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為導,浄土為歸-第6集(圆满篇)
2024/09/21 01:16:04瀏覽50|回應0|推薦1

般若為導,浄土為歸-第6集(圆满篇)

  七寶菩提覺悟精進班的同學們,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那我們今天是第六堂課,也等於說是我們這次一起來學習黃念祖老居士念公的這個大作-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也就是「般若為導,淨土為歸」。這個內容我們今天就可以圓滿了,就圓滿了。我們這六堂課,主要就是學習從般若來引導我們,最後回歸到淨土。這是一個最圓滿,最完整的,最徹底的,這樣子的一個修行過程。

  好,我們繼續看,接著下來講記說到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跟解脫德。那麼這裡說的是大乘的涅槃,佛已經證到涅槃三德都圓滿了。

  阿羅漢只有解脫德,他解脫,他不入生死了。這個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攔不住他了。但是他不明白般若,他未證法身,他沒有證得法身,不認識這個妙明真心的真我。所以法身這個階段,小乘他不談,他也不知道。因為他在小學,然後他不承認上面還有中學、大學,還有更高的境界。他不認同,那就不好辦了,那就不好辦了。

  所以大乘佛教徒你要說他是阿羅漢,這是貶義詞啊,貶義詞就是看不起他了,將他降到小學的程度了,那阿羅漢也沒有般若德啊。所以你看《心經》一開始說的深般若,那不是跟小乘共的般若。所以師父常常說大乘的境界很高啊,尤其淨土法門圓教的境界更是不可思議!所以阿羅漢三德之中,他只有一個解脫德。

  再有涅槃有四個含義:「常、樂、我、淨」。小乘有常、有樂、有淨,但是他沒有法身的真我,他沒有恢復法身,他就寂滅了。

  那麼生死有兩個生死,有分段生死跟變異生死。在這兩種生死裡頭,阿羅漢是出了分段生死了,菩薩還有變異生死,初地菩薩到二地菩薩也叫生死。初地菩薩死了就升入二地菩薩,那個叫變異生死,當然跟我們這個生死是完全不一樣的,小乘的涅槃就達不到這一步了。阿羅漢從回小向大到成佛,要經歷這五十幾個位次,一步一步的變易。佛是極果,不再變易了,了了二種生死了,佛是具足一切身、一切智,能現無量身智,來度脫眾生。阿羅漢涅槃,是灰身滅智。所以小乘跟大乘兩種涅槃不一樣。

  所以我們說證大涅槃,這個大乘的涅槃,就是成佛了,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最後就是證得大涅槃,就是圓教的佛果,那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了,這也是佛的一個本願。

  這樣殊勝的利益,沒有幾個人知道,知道了也很難相信,更別說是要他接受。你看我們這裡人數不多,但是能夠知道這件事的,也是稀有的機緣。所以師父常常重複說:大家的福報是稀有的,等於就是撿到寶了,居然能夠進入到如此深奧究竟的大乘法裡面。

  下來還說到阿彌陀佛的承諾,他的這個promise,說生到極樂國土所有的人都在內,不管你帶多少業,帶多少惑,各個將來都能夠「遠離分別」,一步一步的,有程度的不同,一步一步走上去,到最後都徹底的遠離分別,諸根都徹底的寂靜,最後都是證大涅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沒有一個例外。

  這樣子的說法,這種真理,還不足以讓你這一生死心塌地的專注在這一門嗎?別的法門沒有說到如此的圓滿啊,因為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阿彌陀佛成就極樂世界,是為所有眾生都生到極樂。

  佛並不是要拉一部分群眾,增加自己的勢力,將來選舉的時候多一張選票。阿彌陀佛還要參加選舉啊?他是什麼黨啊?

  他只是念念為眾生,為大家成佛,是為了我們在座的,和全法界的所有的這些人,要把大家都接到極樂世界,讓大家成佛,是為我們啊!各位,全法界是什麼概念?如何理解呢?

  我們引《無量壽經》的經文,再配合《淨修捷要》第四拜的講解,我們再來學習一遍。經文是說:

接引法界眾生,離娑婆苦,得究竟樂。

  那這一拜是專講法身的,法身佛在極樂世界的常寂光土。這裡又一次證明阿彌陀佛是法身佛,他當年發願成就的就是法身佛。你是法身,你才有能力接引整個的法界嘛。以前也講過,你是等覺菩薩,只能夠度同等級的。接引這個法界,那就要包括一切了,盡太虛空之所有種種的空間。所以法藏比丘的大願就是要「接引法界眾生」。

  因為前陣子聽到有一位同修,對於這個「接引法界眾生」他有點疑惑,他不知道這個「法界」指的是範圍,是它的空間,而這個不只是三維空間,而是一切空間,各種空間,一切有情之類都要接引,都讓他離開像娑婆世界這種苦,而能得究竟的,真實的,徹底的,永恒的,沒有變異的這個樂,究竟安樂,法樂,沒有苦的樂。

  所以我們說四十八願,完全是願願為眾生,你看頭一個願就是願眾生生到我這兒,沒有三惡道,你們都不再入三惡道了,一開口就是為眾生。他這個是念念為眾生成佛的,不是為了得到一種安樂,得到一種享受,而是要得到究竟的覺悟。念念是為正覺,為菩提,這就是法藏比丘的初發大願,他廣大殊勝的地方,徹底、究竟。讓眾生盡可能、最容易的能夠來,最苦的事情都避免了,不入三惡道,三惡道再也不去了,有罪的也不去了,而且來的個個成佛。所以這個願就是善導大師提出的五個願當中的核心之一的「定成正覺願」。那麼這就是接上去上一堂課我們講的「定成正覺願」的一個解釋就談到這裡。

  我們繼續看下一個,第十三「光明無量願」,那我們先看這個願文: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法藏比丘說我如果成了佛,我的光明是無量無邊的,普照十方,這裡再一次顯出阿彌陀佛這些誓願都是為眾生。十方就是東南西北四方,加上四個角就八方,再加上有上有下就是十方。十方就是一切處,佛光普照十方一切地方,我的光明要普照到一切處,沒有任何地方是我的光明不能達到的。

