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11集
2024/02/20 16:53:12瀏覽117|回應0|推薦1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11集

  那我们还在〈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我们继续再谈这个五恶的第二、盗恶。我们昨天谈了一些,今天我们继续从这句经文看起,我们看经文:

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

  我们继续看注解:

“「富有悭惜」下表悭吝过。或人富有,但悭惜成性,「不肯施与」。「施与」即布施,不肯以财物给与他人。爱欲牢固,故云「爱保」。贪心深重,故云「贪重」。”

  我们来看看,而且这种人他富有,但是他很悭惜,很悭吝,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吝啬。不是说我有了钱,我盗了很多东西,我就会救济穷苦,那就变成现代的罗宾汉了,罗宾汉是劫富济贫,但是他还是犯了盗劫嘛,是不是?一件归一件,没有给你混淆的。

  这里说这种人他富有,他不肯布施,不肯给别人。然后「爱保贪重」,这个贪爱的这种心,就是指着这种情爱欲爱,自己自私的这种心,就保持住自己所贪得的,这个贪心很重。于是乎就「心劳身苦」,心也很劳累,身也很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也要费尽心思绞尽脑汁,他知道自己盗了别人的,就结了很多冤家,又怕别人暗算他,晚上睡觉也做恶梦啊,所以很累啊,那么这种人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看下来的注解:

“「心劳身苦,如是至竟」即终生劳苦,直至寿命终尽。但所得者,只是独死独去「无一随者」。《嘉祥疏》曰:「『无一随者』,神识孤游戏,财留在自界。」盖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也。生平所作善恶之业,及所感福祸之果,则不相舍离。故云「追命所生」。义寂云:「谓善恶因及祸福果,皆追命根所生处也。」「追」者追随、追逐也。于是后世,「或在乐处,或入苦毒」。「乐处」者,三善道;「苦毒」者,三恶道。「苦」者痛苦,「毒」者毒祸。痛苦之极,故云「苦毒」。”

  这句经文说:「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可是你这么去争,这么去弄到了,最后没有一样跟着你的,也没有一样身外之物会跟着你,所以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只是你所做的这些业跟着你。所以有智慧的人看到这种人,真的很可怜,怎么可怜呢?生前你自己能享用的有多少呢?

有一句话说「华厦千栋,夜眠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最多给你五餐好不好?华厦千栋,夜眠不过六尺啊,你晚上睡觉需要多大空间呢?六尺,最多给你八尺,宽敞一点好不好?自己没能享用,死后一样也带不走。带走的是种种的业债,那么转生之后,还是一一的要偿还,多么的划不来啊!

  「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恶就要有祸啦!所以就有善有恶,一个人他就有祸有福,追着你这个命根,就去到你所生的地方,是这个跟着你。至于你所贪恋,你所亲爱的人,你所想佔有的东西,你也带不去。将来所生之处,或者是在乐的地方,或者是在苦的地方,都是一场空。我们再看注解:

“以下正明盗恶。「见善憎谤,不思慕及」。「憎」者憎恶,「谤」者诽谤。见人之善,无敬慕之心反生憎恶,妄加诽谤,如是之人则无善念与善行。胸怀之中,常是侵夺之心。”

  那么这里说还有的人是「见善憎谤」,这就是指明「盗」的这个恶了。他看见人家行善做善事,他就生气,就毁谤。「不思慕及」就是他不想跟人家去学习,然后「常怀盗心」,常常有偷盗的这个心,他所想的就是不偷白不偷,不佔白不佔,不佔公家便宜就是白不佔了,不贪污白不贪污,接受礼物接受赠品这种种的,从大到小,从下到上,种种的这些情形都是属于盗。下来注解说:

“「悕望」即希望。唯思损人利己,故云「悕望他利,用自供给」。不义之财,得来容易,任性挥霍,顷刻「消散」。重复盗取,故云「消散复取」。于是「神明尅识,终入恶道」。”

  这个「悕望他利」,就是本来不是你应该有的,你从他那儿得到,得到之后你就压榨了别人,于是乎自己就供给了自己,提供给自己使用,因为这样得来容易,这样的方式得来的东西当然就容易啦!结果很快就花完了,很快就用完了,用完之后再来办,如法炮制再办这种事,「消散复取」,于是乎他的结果就是「神明尅识」。下来是经文了,我们看这句经文:

神明尅识,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继续看注解:

“「神明」者,《晋译华严经》曰:「如人从生,有二种天,常随侍卫。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如是二神,与人俱生,故名俱生神。《药师经》曰:「(节录)有俱生神,具书罪福,与阎魔王。」又《嘉祥疏》曰:「一切众生皆有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同生女在右肩上书其作恶。同名男在左肩上书其作善。」又《五戒经》曰:「三复八校,一月六奏。」三复者,指正月、五月、九月。八校谓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日。六奏指六斋日,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卅等六日。盖谓一年之中,有三个月,向上复禀;有八日上报(校者报也);一月之内有六日奏明也。又望西据《五戒经》曰:「如是等日,天神记录众生善恶也。」盖所禀报者皆众生之善恶。”

