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23 15:08:30瀏覽87|回應0|推薦1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13集 那我们在上一堂课一起研讨了重重诲勉第三十六开始的内容,那佛将世间的苦痛跟恶因详细的给我们剖视了。那我们今天再将之前的经文重复的看一次,然后才来看注解的解释。好,我们先看经文: 【皆由贪着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癡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 “上重明三毒恶因,反复诫诲。” 那么这个苦因是什么呢?佛告诉我们就是这句经文「皆由贪着财色」,佛一句话就把事实真相给说出来了,这是佛眼看世间啊,当然看的就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了。我们一般人看到的是假象,佛看的是真相。好,我们看注解: “「皆由贪着财色」。多求无厌足为贪。贪心牢固曰着。《宝积经》云:「邪念生贪着,贪着生烦恼。」「财色」者,「财」指钱财货物。「色」者色情,指男女间之情欲。 《嘉祥疏》曰:「或贪财,或贪皮肉。」又云:「『皆由贪着』下,出三毒之过。贪着荣华,贪现在乐造恶。」「不肯施惠」者,不肯以财物施人也。 《会疏》云:「贪欲虽多,以财色为大,故偏举。不能施惠,悭吝之相也。」” 你贪恋,「着」就是你抓住了,不肯放。所谓这个「财」就是指的一切,包括现在所说的有多少大件的,什么黄金的首饰,再有「钱」,大家都知道是指「财」了,住的房子跟一切的享受,这一切也都是属于「财」,这个财就是代表钱财、货物,还有各种近代这些新的设备都属于「财」。那么这个大家很贪爱,很舍不得丢,这就是「着」了,捉住不放。 那么这个「色」谁的话好呢?就是嘉祥说的话好!他说「或贪财,或贪皮肉」,就是在对肉身的这种贪着。以前念公讲过都是贪这层皮,剥开这层皮,那有什么世界小姐?那有什么美女美男啊?现在有一个形容词叫什么「鲜肉」,小鲜肉。其实师父以前讲过,都是一堆臭肉,这就是这里说的「皮肉」皮跟肉。其实想起来也是自己骗自己,你将眼睛关起来,还有什么东西?就成了你记忆体存档的影像而已。所以关起灯来,全都靠想像了。这不是自己骗自己是什么? 念公说这个色的范围很广,现在还不仅仅是男女之间,还有这个同性恋,同样还都是色,还有人和畜生,这都是色。 这个在真正的戒条里写得很清楚,都在戒条内,都是佛要禁止的。 所以就贪着这些东西,其实所有坏的东西都是共同的,中国有,外国也有,你看中国古代有,一直传到现在还是有,中国在春秋时候那时候,就是男色,或叫男风,就是古代的同性恋,一直传到现在。现在外国还很发达,各国都有,有的国家还合法呢!所以这种坏的事情都很普遍,这都是大家贪着的。 「不肯施惠」,这种利益好处他不肯给人家,你不肯去给人方便去救度别人,你的财物不肯布施,所以就是说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你贪财好色,你悭吝。好,下来我们继续看注解: “「各欲自快,无复曲直」,只求自利快心,不问是非曲直也。「癡欲所迫」,贪欲之心,实根于癡,故曰癡欲。《遗教经》云:「若有智慧,则无贪着。」故此经文明癡贪二恶。至于瞋毒,已见上段。” 「各欲自快」说的是每个人都想自己痛快。所以现在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怪事情,恐怕也是古代的,不过现在它很发达,就是之前讲过的崇拜撒旦,在那礼拜行礼的时候可以强奸少女,他们就是这样胡作非为,他们的要求是什么呢?要求「自由解放」,这个「自由解放」是好名词,就是这里说的「各欲快意」,实际上就是「各欲快意」,我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不受一切的拘束,那么他有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呢?只考虑你自己的自由,你考虑没考虑别人的自由啊?你这要想强奸就强奸,你这自由了,那么那个被强奸的她自由吗?所以这种是魔说,这一些事情就是说现在这个势力很大,他们有组织。所以就是「各欲快意」,那「各欲快意」到这个时候是登峰造极了,那么世界就乱了,众生就更苦了。 所以这个娑婆,或者说这个世间,你还能待下来吗?还不赶快「走得快,好世界」,这个要用广东话来说才传神,「走得快,好世界」,就是赶快逃之夭夭,溜之大吉啊!好,我们继续看注解: “「所迫」者,《会疏》云:「爱欲逼迫,常想欲境」也。是故损人利己,但慕「富贵荣华」,以求快意于当时。不愿忍辱修善,积累福报于来日。于是威势不常,随即消灭。” 「不能忍辱,不务修善」,这里说到「忍辱」这个「忍」字,那么念公说中国清代中兴的名臣曾国藩,他的语录有两句话我是老记住的,念公他一直都记住的,是什么呢?「千万忍耐,忍耐万千」,千万你要忍耐呀!你所要忍耐的事不是一件两件,你是要成千成万的忍耐,所以是「千万忍耐,忍耐万千」。 那佛教这个「忍辱」是六度之一,所以在《金刚经》里头特别指明了忍辱。一讲先讲的是「布施」,应该要怎么不着相的布施,应该要「三轮体空」。那具体举的例子就举的是「忍辱」,歌利王节节支解的这个个案,所以这个「忍辱」很重要,所以就是要所谓「难忍能忍」哪! 