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7/12 18:55:32瀏覽33|回應0|推薦0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97集 我們昨天一起學習了〈往生正因〉這一品,就是對於前頭一品三輩往生的輔助,還有其它許多往生方面重要的行持,都是正因,也就可以這麼說要得到三輩往生,你也需要種這些正因,這些都可以得到往生,所以這一品就羅列了一些平時的行持,作為往生的資糧。而種種往生正因裡頭,你行這些正因,你將來得到的果位,也就是前頭那一品〈三輩往生〉的那些果位了。前面一堂課我們談了兩則因行的內容,列出了兩類人:第一類要求比較高,要念佛不間斷,要晝夜相續,要一心求生彼剎,肯定要發菩提心,要守戒「持諸禁戒」。第二種不能做到前面的要求,但是要精進要禪定要持戒,還要修十善「志心歸依」。 再不能,那還有機會,不是說佛就放棄你了,總之只要你願意,佛都會想辦法滿你的願。今天我們就繼續來看第三類的人,這種人就是事情更多了。下來也是念公的原話說,你不要說出家人,出家人現在有時候比我們在家人好不了多少,中間也有很多勾心鬥角,種種的這些世間的一套,世間所有的這些毛病,也都帶到佛門裡頭來了。所以念公說,所以曾經因為這個,我做過叛徒啊!下來也是念公的原話說,我也是從小是佛教家庭,從小佛教家庭,我是信佛的,後來看到很多出家人在家人,有一些有名的人物還是機心在那作用,勾心鬥角,還是很多世俗的那一套。那個時候念公還很小才十幾歲,就誤解了認為說信佛信了半天,學佛學了半天就是這個樣子,這佛法沒用。後來到了大學三年級看了《金剛經》,這才明白不是佛法沒用,是大家對不起佛法,這才又重新不當叛徒了。好我們先看這段經文: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我們先看一段註解: “上第三類,有二句:一修行世善。二忙裏偷閒,正念得生。此類指事物繁多之人。平素暇時甚少,未能大修齋戒。更難於一心清淨。如是之人當努力行善。並應忙裏偷閒,善擇時機,遇緣即修,不使空過,亦定得往生。淨宗之妙即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也。(見《報恩論》) 「有空閑時」。承上所言,事物繁多,未能身暇心淨,大修齋戒。則當善用時機,遇閑即修。摒除世慮,勇猛專修。此句「有空閑時」總貫下文,直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 這裡說的就是第三種人,他事情很忙,不能夠離開家,也不能夠大修齋戒,也做不到一心清淨,這就很符合現在的情況了,是不是?你不用說是在家人,現在的出家人也還屬於這一類的很多,身出家心沒有出家,在家人當然更是如此。那就需要怎麼樣呢?所以這個裡頭它一共是兩句,一個是修行世善,一個是忙裡偷閒,他世間的善要好好的修,一個就是忙裡偷閒要念佛,在有空閒的時候,你總可以抓點時間,你做工總可以有個假期,一段工作完了之後有一點休息的時間,你還有禮拜天啊,那一般上都是一個禮拜工作五天,你還有兩天拜六跟禮拜,還有年假,都有一些假期,有這些空閒的時間那就可以修了。好,下來我們看註解說: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濁世惡苦品》云:「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又《重重誨勉品》曰:「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也。” 這個身跟心都要端正,「當自端身,當自端心」,心要端正,身也要端。這個身怎麼樣呢?不是現在你看一上來就往沙發一靠,兩隻腳就這麼翹到茶几上頭那種放逸。所以我們看中國過去的椅子都是太師椅,那都是叫你要端坐的。你不能像現在的沙發那樣的坐法,那樣的放逸。所以要端正身心,不只是心要端正,身也要端正。絕欲者,我們繼續看註解: “「絕欲」者,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去憂」,放下世間憂慮。「慈心」,與眾生樂之心,今此修持是為饒益有情而修也。” 「絕欲去憂」,就是這段時間在家人也不能夠行欲道,不能夠行夫婦這些事情,這就等於在持這個八關齋戒類似啦!為什麼呢?他自己要用功啊,然後不要憂慮,所以不要淫欲,不要憂慮世間的這些事情,都要完全放下。下來經文說「慈心精進」,「精進」兩個字我們看註解的解釋: “「精進」者,勇猛於修善斷惡也。《輔行二》曰:「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華嚴大疏八》曰:「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蓋謂:精者,乃精一其心於佛法也。以此精心,唯以達本為務,是名為進。本者本源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是為達本。《大疏》之義較勝。” 「慈心精進」這個慈心就是要為了利他,這個是大乘的心,為了利他,你要給眾生得到安樂,是要有這種的心。