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20集
2024/03/05 16:53:42瀏覽132|回應0|推薦2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20集

  在上一堂课结束的时候,我们就说到了这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的人,那么在这个前面是说的修善求世间福报,所以不能出轮回,只是求世间的福报,出不了轮回。

  而现在这个更愚癡了,除了「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他还不种善根,他反而靠他的世智聪辩来骄慢自大,他没有生长正信,反而是助长他的邪心,那么这样子也是出不了轮回,出不了轮回。

  所以我们要很小心,注意前面所提到的这几件事情,这都是对我们出轮回有障碍的。那么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这一品的最后一小段的经文,请看经文: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我们继续看注解说:

“佛答慈氏,此界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净土者,共有三种。一者贪着世乐,求人天果。二者世智辩聪,邪心炽盛。三者则为「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此三种人,纵能修福,所得只是世间福报。梦幻泡影,转瞬即逝。故「求出轮回,终不能得」也。”

  「复有众生」,就是再有一些众生,他虽然种了善根,就是前面讲的有种善根的、有不种善根的,那么底下我们就将这两个结合在一起来看。

  虽然种善根作大福田,种了很大的福田,可是他「取相分别」,在这里头他有着相有分别心,再加上「情执深重」,这个情念执着很深很重。那我们看注解继续说: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大福田」者,持佛名号也。因持名是诸善中王,故所种田,方得名为大福田。惜以「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故虽念佛亦不能出轮回。经中三辈往生,皆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这里说「求出轮回,终不能得」,那这一段就是说如果你是「情执深重」又「取相分别」,虽然种善根作大福田。

  作大福田就是指的念佛号,念这句「阿弥陀佛」佛号,所以大家不知道原来我们念佛就是大福田,念佛号才可以称为大福田。

  那我们从这一句可以知道,真正的大福田在哪里?在哪里呢?在七宝净土讲堂,又打广告了,这就是前面这句嘛,不是师父自卖自夸,我们就是只念阿弥陀佛,不念别的。

  但是要注意的是你如果有了这种情况,什么情况呢?「取相分别,情执深重」,你求出轮回还是得不到的,还是得不到的,这个道理很清楚嘛!

  我们这个《无量寿经》里头说三辈往生都是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就这两个条件,上辈、中辈、下辈都是共同的这两个条件。

  那么有的人他刚刚一听,再要具备这句啊?只是念佛也不行,还要发菩提心啊?那怎么办呢?这个菩提心怎么发啊?

  所以你们不要片面的认为是两个条件,一个都不能少。下来注解再来说说这个菩提心了,我们仔细的来看:

“菩提心者,即大智、大悲、大愿、圆融一体之心。「情执深重」即是愚癡,何云大智。「取相分别」则有取舍,何由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是之人何能发菩提心。故念佛亦不能入于三辈之中。”

  菩提心是大智大悲大愿圆融一体的心,圆融成为一体了,不是只有一样,它是具足三种心。

  所以我们就不用怀疑为什么四十八愿阿弥陀佛没有说要吃素才能够往生?这些是小事,还需要佛来说吗?你真发了菩提心,你还会去杀害众生吗?你有了大智大悲大愿的心,你自然就不会这么做了,是不是?你就不会这么做了。

  下来就简单的说这个大智大悲大愿,说你「情执深重」,那就是愚癡,你不愚癡,为什么「情执深重」呢?既然是愚癡,你哪里有大的智慧啊?你「取相分别」,你就有取有舍,有的是我要的,有的是我不要的;有的是我喜欢的,有的是我不喜欢的。那你怎么能够兴起「无缘大慈」?无分别的普遍的究竟的这个心,你就生不起来了呀!怎么能生起「同体大悲」呢?那么就是这个大悲的心,他也不具足了。所以他既然没有大智又没有大悲,那这样子的人怎么能谈得上发菩提心呢?

  发菩提心就是愿度众生的心,这是一个大的愿。这三心都没有具足,所以念佛也不能得到三辈往生,不能得到往生三辈。特别强调三辈那就是入品了,有正式的品位,最多最多你就达到边地而已。我们继续看注解:

“蕅益大师谓念佛如无信愿,亦不能生,正与此同。再者着相修福,其福有尽。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所以蕅益大师说念佛如果没有信愿,不能往生。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清楚,只是一直都听我们这么说,尤其是慈净老师常常强调这个信愿,要具足信愿,蕅益大师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了,「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首先要念佛,不念是不行的。念佛之后,大家就知道要提高我们的信愿,没有信愿,念得如铜墙铁壁一样也不能往生。那你如果决定有信有愿,你哪怕是念一句也可以往生,这就跟这个地方说的是相同的了。