  日本的望西師他解釋說,虛空是無邊的。你看現在天文學用最大的望遠鏡,發現從來沒有發現過的一個星體,離開我們地球是一百四十億光年,也就是說它的光要傳到我們這兒,光要走的時間是一百四十億年。我們現在看見它的光是一百四十億年前的,它已經不在了。光是一秒鐘走三十萬公里,光走一年要走這麼遠,這叫做一個光年。它離開我們一百四十億個光年,這還是現在的科學所能觀察到的,這已經是這麼大的空間了。那觀察不到的,還不知道有多遠呢。

  現在科學都承認宇宙之大,是沒有邊的。這個佛全都知道。為什麼佛都知道而你不知道呢?你也應該知道啊。不同的就是在佛跟全宇宙全法界是合為一體。那我們暫時將自己分開,所以才有你我他等等的千差萬別嘛。

  那我們可以舉一個世間的例子,大家好懂。我們這個真如本性就好比清淨的大海,我們的執著就像大海裡面所起的一個小水泡,這個水泡我們就叫它做阿賴耶識。迷惑顛倒的人把這個水泡就當作大海的全體。這個意思就是比喻:迷的人把阿賴耶識認為是自己的全體,在大海裡面取一滴水,認為我這一滴水就是大海,道理就在這裡了。可是當這個水泡破了,你就發現,原來就是大海。所以海裡面的水泡跟大海的確是一,不是二。迷的人,看的是兩件事情;佛看的,是一樁事情。所以水泡跟大海,合二為一,就叫同體。這個比喻,大家好好的思惟,看看自己現在是水泡,還是大海?

  佛教的宇宙觀都知道,十方是無邊的,十方的國土也無邊,所以眾生也就無邊嘛,佛菩薩的大悲心也就無邊了,因為大悲心無邊,光明無邊,所以攝取眾生的利益也就無邊。

  那麼扼要的來說,為了利益無邊,所以一定要光明無邊,這個利益是給眾生的利益,那佛為什麼要無量光呢?這也是阿彌陀佛的十二光之一嘛,是要給眾生無量的利益。這個解釋是很好的。

  所以我們常常說,佛教徒應該是利他的。不是老考慮自己,徹頭徹尾的為個人打算。你看我們的祖師曇鸞大師,他說這種為個人打算的人,是不能往生的。往生極樂,都是發大乘心的人。

  下來這句說:「絕勝諸佛」,就是我要勝過一切佛的光明。這個裡頭大家千萬要小心,一不小心就變成修羅了,我必須要勝過誰誰誰,我要當老大,要稱霸世界。在佛看來,你的世界小得可憐呢!還不出三度空間呢!地球在整個宇宙,只是一個小小的微塵。所以這種逞能好勝就是修羅的特點。

  佛不是這個意思,佛是願意這個光明能夠做大饒益,能夠給眾生真實之利,要這個利益給得最大,所以願意要勝於諸佛,要給他們更多的利益。

  所以後頭這個佛光裡頭就講了,說:諸佛的光明有大有小、有遠有近,只有阿彌陀佛號無量光。為什麼會這樣子呢?我們知道佛跟佛是平等的嘛,法法也是平等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同呢?就是由於做菩薩的時候,大家所發的願大小不一樣,最後就成就了他的所願了,這就是願力的不同。因為彌陀有絕勝諸佛國土之願,所以成佛之後就「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所以阿彌陀佛稱為大願之王,阿彌陀佛成了佛之後,光明也就無量了。

  大家聽了很多光明光明,那只是一種表面上的理解光跟明亮這種概念而已嘛,我們以前常常都聽了,《大經解》常常都有強調光明就是智慧,光明就是智慧。那光明無邊,那肯定智慧也是無邊吶,就這個意思。

  日本人有一本書叫《甄解》,他說:這個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乃真正報身佛的功德。又說這兩個願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是法身行方便,是大慈大悲的根本,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完全不同於修羅的好勝。

  因為無量壽是豎窮三際,那底下我們要講的,就是常住,佛常住眾生才有依靠啊;無量光就橫遍十方,照一切處,那就沒有一個地方被你漏掉的。

  還有「德用遍周」,我的德、我的功用達到任何一個地方。我的妙德、救濟眾生的功用,我讓眾生當時就能離開苦惱,得到安樂、得到加持。所以我們之能有今天,我們今天能夠在這兒,都是在阿彌陀佛光明普照攝受之下,才能夠這樣啊。要是照不到我們這兒來,我們今天這一會肯定不會有,肯定不會有。

  那他自己要無量光,就要把無量無邊的世界,一切處都攝化無盡,所攝、所教化是無盡的,never ending。這個「攝」跟「化」字我們要特別注意,佛在攝受我們,像吸鐵石跟那個吸鐵一樣,我們不要粗心的忽略了。我們已經等於是一塊鐵,吸鐵石在那邊吸取我們,在教化我們,我們還在愚癡,那他就要把我們給叫醒。要有無量光你才能夠去攝化無盡,德用普周。不然我們只覺得佛很殊勝,光明無量啊,而不知道佛的心。佛為什麼發這個願?我們體會了佛的心,才知道感恩啊,佛是這麼的一個心,所以我們也要從心上來用功夫,也要學這樣子的心。

  下來引了一段日本望西《無量壽經鈔》的話說:「橫攝十方虛空無邊,故國土亦無邊。國土無邊,故眾生亦無邊。眾生無邊,故大悲亦無邊。大悲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無邊,故攝取亦無邊。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

  他說:橫攝十方虛空無邊,你攝了虛空無邊,國土也就沒有邊了。那國土沒有邊,眾生也就沒有邊了,全都包了。眾生沒有邊,所以你的大悲就無有邊。那麼再接下來,大悲無有邊,所以你的光明就無邊。這個光明我們就體會成悲心了。這個體會我們就近了一步了。故攝取的利益也無邊。佛在攝受我們,給我們利益也是無邊的。

  你看在《無量壽經》後頭也有說了,說「遇斯光者,垢滅善生」,遇到這個光,這些煩惱垢污就消滅了,然後善念就生出來了,而且就是在三途極苦的地方,「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眾生在三途極苦的地方,就好像在地獄之中。如果見到這個光明,當時受罪的情形馬上就停止了。而且命終之後,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要無量光?光有這樣子不可思議的妙用。

  那可是我們現在遇到沒遇到呀?我們有沒有遇到這個佛光呢?不能說我沒有看見,就說佛光沒有照到我。不能這麼理解。你肉眼雖然沒有見,焉知你沒有接到佛光?「焉知」就是你怎麼知道你沒有接到佛光呢?

