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29集
2024/03/18 23:44:33瀏覽159|回應0|推薦1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29集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我们今天开始进入新的一品经文,这一品的小品题叫做〈福慧始闻第四十七〉,那就是第四十七品或者说四十七章也可以,我们先看一小段注解的说明:

“世尊于说长行后,复以偈颂,重申前意。于中复标明是非,拣非显是。于显是中讚歎三事:一、信受求生。二、佛智难思。三、念佛得度。”

  下来的第四十七品世尊就说颂了,世尊常常就是这样,一般的长行就是我们普通的语言,说了长行之后,然后就说颂了,这个颂是可以唱的,这个以前讲过了,我们开始看前面的这个偈颂: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闻

已曾供养诸如来 则能欢喜信此事

恶骄懈怠及邪见 难信如来微妙法

譬如盲人恒处闇 不能开导于他路

  我们紧接着看注解:

“首四句,正明本品之品名「福慧始闻」,亦即经中「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摄取受持。」其中「植诸善本」,即是「往昔修福慧」。

若非宿修,则「于此正法不能闻」矣。「已曾供养诸如来」即前之「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如是之人,广种善根,复因如来威力加被,故「则能欢喜信此事」。

如《金刚经》曰:「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故知能闻此最极圆顿、究竟方便之净土法门,闻而能欢喜信受者,已于无量佛所修福修慧,种诸善根矣。”

  佛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所以一切都是有因有缘,这个因缘就更加的稀有了。净土宗为什么说是难信之法呢?因为它不是平常一般的,就叫你今天看见佛了,明天佛跟你说话了,那你就可以来了,幸亏你没有这些现象,你有这些现象可能就更坏了,怎么坏呢?你可能就着魔了。所以你现在能够信这个法门,都是往昔修了福啊!往昔就是过去生,过去生修了福修了慧,才能够闻到这个法,「若非往昔修福慧,虽欲暂闻亦不能」,如果不是过去多少生多少劫当中修福修慧,你想听到一会儿这样的正法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人就是没有这个殊胜的因缘,而有些人你跟他说这个法门,他就表现的很积极很欢喜,不需要你怎么劝说,他自然就接受了,就好像捡到宝贝一样爱不释手,广东话说「捡到宝」。这样的人我们偶尔会见到,这都不是偶然的,佛教不说偶然,也没有任何的勉强。一说他就「中奖」了,「中奖」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捡到这个弥陀大法的宝贝了。不是那个中奖,那个中奖就麻烦了。菩萨也是这样,所以有很多菩萨,这个菩萨是指一般的菩萨,说有一亿菩萨求这个经不可得啊,还有一亿菩萨就是因为没有听到这部经的缘故,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步了。

  所以菩萨保持不退还需要这部经,可见这部经极殊胜啊!而且将来最后一百年什么都没有了,就只剩下《无量寿经》,这也是时节因缘的关系,所以现在我们说密宗当机,这个密宗应该也包括密教显说的净土宗,将来到了末法,这个《无量寿经》还可以存在,就等于说这种药它还能够治,当然这个病是最深不好治的了,是不是?药能治最深的病最难治的病,那岂不是说这个药是最殊胜的吗?这也说明这个《无量寿经》的重要性。

  再有这个是几乎没有人提过的,《无量寿经》的好处是「连宗带教」都摄其中,《无量寿经》不但是教,而且也是宗啊!宗就是禅宗宗门,甚至也是密。所以莲公会集这个经是「摄禅归净」,「摄密归净」,这是《无量寿经》这个会集本的殊胜,就是莲公会集的这个,他把好的全部都把它挑在一块儿了,所以就为每一个单独的一本所没有的。而大家现在能有这个因缘,有很多人在念,有很多人在背,这就说明这《无量寿经》是最应现在这个时机的。

  我们并不提倡背,我们提倡懂,就是说要能明白一句半句都是好的,念公说过,要通过这个《大经解》来理解《无量寿经》。

  那么我们知道过去念《无量寿经》的很少,一般修净土的都是念《阿弥陀经》。那么这个少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善本,五种原译本你到底要念那一部呢?你念哪一本?你念这一本它不完整啊,有一些你根本没有念到的,所以就很难。

  你看中国到现在这么多年,《阿弥陀经》的注解有多少?古人也作,现在还有人在作。可是注解《无量寿经》的只有两本,从古代到现在,一个是隋朝的慧远、一个是唐朝的嘉祥大师。现在有人印成单行本了,这个很好,以前没有单行本,只有《大藏经》里头有,念公说他是从《大藏经》里头抄出来的。哪里像我们现在那么方便,一上网就可以下载,你要什么都有了。他就手抄啊,是不是?现在不用抄都有了,你听到了念公他是从《大藏经》里头抄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抄啊,我们现在是享有现成的精装本。

  所以经典是比从前强,这是一个瑞象,一度唐朝过去古时候有的经论,我们中国没有了,现在从外国又都回来了,佚失的经典还有论着,佚就是失传的意思,像道绰大师的《安乐集》,昙鸾大师的论着,这个莲池大师跟蕅益大师他们都没有看见过啊,过去在中国没有了,现在我们都有了。

