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27 22:17:36瀏覽90|回應0|推薦3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16集 上一堂课我们将〈礼佛现光品〉这一品完整的介绍了。与会的大众有看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四众弟子,由于两土导师的威神加被,都亲自见到极乐世界,还有十方佛土也显现了。接下来的注解还有一些关于这一品内容的延伸,再引其它经典来证明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好,我们继续看注解: “《阿弥陀经》谓此法门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末法众生情执深重。于此最极圆顿、一乘了义、究竟方便之妙法,不能信及,反生疑谤。是以本品礼佛见光,此世界中二万人,亲见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亲闻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为作证明,令生正信。欣乐愿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皆获四悉檀之益。今仰体圣心,傍引数经,以证极乐妙有,免堕偏空。” 〈礼佛现光品〉这一品很重要,因为这个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一个是法门深奥,很难信,这个是一方面,因为它都是「超情离见」,「超情离见」只有圆教的道理才有,圆教的道理就是没有给你讨价还价的。要不然,你就还不是在圆教的层次。当然你可以听,你也可以接触,或者说是不小心接触到了,你想退也不好意思。师父不是说你们,不要太敏感。 再有就是末法的众生他就是信不及呀!他就会说极乐世界谁也没看见嘛,这就会怀疑了。 所以在这个经里头,不只这个经里头,在其它经佛多次让大家都看见极乐世界,所以这个意义在这方面讲就十分的深刻了。除了这个经是两万,我们地球上的人亲自见到极乐世界,听到十方诸佛在那儿称讚阿弥陀佛,这都证明经上的话。从另外的经我们这儿引证了几种,就是下来我们会引证有几种经。念公说恐怕还不只这几种,实际上绝对是不只这几种,没有看到的恐怕还有很多。这几种都有亲自见到极乐世界的记载,我们一一的来看,我们先看第一部经,举的是《观经》: “(一)《观经》云:「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 最主要的就是净土三经里面的《观经》,这个《观经》就是说那个国王要杀父亲,这个国王就是阿阇世王。母亲就去探监,在她自己身上就擦了点什么果子酱之类的东西,然后就和了点面,让国王吃了就可以不死了。后来就查出来了,是母亲所做的事。于是阿阇世王非常的生气,就要杀母亲,这母亲就非常的愁悲苦恼,就求佛了,因为她皈依了释迦牟尼佛,佛就飞到她那儿去给她说法。那么韦提希王后就对佛说:「这个世界我是不想再待下去了,我想求到一个别的佛国。」佛就给她现出了很多的佛国,然后她说:「我心里头愿意去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佛就是独特的把极乐世界详细的现给韦提希看,在这个法会上,韦提希王后见到阿弥陀佛,见到极乐世界这种广长之相,看见佛身还有二菩萨,「心生欢喜,歎未曾有」欢喜讚歎之至,过去所没有的。然后「豁然大悟,得无生忍」,所以韦提希她这是特殊的根器呀! 所以出家人跟在家人的根器,不是一定要是这么划分的,说出家人必定要高过在家人。在《无量寿经》两万人的大会里头,没有这个记载啊。而韦提希夫人当下就「豁然大悟,得无生忍」! 所以有人说念佛就是临终往生的事,这个不就是往生之前现生就得无生法忍了?所以说有的时候大家常常有这种情见,认为念佛主要的作用是在临终才表现出来的。但是在生命未终了之前就得大受用,就证入无生的人,自古至今还有很多叻!只是大家用功得还不够,加上情执深重,所以就不能豁然!就都给捆住了,心里都被捆住了,捏得太紧,那就放不开了。 另外还有五百侍女同时也看见了,她们同时也都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经中常常记载,把发菩提心做为一件大事记下来,所以这就是发菩提心的重要了。于是乎这五百个侍女都会往生,那是一定的了,因为佛给她们授记了嘛!而且到了往生之后,都得到诸佛现前三昧,这是到了之后就得三昧,当然不如韦提希夫人了。所以这一件事情是在《观经》的记载,这是五百多人亲自都见到了,同时见到,而且得大受用啊!那么下来我们继续看另外一部经: “(二)《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云:「时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如来会中,所有诸菩萨摩诃萨(一万二千人),苾刍(二万人)、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梵王、帝释、护世四王,并馀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悉能见彼极乐世界,及见无量光如来。菩萨、声闻大众围绕。光明炽盛,如妙高山。」” 