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3/18 23:23:51瀏覽159|回應0|推薦1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29集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我們今天開始進入新的一品經文,這一品的小品題叫做〈福慧始聞第四十七〉,那就是第四十七品或者說四十七章也可以,我們先看一小段註解的說明: “世尊於說長行後,復以偈頌,重申前意。於中復標明是非,揀非顯是。於顯是中讚歎三事:一、信受求生。二、佛智難思。三、念佛得度。” 下來的第四十七品世尊就說頌了,世尊常常就是這樣,一般的長行就是我們普通的語言,說了長行之後,然後就說頌了,這個頌是可以唱的,這個以前講過了,我們開始看前面的這個偈頌: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 於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養諸如來 則能歡喜信此事 惡驕懈怠及邪見 難信如來微妙法 譬如盲人恆處闇 不能開導於他路 我們緊接著看註解: “首四句,正明本品之品名「福慧始聞」,亦即經中「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其中「植諸善本」,即是「往昔修福慧」。 若非宿修,則「於此正法不能聞」矣。「已曾供養諸如來」即前之「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如是之人,廣種善根,復因如來威力加被,故「則能歡喜信此事」。 如《金剛經》曰:「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故知能聞此最極圓頓、究竟方便之淨土法門,聞而能歡喜信受者,已於無量佛所修福修慧,種諸善根矣。” 佛說「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所以一切都是有因有緣,這個因緣就更加的稀有了。淨土宗為什麼說是難信之法呢?因為它不是平常一般的,就叫你今天看見佛了,明天佛跟你說話了,那你就可以來了,幸虧你沒有這些現象,你有這些現象可能就更壞了,怎麼壞呢?你可能就著魔了。所以你現在能夠信這個法門,都是往昔修了福啊!往昔就是過去生,過去生修了福修了慧,才能夠聞到這個法,「若非往昔修福慧,雖欲暫聞亦不能」,如果不是過去多少生多少劫當中修福修慧,你想聽到一會兒這樣的正法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有一些人就是沒有這個殊勝的因緣,而有些人你跟他說這個法門,他就表現的很積極很歡喜,不需要你怎麼勸說,他自然就接受了,就好像撿到寶貝一樣愛不釋手,廣東話說「撿到寶」。這樣的人我們偶爾會見到,這都不是偶然的,佛教不說偶然,也沒有任何的勉強。一說他就「中獎」了,「中獎」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撿到這個彌陀大法的寶貝了。不是那個中獎,那個中獎就麻煩了。菩薩也是這樣,所以有很多菩薩,這個菩薩是指一般的菩薩,說有一億菩薩求這個經不可得啊,還有一億菩薩就是因為沒有聽到這部經的緣故,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步了。 所以菩薩保持不退還需要這部經,可見這部經極殊勝啊!而且將來最後一百年什麼都沒有了,就只剩下《無量壽經》,這也是時節因緣的關係,所以現在我們說密宗當機,這個密宗應該也包括密教顯說的淨土宗,將來到了末法,這個《無量壽經》還可以存在,就等於說這種藥它還能夠治,當然這個病是最深不好治的了,是不是?藥能治最深的病最難治的病,那豈不是說這個藥是最殊勝的嗎?這也說明這個《無量壽經》的重要性。 再有這個是幾乎沒有人提過的,《無量壽經》的好處是「連宗帶教」都攝其中,《無量壽經》不但是教,而且也是宗啊!宗就是禪宗宗門,甚至也是密。所以蓮公會集這個經是「攝禪歸淨」,「攝密歸淨」,這是《無量壽經》這個會集本的殊勝,就是蓮公會集的這個,他把好的全部都把它挑在一塊兒了,所以就為每一個單獨的一本所沒有的。而大家現在能有這個因緣,有很多人在念,有很多人在背,這就說明這《無量壽經》是最應現在這個時機的。 我們並不提倡背,我們提倡懂,就是說要能明白一句半句都是好的,念公說過,要通過這個《大經解》來理解《無量壽經》。 那麼我們知道過去念《無量壽經》的很少,一般修淨土的都是念《阿彌陀經》。那麼這個少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善本,五種原譯本你到底要念那一部呢?你念哪一本?你念這一本它不完整啊,有一些你根本沒有念到的,所以就很難。 你看中國到現在這麼多年,《阿彌陀經》的註解有多少?古人也作,現在還有人在作。可是註解《無量壽經》的只有兩本,從古代到現在,一個是隋朝的慧遠、一個是唐朝的嘉祥大師。現在有人印成單行本了,這個很好,以前沒有單行本,只有《大藏經》裡頭有,念公說他是從《大藏經》裡頭抄出來的。哪裡像我們現在那麼方便,一上網就可以下載,你要什麼都有了。他就手抄啊,是不是?現在不用抄都有了,你聽到了念公他是從《大藏經》裡頭抄出來的,一個字一個字抄啊,我們現在是享有現成的精裝本。 