  所以我们大家既然念了佛,也作大福田了。那么底下就是说,再一步必须要争取的就是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大家就清楚了,你「情执深重」,那么现在大家在这个地方上还需要很好的来思惟一下,好好的思惟一下,为什么呢?你看肯念的人,在座的大家都肯念了,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还是远远不够。

  现在就是要提高一步,前面不是说过了上这个梯子吗?你不能留恋在那个原来的位子,你不能说我在这个梯子上头已经比在平地的人看得远一些了,那你这样子就满足了就够了,那你这个梯子你能够老待着吗?你老是待着这个梯子不向前进了吗?所以你要前进啊!因此你「着相修福」,其福就有尽,你的福会用尽的。

  那么在上一堂课我们谈到经文说:「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还有「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所以念佛也不能出轮回,「取相分别,情执深重」,还有「住相布施」,那我们也谈了一些。

  今天我们继续这个话题,再引一些注解来更深入的理解,因为对这方面如果还是模糊的话,对求生极乐的信心就会减少了,对求生极乐的信心减少,相对的,你对这个娑婆就会更加的留恋,这是一定的,这是往生的障碍啊!

  那么底下我们引了《金刚经》的一些话,「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为什么呢?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是《金刚经》的原文。

  那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蕅益大师《金刚经破空论》的一句话,注解就引了里面这一段的内容,我们看注解:

“灵峯《破空论》释曰:「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与虚空等。……而诸众生住于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观大观小。若能称性而住,不住诸相。譬如芥子中空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以空非内外、彼此、方隅、形相,更无小空异大空故。无相之福,其福乃大。」又《金刚经》曰:「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又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上引《金刚般若》皆表取相分别之失。故经云「求出轮回,终不能得」也。”

  所以我们看祖师都不是普通人,他们所理解的不是那么狭隘的,不是净土宗的祖师就只知道净土。你看看蕅益大师他是全能的,从儒家一直到一切中国的文学,到佛法都是全能的,但是他是净土宗的祖师,他经经都通,所以就可以给我们提供学习的榜样。怪不得念公的老师夏莲居莲公一直劝念公要依止蕅益大师,这都是有原因的。

  因为高人所看的,就是跟普通人不一样。那我们一般人看《金刚经》,都偏向空一边去了。那蕅益大师就着了一部《破空论》,你执着空,我就给你破掉这个空。那个《破空论》里头有所解释说:「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这几句话很深很深哪!不是一般初学的人可以吃得消的。你如果不是长期在圆教的熏习,你连体会都很困难。那师父虽然说是转述,也要有能力体会,说出来才不会像读稿,读稿是怎么样的呢?硬邦邦的。

  这里说你用无所住的法,这么住在般若之中,不是有所住而住于般若,是无所住而住于般若,可是你还是炽然修行六波罗蜜,大家要注意「炽然」这两个字,「炽然」就是像这个火要蓬蓬勃勃的在那边修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就是六度,但是在修行当中不取相,没有一切相可取,这才是《金刚经》真正的宗旨。

  所以你看有多少人读《金刚经》学《金刚经》能够真正看到这方面的妙义呢?能真正看到的人很少很少啊!所以有人还都把《金刚经》看成是无为无相,什么什么都跑到「无」一边去了,理解成「不动」了。

  不知道是「炽然」哪!蓬蓬勃勃的炽然修行六波罗蜜。所以这就是蕅益大师的《金刚经破空论》。

  因为大家执着于偏空,有人说《阿弥陀经》是讲有,《金刚经》是讲空,念公说错了!错了!《金刚经》的空,蕅益大师就给你破了,把他们所谓的空给破了。这个空不是大家所领会的那个空,那个领会都是很片面的,不够深入。

  那么下来引了一段念公在别的地方谈到蕅益大师的这个《破空论》,有一些内容很珍贵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一起来听一听,听不懂也别管,把它收藏起来,你们存档,师父存视频,对大家将来一定有用。

  蕅益大师《金刚经破空论》他就说,很多人理解成《金刚经》只是「无相无为」,但是蕅益大师他很强调「生心」,破掉这一切皆空,不是说就是无住就是无为就是无相,就是无念,就一直的「无」下去了。

  所以有一句话说「莫道无心便是道」,不要说无心就是道,前面那个道就是说的意思,不要说无心就是道。下来一句就是「无心犹隔一重关」,《谷响集》后头念公写了四个八句偈,「掩耳不闻末后句,无心犹隔一重关」。那底下来谈末后句,「掩耳不闻末后句」,你别说是无心,无心还要隔一重关。这是现成人家的句子,这就是《破空论》的出发点,不要以为我无心无所住什么什么,这就是了。所以佛法很深啊!很多人就在这个地方以为就是了,那还远得很呐!