第二个就是引了这部经叫《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这里头有这样的一段说:「时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如来会中」,我们这个世界上释迦牟尼佛的法会之中,所有诸菩萨摩诃萨有一万二千人,苾刍bhikṣu二万人,苾刍bhikṣu就是比丘,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梵王、帝释、护世四王等等等等,「悉能见彼极乐世界」,这两万比丘,还有优婆塞优婆夷,就是在家的男居士女居士等等等等,都看到极乐世界。「及见无量光如来。菩萨、声闻大众围绕。光明炽盛,如妙高山」,佛光明炽盛,如妙高山,妙高山就说的是须弥山Shumiru,须弥山那是高极了!微妙极了!不是砖头瓦块所成的。「乃是众宝所成」,须弥山这就高极了,高大极了!那么这个又是这个大会上都见到了极乐世界,这部经的比丘有两万人。再来我们再看: “(三)《十往生经》云:「佛告山海慧菩萨: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观阿弥陀佛国,愿见阿弥陀佛。尔时一切大众,亦皆起立合掌,共观阿弥陀佛。尔时阿弥陀佛,现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萨身。尔时山海慧菩萨等(包括一切大众),即见阿弥陀佛国,所有庄严妙好之事:皆悉七宝、七宝山、七宝国土;水鸟树林,常吐法音,彼国日日常转法轮。」 以上皆证当时印度人民,或数以百计,或以万计,亲睹极乐依正庄严。西方有世界,有佛阿弥陀,此两有字,应深着眼。” 再来就是这部经叫《十往生经》,就说了:「佛告山海慧菩萨: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观阿弥陀佛国,愿见阿弥陀佛」就教给他你应该这么做:向西正念,不要有任何的邪思。要观想彼国,而且发这个心愿意见阿弥陀佛,所以发心很重要。因为这一说山海慧菩萨是当机,全体都站起来都合掌,都在做这个观想。就在这个时候,阿弥陀佛现大神通,放大光明。本来这个大家没看见的,这里一起立一合掌,阿弥陀佛马上当即就感应了,这中间不需要有时间的差距,这就是顿法啦! 「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萨身。尔时山海慧菩萨等和一切大众,即见阿弥陀佛国,所有庄严妙好之事:皆悉七宝、七宝山、七宝国土;水鸟树林,常吐法音,彼国日日常转法轮」,都见到了这个极乐世界的一切的一切。不过这里须要解释一句,免得将来对这些话会有误会。你看他这里说,七宝山、七宝国土。我们知道,《无量寿经》经文告诉我们,极乐世界是地平如掌,没有一切山的。那这里说的七宝山怎么讲呢?哪一位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一部经,多少经都说极乐世界没有一切的山,地平如掌。而且《观经》是观想那个水上冻了冰了,冰上一层玻璃,就是大地。水上冻了冰,当然是平的,地平如镜。怎么这个地方说极乐世界地是平的,没有山,这儿又出了个七宝山呢?所以这就是说这些问题,我们都应当要很清楚,不能含含糊糊的就这样看过去了。 首先要知道,地上没有山。第二个,还要能够解释这个经里头说的,这个山是什么样的?这个我们当然一点概念都没有,是不是? 但是我们现在慢慢的来听念公跟我们解释:他先提到说有一部假的经,其实不是经,是一本小册子,叫什么呢?叫《西方极乐世界游记》,各位有看过吗?师父当年当居士的时候有见过,原来念公他也知道。说那天有个人就拿这本小册子过来,然后这个人他还很不服,念公告诉他说这个是假的,说这个是假的他听了还不服,他说:你找出证据来啊。要找证据?那么念公就翻一翻,翻出了一个证据来了。这本小册子里面说,他这个游记,去西方极乐世界游记的这个人他写,他说他到了极乐世界,首先看到极乐世界中央有一个大黄金山。念公说:这还不就是假的吗?有证明说极乐世界地面上没有山,经文说「地平如掌」,他怎么看见山了?没有山。那这儿怎么又说是大黄金山呢?那么这个人他又提出反证,你看这部经上说有山,这个就是前面说的有七宝山。所以我们就是要深入,不能很肤浅的就这样子来理解。 这个七宝山七宝国土《观经》刚才说了,琉璃地观想之后要观想琉璃地的地下有金刚七宝所成的金幢,金色的宝幢撑着这个地,在这个地的下面,把这个地撑着。这就好像我们这个供盘,七个圆盘,这个地是由这个地下有一个宝幢撑着它的,这个幢是八方,八个面有八个楞,经文说「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它这底下放光,就照着这个琉璃地,底下光明极了,底下的宝柱撑着它,在这儿放光。所以我们这儿所说的,它所介绍的就不仅仅是地面,地下它撑着整个极乐世界的这个宝幢,就是这里所说的七宝山,不是地面上面的山,是地底下,它这个是高大撑着这个地,这个地下就有这个山,地面以上是琉璃地,琉璃地当然是平的没有山嘛! 所以这个就附带的说一下,将来万一有人在这个地方搞不清楚,就可以跟他说明了,就不必争论了。这方面念公引经来证明,让我们大开眼界。所以念公说佛法没有什么不清楚的。只是现在的人不清楚,众生不清楚。佛法没有不清楚的,你们大家放心好了。答话的人也可能不清楚,也是你答话的这个人目前不清楚,是你不清楚。不是佛法不清楚。这个地方不能怀疑!所以这就举了这些来证明。 所以从这些事情就告诉我们,念公说今天还看了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授记等等这些经里头,都还有类似的这些内容,什么内容呢?就是见到极乐世界的这个内容。所以我们还有很多没看到的经,而这些记载也是很多很多的。刚才谈到了除了本经之外,还有其它的经有类似的内容。 我们再回到本品来,本品这些示现就具有四悉檀,什么是四悉檀?我们先看注解: “总之,本品具四悉檀:(一)极乐依正现前,是世界悉檀。