那麼精進就是要勇猛的去修善斷惡,這個事情要很勇猛。不是我們俗話說的「隨隨便便」,「隨隨便便」不是青菜,這是福建話的意思,就是隨隨便便,心不在焉。這裡說要勇猛,要有這個心來修行來學習,要發勇猛心,要知道這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小緣,了生死出三界要如衝鋒陷陣,視死如歸啊!精進的解釋註解引了《華嚴經大疏》,解釋得很好,說「練心於法」,就是這個要很精,是精純的精,精華的精,精就是精進的精,精這個心於法,是在法上。不是在法以外的,你要不這樣理解的話那就雜了,那就變成不是精進,是雜進,甚至在佛法裡面也有雜進的,每天功課堆積如山,把自己給累死了。曾經聽過一位同修她列出她每天的功課,看到了會把你給嚇死!出家人都沒像她這樣,又念經又念咒,各種大乘經典都涉獵,又這個又那個,比沒退休的人還忙,何況還是居士。最近她覺醒了,完完全全徹底的改頭換面脫胎換骨,專修專學《大經解》,師父知道了,非常讚歎,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蓮公說的四個字「打碎再造」。但是有的人他還是不能夠完完全全的打碎再造,就是打不碎啦!那就是念公說的,還有千絲萬縷的放不下之前所學的,覺得這麼辛苦學了捨不得,還要保留一點,這裡就引了念公說的,如果接受了新的,而我老的還有不捨得放掉,這叫做和平共處,這個效果就不高了,我老的還是我老的一套,新的也有新的一套,大家你好我也好,就是這樣,這就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如果是這樣就不行咯!那絕對不行,還要加個絕對。多少得有改變,改變得越多就越好,最好就是蓮公提出的打碎再造,那就是脫胎換骨徹底放下。所以你看我們七寶提倡的這個精,就是這裡說的在法上精,而且還是在淨土大法上面。所以不在乎你搞得怎麼怎麼個熱鬧,種種的五花八門,那些東西都是不能解决問題的。你真正的那個根,那是你所種的,實際上是它來决定你的歸岸,這是念公說的,你的歸岸就是你的歸宿,你將來去哪裡,這就決定你將來走哪一條路。所以前面是專,後面才是純,前呼後應這個叫做精。什麼叫精進呢?就是你這個心很精純,都在法上頭,這個叫做精。你這個心還都在世間上求名求利,那個心就不是在法上了,是為世間考慮了,要當方丈,這都是還是世間的考慮,這都不是精,不能算精進。那麼「」進”這個字就更深了,註解說「精心務達,目之為進」,「精心」這不就是精心了嘛!「務達」就是以達為務,通達的達。務是事務。「目之為進,名之為進」,所以精就是精其心在佛法上,拿這個精心,唯以識心達本為務為事業,叫做進,不是要當個佛學家。現在有的人想當個佛學家,這都不是務本,這叫捨本逐末。識心達本就是你要認識你自己的本來,你連你自己的本來都不知道,所以那個本來它就不顯現了,你雖然有跟如來同等的智慧,同等的功德莊嚴,現在都不顯現了,你不以這個為務,只搞一些枝枝葉葉的裝飾門面,自己就那麼的糊弄自己,把自己擺得很高,自己那些缺點都把它搽粉,這是念公說的把它搽粉,把它粉飾起來,這就不叫精進了。所以這裡說的精進要求很高,不只是在佛法上,還要在圓教的位次上精進,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這才是達本,所以「精進」的意思就是以這個作為自己的正業。不做這個就是不務正業,所以現在很多人就算是學佛也是不務正業,沒聽過吧?讓你見識見識,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是不務正業。好我們繼續看註解: “從「不當瞋怒」至「至誠忠信」,乃第一句,為人乘之世善。「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賢曰嫉。” 不當瞋怒,所謂一點瞋心火,能燒功德林。所以不要隨便生氣,瞋心是地獄業啊!為什麼瞋心這麼嚴重呢?因為在你瞋恨的時候,你一點慈悲心也沒有了,對於任何人都不慈悲了,所以瞋心這個果報很慘哪!然後說不要嫉妒,這個佛法我們應當看到,歡迎任何人的成功任何人的成就,別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別人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別人的成就就幫了自己的大忙。這個道理很淺,不是很深很難懂的。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大家都在黑暗之中,不管在哪裡,有一盞燈亮了,那都有好處啊是不是?多少也給你照亮了一點。還有每一個人的這個修持就是在消共業,一個人他很進步,他把共業消掉一點,既然叫做共業,就是大家的業。所以念公說,你們這幾位用功消了共業,就是把黃念祖的業也消了一些了,所以幹嘛要嫉妒呢是不是?應當去頂禮啊!所以這個妒嫉是他這個人的思想太嚴重了,不願意看到別人成功。好,我們看下來這句「貪餮」註解的解釋: “「貪餮」。「餮」者,貪食也。「慳惜」,《大乘義章》曰:「吝惜財法稱慳。」即耽著於財與法,不能施捨利人之心。” 