  而《无量寿经》一直没有善本,现在也有了,这个时候很可能有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密宗就是这么说的,说佛法将有一个中兴,所以我们修净土的要有这个信心。

  下来这句说「已曾供养诸如来」,就是你以前供养过诸佛,你才能够欢喜,你才能够信这个事情。

  下来注解就说了,相反的那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注解:

“反之,一切恶浊骄慢懈怠及具邪见之人,不能信此法门。喻如盲人,常居冥暗之处,自不识途,何能导引他人于正路。”

  就是这句了「恶骄懈怠及邪见」,就是说你这个人是恶心,又是很骄傲又懒惰甚至你还有邪见,你就信不了这样的微妙之法了。你就像瞎子一样在黑暗里头,你不能给别人开导这个道路,你要勉强要做领导,那你就等于说是什么?有一句话说「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好,下来是经文了我们看经文:

唯曾于佛植众善 救世之行方能修

闻已受持及书写 读诵讚演并供养

  那么注解就说了:

“唯曾于无量佛所,广植众善之人,方能修此普救一切世间之行。所谓「救世之行」者,如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故。人欲自救并普救一切世间,皆应修此救世之行。此「行」即下文中「闻已受持及书写」”

  「唯曾于佛植众善」,「唯」就是唯一,唯有。说明你曾经在佛那个地方种了种种的善根。那么这个「救世之行方能修」,这样救世之行你才能够修,这个是真正能够救世的行动啊!别的都是越帮越忙,就算能救也不彻底。怎样才算彻底呢?彻底就是要让他成佛啊!不是让他半天弔,成佛才是真正的彻底,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救世主是谁?就是阿弥陀佛!他不只救这个世界,他救度的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所以能够起这个实际的作用,不仅仅是个理论的研究而已,这个真能救世啊!挽救社会人心也要靠这个,这个最快,而且很快看到效果,有多快呢?一年两年那太久了,多快呢?阿弥陀佛!解决了,不到三秒钟。其它的法门不是不好,就是没有他力的加持确实很难。

  你看看佛告诉他父亲,那一些法你做不到啊,你不行啊!佛的父亲你想那个善根应该是怎么样的?那还是普通人吗?肯定不是普通人,所谓龙生龙来凤生凤,能生出是佛的人,那个父亲还会很差吗?生佛的人都不行,都还是要念佛啊!所以你还在看不起这个念佛法门,佛的父亲你还能怀疑吗?佛是最孝的,告诉父亲就是这个法子,佛告诉我们的也同样是这个法子啊!

  「救世之行方能修」,你过去种了种种的善根,现在你才能够念佛,你要知道你这是很大的善根啊!所以不要再轻视了。

  下来这句是「闻已受持及书写,读诵讚演并供养」,你听了这个经以后,你就是念你就是背,然后你来讚歎你来演说,我们七宝这几年都是在演说这部经,供养就是你把这部经摆在这儿,你就冲着它礼拜,经本是可以供在佛桌来拜的,你看我们七宝就是这样子供,其它种种都是供养,拿鲜花水果也是供养。我们继续看下来的偈颂:

如是一心求净方 决定往生极乐国

假使大火满三千 乘佛威德悉能超

  我们接着看注解:

“「如是一心求净方」等三句。上段表闻信此经,今则引申其义,从闻信而起愿行。「受」者,信受。「持」者,执持。依教奉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也。

同时复书写、读诵、讚歎、演说、供养此《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如上种种胜妙功德,均以至诚心、不二心,回向净土,求生极乐。故云「如是一心求净方」。

佛则为之授记曰:「决定往生极乐国。」如是之人,临命终时,「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故云「假使大火满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也。”

  「如是一心求净方」,如此这样的来恭敬这个经,你要一心一意。不是三心二意,不是杂心杂修东想西想,这个心老是不安,一会又想这样修,一会又想那样子修,都是拿不定主意,没有一个决定的信,那这个就是很需要自己好好的思考思考了。

  所以我们要植众善,救世之行才能修,那就是供养啊!挽救世界,挽救人心,是当前之急务!你看现在世界太乱了,就是因为没有佛法,道德沦丧。救世界只有大乘佛法的力量才够,特别是净土法门的他力。这里说的一心,就是不要再有怀疑,刚才不是说不要怀疑吗?不要怀疑来求生极乐世界,虽然怀疑还是可以往生,但是只是生到边地,那就太可惜了!

