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21 23:09:02瀏覽115|回應0|推薦3 | |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112集 我们继续来探讨〈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说的五恶的第五种,就是饮酒恶,同时这也是广泛的谈到了意业贪瞋癡,这方面我们昨天谈了一些。今天我们继续看注解「欲害真人」这句的解释跟其它,我们来看注解: “「欲害真人」,《魏译》作「欲杀真人」,《汉译》作「欲杀罗汉」。《玄应音义》曰:「真人是阿罗汉也。」又《法华疏记》云:「真是所证。证真之人,故曰真人。」杀阿罗汉即为五逆重罪。 又「鬪乱僧众」:「鬪」者,鬪诤也。「乱」者,错也,作逆也。按此即五逆中之「破和合僧」。对于和合如法修行佛道之僧众,以手段离间之,使之鬪乱,令废法事,名为破和合僧。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云:「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狱不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鬪乱众僧、起恶意于如来所。」此五乃无间业,感无间地狱之苦果。以上明癡瞋之恶。” 「欲害真人」,这里说的「真人」是指罗汉。所以这种情形发展下去,那么这种好酒的人他就没有这些个正当的东西了,他就胡作非为了,还有什么事他不能做呢?「鬪乱僧众」是对于僧众,他就破和合僧,给他们挑拨离间,让他们斗争,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干这种事,给他们挑拨,让大夥儿不和,在现在的佛门这种事情最普遍了。 要知道这个僧团指的不只是一个道场,一个寺庙,一个单位,而是广泛的指所有的和合众。「自讚毁他」这个就是破和合僧,也就是破坏僧团了。所以有一句话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讚僧」,所以这方面大家不太重视,我们就不举例子了,这都是五逆罪,希望大家要小心防范。好,我们继续看注解: “「愚癡蒙昧」以下,皆正明癡恶出生之痛。「蒙昧」者,无知也。愚癡无知,反「自为智慧」,自以为是,实为愚癡之极。又因愚癡,不信三世因果,故不知此生之所从来,亦不知死后向何处去。 不明因果,不信轮回。不知利他,唯图自利。故待人接物「不仁不顺」。(庄子曰:「爱人利物谓之仁」,「顺」者,和顺。)唯知自私,故「希望长生」。 如是之人心愚行劣,虽「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盖因如是癡人,心中茅塞,虽闻良言,不能领解,此正显癡毒所招感之苦痛。 故《净影疏》曰:「现有愚癡,闇障复心,无所知晓,以之为痛。」盖谓愚癡复心,故蒙昧无知,此实为人生之巨痛。” 「愚癡蒙昧」,这是指种种的愚癡蒙昧的行为。「蒙」是愚蒙,「昧」是暗昧,愚昧。这样子愚癡,他自己还以为是智慧,还觉得自己很聪明,所以越是自己觉得自己是有智慧的人,往往就是最愚蠢最愚蠢的人。好,我们继续看经文: 【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下来是注解: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义寂云:「生死为大命,穷逼为小命。」「悔惧」者,望西云:「悔惧等者,命欲终时,狱火来现,见此相时,生惧生悔,悔惧俱临,故云交至。」 狱火逼身,是为烧也。人若不于有生之年,预先修善,至命终时,方始悔恨。但为时已晚,后悔莫及。「豫」即预,为预先之义。” 「不知生所从来」就是生从哪儿来他不知道,那么你们知道吗?你们也不知道,师父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宿命通,我们怎么会知道呢?你也不知道你前世是从哪里来的?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只知道我是从我妈妈那边来的,还有呢? 「死所趣向」死后到哪儿去?这个事情可是一个切身的问题,这是大事。所以师父记得,我们尊敬的净空老和尚,他就把那个「生死事大」把它变成「死生事大」,这个师父很认同,死了之后到那里生?这是大事,将来要到哪儿去?总得有个去处啊,这不能不想啊!不想也得有个去处啊!你看人在生前不都是总想挑个好点的事,挑个好一点的地方,挑好一点的结果吗?都是要挑挑拣拣,我们说都在为自己打算,唯独这个死后的事情怎么不挑一挑呢?你挑一挑看,你要到哪儿去呀?一般人哪里会想到这件事情?都是在一天过一天,都是在「混吃等死」,认为死了就完了,还有什么呀?就你们这些佛教才知道有那些死后的事情。所以没有佛法的认识,就是这样。 记得念公说过这么几句话,很好非常好!