确显妙境,令众欢喜,生欣求心。(二)阿难大众,欢喜作礼,称念圣号,是为人悉檀。令生善故,持名往生是善中之善故。(三)破疑生信,是对治悉檀。疑根未断,即是罪根。信力圆时,全成佛力故。(四)心佛不二,妙感难思。事理不二,妙境现前。是第一义悉檀。圆彰性具,令入实相故。” 这个悉檀是印度话,可以翻译为成就,翻译成宗,以什么什么为宗,四悉檀就是四种成就,四种宗,再有后来这个南岳师他有一个解释,他说「悉」这个字是我们这儿的话,「悉者」就是普遍,普遍都怎么样怎么样,就像那个,「如来悉知悉见」,皆知皆见,「悉」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我们中国的话。 「檀」是檀波罗密,檀波罗密就是布施,悉檀是普遍的布施,就是普遍的饶益有情。这儿有两个讲法,不过前者好像是这么说法,大家遵崇的人更多一些,这是为了成就众生有这四个方面,这个四悉檀我们简单的来看看: 第一是世界悉檀,世界悉檀就是说,要说出来这个世界能够让众生生欢喜心,整个的极乐世界现在大家的面前,这个就是世界悉檀,大家都欢喜啊!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为人悉檀,就是对人有帮助的,是为了大家的,大家看了之后都踊跃欢喜,都愿意往生极乐世界,都作礼都念佛,这个就是为人悉檀了,这是第二个悉檀。 第三是对治悉檀,大家亲见,就是破了疑了,所以最坏就是疑啊,怀疑的疑。这里又重复的提这个密咒有很多..唐密里头很多经里面的那个咒的功德,那真是说得大家就是很难相信。里头可是有一句话是说「唯除于咒生疑」,你对于它怀疑,怀疑什么呢?你念这个会有用吗?有这么大的功德吗?它有这么大的功德我念行不行啊?这些都是怀疑嘛!一有疑,那所说的那些功效就不显现了,是你自己给它否定了,你自己否定了。大家不要以为这个事没什么,你怀疑就是你否定。所以这句话可以refer应用到,师父常常就是这么说,你怀疑有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阿弥陀佛,怀疑久了,就是否定了。这里就是给师父站队了。告诉你,你是佛,你要否定,那他的功德就显不出来了嘛!因为他是唯心所现,你的心就是否定它,那它还能现什么呀?他就现出否定的那个结果了,你自己现出来的,你怪谁啊?所以这个就是对治悉檀。断疑生信,所以这个要断疑生信,这个「疑根未断,即是罪根」,大家不要以为疑根没有断没有什么,就那个疑根就是罪业的根哪!然后说「信力圆时,全成佛力」等,到你这个信力圆满的时候,你的力量就全成了佛的力量了,也就是佛的力量也成了你自己的力量了。这是第三。 第四就是第一义悉檀,上面说的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那都是初步,初步就是小学中学啦!真实要普利的,那是第一义悉檀,就是第一义谛,那也就是圆教的水平了。 所以这里头就显出「心佛不二」,感应道交,妙感难思,事理不二。从事上说是十万亿佛土,哇!好远好远哦!那么现在又说「如对目前」,本来就没有空间嘛,这个还是现在科学家说的话,空间是错觉,这个就是说的理体。现在在事上十万亿佛土的这个世界,就在你的面前,就在当下,这个事跟理就不二了,有事也有理,事理圆融,事理就不二了,这就显出第一义谛。就说明这一切都是你本来所具有的,所以就是这句「讬彼依正,显我自心」就假托着极乐世界,依报怎么怎么庄严,正报怎么怎么庄严,显示你自心如何如何的庄严。不然你不能信,你也无从去想。这是借着「他」而显「自」,正是为了「令入实相故」,所以这个是第一义悉檀。 那么第一义悉檀我们如何来领会呢?听也听不懂很深啊!就是这个博士班的内容怎么来接受呢?前面那三个,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那个是小学中学的,我们还可以来体会。这个第一义悉檀,我们怎么来接受呢?好,我们来看注解: “如《无量寿经起信论》云:「右明无量光明遍照一切。极乐娑婆,同一法界。本无彼此,安有东西。山河大地,皆是众生目眚所成。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无量光明,普周尘刹。三涂六道同时解脱。不独阿难以佛威加被,得见佛身,及诸依正,即今末法众生,但能入此法门,不离当念,疾得见佛。” 这是引了彭二林彭绍升的话,了不起啊!他的《无量寿经起信论》这里有这么一段说:极乐和娑婆是同一个法界。这样的话有几个人听过?听了也不容易相信。告诉你极乐和娑婆没有彼此之分,也没有东西之别。极乐世界也遍娑婆,娑婆也遍极乐。这一切一切大地山河森罗万象,怎么出现的呢?明明都有这些啊,这都是众生眼睛里头有了翳子了,这是一种眼病,这是眼睛有病所看见的,眼睛要出了毛病就看见了,看见这些山河大地森罗万象,种种的这种现象。 念公就说巴某这个人,他就擧了这个人,他就有一种叫青光眼的,我们现代人都知道,白内障啊青光眼啊,这都是毛病要去处理。那么这个人他就说我要感谢我的青光眼,我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好东西」,他还很乐呢!青光眼就是给你现种种好看的光,很好看的色。你别高兴,这也是病,你有这些分别,就是你眼中有翳所形成的,你的眼睛出了毛病所形成的。 继续我们再看彭二林这句话,他说「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无量光明,普周尘刹」,这无量的光明尘尘刹刹无不遍满,然后说三涂六道同时解脱,同时哦!不是慢慢一步一步的解脱,这个像什么呢?有如染丝,一成一切成。所以这个又是顿法。 