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3/09 23:36:48瀏覽122|回應0|推薦1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23集 那我们还在〈非是小乘第四十三品〉,我们昨天学习了一些内容,就提到「增上」这个意思。今天我们再继续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先看注解引了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 “又《弥陀要解》云:「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以念念即佛,为成佛之亲因缘。净念相继,乃等无间缘。以佛号为所缘境,乃所缘缘。言增上者,总摄前三缘,有大力用。” 在《弥陀要解》蕅益大师他说:「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就是指的凡圣同居土的这个净土是增上的善业所感应的。你念佛是善,但是你老在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一直都在「增上」,是增上的善业所感应的。 讲到这个增上缘它就有四种:有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跟增上缘。 因为你念念都是佛,这个是成佛的亲因缘,你念念都是佛号,所以就是说「念念即佛」这就成为成佛的亲因缘,这肯定就是还有别的解释吗?你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你不是别的,这就是唯一最亲的因缘了,所以就是「亲因缘」。 那么你净念相继是「等无间缘」,这个是平等,是没有间断的缘,所以一切就是最怕它有间断,修行也是一样。 念公说我常常比方说,这个我们以前也说过,说那个烧开水,你烧了两分钟拿下来那就凉了,然后你要再烧两分钟又再拿下来,这个水永远不能开。 这就是你有间断,你心里一跑,心里这个佛全没有了,佛也跑了。你看你一上班,一上班全部都是上班的事,老板啊同事之间啊这个那个的,那就是种种的烦恼,种种的什么什么跟着都来了,清净也没有了,佛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什么全都忘了。这就是莲公在《净修捷要》的那句话嘛,说:「暂尔相违,便堕无明」,你就间断了。所以这样就告诉我们:不要间断。 这个比方我们过去也听念公说过,说那个老母鸡牠在孵那个蛋,牠在抱着那个蛋,但是牠偶尔要出去打食,出去找东西吃,但是牠心里别忘了那一堆蛋,所以牠这个就是「等无间缘」,这又是一个很殊胜的缘。 再来以佛号所缘的境,他的心所住的境是什么呢?所住的境就住在这句阿弥陀佛上面,这个是所缘的缘,他所缘的这句佛号又很殊胜,因为佛就是他所缘的境,就是这个佛号,这个佛号是什么呢?是万德所成的,这个佛号当中就具有万德啊!这个名字你就能够叫来这个万德,以这个为所缘,这是所缘的缘,就是叫做「所缘缘」。 最后一个说的是「增上缘」,说增上者就是把前面三个缘都总合在一块,亲因缘、无间缘、所缘缘,把它合在一起,摆在一起。那么你这个念佛就是有大力用,有大的力量,有大的作用了,这就是说的全都是给你增上的。这就把这经文的「增上」这两个字作了一个解释了。有了这四个缘,所以他就能够成就善根,然后当得如上的功德。 下来的注解就是佛金口亲宣,说「如是之人非是小乘」,这也是本品的重点。说一心念佛的人,这个人不是小乘,是绝对的大乘,而且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这个我们在前面注解一开端的前言就说了,就是这一段说:「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这一句最主要说的是一乘了义。 那么到这一品的时候佛又再强调,下来的注解有详细的述说,我们来看注解: “「当知此人非是小乘」。「此人」,即如上一心念佛之人。世多讥念佛为自了,甚至鄙视,是则未了佛意。世尊金口亲宣,如是之人非是小乘。弥陀一乘愿海,悉赐大白牛车,唯是一乘,何有二三。故云「非是小乘」。佛复讚扬如是念佛之人,「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何以故?以念佛法门最为第一故,最为难信故。于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能生实信,如教奉行,故称第一。”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弥勒说:「当知此人非是小乘」,说你要知道,这个人他不是小乘啊,他不是只是为了自私自利,他不是为了只是自己想生净土,所以他不是小乘。原来你修大乘的人,如果你只是只想自己生净土,那你也是小乘的心啊,小乘就是阿罗汉辟支佛。 所以佛在《法华经》上面说阿罗汉这些都是化城,化出来的一个地方,让你暂时在这个地方中间休息休息一下,前面还有路要走的,这不是最后的终点,你将来还得发心去作佛的,最后还要去成佛的,你还要回小向大的。所以这个极乐世界是二乘种不生,生的都是大乘菩萨。 所以到了《法华经》的时候就是以这三个车作为譬喻,就是把那个小孩这个我们以前听过,把小孩从火宅当中把他们给叫出来,告诉他们说外头有羊车鹿车牛车,你们快出来吧!出来玩啊!这小孩子听到有三种车就跑出来,找这三种车来了。那佛说没有这三个车,这三个车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跟菩萨乘。