  「决定往生极乐国」,告诉你是决定往生的,这是佛的承诺,也是佛的本愿。「假使大火满三千」,这个就是指的这个大千世界。前面提过了,前头你都做到了,到了这个时候乘佛威德,靠佛的威德加被,你都能够超过,都能够超过就到了极乐世界了,佛就把你接走了。管它是什么核爆炸,就给它去炸吧!所以就「乘佛威德悉能超」,所以听了这一句,我们要很有信心,很有信心你就不会害怕,会临危不乱,不管什么情形之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你前面都已经念了嘛是不是?就算已经来不及,你没有念,你一念「阿」它崩!阿弥陀佛也知道,所以信心很重要!好,我们继续看下来的偈颂:

如来深广智慧海 唯佛与佛乃能知

声闻亿劫思佛智 尽其神力莫能测

  我们继续看注解:

“上段表佛智深广,唯佛能知。二乘贤圣,皆不能测,何况凡夫。故应舍尽执情,唯当仰信。今幸具信慧,能闻此法,切莫错过今时。「海」者喻也。如来智慧,深广无涯,犹如大海,故云智慧海。

「唯佛与佛乃能知」者,如《法华经方便品》曰:「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云:「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可见佛所成就无漏、甚深、不可思议之微妙法,究竟诸法实相,唯佛能知也。”

  「如来深广智慧海」,这个海是比喻如来的智慧像海一样极深极广大。「唯佛与佛乃能知」,只有佛跟佛才知道,《法华经》也说明这件事,可见佛所成就的无漏甚深不可思议的微妙法,究竟的诸法实相只有佛才能够知道。以前讲过,因为这是佛果地上的自受用境界。等觉菩萨也不能完全明白,二乘人都无法测度,何况我们凡夫呢?

  我们凡夫最可贵的就是能信,最起码是仰信。所以有机缘听到这个法,更有机缘接触到当今第一大善知识,这个指的就是黄念祖老居士念公啊!那台湾的净观她说:「这是顶级的善知识!」她这个形容更加的透彻了,顶级的!那么念公帮我们从《大经解》让我们来认识《无量寿经》。

  下来再引《法华经》,因为这些经义对我们深入净土有很重要的印证,以前讲过「以经印经,以经解经」。我们看注解:

“「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者,如《法华方便品》云:「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馀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又云:「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盖谓佛之实智,非言语所能宣,是法不可示、不可说,除信力坚固之大菩萨外,馀无能知者。”

  这句「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就是说这些声闻阿罗汉,拿他们亿劫的时间共同凑在一块,用多少多少长的时间来思惟来测量,想知道佛的智慧有多大,把他们所有的神通都使尽了,他们也不能知,少分都无法知道。因为佛的真实智慧是非言语所能够宣说的,除了是大菩萨能够知道一些,为什么呢?因为不对等,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嘛!就好像小学生,你怎么能够理解博士班的内容呢?同样的道理。好,下来又是偈颂我们来看:

如来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开示

人身难得佛难值 信慧闻法难中难

  下来有很长的一段注解我们还是念一念大家耐心的听:

“「如来功德佛自知」者,如《法华经寿量品》云:「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是诸世界,可得思惟校计,知其数不?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诸世界,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达。

世尊: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着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经表佛之寿量,补处大士亦所不达。是故佛之功德,唯佛自知。故下复云:「唯有世尊能开示」。开示者,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也。”

  上头的注解说得很详细,但是念公没有一一的讲解,大家可以自己看看,我们只是简单的说一说,其实有能力看注解的,都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精妙的意思,还可以一遍一遍的品嚐,你看文字多么优美,义理多么的丰富。

  那么注解说在《法华经》里头说佛的寿量有多大呢?弥勒菩萨就回答说,这个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拿无漏智都不能够知道不能够思惟的,不知道佛的寿命有多长啊,所以这个声闻是不能知。「尽其神力莫能测」,不但声闻不能知,连这个补佛位的弥勒也都不知道,同等的诸大菩萨也都不能知道。下来我们继续看注解:

“上偈六句,深讚佛智,盖欲令闻者,了达如来智深,而诚信如来之语也。《寿量品》中,世尊三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因世尊圣智,声闻亿劫难测。况今凡夫焉能以生灭心,妄窥佛智,故惟当仰信。如《法华方便品》云:「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上面这六句偈颂都是在讚歎佛的智慧,主要的目的是让闻到佛经语的人能够了达如来甚深广大的智慧,然后生起深信,依教奉行。所以说「如来功德佛自知」,如来的功德是佛最后破了这一品生相无明,到最后这种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只有破了这个才圆满。所以如来的功德只有佛自知,只有佛自己能够了知。「唯有世尊能开示」,开示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这句话我们听多了,我们常常都听,听但是有时候师父引过来的这些内容都有一些很新的资料,大家可以仔细的来比较一下。佛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出现呢?要示现有个佛出来呢?就是由于有一个大事因缘,不是个普通事儿,是一件大的事情,什么大事呢?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对佛来说,佛是开佛的知见,显示佛的知见。然后我们呢?我们要悟佛的知见,要入佛的知见,佛菩萨出来把这个佛的知见给打开了,世尊他显示给大家,大家就看见这个就能够悟了,也能悟那就明白了,那么悟里头就包括解悟跟证悟两种,悟了之后才能够入,入那就证入了,这就更深一步了。