所以一个人不能忍,处处要讲自由,处处要讲「老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这将来非干到地狱去不可! 都要有所不为嘛!所以要「非礼勿视,非礼勿言」,要自己有所约束。哪里能这么放纵呢!我就只考虑我自己,我要干什么我要怎么着,那你侵犯人家对方的自由啊,你这不就是造恶吗?还自己觉得很有道理。 所以「忍辱」者就是克制自己,把这个自由让给别人,你就忍辱了。他骂你,你要回骂,俩人就彼此都不自由了。他骂我之后而我没有反抗,那他不就自由了嘛!所以要把自由让给对方,为什么必须我得自由而不让别人自由呢? 「不务修善」就是不肯修善,所以在这一点,耶稣教的话也是很彻底,当然是稍微有点偏了,耶稣的话说什么呢?当人家打我左脸的时候,我把右脸送上去也让他打,这是耶稣教,这种心量也是稀有了。 但是你再看看我们古代的中国人是「唾面自干」,什么意思呢?就是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液,我们现代人说的吐痰或者是吐口水,然后怎么做呢?不擦干而让它自己干,这个不是更高一等了吗?所以这一些教大家有好多都觉得是不错的。 但是现代有的年轻人确实是「各欲快意」,我想怎么痛快就怎么做,这个就很危险了,这就会引发种种的冲突跟报复了。下来是经文,我们接着看经文: 【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糺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好,我们继续看注解: “「天道施张,自然糺举」。「施」者,张也。「糺」即纠,正也,察也,举其非也。自然之理,法尔之道,谓之天道。 《净影疏》云:「天下道理,自然施立。是故名为天道施张。造恶必彰,名自纠举。」 《会疏》云:「今所言天道者,但是因果报应之报。」又云:「事已发者依法断割之。事未发者审察之。是云纠举。举,示也。」” 「威势无几」就是你要知道,现在你想痛快,你还想横行,你还在享受,你还有威势,但是你这个威势没有几天了,没有多长的时候了,因为你前生修了善,你今生得了人身,你就享受这个善报。但是这事等于说,就是一个人他继承了这家的遗产,还可以容许他挥霍,但是你没有多少时候来挥霍了,你坐吃山空,没有多久你就全花光了,等于你这个威势没剩多少,你就「随以磨灭」,都消磨了除尽了叫做「灭」,就全没了,就全完了。然后「天道施张,自然糺举」,「施」也就是「张」。「天道」就是讲的自然之道,因果之道,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所以有很多外道就是求天,其实天它也是在执行这样的一个法度,也是一个执行的人哪,它也要秉公办理。不能说因为你磕头,它就赦免你了,你上上供,祂就把你的罪给消除了,那不是天在那儿接受贿赂了吗?我们这里的人说的Undertable给台底钱,所以有很多人就是糊涂,以为可以这么做。要不然你看一般华人基本上家家都拜天公,他们就是存着这种思想,不知道天也要秉公办理的。他以为拜的是天公,其实多数都是一些鬼神趁虚而入。所以这个「天」祂就是自然的因果定律,就是如此,祂就是要「施张」,祂就是要起作用。 「自然糺举」说的是自然而然,所以「自然」两个字就点出来了,他不用造作,也不用安排,是自然而然的。「糺」就是纠正的那个纠。「举」就是举发检举。这一些自然而然就把那些个罪,把一切一切都给你暴露了,都要追究。 那么底下「茕茕忪忪」,我们来看注解的解释: “「茕茕」,忧思也,无所依也。「忪忪」,心悸不安,惊惶失措也。「当入其中」者,《会疏》云:「茕茕者,单独貌,独生独死故。忪忪者,心动也,惊惶貌。轮回无间也。其中者,五道之中也。」 又《净影疏》云:「罪者归之,无人伴匹。故云茕忪当入其中。」 下云:「古今有是,痛哉可伤!」表三毒所作恶因,定感痛烧之恶果也。” 「茕茕忪忪」,师父常常觉得这句很有意思,你读他的经文,感觉就是好像很慌张的样子。「茕茕忪忪」,「茕茕」就是很恐慌的相貌,忧思无所依又很孤独,「忪忪」是心慌失措,你这是孤孤单单的,自己在忧思恐慌!而且是「万般将不去」,你的这些同夥哥儿们,至亲最爱的眷属,没有一个谁能跟着你的。「只有业随身」,孤独得很,而且这个时候你恐慌得很! 「当入其中」,你自然就走到你的罪业之中了,就轮回在五趣里头去了,就到你应该到的地方去了。 「古今有是」是说从古时候到现在,都有许多这样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悲痛可伤!你看众生本来是佛,自己不明白不相信,更不承认。自己不但是妄想执着,而且种种的造恶,在冤枉之中受轮回,在梦中的这个恶梦,愈做愈恶愈做愈恐怖!不能醒啊!所以佛说「哀哉可伤」可痛啊!注解说: “以上诫恶,下文劝善。” 就是这句经文: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 注解有一段说: “上经文乃如来普劝闻经之人专精修善也。” 这段经文说「汝等得佛经语」,那什么是佛经语?我们看注解说: “「佛经语」通指舍恶修善、背尘合觉之一切法门。别则专指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净土三经。其中第一,即本经也。「熟思惟之」,从闻而思也。「端守不怠」,从思起修也。「端守」者,正守。如教奉行也。 