  「神明尅识」,这里引了《华严经》,是《晋译华严经》说:人生下来有两个天,祂老跟着你。这个《晋译华严》就是《六十华严》,这是最早来中国翻译的《华严》。

  这两个天,一个名字叫做同生,就是同你一块儿生、一个名字叫同名,这两个神老跟着你,祂看见你,你看不见祂。那么这种神跟人一块儿生,就称为俱生神。

  那不光是《华严经》,还有《药师经》也说了,说:「有俱生神,具书罪福,与阎魔王」,祂把你所做的罪,所做的福,都给你记录下来,写成档案record,交给谁呢?交给阎罗王。所以就「神明尅识」,「尅识」这个「识」照这个讲法,「识」是记,神明都做了记录了,那这个就上奏啦,人间这些善恶都要去上报。

  所以《五戒经》里头就说了:「三复八校,一月六奏」,「三复」这个「复」就是回复,指正月、五月、九月三个月向天作汇报,就是这些的记录,所有这些东西向阎罗王,各个方面负责的这些神,像主管。那么现在我们这个地球是谁管呢?四天王天管,这个是欲界最低的天,向他去汇报。「八校」就是八个节气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八天也去汇报。还有六天是六斋日,所以为什么六斋日大家要吃斋呢?因为这六天就是四大天王来检查人间善恶听取汇报的时候。那么这么看起来,一个月,一年,几乎都是没有漏掉多少天给你可以放肆的啦,都有做了记录了。好,我们看注解:

“「尅识」者,「尅」者刻也。「识」者,有异释。一者《嘉祥疏》、《会疏》等,谓识者记也。如《会疏》曰:「幽有天神,识其科条,无毫厘差。故云『尅识』。识音志,即记也。」此与嘉祥之意正同,均谓有神明记录人之善恶,故报应不爽。二者谓「识」乃第八识也。如憬兴云:「以种子识功能不亡,名尅识。」义寂与望西,双取二说。义寂云「所作善恶,非但自识内薰,天神外记。记在二处,安有赦乎?」二处者,内识与外神也。以上诸说,义寂师稳妥。因唯识不碍于神明记录,神明记录,亦是唯识所现。故内外皆记之说为善。内外皆记,罪报追随,故辗转三途,「累劫难出,痛不可言」。「累劫」者,多劫也。”

  那么另外一个解释就是说,不是说只是天神记录这些事情,因为我们人有第八识,那就是储藏资料的那个档案的阿赖耶识,所以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存在自己心内的档案里头。

  那么这点的说法也不错,日本的义寂就把这两个给它会合起来了,既有天神做记录,又有自己的第八识的储藏识,都把这些都储藏下来了,这个是总识嘛!

  那么这个说法比较好,为什么说比较好呢?因为这也符合佛教的唯识说法。那唯识不承认有天神,就是说你这两个神也是唯识所现的,因此这都是识嘛,都是识,那这就全都消归自己了。但是都是识,也不妨现出两个神来管这些事,岂但这两个神是你所现,那个阎罗王都是你的识所现的。

  所以有了念公这句话,师父就敢敢说了,这之前也就开始敢敢说了。昨天也是说了,一切交给阎罗王,昨天那堂课最后结束的时候,师父不是拍桌子了吗?阎罗王拍桌子看谁怕谁?所以既然阎罗王也是你的心现的,那么这些详细的档案资料,那全都是你自己的嘛,到时候就自己全招了,在人间你可以隐瞒,到了下面就是你自己全盘招供了。所以做坏事就是这样,「神明尅识」都给你做了记录了。所以「终入恶道」,你一点坏事也逃不过去,「自有三途无量苦恼」,三恶道里头的无量无边的苦恼,你都在其中,这就是「辗转其中」了,「累劫难出,痛不可言」,又一个「痛不可言」,多少劫都出不来啊,这种痛怎么可言呢?怎么能够言说呢?

  所以前面就是在谈论这个五恶的盗恶。下来是第三说到这个杀盗婬,杀盗婬的第三的这个「婬」,注解说:

“三明婬恶以及因婬恶而引起之贪瞋等恶。”

  好,我们先看经文: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婬妷;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

  好,我们先看一段注解的解释:

“「相因寄生」者,「寄」者,托也,附也。此句指众生由于相互间之业因而出生于世。

《会疏》曰:「世界安立,单阳不成,独阴不育。夫妇相因相成。又父子相因,君臣相资。凡天地之间,无独立义。故云『相因寄生』。」。

盖指众生皆有共业与别业。因彼此有共同之业报,乃于同一时期同一世界而出生。又因别业各各不同。由于彼此个别宿业之缘,或为眷属,或为仇敌。同生于世,以偿宿因。故云「相因寄生」也。

「寿命几何」者,百年短暂,无常迅速。人命在呼吸间,转瞬即逝。但世人颠倒,不识苦空无常,但求幻妄之乐。如蛾扑火,自焚其身。是以「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婬妷。」”