  所以夏莲居莲公他说:后必具前,前不具后。这是什么意思大家听听:你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到了示佛知见,你一定是可以开佛知见,这是后面具备前面的,前面的没有具备后面的。你能够显示出来了,那当然就是开了,你不开你怎么显示啊是不是?你能入佛知见了,当然你就悟佛知见,不然你怎么能入?你怎么能证呢?所以说前就不具后,前面的不具备后面的,你光悟就不见得入,光开不见得能示。

  而这里说的我们这个《无量寿经》真正的义理,净土法门的殊胜妙理,只有世尊才能够为大家开示。

  我们时常很随意的就说师父请你开示,哪有能力开示啊?这里告诉你,只有佛才能开示。但是用惯了,我们也是好啦!开示就开示吧!习惯了嘛!好像我们说你做这个事情功德无量!这哪是功德?最多是福德,但是习惯说功德无量。

  所以只有世尊才能开示,才能够演说这样不可思议的法门。我们凡夫想要以生灭心来知道佛的智慧,那个是癡人说梦,为什么呢?妄心只知道妄心,如何理解真心呢?所以只有听的份。好,下来我们继续看下面的注解:

“「人身难得」者,《梵网经序》云:「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又《涅槃经》云:「人身难得,如优昙花。」盖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也。「佛难值」。「值」者,遇也。

如《法华寿量品》云:「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

又当年佛在印度王舍城时,城中仅三分之一人见佛。另三分之一人但闻佛名,而未见佛。更有三分之一人,不见不闻。可见值佛之难也。”

  「人身难得佛难值」,人身是难得的,佛也是难遇的。这个我们讲了多少遍了,我们就不再重复了,注解里头都有举了例子。我们继续看下来的注解:

“「信慧闻法难中难」,即前「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慧能生解,故闻经信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宗难信。

今则难得者能得,难闻者能闻,难信者能信,复加以慧解,故云「难中难」也。佛劝行人,当深信切愿,念佛求生,切莫错过。此回若错,则真成错矣。”

  这首偈就说「信慧闻法难中难」,你又有信心,又有智慧,还有机缘听闻这个大法,这个是难中之难啊,是难的事情里头最难的事。

  我们可以再做一次调查,以前调查过,可能忘记了,我们再做一次调查:现在全世界超过七十亿人口了,能遇到佛法的那当然还很多包括外国人,但是外国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净土法门。师父讲过原因是那些汉地的老和尚,能说English能说英文的几乎没有。再淘汰下来能够遇到净土宗,又在学习的那就没有多少了,再能够遇到净土宗的第一经-《无量寿经》的就更少了,而《无量寿经》还要遇到会集本的,那又要打折扣了,最后再看看能遇到这个《大经解》的,那就没剩下多少了。这个精装本有很多,净宗的护法印了很多,我们这里的书柜里头也有很多,但是都收藏起来了,都不敢流通,这个是大冷门的书。中国同修有问过师父哪里可以请到啊?所以在中国大陆你想要找一本《大经解》很难很难!这个居然在海外非常的普遍,因为在中国没有普遍在流通,这个是有原因的,因为普遍的流通,你就会跟先前的情况就有抵触了,怎么抵触呢?为什么会有抵触呢?师父的话就只能够说到这里,因为莲公自己说过,这个还要等四十年,他说是一百年,那已经过去六十年了,下来还要等四十年,那个时候师父都不在了,但是我会在极乐世界看到。所以从《大经解》得到利益的就更少更少了,这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从这一个现象来看,我们就知道,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那就是难事里头的难事了,真正是稀有啊!那做这个事情的人稀有,所以这个人也就是等于是稀有的动物了。我们继续看接着下来的偈颂:

若诸有情当作佛 行超普贤登彼岸

是故博闻诸智士 应信我教如实言

  我们接着看注解:

“上之二偈,总结全经。本经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贤」,与会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于经末,乃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前云「德遵普贤」,今云「行超普贤」者何耶?

且此一句乃《唐译》原文。译者乃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译文自当不违经旨。且《唐译》于经首亦云会众「咸共遵修普贤之道」。可见前之「德遵普贤」与后之「行超普贤」,俱是梵经原旨。而非译笔有误也。

且此不但无误,而实是释尊慈悲至极,剖出心肝,与众相见。盖普贤乃大行菩萨,表差别智,称为华严长子。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愿而称王,以普贤之愿,广大无际,穷劫无尽,导归极乐,利济无尽,故称大愿之王。是故本经来会圣众,咸遵普贤之德也。”

  这段很重要,因为有很重要的讯息要告诉大家。偈颂说「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这里头又来了,所以这里头常常就有极殊胜的文句,大家很粗心,都没有发现到。如果有情你要当作佛的话,你的行动应当要超过普贤,所以这个不知道大家过去是不是有注意到?有没有注意到当中的这个妙义?