又憬兴云:「端守者,匡邪守正故。」 尽此一生,端守佛诲,终无懈怠,故云「终身不怠」。” 那么这个就指的在会的大众以及我们后世的人,我们后世的人「得佛经语」,看见佛经,就是「得佛经语」,听师父在转述,这也是「得佛经语」,当时在会的人更是如此了。 佛说你们得到了这一些要「熟思惟之」,你看这个地方是佛教导大众。所以大家往往不大肯思惟,只肯干什么呢?只肯背诵,要好好的思惟啊!你就是在那边背,那个是什么呢?那个是「走过场」啊,什么叫「走过场」,简单说就是交功课交差,当然这也有功德。但是这样还是不够的,为什么呢? 我们看看这个「闻思修」三慧,你在那边念,只是「闻」,你要进一步就得「思」,「思」了之后,才有「修」啊。 你不要以为你在念着就是修,这个是不够的,这个是程度水平太低的,所谓初步的初学的,也可以叫做初步的「修」的准备吧? 要经过「思」,经过「修」,这个不就是佛在这儿说的吗?你得了佛经这个语,就是佛的那个言语,你要「熟思惟之」,你要很好的去思惟呀! 那么现在这个经语之中,善导大师就说了,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净土的经最要紧的在这个三经之中,《无量寿经》是第一,这个就是详谈了「本愿之海」,别的经你不去思惟不要紧。 你对于这个经要好好去思惟,要好好去想一想,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佛告诉你说,你听了佛经,你要知道,佛经里面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句话又是什么意思?你要把自己摆进去啊,要联系自己,哪一些都是说我的呢?用慈净老师常常说的话,就是要「感同身受」,你要把自己摆进去,不要就在那儿「走过场」,交差。所以能够时时把自己摆进去,这个作用就很殊胜的,这些也没有什么叫法术,也没有什么特别,这都平常得很嘛!就是应该这样子。 只是一般人不懂,没有深入理解,学佛也是很浅,知道的不够深,不够广。 这里告诉你要「熟思惟之」,是要在「思惟」上面用功,思惟什么呢?不是思惟那些世间梦幻泡影的事,那不叫思惟,那叫什么?那个叫胡思乱想。思惟就是「忆」,要常常「忆佛念佛」...这个师父常常提的,这个「忆」包括的范围很广,听经闻法也是「忆」,保持正念,不离佛法,都是「忆」。那么下来经文就说了这一句了: 【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 好,我们看注解: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憬兴曰「圣通佛僧。善,世出世法,是无上宝,故敬之。此则三宝也。仁爱慈悲,博济众民,故云仁慈博爱,所谓博爱济众也。」” 这里说「各自端守」,「端守」是指按着佛经的话去做,不是按着自己的意思去做,让你「端守」什么呢?就是要你思惟,你知道了这个道路,知道这个道理,这就是「修」。「终身不怠」叫你不要懈怠,告诉你要时时精进。而且要「尊圣敬善」,大乘初地以上都是「圣」,小乘初果以上称为「圣」,对于「圣」我们都要尊敬,要恭敬「善」。那么在经中他就是尊重这个善,所以用「善男子、善女人」来称呼大家,就是要依这个三善道啊!要「止恶修善」哪!要停「五恶」,修「五善」,要恭敬这个「善」。 憬兴他说到「圣」那就包括了佛跟僧,佛当然是「圣」,那还有这些菩萨罗汉以及僧,僧本来是「和合众」,除了佛之外的真正修行人,都通称为「僧」。「尊圣」就包括了佛和僧。 「善」是指的世间法,比方「仁义礼智信」,你按儒家的话,你把这个五常-「仁义礼智信」都能够实践了,你还可以保持人身,就相当于佛教里的受了「五戒」,这都是善。 「仁慈博爱」「仁」者安忍,普利,慈悲为怀,所以就是要「仁慈博爱」。下来这句经文是佛再次的告诫,我们看经文: 【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我们接着看注解: “「当求度世」者,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普令一切众生永脱虚妄生死。「拔断生死众恶之本」者,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癡也。轮回六道,贪欲为本。生死苦海,智为能度。以智慧剑斩断贪欲无明等烦恼,即是拔断生死之本。如是则永离三途之苦。恶尽则痛烧俱息也。故云「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当求度世」就是要求解脱,要「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所以这个「度」不是说只求自觉,而且要觉他,因为我们学的是大乘佛法嘛,不是小乘只求自觉。大乘就是要普令一切众生都永离生死。所以佛就说:你们得了佛的经语,就要好好的思惟,要好好的去实修,不要懈怠。要「尊敬三宝,仁慈博爱」,要「自觉觉他,自度度他」。 「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就是说,不是在那儿有一搭没一搭的。有一搭没一搭的,这是念公的原话,这句出自曹雪芹《红楼梦》里面的话,是满族的方言,意思是做事不能圆满,东抓一点西沾一点,广东话就是「唔搭实」,可有可无,不能认真。这里告诉你要「拔断」,就是要把这个生死跟恶的根本拔除,要断这个根本。 