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3/16 14:43:45瀏覽90|回應0|推薦1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27集 我們還在〈勤修堅持第四十六〉這一品經文的開端,這個「十力」我們在上一堂課談了一些。下來就是說到「無畏」,我們看註解的解釋: “「無畏」者,乃四無畏。又云四無所畏。化他之心不怯,名無畏。今所指者是佛之四無畏。(詳見第十七品無畏註)。” 這個「無畏」是指的「四無畏」,佛於大眾中說,就是對著大眾說我是一切智人「無所畏」,就是沒有畏懼,沒有膽怯的地方,沒有畏怯。說他自己是漏盡無所畏等等四樣,這是四無所畏,也叫做四無畏。註解接著就說了這句,解釋這句「無礙無著」,我們看註解: “「無礙」者,自在通達,互相涉入,融通兩為一體。如燈光互相涉入,是無礙之相。 《往生論註》曰:「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門無礙相也。」 華嚴宗立四法界。據《大明法數》:一事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故名事法界。二理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體性,故名理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謂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又名無障礙法界。 今此經所宣,正是如來事理無礙法界,與事事無礙法界,甚深之法也。” 這裡說能夠「自在通達,互相融入」,你裡頭可以有我,我裡頭可以有你,就像兩盞燈的光,這個燈的光和那個燈的光彼此相攝相入,都遍在這個講堂裡頭,遍一個空間,你的光包括我的光,我的光包括你的光,融通而為一體,這就叫做無礙。後頭講事理無礙、事事無礙等等都是無礙。 佛法就是無礙,你自己怎麼處處都有礙呢?那跟佛法沒有關係。你自己要檢討,是自己的問題,不是佛法本身的問題。不是說到這裡就跟這個那個,兩個就互相矛盾了,就不能解釋就抵觸了,佛法沒有矛盾,是你自己自相矛盾。 佛法沒有這個事叫做矛盾,一切無礙,你看三皈依裡頭就有這一句,一切無礙。我們接著看下來的註解,解釋這個「無著」: “「無著」者,無執著之念。如《金剛經》曰:「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破空論》釋云:「無上菩提,超情離見,即是究竟彼岸。不但無非法相,亦無法相可得。故云無有定法名無上菩提。所證既超情離見,所說亦超情離見。故云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實相彼岸,雖復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取說,而如來以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得說。但所說法,由其隨順四悉檀故,所以一文一句,罔不超情離見,離過絕非,而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也。」今云「無著」,即無所著取,符合《金剛經》義。正如蓮花不著水,日月不住空。「無著」始開萬德圓具之妙蓮。「不住」於空,日月方能運行不息,光明遍照也。” 「無著」就是沒有執著,執就是什麼呢?就是要去抓,抓住了不放就是「執」,「執」就是抓,抓住不放就是「執」。「著」就是粘住了,就解脫不了了。 你著在上面了,抓住不放就像猴子,你看猴子在樹上牠可以蹦來蹦去,這個蹦來蹦去我們這裡很少聽,就是跳來跳去,跳過來這邊這棵樹又跳到那棵樹,也可以有時候暫時片刻的時候,手裡就沒有抓住任何東西,但是馬上離開這個枝子往那邊蹦的時候,就是往那邊跳的時候這個動作沒完,那個手必須抓著一個樹枝,就是抓住不放,這個剛要放,那個就要抓,要不然就摔下來了,粘住不脫就像蛾,讓蜘蛛網上面給粘上了,那就擺脫不了,擺脫不開了,這就是「著」。所以嚴重起來,執著就是這個意思。 佛法就是說的如「蓮華不著水,日月不住空」,無所著,無所住。你看這個日月不在空裡頭停下來,它才能夠運行不息啊,它要是一停下來那是什麼後果呢?就要掉下來了,這些念物理的人應該懂得,它必須要運動,它如果沒有圓的運動,它就不能夠再繼續沿著圓的軌道前進,它日月居於空,但是它不住空,它運行不息,它光明遍照。 蓮花不著水,蓮花不但出汙泥而且是離開那個水,蓮花不是死抱住那個水不放,那花就開不出來了。蓮花它不著水,它離開了水,然而它就放出萬德圓滿殊勝的蓮花,所以就是說的「無著」。 這一切是甚深之法呀!像《心經》裡頭說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就不是小乘可以懂得的那個般若,這是深般若,而且十方如來說的都是甚深之法,不但深而且很深很深哪!這是說的佛的法這個方面。 還有「波羅蜜等菩薩之法」,菩薩要修這種六度,那都是六波羅蜜,六度就包括了萬行,波羅蜜的意思就是到彼岸。我們在生死中不停,這裡是此岸。這是打個譬喻。那麼怎麼能夠離開這個生死呢?這個不生不滅的涅槃是彼岸,中間隔開一條河,這就是煩惱的河,不是藍色多瑙河,是煩惱的河,此生要渡過這個河,波羅蜜就是渡過,不但自己要渡過,也要一切眾生渡過,這就是菩薩之行啊!我們繼續看註解: “「非易可遇」,指以上如來之法均難逢難遇。若有聞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非是凡人。故云「非易可遇」。