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3/17 22:54:00瀏覽181|回應0|推薦1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28集 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这一品〈勤修坚持第四十六〉接着下来的内容,下来有一段相当长的注解解释这句经文「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首云「常念不绝」者,「常念」首指常念本经。如本经《往生正因品》中,劈头第一句便云:「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正是此处「常念不绝」之意。《非是小乘品》云:「于此经中,生导师想」 又《受菩提记品》云:「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 世尊悲心无尽,普摄无馀,故频以持念本经为劝也。世尊力劝持念本经者,盖经中所宣正是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无上大法。行人但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万修万去。 故知行人受持此经者,即应依教奉行,如佛训诲,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故知「常念不绝」,究竟所指,则在常念此一句名号也。「不绝」者,净念相继也。 行人果能真实发心,老实念佛,唯此一句,念念相继。则必定「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临命终时,佛来接引。慈悲加祐,令心不乱。决定往生,迳登不退。圆生四土,究竟涅槃。 故佛慈示「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捷」者迅速捷疾也。又如捷径,指径路也。是谓持名一法,乃修行之径路,老实持名则得道迅速也。盖以信愿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果觉因心,故得道捷。 因唯此持名念佛之法,是弥陀大愿之本,最易下手,最易成就,故称易行法,号径中径也。” 第一句就是「常念不绝」,「常念」是念什么呢?当然在我们这个经里头所谓「常念不绝」,首先就是念这部经。在〈往生正因〉中,〈三辈往生〉之后就是〈往生正因〉,〈往生正因〉中第一句就是「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所以在这里强调的是「相续」,要求「昼夜相续」。 大家现在不是不在那边修持,就是不相续呀!所以这个最要紧就是要能够相续,听了这个经典就受持就读诵,书写供养然后就礼拜。 「昼夜相续,求生彼刹」,所以念这个经可以「求生彼刹」,念经可以往生的,因为经里头都是佛号。〈往生正因〉中这几句话就是这里说的「常念不绝」的意思。 〈往生正因品〉就说到要常念这个经,念就是受持。大家还记得吗?在〈非是小乘品〉也说「于此经中,生导师想」,对于这个经,你应该当为导师啊!是引导你走向正觉的指导老师。 〈受菩提记品〉也说「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反的,「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这个人临终的时候,哪怕是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火,他也能够超过,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就足以显示这个经的重要了,不听闻这个经就退转了。听闻之后,在这种极艰险的环境之下,那个三千大千世界都着火了,你都还能够往生啊! 所以就是说在这个核子弹爆炸,那个蘑菇云都已经起来了,你这个念佛还照样能够往生,阿弥陀佛还怕你那个核弹吗?以前常常说,对阿弥陀佛来看这个核弹,这个核弹像鸡蛋一样,就像玩具,对阿弥陀佛来说这是玩具啊,这个很合逻辑的very logic。你比较一下,常常说那个二度空间的蚂蚁阿德阿顺,你叫阿德阿顺来看我们,哇!看都看不到啊!那我们看天人也是这个样子。那阿弥陀佛是在无数度空间以外的那个世界,肯定那个就是大得不得了了!他在回头来看我们,你发射核弹还跟你怎么样子去拦截,你还要拦截,就抓住了嘛,就抓住了没事,所以请阿弥陀佛来拦截核弹,是最可靠最有把握的是不是? 这就是世尊的悲心,怜悯众生,所以劝大家要持念本经,因为经中所宣说的正是阿弥陀佛的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就是这样的无上大法,修行人只要能够听到这个法,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可以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真实修行一定可以去。 但是现在看见有许多佛教徒并没有去,因为有许多佛教徒还够不上摆在「万」这个字里头,「万」这个字里头没有包括他。你要真修行才算哪!真修你还不要做反面的工作才算。有许多人在做反面的工作啊,那你就不属于这个万修这一类的了,你这就都要打个问号是吧?你真修那就万修万人去,所以行人受持这个经那就要依教奉行,如听见佛自己亲自的训诲一样。