為忍辱波羅蜜。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翻成中文的意思,它的意思就是「彼岸到」。為什麼不是「到彼岸」呢?因爲外國的文法是倒過來說的,我們的話就是所謂「到彼岸」了。 我們這裡生生死死,輪迴不斷,這個生死這一岸叫做此岸。我們是在岸的這頭,火葬場一燒,又不一定是牛胎馬腹,不知道到哪去了,輪轉不休啊!所以現在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了這種輪轉是事實,就是這個輪迴六道是事實。很多人都記得他前生的事情,就出了專書,是外國人寫的書。所以生死這一岸是可怕的,不但我們死是很苦的,而且這個死是無窮盡的死。我們常常聽一些人說:「哎呀!我難過得要死。」那就是用這個「死」字來形容極度的難過,難過到了極點了。這個死是極難過的,那如果只是死一回就完了,這事情也就好辦了,但是這是無窮盡的。而且這六道裡頭還有三惡道,三惡道苦趣的時間就長了,所謂三途一報五千劫!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看人家在修精舍的時候,很多大羅漢看見地上的螞蟻就哭了。佛告訴大家說前一尊佛成了佛,在這兒說法的時候,牠們就是螞蟻,牠們現在還一直是螞蟻。你看前一尊佛到後一尊經過了多少個佛,可是牠們還是螞蟻。所以墮入這種惡趣就很難再從這個惡趣裡頭出來,因為牠結的只是這個緣嘛,牠思想裡頭只是這個東西,牠就出不去了,出不去了。所以說生死這一岸很可怕。 那我們都希望永遠離開這個生死嘛,那就是涅槃,涅槃是彼岸。但是還有一個中間,這個中間中流是什麼呢?就是煩惱,煩惱是中流。要度過這個煩惱的中流,才能夠到彼岸。那麼六度裡頭,真的要到彼岸,每一度都不能離開般若。般若是大智慧,是甚深的智慧,前面說了這個般若不是我們所謂的世智辯聰,這個般若就是波羅蜜。 而且這個波羅蜜有共跟不共的。大乘所了達的不跟這個小乘共同的,所以名叫深般若波羅蜜。所以你看《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所以加個「深」字,那就是大乘的波羅蜜,那就是我們現在在談的。 那麼般若有三個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一切經典是文字般若,從這個文字般若你自己的體會,然後在日用中是這麼看,那就叫做觀照。當然這是粗淺的說。所以觀照是很重要的,就是把你從佛經所體會的道理,把它實現在日用裡頭,就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你能用上了,這就是觀照。簡單說就是那個理論你要能夠實踐,那這個理論對我們才有用嘛!不然就變成紙上談兵,畫餅不能充饑啊,是不是? 那麼一切寫成了文字、寫成書的、寫成經的、寫成論的,這都屬於文字般若,用文字來表達般若的,那麼僅僅是文字行嗎?行嗎就是夠嗎? 所以緊接著第二個般若就是觀照般若了。那麼從深的來說,「觀」就是「觀自在菩薩」的那個「觀」;「照」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那個「照」。那這樣子就不是淺說了,不是淺說了。 那麼下來穿插一段念公在《莖草集》第四集,他將蓮公的《心經》講解筆記裡面談到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師父就引過來豐富我們這個學習的內容,說《心經》只是將近三百字,實際上是二百多字。因為大家看到的其實是中間的部分,所以他還是有頭有尾的。短短的《心經》,它就包括了《大般若經》的全部內容。前面有說過了,《大般若經》是六百卷。《華嚴》只是八十卷,《八十華嚴》是最多的。還有《六十華嚴》,還有《四十華嚴》。《華嚴》不過是八十卷,後來就加了《普賢行願品》,成為八十一卷。但是《般若經》是六百卷,也就是佛二十二年所說的法。那麼這個《心經》三百字就包括全部的《般若經》了,三百多字就包括了六百卷的《般若經》。念公說這個話很重要。所以我們研究了《心經》,那不就是研究了全部的《般若經》嗎?二十二年佛所說的法啦。那麽一個「照」字,就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這六百卷《大般若經》,一部《金剛經》,也就具足它裡頭的經義了。《金剛經》有五千多字,可以精鍊為一部《心經》,那麼《心經》只有三百多字,一部《心經》可以歸成一句話,那就是「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是大智慧。「菩薩」就是覺有情,叫大悲,那麼大智大悲都在裡頭了,就歸納為「觀自在菩薩」五個字,這些意思都有了。「觀自在」就是自覺,「菩提薩埵」是覺有情,自覺、覺他,都在這裡頭了。所以就這五個字-「觀自在菩薩」,那麼這個「觀自在菩薩」再要歸納,就是一個「照」字。一般聽《心經》或者是讀《心經》的人,夢想也沒有想到會最後變成一個字就代表全部了。一個「照」字,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經》。這是誰歸納的?是夏蓮居老居士蓮公啊,你看看是不是了不起啊? 你讀了經之後,是聞到文字般若了,那你要實修,前面講的你要實踐practical。