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為導,浄土為歸-第4集
2024/09/10 17:06:04瀏覽38|回應0|推薦1

般若為導,浄土為歸-第4集

  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黃念祖居士念公的這一套內容,就是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簡單說就是從般若談到淨土,一個開始,一個終了。依般若智慧引導我們修行,才不至於走偏了,甚至會盲修瞎練。因為般若是眼睛,你看清楚了路,你就不會走到岔路去了。而般若也是引導我們最後回歸自性,就是導歸到淨土。

  凈土這兩個字,師父最近有新的體會,是師父自己的理解,大家可以參考。總的說,淨土宗跟淨土不是一件事。淨土包括淨土宗,淨土宗只是入淨土的方法之一,那麼其它法門一樣可以入淨土。這個淨者是清淨也,指的是自心的理體。那體要有相,有用啊,它的相跟用就是凈土宗所指導的種種的方法。那麼淨是因,土是果。其它宗跟法門,也是一樣可以入淨土的。所謂入淨土就是回歸本有的理體,恢復你的本來。這個大家都很清楚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假藉這樣的一個修行環境,最後就能夠恢復到我們本有的妙明真心,成佛就是為了這個。

  之前的一堂課,都是在說的般若的殊勝跟它的妙義。今天,我們還是繼續來談般若,來說說這個「自心」,還是繼續《大方等如來藏經》的內容。通過《金剛經》這一種「明自本心」,就知道這個模子中裡面有佛。OK?打開模子你就見到佛了,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六祖就是很好的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至於我們,上次就說了這個「無住生心」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在別教來說,天臺宗把這個就分成四種,所謂藏、通、別、圓。藏教就是小乘;通是可以不定的;別教是專屬於大乘;圓就是無上圓滿之教。在別教裡頭有三賢,十地是聖,那麼這三賢都不能做到「無住生心」。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那麼後來到了十地了,這四十個位次;再加上等覺、妙覺,這個是別教的四十二個位次。別教的地前三賢,無住的時候就不能生心;生心的時候就不能無住。所以必須到了初地菩薩以上,才能實際做到「無住生心」這句話。那麼六祖是很特殊的根器,一般就是這個道理給了我們,我們念了之後,只能夠說給我們熏習,可以得到無量的啟發。但是我們通過這個,第一步我們眾生當前應該怎麼辦呢?怎麼辦就是怎麼去做呢?

  笫一個就是要知「有」,知「有」。所以《金剛經破空論》就破除了一般人的想法了。很多人就把《金剛經》看成只是離相、無相、無為,這個很容易使人體會到一個空無上去了,就偏於空。偏於空就是二乘。所以蕅益大師雖然是淨土宗的祖師,可是在別的經典別的法門他都很精通啊。他就是為了破一般人的執著空的想法,所以他就寫了一部《金剛經破空論》,你執著空,我破你的空。所以蕅益大師他提倡要「生心」,「生心」很重要。偏於空是二乘,就是阿羅漢所證的偏真,實際應該是中道,不落兩邊。因此現在我們讀了《金剛經》,尤其通過了六祖的例子,又通過了《如來藏經》,我們就要知「有」,知道我們本心之中有「如來藏」。禪宗最強調這個知「有」了,「必須知有始得」。知道我們有「如來藏」,我們都有佛性。這個叫知「有」,念公說我這裡再打兩個比方,就是兩個比喻,一個是古德給的這個比方,一個是念公根據科學的比方,所以現在我們東西就多了一點了,我們用這些所做的譬喻,還從日常大家所接近的科學來打比方。

  那麽下來這一句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大經解》也有說了好幾次了,我們常常引用,就是傅大士的《心王銘》。

《心王銘》說:「水中鹽味。色裡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在梁武帝的時候,就是有個大菩薩叫傅大士,傳說他就是彌勒菩薩示現的,但是他現的是居士的身。這是傅大士著名的一部著作。當時梁武帝就請他講《金剛經》,他就答應上座了,他坐下來把那個戒尺一揮,然後就下座了,講完了。他這戒尺一揮,一部《金剛經》就講完了。在旁的寶誌公禪師告訴梁武帝,傅大士的《金剛經》講完了。所以梁武帝碰到這些大德,也是投降,沒有辦法。

  我們這裡引了《心王銘》,其中有幾句話就是:「水中鹽味。色裡膠青。」水裡面的鹹味,要是上顏色就得擱點膠,這個顏色畫了才能夠黏,要黏就要這樣子。它決定是有。這個鹽味有沒有啊?沒有鹹味你怎麼會嘗得出來呢?所以這個話很妙啊!你嘗了之後,是鹹的,不是甜的,也不是辣的。所以你要嘗,就會有味道,沒有味道也是味道。「色裡膠青」,因為我們不畫畫,我們就不說這句了,我們就說這個鹹味,日常生活大家都熟悉的了。這個決定是有,不然你就嘗不出來了。有鹹味,但是不見其形啊!鹹味是個什麼東西呢?