所以佛勸我們不得貪餮,這個貪是貪戀一些享受,「餮」,你看這個字下面是食物的食,就是好吃挑食,這也是一種貪,貪口欲。慳惜是慳吝。下來是「中悔」,我們看註解的解釋: “「中悔」,信仰不堅,先信後疑,故曰「中悔」。「狐疑」,狐性多疑,故曰狐疑。猶豫不決曰疑。疑念害善根。譬如毒刺。故《萬善同歸集》云:「堅信根而拔疑刺。」” 「不得中悔,不得狐疑」,這個是經文。所以密宗裡頭有這個咒,說這個咒絕對靈驗。但是「唯除於咒生疑」,你對於這個咒你有懷疑,那就不靈驗了。你說你念這個有這麼大的作用嗎?那你念咒就沒有這麼大的作用了,因為你生疑了,你一生疑,那就不行了,所以疑是最可怕的事情,疑就是不信。念佛也是一樣,因為念佛的作用被你自己給框住了,被你自己取消了。所以《金剛經》的讚子頭兩個字就是斷疑,那個讚子《般若讚》說「斷疑生信」,沒有疑才能生信,「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要從斷疑起。這個疑我們淨土宗的祖師說的話說,這是個髒的東西,骯髒的東西,它不但是自己髒,它碰到你的帽子,碰到你的衣服,你的帽子衣服都不好辦了,沾了很多大便在上頭了,連你這個帽子就不想戴了,所以這個疑就是這麼個東西。好,下來再繼續看接著的這個經文: 【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好,我們先看註解: “「要當孝順」即《觀經》之「孝養父母」。見於彼經三福之首。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之一也。「至誠忠信」。「誠」者,真心,真實無偽也。「至」者,登峰造極也。誠之極,故云至誠。「忠」者,盡心竭力,忠於國家。忠孝二字,為世間美德之本。「信」,此處指世法,謂真實不欺也。下明第二句,忙中念佛。” 這裡說「要當孝順」,「要行世善」,這是第一個善。因為老年人很苦,行動不方便,處處要人家招呼,要人家照料,而且也不惹人喜歡,很孤獨。因此要報養育之恩,所以要孝順,要「至誠忠信」,一個忠,一個孝,所以我們這個《無量壽經》它就是好,它就是很全面,把做人各個方面都給大家點到了,不只是片面的,你要學好佛,你先要把人做好。所以師父我常常都說,你要學做人,《無量壽經》也有,不是非得要世間的善書,而且這是佛教的如何做人,不是世間的人教的,世間人還沒有成佛,知見都不圓滿,所以我們當然是聽佛的最可靠了。另外你要以身弘道,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你是以身弘法,還是以身謗法?人家看你這個佛教徒你的所行所為,就是值得人們恭敬。反之,人家會說你看看,你們佛教徒都是這個樣兒,那信佛有什麼用?念公說過去我就犯了這個錯誤,這個前面講過了,認為佛教沒用,就是看見這些佛教徒不夠爭氣。所以就要「至誠忠信」,這個忠這個信,都是指的世間法,信指的是信用。忠心於我們的國家,這是對國家,不是對某某人,大家要搞清楚,是對這片土地的效忠,迴向偈不是有說了嘛?上報四重恩,其中就有國家恩,要忠心於人民,忠心我們的事業,要忠實。所以念公也常常跟在家居士們說,說我從來不贊成擠公家的時間來用功,你們應當還是做好你們本位的事情。信是信用,人無信不立,對於誰都要有信用,說話要算數,不能欺騙人,要真實。我們繼續看註解: “「當信佛經語深」。此中「信」字,指出世法。謂於諸法之實體,三寶之淨德,與世出世之善根,深為信樂,使心澄淨,是為信。《唯識論》云:「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又《大乘義章》云:「於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又《俱舍論》云:「信者,令心澄淨。」今聞佛經,並信經語甚深。 《大論》曰:「信為能入。」故能從人乘,而直趨大乘圓門,念佛求生也。復信因果不虛。故信「作善得福」而精進向善。 「奉持如是等法」,指上述諸善法,「無得虧失」。「虧失」者,減損也。以上數句經文(從「當信」至「虧失」),表從世間人乘,趨向極樂一乘也。” 所以你應當要相信佛經裡頭的話很深,這個地方的信就跟剛才那個信不一樣了,剛才那個信是講信用,這個信就是信願持名的那個信,指的是出世法了。什麼叫做信?《唯識論》說:「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於實德,實德就是真實的德,能夠相信,能夠堅忍,能夠很歡喜地要得到要做到,心很清淨,是這樣的一個情形,這就是「信」字的性質。「信」這個字是什麼性質呢?我們再重複一次,它就是心要很清淨,於實德能夠相信,能夠堅持,能夠歡喜,能夠去爭取,這裡的這個信是要信佛經語深,我們不但是信了佛,還要信佛經語深。念公說我曾經碰見過好幾個居士,他們也都講講他們對於佛經的體會,結果是一塌糊塗,他就把他所理解的當作佛的那個話來體會,不知道佛經語深啊!不是那麼庸俗,不是那麼膚淺的。是很深入的,這是一個含義。另外一個意思就是佛法是無盡藏,你深入之後還可以深入還可以深入,永遠沒有窮盡,切不可得少為足,這是一個意思。再有「語深」是什麼呢?就是正確,它深入,它正確,說的是真理。所以有的人他信信這個又信不及了,又信別的去了。