雖有善能說法之人,於此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之甚深法門,亦難於用語言文字而為開示。如本經云:「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云「能說法人,亦難開示」。若人於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能生深信,蓋由多世所種善根,今齊發動。此誠萬劫千生希有難逢之一日。故云「堅固深信,時亦難遭」。” 這種菩薩的法「非易可遇」,這個「易」就是輕易,不是輕易你可以遇得到的,確實是這樣子,很難很難遇到,因為大家一般對這個法門沒有能夠重視,所以遇到了也等於沒遇,沒遇就是說你沒能從這個法門裡面得到真實的利益。說這個話是對也是專修這個法門的人說的,主要是你將它看淺了,為什麼會將這個法門看淺呢?因為他接觸的內容接觸的解釋還是很淺啊,所以他就低估了它的重要性,對這個法門不能提起熱烈的學習跟研究的興趣。 你看我們同修依這個《大經解》來理解《無量壽經》的經文,所以有念公給我們引導,我們是越學越有興趣,越學越hot,那個興趣越來越濃。有同修告訴師父說:「我要一天沒有聽《大經解》,我就全身不舒服,我每天都要聽一遍《大經解》。」所以這個視頻可以讓你,不一定要按照這個次序來看的,你可以隨便點一集,任何一集都會令你非常的舒服,非常的滿意,那你這一天就過得很自在了,確實是這樣子。 所以沒有遇到《大經解》,那你就不屑將精力跟時間用在這個上面,你認為不值得嘛!就是一個大乘的法門之一而已,是不是?淨土法門也是八個大乘裡面其中之一的,有什麼特別呢?所以他就「走機」了,就錯失這個機會了。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大家有的時候因為這個東西得來太容易了,反而就有輕慢心,你得來容易是你多生的福報啊!是一個大好的事情。但是你要自己覺得這個就是這麼容易,這個沒有什麼了不起,那你就生起了輕慢的心,這個好事可就變成壞事了。 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才正確呢?應該生起更大的慶幸的心,還有更大的慚愧心哪!慶幸自己有這樣好的因緣。要生起慚愧心啊!為什麼呢?你看佛這麼攝受我,我又有這麼好的條件,可是我現在還只是到這個水平而已,那對於善知識,對一切,我對不起啊!這才是正確應該有的態度。 要說這個好,隨隨便便都可以,學也可以,不學也可以,都無所謂,也沒有什麼啦,這個就叫做輕慢,這是屬於輕慢。 這個法是「非易可遇」,這句話是佛說的,不是普通人說的。普通人說的,你可以說他是誇大了,老王賣瓜。但是這個是佛說的,佛不是老王,佛也沒有賣瓜,佛說的是真實的,「非易可遇」。下來看下面的經文: 【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堅固深信,時亦難遭。】 「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就是遇見能說法的人,要把上面所說的這些內容,能夠為大家開顯出來,顯示出來,這也是很難哪!就算他善於說法,他有說法的能力,就是這種人,你叫他把如來甚深之法以及諸佛說的波羅蜜的法,要開示都很難,因為它是波羅蜜,什麼叫波羅蜜?究竟的意思。所以這就很難啦! 你要說得究竟圓滿,理事都無礙,像什麼呢?像《金剛經》的這句話說「終日度生而終日無度」,你這個就不好講了。終日無度就是沒有度眾生,他可是又終日度眾生啊,終日度生又沒有一個是他度的,那你怎麼給人家說明白呢?你自己都越搞越糊塗,你怎麼讓人家不也糊塗呢?我們七寶同修是之前聽過師父轉述念公解釋的,所以對這句才恍然大悟。 外面一般人聽了,他就會跟你瞪大眼,那你自己說了半天也就是文字上的事情,他也就是像小學生答卷子,這個問答題我答對了我就得分了,這道題我就得滿分,到底這還是鸚鵡學舌啊,常常說鸚鵡學講話,你教牠三點半,這裡又多了一句,你教牠說「你來了」,牠任何時候都是「你來了」,貓走過牠也是「你來了」,牠不明白什麼意思啊! 所以「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因為普通的法好開示啊,說什麼要做好人做善事行好事,要怎樣怎樣人與人之間要好好的相處,這些好說也容易啊! 現在說的是如來甚深之法,這個是波羅蜜菩薩之法,到了波羅蜜能度彼岸這裡頭就有般若,沒有般若沒有智慧,就不能夠稱為彼岸,沒有了般若,那大家就不好辦了,那就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夠表達的了。 所以有的人能夠研究一點,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我都能夠理解了。那可以這麼說,你懂得的那個全都不是,你懂得的是你所懂得的,當然你也必須要先從懂得再說,就是若要會,也須從這裡過,你也要從這裡經過,但是這個經過只是一個過程,這個不是叫做「會」,等於說你要到哪裡去,你也要先看地圖,好讓你好找嘛,但是地圖不等於說你已經到了,是不是?那還有個過程嘛! 「堅固深信,時亦難遭」,你對於這些法要產生堅固的深的信心,所以我們要深信切願。 不是那種膚淺的信心,念公說現在的佛教徒十個有九個半,九個半是怎麼算呢?不能說是十個,但至少有九個半都是淺的信,甚至於說是迷信,他只是迷信,甚至有的是附法外道,附在佛法裡面的外道,他那個腦袋的觀念全都是外道的觀念,怎麼說呢?你看,他會覺得我要不恭敬佛,佛就生氣了,你看佛還會生氣,佛要見怪我了,佛要懲罰我了,這些都是外道的概念,有這種腦袋思想的人有沒有呢?恐怕我看真的是有啊,這種思想就要給它清除,為什麼要清除?你這是對佛的insult,就是你侮辱佛了,你把佛看成一個神了,降低為一個神了。 