  念公說我覺得我們都是在佛光攝受之中,所以今天能夠相會一堂,研究彌陀大願。那麼這裡可以舉個例子,這個例子大家以前也聽過,但是我們再提一次,就是加強大家的印象,同時也就是鞏固大家的信心。

  比如這裡前面擺了一台電視機,電臺正在廣播,電視機沒有接電源,電臺廣播的訊息充滿在這裡,你不能覺察。那你插上電源,你按了電鈕,而跟你所要的臺不一樣,你也收不到,你調不好,也收不到。實際上這些訊息已經全部在這兒了,你稍稍一調,馬上聲音圖像都來了嘛。那電臺的節目本來就在這兒啊,不是你調的時候再把它請來,那就來不及了。你要換一個臺,就一按鍵,第二個頻道它就來了,前頭的就沒有了。這就說明一切頻道、一切的電波、一切信息,都在當處,哪個也沒有短少。但是你不把頻道選對了,你就沒有辦法接收。

  那佛的光明就在這兒,肯定就在這兒,充滿整個的虛空,就遍照我們身心。你所不能感覺者,就是你沒有調得相契啊,我們也叫相應同步。彌陀大願,光明無量,普照十方,攝受一切眾生,給予安樂,令生極樂,佛光無量,利生之益也就無量。

  所以光明無邊,攝取無邊,總結起來說,為了要利益無邊,所以才需要光明無邊。這就說明了法藏這個願的根本,勝於諸佛千萬億倍,而且光中可以給種種的功德,大家去看經就知道了。這是光明無量無盡的這個願。那我們這個五個核心的願,我們講了兩個了。

  第三個是壽命無量,好,我們看願文: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

  這是第十五「壽命無量願」。那麼這是夏蓮居蓮公會集本的願文。至於《魏譯》則分為佛壽命無量與國中天人壽命無量兩個願。會集本則攝二而為一。善導大師五個真實願,則專攝佛壽無量願。

  那麼前面是無量光,這裡是無量壽。這裡的這個佛跟釋迦牟尼佛不一樣,這個佛就是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不涅槃,壽命無量。這個我們就不再加多補充了,大家都知道了。不是有量的無量,是無量的無量。

  「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國中有無數的聲聞,已經斷了見思惑,到極樂世界稱為聲聞,不是真的定性的聲聞。真的聲聞只是發了小乘心,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你看這個《往生論註》它就說了「小乘種不生」,小乘的種性生不了,所以極樂世界都是大乘。這個聲聞就是斷了見思惑的水平,天人也不是天,所謂天人者也就是指的是凡人,就生到極樂世界,像我們這樣子的人叫天人。「無數」,就是那個數數不清了,電子計算器也數不過來了。那麼這些人怎麼樣子呢?「壽命亦皆無量」,每個人生了之後,他的壽命跟佛一樣,也是無量。這點非常非常重要!

  佛的壽命無量,我們所依止的就老有了,一直都有了,有得依靠了。現在我們只願意如有佛在世多好啊,而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末法了,像法都不是了,將來這個法還得滅呢,而極樂世界永遠是正法,佛老在世,所以第一個是佛壽無量,更要緊的是人民壽命無量。

  念公這裡頭就引證了很多日本大德的話,日本現在有五千萬人信淨土宗。那為什麼能有現在這個局面呢?它過去有很多大德都在研究《無量壽經》,所以你要作《無量壽經》的批註,就要從日本人那個地方多找一些,引證一些日本人的書籍來做證明,共同來弘揚淨土。日本總共有一億多人口,就有五千萬人信淨土宗,不簡單啊。

  日本的名著《甄解》認為這兩個願是「真實報身之德」,「方便法身大悲之本」。這句話的意思是:從法身所流現的大悲與智慧方便的根本。接著《甄解》就說明以上這兩句話,他說:蓋無量壽則豎窮三際,佛身常住,眾生有依。佛的壽命無量,在過去現在未來三界之中沒有窮盡,所以佛身可以常住世間,給眾生做依靠。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德用遍周,攝化無盡。光明無量,所以遍滿十方虛空,隨光普施佛的功德與妙用,攝化眾生也沒有窮盡。沒有說到哪一天就停止了,我的這個能力到這裡為止,你們另外找人。沒有啊,無有窮盡啊。沒有到哪一天是盡了的。所以「故為大悲方便之本,報身之宏德也。故知願中自誓光壽無量,實為一切眾生,悉皆光壽無量。」

  所以日本有一位澄憲法師他說:「佛壽命無量,這是化道的至德,眾生可以常蒙庇佑,有所依歸。」澄憲法師又說:「人民壽命無量,淨土第一德也。」

  你得到往生,一切都好,壽命如果有量,就是有一天你還是要死的。這個像什麼?像一個好的玉杯子,非常好非常美,這個玉質,它的質量非常好,雕刻也很精美。它就是沒有底,就是它杯子下面破了個洞了,這叫玉杯無底,沒有用啊,這等於是廢物了。

  所以日本大德望西說:極樂世界諸樂的根本只在此願,就是「壽命無量」。所以我們要往生極樂,這是根本的原因啊,這個學校太殊勝了!現在用來譬喻極樂世界就是往生很容易,中間沒有退轉,壽命無量,決定成佛。

  大家要知道,這是彌陀大願給我們的恩德。你看我們一直不成就,不是永遠不發心,甚至也發過很勇猛的心,但是往往一遇到退緣就懈怠了,就退下來了。又碰到什麼善因緣又再發心,但是過兩天又涼了,進進退退,所以進一退九,好不容易進了一步,一退就退九步啊。

  再說到這個壽命,念公說能夠讓我再活七十年,我就很樂觀了。過去七十多年日積月累的修持、聞法,不斷改正錯誤,到今天也不容易啊!如果再有個七十年,又可以有進步,又可以做很多工作,但是沒有了。

  說這個話師父就想到我自己,我自己也是啊。但是我的希望沒有那麼大,我只要二十年就夠了,二十年可以做個總結,把傳法傳承的交代全部弄好了,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都一樣了,只要二十年。

  可是你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殊勝一個是不退,再一個是壽命無量。你想看一個人老進步而且他老活著,就是他一直都活著,那你不成佛成什麼呀?你不成佛不可能的。所以阿彌陀佛稱為大願之王。所以善導大師就說了這句話了:「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那麼念公常說,你們修什麼都可以,我從來不勸大家放棄他所修的本門,另外換一個。但是念公他常常勸大家:不管你修什麼,你要求生極樂世界,拿你的功德回向往生。如果不願入彌陀大願之海,想要在這一生中出生死,念公說,我就可以說一句很大膽的話,翻譯成中文叫做絕無希望。

  那麼澄憲法師就說:修行佛道者,就是死魔討厭啊,生死間隔,這個是退緣的根本。今生很好,但是來生怎麼樣呢?不知道啊,你還能夠記得嗎?