  所以前面舉的那些個例子,我們很容易打個比方,讓你知道是「實有」,確實是有。另外我們再把這個補充上說決定是有,但是你不可以以形象來求得,你拿不出一個具體的形象來,但是它確實是有啊。所以《金剛經》說: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裡就引出了《金剛經》這句話了。這個法身如來,我們打一個比方都不能夠在各方面都比方得恰當的了,這個比方只能夠比方得接近相似,只能夠解決理解某一方面的問題。

  剛才那句話告訴你,確實是「實有」,這就達到一萬分了。再把《金剛經》的道理結合進去,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我們把它融會起來,我們就懂得了。這個見,不是色見聲求,就跟這個鹹味一樣,決定是有這個鹹味,不見其形。拿這個鹹味比方佛性。佛性決定是有,我們眾生決定有佛性,但是你要找,你現在要把這個佛性給找出來,是個什麼東西,那這又是執著了嘛!你用執著的心是找不到的,色見聲求是不行的。

  那麼既然已經提出了《金剛經》的這句話,下來就補充一小段關於《金剛經》的這八句偈,也是念公的開示,很精彩啊!大家有緣可以有機會聽到,這也是跟我們現在談的這個問題有關聯。不是天馬行空,跟這個沒有關係的。都有關係的。

  那《金剛經》是這四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是鳩摩羅什翻譯的,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翻譯得簡化了。原來他是八句,好幾位古德以及玄奘大師翻譯的底下還有四句。緊接著鳩摩羅什這個四句後面還有四句,玄奘大師全部都翻出來了,玄奘大師他譯的叫做《能斷金剛經》,那麼後面四句是:

彼如來妙體,即法身真性,法性不可見,法體不可知。

  《能斷金剛經》就把這四句補上,那就全了,就是完整了。

  後面那四句指出:應觀導師的法身,法身就是佛的法性,就是佛的真性,又稱為佛性或者自性。法性所適用的範圍更廣了,如來的妙體就是法身,佛的真性也叫法性。但是法身不可以世智來見啊,所以說法性不可見,法身你怎麼見?但是確實有法身啊。也不可以「識」知,「識」就是分別。用分別心來推測,那更差得遠了。所以玄奘大師的《能斷金剛經》說:「法性非所識」,不可見,又不可識。「故彼不能了」,佛身只是眾生不能見不能知,但絕不是斷滅頑空。

  我們打個比方,有些物質它有磁性,它會產生磁場,這就說到科學了啊。這個磁場有很大的作用,例如電動機、發電機,種種設備,都是利用磁場的作用,但是磁場你看得見嗎?不只看不見,你摸得著嗎?

  連世間的磁場都不可見,何況是法性,當然更是不可見了,它只是有,法性是有,而不可見。如來法身的法體,用我們的思惟不能了知。也就是說法性、真如、實相、般若種種,是如來的法身理體,眾生的知見是達不到的,所以說是不可思議。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不可議,就是你說不出來了,不是你的語言可以表達的;不可思,就是你想不到的,不是你腦子裡面所能想得到的,只有在離開這個思才可知。在妄想之中,你想去見去知這個法體,就等於你坐在這個椅子上,自己想舉起這個椅子是不成的嘛!你只有離開這個椅子,才能夠拿起這個椅子,對不對?這個很logic很合邏輯啊,「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遍一切,就是導師的法身遍一切處遍一切空間,但是法性不是你的妄心所能認識的,所能猜測的。大家在這個地方千萬要小心啊!所以色見聲求不能見如來,這個如來指的是法身佛性,法身如來在眾生的情見之中不可能認識到,知道或者是看到。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相啊,一些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所見的一切相都是虛妄的,眼前所見的本來沒有,只是由於動相所生。

  所以後面四句很重要!不然就只是離開了色離開了聲,那就有點斷滅了。玄奘之所以要再翻譯,就是為了補足這個不足的地方。這個地方是少了一點啊,確實是少了一點。

  法性是不可知不可說,你不要觀這些個。應該觀法界性,這個法性你是不可知的。不然就是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就好像覺得就趨向於斷滅了,怎麼斷滅了?沒有色相了,不能從音聲求啊,這不就什麼都沒有了。那麼應該觀什麼呢?觀法界性,但是這法界性你不能認識,所以就是少了這四句嘛,這四句來了,就圓滿了,不是斷滅啊。這個法界性你不可以色見聲求,那你給我看法界性,你給我看看,拿那個法界性給我看看,法界性你看不到啊!所以這個補足就全了。很多翻譯都有這四句啊,文字稍有出入,意思沒有出入。

  這個佛性,我們現在舉一個常見的例子。誰都知道指南針,這不是個磁石嗎?它跟地球兩極相吸,就老指向南方了。我們老祖宗的科學頭腦啊,發現了這個指南針,這是個大科學的成就啊。現在也都知道這個吸鐵石能夠吸針,就誰都知道這個事情吧,它能把那個針吸起來。這吸鐵石具有磁性,針也是鐵的,它也有磁性。

  這個性質很厲害,現在我們科學的文明,就是利用這個磁性。你拿一個導電的東西,讓它在磁場裡頭旋轉,就是發電機的原理嘍,我們這就亮了,都是靠發電機。發電機就是一點銅線在磁場裡頭轉,它就有這麼大的作用,電就都來了。開了多少工廠,飛機什麼什麼,都是靠電這一切東西操縱的,那它不過就這麼一點點事,靠的是磁場。你要帶電的線進到磁場裡頭,它就會動,就所謂電動機這個電鑽。你看那個理髮店的吹風機,一按電呼呼地就把頭髮給吹乾了。那它怎麼會動起來呢?就是那裡面有個磁場,線一充電,它就會動,叫電動機,可以帶動一些機器,這都是利用磁。那你說磁場有磁性,有這麼大的作用,到底這個磁是什麼呀?磁性是個什麼呀?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有一天覺得看到一些特別的景象,或者看見什麼光,就是認為我見到了。那你見到那個是相啊,這個見是不可以色見以聲求,它決定是有,但不是色見聲求的。所以這點在這個地方補充一下。因為跟我們也有關聯啊,因為前面提到《金剛經》嘛,那如果是別的課,我就不講這些了。