大家听听:说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去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这句话就是这里说的意思,要思考「生所从来,死所趣向」,最重要的还是后面那句,「死所趣向」死后去哪里? 我们要知道在净土法门,这件事情是可以自己来安排,自己来决定的,这种事情慈净老师说得最多,也说得最透彻。所以不知道的人往往说,慈净老师都是说一些死的事情,其实老师真正的用意是在告诉大家,死后去哪里生的重要,就是这里说的「死所趣向」。 之前还有听到同修说,尤其是过年过节,最好不要播放《娑婆生死书》视频,为什么呢?有忌讳,避忌谈死。 还有师父这个剃度师,每一次到那个怡保见到他,他跟师父还有跟师父旁边怡保的夏老师,就跟我们两个讲,哎呀!你们不要时常讲死的事情,时常都讲死,他也很忌讳。 这个就是不明白死后去哪里的重要。 「不仁不顺」说的是没有仁爱之心,不能和顺。「希望长生」就是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所以呢,这帮人一听说练气功能够祛病延年,这已经跟疯了一样的,多少人就跟在那儿一起练,一群一群的,一对一对的,都在那儿练气功,他就是想多活几年嘛,他就是留恋这个肉体,希望在世间还可以多喝几杯,那几杯还是昨天说的「今朝有酒今朝醉」。 师父常常都在强调,这个色身一定会灭的,给你活一千年也是个肉身,只有它里面那个才是永远不会消灭的。 下来看这句「慈心教诲而不肯信」,你很慈心去教训他去劝他,他不肯相信。「苦口与语」就是苦口婆心地跟他说,结果怎么样呢?「无益其人」,对于这个人一点好处也没有,他听不进去啊,什么原因呢?就是这句话「心中闭塞」,他心中是一个满器,他那个瓶子有个瓶塞,你往里面给它倒甘露,你倒不进去啊,倒不进去叫做「闭塞」,他已经给自己block塞住了。「意不开解」就是这个意识里头,他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开解。「大命将终」等到寿命完的时候,这个时候后悔和害怕都来了,「不豫修善,临时乃悔」不预先修善,到临时你再后悔,佛说「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在后头后面你再后悔,你还来得及吗?后悔莫及了!下来注解有一个小注说: “上段总结前五恶、五痛、五烧。” 前面那一大段就说的是这五样事情,五恶就是杀盗淫妄酒,我们在前面都解释得很清楚了,五痛是花报,五烧是果报。所以这里头有因有果,你造的恶因,这一生所得的一切不如意的这个就是痛,我们生活会很痛苦。烧是什么呢?烧是讲将来三途的果报。可见得造作恶业不仅仅现前,现前叫花报,将来果报更苦。我们继续看接着下来的经文: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接着是一段注解,念公主要是引了《会疏》跟《笺注》的注解来帮助大家理解这段经文,我们看注解: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者,《会疏》曰:「天地则所依器界,总标三界。五道则能依有情,善恶通举。苦乐因果,人人常见,故云分明。」又义寂云:「天地之间,五道生死,因果分明。」 表因必有果。如是业因,如是果报,一丝不爽也。 「善恶报应」。「报应」者,《笺注》谓「有施必报,有感必应」也。故现前所得之祸福,皆是宿因之报应。 《会疏》云:「善恶约因,报应约果。因有善恶,果感苦乐。形声影响,毫厘不差。」影必随形,回响随声,一丝不爽。业因果报,亦复如是。 「祸福相承」。「承」者《会疏》云:「受也,继也。」盖宿世业因,善恶夹杂。故后世受报,或先乐后苦,或先苦后乐。苦乐相继,祸福相倚,故云「祸福相承」。 作善得福,造恶得祸,皆是自作自受。故云「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所以天地之间总起来说这个五道分明,这五种道路是分得很明白很清楚的。「善恶报应,祸福相承」,修善得福,修恶得报,你来生这个善恶所做的都得了福跟祸,两者都有,所以来生乃至有福又有祸,是相接着而来的,因为这一切我们众生过去所做的都不单纯,不是单一的只有恶或者是只有善,这当中很复杂,所以你看往往好着好着,忽然间又坏了,坏着坏着,忽然间又有点好事来了,这就是因果很错综在里头,所以没有绝对的坏,也没有绝对的好,更没有一直都是好,或者是一直都是坏,所以要以平常心对待这一切就对了,知道这都是因缘果报,也都是自己作就要自己受,「身自当之」都是你自己要来承当,没有谁能够替代你的,该生病该开刀甚至于要受种种的折磨,甚至于有人身上插了五根管子,插了很久很久,这个是念公说的有一位法师,他插了五根管子,因为太痛了,插得他不可忍耐,受不了就自己拔掉,拔掉之后,别人又给它塞进去,这么长的管子都是血,这个苦没有人能够替代你,只有你自己来承当。下来又是经文了,我们看经文: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下来注解引了《会疏》以及义寂两位大德的解释说: “从「善人行善」至「从冥入冥」六句,综合《会疏》及义寂师意,释曰:善人者种善因之人。来世生尊贵家,身形端正,缘境和美,身心适悦,是为「乐」。