都让大家成佛就是给大家大白牛车,都给大家大白牛车,方广平正,其疾如风,极乐世界就是如此嘛!最后大家都要成佛,所以二乘种不生。都是大乘菩萨,纯一无杂。 所以在《法华》会上五千人退席,不能接受佛说的这件事情啊,要退啊,佛说:「退亦佳矣」退也好!为什么呢?那些杂的都退了,就剩下是纯一无杂了。 因此有人还鄙视念佛,就是轻视净土宗啊,这个就是他们没有明白佛的意思,这个念佛不是自了的。 这种人佛就亲口都做了证明了,这样的人不是小乘。不是我们修净土的给我们自己封的,封这个衔头说我们不是小乘,不是这样啊,你自己说没用。是佛在经典说的,等于给我们肯定啦是不是?极乐世界纯是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没有二乘也没有三乘,所以说是「非是小乘」。 下来还要再进一步的讚扬这样念佛的人在我法中是第一弟子。这里说的第一不是只有一个,其他就是第二第三了,不是。通通都是number one,佛的第一弟子。「我」这个字是释迦牟尼佛自己称呼自己,在我这一代时教里头,在我这个法里头应该叫做第一弟子,这样的人应该叫做整个佛法门中的第一弟子。这个说得更广了,就不只是净土宗了,整个佛法法门当中他都是第一弟子,第一流居首位,非馀人所能及的,不是修其他法门的人所能赶得上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因为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啊,而且是「直接」、「究竟」,不管你是什么水平,就是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一个背景,什么样的身份啦,没有水准的,有水准的,或大修行人,还有那些愚癡没有文化的,什么水平都可以。一般人你不能够明合道妙,因为这个明合要靠自力。但是你只要老老实实,就怕你不老实,只要老老实实的念,他自然就暗合道妙,不是明合道妙是暗合道妙,道妙就是指的真如本性,你自然暗合道妙,那就巧入无生了,就潜通佛智,就跟佛的智慧就相契了。 那我们凡夫哪有可能能够直接就契到佛的智慧呢?但是佛有一个方便的方法,而且这个是无上的方便,所以阿弥陀佛用了五劫的功夫来思惟出来这个四十八愿,这样的法门是巧妙再巧妙也没有了,是无上的方便哪!所以密宗就是说了「方便为究竟」,你成佛你觉悟是不是究竟,就看看在你度众生的这个方便上面,你有方便达到了究竟,是彻底的方便,那你的成佛也就彻底了。所以念佛法门是人人都能够修,三根普被,所以法门最为第一。 第二点的是「最为难信故」,为什么说是佛的第一弟子呢?因为这个难信的,你能信哪!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啦!常常还说这个世间连天人什么都在内,都是不容易信受这个法的。而现在你能信,那你是不是第一啊?是不是? 第三还可以补充一句,因为这个是「深契佛心故」,「深」就是很深很深的契入于佛的本心,这个法门是深深的契合于佛的心,你看阿弥陀佛他为什么要成就极乐世界?是为了利益众生啊!佛要这么一个世界干什么是不是?佛自己的自受用就是常寂光了嘛,他还要这个实报庄严土、方便有馀土、凡圣同居土来干什么呢?就是为了利他,而有这样一个法门使得众生都容易达到,都能在这里获得利益,都通通在他这里究竟成佛,这才是佛的本心哪!所以这个就是「深契佛心故」。 所以这样子在这个三方面,因此对于这个难信之法你能相信,而且你还如教奉行,所以就应该称为第一弟子。哪些人呢?我们在座的都是,在座的人数不多,但是看直播的也算在内,在看直播的人就开心了,也算在内。 再有你看世尊初转法轮,第一批度化的五比丘之一的憍陈如,还记得吗?他首先悟道,佛在《增一阿含经》中就称他为我声闻中第一弟子,憍陈如在经中名列第一,他的实德也正是释尊门下比丘四众的第一,恰恰好暗示凡是能够信受本经的人,都是佛法中第一弟子。我们继续看经文: 【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应当爱乐修习,生希有心。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欲令无量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听此法门。】 “上文复劝尊重依止、爱乐修习本经所授之法。” 佛在底下又说了:「是故告汝天人世间、阿修罗等」,佛说所以我来告诉你们,当时的法会诸天都来听的很多,地球的人有两万人在听,一万二千是和尚、七千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合起来整整两万人。这里还说有人世间的天人,还有阿修罗、天龙八部,这个后面还有个「等」,这英文叫etc等等等等,还有金翅鸟、龙等等都包括在内,这来听经的很多,当然还包括前面列出的这些菩萨们,无量无边哪!菩萨还有他的眷属呢!所以我们不要看成这是一个小的法会,实际上它都可以是一个很大的法会,因为我们凡夫肉眼见不到,我们肉眼只是见到现在印度那个灵鹫山,以前告诉大家就一个小小的一个地方,都坐不了两百个人,但是那些境界我们实在是没有办法想像的。 佛就说你们这一切都「应当爱乐修习」,都应当喜爱这个法门,应该感觉到要来如教修行,应该「生希有心」,要生起这个很稀有的难得的心,觉得这个法门是稀有难逢的,不是轻易可以遇到的。 佛说这个话除了告诉现场的听经的人,当然也一定是包括我们啦!虽然我们不是三千年前佛座下在那边听经的人,但是也包括我们,我们也听到这些内容,所以叫做听者有份。 