  下來就很精彩了!就是為了說來生怎麼樣,就引了這樣的公案,說的就是那個三車和尚的例子,三車和尚就是窺基大師,他生前的例子,我們來看看,非常的精彩!

  當年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千辛萬苦過了中國,來到了雪山的面前,他想要翻越雪山到另外一個國度。山上除了冰雪之外,連一隻飛鳥也見不到。當他爬到那個山頂的時候,驚奇的發現:白雪覆蓋的山頂上,裸露出一片黑土,玄奘仔細地觀察,查看這片泥土,發現了幾絲粗長的頭髮,於是順著頭髮的地方再挖下去,挖了三寸深,漸漸地顯露出一個人頭來了。他猜想一定是得道的高人在這裡入定,這位老修行頭上有小鳥在那邊作窩,在他頭上住還不說,還生小鳥,小鳥又生小鳥,已經很多代了,在那邊不知道幾輩子了,這個雀鳥的世紀不知道是多少個世紀人的世紀也不容易計算了。那麼玄奘繼續地用力挖,終於把埋在地下的人給挖出來了。

  只見那個人雙目緊閉,盤腿而坐。玄奘就問道:「你是哪裏的羅漢?為什麼在這個冰天雪地裡修行呢?」連問了幾聲,那個人一言不發。大師於是上前揪住那個人的耳朵,就挖去耳朵裡面淤積的泥土,已經積了很多泥土了,然後就取出那個引磬輕輕敲起來。

  「你是什麼人啊?竟來這裡取鬧,打攪我的修行。」那個人突然間開口講話了。玄奘大師說自己是中國來的僧人,來天竺求取佛法真諦。「嗯?求取佛法?求的是什麼佛的法呀?」那個人就問到了。「當然是釋迦牟尼佛啦。」玄奘一邊回答,但是也覺得很奇怪,怎麼這個人連釋迦牟尼佛也不知道啊?「什麼?你說是釋迦牟尼佛,他已經出世了嗎?」那個人睜大了眼睛,注視著玄奘,雙眼射出兩道慧光,驚訝地說。玄奘被他那雙眼睛給吸引住了,心裡面想:這可是真正羅漢才有的慧目啊!跟著玄奘就說:「釋迦牟尼佛不僅僅已經降世,而且已經涅槃一千多年了。他創立的佛教已經在天竺的東方盛開來了。」「啊!可惜可惜啊!我白等了這麼多年,卻錯過了時機。我本是迦葉佛末法時代的比丘,自幼出家修行,立志修道成佛。因為預知釋迦牟尼佛將來會降世,就來到這個地方修禪打坐,等待釋迦牟尼佛出世,好向他請教佛法真諦。唉!想不到入定時日太久,錯過了當面請教的機會咯!」玄奘既驚訝又感歎的說:「大師原來修得了羅漢真身,具有如此高的定力,真是令人佩服啊!那你現在打算怎麼做呢?」「哎!我只有再等下去嘍!等到下一劫彌勒菩薩來到人世,再向他請教了。」說完又閉上眼睛,準備入定。

  哇!玄奘慌忙地向前輕輕地揪住那個人耳朵,大聲喊道:「請慢一點入定!如果你再入定等下去,等到彌勒菩薩下生時,你不能出定,豈不是又錯過了機會了嗎?」那個人聽著玄奘的話,就睜開眼睛說:「嗯!你說得有道理。可是我如果不等下去,又能做什麼呀?」玄奘又說了:「我是大唐國僧人,不遠萬里前去天竺,就是求取釋迦牟尼佛祖傳下來的真諦,再將其帶回大唐,使其廣泛的流布,超度眾生。你如果想得到佛經真義,不妨將元神出體,到東方大唐國役胎,等我到天竺求取經回來之後,你做我的弟子,那時我就將釋迦牟尼佛的經義傳授給你,你認為如何呀?」那人聽了玄奘的一番話,若有所悟,點了點頭,玄奘又說:「我大唐帝國是當今全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大唐的京城長安是天下最繁榮的城市,當今的大唐天子又尊崇佛教。你如果去大唐國投胎,就直接去長安城,找尋一個有佛教信仰的人家去投胎吧!等我取經回到長安之後,如果有緣,我們會再相見的。」那個人睜大眼睛看著玄奘,點了點頭,表示認可。

  三車和尚跟玄奘約好了出家的,等他投胎當了富貴人家之後,他不幹了,玄奘就讓皇帝下命令逼著他出家。出了家之後,他還跟玄奘提條件,他說:「皇上有聖旨,我不能不出家,可是你能允許我嗎?我要離開了我這些女人,離開我的廚房,這些天天都要的燕窩、魚翅,我就不能活了。你能讓我都能吃到這些東西,還帶著我這些女人嗎?」你看看他,他這不就是退了?他這一轉世,他以前答應過就是要跟玄奘學的,當時玄奘就說:「你到皇宮城裡等我。」這些他全忘了,全忘了。唉!最後玄奘就答應了他:「好,你就這麼來。」所以後來才稱為三車和尚,一車是廚房、一車是婦女,再一車就是經書。後來出家之後就是窺基大師了。

  有一次窺基在太原一帶傳法,路上就遇到一個老人,這個老人就問說:「嗯!這個車中所乘的是何人吶?就是你帶的這些這是什麼人吶?」窺基就回答說是家屬。那老人就說:「唉!你既然精通佛法,卻帶著家屬上路,這恐怕不合教旨吧?」窺基這一聽,就羞愧難當,頓悟前非,然後就獨往傳法了,就沒有帶這些廚房的東西,沒有帶這些女人了。從此之後就嚴守戒規,斷除了這三件事。那麼那位老人據說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中間還經過了這些個挫折。

  所以你看,他已經得到了很大的定了,在那邊入定了幾千年,很有定力了,他還能夠自在的到中國去轉世,轉世之後他來生還是如此,所以一般就是有這個退緣,所以有人說:「我今生是修來生。」但是來生你很不保險。

  有時候問你一些好些問題,你都忘了。這個是什麼什麼,你還能記得嗎?現在叫你證明,你全忘了。這輩子的事你還記不清楚,連自個兒的事我也都忘了,你還想著下一輩子能夠記得這輩子的想法嗎?

