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3/20 07:33:54瀏覽174|回應0|推薦2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30集(圆满篇)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今天是最後一講了,看來應該要延長時間,因為師父準備了相當豐富而且很重要的內容來供養大家。在上一堂課結束的時候,我們大談特談這一句「行超普賢登彼岸」,讓大家大開眼界,這些內容是一般人沒有機會聽到的。 我們知道普賢有位前普賢、位中普賢跟位後普賢,都稱為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經中所顯現的有這幾種不同:你發了普賢的大願,還沒有登位,是初發心,這個就是位前。已經到了一個最高的菩薩位十地以上,證了大菩薩行的這個大願,這個是位中普賢。最特殊是位後,已經成了佛了,已經成了佛他還示現為菩薩身,所以這個稱為位後普賢。 而經中告訴我們「行超普賢登彼岸」,登彼岸就是成佛了,成了佛那就是超過了位前、位中的普賢了,成了佛就恢復了你的本來,也就是昨天說的,從開始的差別智又回到了根本智,就是回歸到本有的自性,只要信願持名,一定登彼岸,這是你的最後的佛果,所以說「行超普賢登彼岸」,就是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圓滿了,普賢的十大願了。這個殊勝不可思議的妙理不可言喻,用語言是說不清楚的。我們今天一開始再補充這一點點,好,我們繼續看這首偈誦說: 若諸有情當作佛 行超普賢登彼岸 是故博聞諸智士 應信我教如實言 那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世尊垂慈,復勸諭博學多聞,有智之人,當信如來所教,皆契實相理體。經中如理而說,唯是真實。故云「應信我教如實言」也。” 這首偈說「是故博聞諸智士」,佛說你這個聽聞很廣的人,就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應信我教如實言」,當信如來所教的都是契合實相理體,應當相信我之所教化,這個「我」就是釋迦牟尼佛,我這個是「如實之言」啊!佛不是自己給自己戴高帽子,佛不需要這麼做的,佛所表現的自自然然就是這個樣子。 前幾天我們聽過了「如如」,佛是如那個真如所說,真如就是實相,那還不是如實之言嗎?還有《金剛經》佛自己對須菩提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這個法無實無虛,這個如實就是真如實相,因為佛是從自心依真如實相所流露出來的一切的言語,所以叫作「實言」。我們應該絕對的相信,不應該有任何絲毫的懷疑。所以要依教奉行。我們繼續再看接下來的偈頌: 如是妙法幸聽聞 應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廣度生死流 佛說此人真善友 我們繼續看註解: “今謂念佛乃行超普賢之法,故稱「妙法」。如是難值、難聞、難信之妙法。我今幸得聽聞,故應信受,依教奉行,時時念佛,而深自慶喜也。” 「如是妙法幸聽聞」,這樣微妙殊勝稀有之法,你能夠有這個幸運能夠聽到聞到,「聽」這個字就比較淺一點,「聞」這個字就深入一點。還是前面一句「應信我教如實言」,而且更應該怎麼樣呢?「應常念佛而生喜」,你就應該常常去念佛而生起歡喜心來。不然你就整天愁眉苦臉,或者是給老公給孩子氣得臉嘟嘟的,這個時候你就應該去念阿彌陀佛,你多念之後,你就會生起歡喜心來了,因為有他力的加持,這個不一樣。註解接著就說了我們看註解: “再者,念佛之人蒙佛慈光攝受,「垢滅善生,心意柔軟」。身得輕安,心生歡喜。如《觀經》中,韋提希夫人因阿彌陀佛國清淨光明忽現眼前,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善導大師謂韋提希夫人所得之無生法忍為喜忍、悟忍與信忍。喜忍者,大師謂「念阿彌陀佛而生歡喜心」也。是故經中「念佛生喜」。因念佛而自心自生歡喜也。” 本經到了這個地方這是流通分了,就是告訴我們要普遍的流通,所以大家都能做的就是要廣勸廣泛的全面的來勸勉,也就是勸大家念佛。 不要再勸人家再來做人了,大家看看,年輕的不說啦,現在上了年紀的回頭再想想,這一生走來還不夠苦嗎?還要歷史重演嗎?做人只有一個「苦」字,就算你是很有錢非常富有的,生活過得很富裕很自在的,這個自在是你自己說的自在。 真正的離苦得樂只有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真正讓你離開六道輪迴的苦,而得到極樂世界真正的大安樂,這才是離苦得樂這一句話真正的意思。