极乐世界凡夫就是阿鞞跋致,无情说法,宝池宝树宣演法音,香光遍满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种种的超情离见,无上稀有的事,这些整体是不可思议啊! 所以信佛的人很多,真正能深信净土的人就不是很多了,这里强调「深信」。有的信了净土是有名无实,他还是迷信,这迷信就不行了,你信愿不具足。 信愿持名头一个,你信就是不够了。所以要生稀有的心,然后要「于此经中生导师想」,对于这个经你应该是当这个就是你的导师。现在佛不在了嘛,那佛的教化就是经典,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所在之处,所以要生起这个导师的想法,我对于导师应该最要紧的是依教奉行,依这个经的指教,我去学我去做。所以一切在法会上的大众,你们都应该爱乐修行净土法门,应该都对于这个法门要「生希有心」,就是难遭难遇,对于这部经要护持,要认识这个就是导师。佛在世的时候可以问佛,佛已经涅槃了,那你以谁为导师呢?佛这不就告诉我们了吗?这部《大乘无量寿经》它就是导师,所以要依止这一部经。 这就是善导大师的那句话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就是说本师世尊为什么要出现在这个世间?只是为了宣说阿弥陀佛广大如海的本愿,也就是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广演种种的经教,另外还开教外别传,全部的目的只是为众生最后归于净土,这是佛的本心,也是弥陀的本愿,愿一切众生「愿速成菩提」,十方的佛要出现在这个世间,他也只是要来说弥陀本愿之海啊。我们这部经就正是说的弥陀本愿之海。净土五经里面,别的经典没有这么说啊,五经里头只有这部经说了弥陀怎么样发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怎么成功的?四十八愿是什么内容? 四十八愿就包括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以及无量无边摄受众生的一切的妙用,四十八愿显的是法身功德,阿弥陀佛大愿之王,四十八条的胜愿,殊胜的愿,正是弥陀万德圆明的本心的流露,条条都是超情离见,不是众生的妄心所能够揣摩所能够估计的,你猜不到,你去想去计算都是浪费时间,不可能。因为这是彻底的殊胜方便,没有一条愿不是为了一切众生殊胜永恒的真实之利,所以在这里头就应该要生导师想。 经文说:「欲令无量众生」,这都是对大众说的话,你们中间有人想要令无量的众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转」,这里又有一个「速」这个字,这告诉你这就是顿法,很快的就能够安住,不是动盪不宁,徘徊犹豫。能安住得不退转,要得到不退转哪!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进一退九嘛,现在要疾速,让别的一切众生都能够住而很安。因为你看一般的众生都是忧愁苦恼,悲痛万端。 而能很安的让他就得到不退转和有这种心,一个是要度众生。一个是要「欲见彼广大庄严」,我愿意看到「彼」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看到极乐世界那种广大无涯无边,哗!多少众生都去往生! 他就没有说,唉呀!这里太挤了,太拥挤了,人口爆炸装不下了! 没有这回事。经文不是告诉你了吗?极乐世界是「宽广平正,不可限极」,没有极限就是「广大」。还有它庄严啊!这些个众宝都庄严,一切万物都是种种妙香之所合成,众宝之所合成。而一一的东西都在放无量的光无量的香,遍满十方一切国土,如是庄严哪!你想到这个,你自己也就生起了一种殊胜的心,自己要摄受佛刹来圆满自己的功德。 所以为什么对这个经文要熟?熟你才能够随时忆念啊,才能够想极乐世界的种种啊,想阿弥陀佛,想往生后的那种快乐,无忧无愁。告诉大家,想这些是最健康的了,因为阿弥陀佛与你同在,有这样的靠山,你还怕什么?所以放心的念他想他,那你一定赚到。 所以这里说了两个:一个是要度众生,一个是自己要愿意来圆满自己的功德。 下来就是这一句说:「当起精进,听此法门」,你要起这个精进的心,来听这个法门。所以今天有你们来听,这都是符合释迦牟尼佛的心愿的,你要来听这个法门哪!现在看直播的朋友也算在内了,你们也算在内了。 这个就是摄受佛土,等于说听别的法门不能摄受佛土,为什么呢?因为全靠自力啊,以当前的众生很少能够靠自力成就的,唯有净土法门同时靠弥陀的愿力成就快而且很稳当。 所以我们大家一路这么学习过来,从这个理上已经证明了,学习《大经解》就是净土的义理,再加上慈净老师的《娑婆生死书》种种真实的例子,那个就是事,那个就是现证,现代活生生的例子,还有古代的《净土圣贤录》、《往生传》等等都给我们证明,只有这个法门才能够摄受净土。 之前不是说了吗?你发一个愿,你这个愿就投在阿弥陀佛的大愿海当中,同时彼阿弥陀佛这个无量大愿之海也摄在你这个一念心愿之中了,所以要这样来圆融的来体会。 也不是说另外我要找个地方,我自己又成立一个什么世界,要跟极乐世界来可以相平等的,这些又都是很执着,是很执着的一些众生的想法啦! 你看我们看十方世界的菩萨,前几品我们学过了,到极乐世界去礼拜阿弥陀佛听佛说法,过后他们就发愿,也要建立一个像极乐世界的妙土,是不是后来也各自的都建立了自己的极乐世界了呢?那就有无量无边这么多的极乐世界了,大家就各据一个山头就做寨主了,不是这样的。 师父以前也没有这方面的体会,最近才体会到,这个愿文告诉我们,他们最后还是「还到安养国」,最后都没离开一真法界的极乐世界,都回归到本处,回归到法身,法身是一,不是二。也就是说到了这个地方,这个言语就不好表达啦!就是自己所摄的佛刹跟阿弥陀佛所摄的极乐世界的佛刹是「不一不异」,所以应该「于此经中生导师想」。 