复又明达,乐善好施,是为「明」。 若更多作善业,勤修福慧,乃得生天。其更善者,则念佛生西等等也。是云「从乐入乐,从明入明」。”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这句就说明善人所行的都是一些善道,所做的都是一些善的事情。「从乐入乐」说明他这个行善本身就很快乐,所以说为善最乐,什么最快乐呢?你做善事最快乐。那远远不是喝那一杯的味道啊!念公常常说「那一杯」指的就是「饮胜」,指「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个。你今天真正帮助了人,今天真正是做了好事,是利益了众生的,这个是最快乐的,这还是说的世间的快乐,这个快乐是短暂的。 「从明入明」是从光明再入光明,我们行善,这就是从乐再得乐,继续又再修善,你这就是光明了,再进一步最后能得到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从明入明」,那就是永久的光明了,生极乐世界是得大光明的法乐。 下来就是反之,就是相反的,相反的就是「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请看注解: “又恶人造恶业,种恶因,得恶果。故生卑贱之家,形容枯槁,饥寒交迫,逼恼身心,是为苦。复愚昧无知,不信正法,不行善事,是为冥。倘更多作恶业,死堕恶道,故云:「从苦入苦,从冥入冥」也。” 那么这个说的是相反的,就说到恶人了,恶人可不是这样了,恶人他就行恶,那就是「从苦入苦」了,因为他做的都是苦事。 所以前面念公就说过了一次,他说我在年轻的时候看见这些人在狂欢,始终都觉得他们很可怜,所以亲戚有许多什么典礼后来找我,我都不去了,这个「我」就是念公啦,他说他年轻的时候不能做主,妈妈说要带着去,只好跟着去,到了要征求我意见的时候,我就一律都不去,这些结婚什么什么的,我看的都是苦,那些什么狂欢什么喜事,都非常的可悲! 你不要等席散人空,师父我出了家之后,对这种事情更是抗拒,所以慈净老师说师父喜欢热闹。其实不然。所以你看我选择独居,在山上几年,我都是一个人,现在也是,啊!清净啊!看到这些人这些事,内心会起烦恼。这个事情跟大家说过了,看他们一个两个都是在混吃等死。后来就转了一个念头,在心里面说要救他们,而且都要救,当然不是现在,现在的能力范围是能救一个是一个。 所以他们这些人所做的都是苦事啊!没有佛法都是苦,有佛法也苦,不是佛法本身的问题,是没有善用佛法,法不入心。世间人就更是茫茫然了,那就更苦了!「从苦入苦」,来生要受更大的更苦的结果,最后入到地狱去了,入到地狱之中,更是互相的残杀,就好像地狱中的牛头马面要来责罚你一样。而地狱中的众生,你碰了我,我碰了你,都会互相的报复,像什么呢?就跟我们在挤公共汽车的时侯,你捅我一下,我捅你一下,最后就要掏出这个三棱刀子来紮一刀了,他的苦就是这样。 我们放生的时候你看,你将那些麻雀那些鸟,都给牠们挤在一个笼子里面,牠就互相的鹐对方的脑袋,都鹐破了,鹐这个字很少看到,就是啄的意思,广东话说「笃」的意思。因为牠很苦,牠不能飞,牠就很恨,彼此互相就啄,啄成一个一个脑袋都是破的。在地狱里面更是如此,那就是「从苦入苦,从冥入冥」,入在幽冥里头,就一天比一天黑暗了。最后就说了,那就是这句经文,我们继续看下来的经文说: 【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下来继续看注解: “经中继云如是六趣生死因果,其理幽深,非九十五种外道所能知,唯我世尊,独知其原。故云「独佛知耳」。 佛垂教化,开显真实。但众生愚癡,不信不行。故云「信行者少」。 是故世间「生死不休,恶道不绝」。世人不信佛诲,作恶不已,此下,「故有自然三涂……痛不可言。」等句,正明烧也。” 以上说的这种种情形,谁能够知道呢?这里说唯独佛知道,所以这些事情只有佛才能开导我们,才能真正的彻底的说得出来它里面真正的原因,佛就用佛的教言开示众生,也就是佛的言教,这些言教都在经典里面。 但是能够信能够接受的非常少,尤其我们现在学的是圆教的内容,接受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师父开始的时候就觉得有点难过,甚至有点失望!后来就慢慢习惯了,知道这个没有关系,本来就是越殊胜的法,能接受的人就很少,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信行者少」。 因此就「生死不休,恶道不绝」,这个生死轮回就non stop没有休止了,老要轮回,这个恶道就不会绝了,这个老要轮回不是老了才要轮回,常常就是说一直都在那轮回,所以这个恶道就不会绝了,一直都有恶道,所以这个地狱永远就不会空啊,所以地藏王菩萨就没有机会放假了。 「如是世人,难可具尽」这样的世间人是说都说不尽哪!所以自然而然它就有三恶道,无量的苦恼,大家都在这当中里面辗转,没有停止。 「世世累劫,无有出期」经过多少世多少劫,没有能出去的时候。出去也就是出离六道的意思。 「难得解脱,痛不可言」,不容易得到解脱。这个痛苦是不可说了,说不尽啊! 那怎么办呢?总是要有一个方法呀!那到底有什么方法呢?当然佛将恶的一面说了,那一定会劝导我们走到跟恶相反的那一方面去的,这是肯定的嘛!