所以經典是比從前強,這是一個瑞象,一度唐朝過去古時候有的經論,我們中國沒有了,現在從外國又都回來了,佚失的經典還有論著,佚就是失傳的意思,像道綽大師的《安樂集》,曇鸞大師的論著,這個蓮池大師跟蕅益大師他們都沒有看見過啊,過去在中國沒有了,現在我們都有了。 而《無量壽經》一直沒有善本,現在也有了,這個時候很可能有一個很殊勝的因緣,密宗就是這麼說的,說佛法將有一個中興,所以我們修淨土的要有這個信心。 下來這句說「已曾供養諸如來」,就是你以前供養過諸佛,你才能夠歡喜,你才能夠信這個事情。 下來註解就說了,相反的那怎麼樣呢?我們來看看註解: “反之,一切惡濁驕慢懈怠及具邪見之人,不能信此法門。喻如盲人,常居冥暗之處,自不識途,何能導引他人於正路。” 就是這句了「惡驕懈怠及邪見」,就是說你這個人是惡心,又是很驕傲又懶惰甚至你還有邪見,你就信不了這樣的微妙之法了。你就像瞎子一樣在黑暗裡頭,你不能給別人開導這個道路,你要勉強要做領導,那你就等於說是什麼?有一句話說「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好,下來是經文了我們看經文: 唯曾於佛植眾善 救世之行方能修 聞已受持及書寫 讀誦讚演並供養 那麼註解就說了: “唯曾於無量佛所,廣植眾善之人,方能修此普救一切世間之行。所謂「救世之行」者,如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故。人欲自救並普救一切世間,皆應修此救世之行。此「行」即下文中「聞已受持及書寫」” 「唯曾於佛植眾善」,「唯」就是唯一,唯有。說明你曾經在佛那個地方種了種種的善根。那麼這個「救世之行方能修」,這樣救世之行你才能夠修,這個是真正能夠救世的行動啊!別的都是越幫越忙,就算能救也不徹底。怎樣才算徹底呢?徹底就是要讓他成佛啊!不是讓他半天吊,成佛才是真正的徹底,所以我們說真正的救世主是誰?就是阿彌陀佛!他不只救這個世界,他救度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以能夠起這個實際的作用,不僅僅是個理論的研究而已,這個真能救世啊!挽救社會人心也要靠這個,這個最快,而且很快看到效果,有多快呢?一年兩年那太久了,多快呢?阿彌陀佛!解決了,不到三秒鐘。其它的法門不是不好,就是沒有他力的加持確實很難。 你看看佛告訴他父親,那一些法你做不到啊,你不行啊!佛的父親你想那個善根應該是怎麼樣的?那還是普通人嗎?肯定不是普通人,所謂龍生龍來鳳生鳳,能生出是佛的人,那個父親還會很差嗎?生佛的人都不行,都還是要念佛啊!所以你還在看不起這個念佛法門,佛的父親你還能懷疑嗎?佛是最孝的,告訴父親就是這個法子,佛告訴我們的也同樣是這個法子啊! 「救世之行方能修」,你過去種了種種的善根,現在你才能夠念佛,你要知道你這是很大的善根啊!所以不要再輕視了。 下來這句是「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讚演並供養」,你聽了這個經以後,你就是念你就是背,然後你來讚歎你來演說,我們七寶這幾年都是在演說這部經,供養就是你把這部經擺在這兒,你就衝著它禮拜,經本是可以供在佛桌來拜的,你看我們七寶就是這樣子供,其它種種都是供養,拿鮮花水果也是供養。我們繼續看下來的偈頌: 如是一心求淨方 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三千 乘佛威德悉能超 我們接著看註解: “「如是一心求淨方」等三句。上段表聞信此經,今則引申其義,從聞信而起願行。「受」者,信受。「持」者,執持。依教奉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也。 同時復書寫、讀誦、讚歎、演說、供養此《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如上種種勝妙功德,均以至誠心、不二心,迴向淨土,求生極樂。故云「如是一心求淨方」。 佛則為之授記曰:「決定往生極樂國。」如是之人,臨命終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故云「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也。” 「如是一心求淨方」,如此這樣的來恭敬這個經,你要一心一意。不是三心二意,不是雜心雜修東想西想,這個心老是不安,一會又想這樣修,一會又想那樣子修,都是拿不定主意,沒有一個決定的信,那這個就是很需要自己好好的思考思考了。 所以我們要植眾善,救世之行才能修,那就是供養啊!挽救世界,挽救人心,是當前之急務!你看現在世界太亂了,就是因為沒有佛法,道德淪喪。救世界只有大乘佛法的力量才夠,特別是淨土法門的他力。這裡說的一心,就是不要再有懷疑,剛才不是說不要懷疑嗎?不要懷疑來求生極樂世界,雖然懷疑還是可以往生,但是只是生到邊地,那就太可惜了! 「決定往生極樂國」,告訴你是決定往生的,這是佛的承諾,也是佛的本願。「假使大火滿三千」,這個就是指的這個大千世界。前面提過了,前頭你都做到了,到了這個時候乘佛威德,靠佛的威德加被,你都能夠超過,都能夠超過就到了極樂世界了,佛就把你接走了。管它是什麼核爆炸,就給它去炸吧!