所以勸人家一定要勸人家念佛,要常常念佛就會生起歡喜來了。接著我們再看下來的註解: “末後復勸諭行人,不但自身受持此法而度生死,且應自他俱利,廣宏此經,勸導持名,輾轉度脫,出離生死。如是之人,世尊讚之為「真善友」,即真善知識也。此乃世尊極讚之辭,蓋善知識即同如來。 此末後四句,正是世尊對後世能逢此經能聞此法之一切眾生之期望與訓誨,故我等實應哀切領受,刻骨銘心,恪遵遺教,勤修堅持,切莫辜負慈恩。” 最後佛再勸修行人,你自己修行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尤其是自己得到了這個如來度眾生最殊勝微妙的大法,更應該自利利他,廣泛的來弘揚這部經弘揚這個法門,極力的來提倡持名念佛。我們雖然積極的這麼做,我們是盡力了,但是這個事情也要看因緣,這個事情我們說出來他能信,那我們就讚歎。他不能信,我們就以後再說,等因緣成熟吧! 我們再來重複的體會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這句話:「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我們知道念佛有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是其中的一種,觀想念佛是一種,觀像念佛是一種,實相念佛是一種,在四種念佛之中「求其至簡易」,就是最簡單最容易,「至穩當」這是最穩當的了,「莫若信願專持名號」,無過於你有具足的信心,有深切的願力,專持一句那摩阿彌陀佛名號。所以為什麼淨土以一向專念為宗,這就解釋了蕅益大師從他這裡頭所提出來的意思了。 另外《圓中鈔》也有類似的說法說,《阿彌陀經》所開示的是教我們念佛,只要是有口,長了口能念的人,除了有心能念,你口也能夠稱名,心裡也能想到阿彌陀佛,這都可以修。因此這個《阿彌陀經》所顯示的也是持名念佛法門乃至簡至易之法門,也是至簡單至容易的法門。 尤其往往在臨終的時候,這是最後的關頭,平常你念得很好很攝心,在臨終的時候你已經很散亂了,這種情形你沒死過你不知道,你還沒有到臨終,你沒有辦法想像,真正到了臨終的時候,不是你一個人在那邊躺著就走的,四周圍不曉得有多少不可預知的情況,在那邊給你做一些,說好聽是助緣,說不好聽就是干擾,在那邊商討討論啦,應該用什麼配套,棺木要買多少錢的,反正就一次我們買好一點的啦,種種這些你都聽到了,你還能夠這麼淡定?所以那個時候就是最散亂的時候,在種種痛苦之中,心很煩亂之中,你還要能做到正念分明,那就要這個至簡至易的方法才能夠用得上了。 我們繼續看這句說「受持廣度生死流」,「受持」就是你去接受你去修持,你就可以廣泛的都可以度脫生死煩惱的中流,通過這個六道生死的苦海,你就肯定可以到達彼岸了。 「佛說此人真善友」,佛說這個人真正是善知識,善友就是善知識。肯這樣做,又能夠聽到之後就念佛,就常常念佛而生歡喜心,而且你還受持,不但他自己可以廣度生死流,而且他還廣泛的去度脫在生死流中的大眾,他都去「輾轉教授輾轉度脫」,佛說這個人是真正的善知識。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本經之末,世尊重勸念佛,十方如來本心,一時和盤托出。此品中「福慧始聞」、「微妙法」、「救世行」、「智慧海」、「難中難」、「行超普賢」等,均指此信願持名之無上妙法。 至於念佛法門之妙,縱以無量身,一一身有無量口,一一口有無量舌,一一舌出無量音,窮未來劫,演說不絕,亦難道得少分。故不多說,唯恭錄靈峰大師《要解》中二則,以歸結本品之解。 一、《要解》云:「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 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二、《要解》云:「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蕅益大師這一段註解的內容實在是太精彩了,尤其後面念公引了蕅益大師的《要解》,句句都是在讚歎持名念佛的,《要解》說:「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這都是說的信願持名之無上妙法。 再有《要解》說持名是「方便當中的第一方便」,就真實顯出持名的殊勝。為什麼說是第一呢?由於其他大乘的法門多是先悟後修,是見道修道而後證道。粗淺的說就是,要看清楚這個道路,你才能夠走路,走路就是修道,走到家就是證道。沒有看清楚路,你就要走,這叫什麼?這叫盲修瞎練。還有就是煮砂作飯,你要做飯,你不是用米,你用砂,砂怎麼煮成飯呢?所以圓教需要先悟才能夠修,至少你應該有一個解悟嘛,所以這個下手就難了,下手都不容易,更不用說要證悟了。 