  我們繼續看。剛才我們念的《如來藏經》跟我們淨土宗的關係就更加的密切了。淨土宗最關鍵的兩句話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八個字我們是很熟悉了,而且還是出現在我們淨土三經《觀經》裡面出現的。但是你不要說別的不是修淨土的,你去問問那些專修淨土的,有幾個人聽過這八個字?對我們來說,這兩句話大家聽得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但是能不能真的相信就我這個心就是佛呀?能相信嗎?那倒過來說,就有人能夠信。說我是「是心作佛」,這個可以,這個念佛是我心在作佛,而這個念佛的心他就是佛嘛。他不是佛是什麼啊?這就把這句話通過這樣,你就比較容易把它接受下來了,如果是直接了當就說「是心是佛」,就不大敢承當了。

  就直接指著你「你就是佛」,我是怎麼看都不像,因為師父不是說佛的耳朵很長的嗎?這裡有個肉髻的嗎?是不是?我都沒有啊,這裡都沒有啊,我老拉拉拉了很多年都拉不長啊。所以他不知道所謂的佛是講的佛性,不是講他的那個相。

  那今天這部《如來藏經》,釋迦牟尼佛就是這麼說的。就在眾生在貪欲、瞋恚、愚癡之中,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眼、如來的身,在跏趺而坐,儼然不動。把釋迦牟尼佛的這句話,剛才這個開示,我們結合起來,對於「是心是佛」你就信得會比較親切得多了。

  當然這句話我們要能夠真正很深的信入,這就很了不起了。但是釋迦牟尼佛打了這麼多個譬喻,每一個譬喻都說得那麼清楚,念公說這個還沒有說完。我們前面第二堂課講的《大方等如來藏經》舉的這些例子,沒說完呢,不只那麼一點點啊。當初古佛說這個事情的時候,打譬喻打了五十劫,說這個法說了五十劫,不是五十年。說了多少的譬喻,眾生就是難信。所以這個「是心是佛」我們也有一些人他能信,那今天再加這句話,就是《如來藏經》釋迦牟尼佛的這段開示,把它結合起來,那麼這樣子總是比之前會多信一點啦,你要信得深一點了,信一點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

  所以千萬大家不要以為我能入定了,我又什麼什麼了,認為這就是我的進步;或者我能夠講多少多少經了,這都叫做務外。什麼叫務外啊?外面的事情是跟你沒有關聯的東西,這些都不是真正的關鍵。你真正對如來的真實法,真正的從內心把它接受下來,你堅信不疑,這才是「道源功德母」。不是那個打坐入定能夠五六個小時一個禮拜兩個星期,或者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啊,不是那種。是我們說的這種,認識你的本心,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一直在信上要加深。

  譬如你入了佛的寶藏了,那我們現在都是進到了佛的寶藏了,有沒有空返呢?空返就是有沒有兩手空空的回來呢?你別空入寶藏,我們今天任何人,念公說我也在內,都別空入寶藏。但是不空入寶藏有兩個條件,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要有智慧。這個智慧當然不是指的世間的這種聰明才智。這個是佛說的般若智慧,智慧像眼睛,能看見哪個是寶,你才不會說去撿那些破爛。什麼叫撿破爛?撿那些破銅爛鐵啊,這些根本不是寶你也去撿,你不認識啊。你將寶認出來,你就能拿到寶。但是只是有眼睛還不行,還不行,你拿要用什麼來拿呢?不是用眼睛拿啊,你得有手啊。什麼是手呢?信為手,信心才是手,你才不會空入寶山。這才是不會錯過了,如果根本還沒有到寶山,你空手回來了,那不足可惜啊,也不會覺得很可惜,可是你現在是進到了寶山,你卻空手回來了。所以要接受這一句「是心是佛」。

  下來這一段也很重要,說的就是「是心是佛」的詮釋。《淨修捷要》不是說了,說:「無量光壽是我本覺。」你念的那摩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無量光就遍滿虛空,沒有一個地方沒有的。無量光它普照,你的身、你的智慧、你的一切都遍滿虛空,這說的是你的本覺。無量壽就是沒有窮盡,沒有終了,never ending。

  大家都想求長壽,你看長壽總不過活二百歲,古大德還有活一千歲的,蓮花生大士活了一千多歲,龍樹菩薩活了八百歲,但是究竟還是那一剎那嘛。無量壽才是無窮盡的。這個無量壽也是說的我們的本心,這個大家很少注意啊。所以說,說你就是阿彌陀佛沒錯啊,我說你是阿彌陀佛我有說錯嗎?一切皆成佛也沒有說錯啊!「無量光壽是我本覺。」它遍滿虛空,無有窮盡。從空間來說,哪裡都找不到邊,東也沒有邊,西也沒有邊,上也沒有邊,下也沒有邊;從時間上來說,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邊,都不可窮盡。

  這樣子的一個大覺的性,就是我們的本心,所以無量光壽是我本覺。我們人人都有法身如來,如來藏我們已經給它下了一個定義了,是什麼定義呢?就眾生煩惱之中有如來法身的功德,不是如來報身的功德、不是如來化身的功德,是如來法身的功德啊,所以就是「是心是佛」了。本心就是佛,剛才那個譬喻又來了。

  本心是佛,有的人就說那行了,那我已經行了,我現在就是佛了。可是你要知道,你是那個還是帶著殼的稻子,你還是那個掉在茅坑裡沒有洗乾淨的金子,你是那個做佛像,還沒有打開外頭的那個模子,還不是藏在模子裡頭的那個佛像,因此就還需要修。

  所以天臺宗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從這個原理來看這個修那也就簡單了、也就直捷了。不是從外面去修的,就把你心中這個殼,不是說了你心中有佛嗎?心中這個佛外頭有個殼,我們說是模子也行,也可以說這就是無明的那個殼,只要這一分開就行了,就行了,你看是不是很簡單?所以我們就是要修。