不独是阿难当时蒙佛的威神加被,可以看见阿弥陀佛的身,以及种种依报正报的庄严,不但是阿难等人当时看到,也令末法众生,也就是我们现在在座的大家一起都能够看到,但是条件就是这句「但能入此法门」,你只要能入这个法门,「不离当念,疾得见佛」,就是不离开你当下这一念,很快就见佛了。我们继续看注解: “《华严经》云:『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犹若摩尼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是知诸佛众生,本来不二。名为见佛,实无见者。何以故?不可于一体中互相见故。” 大家看看,这些大乘经典说的都不可思议啊!我们一般佛教徒都没有机会听到的。你说我们这里修净土的,谁会去看《华严经》啊?我们现在有福了,不用去看这些大乘经典,就算给你看,你也看不懂。我们就这部《大经解》,就是师父常常讲的,抓住这部《大经解》,抱紧它,念公帮我们摘录重要的精华跟经句,还给我们做解释了。所以师父以前喜欢的这些大经大论,现在都放下了,心甘情愿的放下了,就集中在这部《大经解》就足够了。这里引了《华严经》的话,这些话能有机缘听到的都不得了啊!说《华严经》云:「诸佛一似大圆镜」,说佛就像大圆的宝镜,不是平面的,是圆的。「我身犹若摩尼珠」,佛是如镜,我如一个摩尼的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这个摩尼珠中可以现一切一切的境相,诸佛的法身,诸佛的这些圆镜,我这个摩尼珠都摄尽了,都入我体中。「我身常入诸佛躯」,我的身体就常入一切诸佛的身躯之内,所以是互融互摄,都是我们摄一切佛,我们也融入一切佛;为诸佛所摄,诸佛也融入我们的自身自心。所以说是无毫厘许间隔,没有一毫一厘那样的地方是有间隔的,等于是成了一体了。「是知诸佛众生,本来不二」,刚才举了《华严经》的例子,那你说还是二吗?水跟牛奶倒在一个杯子里头,现在还是二吗?你还能够拿勺子舀一点水出来,或者是拿一点牛奶出来吗?你能分吗?谁也分别不出来了,不可分了。「本来不二,名为见佛」,你看看: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见佛是什么啊?什么叫见佛?这个就叫做见佛了。 所以大家这个见解,这个地方就要扭转过来,一定要以为我是见佛见光,我看见光了看见佛了,这就是见佛,这都不是。 而是你要是真正的了达了,佛跟众生本来不二,这个叫做「见佛」。而且是「实无见者」,实在说没有见着,这个就更高了! 所以不是说见佛见光的人没有,有,那个水平低呀!这个standard很low! 这里告诉你,在这个第一义谛之中,这样的见佛,实在没有见者,这话怎么说呢?怎么见了又说没见呢?这话怎么来理解怎么来体会呢?就是这句了说:「何以故?不可于一体中互相见故」,既然是一体,请问谁见谁呀?你的眼睛就从来没有看见过你自己的眼睛是什么样的,有谁看见你自己的眼睛是什么样的?你有没有眼睛呀?你要瞎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你要没瞎,你就是有眼睛,什么都可以看见,那你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呢?眼睛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睛。你不要说照镜子就看见了,那是题外话了。这个我们很少人去想过这种事。 所以这个就是说到那个须菩提,下来就很有趣的一个公案,念公说了一个公案说: 当年佛从天上下来,大家都要来迎接佛。那个比丘尼就变成转轮圣王,排在头一个要来迎接佛,因为如果照排的话,比丘尼排在很后面的。佛一看就说:「你没有先见到我,而是须菩提第一个先见到我,他见着我了,他是头一个。」可是须菩提当天他也知道佛要从天上下来,他在山洞里面修行,他就想:今天佛回来,很多人都去接。过后他又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无所来,无所去,那我们又何有所接呢?佛也没有来,那我怎么接呢?所以他就不动了,没有去接了。他这个不来接的人,反而是先见到佛了。这个排队排在第一的人,以为是真正见到了佛了。佛说:「你没有先见到我。」所以这才是佛法,这才是佛法。不然你就是附法外道,附在佛法里头的外道。 这样的佛法没听过,尖锐啊!殊胜啊!《无量寿经》它这部经确实是很殊胜,它这一直一直没有一个地方是松懈下来的,就是师父常常说的,没有冷场,一步一步的加深一直到最后。底下要来的就是,现在的佛和未来的佛在那儿一起看极乐世界,两个人正在那儿说,这是非常生动的一幕,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下来的这一品。 那么再回到刚才说的这个无所见,这个是什么概念呢?这个说的是什么呢?这个说的是法身境界啦!须菩提没有来而看到了佛,这个指的是法身境界,法身遍一切处嘛! 所以当时有一个叫蔡某的,就拿了一个问题来问念公,我们来听听看这个问题相当有趣哦!而且不只有趣,这还是我们修净土的人要好好的来领受的,要不然临终就有障碍了。 这个人叫蔡某,他看了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里面有一段他就拿出来问念公,它里头说:「你们这一切都无所来无所去。临终看见有什么,你也不要跟着走。」那他就说:「那么我们往生怎么办呢?见到佛了,要不要跟佛走?」他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念公就说:禅宗修的是法身境界,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是禅宗的内容,禅宗的境界,法身还得向上呢。像这个须菩提,如来,无所来,无所去。那你临终是跟谁走呢? 