不是只有theory理論,要practical實踐。所以從前過去就說,這個佛學跟學佛是兩件事,佛學是佛教的學問,但是你還要學佛呀,學佛就是要學佛的大慈大悲、六度萬行。但是要知道,佛學裡頭真正的內容,都是告訴我們怎麼樣去學佛的。 這個理解才重要啊,要不然從一開始到最後,你研究的都是佛學,研究佛學到最後死的時候是怎麼死的,不知道怎麼死的,佛學家佛學博士不知道怎麼死的。所以你一定要去學佛,但是還是需要佛學的這些知識這些資料,來讓你真正到最後知道怎麼去學佛的,去學佛就是去成佛。 那你這麼去研究佛學就對咯,不是給你寫一篇論文,考個博士,而是告訴你如何去修,如何去成佛的。所以我們要學佛,學佛就需要觀照般若。 那麼下來就繼續聯繫到之前的說,「觀」就是「觀自在」的那個「觀」,「觀自在菩薩」的意思很深,告訴你老要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觀自己的妙明真心是不是都當家做主,你的主人翁在不在啊?你的煩惱一來就跟著它跑了,音樂一響,你就完全想到音樂上去了,你這個主人翁就不在了,再加上一些分別顛倒。所以要觀,老觀自在的這個「觀」。 那麼底下的「照見五蘊皆空」,那就是「照」了。我們要學佛也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學佛是怎麼「觀」的,佛是怎麼「觀」的,怎麼「照」的。所以這裡就有實踐,不光是懂得理論就完了。我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你就得要去做啊。要去做當然很難了,以前我們常常提的「無住生心」,這是凡夫做不到的。所以佛法就是觀照般若。我們念經當然是得到好處,念經之後,你還要在一切的日用中,能夠這麼去觀行、去覺照。這是第二種般若,叫觀照般若。 第三種叫實相般若。觀照般若之後,最後證得的是實相般若。實相就是真如、佛性、果覺等等,都是實相。那麼實相等一會兒後面我們還會再解釋。 我們再說這個三般若,這裡先引一小段念公對三般若淺的開示。說般若分三種:寫出來的就都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從實相般若流出來的。所以它可貴,不是一般的文字,是從文字般若流出來的。這個文字般若講什麼呢?它講的就是什麼是實相般若,它說的什麼是本體,說明怎麼樣按照這個實相般若去觀照,去對待一切事物,如何修行來恢復自己的實相般若,這個叫觀照般若。文字般若講的就是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 第二個叫觀照般若。按照所講的道理來觀照。你雖然不懂,你先觀照,很深的道理不能懂。譬如《金剛經》就有四句話可以做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誰都可以做嘛,這個好懂啊,我們世間的一切都是有為的,這一切都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你幹嘛那麼認真呢?它是假的,它是一個肥皂泡。念公常常說肥皂泡五光十色,好看極了。沒有誰想用保險箱把肥皂泡收集起來,把它存起來,馬上就要滅了。實際一切都是如此。這個人吶,他不知道這個漂亮的對方轉眼就滅了,當時就老了,不需要等到以後才老。如果能夠這樣子觀照,你就不敢娶老婆嘍!年輕的時候十八姑娘一枝花,怎麼說當時就老了呢?所以就有一句話說:「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白頭還是美人吶,如夢如幻如肥皂泡,轉眼就過了,一切都是如此。有的人對於這一些還不能捨,名不能捨,還有人求名。其實名跟利,名一點也不清高,一點也不清高。 下來繼續念公這裡的內容說到三般若了,我們繼續看三般若,不過念公說這裡首先要強調一點,就是現在對於這個文字般若,我們可能有兩種不是很正確的對待。一種就是研究的人只是重視了文字般若,以為從這一個經典我懂了,看了一些批註,我也明白了,我也會跟人家說了,就以為這個就是實相般若了。這個是一個錯誤。因為一切文字,不管是經典,不管是禪宗老和尚的語錄,總之,還要超越。 所以禪宗有一部書叫做《指月錄》,《指月錄》就是說那一切一切,不過是給你指一指這個月。所以文字般若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給你指一指這個月。 所以這裡面就有兩種錯誤,一種錯誤說既然實相是離開這一切,那就不要指了,對於經典我也不用去看了,這個又是個錯誤。那麼你看在這個茫茫太空之中,哪個是月啊?你從來沒見過,你到哪兒去找月去啊?所以你需要一個指示,才能夠得到很大的方便。所以連指都不要了,那你看月就困難了嘛,所以認為不需要指的人是一種錯誤。 再一種錯誤就是更嚴重的,就以為這個指,我說:「這就是月亮。」我這一指,那真要是月亮的話,我這一指,我這句話都是對的。我這一說沒有錯啊,這就是月亮,我叫你看那邊,不是看我的手指,這就是月亮,我說:「這就是月亮。」那月亮就是我的手指,那這也就誤解了。我的這句話跟我的手指、跟我的話都是對的。但是誤解的人就會說:「這個就是月亮。」那月亮就在我的手指那兒了。我這一句跟我的手指跟我的話沒有錯,是聽的人有錯。