  我们一般读《无量寿经》,对这一句都没有特别有感觉,师父跟大家一样。现在念公给我们提出来它的重要性,我们要仔细的来听:

  念公说「行超普贤」,注意到了没有?要「行超」,要超过普贤。那我们这个经第二品是〈德遵普贤〉,来会的诸大菩萨都是德遵普贤,大家菩萨都「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都要遵普贤。那么现在说是「超普贤」,那这个是不是翻译里头有错误呢?你要对证一下另外的译本,这个「行超普贤」是唐译本,在唐译本里它是不是把这个「遵」字翻成「超」?是不是翻译有错误呢?不是啊。在前头它一样还是「德遵普贤」,在我们这里德遵普贤的地方,它也是德遵普贤,我们也可以看到前面的德遵普贤和后面的行超普贤都是梵文的原本,不是翻译的错误,不但不是错误,而且实实在在是显现释迦牟尼佛至极无上的慈悲心啊!就好像佛剖出他的心肝,把他的心肝都剖出来了给大家跟大家相见,不是行遵普贤,这个地方用的是行超普贤,普贤是大行菩萨,这是表差别智,当初的《华严经》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十大愿王是广大无际,都是尽未来际,都是无量,供养一切一切都无量,礼拜也是无量无量,最后是导归极乐,所以称为大愿之王。所以本会来参加法会的圣众,都共同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这个十大愿王的十个大愿,一直以来我们没有听过念公自己的讲解,这次意外的给师父发现到这个内容,很珍贵!那是跟别人讲解的不一样的,所以就引过来跟大家来分享来学习,我们一起来听听,所以大家真的是很有福报。

  这个愿当中最有名的十大愿王,这个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品,这是普贤发的十大愿,称为十大愿王。这十大愿王确实好啊!但是要知道在华严会上,都是诸大菩萨在参加的,这是一个适合于菩萨的境界,但是也普被所谓发大心的凡夫,这十大愿王里头一共有十个内容,我们一个一个的来看:

  第一就是「礼敬诸佛」。我们每一个人对佛都要表示恭敬,我们要礼拜要恭敬,因为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够给我们指出自己得度,以及度众生的这条道路。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方有佛?也不知道什么叫佛?也不知道自己有佛性啊!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我们的中国书上面有这个说法吗?道教有这个说法吗?所以这个是大智慧,大恩德。那我们能够不礼敬吗?一切佛都是如此,我们不光是要礼敬释迦牟尼,还要礼敬诸佛,佛佛道同,有广大无量无边的佛,这是第一条要知道佛的恩要礼敬。

  第二个跟着就是「称讚如来」。你不光就是给佛磕个头而已,而且要从内心知道佛的伟大殊胜,这种种的不可思议,这个前面跟大家说了很多了。所以要能够表示自己的讚歎,在你这个讚歎之中也就饶益了有情,别的有情也就可以听到看到,对于他也是一种启发。

  第三者为了表达我们感恩的这个心愿,我们要供养,这个供养不光是供养过去的佛,而且现在佛教的一些塔庙,一切经典一切僧众,都是在我们所应该供养的范围之内,那么遇见有病的人,我们给他药,遇见种种这都是供养之内。而且一切供养之中,法供养是最殊胜的。

  所以念公他说,我就是为什么拒绝别人供养东西给我,有啊,很多人想供养给念公啊。但是念公说大家不能体会,你别拿东西来,你应该拿点法,就是你自己如法修行是最好的供养,你自己在那边修,就是最好的供养了,告诉你法供养最殊胜了。念公说有时候没有接受人家的好意,这里头就有一个很深的意思,除了避免大家都想特殊一点,这个特殊一点的意思就是,你得到了很多物质上的好处,那我就应该享有特殊的待遇了,等于说师父会对我好过别人,所以这个事情就要杜绝了,要拒绝要避免。要不然有的人就今天跟师父那边学个法,第二天他就当起师父来去传法了,他就当起上师去灌顶了,这个叫做倒爷了倒卖了,这个不行。

  那么这件事情师父就想到慈净老师,慈净老师也有类似的情形,老师也是从来不接受任何供养跟资助,就算最后很难拒绝的时候,她也是转供养是不是?转到七宝来供养三宝福田。老师说第一我是居士,第二我没有福田,七宝才是最胜福田。那有的人就会这么想了,这么想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你转供养等于你也接受了嘛,这个不一样。是接受你的心意,但是没有接受物质的供养。所以老师的生活都是很清苦的。

  所以我们说修法的人,就是要比别人苦一些。念公说我台湾的那位师兄跟他弟子也是这么说,说修行人就要比别人苦一些,别人要的我们不要,别人不要的我们才要,别人要的功名富贵名闻利养我们都不要,别人不要的这个辛苦修行觉悟的这些事情我们要。这些都是最好的话。所以第三个就要是「广修供养」,一定要有法供养。我们七宝净土讲堂自始至终,都是在做法供养,法布施。这是第三。

  第四就是「忏悔业障」。这个业力是无量无边的。蕅益大师的话说你每念一声阿弥陀佛,你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就是天天这么念,念一百年你消了多少呢?蕅益大师说,你消了的就只是像你的指甲爪上的这一点点土,你没消的那是大地土,不能比啊!所以就是要好好的忏悔,它不光是过去那些老的业,就是那些过去的宿业旧的。

  它不是愚公移山啊,这个大家都知道什么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山不再长了嘛,就这么多,所以就很容易了,现在靠机械更容易了。

  但是我们的业障它是一个垃圾堆,你这一边清除了,它那边天天往上倒,这个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啊!心里头所想的就是起心动念,这些分别这些种种的执着,还有一些恩怨种种的。所以就只有一直要忏悔,因为它不是一天一天决定减少,搞不好它还增长,还渐渐的增加了,清走的少,往上倒的多,所以一定要常常的忏悔业障。

  第五是随喜功德。随喜这两个字很难做到,因为众生的习气就是妒嫉,嫉妒心那是厉害极了!