就真正不要以为佛在三千年前,现在佛不在了,但是你受持这个经的话,你就要当着经里面跟你说的,就好像佛面对面跟你训诲一样,就是跟你教训训导一样。 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句我们都很熟悉了,这是祖师彻悟大师的话,师父常常提的,所以这就是「常念不绝」了。 底下就说了,你念了经之后怎么样呢?当然我们这个经就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个宗就是宗旨,也是修行的纲要,修行的纲要就是叫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念了这个经,那就要依教奉行,最后还是落在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所以说到彻底,「常念不绝」那就是要念那摩阿弥陀佛,要念这句佛号不绝,不绝是什么意思呢?不绝就是「净念相继」,所以大势至菩萨就是这样,就是念那摩阿弥陀佛,你老这么念,一直这么念,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得心开」,就开悟了,念佛可以念到开悟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的这句「自得心开」,就是禅宗的「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你见到你的本性了,然后「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再需要任何其它的方便,你就心开了。不是开心了,开心就乱就麻烦了。心开就是开悟,所以念佛一样可以开悟。 修行人只要是真实发心,但是我们要知道发心不难,难于真实,你要真实的发心。 有的人就是为了好些好些这个复杂的面子的问题,什么这个那个也来作功德,他不是真实发心的,他也是发一点心,但是不真实。 所以告诉你要老实念佛,你这个得老老实实的念佛,这个也没有什么技巧的,有什么技巧?开口念就是了有什么技巧? 所以大家总是不踏实,念几声又想改,又想看到又觉得别的好,别的我也是念上它一点点,那你对于你原来念的这一句,你的信心就很小了,你对于原来念的那一句你是怎么信的?你到底是信还是不信?你要不信,总觉得它不够,那还得添点别的什么才行,那你原来的那个信心到哪儿去了?所以要老实念。有的就是一直在希望这个..在盼望我念了之后我就会得点什么,我要有一点什么不同的,有点什么不同我就可以炫耀,这完全是修罗的道路,修罗就是Asura阿修罗。幸亏你没有得点什么,你要得点什么,那你就变成阿修罗了,幸亏你原来修的是佛法,这个有他力的加被力,没叫你得点什么,你要得点什么,你早就已经列入修罗的队伍了。 所以师父最不鼓励同修谈一些什么往生的瑞相种种这些了,这是为了保护你们,不让你们变成Asura变成阿修罗。 所以要老实念,告诉你「唯此一句」,你念什么就念什么,不是那个五花八门的,好像是相当的多姿多彩那种的,不行啊!要念念相继,一句顶一句,一句接一句,那就是「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你老是这个样子做,那就是大势至菩萨说的染香的人,你看那个售货员,那个茶叶店的售货员,他身上就有很好的香味。相反的,那个卖鱼的售货员,你多远都闻到他那个鱼腥味,他自己本身不是鱼,他就是有鱼腥味,就是那个味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因为是长期熏的这个缘故。 所以佛教用「熏」这个字非常非常好,《无量寿经》里头这些话就是在熏大家,你就变成「如染香人」,在香的味里头久了,你自然就香了嘛!你也并不一定要在身上带着这些香,都不需要,不需要带着什么香精香料,都不必。前面讲了那个茶叶店的那个售货员,他这个气味就挺好的。那个卖鱼的,你老远都能够闻到,唉呀一股鱼腥味。这个就是「熏」啊!所以就是说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就在这个时候,你就心开意解了,念佛不但是往生,有人把它解释得不够圆满。 念公说有一天我听了这个人的录音里面,他就没有把这个事情讲圆满,他说这在临终,他就发生效果了,佛就来迎接了。大家要知道不仅仅是在临终啊,你老实念,在平时它就会出现,「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些都不是在临终的时候,是临终之前就出现了。不过一般人就只有在临终,因为你的功德不够,但是不见得只限于临终,所以常常说念佛不是临终或者是死后才看到这个效果这个effect的,不是啊! 你看下来就重复再引了这个例子,说的是晋朝的一个穷人,他发心念佛念了几天,阿弥陀佛就出来说法啦,不是这个木头雕刻的那个佛,是真佛在他的面前跟他说法,他就在活的时候就得到无生法忍,所以念佛他现在就得了无生法忍,他临终还是佛来接他往生,这是肯定的。不是活的时候佛来跟你说法,到临终哎呀佛忘记了,佛太忙忘了来接你了,绝对不会的。但是不是说就只有在临终才显现这个作用,当然临终接引那这就是指着在临终了,不然怎么叫接引啊是不是?但是他临终之前就见佛了,佛就给他说法,他就得了无生法忍。 那韦提希夫人不也是一样吗?《观经》上面说韦提希夫人她就是见到了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给她说法,她就得到无生法忍,还有五百个宫女都有很大的进步,这不就是活的时候就得到了法益了吗? 所以你如果只说成是临终才有这个效果,那你就说得不够圆满了。 