所以我们看注解就说了,我们看注解: “末劝翻转五恶,而成五善。” 将前面说的五恶转过来,那就是五善了,所以经文就说: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 我们继续看注解有一小段: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此喻五烧也。若人能于五痛五烧之中,专一其心,制止意业之三恶。” 这是说的「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这五样事情像什么呢?「譬如大火,焚烧人身」就好像着了大火了,活着在烧你,烧这个人的身体呀! 「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是说如果这个人能够在这种世间,在这种五恶之中能够「一心制意」,「一心制意」这四个字大家要注意,所以我们常常就提这句「慎勿信汝意」,这就告诉你,要「制意」,要自己管着自己,管什么呢?管你自己的「意」呀,这个「意」简单说就是,你的起心动念。首先就是要「一心制意」,「制意」就是要能够发现自己的毛病到底在哪里,人人都有一个毛病,可能还很多,个个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人是一样的。 所以你先要把那个主要的先找出来,不要去管那些枝枝叶叶的,你不能等开悟,这个事情要在开悟之前。就是说在我们修净土念佛的人,要在临终之前就要做好准备了,应当把它做到最足最足,那到底是那些事情呢?自己要知道自己思想上见地上的病在哪里?但是这一点很不容易,一个人要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你的妄心它就是叫你不容易认识你自己,所以就叫做自欺欺人,这句成语是这个意思嘛!他先是自己欺骗自己,得把你自己先给骗住了,你然后才可能去欺骗别人,没有一个人不是自欺的。 所以「自知之谓英,自为之谓雄」,你要是能够自知,能够自为,就是英雄人物了,就不是普通人了。你不能自知,所以要自知,要制住这个意,再说得白一点就是,不要整天胡思乱想,好好的管住自己的这个念头,将他转移到正法上头来,转移到听经闻法这上头来。尤其是退休的人,师父常常都特别针对退休的人,常常要这样子来劝他们,退休的人最容易胡思乱想,为什么呢?因为太闲空了,想多了,就很容易想到死这方面去了,所以要用佛法来对治,要念佛,念佛心就安了,「一心制意」,就是要你整个的心就在办这件事,叫做「一心制意」。你不是二心二意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你整个精神就要集中来管这件事,要制你的意,管管你的这个念头,你今天想要制你的意,你就先要问,我的意到底是什么毛病?你不知道你的病你怎么治啊,是不是?你要是开刀,你把那个好的地方给拿掉了,那个病还在那儿,这样有用吗?只有更坏,所以要「一心制意」。那怎么做呢?下来的经文佛就告诉我们,我们看经文: 【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我们继续看注解: “端正身心,言行如一,诚实不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能得福,度脱生死。《会疏》曰:「寻言起行,以行践言。是名言行相副。副,助也,称也。」” 「端身正念」这个身要端,念要正。「言行相副」就是你所说的,你所行的,要「言行一致」。「所作至诚」,就是要诚恳。不要虚假,这个虚假是很坏的事情,我们这里倒没有人有这个毛病,特别喜欢虚假,但是确实有这个习气,他这个习气很重,他几乎很自然的,他一说就是说假话,好像是理所当然。 所以这个事情大家就是说,我们知人也得知己,自己要照照镜子。现在幸亏我们这方面还不是很严重,所以众生难度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要「言行相副,所作至诚」。那如何要「独作诸善,不为众恶」?告诉你要作诸善,不要众恶,就是恶事都不做了,这样你就可以得到度脱了,度脱之后,你就可以得到福德,你行善得到善报,这个是最后「可得长寿泥洹之道」,这是最好的果报了。好,我们看注解说: “「长寿」者,长生也。世间焉有长生之事。唯证无生,则不生不灭。故离世间生死,方是真长生也。「泥洹」即涅槃,圆证三德之至果也。就净宗而言,即究竟寂光也。如是之善,称为大善。” 这句「长寿泥洹之道」就是你要往生了,就都是无量寿了,最后都要成佛,这个是涅槃之道。「是为五大善也」,所以反过来,把五恶倒转过来,就是五大善。我们继续看下来一段注解说: “本品广明善恶果报。《观经》三福中「深信因果」,亦正以此为劝也。世人愚癡不重因果,或更狂妄,拨无因果。故诸经中,反复教诲也。 又《吴译》曰:「诸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大要当作善。」 彭际清居士曰:「十善本为天业。今以念佛因缘,回向极乐,即转天业而成净业。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转恶业,何有天业而不能转。」