所以你要能產生深信,而且是堅固的深信,這種情形也很難碰到,這裡舉例子像什麼呢?像盲龜值木,盲就是瞎眼的烏龜。那個木頭上正好有個圓的窟窿,就是圓的洞,這烏龜牠是兩棲類,牠老在水裡呆著太久也不行,牠偶爾也要上來透透氣,這時就碰到一個圓窟窿,牠這個腦袋一鑽出來,正好把兩個爪扒著木頭板,這個時候牠就可以呼吸了,享受自然的空氣牠就可以呼吸了,這是說的正常的烏龜。這裡說的是瞎眼的烏龜,這隻烏龜眼睛瞎了,這是比喻盲龜值木,牠在這個茫茫大海之中,有一塊木頭有一個圓的窟窿圓的洞,這個瞎眼烏龜牠要能碰到這個木頭,這腦袋從圓洞裡面鑽出來能夠透透氣,這個機率就非常非常的渺小了。 所以這就是比方我們,我們現在聽到佛法,我們在修,就是瞎眼的烏龜碰到木頭的這個圈,你能抓住了,這就挺不錯的了,你能碰上這個機會,就非常難得!你能老保持住,又很不容易了!所以大家要知道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所以要生起什麼?生起盲龜值木的這種難遭難遇的感覺,所謂「時亦難遭」啊! 所以這就把上面說的這種情形給簡單的介紹了,現在這個時機環境就是如此啊!我們一定要好好的抓住這樣的一個機會,不要讓它失去了。我們繼續看下來的經文: 【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付囑汝等,作大守護。】 我們繼續看註解: “「我今如理宣說」乃至「作大守護」,正顯咐囑。「如理」者契理也。「廣大微妙」者,以此法門圓具萬德,普被群機,故云「廣大」。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頓同諸佛,神妙難思,故云「微妙」。” 佛說「我今如理宣說」,你看看這個如理宣說的要求,宣說不難,但是要如這個理來說,理是什麼呢?理是理體,就是真如,就是實相。我就如這個理體而說,就是如真如而說,就是如如而說。 下來念公又引了《金剛經》的話了,《金剛經》說「如如不動」,很多人都解釋錯了。 《金剛經》的話是云何為人解說......如如不動。大家就看見後頭兩個字不動,以為這個心不動就對了,那只是一個定,還早得很呢!關鍵是這兩個字「如如」,第二個「如」這個字是名詞,第一個「如」是動詞,第二個「如」這個字是「真如」,第一個「如」字是如同,如同那個真如而沒有變動,就一直如同那個真如,但是它不是一個不動,這個意思就有點接近於禪宗所說的安住於法身了,真如就是法身,一直都是如這個「如」還不動,這不就安住在法身了嗎?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光是個不動,那只是一個定而已,你那個定不知道定到哪裡去了,離開這裡說的如,那還很遠很遠哪!所以是要是「如如」,你說的這個東西如那個如,所以「能說法人,亦難開示」,這個你怎麼跟人家講清楚啊?這裡又「如」,那邊又「如」,又「如如」,這個如如的境界大家達不到的。佛當然就是如此了,佛是如這個理而說,是如如而說,是如如不動而說。 下來是關鍵,大家好好的體會。如如不動,不是說我的心不動,而是沒有離開「如如」,都在「如如」之中,你說也罷,不說也罷,拈花也罷,洗腳也罷,都是「如如」。你看《金剛經》一開頭就說佛出去托鉢回來洗足等等,這些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這些動作都是在說無上法啊!要不然經典還把佛的日常生活這些瑣碎的事情都給寫出來幹什麼?很多人沒有看到這個它裡面有很深的意思。但是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就把這個點出來了。那我們是做不到的,我們任何時候都是心猿意馬,妄想紛飛,什麼如什麼如,這個「如」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如果的如就有啦! 所以要「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是這樣廣大微妙的法門,這是在說《無量壽經》之後的結束語。當然佛說的都是廣大微妙法門,《無量壽經》更是廣說,是要從這一期的法會來說,那就是專指這一部經。佛說的法有廣的、有專的,專的就是說的《無量壽經》,就是指的這個經是廣大微妙法門。 這個法門為什麼說廣大微妙呢?因為這個法門「圓具萬德,普被群機」,這個法門是萬德之所莊嚴,因為一個名號就是萬德莊嚴,名就召來這個萬德,萬德都圓滿具足了,普被群機,上至大菩薩、下至乃至於低到下面地獄的眾生,五逆十惡都可以往生,所以稱為廣大。這是一個廣大的法門,這個門沒有說你什麼人進不去的,沒有啊,所以它廣大。 那為什麼又說微妙呢?我們來體會一下,因為你念佛故,你的善根福德就頓同諸佛,大家要看「頓」這個字,同時就跟佛一樣,念佛善根福德同佛啊!「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把佛的功德全部攝成自己的功德,一點都沒有保留,全變成你的功德了,你說這還不微妙嗎?微妙就是想不通啊,沒有辦法理解,這個就叫做微妙。「頓同諸佛,神妙難思」,所以稱為微妙。所以「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下來我們繼續看註解: “「一切諸佛之所稱讚」。此有二義:一者,如本經第廿三品,十方無量諸佛,各各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二者,如《阿彌陀經》曰:「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十方諸佛皆讚釋尊演說是經。