临终的时候佛来「慈悲加祐,令心不乱」那决定是往生的。所以这一般的修行就是要靠这个「慈悲加祐」,这很明显就是他力法门,靠着弥陀愿海佛的加被力,迳登不退。圆生四土,究竟涅槃。 所以佛就很慈悲就开示说要「常念不绝,则得道捷」,你老一直念,不要中断,不要在这个中间有断断续续的,不要停止,你得这个道就很快了。「捷」就是捷疾捷径。得道这个是《吴译》的话,「常念不绝,则得道捷」,那么在汉吴的时候,古时候通常有用「得道」,你看释迦牟尼佛成道证道,用这个「道」的地方很多,有用「道」这个字。现在当然有一点变化,不大用这个道字,所以有的时候就用什么呢?用「成就」,什么什么的用道字的地方就相对的减少。其实所谓得道也就指着这个觉,也就是觉悟的觉。所以这个时候用得道证道,就是现在所说的大成就,尤其是在密宗常常用这个大成就者,无上的大成就,大觉悟,彻底的觉悟,以这个为道,「常念不绝」得道就快,就容易得道,也就是容易觉悟,彻底的觉悟究竟的觉悟,「捷」就是快。你看就说那个捷运,捷运就是那种很快的交通工具,是不是?也就是说这个是修行的径路,最短的一条路,你老实去念佛,得道就很快了。因为信愿持名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以这个果觉作为因心,这个大家很熟悉了,常常都听到这样的说法。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是果觉,是法藏比丘万劫千生修行成就的这一个名称,是万德的结晶,万德之所成就,万德之所庄严,因此这个名号里头就具足了万德了,所以这个是果人的觉悟,然后把果人觉悟的这一个万德洪名,作为我们初修行人在因地中的这个初心,我们现在这个修行的这个心,我们发心念这句佛号,我们的心中所念的就是这句阿弥陀佛,这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在这上头了,这就成为我们的心,现在我们的心就是弥陀的果觉,这句话大家要好好的去体会一下,我们的心就是弥陀的果觉啊!所以果觉因心就在这里面了,你要知道你的心就是佛的果觉呀!这个知道的人太少太少了。 所以《弥陀要解》里面就有这两句话,这个我们也是常常提的,「从事持达理持」,你说要你理持,你没有办法下手,什么叫理持呢?你不懂你也做不到,因为很多很多法门你都只是说一说,当然你是要知道,知道是应该的,但是你做不到啊,理持是念法身佛,念自性佛,你怎么可能一下子就直接进入到理持呢?你要有一个方便嘛,这就是佛慈悲的地方,给了我们一个方便,是不是?方便就是从事持下手,事持你才有希望暗合道妙,所以最殊胜的方法就在这里了,比别的法子都殊胜,你暗合就是不知不觉你就巧入无生了,你就「即凡心成佛心」,就是你众生的这个凡心就顿成佛心了,这就是两句《弥陀要解》的话,它不是在一块的不是在一起的,念公把它搁在一块正好是一副对联,「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一副很好的对联,净宗的奥妙全在这两句了,所以大家要常常的来念这两句,念多了你自然就入了那个境界了,你的体会就越来越深了。所以为什么要用持名持咒的方法呢?就是这个道理,让你从事相上你去受持之后,你就不知不觉进入理持了,说理持你不明白。 就好像佛教他的父亲,也是教他念佛,这也是事持,他父亲就说:「你有这么好的方法,为什么不教给我呢?」佛就说:「你不行啊!」所以佛都是最孝的,教父亲也是教他念佛,没有教他那些什么真如实相,第一义谛那些的,这些你怎么下手啊? 你下不了手啊!为什么下不了手?因为告诉你是「起心即错,动念即乖」,乖就是走样子了,你心一动就错了,那你怎么下手呢? 所以阿弥陀佛就知道这件事情,所以就想出来这个方便的,给你这句阿弥陀佛你去念,念来念去就不知不觉,你就很诚恳老老实实的,不知不觉就暗合道妙了,这个暗暗的合了这个道的,最妙的这个地方了。你别去管,你什么都不要管。但是如果你一动念头想去管它,你在想我这个到底合不合?合了没有啊?你一管它就错了,就不老实了。老实念就这一句,念那你就是「即凡心成佛心」了,所以你得道就快了。 而且念佛这个法门是阿弥陀佛大愿的根本,所以日本人说这一切经典要跟《华严》来比,别的经都不实,只有《华严》是实,《华严》如果跟《无量寿经》比,《华严》不实,《无量寿经》才实,《无量寿经》全部的经文要跟四十八愿来比,四十八愿是实,其它的就不实,四十八愿当中各个的愿文,你要跟第十八愿来比,那只有第十八愿是实,那其它的都是权哪!再看回第十八愿就是十念必生,这个十念是念什么?念阿弥陀佛,这不就是「事持」吗?「唯说弥陀本愿海」,弥陀本愿之海就是这个第十八愿,这个是根本,第十八愿就是十念必生,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法门的这个特点,为了这个大愿,弥陀就替大家想好了。 所以前面说过了,释迦牟尼佛教父亲也是教他念佛,阿弥陀佛早就给你想好了,这个是下手最容易的,连小孩子都会念,这有什么难呢?而且最容易成就,即凡心就成佛心了,你看多顿哪!没什么需要你懂这个,又需要懂那个,有这个要求就不算普了,不能普及了,就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做得到,那就不是弥陀的原意了是不是?你就老老实实的念,就正在你念的时候,你凡心就成佛心了,你不要去想七想八,就是告诉你不要去琢磨,琢磨就是在那边想在那边分析研究,你这一搞那就不是了,那就走样了。 所以这个法门称为易行法,径中之径,上头说「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最后叫大家念《无量寿经》,念佛号,有人持咒,那就不要妄增分别了,因为你看《净修捷要》里头不是说了吗?