所以我這是幹什麼呢?我是「以指標月」,以手指來標出來月亮的方向在那兒啊,所以這個手指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導引對不對?所以把經典上面的一句話,就以為這就是實相了。 這樣就有兩種嚴重的問題: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你再也看不見月亮了,為什麼?你把我的手指當月亮了,以為這就是了。第二個嚴重錯誤就是把月亮認為是手指。 因此我們知道,在般若中,用自力來悟入實相般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這個就是三般若的一個淺說。淺說大家能夠領悟嗎?說明是淺說。 那麼底下我們再引證一下蕅益大師,他把這三個般若圓融起來,就是說的文字般若、觀照般若跟實相般若。蕅益大師說得很深入很深入。剛才我們都是打比方,那麼這裡的深說三般若,蕅益大師對於實相他有個解釋。我們看,就引了他所寫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他說: 【實相者。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離一切相。遍為一切諸法作相。故名實相。】 實相是什麼呢?蕅益大師說:「實相者,非有相,非無相。」不是有相,也不是無相,也不是非有相。不是非有,也不是非無。你看這個實相,我們就不好講了。我們一般就是這四句嘛:是有;是無;非有非無;還有「也不是又有又無」,「非有無俱相」;這一切都不是,所以實相就離開了一切相。因為我們總是在這些相之中,是有?是無?是非有非無?還是有無俱相?那要這些都沒有了,就離開了一切相了。那麼如果實相就是離開了一切相,這個事情又跑到一邊去了,那眾生又好懂了。但是底下又有一句了,說:「遍為一切諸法作相。」一切法都依這個實相而成相的,這才叫做實相。 這些內容的意思要慢慢體會,不是短時間可以悟到的。但是我們可以用世間的例子來做比方,比方就比較好懂了。就是在之前我們介紹《淨土資糧》用的那個比方,叫做水上生波。水本來就無所謂一定是什麼波相嘛,對不對?它本身沒有這些相,本身沒有,但是因為風吹動之後,水可以出現種種的不同的波形相。種種的波都是實相,它本身都是實相。是因為風吹動之後而顯的這個相,所以水就遍為一切波作相。水本來沒有這個波相的,但是它給一切波作相,這個話就比較好懂了,是不是?是不是比較好懂啊?念公說比較好懂。大家懂嗎?實相是離一切相,但是不能離了之後就一直都離下去。它要「遍為一切諸法作相」,所以就能顯現一切相,無相而可以顯現一切相。佛法就是這個道理,寂而常照,在空寂之中而常起無邊無盡的照用。所以這個空到了極點,到了徹底了,而這個用也就無窮了。我們現在就是因為不能空嘛,不能空其心,不能無所住,所以我們的妙明真心它也就不出生了,就生不出來了,就好像什麼?就像陰天的太陽被這個雲給遮了。這個比喻好懂啊,雲層裡面的太陽是實相,是不是?但是它被雲層遮住了,那你不能說實相沒有啊,實相本來就在那邊嘛。破空論繼續又說了說: 【此實相者。即是般若波羅蜜體。體自寂照。不可思議。如理而照。照不異寂。即名觀照般若。】 這個「實相」是什麼呢?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本體,就是般若波羅蜜的它的理體。那麼《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的本體是什麼呢?就是剛才說的「實相」。那麼在《彌陀要解》裡頭,蕅益大師說《阿彌陀經》是以什麼為本體呢?就是以實相為本體。 所以很多人看《阿彌陀經》,也讀《阿彌陀經》,就沒看出門道來,不知道《阿彌陀經》是以實相為體。要能知道這個,那也不是簡單的事情啊。但是長期在七寶的同學,就比別人知道得更多。 所以我們看極樂世界的水啊、鳥啊、樹林那些個事相,都是依止這個實相而成相的。「寂照」這是本體,是實相般若。如果契悟到「離一切相,遍為一切諸法作相」這個實相,那就是實相般若了。能夠稍微證一點實相般若,那你就是地上菩薩了。這個體本來就是寂而常照的,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最高的就是常寂光土了,那本體就是自然而然、本來就是,「寂而常照」,是不可思議的。 這個「觀照般若」是怎麼樣的呢?蕅益大師說了,說是「即(如)理而照。」這個「即」就是「如」的意思。「即理而照。照不異寂。」就是如那個理而照,像之前說的那個六步的忍。那還講的是初步淺的觀照了真正的觀照是相當深的境界,是「即理而照」。「如」跟「即」意思一樣。你要依那個理來起觀照啊;你如果不依那個理來起觀照,那不叫觀照,叫胡思亂想。所以寂照要同時,寂照不二。 完全合乎這個本體,在那邊產生的,這樣去照,但一切又無住。那麼這個「無住生心」就是理,用這個理來照,我這個心寂然無住,又不斷滅,以這個為我們的心鏡,這就是「即理而照」了。而「照不異寂」,在照的時候,跟這個寂並沒有不同,並沒有不同,這也就合乎於「無住生心」了。在照的時候跟那個空寂沒有相異。異就是不一樣了,沒有不一樣。就好像鏡子一樣,你看鏡子它很寂啊,可是它能夠照啊。鏡子並沒有心,而它能照,而且鏡子的照還比我們高明呢,怎麼高明呢?