  所以大家要好好地深思,好好地想想啊!不只是我們在座的同學,我們同學都已經知道了啦,知道什麼?還要再來投胎做人?就是這件事啊,你連這輩子的事情,昨天的事,你都忘了,你還能夠記得你上一輩子發了什麼願?沒有辦法了!所以很困難很困難。因為有隔陰之迷,一入胎就忘記了,所以這是退緣的根本。

  那反過來我們看,你現在到了極樂世界,如果又見佛、又聞法、又有聖眾、又有善友、又快樂、又沒有眾苦,得的很多,但是如果你壽命很短,那就好像前面說的一個玉的杯子沒有底兒啊,破了個洞了。往生極樂世界,也見佛、也聞法、也得到種種的殊勝法益,就是最後你得死,就好像一個杯子沒有底呀。沒有底的杯子有什麼用呢?

  因此有底,就是所謂的壽命無量了,這就是淨土的第一德,第一德。所以壽命無量,最後我們就一定成就的。一個是沒有退緣,沒有什麼為了生活,為了什麼問題使你退,而且是處處都叫你精進。而且是佛的壽命無量,你自個兒的壽命也無量,那結果是什麼呢?只有自個兒成佛嘛。沒有退緣,只是叫你進步,佛的壽命也無量,佛老在那邊,你自個兒也老活著,總有一天成佛的,不成佛不可能。所以他這個願都是相配的。這就是第三條「壽命無量願」。

  底下一條就是第十七願,我們先看願文: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七「諸佛稱歎願」說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的佛,「若不共稱歎我名」,就是不都在那邊稱歎阿彌陀佛的名號,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稱讚阿彌陀佛的功德,不稱讚阿彌陀佛的國土,如果十方佛國的佛不這麼辦的話,那我就不成佛了。也就是說我要成佛的話,十方一切佛都一定會在那邊稱讚阿彌陀佛,稱讚極樂世界,稱讚功德莊嚴,所以要十方讚歎。

  日本的望西就說:「六八願中」,六八就是六八四十八,就是四十八願,「此願至要」,這個願最重要。為什麼說這個願最重要呢?要是沒有這個願,我們今天就不可能知道了。極樂世界距我們十萬億佛土,多少億個光年,那麼遠的事情眾生怎麼可能會知道?而我們都知道。阿羅漢也不可能知道,只有佛告訴他。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說這件事呢?就是因為法藏當年發了這個願。所以釋迦牟尼佛才講《阿彌陀經》、講《無量壽經》,所以你看《阿彌陀經》也說了,說六方佛都於他的國土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歎這個極樂世界,讚歎這個極樂世界,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也讚歎釋迦牟尼佛。

  說的是六方佛讚,其實是十方佛讚,這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他翻譯的時候簡化了一點。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裡頭是十方。六方跟十方都一樣,也都全包括了,大家都知道是這個意思了,不過《阿彌陀經》就是佛的名號更多一些,都在稱讚,這就是由於第十七願啊。我們之所以能夠聞到這個淨土法門,今天我們能夠知道這個《無量壽經》,就是這個願的效果。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上一次說,再次說,多次說這個《無量壽經》。

  《會疏》就說:「稱我名者,此有三義:第一,諸佛稱揚彼佛德號。二,諸佛咨嗟稱名之人。如彼小經,誠證護念稱名之人。三,諸佛亦咨嗟,亦自稱彼佛名。」

  再有就是這個「稱歎我名」,日本的《會疏》,一本《無量壽經》的根本著作,他說稱我名者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十方的諸佛各個都在稱讚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萬德莊嚴。

  第二個意思是十方的佛也稱讚念佛的人,就連我們也是被稱讚的。你看當今信佛的人有多少?而肯信淨土法門的人又有多少?信了淨土法門,而真正落實的又有多少?你說他是信淨土,他是有名無實啊,他不怎麼持名,真正在那邊持名的人又有多少呢?你真正地持名,十方佛就讚歎你,十方共讚,十方都護持你,都共同護念,十方諸佛都護念你,不但阿彌陀佛護念啊,釋迦牟尼佛也護念。

  那麼第三,這個就更有意思了。就是十方諸佛稱讚我佛名,十方諸佛也在那邊念阿彌陀佛,也在那邊持名,所以十方是稱讚。這三個意思很好啊,所以是稱歎佛名。

  那為什麼要十方都稱歎呢?就是要十方的眾生都能夠得度啊。而且這裡頭我們也看出佛的大公,各個佛都是在讚歎阿彌陀佛,勸他那邊的眾生,你們都到阿彌陀佛那邊去吧!