所以就「乘佛威德悉能超」,所以聽了這一句,我們要很有信心,很有信心你就不會害怕,會臨危不亂,不管什麼情形之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你前面都已經念了嘛是不是?就算已經來不及,你沒有念,你一念「阿」它崩!阿彌陀佛也知道,所以信心很重要!好,我們繼續看下來的偈頌: 如來深廣智慧海 唯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億劫思佛智 盡其神力莫能測 我們繼續看註解: “上段表佛智深廣,唯佛能知。二乘賢聖,皆不能測,何況凡夫。故應捨盡執情,唯當仰信。今幸具信慧,能聞此法,切莫錯過今時。「海」者喻也。如來智慧,深廣無涯,猶如大海,故云智慧海。 「唯佛與佛乃能知」者,如《法華經方便品》曰:「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又云:「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可見佛所成就無漏、甚深、不可思議之微妙法,究竟諸法實相,唯佛能知也。” 「如來深廣智慧海」,這個海是比喻如來的智慧像海一樣極深極廣大。「唯佛與佛乃能知」,只有佛跟佛才知道,《法華經》也說明這件事,可見佛所成就的無漏甚深不可思議的微妙法,究竟的諸法實相只有佛才能夠知道。以前講過,因為這是佛果地上的自受用境界。等覺菩薩也不能完全明白,二乘人都無法測度,何況我們凡夫呢? 我們凡夫最可貴的就是能信,最起碼是仰信。所以有機緣聽到這個法,更有機緣接觸到當今第一大善知識,這個指的就是黃念祖老居士念公啊!那台灣的淨觀她說:「這是頂級的善知識!」她這個形容更加的透徹了,頂級的!那麼念公幫我們從《大經解》讓我們來認識《無量壽經》。 下來再引《法華經》,因為這些經義對我們深入淨土有很重要的印證,以前講過「以經印經,以經解經」。我們看註解: “「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者,如《法華方便品》云:「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又云:「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蓋謂佛之實智,非言語所能宣,是法不可示、不可說,除信力堅固之大菩薩外,餘無能知者。” 這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就是說這些聲聞阿羅漢,拿他們億劫的時間共同湊在一塊,用多少多少長的時間來思惟來測量,想知道佛的智慧有多大,把他們所有的神通都使盡了,他們也不能知,少分都無法知道。因為佛的真實智慧是非言語所能夠宣說的,除了是大菩薩能夠知道一些,為什麼呢?因為不對等,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嘛!就好像小學生,你怎麼能夠理解博士班的內容呢?同樣的道理。好,下來又是偈頌我們來看: 如來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開示 人身難得佛難值 信慧聞法難中難 下來有很長的一段註解我們還是念一念大家耐心的聽: “「如來功德佛自知」者,如《法華經壽量品》云:「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 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以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 經表佛之壽量,補處大士亦所不達。是故佛之功德,唯佛自知。故下復云:「唯有世尊能開示」。開示者,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也。” 上頭的註解說得很詳細,但是念公沒有一一的講解,大家可以自己看看,我們只是簡單的說一說,其實有能力看註解的,都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精妙的意思,還可以一遍一遍的品嚐,你看文字多麼優美,義理多麼的豐富。 那麼註解說在《法華經》裡頭說佛的壽量有多大呢?彌勒菩薩就回答說,這個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拿無漏智都不能夠知道不能夠思惟的,不知道佛的壽命有多長啊,所以這個聲聞是不能知。「盡其神力莫能測」,不但聲聞不能知,連這個補佛位的彌勒也都不知道,同等的諸大菩薩也都不能知道。下來我們繼續看註解: “上偈六句,深讚佛智,蓋欲令聞者,了達如來智深,而誠信如來之語也。《壽量品》中,世尊三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因世尊聖智,聲聞億劫難測。況今凡夫焉能以生滅心,妄窺佛智,故惟當仰信。如《法華方便品》云:「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上面這六句偈頌都是在讚歎佛的智慧,主要的目的是讓聞到佛經語的人能夠了達如來甚深廣大的智慧,然後生起深信,依教奉行。所以說「如來功德佛自知」,如來的功德是佛最後破了這一品生相無明,到最後這種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只有破了這個才圓滿。