「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要离开三恶道的这些个忧怖苦痛,忧愁恐怖,这些苦痛的道路要怎么离呢?就是你要拔断生死的根本,「拔断生死众恶之本」,你就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癡」,是不是啊?贪瞋癡是根本,是罪恶的根本,所以轮回六道贪欲为本。那么要解脱生死苦海,就只有智慧能度,所以就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癡」,拿智慧的剑来斩断无明等等的烦恼。 我们看文殊菩萨的相,有的相是拿着一把剑的,菩萨还拿剑要干什么?原来是要斩断无明,这个剑是这个作用,大家不要误会了。 所以要拿智慧的剑才有办法,把无明等等的烦恼给铲除掉,这样就永离三途之苦了。所以佛悲悯,就一再的劝导啊,一再的劝导。下来我们继续看经文: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继续看注解: “次劝端正身心,与善相应,世尊直指作善之第一着。「作善」浅释为行善,究实则为「是心作佛」也。「端正身心耳目口鼻」,浅释则为身端心正,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也。深析之则「耳当自端」即为观音大士反闻自性之耳根圆通也。大士不逐闻尘,返闻自性,是为端耳。如是演申,不逐色尘,返观自性,是为端目。如是六根,不逐六尘,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为第一也。” 「若曹」就是佛劝导大家说「你们」要「作善」啊!佛进一步的开示,开示你们说要行善,什么是第一善呢?念公也常说:「我们应当把我们这个钢用在刀尖上」,意思就是要找到重点,找到它的根本,那么哪儿是刀尖呢?这就是佛反问大家,你们想想什么是第一善?就是这句经文「当自端心」,你要端正你的身跟心,这个就是「作善」里头居第一位的,这个是第一。 那么「作善」浅说就是行善事,我们先从浅的说起。但是大家要知道,师父常常要求大家,不要忘了你现在学的是圆教,对经文的理解要深入,那就不能只停留在小学程度就满足了,要知道,我们在这个世间要应付这个种种恶劣的挑战种种的考验,你小学程度的佛法是不够应付的,不够应付的,你没有办法化解人世间的冲突跟纠缠,随时就被烦恼挫折打倒了,被恶势力吞噬掉了。 我们对人事物的解读,处处要能够看得透彻,那你得要深解,才能应付了。因此同样的善就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所以如果要说到究竟这个第一善那就是「是心作佛」啊!是这个目标。而不是「是心作人」,甚至不是「是心作菩萨」。 既然「是心作佛」,所以我们就是在这一切地方要端心,要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皆当自端」也有浅一点的理解,浅一点来讲那就是「非礼勿视」,不合礼的事情我不看,你那跳脱衣舞我不看,我们点到为止,大家以此类推。还有「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一些就是端身跟端口,端什么什么的。 你看念公引了儒家的说法,表示这个层次是一般的,没有达到佛法的层次,这还是世间法,不过是上层的世间法。 那我们看看佛法说的,下来就是博士班的内容了,虽然大家也听过,但是还是不容易理解,也很难做到,所以要多听多熏,境界来了,你才有能力应付啊,所以这是师父不厌其烦的对大家的要求。我们进一步的来看看这个「端」,怎么叫「端」耳呢?下来就引了《首楞严经》里头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所产生的反应,而主要的就是声尘跟色尘,就是眼睛看的跟耳朵听到的。佛告诉我们只要彻底的解决了其中一样,六根你解决了其中一样,就是《首楞严经》说的「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其它诸根都自然得到解脱了。所以这里就引了「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是从耳根下手,是利用耳根。下来是念公很精闢的一段讲解,大家要用心的听,可能听得很吃力,但是对大家都有好处。 念公说大家很多人在这里搞错了,念公提了一个外国来的居士,说他是很有点名望的,到处去讲佛法,也讲《首楞严经》。那么念公就说,你讲《楞严》,那么这一段你先说,念公说我听着听着就听出他的毛病来了。念公说,你先用「闻中」,这个是「入流亡所」,入什么流啊?那个人就说入声音的流啊。念公就说你错了!美国有个沈居士把问题讲浅了,讲浅了还可以原谅。他这个人就整个讲错了!它就是要你不要去管那个声音,有好些人就是错在这个地方。它就是注重「闻」的本性,他要你专注在「闻」的本性,所以才叫「反闻闻自性」嘛。那你还在那儿听那个声音,那你还不是在那儿追那个声尘吗?你这还不是在务外吗?就是追那个心外的,还不是向外奔驰吗?那什么叫「反闻」呢?就是要找是谁在听?耳朵吗?No不!耳朵只是一个工具,因为你会分别这个声音,那就是里面的第六意识的分别识,但是那个还不是真正的,还要去追去找里面的那一个「闻性」。所以他这个人就错在这个地方了,他不知道声音是生灭的,生灭的哪里能够作为一个标准呢?