「称名无异持咒」,称名跟持咒没有分别,所以《净修捷要》是谁作的?夏莲居老居士莲公,所以里面的话都是大德的话,夏老师莲公他是大德,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听这些大德的话。 不要自己老有主意,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东听一句西听一句,这叫做什么?这叫做盲从,那你这就很难了,你遇见了善知识就跟没遇见一样,对于他的话你也听进去了,别的话你同时也听进去了,所以你这个就变成一个大杂烩,前两天讲的拼盘啊,到处听人家说,就是不听佛说。 所以告诉你都是要专一,老老实实的修行。好,下来我们继续看注解: “「我法如是,作如是说」,此两句,真是「佛语梵雷震」「说法师子吼」。直似金刚王宝剑,割尽一切情见,全显如来本心。以佛心印,印证本经,故云「我法如是,作如是说」。 直截说来,此之二句即印证前之「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字乃释尊自称。盖谓我之法即是这样。所以即如这样而说。所说为何,即「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此四句当一气读下,蓦直参去。若能契会,方知净土一法,圆融绝待。 又如禅宗六祖为人印证曰:「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六祖之「如是」,亦即本经中之「如是」也。” 佛说「我法如是,作如是说」,这一句非常殊胜,所以就是要讚歎这一句就是「佛语梵雷震」,佛语如雷之震啊!「说法狮子吼」这就是狮子吼,狮子一吼,百兽脑裂都吓坏了,这一句话就是狮子吼了。「如金刚王宝剑,斩尽一切情见」,把你这种分别情见都斩断了,斩断了之后所显现的,那就是如来的本心哪!拿佛的心印来印证本经,所以说「我法如是作如是说」。 这两句是印证什么呢?我们也可以说就是印证前面说的「常念不绝,则得道捷」,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佛就是告诉你说我的法就是这样,现在我就是这样说的,来印证前头所说的,也可以理解为整部这部《无量寿经》,我的法就是这样,我就是这么说的,跟用这两句来印证这个是一样的,因为只印证这两句,这两句所指的这个念,就是念《无量寿经》,念《无量寿经》就是念佛。 念经怎么是念佛呢?念经就是念经,怎么是念佛呢?以前常常跟大家说过,「念」这个字就是今心,就是当下你这个心,后面佛是觉,当下你这个心是不是觉悟了?那你念经肯定也是觉悟嘛!所以你在这里头就没有分别了,念经念佛就没有分别了,就是有两种说法,但实际上是一回事,那我们就不管它了。 下来说到六祖当年给人家印证的时候,都是这一句话说:「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像永嘉禅师到六祖那边来求印证等等这些,六祖都是这么说的。还有在六祖那边,六祖问了他一句话,几年都答不出来。几年之后才答出来,最后这回是开悟了,你自己开悟没用啊,不是你自己说的,你要找人给你印证。所以这些开悟了的那些禅宗的大德,都到六祖那边请六祖给他印证六祖给他印证都是「如是如是」,肯定了就是这样,「汝如是,我亦如是」,你是「如是」,我也「如是」,六祖说他也如是,六祖是开悟的嘛!你的开悟跟我的开悟就一样了。 所以这个王上师,念公提到这个王上师就是念公他密宗的师父,念公说我在天津的时候,王上师给我回的信也是这样,「如是如是,汝如是,馀亦如是。」 说这个话,你自己非得要如是啊!「如」什么「是」?如你自己是开悟的那个「如是」。如果你还没有到那个开悟的境界,你不能随便跟人家说:「你如是,我也如是」结果两个都不是。 所以这句话都是最彻底的印证,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如是」就是这样。这里佛说「我法如是,作如是说」,我的法就是「如是」,我所说的就是如是说,我作如是说,这个「如是」跟六祖的「如是」,是没有分别的。如是如是,就是如是啊! 第一句「我法如是」,念公说我们就勉强给它画蛇添足,所以有的时候这个还是必要的,不是说画蛇添足吧,起码是牛奶里面加点水,有的时候有些人也是有这个需要,他就愿意添一点水他才肯喝,其实你这一添,那就很淡了味道就淡了,那就失掉了原味了,有时候就是不得已,现在这个也是不得已,师父就是常常这样的不得已,当你看到下面在座的就是这样..是怎么样呢?就是这样的...那你自自然然就会做一些补充,那这个味道充一充就淡掉了,幸好念公的原话我们还能够一直保留着,这也就没有对不起念公了。因为你不是这样加一点料,大家早就睡着了,怎么会感觉一个半小时这么快呢?就是这个原因了。大家不知道早期在七宝介绍这个《大经解》的时候,加了不少这个无厘头的话,无厘头是广东话,是为了不让大家来睡觉也有功德,后来就上字幕的时候都把它给删除了,觉得这些话有的还有一点不雅的,所以都删除了。念公这里也是这样的说法,就是因为听到念公这样说法,那师父就放心了,放心什么呢?放心就多加一些脚给这条蛇。好,我们继续看下来的注解说: “又「我法如是,作如是说」上句即我法是如。下句即所说是如。此二句表我之所说,即是我法。我法是如,故我所说即是如如。” 下来解释这个内容大家要好好的去听,看能不能听出味道来啊! 第一句说是「我法如是」,「我法如是」这个如什么呀?就是说我法是如,这个就是经典一开头的那句「如是我闻」,就是这么解释,「如是我闻」嘛,「如」就是我闻如是,我闻的是什么呢?