所以如來的功德只有佛自知,只有佛自己能夠了知。「唯有世尊能開示」,開示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這句話我們聽多了,我們常常都聽,聽但是有時候師父引過來的這些內容都有一些很新的資料,大家可以仔細的來比較一下。佛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出現呢?要示現有個佛出來呢?就是由於有一個大事因緣,不是個普通事兒,是一件大的事情,什麼大事呢?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對佛來說,佛是開佛的知見,顯示佛的知見。然後我們呢?我們要悟佛的知見,要入佛的知見,佛菩薩出來把這個佛的知見給打開了,世尊他顯示給大家,大家就看見這個就能夠悟了,也能悟那就明白了,那麼悟裡頭就包括解悟跟證悟兩種,悟了之後才能夠入,入那就證入了,這就更深一步了。 所以夏蓮居蓮公他說:後必具前,前不具後。這是什麼意思大家聽聽:你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到了示佛知見,你一定是可以開佛知見,這是後面具備前面的,前面的沒有具備後面的。你能夠顯示出來了,那當然就是開了,你不開你怎麼顯示啊是不是?你能入佛知見了,當然你就悟佛知見,不然你怎麼能入?你怎麼能證呢?所以說前就不具後,前面的不具備後面的,你光悟就不見得入,光開不見得能示。 而這裡說的我們這個《無量壽經》真正的義理,淨土法門的殊勝妙理,只有世尊才能夠為大家開示。 我們時常很隨意的就說師父請你開示,哪有能力開示啊?這裡告訴你,只有佛才能開示。但是用慣了,我們也是好啦!開示就開示吧!習慣了嘛!好像我們說你做這個事情功德無量!這哪是功德?最多是福德,但是習慣說功德無量。 所以只有世尊才能開示,才能夠演說這樣不可思議的法門。我們凡夫想要以生滅心來知道佛的智慧,那個是癡人說夢,為什麼呢?妄心只知道妄心,如何理解真心呢?所以只有聽的份。好,下來我們繼續看下面的註解: “「人身難得」者,《梵網經序》云:「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又《涅槃經》云:「人身難得,如優曇花。」蓋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也。「佛難值」。「值」者,遇也。 如《法華壽量品》云:「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 又當年佛在印度王舍城時,城中僅三分之一人見佛。另三分之一人但聞佛名,而未見佛。更有三分之一人,不見不聞。可見值佛之難也。” 「人身難得佛難值」,人身是難得的,佛也是難遇的。這個我們講了多少遍了,我們就不再重複了,註解裡頭都有舉了例子。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信慧聞法難中難」,即前「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慧能生解,故聞經信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宗難信。 今則難得者能得,難聞者能聞,難信者能信,復加以慧解,故云「難中難」也。佛勸行人,當深信切願,念佛求生,切莫錯過。此回若錯,則真成錯矣。” 這首偈就說「信慧聞法難中難」,你又有信心,又有智慧,還有機緣聽聞這個大法,這個是難中之難啊,是難的事情裡頭最難的事。 我們可以再做一次調查,以前調查過,可能忘記了,我們再做一次調查:現在全世界超過七十億人口了,能遇到佛法的那當然還很多包括外國人,但是外國人很少有機會接觸到淨土法門。師父講過原因是那些漢地的老和尚,能說English能說英文的幾乎沒有。再淘汰下來能夠遇到淨土宗,又在學習的那就沒有多少了,再能夠遇到淨土宗的第一經-《無量壽經》的就更少了,而《無量壽經》還要遇到會集本的,那又要打折扣了,最後再看看能遇到這個《大經解》的,那就沒剩下多少了。這個精裝本有很多,淨宗的護法印了很多,我們這裡的書櫃裡頭也有很多,但是都收藏起來了,都不敢流通,這個是大冷門的書。中國同修有問過師父哪裡可以請到啊?所以在中國大陸你想要找一本《大經解》很難很難!這個居然在海外非常的普遍,因為在中國沒有普遍在流通,這個是有原因的,因為普遍的流通,你就會跟先前的情況就有抵觸了,怎麼抵觸呢?為什麼會有抵觸呢?師父的話就只能夠說到這裡,因為蓮公自己說過,這個還要等四十年,他說是一百年,那已經過去六十年了,下來還要等四十年,那個時候師父都不在了,但是我會在極樂世界看到。所以從《大經解》得到利益的就更少更少了,這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從這一個現象來看,我們就知道,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那就是難事裡頭的難事了,真正是稀有啊!那做這個事情的人稀有,所以這個人也就是等於是稀有的動物了。我們繼續看接著下來的偈頌: 若諸有情當作佛 行超普賢登彼岸 是故博聞諸智士 應信我教如實言 我們接著看註解: “上之二偈,總結全經。