念公说你要知道,净土宗的往生,一般是凡夫的事,现在你是不是凡夫啊?你是凡夫,你反正你得有所去,有所跟佛去,所以不能不受后有,就不如受这个往生的后有。你要真能不受后有了,那你就自由自在了,就「无来无去,无歹志」了。你不能不受后有,那只有随佛往生啊! 念公跟这个蔡某解释到这里,这个蔡某就说不问了不问了,他明白了,明白什么?明白这个是不同的境界。 所以这里就有提到就是往生的四料简,这以前有说过,但是这里是有一点不一样,但是非常非常的珍贵,我们再来理解一下: 这个四料简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是决定生,去就没有去呀!那么下来说「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去我是决定去的,可是生没有什么叫生的,因为都证到无生了,还有什么叫生呢?另外还有四料简是「生则决定生,去则决定去」是一句,「生亦实不生,去亦实不去」又是一句,这是四料简。 所以这些意思我们都要圆融,各个就按照自己的能力,所谓「量体裁衣」,这句话后来师父看到念公用的,这个「量体裁衣」就是我们常常都用广东话来说的「度身订造」。以前常常想「度身订造」要打成中文字,怎么才是最圆满的呢?后来看到这句了,「量体裁衣」,你要做衣服,你得先量一量,就是要合适你的身体,要合适才对。 再进一步说,就算是你证到了虹光身来去自由了,这个虹光身指的是密宗的,就是文殊普贤,他还要示现求生极乐世界呢,这个才是真正的慈悲嘛! 所以就是说,就是这一句说「八十翁翁舞」,八十老翁在这儿跳舞,八十的老翁在这里还跳舞,干什么呢?「教导儿孙故」这是为了教导儿孙,八十老翁也要跳舞啊! 因此你不管是上贤下智,都应当实现往生,求往生得到往生。好,我们紧接着看下来这一品: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我们先看一段注解: “本品宗旨,仍是证信除疑。慈氏述见,弥证佛言真实。盖此前极乐依正庄严,唯是金口所宣。现则与会圣众,亲述自眼所见。复睹极乐胎生之众,困于疑城,更明疑惑之过。” 我们看经文: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极乐世界宫殿、楼阁、泉池、林树,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诸香华,遍佛刹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汝闻阿弥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阿难结集经藏,慈氏当来下生,故佛以此微妙法门嘱咐二人。 首示极乐妙严,诸天雨华之象,令作见证。「色究竟天」者,为净居天之一,乃色界天最胜之处,乃证不还果圣者所居之处。不还果梵名阿那含,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则不再生欲界,必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故名不还果。净居有五天: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现天。四、善见天。五、色究竟天。《俱舍颂》曰:「此五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 佛就跟阿难跟慈氏菩萨,慈氏菩萨就是弥勒,跟他们说:你看见没看见极乐世界的,那些宫殿啊、楼阁啊、那些泉池、那些林树、七宝树都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你看见没看见哪?就是从前面一品〈礼佛现光〉,极乐世界还在的。不是我们那个昨天结束之后,极乐世界就不见了。还在的。这一切一切清净具足庄严等等,你们看见没有啊?你们看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这个是色界天人,拿了香花洒到佛刹里头,你们都看见没有啊?阿难就回答说:看见了。佛又问:你听见没听见,你听见没听见阿弥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他的法音流布,告诉一切世界,来教化众生,你听见没有啊?是啊!听见了!那么下来这个经文就继续说了: 【佛言:汝见彼国净行之众,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皆是化作,汝悉见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说一一皆见。】 我们继续看注解: “今慈氏菩萨所见诸天散花,重证经文「一切诸天皆赍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彼佛」,所见依报庄严。复证第卅九愿:「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 次则亲闻弥陀说法,法音宣流,普度十方。此证经文「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及菩提树王「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树王所说,正是弥陀法王之梵音也。 三见彼国圣众,游行十方,供养诸佛。是证第十一「遍供诸佛愿」之成就。 四复见圣众念佛相续,是即弥陀本愿之核心。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万类齐收。