且此經原名《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故知如是經法,實為十方如來所稱讚護念。故釋尊咐囑彌勒等作大守護。” 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之所稱讚」,這裡有兩個意思: 第一、是在我們這個《無量壽經》就有十方無量諸佛都稱讚,稱讚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這前面就講過了,十方佛都稱讚。 第二、你看看《阿彌陀經》裡頭,十方諸佛稱讚完了以後,而且也稱讚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都這麼說「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這位釋迦牟尼佛能夠做很難很難稀有的事情,能夠在娑婆世界這樣的國土,是五濁惡世的世界,這種什麼都濁了,劫濁、見濁、命濁、煩惱濁、眾生濁。我們現在念這句阿彌陀佛是什麼?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濁惡世他成了佛,他所得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說的這句佛號。你看看這句話的份量是什麼份量?所以蕅益大師就稱讚說:「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把這個佛成佛的果覺佛果,全部的把這麼大的大蘋果整個的給你了,讓你吃,授給我們濁惡的眾生,在五濁惡世,還有很多惡習氣的這樣的眾生,這個事情是什麼事情?「乃諸佛所行境界」,所以十方諸佛都稱讚,這是佛所行的境界,這是只有佛才能夠做得到的這個境界。現在把佛的果覺直接授給濁惡眾生,這是佛的境界,諸佛所行的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夠徹底瞭解。這到底是怎麼的一件事?然後說「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不是九界,九界就包括六道,六道是六界,再加上聲聞、緣覺、菩薩,一共是九界,一切的九界包括菩薩,從菩薩以下聲聞、緣覺、阿羅漢以至於天人,以至於一切一切底下都說了,不是這些人所能夠信解的,所能夠相信,所能夠理解的,所以我們說是難信之法就在這裡,這一句佛號就是釋迦牟尼佛他所得的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樣一個果實全部給我們眾生了,這是佛的境界,這個只有佛跟佛才能徹底了解。不是菩薩以下所能夠信所能夠理解的,菩薩也能信,但是他還不能解,不能徹底的解,不能究竟的解。只有佛才能究竟,聲聞緣覺就更難了,其它的六道眾生就更加難了。 下來是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重要內容有關於五濁的,師父引了念公的開示相當的珍貴,大家一起來聽聽。 《阿彌陀經》的最後部份有這麼一句「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十方的佛都在讚歎這部經,這也就是佛在讚歎一切諸佛,「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這個說明十方的佛都在勸大家要信這部經,同時也在稱讚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的功德,「而作是言」,十方的佛都是這麼說,說什麼呢?「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釋迦牟尼佛能夠做到非常難得,非常稀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什麼事情呢?「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在這個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之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在這種的環境裡頭,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能夠在娑婆國土,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就是在這樣一個惡世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這個世界上示現成佛,「…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為這個世界的眾生說一切世間人都太難相信的這個法,所以大家都在讚歎釋迦牟尼佛,大家為什麼做這樣的讚歎呢?蕅益大師就把這個原因清楚的告訴我們了,「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特別的難,「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經不容易了,還「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這是原文,比較深一點。 下來就跟大家說五濁了,什麼是見濁呢?見濁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見惑。這個見濁裡面有許多是非非的邊見,這裡就不多舉了,見濁就是這樣的一個性質。