那他就解释了说,这么来讲,凡夫才有法子下手啊,你要是说这个「闻」字解释为「闻性」,那凡夫就无从下手了。他也说对,但不是彻底的对。没错,凡夫是无从下手,听都听不懂,怎么下手呢?所以净土法门才殊胜啊!那你都想到凡夫能从这儿下手,你迁就凡夫下手的地方,你非讲错不可。所以观世音菩萨他这个「反闻」者是「入流亡所」,你要把那个「所」给忘掉啊,这个「亡」就是忘的意思啊,「所」是「所闻」,这么一讲大家也就明白,肯定他是错的。没法子,他这个人很聪明,马上就承认了,念公说他马上要给我磕头,我把他拉住了。 我们来看看这个「入流亡所」,你这个耳根的「所」就是声音,你所听到的就是声音,你是要忘记了声音,而不是要在那个声音当中给待下来了。 所以大家常常不好好的思惟,所以说他讲的很浅哪,他稍微能把它讲过来就以为是这样,不肯再进一步深思啊。你深思自己也能够发现矛盾,没有什么难懂的。 我们来看看这个「所」,你这个耳朵的「所」是什么呢?不是声音是什么?声音就是你所闻的嘛,入了流,当然跟那个「所」就是对面的了。把「所」忘了,把声音忘了,那你还在声音里面待下来,去处理那个生生灭灭的东西。念公说,天下糊涂人有这么糊涂的吗?说老实话,这个人是极端聪明,而聪明人才糊涂。念公说:我告诉你们,这是真理。聪明人才糊涂,这个是真理。这些糊涂人都是很聪明的人。他不聪明,他不糊涂。所以就是这样。 这就顺便把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就讲到这儿了。这个师父在转述《大经解》在二十八品讲到观世音菩萨的那一段,已经有详细的讲过了。 所以我们要「端耳」,简单说就是要好好的管住你的耳朵,可是耳朵不管事,跟耳朵没有关系。是你的知见,你的理解。所以这里的「端耳」,那就是如观音,不去追那个声尘,「反闻自性」,找到那个能闻的根源就是闻性了,那闻性就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了,这才是「端耳」。那这样来学习来应付世间的人事物,你的能力就强了。那你就不用从昨天我们在讨论的六忍的第一步开始了,最起码你一下子就到了「观忍」了。所以那么关于声尘,前面说了很多。 同样的色尘也是如法炮制,不去追色尘,反闻自性这就是「端眼」,将眼根也管好了,所以就是这句经文「耳目口鼻,皆当自端」到「端心」,那就要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这样的「反观自性」,这就叫做「端」。 所以水平很高,如是六根都不去追六尘,而都反回来反照,朗照自己的心源,本心之源这才是「端正」。 所以不是很肤浅的从字面上来理解,那个就很浅了。 所以就是在这里所说的一个「端」字,当何第一呢?就是应当这么来「端」,那这样才算是第一。 那至于初步浅的就是,前面讲过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这个对初下手的人也是要做的,这个我们也不可以忽视,下来注解说: “下云「身心净洁,与善相应」,亦同具上之浅深二义。” 我们接着看经文: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我们继续看注解: “浅言之即身心离垢无染,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思,悉是善也。深言之始觉智妙契本觉理,才是「与善相应」。但应谛知,此第一之善,究竟不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更就本宗,第一之善,实即大势至法王子之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一声佛号,六根俱摄。即六根自端也。 又灵峯大师「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心既是佛,六根自然悉皆是佛。故云「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自端」者,一声佛号,六根自然端正也。自然「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善」者,「是心是佛」也。” 你看这个「善」字,刚才我们对于「善」的解释这就对了。不然一般的行善跟你身上干净不干净有什么关系啊?「身心净洁」才跟这个「善」字相应,所以这里处处都讲「心」。不是讲的外表,你内浊外清有什么用啊?这个第一善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身心净洁,你不去追逐六尘,不追逐尘,那不就干净了嘛!然后「朗照心源」,那就是「观自在」了,这就真正的「洁」了,这个跟「善」就相应了。 所以各位同修,这才是我们要依止的,就是前面讲的,处处都在刀尖上,处处在刀尖就是圆教的领域了。下来我们继续看注解: “品末重复劝勉,应弃欲止恶,安和专诚。「嗜」者,爱好与贪求也。「欲」者,《大乘义章七》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尘」,色声香味触五尘。此五者能起人之贪欲,故又名五欲。《智度论》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是故世尊劝诫众生,「勿随嗜欲」。