  那麼修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是一切修行之中,我們要開開這個模子見到佛,就「莫有過於」,這四個字就比較文一點了,莫有過於就沒有超過這個,超過什麼呢?沒有超過我們用持名這個法門是最妙、最容易、最穩當也最究竟。因為無量光壽就是你的本覺嘛,你現在念的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你就是直接開了那個殼了,所以是最為直捷了當。

  因此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相應一念佛」,最直接、最了當。念佛有四種念佛,這四種念佛跟別的法門比,都是徑路,而四種之中,以持名念佛是徑路中的徑路,其它的念佛都是很短的路,這個持名是比這個短的還要更短,徑路中的徑路,就是還要更短,因為它最方便、最簡單、最直接、最了當、最現成。這還不是現成嗎?阿彌陀佛給你這個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念我名字」,人人都能夠念,什麼時候都能夠念。可是你所念的是什麼呀?就是念你的本覺,念的是阿彌陀佛。

  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就講到信願持名。信願持名的這個信是六信。我們在前兩堂課那套《淨土資糧》說得很詳細嘍,往往我們有很多淨土宗的修行人,他能信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信我念這句佛號能夠得到往生,這只是信了他,信了事,他就是阿彌陀佛,事就是極樂世界種種的東西,信了一些因一些果,但是「信自」、「信理」就往往很不夠。這部《如來藏經》跟《金剛經》就幫助我們「信自」,而這個自是平等的,一切眾生都具足,你也沒有什麼比別人突出。同時你這個「自」,就是截流大師說的,相信我跟佛是平等的;但是現在佛是已經成就了的,我還在迷,我們相差天淵啊。

  那麼底下怎麼辦呢?念佛啊,念佛的時候,因為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就是佛心中的眾生,這句還要強調,很重要啊!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就是佛心中的眾生,我念佛就是佛念我,合理嗎?這樣子就感應道交,不相間隔。這個話有時候大家也不大能懂,說哎,我是佛心中的眾生?這個「我們」就當然啦,我們是佛心中的眾生吶,佛包括我們嘛,這個我們可以接受啦,但是說我是在佛心裡頭的,肯定佛光普照嘛,就照到我嘛。可是你說佛是我心中的佛?這就不太能夠接受嘍!

  這個就現在打個比方嘛,什麼比方?簡單得不能夠就一句話,你只要把頭一點,OK承認了,就搞掂了。那你就是不要點頭,一直在那邊懷疑。逼你點頭,把你的頭按下來,你還心不甘情不願。你只要點頭承認下來,承認什麼?你雖然在煩惱之中,你本來的「如來藏」中裡面的如來,跟釋迦牟尼佛所成就的如來,是完全沒有分別的。

  各位七寶的同學們:你們福報很大,你們能聽到這樣子的無上大法,是外面的人求都求不到的。他們甚至做夢也沒夢到說佛法有這些東西,不可能啊,沒有這個因緣啊,是不是?

  釋迦牟尼佛是那邊的那盞燈,這個比喻又來了,大家用心聽啊!釋迦牟尼佛是那邊的那盞燈;我們都是這邊的這盞燈;他的燈當然就照到我這兒的燈了,佛光普照啊。所以我們這些眾生就是佛心裡頭的眾生,也就是佛光當中的這個燈。而我們的燈也照,也照那邊的那個燈,所以佛就是我們眾生心中的佛,也在我們的心之內。

  再合起來說,這就重重無盡了。照著我們的這個佛,也就是在被照的我的心之內,也就在被照的我的心之內,我的也照到他,相互是這種關係。而且佛的這個燈的光和我們這個燈的光請問怎麼分呢?在這個地方兩個燈都照到我的手上了,這裡不只兩個燈了,所有的燈都照到我手上了,我們就說兩個燈好了。兩個燈的光都有,你怎麼分?這個光是這邊的,那個光是那邊的,能夠這樣子分嗎?不可分吶!不可分就是成為一體嘍!所以「心作心是」就是這個道理。那你這麼念佛的話,這兩盞燈就互照了。這樣子去修,就決定往生。所以「上者」就是指前面,即身證入無生法忍,你看晉朝就有這樣子的一個現代人,這個我們以前說過了嘛,現代也有人能夠證入,就是前面提到過的福建那個老修行,一天念八萬聲佛號,是不是?還記得嗎?还能夠多少天不飲不食,端坐念佛,見佛見光,正念分明,那要沒有達到事一心是很難能夠做到的,就是因為這個法門如此的殊勝。

  下來我們把這個淨土法門,用兩句蕅益大師的話再說一遍。都是蕅益大師《要解》裡面的話,我們這個念佛是什麼呢?這句又來了,「從事持達理持。」你也不要管它著相不著相、離相不離相,你就這麼老實念去,就是事持了。蕅益大師說,你拿上念佛珠一天念三萬,哦,三萬?我們三千都要討價還價,三萬。他這個數說的最起碼三萬,他沒有說過再低的數了。念公說我現在也不敢這麼說了,他老勸人說:「你要念佛,你要修行,一天要念不到一萬,恐怕這個功效就不大明顯了。」

  大家聽聽這句話,師父一天才念一千,有同修一天念三千五千,要保持都不容易,效果就不大明顯。

  下來又安慰大家了,當然念一句也是好的,念一句也是好的,但要看顯著的起作用的話,那你一天至少得念一萬,念公這個比蕅益大師他要求的就減掉三分之一了。蕅益大師提的最少數是三萬,大家要是不信找他的開示去,他的數是三萬、五萬、八萬、十萬。蕅益大師就拿著那個佛珠來念。那有的人說不要佛珠,但是要知道你拿佛珠念是有好處的,可以提醒我們,要不然常常都忘記。從事持就這麼念,什麼時候我都有這一句,在事持中就達到理持了。