是故修净业者,当尽己力,兼行众善也。 且所谓带业往生,其业盖指宿业也。宿世恶业虽未全消,但仗佛本愿,及持名妙德,故可带业往生,不更恶趣也。(弥陀第二愿曰:「来生我刹,受我法化……不复更堕恶趣」)。 但所谓带业者,只限宿业,而决非现行之业。如《涅槃经》中,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须放下屠刀也。若行人习净,一面念佛,一面作恶,如是修净,决定不能往生也。” 这一段主要说的是人天乘,一个人如何做好人,如何行善,如何依教奉行。所以你看佛法这个五乘法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跟菩萨乘。佛经的翻译到了中国,中国人就把人天乘的法没有怎么翻译,因为中国有孔老之教,人天乘基础已经很好了。 实际上佛法整个的是五乘,所以我们常常说《无量寿经》怎么会没有教你如何作人呢?而且是佛教的,不是世间的圣人教的。因此一部《无量寿经》,五乘佛法都在里面了,而且还一直通到一佛乘,从作人到作佛。你找找看,有哪部经有这么齐全的?简单说就是,从幼稚园到博士班,都用同样一个课本,这就是常常师父用的这句话,就是「照真达俗」。下来注解说: “又有以行善为人天乘,而轻之者。唐鸟窠禅师以吹布毛示弟子会通,弟子悟入。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示白居易。白云:「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说得。」鸟窠曰:「八十老翁行不得。」 以此二句为浅、吹布毛为深者,白居易也。以此二句与吹布毛平等无二者,鸟窠禅师也。一迷一悟,何啻天渊。若是圆人,法法皆圆。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轻之耶? 净宗之妙,在于照真达俗。若广行众善,则造福于当前之社会,且成为净业之助行。复深信愿,持佛名号,则自他兼利,常乐无极。” 所以有人对于这个人天乘就轻视,轻视就是看不起的意思,说这个是很浅的佛法,是不是?听了这句话,大家也许想想,师父好像也是有这种想法,其实不然。师父我是要让大家一直维持在圆教的水平,而圆教当然也就包括了人天乘了,所以不是看不起人天乘。 跟着下来要说的这个公案有不同之处,下来念公就举了一个公案:当年这个鸟窠禅师,弟子会通就要跟他告别了,会通在鸟窠禅师那边待了多少年,最后待不住,要走了。鸟窠就问:「你为什么要走啊?」那么这个会通就说:「我要到别处去求佛法去了。」鸟窠就说:「哦!你是为这个啊,你怎么不早说呢?你要求佛法,我这儿也有啊,你怎么不早说呢?」弟子会通就赶紧磕头求,鸟窠就在他身上找找找,在衣服上就找到一根布毛,然后一吹,师父要带一点效果,但是不能太用力,这个麦克风会有,会变成这个样子,这个一吹就把这个布毛给吹走了,这样子会通就开悟了,怎么开悟的?师父也不知道。 所谓吹布毛这个事情就让白居易给听到了,那个时候正是白居易他在写《琵琶行》的时候,白居易正在那儿听到了,就赶紧上山去见这个鸟窠禅师,他也希望鸟窠给他吹吹布毛。可是这个鸟窠就告诉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就轻视这两句话,心里很不满意。他说:「这两句,三岁小儿也说得。」三岁小孩也会说。可是鸟窠禅师就说:「三嵗小儿也说得,可八十老翁行不得!」你说三岁小儿都会说,八十岁的老头他也未必做得到。因为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恶你都不做,众善都奉行了。 所以你别小看这个,我们到了八十岁也未必能做得到啊!所以这里就有一个分别了,以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是浅,吹布毛是深,这就是白居易的看法。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跟吹布毛,这两样是平等,那是鸟窠禅师的境界,鸟窠禅师并没有瞧不起人,不是因为你来的是太守,他是随机说法,这个对于你正好嘛!但是这一迷一悟,就有天渊之差了。 所以说如果是法法都圆,那人天乘就是一佛乘,所以我们对于人天乘这一点,我们应当有个提高的认识,但是你必须要是真正能够站在圆教的位次才行啊,不然师父以前讲过的话就要收回了,是不是?因为我常说,一般的佛法浅,只有圆教深,这个浅深要这么来分的,所以不要到最后让师父自己自打嘴巴,那就不行了,是不是?下来我们继续看注解: “又此品广明浊世恶苦。虽只广陈事相,实则圆显一心。心秽则土秽,心恶则趣恶,一一无非自心所现也。经中详明两土净秽,令知欣厌。 《弥陀要解》云:「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 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 《要解》之说,事理圆融,妙契中道。” 实际上这一品所说的浊世的恶苦,种种这些恶的事情都是事相,对不对?实在也是圆显自己的本心。