本經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賢」,與會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今於經末,乃云「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前云「德遵普賢」,今云「行超普賢」者何耶? 且此一句乃《唐譯》原文。譯者乃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譯文自當不違經旨。且《唐譯》於經首亦云會眾「咸共遵修普賢之道」。可見前之「德遵普賢」與後之「行超普賢」,俱是梵經原旨。而非譯筆有誤也。 且此不但無誤,而實是釋尊慈悲至極,剖出心肝,與眾相見。蓋普賢乃大行菩薩,表差別智,稱為華嚴長子。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願而稱王,以普賢之願,廣大無際,窮劫無盡,導歸極樂,利濟無盡,故稱大願之王。是故本經來會聖眾,咸遵普賢之德也。” 這段很重要,因為有很重要的訊息要告訴大家。偈頌說「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這裡頭又來了,所以這裡頭常常就有極殊勝的文句,大家很粗心,都沒有發現到。如果有情你要當作佛的話,你的行動應當要超過普賢,所以這個不知道大家過去是不是有注意到?有沒有注意到當中的這個妙義? 我們一般讀《無量壽經》,對這一句都沒有特別有感覺,師父跟大家一樣。現在念公給我們提出來它的重要性,我們要仔細的來聽: 念公說「行超普賢」,注意到了沒有?要「行超」,要超過普賢。那我們這個經第二品是〈德遵普賢〉,來會的諸大菩薩都是德遵普賢,大家菩薩都「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都要遵普賢。那麼現在說是「超普賢」,那這個是不是翻譯裡頭有錯誤呢?你要對證一下另外的譯本,這個「行超普賢」是唐譯本,在唐譯本裡它是不是把這個「遵」字翻成「超」?是不是翻譯有錯誤呢?不是啊。在前頭它一樣還是「德遵普賢」,在我們這裡德遵普賢的地方,它也是德遵普賢,我們也可以看到前面的德遵普賢和後面的行超普賢都是梵文的原本,不是翻譯的錯誤,不但不是錯誤,而且實實在在是顯現釋迦牟尼佛至極無上的慈悲心啊!就好像佛剖出他的心肝,把他的心肝都剖出來了給大家跟大家相見,不是行遵普賢,這個地方用的是行超普賢,普賢是大行菩薩,這是表差別智,當初的《華嚴經》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十大願王是廣大無際,都是盡未來際,都是無量,供養一切一切都無量,禮拜也是無量無量,最後是導歸極樂,所以稱為大願之王。所以本會來參加法會的聖眾,都共同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這個十大願王的十個大願,一直以來我們沒有聽過念公自己的講解,這次意外的給師父發現到這個內容,很珍貴!那是跟別人講解的不一樣的,所以就引過來跟大家來分享來學習,我們一起來聽聽,所以大家真的是很有福報。 這個願當中最有名的十大願王,這個是《華嚴經》的最後一品,這是普賢發的十大願,稱為十大願王。這十大願王確實好啊!但是要知道在華嚴會上,都是諸大菩薩在參加的,這是一個適合於菩薩的境界,但是也普被所謂發大心的凡夫,這十大願王裡頭一共有十個內容,我們一個一個的來看: 第一就是「禮敬諸佛」。我們每一個人對佛都要表示恭敬,我們要禮拜要恭敬,因為只有釋迦牟尼佛才能夠給我們指出自己得度,以及度眾生的這條道路。不然我們怎麼知道他方有佛?也不知道什麼叫佛?也不知道自己有佛性啊!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我們的中國書上面有這個說法嗎?道教有這個說法嗎?所以這個是大智慧,大恩德。那我們能夠不禮敬嗎?一切佛都是如此,我們不光是要禮敬釋迦牟尼,還要禮敬諸佛,佛佛道同,有廣大無量無邊的佛,這是第一條要知道佛的恩要禮敬。 第二個跟著就是「稱讚如來」。你不光就是給佛磕個頭而已,而且要從內心知道佛的偉大殊勝,這種種的不可思議,這個前面跟大家說了很多了。所以要能夠表示自己的讚歎,在你這個讚歎之中也就饒益了有情,別的有情也就可以聽到看到,對於他也是一種啟發。 第三者為了表達我們感恩的這個心願,我們要供養,這個供養不光是供養過去的佛,而且現在佛教的一些塔廟,一切經典一切僧眾,都是在我們所應該供養的範圍之內,那麼遇見有病的人,我們給他藥,遇見種種這都是供養之內。而且一切供養之中,法供養是最殊勝的。 所以念公他說,我就是為什麼拒絕別人供養東西給我,有啊,很多人想供養給念公啊。但是念公說大家不能體會,你別拿東西來,你應該拿點法,就是你自己如法修行是最好的供養,你自己在那邊修,就是最好的供養了,告訴你法供養最殊勝了。念公說有時候沒有接受人家的好意,這裡頭就有一個很深的意思,除了避免大家都想特殊一點,這個特殊一點的意思就是,你得到了很多物質上的好處,那我就應該享有特殊的待遇了,等於說師父會對我好過別人,所以這個事情就要杜絕了,要拒絕要避免。要不然有的人就今天跟師父那邊學個法,第二天他就當起師父來去傳法了,他就當起上師去灌頂了,這個叫做倒爺了倒賣了,這個不行。 那麼這件事情師父就想到慈淨老師,慈淨老師也有類似的情形,老師也是從來不接受任何供養跟資助,就算最後很難拒絕的時候,她也是轉供養是不是?轉到七寶來供養三寶福田。老師說第一我是居士,第二我沒有福田,七寶才是最勝福田。