  所以這個「無住生心」我們就辦不到了,就剛才說的地前三賢,成了聖賢的賢了、而且已經是大菩薩了,都還做不到。可是這個淨土法門之妙,就在於你就這麼念,在暗中不知不覺就做到了。念來念去,你就這麼老老實實地念,念著念著,什麼功名富貴、什麼人我是非,什麼這些都沒有了。那肯定要這麼念才行。

  你不能一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想著:哇!那個傢伙這麼來說我,我一定要跟他把道理講清楚,他冤枉我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哎,不行!我一定要找一天跟他理論理論,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你這個叫什麼念佛?這些你要念到都忘記了,都不會跑進來了。

  念來念去也就不知道是誰在念了,能念所念的分別也沒有了,你這就「無所住」了,而我這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相續不斷,這不就是「無住生心」了嗎?這是地上菩薩才能達到的啊!這個道理我們也聽了很多遍了,要確確實實將它全盤接受過來才是自己的,要不然還是釋迦牟尼佛的,還是祖師的。

  所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這八個字代表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因為「般若為導」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六度萬行,前面講過了,這個六度裡頭,前五度如盲,從布施到禪定,這前五度就像瞎子一樣,只有第六度這個般若才有眼睛,目就是眼睛,才算是打開了眼睛了,才看清楚了方向。因此我們得以「般若為導」,不能以盲的為導。不能以盲的為導就是「無目」,「無目」就是盲嘛,用盲來給你引導啊?無目就不能導啊,所以我們是以「般若為導」。

  這個般若就有三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經上這些文字,般若經典的這些文字就是文字般若,都是從實相般若所流出來的,極殊勝的文字。但是它本身僅僅只是個文字的般若,因為我們的文字非常的limited,非常的有限,用我們的語言文字來表達般若,它就有局限性。所以僅僅是文字般若,而不能一寫出來就說這就是實相般若。

  有了文字般若還不夠,我們就要依靠這個文字般若,我們就要用它。所以這個就是「信受奉行」了,你看什麼經到最後都是「信受奉行」這四個字,佛說的是聖言量,我們就要奉行,按照般若的道理去奉行,這就是觀照般若了。有念有思惟有心的是觀察;「照」是離念的,你不離開眾生的妄心,你不能明白什麼是般若。

  說到觀照般若,念公繼續發揮《心經》的內容,大家要注意聽,不要說師父又重複來講了,不是重複,而是再發展。

  「觀」就是看,「照」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那個「照」字。這個「照」字很深啊!以前有說過啊,我們也念了《心經》,我們也懂得「五蘊皆空」,可是我們度不了一切苦厄。其實那就沒真懂啊,只是聽到而已。要真懂,就成為自己的,可以用得上的嘍!還沒有真懂之前,前面講過了,那都還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你的。

  那我們真正的問題在哪兒呢?就是我們不會「照」,我們是「想」見五蘊皆空。而且這個想還是妄想,簡單講什麼叫妄想呢?就是胡思亂想。夠不夠簡單啊?妄想就是胡思亂想,沒有依聖言量的都叫妄想。用我們的思想一想,「哦,五蘊都空了。」結果煩惱還沒空。所以我們只是接受了佛的這個道理,但是這不是「照見」,因此他的力量很弱,作用不大,那你這個苦厄他就不空嘍!分別就在這兒。

  但是對一般初學的來說,一上來我們就用「照」,那也是不可能的,那就先練習用「觀」。「觀照般若」,就是借助這個文字,我們要去觀,要去照,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怎麼去看這個問題,怎麼去對待這個問題。我們生活中種種的問題,我們是怎麼去對待的?我們這個修佛不是上座了在大殿上繞佛,這個時候我們還是在那兒修持,要跟生活結合在一起啊,這個二六時中,就是二十四小時,應當是不斷地在觀照,在日用之中,隨時隨處,我們都應該按如來的教導來看問題,來對待問題,這就是觀照般若,這就是關鍵語了。

  由文字般若而觀照般若,從觀照般若,某一天忽然間觸著了碰著了,那你就證實了般若了,證實了般若,你就契入了實相了,那個時候的般若就是實相般若了。

  今天我們就要來談一談這個「觀照」。當然還是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前面幾堂課已經跟大家談論過了,那是地上菩薩的事。不但在凡夫份上,到了三賢位的菩薩,三賢位就是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這三十個位稱為三賢位。三賢位的菩薩都做不到,他只能夠一時「無住」,這時候我「無所住」了,但他就不能「生其心」;而另外個時候「生其心」了,他就「有所住」了。

  那我們怎麼辦呢?我們從哪兒做起呢?念公說,我覺得我們下手要去做的,最好的就是《金剛經》的四句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應該這樣子來觀,這就是從「文字般若」來進入「實相般若」,我們的下手之處,只有從這個地方可以下手。

  就看這一切有為的世間法,不但世間法,就是你修橋、補路、上供、齋僧,你鍛煉氣功、入禪定,這一切一切都是有為法。這個禪定有了很深的功夫,大家有的時候得到一點點,就以為自己不得了了!或者得到一點奇異功能,現在這個奇異功能已經肯定了,大家不要害怕了,這不是唯心啊。中國很出名的這個錢學森博士發表了文章,肯定奇異功能是事實,這個是事實,這個不能夠否認。但是這個都還是有為法。

  然後你看你入了禪定了,入到自己也空了、床鋪也空了、房子也空了,一無所有了。哎,朋友,這都還在欲界啊!都是欲界的定,好辛苦修到這個時候,然後你告訴他:朋友,這還是在欲界,連色界天都不是,無色界天更不是了。所以有的人得了一點點,就以為《金剛經》的道理我都證到了,我都證了般若了,都化空了。其實遠去了!這些還是有為法。

  你不要說功名富貴、妻兒子女是如夢幻泡影;就是這一些修持、這一些種種的鍛鍊,也都是有為法。這一切有為法皆如夢,這是夢中事,在夢中來了個大老虎,何嘗有老虎呢?夢中撿到了十萬美金,你也沒有真正得到美金,是屬於你自己的,那還是夢中事,就算醒來了,還是夢中事啊!