我们不要以为只是极乐世界那种庄严,是「讬彼依正,显我自心」,那些依正都是显我们的自心。 但是《地藏经》里头那些种种的地狱现象,那些铜墙铁柱,也都是自心,所以这里头所说的这种种,也都是自心。 所以《弥陀要解》就说了,「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自己感召的这个秽土,这个秽土就是自心所感的。自心的秽你当然要舍掉啊,哪里有人喜欢那个肮脏的东西呢?你当然要舍掉,你自己心里头为什么要它脏呢?那是愚癡的人啊! 然后说「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因为是自心净,那当然我要求,而且还要保任哪!所以你这个厌秽须要舍,舍到究竟,没有可舍了。欣净土也必须要取到究竟,也没有可取了,要到这个时候,这个取舍到极点的时候,跟这个不取不舍亦非异辙,就是也没有两样。 有人又要问了说,这么来谈欣厌有取有舍,是不是执着啊?你这是不是也就是分别嘛?要取极乐,舍娑婆,对不对?这不是分别了吗?你不是说平等吗?你要一个,不要另外一个,那你还平等个什么呀? 所以要来理解这个道理,是不容易的。所以说你如果不是圆教的行者,这种道理你连听的机会都没有,这个道理就很深入了,大家要慢慢的来领会。 说欣厌到了极点,跟那个不欣不厌,equal平等。也就是取舍至极,跟那个不取不舍,「平等」。 这个地方有两个解释来解释这句话,一个是圆瑛法师的解释,另外一个是念公的解释,我们来看看,圆瑛法师的解释跟念公的解释不一样。 圆瑛法师他的书里头,他就解释这个道理说:你生了极乐世界了,你还有什么可取的?没有再可取的了。你到了极乐世界,再没有这些恶了,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的名,何况有实呢!都没有了,也没有什么可舍的了。所以你就取舍至极,到了极乐世界,离开了娑婆之后,你无可取,也无可舍了,所以它就是一样了。这是圆瑛法师的解释。 下来我们看看念公另外有一个解释说:你取舍之极就是当你念佛的时候,你孤零零的就剩下这一念了,哪一念呢?就是那摩阿弥陀佛...那你跟那个一切都能照破的都能够平等了,一切无所执着,无所执无所着了,你那个念,不也就是什么也是无所执着了?你只有这句那摩阿弥陀佛...所以这两个就平等了。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愿之王,如果叫你从不取不舍入,你没有办法入,一般人哪里可能做得到是不是?当然也可以,但那个是竖出,就难了,它这个过程有好多好多的歧路,你取舍之极这个就容易入。所以念公说小孩我就可以告诉他,开始你就想极乐世界啊,你就取极乐世界,然后娑婆你就舍,真正把它真的做到最登峰造极了,做到顶点了,娑婆我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我这颗心就是要到极乐世界去,一心就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就这么一句跟着一句,那么你就「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你就暗暗的合了这个道最妙的地方了,你就达到「无生」了,你就暗合了,这就跟那个证入的人就是一样的了。 如果不从事上这个方面来取舍,没有欣慕极乐,没有厌离娑婆的心,只是说不取不舍,这个不但不高,而且这个有毛病,这叫做「执理废事」,你执着了理,废掉事了,你这个理就不是圆的理了,所以你这个理也要打个问号了。 如果你能够了达全事就是理,全波就是水,波是事相,水是本体,波是什么?整个波是什么呀?不都是水嘛!所以「若达全事即理」,你取也取的是理,舍也舍的是理,你这个一取一舍,无非法界。 所以蕅益大师这一段话是非常殊胜的!蕅益大师九天写出来的《弥陀要解》,所以这个是从大光明藏当中自然流出来的,九天写出这么一部伟大的着作。 下来还提到这个憨山大师,他写这《楞严经通议》,只要是从脑子里面出来的东西,他都全都不要了,都不能要了,所以这才真正是「慎勿信汝意」,因为脑子里头出来的都是「意」,都是意识,都是八识,都是第六意识所分别的东西。所以念公说大家都想写几句东西,那是不知道你那个东西没有价值啊,因为是从你脑子里面出来的。除非像人家憨山大师脑子里面出来的东西不要,那才写出那几句,那句句都是可以要的。当然你写自己的心得分享这个是例外,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像憨山大师这样,那就没有人敢写心得了。所谓心得就是自己的意思,只要对大众在法上有帮助的,都可以接受。 那我们就将这个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详细的给大家讲解了。那么下来我们紧接着就看这一品叫: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第三十六品,那么这之前跟大家讲了这个娑婆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所以佛就无量的慈悲,再三的劝告,这个悲痛是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哪!