它不留一點點的痕跡,它照是反映給你真真實實的,一點也不會差,毫釐不爽,意思就是你有老人斑就是出現老人斑,你有皺紋幾條就是幾條,你跑也跑不掉,是不是?這叫做毫釐不爽。只有在空寂之中才有這種作用。你一定要在空寂之中,這個作用才能夠起來。要不然你就心很亂的時候你怎麼照?你怎麼照?所以你看這個鏡子就是我們一個很好的譬喻。這樣子就叫「觀照般若」。 蕅益大師說的「觀照般若」,那我們繼續再看《破空論》說: 【如理詮寂。寂詮即照。是名文字般若。】 這裡就講到「文字般若」了。所以為什麼師父說我們這個是博士班?這個道理,甚至在研究所都很少提這個,更別說是小乘了。這都是圓教登峰造極的道理。但是我們不必急著現在非得要懂,哎呀!我怎麼還不懂呢?這麼多年了,看了很多次了,我聽師父講了那麼多了,我就是不懂。自己給自己起煩惱啊,不必急著非得要懂。如果你有這種心態,這恐怕還帶有一點好勝的心,好勝的心起來之後呢,緊接著就是愛表現的心就來了。不懂沒關係,放在一邊,你光是聽就夠了,聽就夠了。 文字般若就是如這個實際的理體,來表明什麼叫做寂。所以一個生無所住心,一個生清淨心。然後就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但是修一切善法,無住而生心,以這個來表示這個寂。這就是常常說的,這個理要事來顯。那麼在寂,而不離開寂的同時,能夠做一些表示說明,這個就叫做「照」,這個就叫做文字般若。 所以你以這樣的要求,以這個定義,來看我們世間一切的文學、論著,包括諾貝爾文學得獎的,那些都不能稱為文字般若。那麼這樣子來區分,大家就知道,佛說的經典,那是無上的準則。這就是般若跟世間的學問不同的地方了。下來我們繼續看說: 【夫實相者。為觀照體。為文字體。夫觀照者。照於實相。照於文字。夫文字者。詮於實相。詮於觀照。此一非一。舉一即三。此三非三。言三即一。】 我們來看這一句的解釋,我們盡量去體會。你看,大師就是大師,蕅益大師的一部《彌陀要解》已經很了不起咯!現在大家有機會看到他的《破空論》,真的是稀有啊!如果不是跟隨依止念公這個傳承來學習,我們哪有機會遇到這些殊勝的內容啊? 念公說這個文字般若,如果用我自己的語言膚淺來說,文字般若也就是從實相般若所流出來的,實相就是觀照般若的本體,是文字般若的本體。是這兩個的本體。但是這三個是互相關聯的。那麼觀照是觀照什麼呢?觀照就是照實相、照文字。那你觀照什麼呢?也就是去照實相般若、照文字般若。那文字又是幹嘛的?文字就是來表達實相,表達如何觀照的。所以這三個般若,一也就是三,三也就是一。因此我們讀經,我們思維,這個裡頭能夠起很大的、不可思議的功德。《金剛經》就做了這樣子的一個比喻,前面我們也學過了。說為什麼前面說你早上拿多少生命布施了,中午也拿多少生命布施了,晚上同樣又拿多少生命布施了,這麼布施了多少千年萬年,還不如對《金剛經》的道理你能相信,你不違背,這就是因為這個文字般若了,所以這就是告訴你智慧的重要。它也就是表達了觀照般若、表達了實相般若。你只要不去把剛才說的「這就是月亮」,這個手指就是月亮,你就認為「這就是月亮」,這句話就當作是實相,只要不這麼去執著,那你所積的福德就勝過於多少生命的布施了,這個道理就在這裡了。 所以為什麼說法布施的功德最殊勝呢?師父我是越來越證明這個道理,所以我是樂此不疲的在作法布施,樂此不疲啊!疲倦啊,累得要死!但還是樂啊,叫做樂此不疲啊!那你看別人,也是樂此不疲地在搞種種的佛教活動,他也是樂此不疲啊。但是師父我看了之後,我心裡有數,什麼才是最殊勝最究竟的。 般若的妙用,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就舉六祖的一件事情。那麼之前我們說過六祖的生平,他得到衣缽。只是聽過人家念了半部的《金剛經》。他在那邊給一個飯店的人送水,那麼有一個客人在念經,他在旁邊聽,就聽了半部而已,這就是他全部的理論基礎了。他的修行經過就是這麼個!那後來到了黃梅,他就是勞動,最後做了個偈子,之後五祖再給他講《金剛經》,又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麼講到這一小段,他就大徹大悟,就得了衣缽了。這就是六祖,然後禪宗就一花開五葉。 所以現在外國人非常重視我們中國的禪宗,他們把佛學歸為是印度的,當然這也是應該的,佛法確實是印度的。那麼對於中國的學問,他們最重視的,在世界上最推崇的就是禪宗跟老子。他們認為老子是中國的,禪宗也是啊。禪宗在中國是大放光明,他們外國人就把禪宗歸為是中國的,其實也是佛法嘛,他們沒有將禪宗歸到印度。其實也是佛傳下來的,傳到迦葉,迦葉傳給阿難,傳到第二十八代的達摩祖師,才把這個帶到中國來嘛,所以那個就叫做「如來禪」。六祖這個叫「祖師禪」。他們是這樣子來分的。這個禪宗在印度沒有這麼放光,而在中國一花五葉,流出這麼多的公案,所以大家就把禪宗列為是中國的。那麼六祖當時就這麼一個水平,他得了衣缽之後,有多少人在六祖的地方開悟啊!那我們底下就舉他一則的公案。 其實接下來有好幾段都是引六祖的《六祖壇經》的內容,這是我們大家以前沒聽過的,大家很有福報,不用自己去看《六祖壇經》。念公這裡就給我們摘錄給我們介紹了,我們慢慢的來看。