  念公说这一点我是深深的有体会的,所以我总是退,意思就是总是保持低调。这个也是净空老和尚在斯里兰卡,亲口劝师父的,当着面,面对面劝的。

  我们又看回慈净老师,她就是一直保持低调,她要出名那太容易了,穿金戴银的机会多的是,是不是?我们从她的讲述当中我们知道,师父又要提那个第十五集了,那个卖棺木的说要给她三十巴仙的佣金,不是一副棺木的三十巴仙,一个整个葬礼的整个package

一个配套的三十巴仙,如果这个整个配套是三万的话,三十巴仙是多少啊?数学再差的也知道啊,九千块啊!净老师她不是一个月两个月才到医院去关怀一次,她几乎是一个礼拜好几天在医院走动,那你这再乘一乘加一加,到现在那还得了啊?不得了啦!尤其在七宝同修当中,她更是没有要争权利要争地位的这种想法,我们俗话说的比较粗俗一点就是争宠,再说得更不好听一点就是要坐第二把交椅。你不要说师父是无中生有,这事情过去我们七宝净土讲堂曾经发生过,不过最后还是我们的护法神把她处理掉,该离开的就离开了。所以老师一直都是让的,别人要的老师都让。所以最近才听到台湾的净观她说,她说:「慈净老师不是普通人,还说老师真了不起!」能说出这两句话,净观她这个人本身很有学问的,她几十年都在听老和尚的法,一直到现在都跟着我们这里的《大经解》,她是专业人士,专修的,她今天能够讲出这句话,可见是从内心真正的佩服讚歎!

  所以老师都是随喜,念公他也说我们要随喜,别人有所成就,我要跟着他高兴。不是希望我自己成就之后,我就要绊倒别人,绊倒别人就障碍别人的意思。谁有好事谁有成就,我都跟着高兴,那你这个福报就很大了。今年新春就是当时那个时候,过年的时候念公就写了一副对联,上一联就是「自他一如常平等」,自跟他是一如,常常是平等。我们常说「自他不二」,你非得分他干成功的时候我就不高兴,非得我干了我才高兴,我非得要爬到他的头上去要比他强,那这样自他就不能如了,那就不能平等了,就没有头一句,没有头一句就没有第二句了。第二句是现成的话,「昼夜六时恒吉祥」,他能够自他一如,自和他平等平等,别人成功,你也替他高兴,你能随喜,那么你就昼夜六时都吉祥。而且这个自他能够包括生跟佛,众生跟佛这一切都平等了。所以我们密宗那个开顶法的大平等舍,一切是非邪正什么什么全舍了。这个慈悲喜舍大家以为是施舍的舍,那理解得太浅了。施舍的舍,在慈悲里头就有了,你说你慈悲,你还不能舍吗?那个钱是我的,我就不掏钱给人家,那你这还叫慈悲吗?所以已经在这个里面都包括了。这里说的舍是舍你这些分别见,这些事这些见,老记得,老忘不了。所以说就是要随喜,随喜很重要。

  第六是「请转法轮」。这个善知识要请他转法轮,就是请他宣扬佛法,因为众生太愚癡了,那怎么请转法轮呢?不是就老给他磕头,要请他转法轮。老磕头没用的。所以佛说过,这个我们一直都有提过,有两个人能够报佛恩,一个是善问、一个是善答,你善于问问题,那他就要答呀!也要答得很善,这两个人能够报佛恩。你问的问题可以说是替众生问的,问得很好,而回答的人就在转法轮。

  第七「请佛住世」。常有佛住世跟善知识住世也是一样的,「善知识者即是如来」,这个我们才学过不久。怎么请呢?下来很有意思。

  念公说他们在美国这些人都很诚恳,很真心而且很亲切,总是惦记着要弄点钱弄点东西过来,老在那边打听怎么样才能够使我增加健康什么的。念公当时就回了一封信,说最好的方法就是你们好好的用功,只有大家好好的用功,好好的提高自觉,才需要有一个人留在世间给大家做证明,要没有这个前提,他还留在这儿干什么?都不精进,都也修不到这个地步,那我就鞠躬下台了bye bye!所以这个大根器的人越是提高之后,就越需要人家的指导,你根本不提高,那就是这样了,你就到此为止了。要知道你每进一步就会遇见歧路,很多岔路,前头是两条路,你走哪一条?这就要善知识的指导了。你再进一段又有歧路,你老不进步,那这条路你就已经走到这里了,那你就在这儿扭吧!这是念公的原话「扭」啊,就是在原地旋转,像什么?像那个跳呼啦圈的人,就是在那边转啊转啊原地转,念公说你扭一千年,等不及那就不等了,所以没有成就,也就是因为这样。这个话很有深意。因为是大根器的人,他的进步就很快,他也很快就会头大了,头大了不是有病,是形容啊,我们通俗话说,头大就是自己开始膨胀了,开始发现自己很重要了,没有我不行了,这个是自己微细的念头在那边作祟,自己给自己高估了,这个就很危险。所以要时时的善护己念,好好的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