那有的人就會這麼想了,這麼想就是鷄蛋裡挑骨頭,你轉供養等於你也接受了嘛,這個不一樣。是接受你的心意,但是沒有接受物質的供養。所以老師的生活都是很清苦的。 所以我們說修法的人,就是要比別人苦一些。念公說我臺灣的那位師兄跟他弟子也是這麼說,說修行人就要比別人苦一些,別人要的我們不要,別人不要的我們才要,別人要的功名富貴名聞利養我們都不要,別人不要的這個辛苦修行覺悟的這些事情我們要。這些都是最好的話。所以第三個就要是「廣修供養」,一定要有法供養。我們七寶淨土講堂自始至終,都是在做法供養,法布施。這是第三。 第四就是「懺悔業障」。這個業力是無量無邊的。蕅益大師的話說你每念一聲阿彌陀佛,你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就是天天這麼念,念一百年你消了多少呢?蕅益大師說,你消了的就只是像你的指甲爪上的這一點點土,你沒消的那是大地土,不能比啊!所以就是要好好的懺悔,它不光是過去那些老的業,就是那些過去的宿業舊的。 它不是愚公移山啊,這個大家都知道什麼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很容易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那個山不再長了嘛,就這麼多,所以就很容易了,現在靠機械更容易了。 但是我們的業障它是一個垃圾堆,你這一邊清除了,它那邊天天往上倒,這個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啊!心裡頭所想的就是起心動念,這些分別這些種種的執著,還有一些恩怨種種的。所以就只有一直要懺悔,因為它不是一天一天決定減少,搞不好它還增長,還漸漸的增加了,清走的少,往上倒的多,所以一定要常常的懺悔業障。 第五是隨喜功德。隨喜這兩個字很難做到,因為眾生的習氣就是妒嫉,嫉妒心那是厲害極了! 念公說這一點我是深深的有體會的,所以我總是退,意思就是總是保持低調。這個也是淨空老和尚在斯里蘭卡,親口勸師父的,當著面,面對面勸的。 我們又看回慈淨老師,她就是一直保持低調,她要出名那太容易了,穿金戴銀的機會多的是,是不是?我們從她的講述當中我們知道,師父又要提那個第十五集了,那個賣棺木的說要給她三十巴仙的佣金,不是一副棺木的三十巴仙,一個整個葬禮的整個package 一個配套的三十巴仙,如果這個整個配套是三萬的話,三十巴仙是多少啊?數學再差的也知道啊,九千塊啊!淨老師她不是一個月兩個月才到醫院去關懷一次,她幾乎是一個禮拜好幾天在醫院走動,那你這再乘一乘加一加,到現在那還得了啊?不得了啦!尤其在七寶同修當中,她更是沒有要爭權利要爭地位的這種想法,我們俗話說的比較粗俗一點就是爭寵,再說得更不好聽一點就是要坐第二把交椅。你不要說師父是無中生有,這事情過去我們七寶淨土講堂曾經發生過,不過最後還是我們的護法神把她處理掉,該離開的就離開了。所以老師一直都是讓的,別人要的老師都讓。所以最近才聽到台灣的淨觀她說,她說:「慈淨老師不是普通人,還說老師真了不起!」能說出這兩句話,淨觀她這個人本身很有學問的,她幾十年都在聽老和尚的法,一直到現在都跟著我們這裡的《大經解》,她是專業人士,專修的,她今天能夠講出這句話,可見是從內心真正的佩服讚歎! 所以老師都是隨喜,念公他也說我們要隨喜,別人有所成就,我要跟著他高興。不是希望我自己成就之後,我就要絆倒別人,絆倒別人就障礙別人的意思。誰有好事誰有成就,我都跟著高興,那你這個福報就很大了。今年新春就是當時那個時候,過年的時候念公就寫了一副對聯,上一聯就是「自他一如常平等」,自跟他是一如,常常是平等。我們常說「自他不二」,你非得分他幹成功的時候我就不高興,非得我幹了我才高興,我非得要爬到他的頭上去要比他強,那這樣自他就不能如了,那就不能平等了,就沒有頭一句,沒有頭一句就沒有第二句了。第二句是現成的話,「晝夜六時恆吉祥」,他能夠自他一如,自和他平等平等,別人成功,你也替他高興,你能隨喜,那麼你就晝夜六時都吉祥。而且這個自他能夠包括生跟佛,眾生跟佛這一切都平等了。所以我們密宗那個開頂法的大平等捨,一切是非邪正什麼什麼全捨了。這個慈悲喜捨大家以為是施捨的捨,那理解得太淺了。施捨的捨,在慈悲裡頭就有了,你說你慈悲,你還不能捨嗎?那個錢是我的,我就不掏錢給人家,那你這還叫慈悲嗎?所以已經在這個裡面都包括了。這裡說的捨是捨你這些分別見,這些事這些見,老記得,老忘不了。所以說就是要隨喜,隨喜很重要。 第六是「請轉法輪」。這個善知識要請他轉法輪,就是請他宣揚佛法,因為眾生太愚癡了,那怎麼請轉法輪呢?不是就老給他磕頭,要請他轉法輪。老磕頭沒用的。所以佛說過,這個我們一直都有提過,有兩個人能夠報佛恩,一個是善問、一個是善答,你善於問問題,那他就要答呀!也要答得很善,這兩個人能夠報佛恩。你問的問題可以說是替眾生問的,問得很好,而回答的人就在轉法輪。 第七「請佛住世」。常有佛住世跟善知識住世也是一樣的,「善知識者即是如來」,這個我們才學過不久。怎麼請呢?下來很有意思。 念公說他們在美國這些人都很誠懇,很真心而且很親切,總是惦記著要弄點錢弄點東西過來,老在那邊打聽怎麼樣才能夠使我增加健康什麼的。念公當時就回了一封信,說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們好好的用功,只有大家好好的用功,好好的提高自覺,才需要有一個人留在世間給大家做證明,要沒有這個前提,他還留在這兒幹什麼?