凡夫发心,十念顿证不退。大士行径,十地不离念佛。是故凡夫念佛而得往生;既往生已,仍复念佛。念念相续,尽未来际。故佛特示大士,令亲见作证也。 五复令见诸鸟说法,以证《小本》中「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佛又说了,你看见那些佛国在净行之中的大众,在虚空里头在那儿游行啊,有的在那边住,他们可以把宫殿盖在虚空里头,不是在地上。在虚空中可以盖房子,其实也不用盖,自然出现的,而且这个宫殿可以随身,宫殿就是交通工具,走到哪儿,宫殿就随到哪儿,「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看见没看见啊?他在虚空之中,宫殿就随着他,可以到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及见彼等」,「及见彼等」这句话要紧啊!「念佛相续不?」看见没看见极乐世界那些人,他们还都在念佛,相续在念佛?不是说我这念佛一往生,我就不念了,那恐怕这个就往生不了。这是尽未来际的,这个很自然嘛,他就是自然念佛相续。所以这个念佛,到了极乐世界就正好念佛,为什么呢?没有这些干扰。在我们这个世界,你难得能够真正念好这几句阿弥陀佛,真的呀!还有众鸟在虚空中出种种的法音,这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佛问:「你们看见没有啊?」慈氏就是弥勒菩萨「白言」,「如佛所说」,他这个是总的回答,如佛所说,这一切一切,「一一皆见」,每一样每一样我都看见了。这就是现在佛跟未来佛在这一次的法会上,对于极乐世界再做个证明。 为什么佛一上来就专指这两个人呢?因为阿难是结集经藏的,弥勒是当来下生佛,就是下一届的佛。佛灭度之后,佛法要存在于世间,要靠这个经,阿难是结集经藏的。你不要说,这个阿难结集经藏在这个地球上,没有大乘经典。这个师父已经说了N次了,在二铁围山,文殊菩萨带着阿难结集大乘经典,这个里面就有阿难了。二铁围山不在地球啊,所以你可以不相信,Never Mind(没关系)。所以阿难大家不要小看他,他很重要!结集经藏的是他;传佛心印的是他;迦叶之后二祖就是阿难;还有传授密法的还是他,莲花生大士是从阿难那个地方得到释迦牟尼佛预先嘱咐要传的法。所以佛把这个微妙法门嘱咐给这两个人,这个是大事因缘啊!所以这个种种的,我们就不再重复了。 那么说到这个上至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是净居天,净居天有五天: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现天、四善见天、第五就是色究竟天,这个是天界上一个特殊的地方,是三禅天证三果的人,这个外道也可以到这个地方。只要是证到三禅,不还果梵名阿那含,是证第三果,不还果的人在净居天,所以他不到地球上来了。净居天都是修行人,都是圣人所住的地方,这个圣人是包括小乘的圣人。下来我们继续看经文: 【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弥勒白言:世尊,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处于宫殿。又见众生,于莲华内结跏趺坐,自然化生。何因缘故,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我们继续看注解: “「有胎生者,有化生者」。极乐有胎生、化生二类。 「于莲华中,自然化生。」是名化生。 「胎生」者,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极乐。于佛五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生极乐国。但于五百岁中,花不开放。处花胎中,不能见佛闻法,故曰胎生。或名边地。 《会疏》曰:「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指尚未成人)。胎言其闇,借此况彼耳。非胎胞中胎生。何以知之?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实胎生。」 疏意为:所谓胎生者,只是疑惑未尽,闇障犹存,未能见佛闻法,故以胎儿为喻。若论其实,一切往生之人皆是化生。并无胎生也。 且边地之人虽云处胎,不但无处胎之苦,所受快乐,犹如夜摩天人,在宫殿中。夜摩天乃欲界第三天,在四天王天、忉利天之上,彼天中人时时唱言快哉快哉!可见其中天人之乐,甚矣。” 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的是胎生,有的是化生的,那么这里特别指出胎生的。佛就问了:那里头有胎生的,你看见了没有?「弥勒白言:世尊,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弥勒就说了:「是的,我看见了,我看见他们极乐世界的人。」所谓住于胎者,他们的享受跟夜摩天一样。夜摩天这个天的天人时时就在那儿很高兴的说:「快哉!快哉!」这夜摩天是非常愉快的一个地方,这胎生者他们跟夜摩天人一样,在宫殿之中。同时我又看见有众生在莲华中结跏趺坐,是自然化生的,什么因缘呢?他们极乐世界的人民有的是胎生,而有的是化生呢?弥勒菩萨就这么问佛了。 所以魏承贯他会集的为什么不好呢?他就说「彼国无有胎生」,那么这个就跟这个经抬槓了,唱反调啦!你会集你不能够自己出主意啊!这里明明说有胎生,他在他的会集本里说没有。所以夏老师莲公只有再来会集一遍,你不能改人家的东西,他已经死了,你不能改,你不能强加于他。 