  第八是「常随佛学」。这十大愿王大家要知道,很深入,要老随佛学就是你要学佛呀!随佛学就是学佛,随着佛的这个脚印走。所以师父常常说我们七宝就是跟随着释迦牟尼佛的脚步走的,这样就没有跟别人形成对立或者孤立了,因为都是共同依一个老师来学的嘛!

  第九是恒顺众生。要老顺着众生,这个念公就没有再多做一些解释了,师父也不再补充了。

  第十是普皆回向。念这个普贤十大愿王,你要受持读诵,头一个就是接受,受了之后就要读,读了之后就能背,就是诵。那么「受」的底下还有「持」这个字,受了之后要能持,持就是修持的持,你要照这个去做。

  很多修行人把念这个十大愿王,当做我这就是发了愿了,我这个愿这个事情就很殊胜了,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你开什么玩笑?你看,这个十大愿王我都念了。但是你就是在读到这里为止,你并没有「持」。

  当然诵不诵关键不是很大,关键是你要照着这个内容去做,照着去做的话,那你就看看这几条,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这才叫做持啊,你真的去落实在自己的修行当中,果然能做到的话,那就是经上说的,最后你诸根都破坏什么都不行了,这就是说到你临命终的时候了,眼耳鼻舌身连阿赖耶识也都摄回来了,全完了,这个时候愿王就做为前导,就你这一生持的这个愿,就引导你到极乐世界了。因此大家要知道这是一种很高的修持,这是自力往生,不用等佛来接引,就是你这个愿,你受持读诵,是靠你自己的力量,就你这个愿王要引导你到极乐世界。所以大家不要把这个事情含糊在一块儿,它每个东西它都有一个殊胜的地方,而且这是一种很高水平的法,这是《华严经》的总结啊,所以念这个的话,你就是自力往生,而且都是上品生,这是它殊胜的地方。

  但是一般的凡夫怎么能够期待得到上品生呢?要念《普贤行愿品》啊,十大愿王真正做到,就上品生啊!那么我们现在听了这个话,心里面就嘀咕,我们是念阿弥陀佛啊,所以你不能做到,就变成狂愿了,就不切合实际了。

  念公常常说你要买鞋,你不能只看它便宜它漂亮,你要先问问跟你这个号头对不对?号头就是你脚的尺寸对不对?你愈便宜,愈好看,你买回来起烦恼,你穿不上啊是不是?

  这个十大愿王就是很殊胜,是自力上品生。但是凡夫就要靠他力,靠佛的加被。虽然这个很高,不是我们的境界,但是这里头这十件事情我们也是不能够违背的,你虽然做不到很多,做的很不圆满,不很深入,甚至不很连续,但是也应该尽力的去学,尽力去体会,而且还要去做。那我们今天抓住什么呢?抓住「恒顺众生」,因为我们都要有慈悲心,都要顺众生,所以谈这个「愿」字,我们要从恒顺众生这个地方做为根本,所以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恒顺众生的内容,就是念公的解释,我们大家也有机会在这里一起来体会一下。我们继续看下来的注解:

“但此经中,世尊于方便中独垂方便,于圆顿中更显圆顿,直以信愿持名一法,广摄六度万行。圆摄十大愿王,直入一句佛号。摄尽普贤无边行门。会归文殊一行三昧。

文殊表根本智。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广含众妙。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今则广摄愿王,唯倡信愿持名。

是乃从差别智,复归根本。故云「行超普贤」也。盖持名之妙行,以果觉为因心。因果同时,直截了当,不假方便,不落阶梯。

正如《弥陀要解》云:「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则念念即是弥陀。”

  所以这就是佛的殊胜的方便,十大愿王我们做不到,告诉你要尽量去做,但是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圆满了十大愿王了。我们在《无量寿经》里头,在这方便里头又挑出了方便,这个方便当中的方便,圆顿里面的圆顿,就是把信愿持名这一个法,也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一个法来摄尽十大愿王,摄尽六度万行,所以一切法都融会在这一句佛号里头了,也就是把普贤大士代表的差别智,把普贤无边的行门,来融会到文殊大士的一行三昧,文殊大士的一行三昧就表根本智,它就是一行三昧,它就是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你的心就想到一个佛上头,就称他的名字念他的名字,这是文殊的法门,这是大智文殊说的,不是这里,是那边。

  现在文殊菩萨还在五台山啊,管你什么疫情期间他也在,他不是躲起来了,他还怕你什么疫情?