所以是「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這是講的因果,行善必然得到福報,要奉持以上所說的這些法。「不得虧失」,不得有所減少,有所減損,就是不能討價還價,沒有得跟佛討價還價的。我們繼續看註解: “此下明忙裏偷閑,精進念佛。「思惟熟計,欲得度脫」,即深思熟計,欲脫生死也。「願欲往生」,捨穢求淨,以一切功德,迴向往生也。「晝夜常念」「阿彌陀佛清淨佛國」,乃憶佛念佛往生正行也。相續十日十夜,一般行人所需之功行也。一日一夜,乃多善根者,所需之功行也。但隨其善根於十日夜乃至一日夜能不斷絕,命終皆得往生。故云「壽終皆得往生其國」。此第三類正因之行人。其功德遜於前之二類也。” 這裡說「思惟熟計,欲得度脫」,自己好好在那邊考慮,在那邊想一想,想什麼呢?想我這樣的持戒很辛苦啊!沒錯!放棄這些世間的事情,我不像別人那樣吃好東西穿好東西,種種的享受我都沒有,我受了一點苦,看起來好像不如人,這也不過是很短時間的事情而已。但是從無盡的時間來看,我得到了解脫,而且我還可以繼續來救度別人,所以要這樣來「深思熟計」,很深很深的去思維,去「計」就是計算啊!計算它划不划算的意思。「欲得度脫」就是要出離呀!「晝夜常念」也是說的晝夜,有的大德就是認為你夜間要是不能念,你應該起來痛哭流涕,要懺悔啊!這個要求就很高很高咯!我們現在就是能夠要求做到不要斷暖氣,這個前面講過了,中間有時候有所間斷,但是只要一有時間一清醒,比方睡著剛一醒,頭一個念頭想到的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是叫做搶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這種情形之下能夠堅持十日十夜,乃至於少到只是一天一夜都可以往生,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這是我們一起來學習的第三類人,這一類人又比前面兩類的又差了一點了。 “下明種種往生之人,因行各異,但生彼國已,悉是大乘,咸同一類。” 但是所有這些人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大乘,而且經中稱讚這些人是什麼呢?是行菩薩道的人,所以他們的發菩提心沒有明白的寫出來,實際他們已經都是在行菩薩道了。我們繼續看下來的經文: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我們先看一段註解文: “「行菩薩道」。表諸往生者,皆是大乘也。以下,明上述因行之果。因雖千差,其果一味。大乘行人壽終生彼,悉「皆得阿惟越致」,並悉皆紫金色身,具足卅二種大丈夫相。不但身色如佛,且「皆當作佛」也。諸往生者,願於何方作佛,莫不隨其心願而得成就。故云「從心所願」也。至於成佛之期,則隨行人之「精進早晚」而異。早日精進則早日成佛,是則平等中之差別也。平等有差別,成佛有早晚也。差別中之平等,則皆當成佛也。故云:「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蓋謂求道之心,精進不休,皆當成佛。決無違失其成佛之本願者也。” 我們來看看這段註解的解釋,說這個行菩薩道是指著上面所說的,這一切往生正因所有的這些人,所以在這裡頭我們不要懷疑這些人,不要說都要發菩提心才能夠往生啊,怎麼說這些人沒有發菩提心呢?因為這些人所行的已經是菩薩道了,他們這樣的一些做法,菩提心也就是不言而喻了,就是不必講明,菩提心都在裡面了,在頭一類裡頭寫明了發菩提心,這第二類當然不像頭一類那麼完整正規的發了菩提心,但是他所行的都還是菩薩道,也就是在菩提心的範圍裡面了,有這種心才有這種行嘛!這種心行就是菩薩道,也就是菩薩心了,是真正的菩薩,不是掛名的,菩薩心也就是菩提心了,但具足不具足?廣大不廣大?那又是一個問題。所以上面所說的這些正因都是大乘行者,都是菩薩道的行人,這些到了往生之後都是阿惟越致,都是阿鞞跋致,都是金色三十二相,都當作佛,想在哪一方世界作佛,從他的願力,隨著他精進的程度,早晚求道無有休息,精進的情況而定,當然有一些差別,但是總之都要得道的,最後都要得道的,他預備在哪方作佛哪方得佛,都可以在哪方得佛,就是早晚都不會失掉他的所願。下來再看註解: “「佛告阿難」。世尊為喚起會眾之重視,故重呼當機阿難之名而告之曰:「以此義利故」。此處利有二義:一者堅利如金剛,可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二者利益,因此法門,能惠予一切眾生真實之利也。蓋謂往生法門之義理,舉體是金剛智慧,故云利(堅利)也。同時又是大慈悲之流現,普施眾生真實究竟之利。故云利(利益)也。是故無量無數無等無邊世界諸佛,「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凡夫往生皆不退轉,位齊補處菩薩,此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是故十方如來悉共稱讚無量壽佛也。” 