就是说的这个「如是我闻」是我闻是如,我所听的都是「如」,所以「我法如是」是我法是如。 下半句说「作如是说」就是我所说的是如,我的法是如,我所说的是如,那么我所说的就是我的法,我的法就是如,所以我说的就是如如。我所说的就是如,我的法就是如,所以我说的,就是如那个如。 好料叻!为什么好料?常常说听到一塌糊涂,就只知道这个好料啦!大家听了之后能如不能如啊?这个如就是说的是「本来」,所以有一句话说「法尔如是,本来如此」。 我们众生就是把它搞到很多很多,很多七七八八枝枝节节的,所以它的本来就变成不是本来了,那么就不「如」了,不如那个「如」了。 下来注解还有更殊胜的解释,我们来看下来的注解说: “「如」者,真如,亦即真心、实相。即经中「真实之际」。本经之体,即真如、实相、真实之际,故云「我法如是」。「作如是说」者,即经中「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故知我法即真实之际。今所演说,即开示此真实之际。故云「作如是说」也。故知经中一一文字,皆从如来性海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一一字中实寓无边妙理。一一皆是弥陀性修二德所共庄严,一一皆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此「常念不绝,则得道捷」之慈示,正是如来称性之流露,世尊心印所印记。皆是大悲慈父如理之说。故应至诚信受,于一切时处,常念阿弥陀佛。” 如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实相,也就是我们经里面所说的真实之际,是本经的体,本经的体就是真如、实相、真实之际,所以说「我法如是」,因为佛说本经,而本经的体就是以实相为体,所以本经有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这个本体就是真实之际,真实之际那就是「如」了,我的法就是「如」,我所说的就是如这个「如」而说的,所以这也就是如此啦,所以「作如是说」就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个体性是真实之际,我说了就把它开化显现出来了,把这个本体给显现出来了,那就是这个体就现了这个相,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种种这些相,都是自心所显现的,自心所显现的这个相,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显示这个真实之际,「作如是说」,演说佛法就是真实之际,这个念佛演说就是开化显示这个真实之际,所以说是「作如是说」。 这么看来,经里头的一字一句都是从如来性海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一个字里头有无边的妙理,每一个字每一个字都是弥陀性修二德所共庄严的,都是阿弥陀佛的性德,阿弥陀佛的修德,有性德是全性起修。有了修德,那「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就「全修在性」,这个性修二德都圆满了,这个性修两德共同庄严,所以这些文字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对于这样的文字你「常念不绝」,常常去念它,那当然你得道就快咯!「则得道捷」很快就得道了,因为这是如来称性之流露,你常常念的这些内容都是如来称性所流露出来的语言,如来称其本心称其本性,畅所本怀而流露出来的这些言教,也是世尊心印之所印记,这是世尊如来的心印啊!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切能所-能念所念、能信所信、能愿所愿、一切一切皆是实相正印之所印。这些言句都是大光明藏中的言句来的,这都是世尊实相之所印,实相就是世尊的心印,是世尊的心印之所印,都是我们大悲慈父释迦牟尼佛如理之说,所以就是这一句「我今如理宣说」,如理就是契理而说的话。所以我们应当要至诚信受,在一切时一切处要常念阿弥陀佛,这个才是听话的佛弟子。这个就是这八句当中的中间两句。下来注解还要继续的发挥,我们看注解: “本品首明如来无上之法,非易可遇。继明净宗乃难信之法。虽有能说法者,能说馀法,但于此超情离见之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妙法,亦难开演,令众生信。 故《阿弥陀经》中,十方如来称讚释尊于此娑婆五浊恶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十方如来皆谓难说,正显此法「亦难开示」。 若此难遇难示之法,虽已遇已闻,但若不能深信,虽闻何益,终成辜负。幸能深信,实为万劫千生希有难逢之一时,故应勤修坚持,常念不绝。但能信愿持名,莫不疾捷得道。 「如来所行」以下,表正助二行。普贤十大愿王之八为「常随佛学」。是故菩萨应随如来之所行而行也。夫极乐导师弥陀之所行:「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也。 夫释尊之所行:「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也。十方如来之所行,亦复同此真实。故同声讚歎「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令众生往生极乐也。