这个胎生他也是化生,但是借这个胎来说明,这个胎是还没有成人,所以人的功能他还没有。 还有他这个是「暗」,没有出胎之前,他什么都是不见天日的。你看在那个母亲的肚子里面,哪里有见到天日啊?里面都是暗暗的嘛!这就说明这一类的众生,他如同胎中的小儿一样,说明什么呢?说明愚癡啊! 所以这就管他叫胎生,他这个能力跟智慧,就是说他的疑惑没有尽,所以障碍还存在,他不能够见佛。他要见佛闻法,他也听不懂。所以就用胎儿做譬喻,不是真正有父母胎之生,都是自然化生。所以所谓胎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继续看注解: “慈氏见已,复问「何因缘故」有此二生,今既见果,欲明其因。 「因缘」者,《会疏》云:「亲生为因,助发为缘。胎化皆借因缘。故对其果,问其所由也。」 又《楞严经长水疏》云:「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 底下弥勒就问了,他说:何故彼国有这两种?就是有胎生,有化生。底下佛就回答了,这些回答就是在下一品〈边地疑城第四十品〉,佛就回答了弥勒菩萨。我们继续看,要接得很紧,接得很紧让它没有冷场,火车继续开... 〈边地疑城第四十〉 我们先看一小段注解: “本品明胎生之因,劝生深信,免堕边地疑城,五百岁中,不见佛僧,不闻经法。” 我们看开始的经文: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我们紧接着看注解: “望西云:「边地胎生,同体异名。」 《略论》云:「又有一种往生安乐,不入三辈中。……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可见望西正承昙鸾师旨也。 《略论》复云:「边地者,其言五百岁中,不见闻三宝,同边地之难。或亦于安乐国土,最在其边。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边言其难。胎言其闇。此二名皆借此况彼耳。(谓边与胎皆是喻也。)非是八难中边地,亦非胞胎中胎生。何以知之?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实胎生。五百年后还得见闻三宝故,故知非八难中边地也。」 又「疑城」者,若人于疑心中,念阿弥陀佛,则生极乐边地之七宝宫殿中,五百岁中,不得闻三宝之名。乃疑人所居,故曰「疑城」。” 经文说「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这就说明为什么有胎生了,这个就是他的这个类型。有的人他是做了很多功德。可是他心中的这个疑没有断掉,他要求生净土是实在的,但是他「不了佛智」,不能了达佛的智慧。「不了佛智」这一句是总的,等于佛智不能了达,他对于佛智他不能了达,不能了达哪一些呢? 就是接着下来的就分成四个了,就开广的来说了。他就对于这个「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这四个智慧他不能了达,他是疑惑不信,可是他还相信什么呢?相信有罪有福,相信因果,也相信修善得福,造恶得罪,这一些他都相信,他就不敢做坏事,他多做好事。 「修习善本」,这个善本就是指念佛是善本,念佛是善本,是善的根本,是最重要的善。他这样来求生其国,他就只是到了这个水平,这个就是胎生了,就是往生到边地啦! 底下是昙鸾的话他说:「又有一种往生安乐,不入三辈中」还有一种往生极乐世界,不在这个三辈里头,这个三辈我们之前学过了嘛,上辈、中辈、下辈。他这种人怎么样呢?这种人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要五百年哪!这个五百岁以后我们再解释,到底是指着哪个时间。 「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就有这样一种人他不在三辈往生的三辈里头。他是往生了,可是五百岁里头他见不到佛,听不到经法,也不见菩萨大众等等的,这样的话在这里就叫做边地,也叫做胎生,就分别于三辈往生。对于这一类的人称为是边地或者是胎生所以边地跟胎生是一个同体异名,指着一件事,它有两个名称,这个就是这样。 底下又说:「边地者,言其五百岁中,不见闻三宝」,这个我们说是八难,他说五百岁中不见闻三宝,不是也很困难吗是不是?同于我们这里所谓的八难啊!生于边地,没有佛法的地方,叫做边地。到了极乐世界,他也不闻,这个困难和我们这个世界上边地的情形是一样的,因此就管它叫边地。 「或亦于安乐国土,最在其边」,昙鸾他没有把它肯定,也或者它这个地方就在安乐国土正边边上。昙鸾大师为什么不肯定呢?因为这个极乐世界你要说他有个边,但是这个话就不大好说了,极乐世界怎么可能会有个边呢?所以这个他就没有肯定了。但是对于这种有疑惑的人,他的疑惑自己就现出了这个边了,就是这个意思了,所以昙鸾大师没有把它肯定。 不过底下根据懈慢..就是懈怠,根据懈慢国来说,那就是在边上,也是完全很对的。懈慢国就是到中间他就不前进了,那么这就是到了边上了嘛!所以这些说法,你往生之后才会完全清楚。 所以一个就是说这个边地是难闻佛法,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也是如此。所以他生了之后,还五百岁中很难闻法,所以就叫它做边地。 也可能它就正在边边上,胎生也是作个譬喻,指这个小孩还没出胎,所以边就表示他有这个难,胎表示他暗,眼睛、耳朵、鼻子都没用,胎儿这个有什么用呢?他都还没出胎嘛,这些器官都还没有作用,所以这两个各说了一边。 疑城,刚才说了边地。这个说到胎生这个是疑城,人如果在疑心之中念阿弥陀佛,生到极乐世界的边地七宝宫殿里头,五百岁中不得闻三宝之名,这个疑城是有疑惑的人所居的,所以称之为疑城。