底下这方面还有再补充的,我们继续看注解: “《净影疏》云:「『是故』已下,劝学此经。以此经中说无量寿,闻获大利。故设大火满三千界,亦须从过听受此经,况馀小难。」” 这是隋朝净影的《净影疏》对于这些经文他说:「是故已下..」,就劝大家来学这个《大乘无量寿经》,因为这个经中说了无量寿,所以你听到了这个经,你就得到很大的利益。假设有大火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的火也必须要从这个地方经过,我宁可从这个大火里头经过,也要来听这个经,这是净影大师的话。那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岂但是地球,连太阳系什么什么银河系都烧了,这么大的火,我也要通过这个火去听这个经,这就显示这个经的重要了!然后说「况馀小难」,何况其馀的一点小小的困难。 所以现在有人学了一点佛之后就想什么呢?我怎么念佛之后还碰到一些倒霉的事?又这儿不顺那儿不顺,这说明什么呢?是不是佛不管你了还是什么的?就是说明你最初发心念佛,你那个心就是不对头,你只是求平安求福报,一点点的考验一点点的苦恼,来了一点点困难,你就怪佛不灵了! 你看这里说,有这么大的火我都应该通过去,不应该被这些来阻挡我。哪里能够说我信了佛念了佛修了法,还遇到一些困难的事,我就有点抱怨了?那就说明他最初的发心最初的信念,都要打很大的一个问号。 所以真实发心的人很难,这是说老实话。为什么净影这么说呢?我们继续看下来的注解: “因此经乃是净宗第一经。于弥陀因地愿行,极乐依正庄严,三辈往生正因,两土秽净因果,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等等,摄无不尽也。故应「于此经中,生导师想」。敬依经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世尊复云:凡欲令无量众生速证不退。及为欲见极乐「广大庄严,殊胜佛刹」,愿随佛学,亦自摄受佛刹。如极乐之广大殊胜,普被诸根,广摄万类,以圆满功德者,当起精进心,听受此法门。” 因为这是净土第一经,《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第一部经,把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怎么发愿怎么修行,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如何的庄严,往生有三辈,三辈往生以什么为正因?必须有正当的因,有因才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正因都在这部经里头都说了。 然后说了两土的秽跟净,我们是同居秽,极乐是同居净,这个因因果果,彼土的极乐,我们这个世界的是极苦,这个极苦,这个极苦这么苦,我们还是「堪忍」,所以这个叫做「堪忍」,就是还能够忍得住,所以现在我们还能够坐在这里来听经,这就是「堪忍」,你还忍得住,还能够咬住了牙,不管那一些干扰,每个人都有这些干扰,尤其是家里的反对党,他也听佛法,他也接触佛教,但他就是要跟你作对,但是我们同修都能够坚持自己走的这条路是对的,还是来听经来修行,这个就是「堪忍」啦! 但是这个世界是险极了,很危险哪!现在更是越来越危险!有谁会给你指一条安全的路呢?有时候人到了最后一考验就要失败,十分的可怕! 所以不在乎形式,还是念公那句话,同修贵精不贵多,修行重实质不重形式。 以前讲过了,不在乎你说的怎么怎么的热闹,那些东西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你真正的那个根那是你所种的,实际是它来决定你最后的归岸,最后你去哪里。 我们继续看说到这个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这个经里头这是极高的境界,说到一切空,这个是理。那极乐世界又怎么怎么殊胜庄严,那不都是事相吗?但是要记住!这个事跟理没有妨碍,这个庄严不妨碍寂静,寂静也不妨碍庄严,而且是事事无碍,那就打破了空间,打破了空间跟时间的这一切咯! 由于我们世间的空间时间的这个概念,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一小时六十分钟,一分钟六十秒。在极乐世界一秒钟五万年,小的包括多的,这就是事事无碍了。这个房子里头,包括这些桌子,包括这些人,这个就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我们说这个桌子包括房子,包括整个地球,小的里头可以容大的。那么大家听了就抓头了,这些都是空间的概念。 这另一个就是时间,讲了空间,我们现在讲时间。现在科学家都明白了,爱因斯坦都明白了,空间和时间是人类的错觉,这就是事事无碍。所以极乐世界这一切一切,于一念之间可以同时到很多很多的佛的世界,一个手掌之中可以出无量的庄严之具,小的里头包括多的,包括大的,种种的事事无碍的境界,事事无碍的境界唯有《华严经》才讲得最多,在极乐世界都摄无不尽哪!所以应当「于此经中生导师想」。 大家要知道这不是一部很浅的经,这是一部极圆极顿的经,是圆顿教,所以圆人修法一天,等于普通人修行一劫。这个我们常常听,为什么?因为他「圆」,什么叫圆人?是不是像一个球这样圆圆胖胖的人?当然不是。就是说他的这个见是圆的,我们只能够用见,不能讲见解,见解跟见不一样,他的见是圆的。 但是如果你这一执着,那你就要等三大阿僧祇劫咯!也可以成功,那你就慢慢等吧!我们先走一步了,你们慢慢等吧! 