今我辈学佛所行,首当依佛所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弥陀要解》曰:「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现在)非当(未来)。」 盖谓佛以大愿作为众生多善根之因,以佛之大行作为众生多福德之缘。故能令信愿持名之人,于念念之中,皆成就佛之大愿大行之功德。如是功德皆是久已成就。不是今日初成,亦非当来再成。 盖佛果觉,久已圆成。今我念佛,以佛果觉,作我因心。故我因心,顿同果觉。盖因「念佛善根福德同佛」,故云如是功德皆是已成也。如来乃善中之王,德中之尊。故我等首应随行。但如来诸善齐修,万德庄严,是故我等于世尊馀德亦应随行,善知机宜,应缘修习,正助相资,速得圆满。” 「如来所行,亦应随行」,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要「常随佛学」,我们就是要学佛嘛,不是说只是求佛保祐。我们就是要学佛的伟大,我们是无限的崇拜啊!有人说我们是拜偶像,说拜偶像指的就是那个木头雕塑的,我们真正是当释迦牟尼佛是偶像来崇拜,so what’s wrong没有问题嘛!只有对我们有好处而已嘛!我们就是奉他为导师,既然奉为导师的话,那就要跟着导师啦!跟不了自己的导师,那你找这个师父来干什么?要有师父你就是要跟师父来学习啊! 不是空的名称说我拜谁谁谁为师了,谁是我的老师,跟他拉这个关系,那是我们社会的那些世俗的做法。 所以「如来所行,亦应随行」,不说佛的过去生,就说佛的这一生,你看把王位以及恩爱的家庭眷属一切一切都舍了,然后跑到山上,一麻一粟,骨瘦如柴呀!六年最后是皮包骨头啊!我们俗话讲的皮包骨,你看那个相浑身就差不多就剩下一个骷髅了,骷髅就是一副骨头就是皮包着骨头。不是现在这个多少万万的美金哪!还有美女如云哪!你看那个人就是这样,那你这是干什么的?佛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应当要随佛学,值得跟佛学,我们要放弃这些世俗的做法,你看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之后,有很多国王要把王位让给释迦牟尼佛,说你要来统治肯定比我强多了,佛都不接受,佛还是要饭,要饭就是托钵,托钵就是要饭嘛!你看《金刚经》说的,每天就进城里面去要饭,从山上走下去,因为就离那个城市比较靠近,是一个小山,那么上山不容易,因为很不容易,所以别人就不会常常来打搅,但是离开这个城市还比较靠近,要饭就比较容易,就选了这么个地方,然后下山去要饭,每天都是这样。而且这个藏文的《大宝积经》里头,就说到这个托钵很困难,人家在这个饭里头给埋上粪便啊,埋上什么坏的东西,还有那个蠍子虎子什么东西,吃到一半这些东西都爬出来了,还有放毒药,还有的说佛到家里来化缘,说他是要来调戏妇女种种的侮辱,种种的陷害,种种的困难。 所以佛不是要求一个特殊的地位,要享受,要有名有利,像现在要坐最好的汽车,住最好的房子,这一切的享受种种的,那你还是有这些世俗的慾望在追求,佛不是这样的。 佛是愿意众生得度,就佛这一生的行动你看看,到哪里都是带着弟子,大家都是徒步的,都是走路的,都是露天的,从这个地方换一个地方都是徒步的,你有看见佛骑马吗?有这个画像吗?都是走路啊,当然这是说当年的情形啦。现在时代不一样,没有办法了,有交通工具你还是要利用,而不是贪图享受坐大车子。 我们看慈净老师在《娑婆生死书》第十五集就说了,她当年到处去临终关怀,都是一台小国产车kancil,就这样救了多少人的慧命啊!师父我自己,你看,下面停的那部也是一部小国产车嘛,这只是代步用而已嘛,我说你要提供我比这个还大的车子,我都不会接受的,这是代步,不然你走一趟比较远的地方,你用走的一个来回,那事情都做不了了,太阳太热的话,可能就晕倒了。 我们再说回佛当年的情形,还有「三宿桑下」,宿就是住一个晚上的意思就是宿。「三宿桑下」,桑就是桑树,你要三宿桑下这就破戒了,晚上睡觉,你如果三天晚上都同样在这一棵桑树底下睡觉,你就违反戒律了,你为什么单单在这棵桑树底下睡觉,还连续睡了三个晚上?你对这棵桑树你就要留恋了,所以不要你这么睡,你睡了两晚,第三晚你就得换地方,所以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连桑树都不留恋,三个晚上都不能呆。 所以我们值得要「常随佛学」,所以我们看看佛的行动,我们自己就要觉得很惭愧,有人说好像我修行这么多日,我没有什么成果,你那算修行吗?你要跟佛比一比看看,别说佛了,你跟你的老师比比看看。 所以我们那个同修郑天才,那天他知道师父一个人住在道场,他很惊讶!我在山上将近三年都是一个人嘛,自己照顾自己。 所以我们看看夏老师莲公他自己说,他自己说我是三等人,他还是三等人,那我们是多少等啊?但是他是把那个头二等一的,就是把那个比他还高的佛跟菩萨当作是头等跟二等,他就是三等了,跟佛来比,他就是三等了。那这样你就承认莲公是三等人,所以要跟那个高的来看齐,不是尽跟那个低的来比。有的人说,你看那些居士好多都是乱七八糟的,所以我比他们强多了,你那有什么用啊?你跟落后的来看齐有什么用啊?所以我们要常随佛学「亦应随行」。我们继续看接下来的注解: “「种修福善」即修善种福。本经广劝舍恶行善。《观经》劝修三福。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其第一福中,已兼十善。《观经》指示,欲生彼国,当修三福。由是可知,修善种福,于修净者,实不可忽。” 「种修福善」就是种福修善,一切善都要修,这个是助行,所以是要正助齐修,有理有事,我们说到这个「如」就是理,说到念佛就是事。说到念佛念经是正行,这里说你修福修善就是助行。所以理事正助都有了,全都有了,就是这八句话。