  那这个「寂照」就是《金刚经》的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空,就你说的那个空性,但是它不是通过这个就止于这里,到这里就停止啦!是「应无所住」,但是你不能够断灭,就是不能说《金刚经》它不承认有佛性,什么都没有了。「无所住」那么这个桌子板凳它都无心,它一切都不住的,那它不就是佛了吗?是不是?所以还要「而生其心」,你看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了前面四句,到说了最后第五句,这个才圆满。最后第五句就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就是「照」啦!前面是「寂」,后面还要能「照」,那么这个「无住生心」是什么人才能做到呢?以前常常提到的,要地上菩萨才能真正的做到。

  那我们往往就说《金刚经》讲空,这个净土宗是有,觉得《阿弥陀经》跟《金刚经》往往不能够融通,其实它是一回事来的。

  这就是有人常常说《金刚经》跟《阿弥陀经》两个是矛盾,《金刚经》就是无有众生可度,什么都无相无为。而净土就要求往生西方,有极乐,有阿弥陀佛。

  但是大家一定要把它圆融起来,这两个要圆融起来,我们现在所谈的净土宗就是圆融的。

  不是那种就是告诉你,哎呀!你先别管!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有,你就求往生,就是这样子了,别问这么多了,那这就是很浅的净土宗了。还不准人家问这么多,现在说净土宗的日本是六千万,中国也是多少千万,一部份的人就只是能够理解到这个样子而已,

  但是它确实和禅宗是矛盾的,但是矛盾归矛盾,你这样子的人念佛,他还是可以往生,还是可以往生,这一点就很特别了,只是他往生之后他的品位比较低而已,就这个差别,没有别的差别了。

  你要把这两个都能够圆融,那就不一样了。你看我们七宝依止念公的教导,处处都是圆融的。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这一部《无量寿经》,这里头就比《阿弥陀经》自然了,就是对这一种的不一致已经消除了,不存在了。

  《阿弥陀经》说佛现在西方,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这个还说的有佛,有地方,有时间。

  可是我们的《无量寿经》就不是这样子了,经文说如来者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是不是有这句经文啊?所以这不就跟《金刚经》一致了吗?《金刚经》也是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没有什么叫来,什么叫去,哪有什么叫东什么叫西啊?

  现在是为了「酬愿度生」,阿弥陀佛是为了「酬愿」,还他以前发的这个愿,要满足他的本愿要度众生,所以他就现在西方,示现在西方,「示」就是示现了成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所以这个地方,这个时间,是为了酬愿度生,这是众生所能理解的,而示现成这个应身的阿弥陀佛。

  像释迦牟尼佛很久很久以前已经成佛了,可是他又示现在尼泊尔,三千年前的印度示现的王子,出家种种种种的,最后成佛,这是一种示现。

  那么要说到究竟的话,西方极乐世界遍一切处啊,遍一切处,哪里不是西方极乐世界啊?当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你说是唯心,西方极乐世界都是我的自心,我的自心遍一切处,这句话对,西方极乐世界确是有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是遍一切处,这个话就难懂了,就难懂了。

  那么再说一句,娑婆世界也遍一切处,没有一个不遍一切的。要不然我这个自性,我自性就缺了一块了,缺了一块娑婆世界了。

  自性就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所以十方虚空不离当处,东、西、南、北、上、下四方都不离开这个地方,三世古今,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不离当念,一念之间过去、未来、现在都在里头了,这一念就是如此啦!

  那么《金刚经》所谓的「无住生心」,「万缘放下」就「无所住」了,什么缘都不住了,那还有什么所住的呢?你住在哪里?然后「一念单提」,就是「此念不灭,生生不已」。

  念公常常说这个本来是地上菩萨,才能够做得到的事情,我们凡夫就靠念佛,当你念到勤勤恳恳绵绵密密的时候,你就是地上菩萨了。

  相反的,如果你念得没有那么勤那么恳切,没有那么绵绵密密,那你就什么菩萨都不是了。

  所以要入诸法实相,一般是很难很难的,凡夫是没有份的。

  但是要入诸法实相只有念佛,这个是最好的方法。所以不要把它打成两截,一提到取舍,往往就说净土宗怎么跟《金刚经》老是不能一致呢?哪里不一致啊?前面不是说了很多,哪里不一致了?完全是一致的。不融会的人,那它就是变成两截了,两回事了。能够融会,那是巧妙殊胜极了!所以这佛之说全部都是一味的,佛说的都是一味法。

  根据蕅益大师的意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提倡这个「生心」,但是念公说这个也使到我很惊讶!因为这也是过去所忽略的。蕅益大师很强调「生心」,念公他自己可以说是从无住这边体会到的。