蕅益大師說,在見濁當中,你決定被邪知所纏。 所以念公說現在有很多練氣功的想跟他談一談,念公就說,這樣的一位我一個都不接見。因為現在他們連外道也不是了,他們走的不是老子和莊子的道路,這些人只能夠稱為養生家氣功師,都被邪知所纏了,被這些邪知邪見所纏縛住,在這種情況之下,有身見有邊見怎麼辦呢?如果不加以方便,如果沒有方便的這個方法,他被邪知所纏,已經沒有智慧了,你再沒有特殊的方便的辦法叫他修行,他就沒有辦法得度了。他還覺得很艱苦,那麼度他就沒有這個心了,這就是「見濁」。 什麼是煩惱濁呢?就是見惑當中的貪嗔癡慢疑,煩惱濁就是煩動惱亂,煩是煩燥,動是亂動,這個人喜歡熱鬧,他總是靜不下來,惱就是苦惱,亂就是心裡很亂,人有種種的心情,實際說起來就是這四種-煩動惱亂,就在這四個字裡頭,很煩燥,心裡總是不安,心裡老是在那邊動,這樣很苦惱,因為心都是散亂的,所以叫做濁,又稱它為「鈍使」,因為癡鈍癡重,所以就好像就是有了慣性一樣,貪就讓他一直都在那邊貪,不能控制,嗔就是老在那邊嗔恨,他總是也轉不過來,處在煩惱濁之中怎麼樣呢?蕅益大師說了,處於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所限,你在煩惱濁當中,一定被貪欲給你陷進去,像陷阱一樣,把你陷進去了。你看各種的貪,貪吃、貪色、貪享受、貪舒服、貪名利、貪人家的恭敬,你如果被貪欲所陷,為惡業所蜇,就如同被蠍子黃蜂蜇一樣,決定就會有這樣的一個遭遇。 「眾生濁者,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假名眾生,色心並皆陋劣,故名為濁。眾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那麼什麼是眾生濁呢?前面講了,你又是見濁,又是煩惱濁,這樣所感就形成了五蘊假合的這個肉身,所以色跟心都很痞劣,身色就是這樣,這個身色就是這個色身,你看一但把這個肉身給它扒開,就是把它剝開了,人就成為一個行動的廁所了,簡單說就是會走路的厠所,全身都是髒的,這個身很劣呀!那麼這個心呢?身裡面那個心呢?也就是見濁,就是你那個思想,煩惱濁跟見濁同樣也是很劣啊!所以眾生身心都很劣,就叫做眾生濁。 這個五蘊假合的身體,假名為眾生,在眾生濁中,你也決定安於臭味,而不能洞覺,在這個臭味裡面,你還沒有任何感覺,因為你自己本身也是髒了嘛!髒對髒沒有多大的feeling感覺,所以安於這個臭味的環境之中,而不能洞覺到,不能覺察到。大家就是像糞坑裡面的蛆,那個蛆就是蒼蠅的幼蟲,白色那個很多,現在看不到咯!農村來的他們都知道,這個糞坑裡面的蛆牠們在幹什麼呢?,牠們沒事幹,整天在忙忙亂亂的那邊爭,互相的爭奪,這塊糞是好的那塊糞不好,我要丟掉這塊去爭取那塊糞,那個蛆不如我這個蛆我比牠強,爭來爭去想來想去,可就是沒有想著怎麼離開這個糞坑?這句話這個形容很嚴重!所以對這一點,蕅益大師就說了,大家在煩惱濁當中,你決定安於這個臭味,你不會認識這個糞坑的,不會的,就在這裡面爭啊!你看那個蛆在爭什麼?這個是大富翁有錢人營養豐富的這個糞,那個是病人的糞,我要補充這個有營養的糞,我不要那個病人的糞,就是甘於劣弱,而不能奮起,不能想要衝出這個糞坑。 我們聽的覺得很好笑,好笑過後要好好的思惟,不是笑完就算了,不是笑笑回去好睡覺。 說「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為濁。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再有就說到最後這個「命濁」,因為你的因很劣,過去造這個因不好,所以現在你這個果也就很偽,你感召這個壽命不超過百歲,現在一百歲的人很少很稀有,所以稱為「命濁」。 我們最苦的就是這個「命濁」,學佛也發心了,也懂了如何去修行了,但是最後壽命沒有了,很多很多人都是知見錯誤而不覺悟,等到當他開始明白了,理解力也強了,決心也有了,可是這個身體就不如年輕咯!人也老了,所以命濁就是這樣。 蕅益大師說「在命濁之中,決定為無常所吞」,這個無常是很快的事情,就像打石火閃電光,你看那個閃電,一個措手不及,你就沒有了。 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你既使不花多少時間,比如修密宗的人,有時候十二年閉一次關,一個關接一個關,那已經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就做不到。 現在告訴你不需要費你很多的時間,不需要多少時間多少的勤苦,那就只有這個法門,你才能夠得度了,只有這個淨土法門,你才有辦法得度。 所以現代的人命濁,生命很短暫,尤其是在家居士,你看社會上的事情,家裡面的種種的事情我們不能不管,這也是我們修菩薩道修行的一部份。所以淨土宗的好處就是在於「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世間法所應該做的事情,我們一樣也沒有把它廢除掉,還能夠證佛法。這句話最妙了!「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把後面放前面,前面放後面也可以。沒有離開佛法,你照樣行世間法,你在炒菜的時候何嘗不可以念佛呢?以前師父常常這樣舉例子,你本來在炒菜,這些家庭婦女做這些家務做到起煩惱了,有的做到快瘋掉了,都是我一個人在做。但是你現在轉個念頭,在炒菜的時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要太出力,會有菜跑出來,阿彌陀佛..這個菜加進了阿彌陀佛,不是加進了Ajinomoto味精,不一樣啊,是不是?還有你在帶孫子在拍孫子睡覺的時候,何嘗不能念佛呢?