下來引了《六祖壇經》的內容,那我們先讀那個內容的文字,我們先來讀一遍: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就是說有一個叫法達的出家人,這個人從小就出家,七歲就出家了,他這一輩子就是念一部《法華經》,念了三千部《法華經》了。《法華經》很厚啊,一共有七卷,他念了三千部。那麼遇到六祖就問他說:「你念《法華經》,它是以什麼為宗呢?」所以我們講《阿彌陀經》,一部《淨土資糧》就講了《阿彌陀經》的宗。《阿彌陀經》的宗就是「信、願、持名」。所以這個宗很重要,我們要研究什麼經,就先要知道這個經的宗旨是什麼,宗就是宗旨。這個念《法華經》的人來了,六祖就問他:「你念《法華》以什麼為宗呢?」那他就回答說:「弟子根性很暗、很鈍,從來我就知道按著文來念,我不知道什麼叫宗。」所以有些修行人,就是這樣子咯,這個法達還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那麼六祖就說了說:「我是不認識字。」另外一個比丘尼也曾經請教六祖這個《涅槃經》,那六祖就說:「好,妳問吧,妳念給我聽,我不認識字。」那比丘尼就說:「你不認識字怎麼講啊?」六祖當時就說:「字我是不識,道理你只管問。」 所以你看這個佛法不是一個搞世間學問的事情,當然有學問是更好了,像師父這樣,是不是?沒學問一樣。因為我們常常聽念公說,這個成佛不是叫你去考狀元,考狀元就是我們這裡講的考博士學位,不是啊,沒學問一樣。六祖就是這個例子。所以有的人搞得有一點學問,就覺得我這個比別人強了,其實不見得,你有了學問,就很容易生所知障。 這裡又跳回那個叫法達的,他念了三千部《法華經》。六祖就對他說:「你把經念一念,我可以給你講。」那麼他就高聲的念,念到這個《譬喻品》的時候,那他也不是念了很多,六祖就說:「好,不用念了,就是這了。」六祖就給他講:「這個經是以因緣出世為宗。」佛以什麼因緣出現在這個世間呢?佛為什麼到世間來呢?這部經就是說佛出世是大事因緣,不是一個普通的事,是一個大事、大因緣。所以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界上成佛,給我們說法四十九年,最後給我們說《法華》,這是一個大事因緣。什麼大事因緣呢?就是佛的知見。把佛的所知、佛的所見讓我們眾生知道。所以這個《法華經》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在眾生這裡就是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那麼這個人念了三千遍,他始終不知道什麼叫宗。六祖聽他這麼一念,他還沒有念完,六祖就給他開示了,而且開示得非常好。下來再繼續引一段《六祖壇經》: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我們先看到這裡。說世間的人,外就迷了著相,就著了外面的相,追求聲色貨利,就著這個外相;在裡面,有的人就是內迷。對佛教以外的,他迷就迷於世間的繁榮,名利,這些相。教內的人就迷於著空,我要空,要放下一切,那就著空了。六祖告訴你不用空,不用空,不用空何必這麼囉嗦呢?見色聞聲你只管見色聞聲,只要離相就完了嘛,很簡單哦!問題出在這個字「只要」,我們就偏偏不要,你以為很簡單吶,只要離相就完了。告訴你用不著你裝聾聽不見,照樣聽照樣看,用不著躲著。 大家聽就好嘍,不要有樣學樣哦!現在告訴你的就是什麼呢?你只是在聽有這個道理,而這個道理是祖師是佛的意思,確實是真實的。但是,不是讓你現在就可以用得上的那還早得很,要不然就麻煩嘍! 那麼這個說要離相就可以了,對那個空也要離空,所以就「空亦空」。那你要死守著一個空,這就叫做「轉到陰山背後」,這是很可怕的事啊,就變成沈空滯寂,沈到空裡面去了。「於空」對於那個空,就離開空,這就叫內外都不迷。 這就是我們以前講過的「即相離相」,不是不要相,沒有相你怎麼過日子啊?即相就在相裡面就離開相,怎麼離呢?真正不執著就是離了嘛。 所以六祖說:「若悟此法」,對於這個你能夠悟,「一念心開」,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這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念佛跟禪宗是一回事,是一回事,六祖說你從這裡頭悟了這個法就心開了,而我們淨土宗就是如母親想兒子,兒子也想母親,像母親想孩子般這麼念「阿彌陀佛」。這樣你就自得心開了。你「一念心開」就是開了佛的知見了。 再來也是《六祖壇經》的話說: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有的人就說《法華經》也講了佛的知見,這是六祖的話了,我們就說:啊,我知道這是佛的事情,我們眾生沒有分吶。你這樣認為你就錯了,你這麼去理解,你就是謗經毀佛。所以謗法有很多種,有的人說:「哎呀!我怎麼會謗法呢?」可是有的人就是成天在謗法,而自己不知道,你這麼去解釋,你就是謗經毀佛,你說「哎呀!這是佛的知見,我們哪兒有份?」六祖的話就是這樣。他都是佛了,他已經是具足佛的知見了,他還要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幹什麼呢?這就是說給我們聽的,叫我們自己要信佛知見是什麼?就是你自己的心。就是這個直指。