  那么这句就是说「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大家都是因为这个共业互相为因,所以儿子就要靠父亲抚养,你要生下来,你先得要有父亲,共同的这一种所谓的因缘关系,都是因为这些因缘而生的。

  要知道,我们人在这个世间的寿命很短,就是呼吸间而已,所以什么是无常呢?一口气不来就是无常了。那你认为人的一期生命有多长呢?一百两百一千。《佛说四十二章经》里头有一段佛陀跟弟子的对话,我们来看看。

  佛陀就问比丘说人命有多长呢?弟子就回答了,数天的时间。佛陀说你还不明了。又再问另外一位比丘弟子,就回答说就在一顿饭之间。佛陀说你还是不明了。于是又问另外一个比丘,比丘弟子就回答了,人命的长短就在呼吸当中。佛陀就说:对了,你终于明白了,这就是无常。

  「不良之人」指不良善的人,他身心不正,心也不正,身也不正,常怀邪毒,心里所想的都是邪的事情,都是恶的事情。「常怀邪恶」,就是指他不按正路,不走正当的路,我们现在通俗话说他走偏门,他是干偏门的这一个行业的。好,我们继续看注解:

“「邪」者横邪不正。「恶」者恶毒不善。《会疏》曰:「邪谓邪曲,恶谓罪恶。」「婬妷」者,「妷」音逸,同劮,婸也。「婸」者,淫也,放也。(见《中华大字典》)「婬」,荡也,贪色不以礼交也。

又婬者,乃十恶之一。婬为枷锁,缚众生故;婬为罪源,生诸厄故。一切众生皆因婬欲而入生死,故云:生死根本,欲为第一。如下引诸经论,皆备言淫欲之患。

《沙弥律》曰:「在家五戒,惟制邪婬;出家十戒,全断婬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乃至世人因欲,杀身亡家。出俗为僧,岂得更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故经云『婬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又《无量寿经钞》曰:「夫婬欲者,流转生死之根源矣。远离解脱之因缘也。如大贤云:『生死牢狱,婬为枷锁。深缚有情,难出离故。』如《智度论》云:『婬欲者,虽不恼众生,系缚心故,立为大罪。』《瑜伽论》云:『诸爱之中,欲爱为最。若能治彼,馀自然伏。如制强力,弱者自伏。然此欲法有三种过:苦而似乐故;少味多灾故;不净似净故。』」

又云:「何耽刹那之微乐,应受永劫之大苦。」又《诃欲经》云:「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

「烦满胸中」,《会疏》曰:「婬火内燃,胸热心狂」也。「邪态外逸」。婬邪荡妷之态,流露于外也。”

  那么这句说「常念婬妷」,就是所想的事情都是「婬妷」,或者是黄色的这些东西。「烦满胸中」就是在他的心中,都充满了这些的欲火,都是很烦燥的,因为内心中充满了这种欲念,所以这个邪态就表现在外面了,这种不正派的邪态就流露在外面了。下来说:

“「费损家财」,「费」者耗也,「损」者减也。「事为非法」,所为之事,不合法度甚至干犯法律也。”

  所做的事情那就要「费损家财」了,家财都要给浪费掉了。「事为非法」就是说他所做的这些事情不合乎法度,这就是叫做什么?叫做胡搞乱搞啊,一塌糊涂。那我们继续看下来的经文:

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如是之恶,着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我们先看注解的解释:

“「所当求者,而不肯为」,不求自立,不务正业,不求出离,不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

  「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就是所应当做的,他不肯去做。年轻人要好好的求学,好好的工作。他偏偏搞的是一些不三不四的勾当,成天去鬼混,成天去参加流氓集团,那就是鬼混哪!

  还有「交结聚会,兴兵相伐」,这就接着这个婬戒它还发展啦,跟着还要变成了杀戒,婬跟杀是相连的,结党成群这一派跟那一派大家打仗,大家斗,恶斗搏斗,所谓这些帮会有时候就互相要斗,连政府都管不了。那么大至国家跟国家也就打起来了。下来注解说:

“「又或交结聚会」。《净影疏》曰:「『交结聚』下,明造恶过。为婬造作杀盗等事,是其过也。」此下正明由于婬恶而引起杀盗等罪。「交结」者,勾结也。「聚会」,聚集邪众也。

「攻劫杀戮」。凡以尖锐之物相刺皆曰戮。此处指以枪矛等武器杀人也。「强夺」者,憬兴云:「公然劫取」也。「迫胁」者,以威力相恐惧,即豪夺也。是为盗恶。

如是广行杀盗之恶,只为「归给妻子」取悦于一妇人,以图「极身作乐」而已。「极身」者,望西云:「极谓疲也。」故极身者,疲劳其身也。”