而且這些事情是很多老人家都在幹的,所以你這樣來做,對你的孫子也有很大的加持力啊,他得到了阿彌陀佛加持你知道嗎?所以就是一舉兩得,所以如果沒有這個,你就不能得度了。 下來是《要解》重要的內容就是這一句,我們來聽聽:「復次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最後「轉命濁為無量壽。」蕅益大師這段話不得了啊! 你有信有願,用信願的心來莊嚴你這一句阿彌陀佛,所以念佛必定是要信願持名的。只是持名而沒有信願,不能往生。這是最要緊的。用信跟願來莊嚴你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夠這樣子做呢,這五濁惡世就可以轉了,怎麼轉呢?轉劫濁為清淨海會。 這個時代是劫濁,一切環境都很濁,你看這個核戰爭有可能會爆發,到處鬧各種災荒種種的天災人禍,這些都是真實的情形,很普遍啊! 但是你如果能堅持這一聲阿彌陀佛,就把這個變成你的清淨海會了,只要你真能夠往生了,這個是很好體會的,那就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了,那也就是清淨海會了。所以大家要知道,你這一聲正在念的時候,正在念的時候當下對於你來說就是清淨海會。 當下而不是往生以後,當下那就是突破時間空間了,任何時候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任何時候都是轉見濁為無量光,所謂見濁就是汙濁,就轉成智慧之相,無量光是照用是智慧,那你就把見濁完全變成無量光了,光就是智慧,無量的智慧。 把煩惱濁變成常寂光了。《金剛經》不是說無住而生心嗎?你念佛的時候什麼都不想,這就是寂是不是?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照,這不當下就是常寂光了嗎?寂而常照,照而恆寂。 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怎麼轉呢?現在眾生這樣一個汙垢的身體,你一轉就成了蓮花化生了,到了極樂世界不是蓮花化生嗎?轉命濁為無量壽,人本來活不過百歲,這一句佛號就這麼莊嚴之後,你就把命濁變成無量壽了。這個當然是到了極樂世界變成無量壽,就是無量壽佛了。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在這種這麼壞的地方,又說的是這種這麼難信的法,一切世間都難信的法。 我們這個土的眾生就有這個特點,什麼特點呢?一個就是這個土的眾生還能夠斷一斷欲,比天人強啊,這點大家要知道比天界還強。為什麼能夠斷一斷這個欲呢?因為這個土的眾生還是有智慧的,所以就是說這樣的世間,佛能夠來說這樣難信之法,還能夠在這個地方有眾生聞到這個法而得度,這個事情是甚難稀有啊!所以就是說十方佛都稱讚。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現在把佛得到覺悟的這個果實全部授給濁惡的眾生,一點都沒有保留的授給濁惡的眾生。所以當前已經是末法,環境是五濁惡世,那你所選的行門必須要切合這個時代,要契合這個修行人的根器,所以你不能夠不知道選擇的。 我們再看看這個《阿彌陀經》的名字,《阿彌陀經》跟我們這個經是一部經,所以稱為大經跟小經,或者稱為小本跟大本。 《阿彌陀經》的名字,原來佛給的名字是很長的一個名字,《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名字就已經說明這個問題了,所以「智者見經題,便知全部義」,這個淨土法門是不可思議的功德,是一切諸佛都在這裡護念,都在護持,都在攝受你的,念念在加被,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的。 回到我們的內容,這個是十方諸佛所稱讚的法門,佛就說我就「付囑汝等」,咐囑彌勒,「等」就是還有,彌勒阿難等等會上的大眾,我就囑咐你們了,就是交代給你們了,你們要去「作大守護」,對於這個法門要守護,不但要守護,而且要作大的守護,「守」就是把它保守住,「護」就是護持把它保住,「護」就是把它維護住。好,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大」者指超越群倫。以此法門第一希有,可名為大。於此守護,可名為大。又此守護,勝於護持頭目,超越常情,乃名為大。又《唐譯》云:「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門及諸佛法,囑累於汝。汝當修行……。我今為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世尊作大囑累,是故彌勒大士等,應作大守護也。慈氏大士於無量壽會上,受佛咐囑,故知大士當來下生,必宏本經。” 那麼什麼是「大守護」呢?就是說可以有好多意思,因為這個法門是超越群倫,所以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要說彌陀本願海,就是這個經講了彌陀本願海嘛,所以這個經就超越其它的經典了,超越一切,是第一稀有,佛也說了,「於此法門中,是我第一弟子」,於這個淨土法門,你能生信,是佛的第一弟子。所以這個叫做「大」,這是一個說明大的。你這個守護應當比你守護頭目還要盡心哪!這也是超越常情,這也叫做大守護,不是一般的守護,是勝於防護你的頭目腦髓,這也是大,所以種種種種的大,這個大的含義就很多了,許多方面都可以,所以稱為「大守護」,「作大守護」。下來是下面的經文了,我們來看經文: 【為諸有情長夜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備受危苦。】 接著看註解: “世尊如此殷重咐囑者,蓋末法中唯此能惠眾生以真實之利也。