我们继续看注解: “如《守护国界主经》云:「若人命终之时,预知时至,正念分明,洗浴着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见佛相好,众善俱现。定知此人决定往生净土。若人念佛持戒无精进心。命终亦无善相,亦无恶相。地府不收,安养不摄,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断,生于疑城。五百岁受乐。再修信愿,方归净土。」可见信愿二者实为往生见佛之根本。” 这里就引了这部经《守护国界主经》说:「若人命终之时,预知时至,正念分明,洗浴着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见佛相好,众善俱现。」就知道这个人肯定是往生净土了,决定真的往生了,种种吉祥的相他都现出来了。 「若人念佛持戒无精进心」,他没有精进的心,命终也没有善相也没有好的相,也没有恶的相,有恶的相,是决定不能往生了。没有善相也没有好的相,没有恶的相,生前也不是很特殊,这种人是「地府不收,安养不摄」,阴间不收你,就是由于生前念佛来着,三辈往生里头也没有他,他就好像睡觉一样「如睡眠而去」。 所以我们有时候给人家证明就根据这个,就根据这些法,根据经上的话,不能离开圣言量。离开圣言量,按自己的思想办事,有时候就会说错话。 「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断」「生于疑城,五百岁受乐,再修信愿」,这五百岁中他干嘛呢?他还要继续修,再修能生信,能够发大愿,然后就「方归净土」,所以这个就是生于边地疑城,生于边地疑城我们还说他也是生了净土了嘛! 所以这个夏老师莲公他就说这个边地我们要去还去不了,现在要去还去不了。 所以生到边地,他就是没有这些特殊的相。所以这一点大家如果要给人家证明的话,所知者都不能按自己的思想办事,总之还是这句话「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一直要记住这句话,只能够根据圣言量,没有圣言量,你自己的意思就是不能信,那可以说绝对是错的。要不是绝对是错,佛干嘛告诉你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呢?这错是错不完的。只有是豁然大悟,那个就猛一下,揭一层皮,但是他也没完,所以没有那么容易。 所以这就讨论到边地疑城的景象了,那么现在很多很多人就是都依靠这个,就是多数都是生边地。说老实话,你能生到边地,那还要给你道喜呢!恭喜你啊!这不是容易的事,都不是容易的事。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这样子都摄受。我们继续看一段注解: “此外更有懈慢国,或称懈慢界。在此土至极乐国之中途。生此国者,染着其国土之快乐,而起懈怠骄慢之心,不更进而生于极乐,故称为懈慢国。如《菩萨处胎经》曰:「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国土快乐。……前后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深染着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何以故?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准上经义,懈慢国亦属边地疑城之类。” 还有一个懈慢国在我们这个国土跟极乐世界的中间,极乐世界它是十万亿佛土,这个懈慢国就在五万亿佛刹那个地方,在那个地方有一个懈慢国,生在这一国的人就贪着这个国土的快乐,唉呀!快乐极了!都满意了!他都懈怠了!够了够了可以了!他就骄傲了!我行了,不需要再前进了。还要修信修愿啊,还要忏悔,你要出这个边地疑城,要大大的忏悔,忏悔到轮王赦免你的罪,你才能够出这个边地疑城。 所以称为懈慢国,就是懈怠跟我慢,这个都是经典说的。《菩萨处胎经》曰: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的国土,有一个懈慢界,有这么一个地界,国土快乐。「前后发意众生」,前前后后的,过去的,未来的,就是前后了。「欲生阿弥陀佛国者」,到了这个懈慢国都染着了这个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了。这还没到边地,因为他在中途已经傲慢了,这个罪是现行的,所以他比边地还差。说「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者」,这么多这么多的人,很少有一两个能够继续前进,前进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很多人都到了这个懈慢国了,何以故呢?「皆因懈慢执心不牢固」,他一定要往生的心不牢固,到了这里,他就不前进了。这么看来,懈慢国也是属于边地疑城的一个种类。 那么这四个原因就是由于这四种智慧,其实是五种,真正的是后面的四种智慧,对佛的这个智慧他有怀疑。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详详细细的来讨论这四种智慧了。今天时间也到了,我们不能够继续再讨论这四种智慧了,我们要把它留到明天,而且这四种智慧的内容,加上注解,再加上念公的解释,非常的精彩!非常的重要!非常的透彻!师父说了那么多非常非常,就是希望明天大家一样能够,请大家告诉大家,继续来听这个非常透彻非常深入非常精彩的四种智慧的解释。 好,那我们今天就暂时一起学习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