  「攻劫杀戮」就是打仗,攻城取地,互相搏斗,互相夺取,互相的杀戮,种种的这些。「强夺迫胁」就是指强取抢夺过来。「迫胁」就是威胁,威胁他让他们把东西给我,所以强取豪夺他就得到一些利益了,他就把这些得到的拿来干什么呢?带回来给老婆孩子,给老婆以及这些身边女人啦!「极身作乐」得到这些胜利品,他就放逸,就狂乐狂欢哪!那么这种做法是「众共憎厌」,大众没有不讨厌的。「患而苦之」这种恶行...听说现在美国的纽约晚上九点十点钟,妇女不敢单独出门,随时到处都有这些流氓集团,抢夺的事情发生啊!所以大家都「患而苦之」,这是祸患之苦。但是这些都是有果报的,就是「如是之恶,着于人鬼」。那么我们看这句注解的解释:

“「如是之恶,着于人鬼」。「着」者昭着。义寂云:「谓显中作恶者,着于人。隐中作恶者,着于鬼故。」又《会疏》曰:「人谓人间,官吏刑罚。鬼谓鬼神,冥官照见。」

神明幽记,诸天亦记。造恶之人,岂能幸免。于是「自入三途」矣。「自」者自然,具决定之义。”

  那么他犯了这种的罪恶,就昭着于人鬼。「神明记识」,都有记录的,你跑不掉的,死后自然就到三恶道去了,然后就「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这个是婬报,这个婬报有的时候...当然是要侵犯到别人,但是造了更多的罪了,你侵犯了别人,造的罪就更多了。但是仅仅来说如果只有男女两个人之间,没有伤害到别人,那为什么说他会这么恶呢?他并没有伤害对方啊!但是要知道,这件事最伤害的是你自己的心,因为这个「识」缚住你的心,比什么都厉害,把你的心给捆住了,所以婬罪它大就大在这里。

  这个只有从佛法的理解当中,才能够知道当中的厉害。所以出家人第一条戒就是婬戒,世尊说如果再有一样事情,像婬这样难对付的,一切众生都不能得度了。幸亏只有一样,一个人一生中只要有一次男女的事,就不能生梵天了。所以你们想出三界,谈何容易?所以大家要想生梵天,都已经没有可能了。有人还有希望,就是那些小孩,还没有成家的。其馀那些成家的,全都没希望了。

  所以如果没有往生净土这个法门,你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只有这个法门还能救,但是还是要真正的忏悔才行。

  那么第四是妄语戒,这个戒很大。那么前面上头三样戒是身三,杀盗婬是身三、口四,这里说了一个妄语,事实上他是说了四样,口四都在这里头了,就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这四样都有了。我们先看一段注解:

“四明妄语之恶。「妄语」者,《智论》曰:「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复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又《大乘义章》曰:「言不当实,故称为妄。妄有所谈,故名妄语。」

故知心存欺诳,口出不实之言,即名妄语。又口之四过,亦即十恶中口业之四恶,名为两舌、恶口、妄言(即妄语)、绮语。《净影疏》曰:「口之四过,不应法故,通名妄语。」

今经明标五恶。故以妄语摄馀三者,合名一恶。但经意隐诫十恶,故列举其馀三恶。盖于合中复有开也。”

  我们先看下来的一段经文再来看注解: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

  好,我们看注解:

“「两舌」者,新译离间语。《四分律》云:「彼此斗乱,令他破也。」天台云:「遘扇彼此,乖和合也。」

又《大乘义章》云:「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故曰两舌。」是谓煽动离间,搬弄是非也。

「恶口」者,新译为粗恶语。《法界次第》曰:「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

又《大乘义章七》云:「言辞粗野,目之为恶。恶从口生,故名恶口。」是谓以恼他之心,出粗恶之言,令人受恼,名恶口也。

「妄言」即妄语,新译虚诳语。解见前。又如《梵网》云:「不见言见,见言不见。」如是违心不实之言,即妄语也。

「绮语」者,新译为杂秽语,《俱舍论》云:「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又《大乘义章》曰:「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

又《无量寿经笺注》云:「绮语,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于闺阁者,皆谓之绮语。」

又《十业道章》云:「说染言词,名杂秽语。若不染心,绮饰文辞,歌讚实德,非不善也。」

望西云:「凡此妄语,世人喜犯,不顾来报。如南山云:『此戒人多意犯。良由妄业熏积,识种尤多,故随尘境,动便虚构。』」

继云:「又行基菩萨云:『口虎害人,舌剑断命。如口如鼻,死后无咎。』」令人之口如鼻之无言,免生过咎。”

  这个「两舌」是什么呢?「两舌」就是搬弄是非,就是说两样的话,这边说是一样的话,那边说又是另外一种话,就是搬弄是非,他的目的就是煽动,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挑拨离间,这都是属于「两舌」。不是有两个舌头是,「两舌」。

  「恶口」就是恶言相加,令他受恼,让人家听了会生气,这个叫做「恶口」。

  「绮语」就是说人家爱染心所爱听的,不是道心所爱听的。这些是他有所爱有所染,他染心所爱听的话,就是我们通俗话说的黄色笑话。所以广义说起来,连一些诗词什么什么的,都是属于绮语,那是广义的说啦。狭义一点就是黄色的东西,黄色的言论,黄色的文章。那么现在国家都在扫黄,这都是典型的绮语。