佛又告訴阿難「以此義利故」,因為這些個道理很利,所以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這就把所有的這個地方都包括了,上面這些形容詞都說明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這麼多的世界,無量無數不可思議那麼多,那些世界的一切諸佛如來都稱讚無量壽佛所有的功德。你看諸佛都讚歎,稱讚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那我們還在懷疑,我們是什麼人啊?我們是凡夫一個。佛都讚歎,讚歎就是認同,就是完全接受,沒有任何的疑問了,佛都沒有任何疑問了,我們還在那邊想七想八,是嗎?行嗎?可以嗎?哎喲!實在是!如果你不這樣來較量來比較,實在是沒有辦法,自己要覺得很慚愧。所以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共讚的,是一切諸佛都在讚歎的法,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要不信,我們還算是佛教徒嗎?是不是?但是實際上大家不太信,你別看真正你問問大家,你去問問去調查一下,真信不信哪?不大信,真的不大信。念公說給大家提個問題,你們對於釋迦牟尼佛這個信心不夠啊!這是個大事,既然都出家了,都做了和尚了,你對於釋迦牟尼佛的信心還不夠,這個結果就很值得警惕,這是對出家人說的,同樣也是對所有學佛的人說的。所以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自己可以問問自己,你到底是真的是假的?到底是假的,那刀山劍樹決定不虛,什麼叫刀山劍樹啊?地獄啊,三惡道啊,不要自己騙自己。所以一定要接受下來,這個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共讚,千經萬論共指,千經萬論,所有的經所有的論都共同給你指著這條路,什麼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條路。 「以此義利故」,這個「利」字有兩個解釋,一個「利」字就是堅利,這個道理就像金剛般若,金剛般若那個金剛的意思一樣,它可以摧毀一切而不為一切所摧毀,可以破除一切邪見,不會被一切邪見所干擾,所以這個是利,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說這個法門的利益能惠以真實之利,有這個意思的這個利,利益的利,你要真能接受,你就得到這個利益。諸佛所以要出興於世,要在這個世間出世,就是要給眾生真實的利益,你就得到這個真實之利了。所以就是說阿難,佛對阿難說的「阿難以此義利故」,這個能夠給大家真實之利,因為它是真理,真理不會為一切所破壞的,所以十方無量無數無有等等無邊不可思議的諸佛如來,都稱讚阿彌陀佛所有功德,那麼這一品全說的都是往生的。 下面一品大家應當很感興趣,是阿彌陀佛自己說法了,我們經本裡頭有阿彌陀佛說法的很少,下來第二十六品是〈禮供聽法〉,因為十方世界的佛都稱讚,所以十方世界的人民都響往,都想到極樂世界那邊去,那麼現在說的就是這一類了,這一品說的就是這一類人。剛才不是說無量無數的世界的佛都在稱讚嗎?過後他的國土的人民就要到那邊去參訪,去參拜阿彌陀佛了,都要親自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化,所以這樣的話就是底下這一品的內容了,所以我們直接就接著看下來這一品。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前面有一段註解說: “本品名「禮供聽法」。「禮供」者,十方世界諸大菩薩,咸至極樂世界,禮拜供養阿彌陀佛也。「聽法」者,阿彌陀佛憫念來者,乃為宣演妙法,十方大士歡喜聽受也。此中彌陀說法,乃釋尊轉述。但兩土導師無二無別。釋尊口述何異彌陀親談。故今我儕讀經亦未異於蒞會聞法也。品末釋尊復讚聞法大士自利利他,受記成佛之德。” 好,我們看開始的經文: 【復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為欲瞻禮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各以香華幢幡寶蓋,往詣佛所,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布道化,稱讚佛土功德莊嚴。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好,我們緊接著看註解: “「瞻」者,向上或向前看。此處即瞻仰之義。「聽受經法,宣布道化」者,《會疏》釋曰:「聽聞受持彌陀所說經法,宣傳流布其道德化益也。」蓋謂十方大士於極樂導師聞受經法,復至十方輾轉宣說導師之教導也。下云「稱讚佛土功德莊嚴」,乃十方大士讚歎極樂國土功德莊嚴。” 