我们继续看下来的注解: “「求生净刹」是为一大藏教之总归。华严圆摄诸教,而以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经正是华严中本。于此经末,以求生净刹,普劝有情,同归极乐。今所劝者,正是弥陀之本愿,释尊及十方三世如来之本心。世尊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实欲众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而得真实究竟之大利。信愿行中,愿为机枢。出生死海,唯赖愿王。方便多门,禅密教观,八万四千,门门皆可,但归元无二。诸方便中,究竟方便唯在往生。修行他法,欲于今生超脱三界,则为难行道。唯此「求生净刹」称为易行。净宗正修,首推持名。但习馀门,而能发愿求生,亦为弥陀摄受,而横出三界。是故此经以「求生净刹」总收前文。” 最后一句就是「求生净刹」,你要求生极乐世界的净佛刹,这一句是结束全经,就是「求生净刹」,所以这个是一大藏教的总归,不但是净土法门的总归,还是一代佛教的总的归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最后都要回归到本来,回归到自心。《华严》摄诸教,而以《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作结束。 所以念公就有提到净空法师他讲《华严》讲《唯识》讲来讲去,最后讲到《华严。普贤行愿品》,这就觉悟了,就告诉你要导归极乐,所以现在就转到极乐了。 我们这是《华严》的中本,「于此经末,以求生净刹,普劝有情」,在这个经的末了,拿这个「求生净刹」来普劝有情。念公说我也常常说不管你修什么,你就得求生极乐,求生净土。当然有的人可以求生兜率内院,那也是好的。总之,是不如求生净土。 现在这个地方所劝的正是弥陀的本愿,弥陀当时就发愿我要成就一个国土,超胜一切诸佛国,要有这么一个国土就是为了大家能够去嘛。不是他自己要盖一个园子,他自己一个人在那边玩,在那边享受,不是啊!就是为了大家呀是不是?所以这个就是弥陀的本愿。告诉你,你去了之后就是寿命无量,你是不退了,一切都使你增上,不但决定成佛,而且是很快成佛,这是弥陀的本愿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跟三世,过去、未来、现在,十方一切诸佛的本心。 所以释迦牟尼佛和十方三世的佛都在普遍的来劝大家,怎么劝呢?你看经文不是说了吗?「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劝一切有情往生极乐世界,不光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这一个佛,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如是,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都在普劝你们要去啊!所以不求生佛刹,你就是要想能救度,那你就放弃了一个要实现你度众生愿望这个最好的办法了。 所以很多人就是不懂得这个,他以为我再来继续度众生,我不想发愿往生极乐,他不知道你这个是走一个非常费劲的路,你也没有很好的办法,你只有蒙古大夫那些办法那些医疗手术,你怎么救人啊?你怎么度众生啊? 所以下来这句话就很重要了,你真要度众生,见佛闻法之后,你这才没有错误,你所说的你所做的就不会有错误。而且你是到了极乐世界走一趟回来,你是承佛的威力啊!你的神通可以遍到十方世界去度化,这才能够真正实现你度众生的愿望,而且你所有的度化,你都做的是真正有利的工作,就是能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给众生的是真实之利。 而不是那些浮假的虚假的颠倒的,甚至是有毒的。所以这件事情有的人以为很高,就是我不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还要继续度众生,我还要来做人,以为这种想法是很高,事实上反而是低了。 只有自己快快的往生,往生之后早早的见佛闻法,然后你再到一切无量世界去广度有情。这就是师父常常说的,你要去学好一身的本领回来,那才是真正的刀枪不入啊!那才是真正的Superman超人,或者是Spiderman什么man都可以。你现在没有办法,你现在只是个oldman老头,你能够做什么? 释迦牟尼佛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他来说了这部《无量寿经》,也就是愿意众生都入这个弥陀的愿海,也都得到这个真实究竟的利益,所以是真实之利。 那么信愿行是三资粮,这三资粮里头,愿是第一个关键,你要想出生死海,你必定要有愿。所以蕅益大师说你念阿弥陀佛,念得是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你要没有愿,你是不能往生的。所以能不能往生跟你修行好坏是两件事,而这个往生要靠你的愿。 你修行再好,你没有这个愿,佛就不能勉强你,硬硬把你给拉到极乐世界去。要能勉强的话,早就没有众生了,都拉去了,哪还有地狱? 所以佛从来不做勉强的事情,所以就是绝对的平等,佛跟众生一切平等,绝对的自由,你的自由就是一切都是你自己做主的,你们自己的事,想想看你的一切的一切,什么事不是你自己做主呢?你脑子里的东西都是你自己做的主的,别人谁不赞成你,你都可以不管,你都能够自己做主,所以那个自己做主有时候就主到地狱去了,有的就主到天堂,有的就主到极乐世界了。