  妄言就是不真实,不符合实际的言语,这个还是最难除的一个戒,就是这个妄语戒。妄语的本身就是不净的心,心里不是清净的心,预备骗骗别人用来掩盖真实,说的是不符合实际的话,造了口业,这就叫做妄语了。

  那么这种定义也适合于底下几种,底下几种每一个有每一个的特色,下来就引了《大智度论》的话了,我们看看:

“如《智度论》云:「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一、口气臭。二、善神远之,非人得便。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出为人,常被诽谤。」可见妄语之恶业,广生过咎。死堕地狱,慎莫轻忽。”

  那么注解引了这个《大智度论》说的,这个妄语有十种罪:

  这第一是口气臭,所以我们看如果遇到有人有这个,我们叫口臭的,就是他的话不能信,他讲十句,你最多信他一两句,已经够多了。口气臭,常常说妄语,这个口气就臭。

  第二就是「善神远之」,善神都躲开你,躲得远远的,然后就怎么样呢?「非人得便」,非人是指人类以外的其祂的有情,通指天龙牙卡阿修罗鬼等等。有时候也专指祸害人类的鬼神,鬼怪,神有时候是护法神,是好的。那些鬼怪就麻烦了,那么这些「非人」就来侵犯你了,护法神善神离开你远远了。

  第三是「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就好像说什么狼来了!狼来了!整天说狼来了!等到狼真的来了,人家也不信你了。

  第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这些有智慧的人在商量事情,他就不预你了,不约你这种人来参加了。

  第五就是「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

  第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

  第七「常多忧愁」。

  第八种这个诽谤的业因缘,做的业都是诽谤业。

  第九「身坏命终」,他的果报就是堕地狱。

  第十「若初为人再转世」,变了人之后,他也常常被人家诽谤。

  这是说的妄语就有这十种的过失。好,下来又是注解了,我们看注解:

“「憎嫉善人」。「憎」者憎恶,「嫉」者妒嫉。此下至「尊贵自大,谓己有道」等八句,古有二释:一者,《嘉祥疏》云:「『憎嫉善人』明恶口。『败坏贤明』明妄语。”

  「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他就怎么样呢?他就是这四种啦,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就是「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他憎恨又嫉妒好人,败坏贤良,他嫉妒善人,又败坏贤良,他怎么败坏呢?就是说瞎话,讲那些话都是不真实的。所以底下古德就把每一个都安在这个四样当中的哪一样,其实这个也不好安。这里念公引了两种也不一样。实在不大好安,为什么呢?因为每一种它牵涉的就不只是一种了,它还牵涉到其它的事情,所以我们就不一定要安啦,反正这四种他都有,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不是那个,就是这个,都有。

  你看这个「败坏贤明」,头一个说了不真实的话,就是妄言。这里也有「挑泼离间」,那不就是「两舌」了,然后说了伤人的话,让人起烦恼,这不就是恶口了吗?

  都是这样,所以我们就不要去凑合哪一个是属于四种当中的某一种,不需要啦,知道这些都是罪过就行了,不要去犯这些罪过。那么下来再看注解:

“『不孝二亲』(《魏译》作二亲)明作恶人造逆。『朋友无信』,明其不忠,成上妄语。『尊贵自大』成其恶口。『谓已有道』成其两舌。」

二者,据望西意:「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乃「两舌过也」。「不孝二亲,轻慢师长」乃「恶口过也」。「朋友无信,难得诚实」乃「妄语过也」。「尊贵自大,谓己有道」乃「绮语过也」。

两说稍异。盖言之不实,一口业中常具诸过。故未易详分也。又「谓己有道」,若是未得圣道,言我得圣道,是为破大妄语戒。所受罪报远过于其它口业。”

  我们先来看这句「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所以这种人对于好人,他是要败坏的,他就是要破坏,他都是没存好心哪!那么对于父母,他是不孝的。对于师长,他是轻慢的。朋友之间不讲信用,朋友之间他是无信的。「难得诚实」,不诚实,他就说瞎话啦,骗朋友,跟朋友合夥,最后把朋友的东西,自己独吞了。

  这种事在现在的社会最明显,因为没有道德底线了,伦理道德丧尽。虽然我们看到到处都在提倡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师父常常说:这个力量不够,压不住人心的败坏。

  说瞎话欺骗人,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说瞎话不但是妄言,还又兼恶盗,所以前面说过,他好些罪也都不是孤立的,不是单独的。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这个就是妄言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了,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自大,说自己已经有道了,说自己的道行很高,将自己比成是什么圣人再来的,而这方面如果你说的,但是自己真的没有悟,没有悟,你说你悟了,自己没有得到什么,你说你得到什么,这个是个大妄语戒,还不是普通的妄语,这是大妄语戒,是个大妄语戒。