可是圓教當中唯有持名法門下手是最容易的,你只要信願持名,就決定往生。再退一步說就退一步,就算你的信願還稍微欠缺還差一點,就是信願還不足夠,但是你不是會念佛嗎?誰不會念佛啊?開口念就是了。這裡告訴你,你念一句佛都有無量功德,因為這句佛號的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功德,而且散念都成為佛種,這個下手就容易,你念一句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由於下手最容易,但是他得到的果實又極殊勝,所以說這是方便當中的第一方便。密宗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這個究竟的果就在於究竟利他的方便上面,但能信願持名,便生淨土,證三不退,這個是方便。 倘若沒有這樣的方便,眾生就找不到一個能夠做得到的方法而得到度脫了,那一般的眾生就沒得救了,那麼這個度生之願就變成空談了。 所以究竟之果就是在這個方便的法的上面,蕅益大師讚歎持名這個法門是方便當中的第一方便。這句話很有份量,也很有啟發性。 下來引了大勢至菩薩他說的話:「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就是說佛想念我們,就跟我們的慈母想她的獨子一樣;可是我們忤逆不孝,我們逃跑了,我們不想母親,不願意回來了,那母親每天在想念有什麼用呢?但是如果「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孩子想到母親了,就好像母親想孩子的時候,於是「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母子就不會再分離了。 所以這個譬喻也是說持名的方便,這個就是可以從凡夫的生滅心下手的,眾生的心是生滅心啊!念念生滅,能從這個生滅心下手,那就容易了。 至於其它圓教法門,例如《圓覺經》說:「以生滅心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隨流轉」,可見得你拿生滅心想去分辨這個圓覺,那圓覺之性就隨著你人的生滅心它就流轉了,它就有生有滅了,所以說不容易下手啊! 唯有超勝獨妙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可以從眾生的心下手。 那麼我們就將〈福慧始聞第四十七〉這一品就跟大家一起來學習了。 我們接著看本經最後一品的內容,這個火車快到終點站了,等下十點鍾就到最後一站,可能這個班次要延遲一點,到時再做報告。 好,我們進入第四十八品: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我們先看開始的一小段註解: “本品名聞經獲益。廣顯聞者,獲益難思。《無量壽經起信論》云:「聞經之益,如是不可思議,皆是無量壽本願力故。亦以本師威神加被故。凡有眾生遇斯經者,其所獲益亦當如是。」” 第四十八〈聞經獲益〉,這個小品的品名就很直接,就是告訴你,聞到這部經都得到好處,而且是得到難以想像的利益,這都是兩土導師威神的加被。當然還是要注意「聞」這個字,以前說過,這個聞就是要能夠受持才叫作聞。好,我們看開始的經文: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我們繼續看註解: “「塵垢」通指煩惱。如《維摩經》云:「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正同此經。「法眼淨」者,《維摩經嘉祥疏》云:「云法眼淨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 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諦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初地得真無生法,故云法眼。」今此經指小乘法眼淨。如憬興曰:「法眼淨者,即預流果(初果)也。」” 佛說這個經法,「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這個法眼淨有小乘大乘兩種,大乘那就高了,大乘是到了初地了。小乘是初果。我們這個經上不是說只有兩萬人嗎?在現場聽經的有兩萬人,怎麼這裡又出現這麼多的眾生呢? 大家要知道,這個法會我們這個地球父母生的人有兩萬,但是參加法會的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了。所以不要覺得有時候是一個很小的法會,這個聞法的就不知道有多少,就有這麼這麼多。 