這跟淨土宗《觀經》的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一個意思了。你作佛,是誰在這兒作佛啊?是心在作佛啊,這個作佛的心就是佛。那這個心是誰的心呢?是他的心是別人的心?no不是。就是你的心。你不能推到佛那邊去,而跟自己沒有關係,這個跟六祖這裡說的一模一樣,所以六祖的用心就在這裡了。 那我們再繼續看,也是《六祖壇經》。那念公為什麼引《六祖壇經》這麼多?因為這都跟我們說的般若有密切的關係,《六祖壇經》就是最深入的般若,最不容易懂的般若。 所以有一次師父到中國去,跟大家在用餐的時候,中國同學就說他有個朋友,現在開始學佛了。聽好,開始學佛第一部經聽的就是《六祖壇經》。師父心裡有數了,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了。 我們繼續看《六祖壇經》說: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一切眾生自己障蔽了光明,貪愛塵境,就受外緣內擾。外頭有種種的緣,裡面又自己干擾自己,「甘受驅馳」,就這麼成天跑來跑去忙亂不息。所以這樣,世尊才要從三昧起來,種種苦口勸令大家不要向外求了,你自己本來跟佛無二。這個你要真正能夠信受,你就是開了佛的知見。再來也是《六祖壇經》說: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所以開眾生知見也是自己,開佛知見也是自己,全在當人。「吾亦勸」這個「吾」是六祖,我也勸一切世間的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如果把佛的知見都推到佛那邊,對於我無關,那這樣子學佛至少得三大阿僧祗劫。「剎那際成佛」這些都是大圓滿的話,密宗叫「大圓滿」,有「剎那際成佛」這句話。這是六祖的話:這世間人心邪,「愚迷造惡。口善心惡。」嘴裡說的都很好,好話說盡,心中很惡,壞事做盡,思想想的都是壞事。「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侵害別人,「害己奪物」,這個「物」就是種種種種的生命,「奪物」可以說是就是傷害眾生的意思。對其他生物種種的干擾,使得一切都不安寧。這就是自己開了眾生知見。為什麼這麼做呢?這就是眾生知見嘛。因為你開了眾生知見,所以你才會這麼做。我們這個事,就是把我們的眾生的知見換成佛的知見,這也就是我們的大事因緣。佛已經在《法華經》都說了,把道理都說了,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怎麼放棄你的眾生知見,而變成佛的知見,這就是我們的大事因緣。 所以這就是從《金剛經》談到了般若,談到了三種般若的關係,談到了這個般若所起的這個功用,那麼六祖就是我們最好的一個事例了。現在有的人,他就是不大相信,六祖是中國的歷史啊,這不是我們隨便捏造的,沒有誰捏造出一個六祖來的。唐朝就有,多少論著都記載了這個事實。所以是不容你懷疑的。 那我們不是要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嗎?談到我們淨土法門嗎?般若有三種般若,回到我們淨土法門講這個念佛,念佛正好有四種念佛。那麼四種念佛的第一種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持名念佛」,念那摩阿彌陀佛。還有一種叫「觀像念佛」,你就是供一尊像,成天看著這個像。就觀這個像,你心裡就想著佛,這叫做「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就是《觀經》裡面說的,他就這麼觀想。所以《觀經》裡面有所謂的十六觀,先觀太陽,然後觀水,觀地,種種的觀,一步一步的觀。但是《觀經》的這個「觀想念佛」就是很難啊。真正要照《觀經》的觀,下來告訴你嘗試看可能不可能?說你要觀一朵蓮花有八萬四千個花瓣,念公就說按照我的能力,要觀一朵花有一百個花瓣,清清楚楚是一百個花瓣,都很困難。這裡說要八萬四千個花瓣,然後念公就說,可能你們可以啦,你們的水準比我高,也許你們可以辦得到,但我想要觀八萬四千瓣,各位誰也辦不到了,是不是?一朵蓮花八萬四千瓣,這個就不好辦,然後還有,一瓣的蓮花有八萬四千個脈,你看那個葉子不是有一條條紋,你要透過陽光可以看到有一條條細細的那個叫脈,蓮花瓣上不是有一條條紋嗎?每一個瓣上面有八萬四千條脈,每一條脈還要放八萬四千種光,這就超乎我們眾生的心力了。所以《觀經》才又開了第十三觀,叫做「劣觀」。叫你觀一個丈六或者是八尺的像,這就是劣像。佛的像有多少萬萬里高,念公就說為什麼報身像我們凡夫見不到,因為他那個微妙,是你不行的,你根本連一根汗毛也看不清。你上了這個白塔,這裡說的是北京。你就看到是一個圓圈,三十里地半徑這麼一個圓圈,再遠你就看不見了。因為你眼睛的這個視力範圍有限,limited,你這個眼力要看佛的這個報身像,一根汗毛那麼長,你都看不到,怎麼能看見佛是多大呢?所以那都是說的佛的報身,凡夫沒有份,阿羅漢也沒有份,地上菩薩才能夠見。所以就叫你「劣觀」,「劣觀」就是觀丈六或者是八尺,但是說老實話,你要觀丈六八尺也有很難的地方,比如說要觀這個白毫光相,白毫光相是八輪中空,右繞幾匝,然後下垂於地,這也都是很不容易觀成的了。