釋迦牟尼佛就對著當機者阿難尊者說,「複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因為十方世界的這些菩薩聽到讚歎阿彌陀佛的這些話,就想去瞻仰禮拜極樂世界的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然後就帶著香花幢幡寶蓋,寶蓋就是傘蓋,到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去恭敬去供養,聽受經法,聽阿彌陀佛說經,所以並且是宣布道化,聽了之後自己也可以再為別人轉說,來稱讚佛土功德,因為我到了極樂世界我也告訴別人,極樂世界是什麼什麼樣,因此十方世界不可說不可說的菩薩都到極樂世界了,就是這一段的內容。那麼下來世尊就說頌了,佛當初說法有兩種體裁,一種是長行,就是我們的這種文字,一般的經文的內容是散文式的。再一種是頌,就是唱的,像詩歌的這種體裁,這種體裁言簡意賅,而且很深刻,文字精美,音調抑揚,更容易感動人。那麼下來就是頌了,我們先看開始這句: 東方諸佛剎 數如恆河沙 恆沙菩薩眾 往禮無量壽 南西北四維 上下亦復然 咸以尊重心 奉諸珍妙供 下來我們直接看註解說: “首言東方恆沙世界,繼言餘方恆沙世界。其中各各世界皆有數如恆河沙之菩薩聖眾,咸至極樂,禮敬無量壽佛。同以誠敬之心,奉獻種種珍貴微妙殊勝供品。如《魏譯》曰「各齎天妙華,寶香無價衣」等,是為財供養。下為法供養。” 「東方諸佛剎,數如恆河沙」,就是從我們這裡往東一切佛的佛剎,剎就是剎土。「其數」這個數量如恆河之沙,就是說的無量,很多的意思。那邊有很多很多的菩薩,像恆河沙那麼多的菩薩。「往禮無量壽」,這些國土有這麼多的菩薩到極樂世界去禮拜無量壽佛,「往禮無量壽」,這裡說的是東方,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各方也都是如此。「咸以尊重心」,都是以很尊重的心。「奉諸珍妙供”,來奉獻很珍妙的供品。下來就是去的這些菩薩的情況了,我們看接著下來的偈頌: 暢發和雅音 歌歎最勝尊 究達神通慧 遊入深法門 聞佛聖德名 安隱得大利 種種供養中 勤修無懈倦 觀彼殊勝剎 微妙難思議 功德普莊嚴 諸佛國難比 因發無上心 願速成菩提 我們繼續看註解: “上偈乃上述諸菩薩,以歌頌讚歎彼佛及國土。從衷而出,故曰「暢發」。其音和雅,故稱「和雅音」。《會疏》曰:「五音相和,諷聲不邪,故云和雅。歌謂歌咏。歎謂讚歎也。」「最勝尊」指阿彌陀佛。因是「佛中之王」,故稱「最勝」。” 他們這些他方的菩薩不是都去了嗎?去到極樂世界了,去了之後就「暢發和雅音」,他們去了要供養要讚佛,從心中流露出來的叫做暢發,從心而出的,你也可以說暢談,沒有保留地暢發就是從心裡頭發出來的這個和雅之音,其音很和很雅。「歌歎最勝尊」,來歌歎來歌頌讚歎最勝的世尊,就是阿彌陀佛。下來我們再看一段註解: “(一)通讚佛德。「究達神通慧」。「究」者究竟。「達」者洞達。「神通慧」者,神通與智慧也。《六波羅蜜經》言:「彌勒白佛云:『何名為神通智慧。』佛言:『神通者,能以通力見極微色,是名神通。以淨法眼,知色性空,亦不取著,是名智慧。復次,聞諸世間極微小聲,是名神通。於諸音聲,悟無言說,離諸譬喻,是名智慧。 復次,能知一切有情心行,是名神通。了諸有情妄心非心,是名智慧。復次,於過去際,悉皆憶念,是名神通。了佛土空,是名智慧。復次,了知根性差別之相,是名神通。了勝義空,是名智慧。能知諸法,是名神通。了俗如幻,是名智慧。』」如上之殊勝神通智慧,悉皆究竟通達,故曰「究達神通慧」。” 佛的功德是什麼呢?是究竟的達到了,所以叫做達本,不但是達,而且是究竟的達,這個達是洞達,神通跟智慧都洞達了。神通跟智慧這裡頭《六波羅蜜經》講了一點,佛說神通者能以通力見極微色,因為有通極微細的。比方現在我們說這個蒼蠅腿上有細菌,你看見嗎?看不見啊,大家看不見,因為太小了,用放大鏡就看見了,一看見,哎喲!可怕!看見真有這麼多的細菌,這還不是極微,所以現在要放大若干若干倍,現在這個放大的倍數很厲害了,科學已經進步得不得了了,但這還不能說是佛說的極微,神通就能看到極微之色,叫做神通,不需要靠這些儀器,這眼睛就能夠看到極微了。那麼智慧呢?以清淨的法眼看到這一切極微的色,我們知道這個色的本性是空,色即是空,在這裡也無所取無所著,這就是智慧,知道是空,但是沒有要去得到,沒有執著,這就是智慧,神通智慧就是這個分別了,你神通能看到極微肉眼所不能見到的,淨法眼就知道色境是空的,無取無著這是智慧,這個意思這段註解就把各個地方都講了,也舉了很多例子,我們就不一一說了,對於神通和智慧都究竟通達了。下來再看註解: “「遊入深法門」。上明神通智慧。淨影曰:「此通與慧,皆依法成故。」故次明遊入深法也。「法門」,肇公註《維摩經》曰:「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佛所說者,乃世之軌則,是謂之法。此法是眾聖入道之所由,故謂之門。 《華嚴大疏》曰:「如來通智遊入,故號門。」又《會疏》曰:「出入無礙名遊,能徹奧域為入。」又《淨影疏》曰:「窮本稱入。」謂窮盡本源,名之為入。今諸菩薩讚歎彌陀,窮盡諸法實相之本源,出入無礙,故曰「遊入深法門」。窮盡源底,是為甚深,故曰「深法門」。” 「遊入深法門」,這個法門,肇公註解《維摩詰經》他是這麼說的,說「言為世則謂之法」,你說的話可以做世間的準則,這個稱之法,就是法度,就是軌則,這叫做法。 「眾聖所由謂之門」,眾聖就是一切的聖都要經過這裡,聖人就是經過這裡,就成了聖人了,所以這個叫做門。 所以法門把它擺在一塊兒,那就很清楚了,佛所說的是個軌則,叫做法,這個法就是眾聖入道的門,叫做法門。