所以底下那个就将真实的真相说出来了,佛就将那个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了,那跟着一定有给我们指示一条路,就是要给大家指出方向做为救度,告诉你要避免五恶五痛五烧。那么底下就说了要「一心制意」等等的。 下来这两品第三十六跟三十七,就是这一个的继续,所以底下〈重重诲勉〉,就是佛一遍再一遍,一层再一层,一重再一重的来进行劝告,勉励大家要「止恶行善」。好,我们先看一段注解: “本品为折伏众生恶业,而示诲勉。首显恶因恶果,令知畏惧。末劝端正身心,不忘功夫,以免败悔。” 我们先看开头的第一句经文: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 一开口就是佛告弥勒,因为这里还是弥勒当机,他是未来的佛,也就是现在的佛嘱咐未来的佛,对他说:「吾语汝等」我跟你们说话呀,我告诉你们哪,那不是只对弥勒一个人说,弥勒当机是代表大众,这个「汝」也包括我们在座在听的,所谓听者有份,所以常常说要这样来听讲来学习才亲切。要不然就是事不关己了,那你就白听了,那这个机会也当面错过了。就是佛告诉我们说这个,「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这样的五恶五痛五烧,它是「辗转相生」,因为你造了五恶,现世受报名为五痛,来生受报名为五烧,这是由恶而生痛,再生烧,它是这样辗转不息的。下来的注解,再加强这个意思。好,我们看注解: “上明五恶、五痛、五烧相生之祸。《嘉祥疏》曰:「展转相生者,明三毒。不除恶,恶不绝,苦果不息。」 又《会疏》曰:「五恶是因,勤苦是果。依果诫因,展转相生,现(世)痛后(世)烧,相因而生故。」 两说俱明「相生」,但未详明「辗转」之义,净影、憬兴与望西明之。 望西云:「初明恶生痛烧。次明烧生恶痛。」净影云:「初明从恶生痛生烧。下明其从烧生恶生痛。」憬兴同焉。是谓恶与痛烧,互相辗转而生。 恶生痛烧,故入恶趣。但恶趣众生,三毒弥甚,故烧复生恶痛。如鸡生蛋,蛋又生鸡,彼此辗转而生,何有已时。” 这个「辗转相生」是什么意思呢?「辗转」就是反复的,像轮子似的转过来又转过来,反复不停的。「辗转相生」是说,这个痛跟烧又能生恶,上次已经说过了,说那些鸟啊螃蟹啊,你把牠搁在一起,就互相的斗,牠在很苦的时候,牠就互相的杀伤。 所以在地狱之中,地狱中的众生就是这样互相的杀伤,这是地狱中苦的一个原因,他彼此都在极端痛苦之中,所以谁碰到谁,一下都不可能忍耐,那就是要加倍的来报复,所以他在痛烧之中,他并不知道能够悔恨,而是更增加他的瞋毒,癡愚的毒。你看地狱里面铜床铁柱,那个都是烧红了的铜柱子,地狱的罪人是怎么爬上去的?这个我们七宝同修也听多了,现在再听一遍也不嫌多,是没有人逼他上去的,他是怎么去抱着那烧红了的铜柱子的呢?不是须要小鬼把他推上去的,是他自己去抱的,因为他看见的是美女,这个烧红了的铜柱子是美女啊,他就过去一抱,啊!就浑身烧死了!烧死之后,他并不因为这样子明白过来,说下次我再也别去抱那个柱子啦!可是他马上又活了,之后他又看见还是美女,又过去抱,抱了又烧,烧死了又活,活了又抱,抱了又烧...没完没了的,所以不会因为这种烧这种痛,而使他能够明白过来,只有更增加他的毒他的癡他的恨,所以这就是「辗转相生」,「辗转相生」就是蛋生鸡,鸡生蛋...下来是经文了,我们看这句经文: 【敢有犯此,当历恶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 我们继续看注解: “故下云「敢有犯此」,「此」者恶也。敢犯恶者,必当永劫辗转于恶趣之中。故云「当历恶趣」。 「历」者经历。恶趣是作恶自招之果。故举果相,以诫众生令止恶因也。 「或其今世」至「示众见之」,明五痛也。乃现世之华报也。” 「敢有犯此」就是说如果你敢犯这些五恶,五恶大家要知道,这里头就包括了喝酒。大家都认为这喝酒是很风雅的事情,也是很愉快的事情,是不是?那么这样子你也是犯了,你敢犯这个还是犯戒。所以之前有的说你喝酒没有喝醉,就没有事。但是你想想,喝酒就是要醉才痛快啦!要不然这句话就不成立了,什么「今朝有酒今朝醉」,那就不用醉,那他还是要醉啊! 另外比方,有些人想佔公家便宜,就是用公司的设备来做自己的事情,实际上他就是犯了盗戒。他觉得不佔白不佔,所以有些管理很轻松,公家的东西你不拿白不拿,他认为这并没有犯到世间的刑法,也没有人管你啊!但是你这还是做了恶了,你是做了盗恶,你要是受了戒,就破了盗戒。还有男女之间胡搞。 所以这个众生不知不觉就在犯,你敢犯,你这么大胆,你敢来犯这些恶的事情,这些罪业,你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因为它是辗转要发展的,你一定会经历到恶趣三恶道里头去,所以这句话我们不要把它看得很小,你就是不受,它还是恶,所以这个恶它会造成其他的因,造成了因,就侵犯了别人,别人就要报复种种的,愈来愈发展,就愈来愈大,最后要经历到恶趣。 所以你不要看这个事情很小,只是一个小事小节,所以常常有人就说,大人物不拘小节,这是他自己掩盖自己,给自己找借口。佛法不这么说的。