  一般理解《金刚经》的人也都是找那个无住无为,一切都无啦,也就看到六祖那个偈子「本来无一物」。

  唯独就是只有蕅益大师他提出来了,他不赞成《金刚经》的宗就是「无住」,他不同意!他说是要「观照」,他提倡要「生心」。念公说过去由于跟自己的经历不十分一样,所以对于蕅益大师他的这个就没有足够的重视。那就是那一次想到为大家应当怎么来修持这一点呢,然后就想到要「生心」啊!要「观照」啊!这个就是过去对于蕅益大师的开示是也看见了,但是是忽略了没有重视,没有从内心把它继承下来的东西,这后来不知不觉又继承了。这就是蕅益大师写《破空论》的一个主要的思想。

  一般把《金刚经》理解成为一切都空了,都无了,都种种种种的,个就是有所偏了。

  蕅益大师是一个特殊的大德,他的寿命不长,才五十七岁就往生了。他就吩咐以后把他的遗体磨成了粉,拿这个粉跟那个面和在一起去餵鱼虾,他交代好了。等到三年之后,大家把他这个打开一看,面貌如生啊!头发都长了,本来师父的话是应该听的,但是这大家就不忍心,要把这个遗体给它磨碎了,所以大家就还是给它埋了,那埋了之后,就发现葬了几年之后,还是跟活人一样,跟活人一样,所以这个不可思议!不能解释的。你用什么方面来解释?你用科学来解释吗?解释不到啊!

  所以他的《弥陀要解》九天就写出来了,所以前面提过,念公说这也是夏老师,就是念公称夏老师,我们称为莲公,说这是夏老师对我的一个很大的恩德,就告诉我要依止蕅益大师。

  所以你看念公写这个《大经解》,一上来走的是《疏钞》的路子,《疏钞》就是莲池大师的,一上来立的就是十玄门嘛是不是?我们前面《大经解》有看过十玄门,这个《弥陀要解》前头没有立十,《疏钞》前头才是十,一上来就是十门分列,那么按照《华严经》的办法就是十,念公一直是仿效莲池大师的《疏钞》,仿效《华严》的,所以还是用的是十。

  那正式写起来之后,就回到了蕅益大师了。所以我们看这个《大经解》,后面几乎很多都是引用《弥陀要解》,这个《要解》的内容。所以就是听了夏老师莲公的话,直截了当,所以这个就更扼要了。

  那么《金刚经》大家都知道这个无住而生心。那蕅益大师也是很有意思,他也是最后写完了之后,就写了一个跋,这个话在跋里头,他的正文里头没有,也没有详细的讨论。都写完了之后,他写了一个短的跋,他头一句话是说:「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以蔽之」就是《金刚经》主要的宗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一语」就是这一句话,「足以蔽之」,「蔽之」是什么呢?完全可以全部都包括了。

  这句话是出自《四书》里面的,《四书》里面不是有说吗?说「诗三百..」,《诗经》里头有三百首,「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里头有三百段,用一句话来概括来包括它,就说这个「思」没有邪,你一样可以动脑筋,你可以去想。但是你这个想里面没有邪,思没有邪想,叫「思无邪」。虽然也有说君子求淑女,晚上睡不着觉,他总是「思无邪」,他有想,但是他是「思无邪」。所以有人就把孔子看的是道貌岸然,非常的严肃的,不是这样子的。他实在是很通达人情的,这并不是邪啊!

  《金刚经》这部经全部有五千多字,用一句话来说,「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句话说完了,是什么呢?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继续看,所以这样子告诉你,要炽然修行六波罗蜜,他不取相,他为什么呢?他「无住法,而住于般若之中」,所以他就能够可以使他很少的一点点布施,这一点点的布施就跟虚空equal相等了,虚空有多大,布施的功德就有多大。

  众生就刚刚相反了,众生因为「住于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自己就这么的「计果计因」,自己老在那边盘算,值不值得讨价还价?还有就是「观大观小」,做种种的分别,所以就像什么呢?就像仰箭射虚空,那个拿着那个箭射向空中,什么结果呢?落空咯!

  然后说「若能称性而住」,怎么住?「称性而住」,称性中这个「称」字就是称心如意,当中里面的这个「称」字。「性」就是自性,这个是心的本体,恒常不变的。又称者是相称之义,故称性指跟本性相称,那么这个自性遍虚空,恒常不变,而且它这个体具万德,所以称性而住就是如果能够称于自己的本性而住,就是如法性而住,也就是如如而住,不住于一切相,只住于如,那这样子的结果呢?