  所以永明大師的這句話就成立了,「大作夢中佛事」,你可以大作特作得轟轟烈烈的,但是你要當這個是夢中佛事,那你就不會那麼執著,那麼當真了。

  「幻」是幻化,變幻出來的。印度從前有許多的幻術,他能夠變出人來,變出什麼什麼什麼東西來,你一看果然是這麼回事,實際的沒這回事,還是假的。

  那麼就因為佛法要現代化,那師父是很摩登的,所以突然間就想到現在正在火的就是所謂的AI克隆人,Crone克隆,AI克隆人現在很火,你可以克隆任何一個人,把空能法師克隆出來,變成第二個空能法師第三個空能法師,真身的空能法師可以在道場裡面做他自己的事,克隆出來的第二個第三個可以同時在那邊講經說法,要幹什麼就幹什麼。克隆人那也只限在網上讓你看到,他能夠走出現實來嗎?走到七寶道場,七寶淨土講堂有三個空能法師,不可能!他不是實際能有個克隆的站在你的面前,那就不用生雙胞胎嘍,是不是?生得那麼辛苦雙胞胎,你要多少胞胎都可以了。所以那還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幻象。

  夢幻泡影的「泡」就是最好的比喻了,這個我們常常提了,就是個肥皂泡。大家小時候都玩過,就是小孩子吹的那個肥皂泡。現在有那個吹肥皂泡的那個吹泡機,一吹,吹出了幾十個五顏六色的肥皂泡,很好看啊。但是有誰認真的把肥皂泡收到保險箱裡頭去呢?它馬上就破滅了嘛,是不是?這是最好的比方嘛。所以就告訴你:這一切功名、富貴、地位、名譽、妻兒子女,種種這一切,都是種種的肥皂泡,就要壞滅,你還有什麼可執著的呢?你還會執著什麼?「哎,你搶了我一個肥皂泡,我要跟你拼老命啊!」這個人頭腦有問題啦,沒有這個事啊,因為你不搶它也要破的。

  現在的人就是整天都泡在妻兒子女堆裡面,在享那個天倫之樂,佛看都是可憐憫者。如果不是這樣,佛為什麼要出家?佛也可以在皇宮裡面享受天倫之樂嘛,是不是?他也有妻子兒子是不是?佛看這些都是可憐憫者,師父我看也是一樣啊。你不要說師父你現在出家了,你可以講這種話啦,而我們是沒有辦法。所以幸好師父脫離了這些。

  影就是像人的影子,沒有實際的東西。「如露」,就好像早上的露珠,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如閃電,閃一下就沒有了。

  所以就這六個「如」,你看古代的唐伯虎,大家都知道他這些風流的事情,而不知道他還是個佛教徒啊,他的法名,他自稱為「六如居士」。「六如」就是指的這個六如: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那麼這個道理很好懂,念公說在座的大家要講的話,比我講得還要好。但是念公說我默察這種種的因緣,就這四句是我們下手的地方,但是就是很不容易做到。我們不要小看它哦!這四句是《金剛經》裡面我們最容易下手的地方,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沒有做到。

  念公就舉了一個例子,下來就是這個例子:一個女居士修行了一輩子,她的丈夫拋棄了她,跟她離了婚,她就撫養了兩個兒子。現在她就是跟這個小兒子鬧矛盾,煩惱得不得了。煩惱一來的時候,她就嚷嚷要打兒子,打了之後就鬧,鬧得不可開交。她就很痛恨自己,說:「我是一個有修持的人,我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這都是她的原話,她說:「一點瞋心火,能燒功德林。我修來修去,這一把火又把我的功德都燒光了,我又得從頭修起,哪天我又燒光了。」她就不斷地在佛前懺悔,不斷地痛哭流涕,她這個痛哭流涕達到三十多次。

  你說她對這句話不懂嗎?哪一句話?夢幻泡影啊,這些道理她不知道嗎?但是她還是不行啊,她說:「我不能再懺悔了,我再這樣子不就變成欺騙佛了嗎?我說我改了,可是我又來了。」後來念公給她寫信就說:「妳不能不懺悔,妳要繼續懺悔。《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說:『我此懺悔無有窮盡』,盡未來際。普賢菩薩的懺悔都無有窮盡,我們焉能不懺悔呢?所以要接著懺,只要錯了之後,再懺。」她的矛盾很簡單,她的兒子收入不是很多,想從母親那兒拿點錢,那就花得痛快一點嘛。她就覺得兒子不應該隨便多花錢,應該體貼這些,養成個刻苦的習慣。就是這個矛盾。打完之後,母子都哭,哭完了之後,過兩天又再打。

  這證明什麼呢?道理懂得很容易,事情做到就很難,就這麼回事。所以她這多生的習氣,如油入麵。這是個比喻。我們和麵的時候,裡頭就灑了一點油,很容易這個油就進到麵裡頭去了,是不是?但是你現在想去掉這個習氣,就等於要把這個麵裡頭的油給取出來,這就困難到極點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高明容易解脫難啊!這不但是一個居士的個別例子,我們還聽到外地有許多寺廟,中間也是分了幾派,彼此不團結,不是個和合僧。幾派不團結。我們只可能這麼說,其中有一派是好的,其餘跟他不合的,那也不見得就有問題了。這句話很有意思。那個不好的,不見得他真的不好啊,就這意思嘛。所以就說明問題都是自己立下的標準。這些事情的發生,就是把這個事情看得太認真了。