底下再看本品最后一段,释迦牟尼佛又对弥勒菩萨说了,我们看经文: 【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我们继续看注解: “上复深劝大众,坚信此净土法门与无量寿经。首云:「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盖以四弘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何况此净宗乃第一之法,而此大经复是净宗第一之经。弥陀因地发心曰:「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求正觉者首应求正法。故不应自生谄伪之心。「退」指退转,「屈」指弯缩,「谄伪」指虚妄。「设入大火」。「设」者假设,盖谓倘因求法,身入大火。亦「不应疑悔」。当如弥陀因地「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始是深信切愿也。” 经文说:「为求法故」,佛说这些众生要来求这个殊胜的大法,应当要「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你看看又是要这样的心,这方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一些了,你要求这个法,就不要生退心哪!「退」就是退转,往后退。「屈」就是弯曲,弯曲就是我顶不住,我就拐弯了。「谄伪」就是虚妄假的,所以说这是「佞佛」呀!「佞」这个字除非你要看字幕,要不然你不知道这个「佞佛」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们保留念公的原义,意思就是你这是在这里巴结,谄伪就是虚假的,巴结佛,佛是巴结能够感应得了的吗?恐怕只应该被挨打啦!当然佛慈悲不会打你,但是护法神会执行任务,所以还想要去巴结? 因此告诉你,不要生出这一种的心来。求法就是要直心,而且要求法就是要发四弘誓愿,这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何况这是净土宗第一之法,而且这个也是净土宗第一之经,而且也是整个佛教当中的第一之经啊!日本人就是这么说的。如果中国人说了,就会有好多人要反对咯!那日本大德就是这么说的,那《华严经》也比不了这个经啊!在中国过去就是不敢这么说,蕅益大师他胆子大一些,莲池大师也就是让给了《华严经》,说《华严经》是全圆,我们这个经是部分圆,客气一点,谦虚一点。这是第一之经啊! 下来就引了念公有一段他的论文,他在一九九〇年宣读于日本第三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重要论文的内容: 第一个就是说明为什么《无量寿经》是净土第一经,他说《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盖由于经中宣示弥陀因地之殊胜大愿与精进行持,极乐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辈往生之条件与正因,娑婆秽土之五恶痛烧,一乘愿海之不可思议,万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为体,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为相用,广摄一切善法,普度九界众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称顿教。因最易最稳出三界,而号易行。一切含灵,依此度脱。当来经灭,独留此经。中国大德讚此经者,不胜枚举。日净宗大德道隐师讚此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盖因此经不仅为净宗纲要,实为世尊一代时教之指归也。」 很精练的这一段内容都告诉你:这个《无量寿经》是第一经,还不能只是说是净土第一经,是佛教门中的第一经。这些内容都是重中之重!重点当中的重点!能够引起佛教界的高度重视!如果要详细来说,可以说上一堂课。 再有一段也是念公的开示,说明《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的原因。师父也引了过来大家再体会体会,虽然有些地方是听过了,但是多听可以让大家重视,何况这个视频将来放到网上去,肯定还有很多人没有听过,所以我们来看看: 《无量寿经》称为第一经的原因,虽然《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是一部经,但是我们要把《无量寿经》称为第一,就是因为它是最完整的了。我们读了《阿弥陀经》,阿弥陀佛是怎么成佛的?阿弥陀佛发了什么愿?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怎么才能够去呢?这些内容在《阿弥陀经》就比较少了。所以称为《华严》的三部经-《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相当于般若的三部经-《大般若经》六百捲、《金刚经》是中本五千多字、《心经》是小本二百多字。所以《心经》就非常的扼要,但是《心经》非常难讲,《阿弥陀经》也是这个意思。《心经》它的内容就很扼要,它没有这么详细。那么大家还是喜欢读《心经》,这个对一般人都很合适。 这个净土法门也是如此,《无量寿经》当中就讲了阿弥陀佛当时出世是个国王,那时候是遇见了佛世间自在王如来,他看见了佛之后就舍弃王位出家,所以我们佛教它不是靠宗教来谋取什么利益的。