  就譬如芥子当中一点的空,跟十方的虚空有什么分别呢?一个芥子里面的空跟十方的虚空,请问大家,你们回答回答有什么分别?实际就是这样,因为你执着了它,那它就不一样了。你要不执着,它本来就是如此。所以就是说你这个微小的布施,那一点点的布施就可以跟虚空相等了,一毛钱就是一百万了。这都是博士班的道理,只能够体会体会啦!简单说就是一切都要能够融入我们的自性,我们叫消归自性,那就是无量功德了。

  那么「芥子中空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本性无二,也没有分别,因为空没有内外、彼此、方隅、形相等等的差别。也没有小空大空,没有这两个不同的地方。你说小空跟大空有什么不同?同样是一个空。

  「无相之福,其福乃大」,如果是离相念佛,离相修法,离相做一切功德,这个福就大啦,大到怎么样呢?能够让一个芥子中的空跟十方的空是一样的同等,一样同等。

  下来也是《金刚经》的话:「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都是《金刚经》的话。所以说你要违反了这些道理,那很大的福田就变成有限度的了。就是念公说的,你那个杯子没有洗干净,那个杯子里头有毒,你来装很好的药,你把它喝下去,那个药本身没有毛病,是你那个杯子不干净,你就吃了毒药,就把你给毒死了,你还怪那个医生。所以要把杯子洗干净,就是不要执着。

  往往大家就是总想得什么境界,得什么神通,得什么感应,这都是有所求,有所求就都成了有为有住,这都是跟这里说的同一类啦,你作的功德全部要打折扣,七折八扣了,所以要无为法才能相应。

  下来是最后一句的经文,我们看:

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我们看注解:

“段末谓「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求生净土,永得解脱。众德之本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又「无相」者,谓无色等五尘,男、女、生、住、坏等十相,名为无相。又《涅槃经》曰:「涅槃名为无相。」又《演密钞》曰:「寂灭者,即无相义。但心自证不从他得,故无诸相」。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皆彰此「无相智慧」。”

  所以就是经文的这一段最后说:「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以无相的智慧来种植诸德的根本,这样来求生净土,就能得到解脱了。

  所以一直下来我们所看到的内容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念公所解释的都是很深入的,非常稀有难遇,这才是博士班的水平,不管你听懂不懂,这都不重要,都不重要,这个流传下来才是真正的法脉,保留了祖师原有的水平,不会让它失传,那我们这样做才是真正的报佛恩报师恩,作为真正的佛弟子,这就没有遗憾了,没有遗憾了。

  我们多看一点内容,植众德之本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我们的宗。

  那么无相者,色、受、想、行、识五尘这个是五相,加上男相、女相、生相、住相、坏相,就是相里头最严重的,这个叫做十相,没有这些相就叫做「无相」。

  《涅槃经》解释「无相」说:「涅槃名为无相」,另外《演密钞》解释说:「寂灭者即无相义,但心自证,不从他得,故无诸相」,这个寂灭这个涅槃,只是你的心是你自己证的,不是从他所得的,不是从另外所得的,所以说没有一切相。

  要是有一个地方给你得到了,你就存在出现那个地方的相了,这完全也都是你自心的自证,所以不从外面来的。

  所以不能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你还有相吗?外面的境界也是你的心啊,都是心,那还有什么相的呢?所以《金刚经》就说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的本子就说「则见如来」,都一样,版本不同,好多字有出入,意思相同就行了,我们不去考证这些了。

  那这几句话非常好,所以大家在用功的时候要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愚癡的人就在虚妄当中去求这个虚妄,这句话很有意思,你在虚妄当中所求到的不是真实的,你又去求到一个虚妄回来了,都是虚妄的。

  所以你见着「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但是,不是说根本没有相,是说那个相是虚妄的,你如果在「见相而非相」,而没有着相的时候,你就见到如来了,见如来就是见性了。

  又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所以这个是极直接的事情,直接Direct teaching,这就是顿教,离开了一切相,就叫做一切佛。

  所以哪有那么多囉嗦?说这个又说那个,都是自己找的,修行之后又自己找了很多很多东西,搬了很多粪往脑袋上面装,天天往里面「运粪入」。

  这不是我们随便说的,这是禅宗的话,禅宗有两句话说:「运粪入」跟「运粪出」,一种人的修行是「运粪入」,把这个粪往里头搬,都塞进来的叫做「运粪入」。我们现代人容易体会的就是都装满了这些垃圾rubbish。「运粪出」就是把你的粪给运出去。

  那我们再延伸一点这个内容,就是百丈怀海师他说有求就是「运粪入」,无求就是「运粪出」。如今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无等法,这叫有求嘛,那就是「运粪入」了,这是很好的法,不是一般世间法,也叫做「运粪入」,不名「运粪出」。

  同样的观点,沩山灵祐禅师也有这方面的表达,他说如果你要向外面求一知一解,我们一般说是一知半解,认为这种基于分别心的知识,认为这个见解就是禅,那么这个跟禅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就叫做什么?叫「运粪入」,不是「运粪出」。所以「运粪出」就是要运出心中的一切错误的见解一切执着一切贪求,把心中种种这些垃圾全部要把它扫除,怎么扫除呢?把它搬出去,就是「运粪出」。