故囑守護,為一切有情,作生死海中之明燈。導諸眾生,出離苦海。故云「長夜利益」。賴此妙法,則可令各類眾生速離生死,不墮五趣,免受眾苦。故咐囑彌勒等,護持是經。” 「為諸有情長夜利益」這是經文,說的是一切的眾生在漫漫長夜,這個黑茫茫的不見光的長夜之中,你給他們做照明,給他們指示方向,給他們做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不要叫眾生淪墮五趣,「淪」就是墮,白居易有一句話說:「同是天涯淪落人」。念公說從前我們在北京的時候,日本人打來那個時候叫淪陷區。所以這個「淪」字的意思就很清楚了。「淪」就是沈淪淪陷,不要叫眾生淪墮在五趣裡頭。 前頭有「橫截於五趣」,經中都是用這個五趣,不說六趣說五趣,這個我們七寶同修聽了很多了,我們以前都解釋過了。 天趣其實也是沈淪啊,這就是我們不跟其它宗教共同的地方,其他宗教像穆斯林、耶穌教等等,他們就以生天作為最後的歸宿,這是他們這一生得到的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就是生天。這個在佛教看來,在世尊的眼睛裡頭,這個天同樣是淪落,因為他雖然壽命很長,福報很大,到頭來還是肥皂泡。時間是人的錯覺,長短都是錯覺。 所以念公說,我常常就是很大膽的這麼說,我說我將來成佛既是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也可以說是剎那際成佛,為什麼是這個就不能是那個呢?為什麼只能說是三大阿僧祇劫,就不能說是剎那成佛呢?這不都是時間上的差別嗎?告訴你時間是錯覺,所以這兩個都可以,都對。所以天還是墮落,我們佛法裡頭,以到了天界還是在淪落,還是很可悲的,所以還是要救度,這就是我們高於其它宗教的地方。這個比較就是,就眾生的生命的利益點來說的,這句話的解釋很重要,不然我們就在貶低其它宗教了。如果不加於解釋,有人就會捉住這句話就來攻擊我們了。 所以這就告訴你了,你們要依這部經,不然你就是生天就很好了,就滿足了。你看《地藏經》,不是有很多人你念了《地藏經》之後,你死了你生天嘛,生天比下地獄就強太多了,那你作這種功德只是讓你暫時舒服一下而已,生天暫時舒服一下,也比你入地獄強。但是總之就是說的這個不究竟。但是有的眾生就是沒有辦法,只能夠這樣子來救他,那就沒有辦法了。 那你如果碰見這個根器較利的話,他能夠接受這個淨土法門,能夠接受阿彌陀佛,那他就有機會超出了,所以就能夠橫出三界,這不是豎出啊! 要是豎出的話,我們在座的包括一般人,誰都沒有份了,為什麼沒有份呢?條件是你要斷見惑、思惑,這是最起碼的,誰也難做到啊!不要說斷,連伏都伏不住啊!就是這個「見」上面他就很成問題了,所以就連初果都到不了了。你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邊見、身見,邊見就是你不落這邊就落那邊,這個就很難了,就是沒有辦法了。 所以生天也是好事,不錯。但是這個淨土法門就是橫著就出去了,所以就是說這個是眾生長夜之中的利益,佛說不要叫眾生淪墮在這五趣之中,如果說五趣就是天人畜生餓鬼和地獄,「備受危苦」,「備受」就是全都受了,什麼都得受,這個危難這個痛苦,在地獄中的痛苦說不盡啊!你如果沒有「了」,「了」就是徹底的意思,「了」就罪性本來空,地獄也就是天堂,right對嗎?但是你「不了」的時候,那就銅床鐵柱刀山劍樹那都是真的,怎麼來體會呢?下面這段就非常精彩啦! 你看你作夢,夢是假的對不對?那你做夢有時候也會疼啊,就是啊,雖然是夢,有時候也會痛啊,這個地獄的刀山劍樹能把你給紮死,死了之後又活,那個死活是真的死活一回啊!跟你現在這個肉身受的是一樣的,你認為肉身受的是真的,那地獄受的就跟你這個肉身受的是一模一樣的。你如果說那個是虛妄的,地獄是虛妄的,那你肉身受的也是虛妄的。可以這麼說,如果你說那個地獄是假的,都是虛妄的,好了,現在我給你一刀,你說這是虛妄的,沒事沒事,要真沒事,那你就可以說地獄是虛妄的了。如果有人捅你一刀,你說痛,你要流血什麼什麼的,那你這個在地獄也是真的痛啊! 所以要避免讓眾生淪墮五趣,我們這個佛法處處都是為人的,跟他們這些氣功師不一樣。 他們都是為自己,一方面就是我生病,我要治病,就是這個,自己要長生不老,處處都是為自己。 我們是為諸有情,要為他們「作大守護」,為諸有情作長夜利益,不要讓眾生淪墮,沒有首先想到我自己,是想到眾生,所以佛教之偉大就在這個地方,他是處處都想到別人哪!下來有一句很短的經文我們來看看: 【應勤修行,隨順我教。當孝於佛,常念師恩。】 下來我們繼續看一段註解: “「應勤修行」以下,表為究竟二利,自覺覺他,但當遵順佛語,堅持經法。精勤修習,仰報佛恩。「隨順我教,當孝於佛,常念師恩」三句,均指遵師重道,依教奉行。 力誡行人,不可師心自用,違背本師,離經叛道。當知普利之道,首在「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為令久住,故云「當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法」。蓋離經一字,便同魔說。” 所以這樣我們應該就很精勤的去修行,佛勸我們不要懶惰,釋迦牟尼佛說你這一生勤苦,只是一個很短時間的事情。念公說我都快八十了,這就是一會兒的事,再活個八十這彈指彈一下,這個彈指有多少分別呢?在這個須臾之間,你能夠徹底的解決了這個人生的大事,徹底解決了這個重要的問題,這個利害關係就很懸殊了。所以應該很勤的就在今生修行。《無量壽經》的話就是「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一輩子很勤很苦,你都不享受,你比別人都苦,這只是一會兒的事,一個很短暫時間的事情,應勤修行之中最主要的是什麼呢?