  那么这四种,引了南山的话,南山就是道宣法师,是律宗的祖师。他说「此戒人多喜犯」,就是说不真实的这个事情,很多人都喜欢犯,为什么多犯呢?因为说妄语这个业是很重的积累,是多生积累下来的。

  「识种尤多」,在你的八识里头种的这个种子特别多,无始劫储藏的资料特别多,因此随着那个尘缘的境界一来,你跟这个外面境界一碰着了,那你自然就说瞎话啦,你就乱盖一番啦,你就虚构了,虚构我们俗话说就是瞎编,瞎编我们这里听了不习惯,就是自己胡乱编一套自己的说法。

  念公说昨天还有人给我带话,那个内容全部都是瞎编的,这个很可怕!这是他多生的妄习,没有办法的,无始劫的这个习气,不是刚刚才形成的,那是跟过去所带来的都有关系,他习惯了,自自然然就会有这种表现。那么下来我们再看一段经文:

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

  我们继续看注解:

“「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横行霸道,仗势欺人也。「欲人畏敬」者,欲令大众,俯首听命,唯我是从也。贡高我慢,不知惭愧,不自戒慎恐惧。难于教化降伏。故云「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也。「慢」之罪恶,比于三毒,贪瞋癡慢,均属思惑也。”

  因为他「谓已有道」,那么他就「横行威势,侵易于人」,自己就作威作福了,自己也就虚张声势。「侵」就是侵犯,「易」就是轻视,对于别人他瞧不起啊,侵犯别人的名誉种种的。「欲人畏敬」就是希望别人都怕自己,恭敬自己。「不自惭惧」自己也不觉得惭愧,也不害怕。「难可降化」就是说这种人,你不容易降伏他,就是不容易教化他,他常常所怀的是骄慢骄纵我慢,那这样子的人,你有什么办法能够教化他呢?就算佛来了,也是没有办法啦,是不是?那么接着我们再看经文:

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我们继续看注解:

“「赖其前世,福德营护」者,「营」字,据《一切经音义》乃卫也,即保卫之义。上述恶人能横行一时,皆由前世之福德作为护卫,但「今世为恶,福德尽灭」。

望西云:「今依造恶,宿善灭时,善神舍去,故今世遭厄,此厄为痛。」

《净影疏》云:「宿善尽灭,善神舍远。身无依倚,多遭厄难,是其痛也。」”

  「赖其前世,福德营护」,就是因为他的前生还种了一些福德,这个「营」就是保护的意思Protect,保护的意思。这些过去世种的福德,现在还保护着他,可是他「今世为恶,福德尽灭」了,他今世再作恶,那个福德就没有,就消灭了,在他的福德还没有灭的时候,他还可以继续在那边作威作福,等到福德全消灭完之后,寿命终尽,诸恶就绕归了,这个寿命就终了了,这个诸恶怎么转来转去,最后都会绕着都回来了,都到他身上去了,就剩下这些罪恶了。下来我们再看一段注解:

“「又其名籍」者,「名」者名字。「籍」谓记罪之简牍(简牍类似今之档案)。「记在神明」谓神明将恶人之罪行记入案册也。

「殃咎牵引」。《会疏》曰:「无能他人牵我者,唯缚自业,自入恶趣故。」

「入于火镬」。自入于狱火与镬汤也。「摧碎」者,摧毁破碎也。「神形」者,精神与形体也。

《净影疏》云:「恶业所牵,鬼神摄录。将入恶道,受苦焦焚。」故云「苦极」。当此之时后悔莫及。故云「悔复何及」。”

  「又其名籍,记在神明」,而且他的名籍在登记簿上早就有了他,早就记在神明那儿去了,那就要等着受报了。「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他这个罪业罪报牵引着他,他是没有法子舍离的,只能够跟着业报走。「但得前行,入于火镬」,就是说他入于所谓的「铜墙铁柱,炮烙油锅」,我们一听这八个字就知道,就是在地狱受罪啦!这些罪业的牵引,只能够走到这一个地步了。「身心摧碎」,身和心都摧毁,都破碎了。「神形苦极」是指他的神形,「神」是心神,身和心都是苦到了极点了。「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在这个时候你再后悔还来得及吗?来不及了!所以这个就是第四样。

  那么下来接着我们看第五,我们先看一段注解:

“「五者」,此第五恶,古有二说:一者如前,明饮酒恶,乃净影、嘉祥诸师之说。经文云:「耽酒嗜美」。后复广举馀恶,以明酒之过恶。二者以今之五恶,实摄十恶。

如义寂师云:「身业三恶,以为初三。口业四恶,合为第四。意业三恶,合为第五。」其意谓身业之杀盗淫,以为今之第一第二及第三恶。口业之四恶为今之第四恶。此皆彼此相合。

独此第五恶,净影师等谓为饮酒恶;而义寂师谓为意业三恶,贪瞋癡也。清代彭际清氏亦同此意,于彼之《起信论》曰:「五恶之义,特准他经,配以十恶。其一恶者,杀业所摄。其二恶者,盗贪所摄。其三恶者,淫业所摄。其四恶者,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所摄。其五恶者,瞋恚邪见所摄。反是即为五善,亦名十善。」与义寂师之说,几出一辙。盖邪见生于癡也。