深法門就是窮盡源底,這叫做深法門,不是淺淺的,而是達到究竟了。 所以你看,我們在學習這部《大經解》,內容都很深入很透徹啊!你在這裡所聽到的都不是一般學佛的人有機會聽到的,我告訴你,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啊,是不是?所以師父常常說很稀有! 那什麼叫做入呢?窮本叫做入。《淨影疏》說能把這個本能夠窮其本,就像我們找那個黃河的本源,它最初的發源地找到了,這就是窮其本,你開始在山東那個是下游了,到河南什麼地方那都還不行哦,還沒到,還要一直往上,陝西還不是,要一直跑到大西北,那麼現在電視裡面都可以看見了,因為那個地方我們是去不了了,那麼到最後找到了一看,原來是小小的一點點的水,那個是黃河的源頭,那個就是窮其本了。黃河的源其實這是一個譬喻一個比喻,世間這一切譬喻都不能夠來解釋佛法,都不夠,世間這些東西還不夠,就只有比喻一下讓大家體會體會而已。窮其源,窮盡了,叫做入。 遊這個字,偈頌說遊戲三昧。《會疏》日本人的解釋說「出入無礙名遊」,很自由自在的。這個遊字應當等於遊戲三昧的那個遊,三昧有這個遊戲三昧。所以佛的這個境界不要把它看得很執著,不是硬邦邦的,現代話說很有彈性的。 我們用儒家的內容來打個比方,就像孔子問大家的志向,有的說是領兵的,有的說搞經濟的,有的說願意搞外交的,曾子的父親他就說了,他說:我就是到了春天,換了衣服,帶幾個中年人,帶幾個童子,出到城外去洗洗澡,洗完澡就乘乘涼,唱著歌就回來了,我的志向就是這個。孔子就說「吾與點也」,我跟你一致。 所以聖人就是聖人,這就是「遊」字的體會,很自在很自然,沒有那些的做作那些的造作,是這個意思。「遊入深法門」,這是大家讚歎阿彌陀佛的話,不但入法門,而且是深的法門,但是遊入深法門《會疏》解釋為出入都無礙,這樣的解釋也可以,當然無礙了,但是遊字的意思在這裡頭是,沒有法執沒有造作。下來是一段比較長的註解,我們來看看: “(二)讚佛號功德。「聞佛聖德名」。彌陀本願從第十八至第廿七共十願,又從第四十四至四十八共五願,願願皆因聞佛名號,永離諸惡苦,終得究竟樂。(例如聞名得福願,聞名發心願,聞名得忍願。)十方眾生聞名,悉皆安穩,得種種真實之利。是云「安隱得大利」。十方大士聞名得益,感恩圖報。故廣修供養,無有懈倦。「種種供養中」者,簡言之為財法二種供養。 《普賢行願品》曰:「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又「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菩薩以聞名故,乃能於上述種種供養中,精勤修持,而無懈怠與厭倦之心。故云「勤修無懈倦」。以上皆因佛號功德,不可思議。” 我們看這句「聞佛聖德名」,大家就說了,我們聽到佛的聖德的這個名號,大家都得到好處,過去的願力之中有聞名就可以出苦了,聞名得福,聞名發心,聞名得忍,所以聞名就讓大家得到很大的利益,都得到安穩,聞佛聖德名就安穩得大利,因為聽到這個名,這第十七願十方讚歎大家就要持名,大家要持名,就都可以同入彌陀願海了,可以同證無上菩提,得大利益。「種種供養中,勤修無懈倦」,我們要供養如來,這是如來對我們一切眾生的恩,種種供養當中,我們很勤的在修持,我們沒有懈怠,沒有厭倦,這個供養之中,主要是法供養。一般大家都是說到這個供養,都是獻一些什麼物質上的東西,這個很輕微,不足為道。一切供養《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所以菩提心就很重要了,不能離開菩提心哪!這些供養都勤修,都沒有懈倦,沒有厭倦,沒有懈怠,沒有懈怠,沒有厭倦。好,我們繼續看註解: “(三)讚佛國土。極樂世界「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其形色、光相、名數,皆不能稱說,亦無能清辯。蓋彼土殊勝微妙,非言思所能及。故曰:「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 現在我們就來了,來到這裡了,那些十方菩薩都到了極樂世界了,觀這個殊勝的極樂佛剎,你看這些他方佛國的菩薩到了極樂世界,他們親眼看見了,看見之後給我們描述,所以我們還能不信嗎?非得要親自見到才相信嗎?他們看到極樂世界的這種微妙,妙就已經是不可言說了,叫做妙。這個微這個字又進一步形容這個妙更加的微細了,是妙中之妙。「難思議」,這個妙是難思難議,說不出來,你也想不出,我們常常說人類的語言不夠用了。下來我們再看註解: “種種莊嚴,入一法句,即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極樂依正,悉是實相功德之所莊嚴,平等普現。故下云「功德普莊嚴」。如是妙土,如經云:「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故云「諸佛國難比」。” 「功德普莊嚴」,這個極樂國土佛的功德普莊嚴哪!普就是普遍,普及。怎麼這個國土是佛的功德普莊嚴呢?這個就是《往生論》說的了,說國土莊嚴十七,佛的莊嚴八,有八種,菩薩莊嚴有四種,共計二十九種功德莊嚴,一共二十九種功德,這二十九種功德就入了一法句了,一法句是什麼呢?