所以《觀經》是很妙沒錯,但就是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 第四種念佛就是「實相念佛」了。所以說到究竟,其實這四種都是一樣的。跟般若一樣。你談到般若,三種般若,最後的般若是「實相般若」。談到我們念佛,有四種念佛,第四種念佛就是「實相念佛」。「實相念佛」也就是念實相,念念入於實相,那凡夫更無份了。那麼我們說這個事,兩者到了最高,最究竟,就是一回事。這還不僅僅就是一回事啊,淨土法門之方便最方便的是什麼呢?就是可以使我們凡夫,甚至於下愚的凡夫,你可以通過念佛,而不知不覺地符合了《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是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實相般若」。你不知不覺地在持名念佛之中,阿彌陀佛....就相契了「實相念佛」,所以我們念佛法門的最微妙的就在這裡了,最方便的也在這裡了。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啊,阿彌陀佛是大願之王,也就在這裡了。許多經典、許多法門,沒有一個不好的。但是尤其到了末法的時候,現在就是了,眾生要依照那些方法去解決問題就困難了。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個師父前面也提到了:到了末法,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啊。成億成萬人去修行,很少有一個人能夠得道。釋迦牟尼佛早就說過了,這個法不是不行,在那些佛世界,像藥師佛世界以及種種的佛的世界,那些大菩薩們修行,人人都行,那是他們比我們的水平又高得太多,對不對?比我們高了很多了。我們這些末法的眾生,你要用前面說的那些法,那是億萬人去修,很少有一個人能夠成功的,只有念佛。所以我們所有的一切人,要是懂得般若的道理,再以念佛求生淨土,以這個為歸宿,我們就必定可以往生。 那麼接下來講到般若跟持名念佛,就先引了一段《彌陀要解》的話,《彌陀要解》說: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這個持名念佛也可以分成兩種的念法:一種叫「事持」;一種叫「理持」。那你得到一心之後,一種叫「事一心」,一種叫「理一心」。這也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那什麼叫「事持」呢?就是在事相上,你在那兒持念、持名。這個「事持」同樣是極其殊勝,極可寶貴的。「事持」就是我們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但是你還不能夠深深的了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這個道理。對於這樣殊勝的般若,你還不能很真實的理解。有的人他也說:「我也就是這樣子理解。」看著文字他也能夠講,就覺得是理解了,但是這種只能夠像考卷子似的,並沒有成為他自己的思想。這只是我們常常說的,有的人聽經聽了很多年,很精進。但是他真正能夠用得上的就很少,遇到境界來了,就是一個證明,就是一個功課,就是一個考試,為什麼呢?因為還不能將佛的這個道理變成他自己的思想,大部分的都還給了佛了,就是自己不能夠消化成為自己的,不能消歸自性。 這個很重要啊!因為現在師父常常看到有這樣子的毛病,有這種現象的很多啊,你看他又不是不精進,他很精進啊。可是呢,就是那個很難染入他的心神。如果能夠染入心神成為自己的啊,那你看這個人就不一樣了。 所以要真正把佛的道理佛經的義理,要能夠成為自己的思想,真正的相信承認,是自己的看法,這才真正叫做「了達」兩個字的意思。你只是看到了這個文句,或者聽到某某法師講過,然後按著他的你也跟別人講一遍,那個叫什麼?那個叫鸚鵡學舌,這不能算。 但是淨土法門的好處就在哪裡呢?你不了達不要緊,你只要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你決心立下這個願,「決志願求生」,死心塌地,不貪戀這個世界,我就願意能夠盡一切的努力,爭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裡頭對大家很要緊,就是問你願意不願意,願意什麼?願意去作佛啦,不要講願意去往生,就怕說一答應的話,今天晚上就死掉了。說是說我也願意,但是這個願意還是三心兩意的,怎麼說呢?你看來了一點別的事情,就把這個「願意求往生」都給忘了,都給忘了,就被別的事給轉了。這就還不大夠了,要真正是「決志願求生」。 「如子憶母。無時暫忘」你念這一句佛號,要像兒子般的孝順,想起母親來了,憶念母親了,就像母親當年想兒子那麼想。「無時暫忘。」沒有什麼時候把這句佛號忘了,這個才叫做「事持」。 明白了嗎?不是你照字面上來解釋,哦,事持,師父我現在就是事持啊,我開口念阿彌陀佛,就是事持啊。看看前面講的,「無時暫忘」啊。 所以這個「持名」,我們要注意,並不是說我這一天念了一千,或者念上三千五千,就說我已經持名了。真正要是「事持」的話,就是在你有時間的時候,都要不能忘記你所修的這個法門、這個方法、跟所持的這個名號。