  這就跟其它的教不一樣嘍,別的教就說「你別的地方不要去,你到我這來,那邊都不好,來我這兒最好。」這就是眾生的心量嘍。

  佛就不是這樣子的說法。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國土,釋迦牟尼佛說:「你們都好好的跟我待著,當我的教徒,老老實實地給我磕頭、禮拜、燒香。」不是這樣子的,而他是說:「你們都到極樂世界那兒去吧!」

  那從這裡可以看到,而且十方諸佛都是共同的。這一點也就是說我們對於淨土宗,不管你信不信,應當有一個正確的對待。我們不能和這些經論的東西不一致啊,經典很多,我們信這本經沒有信那本經,這個都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去違反。十方佛都在讚歎淨土法門,而我不信淨土,我信禪宗,可以;信密宗,也可以。念公說真正要信了我們紅教,那你就得要信淨土了,這個紅教就是藏傳佛教有紅教、黃教、黑教、白教。最古老的就是紅教,祖師就是蓮花生大士。那麼你就一定要信淨土。但是你不信,你不能夠輕視啊,甚至於跟這個經的意思不合,違反佛的意思,那就不如法了,不如法了。

  好,最後談到第十八「十念必生願」,我們先看願文: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這裡有一段重點提示是關於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的,說得非常好,我們來看看。

  四十八願中唯此五願推為真實,在此五願中又以此第十八願最為真實,可見此願實為真實當中的真實,核心裡面的核心,實是兩土導師的心髓,乃無上大悲心的具體顯現,無上智慧所流出的究竟方便

  那麼到了最後這條願,就是第十八願了,「十念必生願」。那麼這個願文大家很熟悉了,我們就直接來理解。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十方的眾生聽到了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其實大家聽經聽久了,就會分別這個「聽」跟「聞」這兩個字的差別,我們過去都解釋了很多遍了。所以這裡用「聞」,不用「聽」,大家就明白了。簡單說,就是用一心來領受這句名號。

  「至心信樂」,因為你是一心的,所以才會產生這句。以至誠的心在那兒相信,在那邊樂,在那邊歡喜,然後「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他所做的一切善根,都是以一心的,很純的心,相續地在那兒回向,願意生到極樂世界,「乃至十念」,乃至你只是念了十句那摩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你不能生極樂世界,那法藏就不成佛了。而法藏現在成了佛了,這就是說絕對能生。

  但是有個例外,「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那罪業之果就大了。五逆還加上誹謗正法,這個就不行了。這是這一條文粗的解釋。

  首先我們來理解什麼是「至心」。在《觀經》的第十六觀,教令眾生稱念彌陀聖號,經文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你看這兩部經都是指出「至心」,可見「至心」的重要,「至心」就是至誠的心。

  那如果說得再稍微細致細緻一點,「至心」的「至」就是最真誠、最真實的這個心;這個「心」就是我們的本心。《金光明經》註解就說了:「徹到心源,盡心實際,故云至心。」「信」就是真正地相信,就表示願意;「樂」是歡喜。所以「至心信樂」把它擺在一起,等於說就是拿一個真實的、誠懇的、圓滿的心,是一個願意的、喜歡的、慶幸的心,拿這樣子的心,來信這個極樂世界,而歡喜願意去作佛,無時無刻都在期待著這個機會的到來。所以這兩個字就顯示了信願很重要了。那有的人光重視持名,而不重視信願,這是非常不夠的。

  然後「所有善根」,「善根」就是身、口、意三業所做的善,這個善是很堅固不可拔。就用根來比喻。這裡有兩點的解釋說,你做這一切善的事,這個善就不能動搖了,再有它能夠生出善果,就像是有了根了,有根就不容易動了嘛,有根就能長出果子來,所以稱為「善根」,它也同時生出別的善來了。

  所有我這一切的六度萬行,種種的善根,我都是一念一念的,一心一心的,用純正相繼的心念來回向,這就是「心心回向」,「回」是回轉;「向」是趨向。

  例如阿羅漢的回小向大,就是回轉只求自覺的功德,而發起趨求大乘的心,這就是回向。也就是回轉自己的一切功德,都使之趨向於自己的誓願。

  「心心」就是純一的心,兩個心擺在一起就是非常純一,沒有別的心,這也就是淨念相繼,心心相繼,一心接一心的這個心。那《往生論註》裡頭就說了,說:「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回向是把自己的功德,普施給眾生,回向給眾生,願意大家跟我一塊兒同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國土。這就叫回向,這就是這裡的意思了。拿自個兒的功德,回到眾生那邊去,回到極樂世界,和自己一起往生極樂世界。

  這就是大家常常念的嘛,「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個話要是至心念去,就有無量功德。什麼話啊?就是這句啊,「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你要至心地念啊,如果你是有口無心的念的話,就沒有功德了。因此把你的功德,施給無量眾生,同生極樂國,不是只為自己,那麼這個心是可以往生的。

  「乃至十念」,「十念」就是念十句阿彌陀佛。那臨終有十念相繼,就可以往生。《寶王三昧論》裡面說:臨終有一念,都能夠往生。所以持名往生稱為易行之法,其餘的修行都是難行之法。唯有凈土法門是橫出三界,其餘的是豎出三界。那有人就會問了,說為什麼臨終十念甚至一念這麼微小的行,就能取得往生淨土證不退轉的殊勝的妙果呢?這怎麼解釋呢?這就是持名法門無上殊勝不可思議的地方。告訴你是不可思議,你還要人家解釋,能解釋就是可思議了,是不是?不可思議就是叫你shut up閉嘴!你還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不可思議!

  那還是要跟你解釋一下,這就是因為,也就是彌陀為什麼尊稱為大願王的地方,也就是善導大師說的這句「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的地方,也就是第十八願成為五真實願,四十八願為一代聖教的核心的地方。

  這個願之名為「十念必生」,「必」是決定之意。這就因為這句名號是彌陀歷劫以來無量無邊萬德所形成,名由德成,所以名具萬德,名具萬德。眾生持名,彌陀萬德全入眾生介爾心中。由於彌陀萬德莊嚴了念佛人的自心,於是自心頓具彌陀的萬德。

  這一段很重要!最後告訴你:「頓具」,那就是同時嘍!彌陀的萬德就是你的萬德嘍!《大經解》說:「名號即實德」,正是這個意思。故云:「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極圓極頓,不容疑議。」不容許你有任何的懷疑跟任何的議論,不允許!那佛你不是很霸道嗎?不是霸道。是你沒有能力來討論,超出你的能力了,明白嗎understand?你看《彌陀要解》就說了,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足證持名妙法是方便中的方便,究竟中的究竟,但當老實念去。

  前面這麼一大段有力的證明,都說得那麼詳細,那麼透徹,那麼的斬釘截鐵。但是還有很多人懷疑啊,所以才叫難信之法嘛!