且诸欲之中,婬欲之毒最深,故戒出家人首重断婬也。若能离欲,则可「不犯诸恶」,是乃深劝诸恶莫作也。” 告诉你不要随着嗜欲,就是你的嗜好跟你的欲望,就是不要被它牵着走了。现在很多人还是离不开「嗜欲」,对自己所嗜的留恋不肯舍,更不肯说断哪,就是粘粘缠缠像老太婆这个样子,没有一点丈夫气概。「勿随嗜欲,不犯诸恶」刚才所说这些恶都不能犯,都不能犯。下来继续看注解说: “「言色」者,言语与容颜也。「和」者和祥。言和者,即四摄之爱语。色和者,慈光照人也。「身行」者,自身之所行也。「专」者专一、专诚、专精。「当专」指应当专精行道。若就本经,则劝一向专念也。” 「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就是对待一切,我们都是要和颜悦色,要给人家好脸色看。「身行」就是我们每天身所作的,这一切一切,都应当要「专一」。底下还接着往下讲,这个「当专」就是说应当要「专精行道」,从本经来说,就是指着劝大家要「一向专念」,所以要「身行当专」。下来注解说: “「动作」者,行动也。「瞻视」者,看也。「徐」者,和缓。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即一举一动,皆当安详镇定,从容不迫。” 「动作」是指的行动。「瞻视」就是看。这一切都应当「安定徐为」,很安定,就是很和缓。不是那种粗暴,不能自制,失控的样子。 所以现在你看这些跳舞,你看这些动作,跟这里说的「安定徐为」完全是相反的,跳到疯狂的时候你看,好像众生附体一样,整个人都快要解体了。 这里就引了「吴季子观乐」,这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就说到吴季子他听见这个音乐,他可以从这一国的音乐知道这个国家的过去是如何?今后前途是如何?他都可以知道。这个很合理。 你看看现在这些歌舞就告诉我们,世界中有很多祸乱,这个祸乱是一天比一天要加深。等到达到了登峰造极,转过来就开始减少了。现在还没有,还正在爬坡。 所以都要「安定徐为」。你看我们中国的诸葛武侯,他教他的儿子就是这四个字嘛,「淡泊宁静」。他就是这个意思。不要随着嗜欲,要淡泊。而且这个欲中最大的欲就是男女之欲,你不要去追求这个东西。你要淡泊,「淡泊以明志」,你有没有志气,就看你肯不肯淡泊?「宁静以致远」,宁就是安,安宁嘛,静就是清静,宁静就是安定,你安定才能致远,才能够经久不变,才能够维持得长久,才能够有远大的作为和远大的宏图。 所以不是那种跳舞,疯狂挣扎嘶喊的那种变态的行为,变态的行为。下来是这句经文说: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仓卒」者,匆促也,慌忙也。「谛」者,审慎也。作事慌忙,则必将失败与后悔。所行不慎,则「亡其功夫」。「亡」者,丧失也。「功夫」者,修持之功力。” 经文这里说「作事仓卒,败悔在后」,这句经文就是说做事你没有预计。都是临时「仓仓卒卒,慌慌忙忙」「忙忙乱乱,慌慌张张」,「仓卒」就是慌张,失败和悔恨跟着就来了。「为之不谛」,你之所为如果是不谛,「谛」就是审慎,你不审慎不慎重,那就「亡其功夫」了,你的这些功夫就灭亡了。这不是忘了,你如果要不谨慎,就把你的功夫都忘了。这里是「亡其功夫」,功夫亡了。那这个话怎么讲呢?有证明吗?念公说我这个解释是有证明的,所谓「一点瞋心火,能烧功德林」,你的功夫不就是功德林吗?这一点瞋心之火,就能把整个功德林给烧了,统统烧了,这不就是亡了,所以不是忘了,是亡了,你过去的功夫就全没了,所以是「修道千日,败道一时」,这个大家要知道,所以就是要「善护己念」。 刚才讲到「云何第一?当自端身,当自端心」。那么结合到观世音菩萨的反闻,前面说过了。 那如果要结合到本宗净土宗,这个第一之善,在《首楞严经》观音是排在第二十五,大势至是二十四,那结合净土宗,那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看,你念佛你的六根都摄住了,对不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摄住了,而且是「净念相继」,这个是第一之善。所以一声佛号,六根都摄住了,这就是六根自己都「端」了,「耳目口鼻,皆当自端」,心是佛,六根也都是佛了,所以这个耳目口鼻,这就是真正的「自端」了,自然端正了,所以自然就「身心净洁,与善相应」,这个「善」刚才已经提过,就是「是心是佛」,这个就把这一段的意思更结合到我们净土本宗的精髓里面来了,那就圆满了这一品了。所以都跟大家解释得很详细很透彻了。 我们继续看下来的这一品,这个品名叫: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我们先看前面一段注解说: “前品佛说恶苦,折伏众生,诫令舍恶。本品说善因果,摄受众生,劝勉精进从善止恶,「拔生死之苦」,「升无为之安」。” 这个下来的内容,世尊对于大家那是慈悲极了,一度一度的开导,那么底下再进一步劝说劝勉大家,我们先看开始的经文: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广植德本」者,据《会疏》「德本」有二义:一者六度为一切功德之本,故曰德本。二者弥陀选择本愿,摄成果德之六字洪名,具足万德,为众德之本,故曰德本。「植」者,种植也,即培养也。” 