所以也別看我們現在在座聽經的沒幾個,今天算是多了,這是我們肉眼能力看得到的,看不到的那也是無量無邊。那是不是因為空能法師的感召呢?當然不是。因為我們正在介紹彌陀的一乘願海,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聞之皆來隨喜,皆來讚歎護持,充滿了整個的講堂啊!但是師父沒看到,有人看到嗎?這裡面當然也包括之前在這裡聽經,已經往生的同修,也都來了。 這裡說得法眼淨就是要離開塵垢,塵是根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個是塵,要離開塵,垢是垢汙,這些塵的垢汙都離開了,那就得法眼淨。我們接著看下來的註解: “又《淨影疏》云:「見四真諦,名淨法眼。」「阿那含」是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諸漏已盡,心得解脫」。如《維摩經》云:「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肇公註曰:「漏盡者,九十八結漏既盡故,意得解脫,成阿羅漢也。」是指煩惱斷盡,心意解脫,證阿羅漢之果。可見經中法眼淨及諸漏已盡,均指聲聞乘。” 法眼清淨這個是見四諦法,對於苦集滅道這個四諦法,這個是見四真諦,對於四諦法真正的見到了,這個就是法眼淨。法眼就是見的問題,初果就是斷見惑,見上沒有惑了,所以他這個不是大乘,還沒到,因為底下就是三果四果,這麼擺在一塊兒,所以這一句說的是初果。 第二句「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這是「不來果」,也叫「不還果」,這個是三果。 再有「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漏就是惑,這個三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惑中的見思惑都斷盡了,就證得阿羅漢,見惑思惑都盡了就得解脫,這個就是得阿羅漢了。 那麼再下來就是菩薩了。這以前都得的是小乘果,那有人就問了,為什麼佛說的是大乘法,而聞法的人得的是小乘的果呢?下來這個註解就回答了,我們看註解: “或問:聞此大乘無上經典,為何得小乘法益。《淨影疏》云:「小乘眾生,聞說娑婆穢惡可厭,深心厭離,故得小果。」憬興亦云「眾聞此方穢惡可厭,故得聲聞之果。」” 《淨影疏》他這麼解釋,他說這些眾生,聽說娑婆世界這樣的穢惡可厭,他生起來的厭離心強一些,所以他得小乘果,這是一個說法,還有憬興朝鮮人也是這個說法,這個說法當然是成立的。也就是說大家的根器都不一樣,大家斷惑的程度當然也不一樣,你聽了這個法,你這個見上面沒有疑惑了,那就是初果。你如果對於上界的思惑,天界的這些思惑你都斷盡了,那就是阿羅漢。這是指那個斷惑的水平,你這一個見可以是大乘見,這個斷惑他是證,你有這個見,生到極樂世界有很多人那都是大乘,都是發大乘心的。但是為什麼還說聲聞呢?他斷惑只是聲聞,斷惑只達到這個水平,斷見叫做斷,那就是證,斷了就再也不起來了,所以所證跟所見應該是有區別的。當然有上根利器最殊勝的,他一見就證了,這個也有。但是可以說大多數都是還要分兩步來走,先解決見,「見修行果」,才有修,才有行,才有果。 那麼下來就說到菩薩了,我們先看經文: 【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 我們繼續看注解: “上段正指聞法所得之大乘法益。「不退轉」,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更退失轉變也。又表勤行修習,如念佛不退、勤行不退等。又不退轉即梵語之阿鞞跋致。 本經中云「住不退轉」,下復云「得不退忍」,均據《唐譯》。至於《魏譯》則只云「得不退轉」。淨影師疏曰:「大乘眾生,聞彌陀威德廣度,堅心願求,故得不退。聞此多益,誓欲濟度,名誓自莊。」 蓋謂聞名求生志願堅決,故得不退。誓欲利他,故名弘誓功德以自莊嚴也。今經據《唐譯》為「住不退轉」,涵義稍深。但不妨仍引《淨影疏》以指其中之初步者。 「得不退忍」,「忍」者,《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又十一曰:「於法實相,安住為忍。」例如無生法忍,據《智度論》釋為安住於無生之法理,而不動心者也。 可見忍者,即安忍,謂於理決定,而無移動之念也。準此可知,「不退忍」者,即安住於不退之理而無移動之念。是則念念皆無退轉,應相當於三種不退之念不退也。” 這裡說的不退忍就是無生法忍了,無生法忍就是念不退,得不退忍就是這個。「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這也就是「住不退轉」,這個就等於「行不退」。