  你如果看到這一切一切,誰當方丈是個肥皂泡;誰受到居士的恭敬,是個肥皂泡;誰派出國際深造,是個肥皂泡;給你個博士學位,也是肥皂泡。這一切一切能把《金剛經》這四句都這麼看,你的關係處得好,肥皂泡;關係處得不好,也是肥皂泡。這沒有什麼可以分別的,沒有什麼可以執著的,也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這個就是道理了。

  但是大家就是過不去,過不去。所以就是這句話啦,看得破,忍不過。說起來很高明,遇見問題,實際上也是很難,說老實話。我們只有勤修,要老是常常提起《金剛經》這幾句話來提醒自己。有的時候都還不免會隨境所轉,當你隨境所轉的時候,你猛一提「如夢幻泡影」,這就是叫做觀照了。

  那師父也常常提這四個字:剎那生滅。一切法都是剎那生滅,它沒有停留,它不存在的,請問你是煩惱執著哪一塊呢?哪一段呢?

  所以我們只有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至於《金剛經》深入的,那就是「無住生心」了,上次說過,這個大家辦不到了,但是有一個殊勝的方便,就是暗合道妙,我們就是從這些地方入手,要能夠進入到無為,不是有為法,而是無為法。

  所以我們說,這個淨土宗,在一切修行之中,是個易行道。這個話是龍樹菩薩說的,不是念公說的。別的修行是難行道,這個路很難走,而修淨土法門是個易行道,這是一個平坦的、直的路,因此念公說我也是不遺餘力地來讚歎、來弘揚這個淨土法門。那我們七寶,你看看,這麼多年就是默默地在做這件事啊!

  下來我們就開始談到「淨土為歸」了,「淨土為歸」這就更有根據了。我們再看看經中最高的是《華嚴》,《華嚴》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這個法門是「十方諸佛同讚」,十方佛都讚歎這個法門。還有「千經萬論共指」,就指示你到極樂世界。十方佛都讚歎,那麼我們歸到哪裡去呢?當然也是以極樂為歸嘛。總的精神就是「般若為導,淨土為歸。」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這兩部經,般若中《金剛經》是家喻戶曉,自從有了五祖、六祖的開悟之後,都是《金剛經》;再有《無量壽經》,這是淨土第一經。所以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就代表了「般若為導,淨土為歸」的修行總指導。

  前面講過,淨土法門是個易行之道,但是淨土宗的經典,就以《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部經典,然後說「此是淨宗第一經」。那大家都念《阿彌陀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無量壽經》,因為《無量壽經》很長,兩萬多字,而且文字也很繁雜。念公這句話是指的當時沒有善本出現之前的,那個時候中國是曹操那個時候翻譯的,文字也很古,說的就是原譯本。所以大家念的話就念《阿彌陀經》嘍。

  《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是一部經,古人就把它稱為大經、小經,大經是《無量壽經》;小經就是《阿彌陀經》。或者稱為大本、小本,大本就是《無量壽經》;小本就是《阿彌陀經》。這個小本就簡要多了,那《無量壽經》像《金剛經》,小本就像《心經》,《心經》就剩下二百多字了,所以《阿彌陀經》我們一會就念完了。但是是不是多了就是好呢?那倒不一定,那為什麼說《無量壽經》是第一部經呢?因為這一部經裡頭,真正的把阿彌陀佛成佛的因,因地的修行跟因地的發願,一切都給我們介紹得清清楚楚了。說到這是怎麼來的;他怎麼成佛的;這四十八願都是一些什麼內容,《阿彌陀經》裡頭這些都沒有了,而且發的這些大願,後來是怎麼成就這些願的。極樂世界種種的莊嚴,跟《華嚴經》一樣的莊嚴,都有事事無礙莊嚴,小中有大、一裡頭有多、一秒鐘有萬萬年,這一切無礙,華嚴的事事無礙境界,在《無量壽經》裡頭都有啊,都有啊。華嚴的十玄門,《無量壽經》當中一門也不少。大家如果看《大經解》就可以發現了,都是具足的。可是這裡要特別的強調,那還得是蓮公的會集本才真正的具足,具足什麼?具足十玄門。大家看《大經解》,就看到念公把它一一的從經文裡面列出來了,十玄門是哪十玄,都有。

  對於往生,《阿彌陀經》中只講了一種,就是一日一夜到七日七夜念佛。《無量壽經》就詳細多了:有三輩往生、有往生正因,而且裡頭特別說出我們這個世界種種的惡因惡果,五惡、五痛、五燒,眾生都行五惡,所以現生就受五痛,來世受五燒。那經裡頭就告誡大家,不是說我們念佛就只是念念佛,將來死了生極樂世界,而且還說現在在社會你是個人,你不是躲在那個深山裡面的,你要跟大家合群的,那你就先得要把人做好,所以這部經它是很完備的。

  這就破了現在一般人的說法了,說你人都做不好還想作佛?所以都跑去依世間的善書了。

  前面說了這些做人的道理,《無量壽經》都有,而且是佛教你怎麼做人的,不是世間的人教的。

  另外還有一方面告訴你極樂世界,讓我們欣慕,其實我們講簡單一點,就是叫你嚮往,哇!真的是很想去很想去,這樣的一種情形。也告訴我們這娑婆世界種種的惡、痛、燒,讓我們怎麼樣?讓我們脫離。你還不快快逃離!