但是你現在智慧還不夠,還沒有了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樣的持叫做「事持」。 「了達」,這個境界很高啊,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就是徹底理解的意思,就是對一切事理都能夠了悟通達,那就是下來要說的這個「理持」了,真正對一切事理了悟通達,就是「理持」了。那理持是什麼樣子的呢?《彌陀要解》說: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所以水平再高就是「理持」了。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極樂世界是我造的,阿彌陀佛也是我造的。天臺宗就是說「心具心造」。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本心所具有的,阿彌陀佛也是我本心所具有的,這個叫做「心具」。不在我心之外,是我心裡本來具有的。西方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是我心造,是我造的。 念公就說了說從前那個耶穌教就說上帝造萬物,說這個話的人,念公就問他了說:「那誰造上帝呀?」上帝造萬物,那誰造上帝啊?他這樣子就不平等了,只允許上帝造我們,不允許我們造上帝。你要跟他講「我造上帝」,他就認為你這個很不恭敬。 佛教就是平等的,佛就是我們心造的,這個心當然說的是自心。這是其他宗教沒有辦法理解的,沒有辦法理解的。因為他們的教主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嘛,所以也不能怪他們,我們還要找個理由來原諒他們。 我們佛教說十法界就是從我們一念心中所流現出來的。所以說是難信之法啦。那有人就接上前面那個的話說:「你這人怎麼這麼我慢啊?」他不知道,他只是重視了佛,而沒有重視這個心。 上次說的我們的這個山門上面,那個大家稱為彌勒佛的,其實是錯誤的,稱為彌勒菩薩還可以,他實際上是唐朝的布袋和尚,大家說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那麼他的偈子就是這句了,「只這心心心是佛。」什麼是佛?只這三個「心」字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這是十方世界最靈敏的東西了。「妙用縱橫可憐生」啊,你有多少神通妙用,縱橫自在,這些事情可憐得很吶,廣東話說「濕濕碎」,小事一件,算不了什麼。「一切無如心真實」,一切一切世間、出世間,沒有一樣能比我們自心更真實的。 所以我們要開佛知見,就是叫大家要明白自心,我們念佛還就念的是自心嘛。夏老師蓮公的《淨修捷要》,念公不是跟大家匯報一遍了說,這個念佛法門,講得十分透徹。說「無量光壽是我本覺」,阿彌陀佛可以翻成無量光、無量壽,可以翻成無量的名字:無量清凈、無量莊嚴、無量的無量,可以翻成無窮的名字。但是一個「光」一個「壽」就統攝一切了。光就遍滿虛空,壽就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不可窮盡了。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是誰呢?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覺啊,我們所有人人的本覺。那麼說「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我們發起了心在念佛了,念那摩阿彌陀佛或者是那摩無量壽佛,這才叫做「始覺」,開始覺悟了。那這個「始覺」必須得合乎「本覺」才叫做覺悟。那怎麼合乎本覺呢?我在念阿彌陀佛,念的是誰呢?就念的是自己的「本覺」啊。「始覺」要念阿彌陀佛,所念的這個佛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覺」。那麼這個「始覺」跟「本覺」不就自然合起來了嗎?合而為一了嗎?不是念別的。所以「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就必然覺悟了,一定覺悟了。那相反的,「暫爾相違,便墮無明」,你不念了,不念了就整個又墮到無明窠窟裡去了。 所以「理持」就是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心之所本具,是我心之所造、所顯現的。那這個在我們之前學過的《淨土資糧》,那個六信裡面,就說得很詳細很清楚。就拿自心所具、所造的這個佛的這一句洪名,為「繫心之境」,我的心就住在這一句上面。而這一句「住」既然是覺悟,它就離開了四句了,離開了四句就離開了百非啦。而這個心也不斷滅了,就這麼一句綿綿密密,「令無暫忘也」,沒有一會兒把這個給忘掉。這點是我們修行人的一個關鍵的問題,一個關鍵的問題。 下來的內容,我們就留到下堂課我們再來繼續,我們今天就暫時一起學習到這裡。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