都不精進,都也修不到這個地步,那我就鞠躬下臺了bye bye!所以這個大根器的人越是提高之後,就越需要人家的指導,你根本不提高,那就是這樣了,你就到此為止了。要知道你每進一步就會遇見歧路,很多岔路,前頭是兩條路,你走哪一條?這就要善知識的指導了。你再進一段又有歧路,你老不進步,那這條路你就已經走到這裡了,那你就在這兒扭吧!這是念公的原話「扭」啊,就是在原地旋轉,像什麼?像那個跳呼啦圈的人,就是在那邊轉啊轉啊原地轉,念公說你扭一千年,等不及那就不等了,所以沒有成就,也就是因為這樣。這個話很有深意。因為是大根器的人,他的進步就很快,他也很快就會頭大了,頭大了不是有病,是形容啊,我們通俗話說,頭大就是自己開始膨脹了,開始發現自己很重要了,沒有我不行了,這個是自己微細的念頭在那邊作祟,自己給自己高估了,這個就很危險。所以要時時的善護己念,好好的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 第八是「常隨佛學」。這十大願王大家要知道,很深入,要老隨佛學就是你要學佛呀!隨佛學就是學佛,隨著佛的這個腳印走。所以師父常常說我們七寶就是跟隨著釋迦牟尼佛的腳步走的,這樣就沒有跟別人形成對立或者孤立了,因為都是共同依一個老師來學的嘛! 第九是恆順眾生。要老順著眾生,這個念公就沒有再多做一些解釋了,師父也不再補充了。 第十是普皆回向。念這個普賢十大願王,你要受持讀誦,頭一個就是接受,受了之後就要讀,讀了之後就能背,就是誦。那麼「受」的底下還有「持」這個字,受了之後要能持,持就是修持的持,你要照這個去做。 很多修行人把念這個十大願王,當做我這就是發了願了,我這個願這個事情就很殊勝了,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你開什麼玩笑?你看,這個十大願王我都念了。但是你就是在讀到這裡為止,你並沒有「持」。 當然誦不誦關鍵不是很大,關鍵是你要照著這個內容去做,照著去做的話,那你就看看這幾條,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這才叫做持啊,你真的去落實在自己的修行當中,果然能做到的話,那就是經上說的,最後你諸根都破壞什麼都不行了,這就是說到你臨命終的時候了,眼耳鼻舌身連阿賴耶識也都攝回來了,全完了,這個時候願王就做為前導,就你這一生持的這個願,就引導你到極樂世界了。因此大家要知道這是一種很高的修持,這是自力往生,不用等佛來接引,就是你這個願,你受持讀誦,是靠你自己的力量,就你這個願王要引導你到極樂世界。所以大家不要把這個事情含糊在一塊兒,它每個東西它都有一個殊勝的地方,而且這是一種很高水平的法,這是《華嚴經》的總結啊,所以念這個的話,你就是自力往生,而且都是上品生,這是它殊勝的地方。 但是一般的凡夫怎麼能夠期待得到上品生呢?要念《普賢行願品》啊,十大願王真正做到,就上品生啊!那麼我們現在聽了這個話,心裡面就嘀咕,我們是念阿彌陀佛啊,所以你不能做到,就變成狂願了,就不切合實際了。 念公常常說你要買鞋,你不能只看它便宜它漂亮,你要先問問跟你這個號頭對不對?號頭就是你腳的尺寸對不對?你愈便宜,愈好看,你買回來起煩惱,你穿不上啊是不是? 這個十大願王就是很殊勝,是自力上品生。但是凡夫就要靠他力,靠佛的加被。雖然這個很高,不是我們的境界,但是這裡頭這十件事情我們也是不能夠違背的,你雖然做不到很多,做的很不圓滿,不很深入,甚至不很連續,但是也應該盡力的去學,盡力去體會,而且還要去做。那我們今天抓住什麼呢?抓住「恆順眾生」,因為我們都要有慈悲心,都要順眾生,所以談這個「願」字,我們要從恆順眾生這個地方做為根本,所以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恆順眾生的內容,就是念公的解釋,我們大家也有機會在這裡一起來體會一下。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但此經中,世尊於方便中獨垂方便,於圓頓中更顯圓頓,直以信願持名一法,廣攝六度萬行。圓攝十大願王,直入一句佛號。攝盡普賢無邊行門。會歸文殊一行三昧。 文殊表根本智。一行三昧者,「繫心一佛,專稱名字」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廣含眾妙。普賢十大願王是從根本智而差別智。今則廣攝願王,唯倡信願持名。 是乃從差別智,復歸根本。故云「行超普賢」也。蓋持名之妙行,以果覺為因心。因果同時,直截了當,不假方便,不落階梯。 正如《彌陀要解》云:「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則念念即是彌陀。” 所以這就是佛的殊勝的方便,十大願王我們做不到,告訴你要盡量去做,但是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圓滿了十大願王了。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頭,在這方便裡頭又挑出了方便,這個方便當中的方便,圓頓裡面的圓頓,就是把信願持名這一個法,也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一個法來攝盡十大願王,攝盡六度萬行,所以一切法都融會在這一句佛號裡頭了,也就是把普賢大士代表的差別智,把普賢無邊的行門,來融會到文殊大士的一行三昧,文殊大士的一行三昧就表根本智,它就是一行三昧,它就是繫心一佛,專稱名字,你的心就想到一個佛上頭,就稱他的名字念他的名字,這是文殊的法門,這是大智文殊說的,不是這裡,是那邊。 