就是下面這三句了:「隨順我教,當孝於佛,常念師恩」。不是眉毛鬍子一筆一筆亂抓啦,這句話是形容詞比喻啦,大家後面就會知道這個說的是什麼了。所以你們現在要修行,更不是什麼外道法,什麼其它法你都要抓都不放過。 有一個人就來問念公說,別人勸他說:「這個佛教你也會,道教你也會,這兩個你都來,那不是更好嗎?」念公說:「你這個對於佛教你的信心就不足了,你這兩個都不是了。」 現在我們這裡就有人就是這麼抓的,眉毛鬍子一把抓,就是這意思了。他的想法就是把這些當作是後備胎,我們本土話就是sparetyre後備胎,這樣才安全。萬一阿彌陀佛不行怎麼辦呢?我還有後備嘛是不是?佛法、世間法、儒家、道家、儒釋道一把抓,這個叫什麼?這個叫大拼盤。臨終的時候,你到底是要用哪一個呢?恐怕一樣都用不上。 所以下來要「隨順我教」,要順從佛的教化佛的教導。所以釋迦牟尼佛,我們稱為本師釋迦牟尼佛,那摩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每天開講之前都要念的。所以我們應當聽本師的話「當孝於佛」,這個佛比我們父母重要,這句話不能去告訴你的父母親,她不能理解,她會很傷心。父母生我是我們的肉身,是我們的身命。佛生的是我們的慧命,你的智慧的命,智慧的命比你的身命重要得不只萬萬倍,佛就是比父母的恩還深,所以我們要孝順父母,那就要「當孝於佛」要孝順佛啊!所以你看「孝」這個字底下,就說道要「孝順」,大家要注意這個字啊,不然什麼叫做孝呢?你空洞得很哪!你先要能「順」,順著父母的心,父母所期望的是什麼呢?我能順著他的意思去做讓他歡喜,這個才是「孝」。天下沒有不孝的佛,所以孝是世間善行當中最重要的,你看連這個《觀經》出世的三福,也有說到孝順要孝順父母,出世的三福也有孝順是不是?孝順的重點在這個「順」這個字,上頭不是說順嗎?「隨順我教」,底下是「當孝於佛」,這兩個「孝」字「順’字都有了,頭一個提出的是「順」字要順從。「常念師恩」,這就再把那個「師」字也提出來了,不但是佛,還有你的老師,因為佛在世的時候佛是本師,佛不在世的時候,佛有經教種種這些,但是能把這個經教讓我們知道,能把經教傳給我們作演說作開示的,就是老師嘛,我們俗話說的師父,所以這個是師的恩。前幾天我們學了嘛,「善知識者,即是如來」,如父母如頭目如等等等等,所以要老念著這個師恩,不要忘本。不是要叫你弄一點物質上的供養,來供養這個老師。你要懂得報恩,要知恩才能報恩,也就是要繼承師父的願望,把這個光明的火炬叫它相續不斷,所以就是要傳燈要傳心,這就是「常念師恩」,所以知恩就要報恩,那恩怎麼報呢?說真實話,你自己要放光啊,你自己是個黑漆皮燈籠,我們用比較容易理解的說法那就是你自己現在還是半天掉,半桶水,自身難保,那你報什麼恩啊?所以你自己要放光,哪怕是螢火蟲,螢火蟲牠也是有一點點的光,像螢火蟲的光都是好的,所以要「常念師恩」。接著看下來的經文就是這句: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法。】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就是要叫這個法要久住,不要叫它滅了。「當堅持之」,你要堅持保護住它呀!「無得毀失」不可以毀失,不可以把它給毀了,不可以把它給失掉了。怎麼會把它給毀掉呢? 底下就來了,就是這一句「無得為妄,增減經法」,不可以做這個虛妄的事情,不得讓你任意的去添去減,所以這個也是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用自己的思想,自己這裡想這樣動一動那邊想動一動,這個就是「增減經法」了。 這是佛告誡的,要保持它的原面,我們這個《無量壽經》的會集不是增減,大家要搞清楚。它還是不增不減,五種現有的原譯本的經文都在裡面了,蓮公會集之前的那就是增減了,添加了自己的意思。所以這個細說我們都說過了,大家看以前的視頻都會看到。以後想看文字的,現在台灣的淨觀正在細心的做最後的校對,以後大家都可以看到。 所以底下這八句很殊勝,非常殊勝,這也是全經長行最後的八句,也確實是全經最後的結束語,也就是conclusion總結了,用八句就總結了,所以今天大家聽到這裡,就是聽到這個總結了,我們看經文: 【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淨剎。】 下來註解說: “上經八句,實為全經之總結,淨宗修行之綱要。世尊此會所說之長行,於此告終。故知此八句,實為淨宗之末後句,全經之結束語也。此八句理事齊彰,正助並顯。如來秘藏,和盤托出。” 「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淨剎。」就是這八句,非常的殊勝啊!所以就是說我們這個《無量壽經》裡頭,尤其是這個會集本裡頭稀有殊勝的文句,這就是全經的總結了,也就是淨土法門的綱要,也就像禪宗說的,這就是淨土宗的「末後句」,這八句話有理有事。所以佛說的經,有的是顯了理,沒有顯事。有的是顯了事,沒有顯理。這個是理事齊彰,理也彰明了,事也彰明了,這個彰明就是彰顯了,正助並顯,有正行也有助行。有的只有正行沒有助行,有的經是有助行沒有正行,那就更差了。這裡頭正行助行都有,你看這個八句理事正助都有,所以這就是「如來秘藏,和盤托出」,如來秘密的法藏整個的端出來了,一點都沒有保留。如來是法身,如來的法身就是你的法身,怎麼保留呢?都是一體了,如來的秘藏就是你的秘藏。 下來的註解很長,那我們的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們就把這個註解跟這個解釋就留到下一堂課我們才繼續的一起來學習了,我們今天就暫時學習到這裡。好,非常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