「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大願的願莊嚴,他的行不會退回到小乘了,不會退回到小乘這就是「行不退」了。我們接著看注解: “蓋不退有三:一位不退,所修得之位次不退也。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也。三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也。 《觀經妙宗鈔》曰:「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假(指永超出於凡夫之假有)。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若破無明名念不退。則不失中道正念。」 今不退忍者,指安住於實相之理,念念不移,則應是念不退矣。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則相當於行不退。聞經菩薩根機不一,聞法之益,自有差殊也。” 這裡又提到三種不退了,這三種不退就是位不退、行不退跟念不退。所以住不退轉這個是行不退,得不退忍就是念不退了,這是兩種不退,行不退跟念不退。 「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現在才剛剛發起這個心,什麼心呢?菩提心。所以就看見發菩提心是件大事,在經中都大寫一筆。有這麼多的眾生過去沒有發起菩提心,這個時候才發心,大家把這個經都聽完了,他們把這個經都聽完了才發心。下來是經文我們來看: 【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接著我們看註解: “「今始初發」者,發菩提心也。發心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故一切經中於發菩提心之人數,均大書之也。如是菩薩既發大心,復行眾善,願生極樂,故均得往生見佛;復於諸方先後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這些人都會往生,而且是在其它極樂世界以外的國土,次第成佛,不在極樂世界成佛,那麼全部的佛號都叫做妙音如來,這是指著在會上有這麼多人將來都成佛,都同名妙音如來。為什麼都同一個名這個念公就沒有再多做解釋了。好,我們看接著下來的經文: 【復有十方佛剎,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阿彌陀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 好,我們繼續看註解: “上明十方具緣眾生普得授記益。佛對眾生授當來成佛之記,名授記。此有四種:一、未發菩提心授記。二、已發菩提心授記。三、隱覆授記。他人得聞,當人不知。四、現前授記。得其一者,皆名得授記。 「得授記法忍」,「得授記」,如前;「法忍」者,即彌陀第四十八願中之三忍。(《魏譯》為「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亦即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得佛授記,證入無生,成無上正覺。如是之人,故云「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 還有十方佛剎現在就是證往生的,還有未來將要往生見阿彌陀佛的,我們這些人都在這個名單裡面了,除非你自己退出,自己讓位,傻瓜才會讓位,我們要爭取這個位子有多難!這裡說「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記法忍」,得到佛的授記。授記有四種,就是對於眾生,佛給你作一種預記懸記,說當來你要成佛,這個叫做授記。有四種: 第一種是你還沒有發菩提心,就可以給你授記,佛已經可以給你授記了,知道你將來一定會發心,只有佛才知道,不是世間人可以自己亂亂說的。 第二種已經發了菩提心,也可以授記。 第三種說是隱覆授記,別人知道,你自己不知道。 第四種是現前授記,就是正是佛現在你的面前,跟佛面對面,就見到佛清清楚楚給你授記。這種事情是真有,我們以前也說過了。 這四種你只要得任何一種,都叫作授記。這裡說有這麼多人得到授記得到法忍,這個法忍是指無生法忍。上面那個得不退忍是念不退,住不退轉是行不退,這個地方得忍這個是無生法忍,授記成無上菩提。