所以佛说「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加上能够「忍」,又能够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我们应当要很珍重我们现在的时间,你在这个世界能够修一天一夜,就等于你在往生之后再为善一百年。 首先我们先把这个文字看一看,「德本」根据日本的《会疏》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六度是德本。再有一个说六字洪名,具足万德,是为德本。所以这个实在是两个意思都有,既然是「广植德本」,那也就是说念佛也兼行六度了,那如果你闭关念佛,那你这个念佛之中,自然一定包括了六度,实际就是如此,为什么呢? 你看由于念佛,你这就是利他,你天天回向「愿以此功德..同生极乐国」,你这就是很大的布施了。你这也就是持戒了,你念佛,你的心这么端正,什么都没有做,那你的恶都止了,这还不是很好的持戒吗?下来你也是修忍辱,因为你没有跟任何人闹脾气,一个人能够一面念佛一面骂人发脾气吗?那像什么话?你念佛的当时,什么都忘了,什么辱都忍了,这时候心中只有一句佛号,这就是修忍辱。这个精进就是佛号一句接一句,这不就是精进了吗?禅定呢,你这念佛不就是别的都没有想,就只是这个,这不就是定在这儿了吗?所以说「迷时不念,悟时念」,你念的时候就是悟,那这还不是大智慧是什么?如果没有大智慧,绝对不能相信净土法门。也就是说,真的有智慧,必然相信净土法门。否则,就不是真有智慧。所以一句佛号,六度具足了。 但是我们是这样的,不要说因为我就只是念佛,这个六度已经具足了,而所有六度的事情我就不再去做了,这又不对了。布施我也不干了,能做的我们还是尽量的做,就是处处跟大家说要随缘做,不是攀缘做,但是要主副分明。现在的佛教徒这方面都混淆了,这是必须要警惕的。这就是「广植德本」,「植」就是种植。下来看一段注解: “「道禁」者,望西云:「为佛道故,制禁诸恶,谓之道禁。」故「勿犯道禁」,即六度中之戒度也。「忍辱」者,忍度。「精进」者,进度。” 「勿犯道禁」这个「道禁」就是六度的戒度,为佛道,我们要禁止作恶,这就是「道禁」,这是为修道者所禁止的,你不要去违犯,就是「勿犯道禁」,这就是指的六度的持戒了。「忍辱」这就把六度中又特别提出了几个,要持戒要忍辱要精进。不是修两天,后来就不修了,就是有句通俗话说什么?「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所以我们之所以不成功就是退缘多了,退缘多。 所以我们就是要不退,每个人都要注意这一点。你要一直退,就要给自己打一个楔,这里这个楔就是我们讲的一个,这个汽车要上坡,你不开的时候,那个车子会往后倒,你要给它塞一个楔,我们现在的人就是搬一块石头,将后面的轮子给顶住了。你要没有这么做,你这个车就会往后退,那走着走着,它突然间就翻车了,有的时候翻到悬崖下面去了。所以停的时候,你要打一个楔,不要叫它往后退。 所以有时候我们还是保留念公他用的这个字眼,有时候就是因为不太理解,师父才画蛇添足,做一点补充,做一点解释。 所以退下来是很可怕的,你不能控制的,严重的话,你要有灭顶之灾的。所以只有达到不退,才能实现自觉觉他的本愿,所以一定要精进。 「慈心专一」就是如果念佛求生净土,就是要求自己怕受罪,怕入三恶道,你是求早点成佛,早点去享福,那么这样子来求生极乐世界,绝对是往生不了的,往生不了的。 念公说我给大家都做了担保了,告诉你这绝对不可能。要有利他的心啊,不然你跟修小乘的人有什么差别是不是?要慈心,要有普利众生的心,要知道为什么要往生呢?就是要尽早的实现我们广度众生的愿望,现在你能够分身尘刹说微妙法吗?念公说你只能在这地球上胡说八道。这是念公的原话,所以师父现在就是在胡说八道,实际就是这样嘛,都是在地球上胡说八道,你能做什么好事? 只有往生之后,你才能分身尘刹说微妙法,才能够普惠以真实之利,所以往生就是为了这个,所以这个叫「慈心」。要「专一」去修,这就是常常跟大家说的,要一门深入,这个很重要!下来我们继续看一段注解: “「斋戒」者,望西云:「斋戒者,八斋戒。故云一日等。」「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如《宝积经》中文殊师利授记会云:「若有众生于彼佛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 好,我们来看这个的解释,如果你能够这样子「斋戒清净」,或者你持八关斋戒,斋戒就是八关斋戒了,八关斋里有过午不食,那个是斋。那持八关斋这个事情呢,要是一天一夜,这个功德也是很大的,何况你还是「广植德本」,种种的这样子来持,这样子来做,那么能够这样子的话,你在这个世间能够坚持到一天一夜,八关斋可以受一天,有的人就是长期受的。 现在就准许你就受一天,这天我要特殊的持戒。那你就不能广床大被,现在大家都买那个很讲究的床,什么有多贵,有多贵就有多舒服,那么睡下去就醒不来了,这个也是安乐死,那你这样就完蛋了,你就不能受持八关斋戒了,所以你不能用那个床。念公说我都是用小木头床,从来不要广床大被。好的被或者绣花的被都不能用,化妆品全不能用,愈好的化妆品没有一样可以用的,电视也不能看,这些音乐跳舞都不行,这种种的都要禁止。 它这是除了五戒之外再加上这几条,允许你受一天,受一天功德很大。