現在文殊菩薩還在五臺山啊,管你什麼疫情期間他也在,他不是躲起來了,他還怕你什麼疫情? 念公說前二十多年就有人去到五臺山,親自見到文殊,這個我們也說過了,還有幾個人我們過去都說過了。 「一行三昧者,繫心一佛,專稱名字」,所以這個持名一法就是廣含眾妙啊!就前面講的普賢十大願王,是從根本智而差別智,所以是廣修十個大願,廣修這個大願是十個有十,就是一百,就是無窮無盡的大願,最後導歸極樂,現在把一切願都攝在一句佛號裡頭了,就是提倡信願持名,那就是從差別智又回到根本智上來了,只這一句又歸到根本了。從開始先從根本起差別,最後在這一品又從差別回到根本,這就提高啦!所以這是行超普賢的真正的含義。有幾個人讀《無量壽經》,學《無量壽經》能夠看到這個含義呢?說「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從何處覓長安」,如果你信不及,你就會老東找西找的。已經告訴你行超普賢啦!這又回到根本智上來了,就這一句又回到根本了,所以就是行超普賢。 說到這裡大家有體會到什麼殊勝的意思了嗎?但是體會不到,最起碼心裡很歡喜,不管它,我就說念這句阿彌陀佛就對了。 我們要知道,持名這個妙法,它是果覺因心,而且是因果同時,這個我們講了很多遍了,這持名的時候就是你得果的時候,所以常常說蓮花不同於別的花,花一開這個蓮蓬就出來了,同時看到了,果就在裡頭了。其它的桃花杏花是花瓣都落完了之後,慢慢才出來一個小桃子小李子,果是在後頭才出來的,果是在以後的事。這個是因跟果是同時出現,因中就是果,果就在這個時候同時出現,所以「性修不二,因果同時」,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啊,直截了當不落階梯,沒有那些階梯。 講那些次第法都是一般的常態,但是有人也需要,有的人就是需要那些次第法,按部就班的。但是禪宗和我們這個無上的淨土宗,無上的密宗都是不落階梯的。你也可以按階梯去辦,因為每個人的根器不一樣。 但是,是不是說只是都需要這麼一步一步的爬呢?就只有這一條方法嗎?就不承認有坐電梯的辦法了,只承認爬樓梯,樓都有樓梯,爬樓梯可以上樓沒錯,一點也沒錯,但是他不知道還有個電梯在旁邊,用百分之一的時間就到頂上了。 所以《彌陀要解》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開口念就是了,即凡心成佛心,所以就行超普賢哪!普賢大士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現在就是告訴你,念念都是彌陀,念阿彌陀佛是行超,又為什麼用這個超字呢? 十大願王這個道理很深啊!告訴你每一個觀想,每一個我同時在拜無量無邊的佛,每一個佛前面有無量無邊的我在那邊頂禮,這個觀想對有些人就覺得很困難了,你供養的東西都是如無量的雲海,無量的剎海,很多很多的東西,許許多多都是這樣。一般人這個心力就不夠用了,而且盡未來際都是這麼做,永遠沒有疲厭,所以這個義理就很深很廣大,一般的人就很難做到。 很難做到沒有關係,我就是念阿彌陀佛。所以就不能夠很容易發起修普賢這個大願。那我們就轉成另外一個方式,我們專念阿彌陀佛,就圓滿了普賢的十大願王,這就很簡單了嘛是不是?如果不是這麼說的話,沒有一個人有可能做得到的。下來註解就說了我們再看一段註解: “且十大願王,義理深廣,非是常人,所能發起。而持名一法,普被三根,五逆十惡,亦能依之而度生死。譬如能愈不治之症者,推為良醫之首。是故能度極惡之人者,應稱善法之王。故謂持名,行超普賢。信願持名,定登彼岸,故云「行超普賢登彼岸」。” 這個持名一法「普被三根」,五逆十惡也行啊,那個鸚鵡你教它念,它也可以念,那麼就有這個記載鸚鵡會念佛的,後來死了之後把牠給埋了,從牠嘴裡長出一朵紅蓮花來,這是古時候的事。所以五逆十惡也能夠靠這個法而度生死。 這就譬如我們這個大夫,我們用比較現代化一點,這個醫生能夠治那個不治之症,那個癌已經到了末期已經擴散,群醫都肯定他就死定了,那個五逆十惡不就是這樣的病人嗎?地獄都現出來了。但是有一個醫生他能治,你說這個醫生是好還是壞?但是有這樣的愚蠢的人說這個醫生能夠醫這種重病癌症的人,我現在還健康,還沒有這麼重的病,我不要找他看。有這樣糊塗的人嗎?只有說他愈能治那個不治之症的人,才是最高明的人嘛是不是?所以就是說能治不治之症,那就是良醫之首。能度極惡之人,是善法之王。所以說持名就行超普賢,就是這個道理。只要信願持名,一定登彼岸,所以說「行超普賢登彼岸」這一句偈頌非常非常的殊勝,我們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來做解釋,它的真正的妙義就在這裡。 那麼下來還有下面的偈頌「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還有後面一些註解,因為我們今天時間剛好也到了,那我們就將下來的內容呢,一直到最後圓滿第四十八品,就留到下堂課我們一起來圓滿這個《大乘無量壽經》跟《大經解》的這個轉述的工作,明天就是大圓滿,希望大家繼續的來聆聽。 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非常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