  更要緊的是這裡頭的最後,阿彌陀佛的世界顯現在大會上,大家都可以看見,不然你說極樂世界,誰看見了?你說極樂世界,你往生了,誰看見了?誰看見你往生了?那只是你跟阿彌陀佛之間的事啊,沒有人看到啊,慈淨老師也說她從來沒有看到過。在浄土三經裡頭,除了《阿彌陀經》之外,其餘兩部經大家都看見了,所以今天我們要說一說,就是《阿彌陀經》裡頭沒有這些。《阿彌陀經》就和《心經》一樣最簡要,作為常課可以讀《阿彌陀經》,但是你要想研究淨土宗,了解淨土宗,就不可以不讀其它的經典了,比較起來《阿彌陀經》說得太少了,沒有那些禮佛現光啊,當然還不只這一品。而且說將來一切經都滅了之後,還有最後最後就這部經還留下來。所以我們就知道《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部經。

  《無量壽經》到了現在一共有九種本子,這九種本子哪一本最好呢?就是最後夏蓮居蓮公所完成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現在海外的佛教徒已經評定,也公認,九本中這個是善本,並且收入了《大藏經》裡頭。那麼念公作的這個批註,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大經解》,也就是這部《無量壽經》會集本的批註,註解。所以一切法門中,以淨土宗最為易行,而淨土法門的經典之中,以《無量壽經》最為第一。《無量壽經》有九種,哪一本是善本?以夏老師蓮公這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是善本,所以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我們慢慢的將來就把這個重點就向《無量壽經》淨土這方面轉移。

  今天我們只是談一下這個會集本的殊勝跟重要,我們要重視這部經。這部經差不多大家都在用了。師父更新到兩千年的今天,全世界的淨宗都自然採用這個善本。其它佛教團體或個人就不得而知了,因為還有人為的不認同跟排斥。

  今天我們就談一下這個《無量壽經》的重要,第一點,就說這個經的殊勝。就是在這一本《無量壽經》的第三品〈大教緣起〉,說明淨土這個教是以什麼因緣而引起的。就是在法會上,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放大光明,經中就形容為「威光赫奕」,就像融了的金子一樣,透明的,佛身不是個有礙的身體,佛的身體不是一個有礙的身體,裡外都是透明的。而且現大光明,數千百變,變化不拘。

  阿難是侍者,他都看到了他就想:「今天的世尊為什麼諸根這麼清淨,這麼光顏巍巍,所現的寶剎是這麼莊嚴,是從昔以來所未曾有,我未曾見。我跟佛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遇見過這種的情況啊,是這麼的殊勝、這麼的清淨、這麼的光明,而我今天能夠瞻仰這一切。」阿難就生起稀有的心,偏袒右肩,向佛作禮說:「世尊,今天你一定是入了大寂之定,住了最奇特之法,你一定是住了諸佛所住的導師之行,今天不同往常啊,是最勝之道。」「過去未來都是佛跟佛彼此相念,世尊現在您是念現在佛還是念他方佛呢?不然的話為什麼會現這麼樣的光明,這樣子的殊勝?請佛告訴我。」

  阿難了不起的聰明,他已經知道,從來沒見過佛這麼殊勝、這麼光明、這麼功德莊嚴,必定是在念佛了。所以這就是他的智慧。那麼到底念的是什麼佛呢?是他方的佛?過去的佛?現在念的是哪一尊佛呢?要不是念佛的話,怎麼會有這麼殊勝的境界呢?

  你看這個問問題的人很有水平啊,所以佛聽了之後就讚歎阿難:「善哉善哉,你為了利樂眾生,能問這麼好的微妙之義。這麼殊勝的問題你提得出來,你很好啊。」「汝今斯問」,你這一個問題就「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你比把供養一天下,就是整個的太陽系,我們就這麼說,各個星球都供養了,各個星球都有供養了。你就是所有的阿羅漢、辟支佛都供養了,你比那個還強啊;你比累劫的布施都強。比那個強多少呢?百千萬倍!所以你看阿難這個問題一提的功德,就比供養這麼多阿羅漢,比窮劫的布施無量的人民,要大百千萬倍。

  因為你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就回答了,這個我就是世尊。這樣大家就知道方法,而得到度脫了。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是為什麼呢?就是要惠予眾生真實之利。佛為什麼要降王宮又出家又示現成佛呢?就是要給眾生真實的利益,這部經、這個法門就是如來的本願:要給眾生真實的利益。

  所以在《觀佛三昧經》有一段說: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父親來求法,他教父親念佛,父親就說:「」你釋迦牟尼有好多實相、真如種種殊勝的法,你為什麼不教我修習?你就叫我念佛啊?」釋迦牟尼佛就說:「你歲數大了,那些法你修不起來,但是你就修這個法,你就能夠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問題就是要解決問題啊,不是要作大佛學家,拿個佛學博士,不是啊。要解決問題,是什麼問題呢?了生死的問題。你看,釋迦牟尼佛對於父親也是教他念佛啊,那教我們也是念佛啊。

  所以佛的大公無私、大慈大悲,這個我們要知道。佛並不是還有什麼法保密著只告訴他的父親,然後就敷衍敷衍我們,你們就去念佛去吧,你們不堪造就。念佛可以了,敷衍敷衍我們,沒有啊。佛就是以對待父親的法同等的來對待我們,所以我們要感恩啊,感恩佛的慈悲啊。這是這個經的緣起,這個經的緣起。

  那麼底下就是說到這個法了,下來的內容我們就等下一堂課,第五堂課我們再來繼續。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感謝大家的參與,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102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