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这一天受八关斋戒,那这样子的持戒,这样子种种的「广植德本」,你这样子能够一天一夜,经文就说「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你比那个在为善一百年的还强,那这个是什么道理呢? 我们就引那个《宝积经》,《宝积经》里头有这个话,《文殊师利授记品》说:「若有众生于彼佛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你能够在娑婆世界,对于众生能够这样一弹指的时间生起慈悲心来了,你所得的功德,就比在极乐世界亿百千岁在这里修种种的清净行梵行,要超过那个呀!我们接着看一段注解: “又《思益经》曰:「若人于净国,持戒满一劫。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 又云:「我见喜乐国,及见安乐土。此中无苦恼,亦无苦恼名。于彼作功德,未足以为奇。于此烦恼处,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 又《善生经》曰:「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时众生具五滓故。善男子,是八戒斋,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也。」 以上广引多经,以证此土行人于「饮苦食毒,未尝宁息」之中,仍能斋戒清净,忍辱精进,故其功德远胜于他方国土。于此土修行,若「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那么还有这部经《思益经》,这都是大乘经典它说:「我见喜乐国,及见安乐土」安乐土那就是指的极乐世界了。「此中无苦恼,亦无苦恼名」,不但没有苦恼,它连名都没有,「何况其实」,就没有实际的这些事相啦!「于彼作功德」,在那个地方作功德,「未足以为奇」,你作功德也没有什么出奇的了。在极乐世界,你要什么它自然就来了,所以就可以把东西给人了,是不是?那我们现在你也算能给,但是你好难,是不是?那个「未足以为奇」这个不出奇啊!「于此烦恼处,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你在我们这个烦恼的地方,能忍不可忍的事情,种种的不合理,种种的横加于你,种种的事情你都能忍。而且也教他此法,所以你要转教,把弥陀这一种就是「唯说弥陀本愿海」的这个法,转授他人,那我们也教他修这个法,那就是「其福为最胜」,这个虽然没有说时间,但是称讚了在这个世界这么做,教别人这个成佛的法,所以大家都应当发这个愿。 所以这个不像禅宗或密宗,禅宗密宗给人家演说,确实是很难,你不能随便说的,你要一说错,那就是不可挽救了。 可是净土宗只要你老实,你错不到哪里去,甚至于可以基本上说不会错,这一点我们的胆子要大一点,你不能讲道理,那就劝他念阿弥陀佛,那绝对没有错。但是也要发大愿,要很用功,要努力的求佛加被,就在能力之所及缘份之所到,那也教他此法就「其福为最胜」。就是如此了。 那么《善生经》还说,跟弥勒出世的时候,「百年受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不如现在在这个世界一天一夜,何以故呢?「我时众生具五滓故」,我时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佛说五浊恶世这个时候,众生有五滓。那弥勒的时候呢,那个时候人的福气很大,那时比现在好,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高八万四千尺。那个时候,它虽然还是这个地球,但是这个地球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在弥勒那个时候是好,你那个时候一百年受戒,不如现在一日一夜,所以这就是说明为什么这许多经典都说这一点,不是只有这一部经说。在这一个一日一夜胜过极乐世界百嵗,这个十日十夜还胜过其它的世界,「为善千嵗」啊! 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个一定有它的原因。要不然大家现在心里面就想,那我就不用到极乐世界去了嘛,是不是?我在这里修就可以了。这个就是常常会想到的问题,每次看到经文到这里,一定会这么来想,那么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是不是真的到极乐世界,跟我们这里修行,这里胜过极乐世界呢?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不可能,一定有它真正的原因,那么这个真正的原因呢?我们就把这个留到下一堂课再来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了,才来揭晓揭晓大家的想法。既然这个世界好,那我们在这个世界修行好了,何必往生极乐世界呢?这个就是说它的功德很大没有错,是因为这里修难啊,很难修啊,怎么个难呢?我们下一堂课再继续的来讨论来学习。 好,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学习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