  《箋註》說:「十遍稱名叫做十念。」日本的望西說,十念就是專稱佛名,所謂念的是什麼呢?就是念「那摩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念完了叫做一念。所以《箋註》和望西的解釋都是如此。大家可能懷疑這樣子的解釋有根據嗎?沒有根據,你不能亂亂說的。這個我們可以引佛經來證明,這個十念就是「那摩阿彌陀佛」。

  我們慢慢的來看,在宋譯本說得很清楚:「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所以他念的就是名字,就念我的名字。那這個「我」當然就是阿彌陀佛嘛。

  下來《般舟三昧經》說:「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要老念我的名字,然後「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所以這也是稱名。

  還有《觀經》說:下品在那個時候地獄相現,叫他觀想就觀不成了,這個時候就叫他「至心,令聲不絕」,至心的念佛聲音不絕,「具足十念」,這十念要念足,稱那摩阿彌陀佛。所以這個《觀經》裡頭說的就更清楚了,你就是要念十句「阿彌陀佛」,然後每一念「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從這三個經:《無量壽經》宋譯本、《般舟三昧經》、《觀經》,都說稱佛名字,《觀經》更說稱那摩阿彌陀佛,這樣的十念。所以這個十念解釋為完全是念佛的名號,完全是有根據的,有根據的。

  前頭《觀經》也就是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我們《無量壽經》也是說「至心信樂」,那我們怎麼念才算是至心念呢?不是你自己說了就算。這裡有個最好的譬喻,這個當然以前我們也聽過了,我們再聽多一遍吶,這是鳩摩羅什大師他做的譬喻,這一點我們要好好的,細心的來參究一下。十念是很容易的,可是上頭說要「至心」的念,我們怎麼念才算是至心的念十句呢?

  鳩摩羅什大師的譬喻說:譬如一個人在曠野裡頭碰見強盜了,他拿著槍刀要來殺你了,這個人就趕緊跑,看到前頭有條河。如果不過這條河,他這個腦袋就保不住了。這個時候跑的人心裡想什麼呢?就想怎麼過這個河。我到了江邊了,我現在是穿著衣服過,還是脫著衣裳過呢?我要穿著衣服,浮水就不方便,太重了。我要是脫了衣裳,這個時間就來不及了,他追上來了怎麼辦?所以這個時候這個跑的人心裡沒有功夫想別的了,就想著怎麼樣過河,怎麼樣過河:「我是要穿著衣服過?還是脫著衣裳過?怎麼過呀?」

  所以這個時候他再也不會去想:我銀行還有存款多少錢?怎麼辦怎麼處理?家裡還有什麼事情還沒有吩咐交代啊?這些他全都不想了。這就叫「至心」。

  現在還沒有人拿著槍拿著刀來追殺我們,我們前面還有一大片地,不是到了河邊要過河了,所以我們還是很輕鬆很輕鬆。那我們這個就不是至心嘍!但是要你去體會這個「至心」,到緊要關頭,你就沒有其他想法了。只想怎麼樣出離?怎麼樣子能夠脫離?

  以前講過了,地獄現前了,那個油鍋在那邊炸人,看到自己的在那邊排隊了,下一個就輪到你了,你還有時間去想其它?沒有時間想了。現在有人告訴你說:「你可以避免那個油鍋來炸你,你只要念阿彌陀佛,你就可以避開了,就逃掉了!」就是這樣子的一個心態,這個我們容易體會。就是你聽到佛的名字,你就這樣子一條心的信受歡喜,這就是「至心信樂」。你念佛就是這樣子一條心,一個心眼兒的就這樣念,這就是至心念佛。

  這個例子很簡單、很親切,要能體會這個就夠了。那我們念佛就是這麼念,你這個時候沒有那些事了。後頭強盜都追來了,我這個時候所想的就是如何過河,就這麼一個問題,我這念佛就是那摩阿彌陀佛…,沒有別的念頭,這樣子念十念,這就是十念。所以這個譬喻很好啊、很恰當、而且很生動,實際我們也真的是這樣子,最後臨命終的時候,你已經沒有得選擇了,「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到了這個時候,萬緣都放下了,你就是要過河,你還想到什麼功名富貴?還想到什麼這個那個?還想到當年誰在諷刺我、哇!他想要陷害我?什麼這些人我是非,什麼這些個都沒有啦,這樣子就是萬緣放下。

  萬緣放下就包括一切的緣,就好像這個要過河的人,沒有別的了,就是要過河。一念單提,這是個比方,這個一念單提就是「那摩阿彌陀佛」。我們說怎麼才能夠萬緣放下呢?怎麼做才能夠萬緣放下呢?那就是需要真正如《金剛經》說的,將一切看成是夢幻泡影,把這一切放下。不能夠只是等到臨終的時候,才來一切放下,要養之於平時,才能夠用之於臨時。平時就應當多多的看破,多多的想這個譬喻。很簡單,所謂「至心」的念十句,怎麼叫「至心」呢?前面說了那麼多,這就是「至心」,很親切、很具體。

  那麼底下還有兩個說是不行的,這是不能往生的。一個是五逆: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這樣的人再加上誹謗正法。

  這個謗法的罪重於五逆十惡,這很多人不知道啊。有的人就喜歡隨便說說,他以為他很高興很滿意隨便說說,他不知道他是造了一個極大的業,隨便批評,隨便說說,這都是做了於法不利的事情,對於這個佛法很不利的事情,原因就在這兒。為什麼他五逆十惡?他敢於做這樣子的壞事呢?就是他不明白佛法了。他要真正信了佛法,知道有因果,有報應,天天念《地藏經》,真相信了,他敢殺父殺母嗎?就因為不明白佛法,所以才不相信因果,不殺白不殺,你不貪污白不貪污了,他就是這個思想,他做壞事就因為他不明正法。可見正法很重要。那你誹謗了正法,那就使到有很多人就變成五逆十惡了,是不是?所以這個罪很重的原因就在這裡了,這是一方面。

  那另一方面是,許多人想解脫,想求覺悟,尋求正法,才能夠出煩惱生死的苦海,登上這個清淨解脫的覺岸,這個需要正法來做舟船。可是有人就把那個船給破壞了,或者是無船可渡,或者中途漏水沉沒了,就是我們所謂的斷人慧命,沒有什麼罪比這個更嚴重的了。對於如來傳給大家的妙法,如果有人加以誹謗,必須痛自懺悔。也有的是無意的,由於自己理解不夠,任意發揮,所以「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了。