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這二十九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流現出二十九種莊嚴,一法句就是真實智慧,所以這一切莊嚴就是智慧之所流現,所以是「功德普莊嚴」,所以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個法身智慧的功德所莊嚴而成就的極樂世界,種種的依報正報,一切都不可思議,所以這個經上說,極樂國土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所以下來就說「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一切佛國都比不了了。這些菩薩他們都是從他方佛國來的,到這兒來讚歎極樂世界,讚歎這個功德普莊嚴,這一切佛國難比。你比方香飯國,就以香作佛事,這個極樂世界也有啊,它把各各國土的功德都給綜合進去了,這就是當年法藏菩薩的願嘛!他選擇了十方最好的最殊勝的,能給大眾增上的,然後建立極樂世界,等於所有十方世界的精華,都集中在極樂世界咯!所以它不可思議!我們再看註解: “(四)讚感人發心。「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十方菩薩見彼土莊嚴清淨,超踰十方,佛號功德,普度一切,因發大心。願己成佛,亦成就如是剎土。如《維摩經》云:「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亦能如是濟度,盡未來際。” 那麼下來讚這個感人的發心,「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十方菩薩見彼土,彼土就是極樂世界,見彼土莊嚴清淨,因為發了大心,願己成佛,願意自己成佛,亦成就如是剎土。「因發無上心」,因此我們後來後面來的這些人,我們都看見極樂世界這麼殊勝,我們也發了無上菩提之心,個個都發心,大家到了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獻供養,讚歎佛。同時也發心也表態,我們都發了無上心,願很快要成就菩提之果。那麼這些話是釋迦牟尼佛轉述,轉述什麼呢?轉述這十方的菩薩到了極樂國土之後的這個感動啊!大家看到極樂世界的種種這些依報正報,每一個人都感動,沒有一個人不受感動的。然後向佛獻了讚歎和自己表達自己的心意,種種這些的內容,是釋迦牟尼佛轉述這十方的菩薩他們的這些話,那些菩薩說的話我們沒有機會聽到嘛,只有釋迦牟尼佛知道,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轉述,包括那個阿彌陀佛說的話,也是釋迦牟尼佛轉述的,轉述也等於是這些菩薩說的,等於是阿彌陀佛說的,是不是?所以這個轉述的功德不可思議啊! 大家想一想,師父現在也是轉述經典裡面的內容,轉述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說的內容,然後轉述《大經解》,念公黃念祖老居士開悟的人他的開示,跟他自己講解《無量壽經》,依據這部《大經解》這部註解來講解《無量壽經》的這個原開示,就是念公的原音啊!師父不是跟大家說過了嗎?這個因緣就是在應該在十五六年前,開始聽這個,那時候是cassette卡帶,每天晚上下班之後就是聽這個卡帶,把念公這些開示,他講解的內容,一個字一個字的打出來變成文字檔啊!開始那時候是覺得因為太好太棒了,是自己要受用的,怎麼知道這個因緣變成後來也出家了,出家之後現在就是繼續的要來弘揚,要來轉述,要來把念公這些開示全部保留下來,為什麼這麼做呢?念公也有音頻嘛!但是那個錄音效果不好不理想,而且念公他那個北京話普通話,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聽得懂的,要不然你試試看,問我們,尤其是馬來西亞的這些人的中文根基,跟師父不一樣啦!你要他們就聽那個卡帶聽那個音頻,聽死人啊!我們俗話說聽死人,而且當年念公講解的時候,在佛學院,在那個寺廟講解沒有拍視頻啊,就算有拍,我們看到那個上載到Youtube網站的那個畫質都非常的差,所以師父才下定決心要把這個內容,全部以最好的畫面,什麼叫最好的畫面?就是4K的畫質,當然現在已經發展到12K了,這個我們不說了。用4K最清晰的畫面來把它拍成視頻,音頻呢?七寶淨土講堂這些音響都是最好的,最專業的,再加上最專業的空能法師這個播音員和尚,他的聲音音量音質,因為是播音員嘛!所以你看,讀出來的這個聲音都不一樣,所以把最好的畫面最好的聲音呈現給大家。 那麼講完這些,大家都知道,每一次到最後要結束的時候,都是這些好像是閑聊啦,但是就是準備要結束啦,因為下來是阿彌陀佛要說話,就是說法,就是阿彌陀佛要說話了,釋迦牟尼佛轉述很精彩,所以記得明天我們再繼續的來學習接著下來的內容。好,感謝大家的出席,感謝大家的聆聽跟觀看,感謝大家!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