真的是自由啊!都是自己做主的。但是在自由当中,如果到了地狱之中,那就不自由了,那你就受了限制了,那也是你自己去的,都是自作自受,这也是你自己做的主嘛!你做了这个,你当然就得受啦!不是别人可以要你怎么样,是你自己自作自受的,那你就奔着这个去的,你就到了这儿了,就到了地狱了,那还不就是这个嘛,是你自己做主的。 所以愿就是一个关键,要出生死海,就是要依赖阿弥陀佛愿王之力,所以说「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涅槃的门就只有一个,涅槃虽然是一路,但是方便有很多门啊!可以从不同的方便还有许多的初方便,就是有一些不同的入口处,因此就有了禅有了密有教有观,种种的修持方法,八万四千每个法门都可以,但是刚才说的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方便虽然八万四千,甚至于不只八万四千,可以说是无量,归元就没有两个了,那就是一路涅槃门,涅槃就是法身、般若、解脱。这个方便多门之中,种种的方便,究竟的方便在哪里呢?所以密宗就是「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你这个度生你有最方便的办法,你才是究竟的成就。 你说你究竟成就了,就看你有没有最究竟的度众生的方便,不然你只是一句空话,喊口号。究竟方便就在于往生。不然你现在就要在这个世界当中修,要到这个三惑都断了,这个无明都破尽了种种的,那就是靠自力,那是十分困难的。 但是有许多工作你可以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再继续的修,因为那边是一个最好的环境,有最好的老师,所以种种的方便就在于往生。 所以修行其它的法门,想今生超越三界,是难行道。 如果你求生净刹,而你不管是坐禅或是修密,你都得求生极乐世界,求生正因就是「求生净刹」,所以这是一个易行道。你至心信乐,你愿意生,十念就生。 那么净宗的正修,就是持名。可是你修其它的,你发愿求生,也为弥陀所摄受的。 念公说昨天他看了一段《生无生论》,是幽溪大师作的,所以我们有很多好的宝贝啊!这些祖师都不是普通人,幽溪大师讲《生无生论》,每一天讲,每一天都天乐鸣空,天空中奏天乐,大家都听见,这是明朝末年的人,所以我们现在要找一个明末时候的这些祖师,现在也找不着了,这还不是四大高僧之一,四大高僧里头没有幽溪啊,幽溪作了《圆中钞》。他的《生无生论》就讲到,一个人念了十万遍大悲咒而得往生的,他说的就是这个,所以你什么都可以嘛,不是一定要只有净土才行。有的人就太专了,现在有的他就是不能够圆融。你只要是至心的回向,当然正宗是最好的。 你是正宗的,念公就擧个例子,说你考大学,高中毕业考大学,这个是正宗的,对不对?同等学历也可以考大学啊,这就是别的了,你用别的方法,你一样也可以考大学,这些都可以考大学。你不能说什么一定要有特别规定是正科生才行,非得要正式的高中毕业才能考大学,那就是这个意思嘛!但是你要是做个统计,这些大学生里头是高中毕业生多,还是同等学历多呢?当然是高中毕业的多嘛!分别就在这里。 所以没有否定不要专修,这个法门就是看你肯不肯发愿,当然正宗还是念佛,其它也可以。 蕅益大师是大德,有参禅的人他后来就说,那我不参禅,我就改成念佛了。蕅益大师说不用,你就参你的禅,你以参禅的功德回向净刹,回向极乐世界,这个都是最好最好的。这个才叫做圆融,不然你就生了好多好多种种的执着分别,你就不能够圆融了。 这个就是长行的总结了,这八句全都有了,理事正助,这个最后救命的一句就是「求生净刹」,坚决求生,这个愿要切啊!愿要切了,那你念不念啊?你自然会念咯!相反的,你念得很好,你的愿不坚,你还留恋娑婆,有时候你不见得就去得了啊!什么叫留恋娑婆啊?告诉你,你喜欢谁是留恋,你讨厌谁也是留恋,爱和恨是一件事情,总之都是情见,娑婆世界人的情见,你以为我心里老讨厌,这个人我讨厌得不得了,你同样是留恋娑婆,这娑婆世界的东西你老想着它,或者你老讨厌他,讨厌但你还是在想着他,你怎么老想老惦着他呢?这一切都是留恋娑婆,你放不下,放得下才叫做不留恋。不是说唉呀!谁跟我好得不得了,我就舍不得她,这是留恋。这个谁都认同,一切事你只要放不下,都是留恋。要「求生净刹」,那你就不要放不下,统统都要放下。 所以这个八句我们再来重复念一念,这个八句就是「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 念公说夏老师就是我们称呼莲公,说这个《无量寿经》这次放光是很殊胜的,这也是出乎意外,这样的流行,这个《无量寿经》这么流行,印刷出版流通大家都在念。 以前慈净老师在《娑婆生死书》里面提到,中国东北那边同修一天念十部啊! 这个念公有意见说,一天念这么多,念公还是有意见,他说你这么念不行啊!你应该把一捲念经的时间改成念佛,另外一捲的时间你拿来看点别的书,我们现在不流行看书,我们就听经,听经闻法,把道理搞清楚,你要好好的想一想,还要思惟思惟,这就是忆佛,你念佛的同时你还是要忆佛,所以这两个是一起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很重要! 如果不是,你那个就是叫死修,死修修到死,死修这叫蛮干,蛮干是不行的。 那么最后这八句经文讲完之后,最后就劝大家「求生净刹」,这个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下来我们就进入到〈福慧始闻第四十七品〉,就是最后两品了,也就是最后两天两堂课了,明天跟后天,后天就是最后一堂课大圆满。 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