  念公说前二十多年就有人去到五台山,亲自见到文殊,这个我们也说过了,还有几个人我们过去都说过了。

  「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所以这个持名一法就是广含众妙啊!就前面讲的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所以是广修十个大愿,广修这个大愿是十个有十,就是一百,就是无穷无尽的大愿,最后导归极乐,现在把一切愿都摄在一句佛号里头了,就是提倡信愿持名,那就是从差别智又回到根本智上来了,只这一句又归到根本了。从开始先从根本起差别,最后在这一品又从差别回到根本,这就提高啦!所以这是行超普贤的真正的含义。有几个人读《无量寿经》,学《无量寿经》能够看到这个含义呢?说「此身已在含元殿,更从何处觅长安」,如果你信不及,你就会老东找西找的。已经告诉你行超普贤啦!这又回到根本智上来了,就这一句又回到根本了,所以就是行超普贤。

  说到这里大家有体会到什么殊胜的意思了吗?但是体会不到,最起码心里很欢喜,不管它,我就说念这句阿弥陀佛就对了。

  我们要知道,持名这个妙法,它是果觉因心,而且是因果同时,这个我们讲了很多遍了,这持名的时候就是你得果的时候,所以常常说莲花不同于别的花,花一开这个莲蓬就出来了,同时看到了,果就在里头了。其它的桃花杏花是花瓣都落完了之后,慢慢才出来一个小桃子小李子,果是在后头才出来的,果是在以后的事。这个是因跟果是同时出现,因中就是果,果就在这个时候同时出现,所以「性修不二,因果同时」,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啊,直截了当不落阶梯,没有那些阶梯。

  讲那些次第法都是一般的常态,但是有人也需要,有的人就是需要那些次第法,按部就班的。但是禅宗和我们这个无上的净土宗,无上的密宗都是不落阶梯的。你也可以按阶梯去办,因为每个人的根器不一样。

  但是,是不是说只是都需要这么一步一步的爬呢?就只有这一条方法吗?就不承认有坐电梯的办法了,只承认爬楼梯,楼都有楼梯,爬楼梯可以上楼没错,一点也没错,但是他不知道还有个电梯在旁边,用百分之一的时间就到顶上了。

  所以《弥陀要解》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开口念就是了,即凡心成佛心,所以就行超普贤哪!普贤大士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现在就是告诉你,念念都是弥陀,念阿弥陀佛是行超,又为什么用这个超字呢?

  十大愿王这个道理很深啊!告诉你每一个观想,每一个我同时在拜无量无边的佛,每一个佛前面有无量无边的我在那边顶礼,这个观想对有些人就觉得很困难了,你供养的东西都是如无量的云海,无量的刹海,很多很多的东西,许许多多都是这样。一般人这个心力就不够用了,而且尽未来际都是这么做,永远没有疲厌,所以这个义理就很深很广大,一般的人就很难做到。

  很难做到没有关系,我就是念阿弥陀佛。所以就不能够很容易发起修普贤这个大愿。那我们就转成另外一个方式,我们专念阿弥陀佛,就圆满了普贤的十大愿王,这就很简单了嘛是不是?如果不是这么说的话,没有一个人有可能做得到的。下来注解就说了我们再看一段注解:

“且十大愿王,义理深广,非是常人,所能发起。而持名一法,普被三根,五逆十恶,亦能依之而度生死。譬如能愈不治之症者,推为良医之首。是故能度极恶之人者,应称善法之王。故谓持名,行超普贤。信愿持名,定登彼岸,故云「行超普贤登彼岸」。”

  这个持名一法「普被三根」,五逆十恶也行啊,那个鹦鹉你教它念,它也可以念,那么就有这个记载鹦鹉会念佛的,后来死了之后把牠给埋了,从牠嘴里长出一朵红莲花来,这是古时候的事。所以五逆十恶也能够靠这个法而度生死。

  这就譬如我们这个大夫,我们用比较现代化一点,这个医生能够治那个不治之症,那个癌已经到了末期已经扩散,群医都肯定他就死定了,那个五逆十恶不就是这样的病人吗?地狱都现出来了。但是有一个医生他能治,你说这个医生是好还是坏?但是有这样的愚蠢的人说这个医生能够医这种重病癌症的人,我现在还健康,还没有这么重的病,我不要找他看。有这样糊涂的人吗?只有说他愈能治那个不治之症的人,才是最高明的人嘛是不是?所以就是说能治不治之症,那就是良医之首。能度极恶之人,是善法之王。所以说持名就行超普贤,就是这个道理。只要信愿持名,一定登彼岸,所以说「行超普贤登彼岸」这一句偈颂非常非常的殊胜,我们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做解释,它的真正的妙义就在这里。

  那么下来还有下面的偈颂「是故博闻诸智士,应信我教如实言」,还有后面一些注解,因为我们今天时间刚好也到了,那我们就将下来的内容呢,一直到最后圆满第四十八品,就留到下堂课我们一起来圆满这个《大乘无量寿经》跟《大经解》的这个转述的工作,明天就是大圆满,希望大家继续的来聆听。

  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411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