现在所谓大人物就是说,我是位置高,而且我有权力,位置高当然你犯了一点小节,也没有人敢提意见,这叫什么?叫敢怒不敢言。所以你敢犯这个的话,那你就「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我们看注解: “「被」者受也。「病」者疾病,诸业病也。「殃」者殃祸,水火之灾、刑罚之祸等等皆是。作恶之人,于现在世,或生重病,或招灾祸,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忧苦万端,不能出离。故云「死生不得」。下云「示众见之」者,显此恶果,普令大众,皆得见之。令知因果不虚,而生戒惧。” 「被」这个地方就当作「受」字来解释,要按西法的文章,就是西洋的文章说,你是被动的,当作被动解释,你就要被动就得病,就要遭殃了,这么讲也可以。不过中国文法不是这么用的,中国文法就是「受」,或其今生你受到的病,也是一种祸害,「殃」是祸,受到痛苦受到灾祸,而且是「死生不得,示众见之」,不管怎么样,他就是受了戒之后,他加了这个破戒的罪。我们一般人作恶,只有作恶的罪,没有破戒的罪。受了戒还要加上破戒的罪。你持戒你行善,你不光是有行善的功德,你还有持戒的功德,那持戒的功德很大。但是你要作恶,那同样这是平等的,这样子才合理呀!这你就不但有作恶的报,而且有破戒的报,那就是地狱的报了,这种作恶就要在今世示现这种报。我们再继续看下来的注解说: “下云「或于寿终,入三恶道」,乃后世之果报,明五烧也。「愁痛」者,忧悲苦痛也。「酷毒」,极惨之苦痛也。 「燋」者,灼也,炙也,为火所伤也。「然」者燃烧。《会疏》曰:「燋然,狱火剧貌。自者,自业所感也。」故云「自相燋然」。” 下来是经文了。我们看经文: 【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或者是今生,或是者寿终,就入三恶道,而且可以这么说,往往是死生不得的这种人,寿终之后,看来只有入三恶道了。这种「愁痛酷毒」,这种忧愁这种痛苦,「酷毒」是极严酷极厉害的一种毒,在这种痛苦毒害之中「自相燋然」,「燋」就是把他烧糊了,烧糊了我们这里说烧焦了,是它自己烧。「然」就是燃烧,古时候就当燃烧,跟加上火字旁那个「燃」这个字是一样的。自己就互相的烧,你烧我,我烧你。 “《净影疏》谓上四句,乃「从烧起恶」。” 他就入三恶道之中了。「共其怨家,更相杀伤」跟自己有怨的人又互相的就在这里了,都来到同一个道了,然后继续的你杀害我,我杀害你。在畜生道我们看看那个纪录片,那些动物就互相的你吃我,我吃你,你杀我,我杀你,就是这个原因,牠们自己是不会知道的。这就是前面经文我们学过的「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就算是同一道,他也不认识了,谁也不认识谁了。「从小微起,成大困剧」所以菩萨畏因,而众生就畏果,知道这个果可怕,而不知道去害怕为什么会得到这个果,是因为你种了这个因啊!而往往是因小果大,行善作恶都是如此。你看,一个小的因,它结的果就大,这是很自然的嘛! 你看看你种一颗麦子,后头就长出一棵麦子穗,你可以得到多少颗麦子粒呀?这是自然的规律嘛!你种了桃核,长出这个桃树,就结了很多桃子,哇你看,有多少桃子在里面啊,一个桃核结了多少个桃子,整个那棵树满满都是,这个果它就是大嘛! 所以菩萨畏因,就是这个道理了。下来还有一段注解我们看: “「更相杀伤」等,据望西意,「是则烧生杀生恶也。」恶人在狱火中,痛极生瞋,互相伤杀。是则烧中,重复造恶,结怨成仇,故云「怨家」。 互相报债,甲杀乙,乙复杀甲,故云「更相杀伤」。从微至着,愈演愈烈,无有穷期。故云「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剧」者,甚也,烈也,多也,增也。行恶不止,苦增不已,乃成大困,创重祸深,故云「成大困剧」,又《魏译》作「久后大剧」。《净影疏》曰:「身受劳苦,苦增不息,名久大剧。」” 我们看一点注解的解释,「从小微起」就是做很小很微的一件事情,「成大困剧」就成了很大的困难了,「剧」也是大的意思。「大困剧」在别的译本里头,像《魏译》就是说「久后大剧」,久后变成更大了,所谓「大困剧」就是说这个苦,它是增长的,只有增加,没有减少。「更相杀伤,从小微起」越来越大,越来越困难,而这一种是因为什么呢?这就要追究它的原因了,所以我们要知道畏因,我们要知道苦,就要「断集」,你要找苦的原因,苦的原因是「集」,所以「知苦」就要「断集」,这里说了苦,我们要找出苦的因,下来的经文就把这个因说出来了。我们看经文说: 【皆由贪着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癡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 “上重明三毒恶因,反复诫诲。” 这个苦因是「皆由贪着财色」,这个是真正的原因,佛的一句话就把真相给说出来了,把真相给说出来了。 那么下来就有一些注解来解释这一句经文的意思,那么我们今天时间差不多了,这注解的内容我们就留到下一堂课,再来继续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