今解兼采两说。首重五戒,故说第五是饮酒恶。复广劝十善,故兼采后说。上之两说乍睹似异,实亦无违。盖好酒贪杯即是贪恶。醉后易怒,是为瞋毒。酒令神昏,饮之过度,甚至不省人事,是为癡毒。

可见饮酒一恶,常与三毒并行也。《资持记》明酒有十过。记云:「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瞋恚相(瞋毒)。五、坏业资生。六、增疾病。七、益鬪讼(瞋毒)。八、无名称。九、智慧少(癡毒)。十、命终堕三恶道。」其中第四第七即瞋,第九即癡。又世云:「酒能乱性」,指酒能迷乱人之心意与良善之本性,故令人造恶。今经云「耽酒嗜美」,本身即是贪癡二毒。是故饮酒一恶,实兼意业三恶。故上之两说,唯开合之异耳。”

  那么这个第五这点我们要说一下,因为要照一般排法就是,杀、盗、婬、妄、酒,这第五肯定说的就是那个酒戒是不是?那么这里提到「耽酒嗜美」,所以有一种解说就是说,这个是五戒里面的,这第五样说的是酒,那么杀、盗、婬、妄、酒,这是一般的排列。

  另外有一些大德就说这个地方,实际不光只是说的五戒,而说的是十恶,是佛劝修十善的,因为身三我们前面说过了,口四也说过了。这个第五段说的是,不贪、不嗔、不癡,说的是贪嗔癡。那么这么着第五段实际说的就是十善了,那么指的就是十恶啦!

  这两种说法都对,所以我们就兼取,两个都采取。我们既然要大家重视五戒,重视这个酒,也要知道这个不只是限于酒。这是广论,里头很多很多话是广汎的谈了意业贪嗔癡。同时再进一步说,这两者没有矛盾。所以酒这个戒很重。

  以前南梅的儿子他就是不服气,因为他喝酒,他就说佛这个酒戒定得不公平,定得太重了。

  现在才知道,这个酒它是很厉害的,因为酒这个事情,我们说酒能乱性,酒后就容易发脾气,有的人就发酒疯,这就是嗔恨嘛!那喝酒之后,人就糊里糊涂了,酒后说错话,或者酒后昏睡,这个就是愚癡啊,就生愚癡啦!那么酒后就放纵,平常能够维持的事情,到酒后就控制不住了,就持不住了。还有就是乱性,男女关系有时候也因为酒,所以这个是贪。

  因此这个酒就能生出贪,能生出嗔,又能生出癡,所以就把酒跟贪嗔癡搁在一块了,这不就是很合适了吗?

  所以为什么把酒戒定得这么重?这也是防患于未然,什么意思呢?就是佛是预防你会触犯,预先的告诉你,就这个意思。好,我们看下来的这个经文: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

  我们继续看注解说:

“此下广明第五恶之过患殃咎。「徙倚懈怠」者:「徙倚」指徘徊,「懈怠」指懒惰。盖表心中犹豫,放逸懒惰,唯图茍安自私,不能修身行善也。故下云「不肯作善、治身修业」。

「业」指正业。表恶人不肯自修其身,不务正业。其人对父母之教诲,则「违戾反逆」。”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这个「徙倚」是徘徊,「懈怠」是懒惰。「不肯为善」,对于作善的事情,他就是拿不定主意,也不愿意做。也不愿意「治身修业」,自己克制自己,要修自己,要做一些正当的事业,这些他都不打算。下来我们再看注解:

“「违」指违背。「戾」者狠暴。故违戾具狠毒背叛之义。「反逆」者忤逆不孝也。父母有子犹如冤家,故云「不如无子」也。如是恶子,辜负慈恩,故云「负恩」。违背礼义,故云「违义」。”

  那么这种人对于父母的教诲是「违戾反逆」,「违」就是违背,「戾」就是狠暴。这个道义「无有报偿」,他对于父母之恩,他没有回报,没有偿还。「放恣游散」就是放纵游乐散漫。我们通俗话说,游手好閒,不务正业。下来注解再说:

“「无有报偿」表对于父母之恩德,全无报答。「放恣」者,放荡自纵。「游散」者,游乐散漫。「耽酒」者,好酒贪杯。「嗜美」者,爱食美味。又「耽」者取乐过度也。「嗜」者贪而无厌也。以上指肆情酒食,贪饮无度,正明酒恶。「鲁扈」,义寂《述义》曰:「鲁者鲁钝,谓无所识知也。扈者跋扈,谓纵恣自大也。」「抵突」见前「蒙冥抵突」释。谓愚狂抵触,无所了知,无所不作也。《辅行》曰:「鲁扈等者,无惭不顺之貌。」故「不识人情,无义无礼」。”