  單是五逆不誹謗正法可以往生,可以往生,這個經典有證明的。《觀經》裡有說;單是誹謗正法而不五逆,不能往生,就在《往生論註》裡頭有這個話。

  但是善導大師的話有一點不同,他說五逆十惡加上謗法,如果他在臨終之前真的懺悔了,真的好好的念,佛還是攝受的。說這個話是真正慈悲極了,其實這兩個也不矛盾嘛。而曇鸞大師的話,就是這個人又五逆十惡,還又謗法,在臨終的時候,你盡在那邊謗法,一點兒都不相信,還在那邊反對,你還會懺悔嗎?他這是根據事實的情況來說的,這種人就很難懺悔嘍,固執成性啊,打死他他都不承認啊,你還叫他懺悔,沒得談!但是善導大師說如果有人真能懺悔的話,還行!所以這兩個不矛盾,都對。這才知道佛的大慈大悲,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罪太大了,告誡說你這樣就不行了。真的你做了之後,真能懺悔,佛還是慈悲救度。這是善導大師的話。

  《甄解》說: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謂由此願故,使眾生生無三惡趣之土,不更惡趣。具相好,現神通,而得滅度,入光壽海故。是以此願,特為最勝矣!

  那麼下來就是這句的解釋了。那麼善導大師,日本人是最崇敬極了,認為阿彌陀佛是淨土的第一代祖師,善導大師就是第二代,那第三代就是他們日本人了,他們接過去了,善導大師專弘《無量壽經》,而且特別讚成這第十八願。他說:「一一願言,引第十八願。」一切的願,都是以第十八願為根本。

  日本人的《甄解》也說:「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由有此願故」,就是因為有這個願啊,眾生才能生到沒有三惡趣的國土,才能不再墮入惡趣。惡趣就是惡道。你帶著罪了,但是也不用再到惡道去了。然後「具相好」,你就具相好,具三十二相,就有種種神通了,就可以一直成佛,而入無量光無量壽的智慧海中。這都是由於什麼呢?就是因為有第十八願。

  那麼丁福保的《箋註》他也說:「故知四十八願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願,而為本願中之王也。」為什麼念佛有這麼大的功效,這麼大的力量呢?也就是密宗的一句話:名號就是萬德所成的。因為萬德的成就,才成就了這個名號,所以名號裡頭就有萬德。肯定的嘛。同時根據密教的道理,也就是大圓滿的道理,說「聲字皆實相」,聲音跟字種都是實相。密教裡頭就說,一個咒和種子字你得老記住,至少你要記住一樣,不能有任何一個時候把它給忘掉了。那麼這就結合了我們淨土法門了,我們這一句佛號,只要能念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念,不要把它主動的忘掉。每一句你所念的是佛號,念的也就是萬德。你同時具有萬德,同時也念的就是實相。

  所以這樣子的一個說法,很多人沒有機會聽到。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是聽了又聽,熏了又熏,才知道這句佛號到最後,它本身就是實相。實相是什麼呀?再來理解一下:

  實相就是真如啊,就是妙明真心啊,實相就是法身啊,不得了了!所以我們這樣子把阿彌陀佛跟這些不得了的這些話結合起來,你才知道你念這句阿彌陀佛,不是你本身有什麼厲害,有什麼能力啊。而是這句佛號的本身,它是法身的功德,法身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的。是這樣子的一個作用啊!

  我們再把蕅益大師的兩句話來圓滿我們這次的學習,當然這個也是重複的啦!《要解》的這兩句話正好是一副對子,就是對聯,說「從事持達理持」,隨時隨地老念就是事相上持名,從事上持名這裡開始,就可以達到理持了,理持就叫一心不亂。不但是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一切大智慧都出生了,這就叫理持,也就是四種念佛裡面的實相念佛了。這還得了啊!從事持就能達到理持。

  下來再告訴你「即凡心成佛心」,就你現在這個凡夫的心,這個凡心,由於你念佛的緣故,你就成了佛的心了。所以是最頓、最直捷,沒有什麼歪曲,也不需要經歷什麼次第,所以這個完全是超情離見,超情離見這四個字就把你的嘴給堵住了,你不能再說什麼了。因為你只要一開口,你就是沒有超情,你還在情執裡面嘛,是不是?你只要超情,超越你的情執,離開你這個妄見,叫超情離見。那你才能夠有機會理解啊,而且這個是殊勝不可思議的法門。

  那麼我們開始從《金剛經》一直談到《無量壽經》,那麼最後總結就歸到淨土,那我們談的都是淨土的內容。《無量壽經》的宗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是如此殊勝的功德,念阿彌陀佛又是如此殊勝的功德,而且這麼方便。所以願意大家以遵循這個宗,我們去修持。那如果覺得這個深了一點,不是那麼好體會,那大家就可以按小經《阿彌陀經》的信、願、持名,那完全都是一樣的,小經有《彌陀要解》作為輔助。那麼還有我們之前學習過的《淨土資糧》可以作為參考,所以那完全都是一致的。

  好,我們這次很難得能夠一起來學習念公的大作,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總的意思就是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同時我們也有這個機緣學習到《金剛經》的一些妙義,學習到般若的殊勝,以這些殊勝的般若智慧,引導我們深入淨土,我們這個淨土的學習就非常具有圓滿的般若智慧了。不是一個完全沒有智慧的,完全是接近迷信的一種方式來念阿彌陀佛,來相信淨土法門,不是,我們這幫人不是。別人是不是我們不管他。我們這班人是有般若智慧來引導的,那麼這樣的學習因緣就非常殊勝圓滿了,那麼這樣的念佛人就有智慧嘍!就不會給人家講你們念佛人沒有智慧,只會念阿彌陀佛。其實這個說法師父親耳聽過的,這位法師說這個話,他是用心良苦的。所以我們必須要般若來幫助我們,引導我們,最後才能夠這句佛號念到底,念到實相,念到真如本性。這樣來理解,就可以體會到這位法師他是用心良苦了。

  所以我們這樣就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念佛人了,那將來往生,勢必能取得很高的成就,勢必就是肯定的。所以祝福大家,我們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108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