  所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这都是来表彰这个无相的智慧。我们继续看下来的注解:

“经云「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乃至「永得解脱」。即《金刚经》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妙旨。《破空论》释曰:「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无上菩提也。」两经相较,今经中「无相智慧」,「远离分别」,即如彼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植众德本」,「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即如彼经中「修一切善法」。又「当生佛刹,永得解脱」,即如彼经之「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在我们把这个经跟《金刚经》来会合一下。

  所以你看师父常常说就这一本《大经解》就够了,没有机缘遇到《大经解》的人就没话说了。遇到了之后,你还去研究《金刚经》啊?不需要了。

  但是我就听说有人就是遇到了《大经解》,她还是热衷于研究《金刚经》,那等于说你就没有从《大经解》得到真正的受用,还不能满足你的贪求,贪佛法也是贪,什么都要,什么都想沾一点点,再说你自己也没有能力理解《金刚经》,能懂一点点也是表面的这个意思,因为《金刚经》说的多数是法身的境界,无住生心你从哪里下手?请问你从哪里下手?离相你怎么离?到处见到都是相嘛,人也是相,师父坐在这里也是相,你怎么离?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同时也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实相」,还有「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无不相」我们怎么理解啊?无相是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遍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呢?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虚妄之相,可是体性不空,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也就是说遍能显现一切相,所以体相用是一不是二,也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些都是地上菩萨的事。

  现在念公帮我们挑最精要的这个经句,再结合我们的本宗来解释,这个叫做会合,我们来看看,就是刚才注解里面的内容。

  这个《无量寿经》说:「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Anuttarasamyaksambodhi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那么「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就是「永得解脱」,这不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

  蕅益大师的解释,「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伪」就是虚假的意思,你得到的那个结果不是真实的,人天的果报不真实,昨天讲得很清楚啦,你不了达无我,总有个我在这儿,所以《金刚经》的离相首先就是要去掉这个「我相」。

  现在大家处处都有一个我,处处还突出我自己,我这怎么样又怎么样,我那又怎么样怎么样,你碰着了我,顺着我的,不顺着我的,合于我的,不合于我的,这个我在这儿,就没完没了,没完没了了。

  你不能了达「无我」,说实在的,根本就没有我嘛!所以唯识有这两句话很好,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个唯识总结的很好,两个无我,不是一个无我,不是增长我慢的那个我,那个是妄我。

  我们怎么来体会没有我呢?你看看,这个我天天都在这边死掉了,又出现一个新的,一会儿又死掉了,死掉了一个,又出现一个,那到底哪一个是你呢?要说这个身子是你,你看看我年轻的时候,就一点跟这个不像,不一样了。

  那天有一个朋友,不是同修,朋友他有存师父年轻的时候的照片,就发给我了,我一看,哎!这个是我吗?是不是?差太远了,不一样啦!那个以前那个我早就死光了,这个阿赖耶识也是在不停的变化,它只是相似相续的,哪里有你啊?

  所以我们人类都是在变化,我们在说话的期间,我们有很多细胞都已经死了,很多细胞又长出来了,脑子里头进来了很多新东西,思想里面起了很多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围着地球又转了好多万哩了,地球在太空中兜圈子又兜了好多了,都不是刚才刚刚大家一见面时候的情形了。大家没有仔细去想这个事情,也认为不必要去想这个啦!但是因为现在这里提到了,我们就来谈这个,只是你不觉得为什么?因为它是相似,不是真的,是相似,所以什么是你?没有啊!

  所以你不达无我,虽然修一切善法,你只是得到人天的假的果实,所以叫做「伪果」,这个果是假的。

  将《金刚经》「无我」这个训示落实在修行当中,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下来引了一段也是念公的开示,供大家学习。

  他说我们要知道这个嗔毒的根在哪里呢?就在于我相,就在因为有我相。如果没有我相,还有谁在生气啊?所以生气者只是为了他违反了我,污辱了我,委屈了我,欺负了我,侵害了我,处处都是因为多了一个我。如果能够无我则...那么一切烦恼它的根及除掉了,必然就随着这个就消灭了。正因为多了一个我,那就是处处都有障碍了。

  例如有人骂我是蠢猪,骂我「蠢猪」这还得了?可是当他骂完了之后,这句骂人的话在空中也消失了,消灭完了,何处还有这两个字的声音呢?蠢猪这句话本身就是肥皂泡嘛,《金刚经》不是有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吗?