  这「耽酒嗜美」,就是好酒杯,就是喜欢喝酒。然后又喜欢吃好东西,「鲁扈」这个正是说到酒了,所以这一段你说就是五戒,那完全是对的,这个酒戒应该要从这个地方指出来,这是佛禁止这五样事情。

  但同时这段又说到十善,这里同时也是广泛的,意业上的贪嗔癡,也在这一段里头了。「鲁扈」,「鲁」是愚鲁,「扈」是跋扈。这种好酒贪杯的人,他根本就没有什么智慧,他都是很跋扈的。「抵突」是冲突,以前这个讲过,那么这里就不多讲了。下来的经文我们接着来看:

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癡蒙昧,自为智慧。

  我们接着看下来的一段注解:

“「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礼」者,《礼记》云:「顺人情者,谓之礼。」又《会疏》曰:「决断是非,资宜而行,是为义。甄辨尊卑,不失其节,是名礼。」盖谓能判别是非,所行合宜,是为义。能知尊卑大小,不违准则,是为礼。违反礼义,故云「无义无礼」。”

  「不识人情」就是不懂得人情世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你把好酒贪杯这个钱去报答父母嘛,去孝敬孝敬父母好不好?或者是救济救济穷人也可以嘛!所以他就是「无义无礼」啦!他没有义气,也没有礼貌,没有礼节,这些他完全都没有。我们看下来一段注解:

“「不可谏晓」者,「谏」乃以道正人,即规劝之义。「晓」乃晓谕,以言说教人也。”

  「不可谏晓」,这个「谏」是用言语或者行动,劝告别人改正他的错误。那么这种人你劝不好他的,你也不能让他明白的,这个「晓」就是让他明白。那么下面有一段注解我们继续看,继续看完这段注解:

“「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也。又《显扬大戒论》曰:「六亲者,为身上三代,谓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谓男女、孙男女、曾孙男女。」两说不同。

「眷属」者,《无量寿经钞》曰:「六亲之外,名为眷属。」「资用」者,指资生所用之物,如财米等。如是恶子,于六亲眷属,所须维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顾。故云「资用有无,不能忧念」。

于父母之恩,师友之义,悍然不顾,无动于衷。故云「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那这里就是说六亲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指着父母、兄弟、妻子,叫做六亲。

  再一种就说六亲者为身上三代,就是你上面的三代,你的父母、祖父母还有曾祖父母,然后你下面还有三代,就是你的男的女的孩子、还有你的孙男女、还有曾孙男女。

  这两种的说法不一样,那我们不管它啦,反正都是说的至亲。六亲眷属,六亲以外的,就是眷属了。

  那么「资用有无,不能忧念」就等于说,这些有亲的人这些眷属,他们的资用,就是养生的资用,简单说就是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有还是没有?粮食够不够?冬天够烧的暖不暖?还是不够烧?衣服够穿够暖还是不够暖?钱够不够花?不能够替他们担忧,替他们去想这些事情,就是这句经文「不惟父母之恩」,不去维持父母之恩,父母之恩你没有报答,心里头没有存这种,当然就没有实际的行动。那么有的是有心无力啦,自己没有能力,但是他有这个心,那就很不错了。「不存师友之义」就是老师跟朋友彼此的这种的义气,心中就没有这个东西,他不存这种想法。下来我们再看一段注解:

“「意念身口,曾无一善」,《魏译》作「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是明身口意三,常作恶业,且未曾作得一善也。下复明癡瞋之恶。可证义寂师之说,实有所据。下「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正明癡过。不信佛法,拨无因果,此即一阐提也。”

  我们再看一段解释。「意念身口」在自己的意念里头,在他的念头里头,自己的身跟口。「曾无一善」,一件善事都没有,然后他「不信诸佛经法」,诸佛的经法他是不信的,也「不信生死善恶」,善恶就是果报,生死这个轮回,生死事大,生死之苦,你不但不想别人出生死,自己也都不管这件事。你看现在一般人很多都是不管这件事的,他们也没有这方面的认知。他们就「今朝有酒今朝醉」,这是个形容词啦,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得喝酒的意思。你看「今朝有酒今朝醉」,光是这句话就够了,这就说明问题了。我们就常常用这句,师父常常用的就是四个字「混吃等死」,除了这个,那他还有什么?每天早上起来就是无所事事,该去享受享受,该去干什么就去干什么,然后就一天过去了,天黑咯,天黑就是要睡觉了,然后就是做梦这个那个,明天一起来,又是repeat重复这样子,一天等一天,看什么呢?看哪一天死?就是这样子,年老的就是这样子,退休的也是这样子,年轻的也是这样子,没有一个例外,所以这就是「混吃等死」。我们今天就以这个「混吃等死」,作为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结束。

  好,这些内容,这个浊世恶苦的第五恶,主要讲的就是贪嗔癡三毒。那么这些内容下来还有,我们今天就暂时学习到这里。好,我们今天这个课就一起学习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3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