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嘛,他放弃了王位,放弃了现成的国王,他肯定可以继承王位当国王的嘛,然后他又放弃了他的眷属,放弃了什么什么了。 不像别的宗教,他们都是生在什么很贫穷的人家,或者是一些什么原因,我们当然也不是这个意思啦,或者人家会误会,他要依靠宗教什么来出人头地。 佛教不是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还沿门要饭呢,我们知道是托钵啦,但是中国人说要饭的,是不是?所以许多佛都是如此,你看达摩也是王子,还有我们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化身,那也是朝鲜国的王子,那些都是王子的身份。 所以念公说我就亲眼看见过一个王子出家当喇嘛,在重庆是不丹的王子,他们两个很相似。 我们这里大家应该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啦,我们马来西亚就是有一位,他的父亲是我们这里电讯界的巨头,很有钱,但是他的儿子不要你这些钱,他跑到斯里兰卡去出家去了。 有一次我们到槟城北部去办一些讲课的活动,有同修还安排去到一个槟城很出名的升旗山,结果去到那个地方,找到一个可以给我们办活动的地方,相当大的一个地方,很多很多房间,很多这些设备,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个就是属于这个到斯里兰卡出家的,他那个电讯局巨头的儿子属于他的,他也很少回来,他也不要回来,他乐的在斯里兰卡修行。 那么在《无量寿经》里面,阿弥陀佛也是国王叫世饶王,也就是王位他都不要就出家了,然后勇猛精进,他就发了大愿发了四十八愿,后来四十八愿成就了,然后成就了极乐世界。 经中说我们怎么能去极乐世界呢?里面就有说到三辈往生了,上辈、中辈、下辈。接下来也告诉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种种的烦恼、种种的罪报,现生的苦恼以及来生的苦恼。所以这个经就非常的complete,非常的完整,里面也把我们不但是学佛的应当念佛。而且还说到我们做人,要为人忠孝要忠信要正直,不应该做种种不合理的事情,说了种种的告诫,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双照,双照就是两方面都能够照到,就是照真达俗的意思。所以这部经称为净土宗第一经,它也最合乎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 我们这个经中弥陀发愿:「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你去供养恒沙这么多的圣人,你不如很坚定的很勇猛的来求正觉,正觉就是自觉,我们是为了要觉他而修持的,不是就为自己,所以这一点我们是要提高的,就是要从这方面来提高。 有很多人都是想到他自己,我念佛就是希望平安,就希望变得聪明,能够出人头地,要健康长寿,又要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我临终也要比别人舒服,而且将来要生到下一个世界的时候,下一辈子我到的地方也要是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因此我要念,我要行,我要修行。这个当然比不相信的就来得强多了,但是这不能成为正信。 一个是我们信佛是为了觉他,要使大家都觉悟,是利他的这个行为,是为了利益大众,不就是为自己,这一点就跟他们那些搞气功什么的完全不一样,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而且搞气功的人就是想,我这个修练之后,我就健康长寿,我就不死了,我就出现奇异功能,出人头地,我做别人所办不到的事情,别人都来信仰我,我就是大师了,我死了之后,就变成了金丹九转,出个胎儿最后就不死了。这些种种他就是从自己出发的,很多都是为了自己。 佛法不是这样的,我们再来看看释迦牟尼佛对他自己在所谓世间的一切东西他都满足了,而他最后都把它全部抛弃了,为什么呢?他要解决生死的问题,就是对他父亲来说,他父亲也有这个生死的问题嘛,是不是?那怎么办呢?这就是属于利他。所以他头一次看见鸟去吃那个虫子,他就觉得奇怪,感觉这个人对世间的生物为了生存就互相的杀害,太可悲了!所以是这个出发点,就是跟一般人不一样了。 不是看这个人有气功这个很好,我要有这个能力多好,都是为自己。 佛第一次动这个念头就是看到鸟吃虫子,然后看到老啊病啊死啊,这是谁都不能避免的。那么他的父亲就跟他说了:「你看见鸟吃虫子都慈悲,对我你就不慈悲啊?你要出家,我就死!我就去死!」广东话就说「我死给你看」释迦牟尼佛后来一想,我不能为父亲解决他这个问题,那我留在家里也没有用,那我决定出家了,为什么呢?是为了解决这一种为了生活就互相残杀,为了归宿就是老病死这个问题,谁走到最后都是免不了这个的,今天都很健在,当然将来就是老病死。 你看我们老了之后,体会这个老跟年轻就是不一样的,你装不了的,是不是?老是一苦,年轻所能享受的,老了就享受不了了。 念公说你现在再叫我去溜冰,我就是要上,我就是再有鞋子上这个跑场,孩子都不让我这么做了,你就享受不了那种飘飘欲仙,你就飘不起来了,这就是一苦。 佛他这是为了利他,怎么让众生可以彻底的离苦呢?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啊,为了利他,让他得到最大的利益,离苦得乐才是最大的利益。不是就是请他吃一顿饭。要让他得到最大的利益,真实的利益就是使他觉悟。 