  这里师父就想到年轻的时候,我的父亲说了我一句,现在知道他是随口说的啦,当时他说什么?说我是废人一个!哇!我的玻璃心碎到完啦!我哪里像废人啊?我那个时候的理解,废人就是断手断脚的叫废人嘛,你怎么骂我废人一个?结果那个时候我就很叛逆,我就做个废人给你看,是不是?所以就是这样子嘛,所以他骂完了,这个肥皂泡都消灭了,可是自己不依不饶,还死抱着这个已经灭的肥皂泡不放。说实在的,师父能够回忆起这件事情,也还是没有完全放下,要不然怎么会想起来了呢?对不对?

  所以骂你蠢猪骂你笨蛋,还大发脾气,这是加倍的愚癡!

  我还记得我的俗家夫人,那时候新加坡的一个姑妈常常过来,过来的时候我的俗家夫人就很热心,而且很孝心的照顾她这个那个,但是我的姑妈她有一个口头禅,就是那个台湾话福建话说「疯子」,随口晃两下就说「疯子」,她不是那个意思说你这个人是疯子,不是嘛!我的俗家夫人的玻璃心也是碎完了,也是碎完了!我这样子对你这么好,这么照顾你,你说我是「疯子」来的,哎哟!我的妈啊!她还是「有我」啦!

  所以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秉持着这个经中无我无人的开示,来待人接物跟应付一切的一切。前面讲过了有人骂我,请问骂人的人是谁?被挨骂的人是谁?那句骂人的话是什么?实际上一切皆不可得,对吗?所以有一句话说:「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何苦来呢?自己要闹个不休,把这个心歇一歇不是很好吗?你看《首楞严经》不是说了「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我们何尝不想歇这个心?但是歇不下来,歇不下来。

  所以要靠什么呢?要靠一心念佛,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故云「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妄想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脾气可发的?

  阿罗汉破了「人我执」就出了生死,是「人无我」了,就比我们凡夫超越了。但是这里蕅益大师就说:「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这句话是对阿罗汉说的。蕅益大师的这个议论很好,你不修善法,你只是「我空」,这个就叫做阿罗汉,阿罗汉确实「我空」了,所以他没有生死了。他还有六通,那是不可思议的神通。现在这个什么奇异功能,那万万分之一是九牛一毛,一万个牛的一毛也比不了,这就是佛呵斥阿罗汉是焦芽败种的原因。

  再一种是「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这种人现在也很多,自己说我也空了法也空了,这都是妄言,叫做胡说,是任意在那边造恶,这是阐提地狱种子啊!

  蕅益大师这一句就「切中时弊」,「切中时弊」就比较文一点,意思就是很符合现代社会的这个现象,你看看将自己吹捧得很厉害,就是这个毛病啦,说我是什么来的,说菩萨又不够力了,要说我是佛来的。

  所以念公他讲这段的时候,他有举出来那个名字还连名带姓,但是师父在这里就不提了,大家有目共睹,这个是阐提狱种。

  「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这是个别提出了「无我」。那「无我」后面是「无人无寿者无众生」,那个后面就可以不说了,前面那个解决了,后面那个就没事了,什么「无人无众生」就不说了,就说「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正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么讲的,你「无我来修一切善法」,这个就把《金刚经》和本经就是我们的《无量寿经》这两段就融合起来了,这个融合起来的功德非常大,所以「即得无上菩提」,所以这么着那就把《金刚经》跟蕅益大师的一起了解了。

  再跟我们这一段来比较,我们经中里面说的「无相智慧」,「远离分别」,这两句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相智慧」,「远离分别」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嘛。

  我们这儿说要「植众德本」,要「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修一切善法」,这都是修一切善法呀!

  我们这里说「当生佛刹,永得解脱」,那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看,我们净土宗跟《金刚经》分别在哪里呀?完全是一味的,就这一个道理。

  所以以后大家如果碰到有人修《金刚经》而轻视念佛法门轻视净土宗,你就将前面所说的这个道理搬出来,吓吓他!现在我们有本钱可以吓唬人了!以前不懂这些,不懂这些的话,人家一说都给他吓跑,吓跑了落荒而逃!都认为说哇!他学《金刚经》哦!好料哦好料哦!我们就只会念「阿弥陀佛」,没什么料到。

  但是现在知道了,这两个是一个,一味的,所谓「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这个方便有很多的门哪,真正到了真实法中,那就是「一路涅槃门」了,十方薄伽梵就是十方佛,十方佛成佛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没有两条路,没有两条路去成佛的。真正达到涅槃,那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我们《无量寿经》这里的「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所以你看大乘经典都是通的,佛只是在不同经典用不同的文字,但是真实的义理是没有两样的,所以才能够说「一经通,一切经通」,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给接受下来。那我们继续看注解:

“夫净土乃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于此能信,是即无相智慧。如《金刚经》云:「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个净土宗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对于难信之法能够信,这个就是「无相智慧」。按理说这个「无相智慧」我们没有啊,我们哪有?《金刚经》也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听到《金刚经》的章句,就是里面的一段一段的章句,乃至能够一念生起了净信的心,是诸众生,佛告诉你,这些众生「无复..」就是没有了,「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众生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跟寿者相了。