我们不是那一种就是做一点点小恩小惠,一点假的什么不彻底的,得到一点点暂时的好处,甚至有一些还是骗人都有啊,只是给予大家一点点好处。 我们是要真的使他得到利益,得到救度,而且是永远的救度,那就是要让他觉悟啊! 你要使别人觉悟,你自己不觉悟行吗?自己在那边睡着了,还在打呼,你说我会叫别人起来吗?哦!大家要醒啊!不要睡了!你还在说梦话,你可能吗?你还在梦中,正在那边做美梦,所以是不可能的。 要觉他就要自觉,既然觉悟是最大的利益,那么自觉当然自己也得到利益了,是不是?所以弥陀发的愿就是「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这就很能说明真实的问题了。所以就是说应当要坚信,告诉你不要生这个「退屈谄伪之心」,就算是入了大火,当然这个大火是假设的啦,假设你身陷大火,身陷最大的灾难,你求了这个法,身在大火里头招来这样的祸,你也不要怀疑,不要后悔。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就说了「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这个「诸苦」包括到了地狱的那种苦啊,你在这个大火之中也不应该疑悔。 佛就怕众生不懂,所以就问:「何以故?」为什么呢?底下就说明这个意思了。我们看注解: “「何以故?」乃世尊自问之语,其下则从正反两面,深显其义: 一、正者,如《菩萨往生品》所明,彼等无量无数十方世界诸菩萨众,皆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信受奉行,悉生极乐。 二、反之「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下一品中复云:有一亿菩萨以不闻此经,而退转于无上菩提。是从反面以劝坚信也。末后总结全品,慈悲咐嘱,谕云:「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一个就是从两方面来说的一反一正,从正面说:「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无量无边的亿,「亿」就是万万,无量的万万的菩萨,都要求这个微妙的法门。「尊重听闻」,要听而且要尊重的在听。「不生违背」,对这个经里面的话,不要违反,不要相背,相背就是差一百八十度的那就背了,叫你往东,你往西。「违」也是违反,都是一个意思。所以一个就是正面说,说多少菩萨都求这个法门「尊重听闻」,不会违背,这是正面的。因此大家不要生「退屈谄伪之心」,这是从正面来劝说。 从反面来说经文说:「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多有」就是有很多啦,有很多菩萨想听这个经而得不到。大家可能会觉得好像夸张了,你看这个就是今天我们现在人手一册,但是这是多少亿菩萨想求是求不到的。《无量寿经》至今出版的各种版本数量不少,各种版本就是有小本的、大的、中的,各种各式各样的一种装订的,一种印刷的,而且全世界的净宗学会都以这个会集本作为主要的正修。你看净空老和尚生前也讲过三十多次,其他法师居士都在讲,像师父我在印尼净宗学会的密集熏修导读课程,前前后后复讲了老和尚的四册讲记九次,然后二零一八年在湖南湘潭妙音寺介绍《无量寿经》,一共是六十三讲。那我们这里七宝从二零一七年开始就介绍这本《大经解》,也就是念公依《无量寿经》会集本而作的注解,所以这种因缘不是说大家已经超过这些菩萨,而是我们应当相信宝贵这个因缘哪!这个因缘确实难遇,这个机会不会再来的。 念公突然间说了一句英文,念公他有跟外国人学英文他说,Time and tide never come back again,时机跟潮水不会再来的。这个不会再来就是说的「稍纵即逝」,劝大家要把握住这个机会。 所以你看古来那些大彻大悟的人,他就是当机他就是立断,叫「当机立断」,他掌握住这个机会了,「稍纵即逝」就是你稍微放松一下,它就跑掉了。佛说这些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佛有没有夸张啊?有没有骗人哪?佛不骗人的。 现在他有这个因缘来说这个法,所以很多事情大家都要注意,大家有时候听了一点密咒,听了一点密法,都要知道这是非常难遇的,这个我们都不知道啊,只有念公他是密宗的真正的金刚上师,所以他才有这方面的理解。他说贤劫千佛里头没有几个佛说密法的,释迦牟尼佛是一个,释迦牟尼佛之后要很久很久才有佛来密法,所以大家也不要太自卑,自个儿现在是不行,确实是不行。 但是你说不行,可是自己本来是佛,自己又再有这样的机缘,遇到这样的大法,也不应该错过自己的这个机会,不要把自己应当挑的担子把它给甩在一边了,应该承担起来。所以佛就劝大家:「是故汝等应求此法」,就是这个意思了。 佛是从正反两面来劝,这个就是「非是小乘」而且是「第一弟子」,这就是第四十三品主要的论点。 那么我们还有一点时间,我们继续看紧接着下来的一品: 〈受菩提记第四十四〉 这个第四十四品就是劝说法的人,当然还是继续前品的内容,另外增加一些对于说法的人的鼓励,我们先看看一段前面的注解才看经文: “北京净莲寺长老慈舟老法师《无量寿经科判》,谓本品内容为「法师不退得记为劝」。其意为能演说本经者,信行不退,即得受记,以此普劝法师以及大众也。慈老之判,契合经旨。本品文,初明说法得利。中段明不闻退转,并劝为他演说。末段受菩提记。” 好,我们开始来看这个经文: 【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摄取受持,当获广大一切智智。于彼法中广大胜解,获大欢喜。广为他说。常乐修行。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于是法,若已求、现求、当求者,皆获善利,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种诸善本,应常修习,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我们继续看注解: “「正法灭时」。一代佛化,历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时。嘉祥《法华义疏五》曰:「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末,谓末法时。」 所云正者证也。像者似也。末者微也。” 经文说:「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在以后乃至到了正法灭的时候,佛的这个一代时教它要经历正法、像法、末法这三个阶段。 嘉祥师就说了,佛虽然入灭了,可是法的仪轨仪式没有改,那叫做正法。佛入灭时间久了时间长了,「道化讹替」,这个道这个教化,「讹」就是错。「替」就是把别的东西都混进来了,冒充佛法的这个就叫做像法。「转复微末」,「转」是又更进一步,更进一步变成微末,都是些末节,微细的末节就叫末法了。 「所云正者」就是证,证道。「像」就是相似。「末」就是微微末微小了,没有什么了。我们再看注解: “又青龙《仁王经疏三》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证,名为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证,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证,名为末法。」 至于正像末所经历之年数,诸经之说不一。古德多采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说末法为一万年者,如《大悲经》。)故知佛法住世尚约有九千年也。「正法灭时」,广指像法与末法。当前正是末法之时。此时之众生,善根逊前,但其中必仍有过去生中广修功德,当前供佛念佛之人。故云「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 那么青龙的这个《仁王经疏》它说:「有教有行,有得果证」叫做正法。教也在,人也在,也有人在修行,有得到证果的,得到证的,这个叫做正法。 下来说:「有教有行,而无果证」,教也有,修行人也有,但是得果跟证道的人没有了,这个是像法。 「唯有其教」,最后只剩下一个教,「无行无证」,也没有人正式修行,当然更没有人证果,这个叫做末法。 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有这个教啊是不是?你到哪儿去,都有庙也有塔,大夥全部都在那边念经,大夥也敲钟打鼓呜噜呜噜在那边念,但是不是真修行,心里面不知道在想什么,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所以这个时候就是「无行无证」了,无行,你还谈什么叫证啊? 这个年数有许多的说法不一样,我们就采用一个比较多的说法,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就采用这样子的说法。所以到现在大家流行的这个佛历来说,现在是佛历的二千五百多年,正好正法五百年也过了,像法一千年也过了,末法也过了一千年了,那还有九千多年。按这个古老的说法,那已经是三千年了,那就是说末法已经过了一千五百年了,还有八千五百多年。 就是说的这个法灭了,到了法灭的时候,广泛的就是说,指着这个像法跟末法,因为像法已经在那边一点点灭了,那么这个「讹替」就是假的就来了,别的来替代了,就是来冒充了,或者是说来混淆了。 念公就说有人印了一本书《西方极乐世界游记》,这个我们同修可能有看过,这个我们之前提过了。念公说那个荒唐透顶,很多人印了拿来流通,所以群众的水平太低了,它完全违反了圣言量,完全是骗人的这个东西种种的。所以就是说,这里说就是「讹替」,这个造假的人很多。念公还说上次大家听的那个什么黄念祖居士念佛,美国传来的,念公说那根本不是我。所以作假的人就是遍天下可以这么说。念公说像我这个无名小卒,冒充我的名干什么呢?这个就是好事者之所为。 等到正法灭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怎么样呢?众生的善根就更差了,到了末法就是「无行无证」了,所以到了法灭的时候,人的根器就更差了。 可是还会有众生是特别的特殊的,这只是指着一般的啦!但是其中必定还有例外,就是正法灭了的时候,到了像法末法,一直到最后法都要灭的时候,必定还有在过去生中广修功德,现前还供佛念佛的人,还会有这些人吧?虽然不多,但是还会有啦,肯定还有啦,那我们在座的也是啊,我们这么多同修也是属于这里说的啦,说什么呢?说过去我们都广修功德,我们过去也是念佛人啊,要不然你现在怎么会接上去呢?你又不见得别人接上去,为什么是你接上去?别人就不接这个念佛法门,是接别的,那些做善事种种的是不是?所以都是有前因后果的。 那么这一品开始,这第一句的经文我们先念一念,我们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先把第一句经文念一下: 【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 好,这个经文的解释跟着还有注解的内容,我们明天还有一堂课,我们才继续的一起来学习。 好,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