  然后说「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又说了,你听了这个经,你能够信,你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没有这四相了,没有了。

  下来再引蕅益大师的《破空论》,我们来看看:

“《破空论》释曰:「设复计有少许我人等相,决不能信此经。设于此经信解受持,决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可证能信之妙德,举体即是无相智慧。盖此净宗乃最极圆顿,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若人于此法能生实信,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如是六信具足,当知其人,亦必超情离见,与无相智慧相契。”

  蕅益大师又解释了,如果有人有一点点我人等相,反过来证明你有一点点我人等相,你绝不会相信这部经,能够信解受持,你决定可以了达,我相人相等等的相,当体都是无相,所谓当体皆空就是。

  我们前面听了很多这个四相,对于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最粗浅的说法就是我相就是自身,有了我,就有你,这就是人相,不但有你,还有种种的人,轮回中种种的生物那些全部都是众生相,那中间有长生长住的就是寿者相,这是最浅的说的四相。

  又如刚才说的有一个能度众生的我,这是我相,我所度的某一个对象这就是人相,而我所度的种种就是众生相,而我所度的众生他得到涅槃了,这就是寿者相了,这都是很粗浅的解释。

  所以就是说能信这个妙德它本体,全部就是无相智慧。这他又说了,你要住相,你就绝对不能信。你要能够信能够受持,你一定可以了达这些无相的真谛,所以这个信跟这个智慧是不二的。

  那么净土宗是最圆最顿的法,这个对我们七宝的同修我们听惯了,长期熏修下来,我们也接受了。

  但是一般人还不知道净土宗是最圆最顿的法,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的法门。

  若我人对于这个法能够生出实信,真实的信心,前面注解说了,我们六信具足,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那么这个人他必然也是超情离见,超情离见那就是无相智慧了。

  这个六信,我们精进班在学习研讨念公的着作《净土资粮》里面有很详尽的讲解,我们现在正在热烈的学习讨论当中,大家越听越有味道,也越听越不懂,这是正常的。我们继续看下来的注解:

“是故经中《独留此经品》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前云「取相分别」,虽种大福田,「求出轮回,终不能得」。是乃取相之过也。今云「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当生佛刹,永得解脱」。是乃离相求生之功也。或入三辈,或堕疑城,关键所在,已昭然若揭矣。「身心清净,远离分别」者,盖无相智慧,即万法一如,染净平等,故身心清净。一切皆如,故离分别。”

  那么在我们经中最后的〈独留此经品〉中就说到了,这个过几天我们就会学到了,经文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有种种的难关,一层一层一关一关的难关,你听到了这个经,你相信,你快乐,你愿意接受,愿意去奉持,在一切难之中没有比这个更难的了。

  所以现在大家第一步就是,有的人肯相信肯念,逐渐逐渐的达到能够受持,「受持」这两个字也是不容易的,能够接受了,经中的道理我接受了,能够坚决践之于行动的,这个才叫做「持」。你只是不断的收藏这些道理,但是在修行当中用不上,那就不叫「持」了。所以「受」是接受,持是真正能够用得上,在哪里用得上?功课来了,考验来了,你能够化解,就好像我们说能够打太极把它化出去了,所以这个道理才算是你真正的得到了。

  那前面这个说到了这个样子,这个信解如上之难,就好像上面说的这么难。那这个能信就是智慧,前头说到你取相分别你种大福田,甚至于你也念佛,而你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蕅益大师不是说了嘛?念到铜墙铁壁也不能往生,这就是「取相」的过错了,所以那个不行,就是因为「取相」。

  那么现在「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就「当生佛刹,永得解脱」,这就是「离相」的殊胜。

  一个是三辈往生,那你就可以在七宝池当中闻受妙法,就可以分身尘刹,广度有情。

  一个是或者是你就堕落在疑城里头,就是边地疑城,你「取相分别」又缺少智慧,关键所在就在于离相跟不能离相。

  那么这个经文说:「身心清净,远离分别」,因为你「无相智慧」你万法一如了,那万法一如就是万法如一了,既然「如一」了,那你还有什么叫染?还有什么叫净呢?它都是一个平等了嘛,它不就平等了吗?那还有什么可取可舍呢?所以身心就清净了。「一切皆如」就离开分别了。

  这是不容易做到的,说到天花乱坠,听是听的很多,但是不容易做到,但是不容易做到不能不说,还是要说,因为这是一个我们要达到的Target,最终的目标,我们要往这个目标去前进,所以这些我们都要知道。

  那么下来的注解就说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回到我们的本宗净土宗了,说念佛要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内容我们明天再来继续。

  好,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68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