下來我們再看經文: 【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接著看註解: “「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如《唐譯》云:「八萬億那由他眾生,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彼無量壽佛昔行菩薩道時,成熟有情,悉皆當生極樂世界。」蓋一切法從因緣生。 如是眾生過去生中,得與因地中之彌陀相值,深蒙教誨,成熟善根,是乃無上殊勝之善緣。又因宿世受教因緣,曾從聞起思,從思生願。如是正思正願,印入八識心田,決定不消。是為無上殊勝之善因。” 這些有情都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彌陀過去生中的願力,過去生中的因緣所感,這些眾生都要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都是阿彌陀佛宿願所感,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一切都要講緣啊,一點都不能勉強。 在《唐譯》裡面把這句話說得還清楚一點,這些眾生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這是「彼無量壽佛昔行菩薩道時」,就是彌陀過去沒成佛以前,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所成熟的有情,佛已經教化大家了,使大家善根成熟,這一些人都當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一切法是從因緣生。如是這些眾生在過去生中,跟阿彌陀佛成佛以前的,在因地中的這尊佛能夠相遇,得到了他的教誨,這使得這個人善根這一世成熟了,這是無上的殊勝因緣,而且是多生以來受阿彌陀佛的教化,曾經從聞而思而修而發願,如是這樣有正的思惟正的願力,印在自己的八識田當中,就是存檔了,存在那個檔案裡面了。「如食金決定不消」,比喻你吞那個金子它不會消化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就是無上殊勝的善因,好的因緣。現在彌陀功圓果滿了,成了究竟覺了,這個因緣就成熟了,那麼現在又蒙佛的威力攝受,都得到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過去有了這個種子了嘛,這個種子就成為現在的因,現在又蒙佛的威力加被攝受,那就成為緣了,這是後天的,緣是後天的,這個因緣都具足了,所以那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所以我們要有因還要有緣,過去種過這個根,這個就有因,自己現在又發了這個心是因,又遇見這許多的善緣跟助緣,所以這些都很重要。 你不是這個種,就種不出這個東西來。你是要這個種,它始終都會結果。所以為什麼唐朝的一顆蓮子,現在長出蓮花來了,在哪裡呢?在中國,以前沒有放在水裡,沒有這個緣啊,它的因是不會壞的,現在唐朝的蓮子長出蓮花很多了,不只一個,這個因它是不滅的。現在你給它水給它土壤,這些都是緣,所以唐朝的蓮子長的這個蓮花,現在科學家保護得很好,它長出來都開花了,這就是因緣。 那麼附帶師父也說一說,師父自己也有幾顆宋朝的蓮子,現在後面的冰箱裡面還有幾顆,這是中國的法師贈送的,已經拿出來幾顆,交給一位同修去試種,因為她一直都在種那些蓮花,師父自己不會種,這宋朝離開唐朝還更近,現在還沒有看到結果,大家等有好消息會通知你們。 我們現在也是如此,過去生中彌陀給我們種下了這個因,現在又聞法又聽說這種種的妙行妙理,那麼這個就產生緣了,就可以開出蓮花來了。我們繼續看註解: “今彌陀覺滿功圓,成究竟覺。於是因緣俱熟,蒙佛威力攝受,「俱得往生極樂世界」。可見極樂世界菩薩、聲聞、天人俱皆無量者,正表彌陀因地,於無量劫,於生死海中,教化攝受六道眾生,實無量也。” 所以我們就可以想到,極樂世界為什麼往生的人無量無邊?正是表示阿彌陀佛在因地之中,在成佛以前在無量劫中在生死海裡頭來教化來攝受種種的眾生,所教化的所攝受的實際就是無量,所以現在這個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為有這個因緣,有這個成為善根,那就得到往生了。好,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且我今日,於此妙法,能聞能信,是必彌陀於往劫中,追逐我於泥犁之中,教誨我於火宅之內。攝受不捨,勸導不休。不惜共輪轉於六道,但欲我回心於一念。恩德無極,威德無窮。為我培植善根,今幸生育增長。註釋至此,不禁淚零!” 這就聯繫到我們自己了,我們今天自己對這個妙法能夠聞又能夠信,也就肯定彌陀在過去劫中,曾經追逐我們在泥犁之中啊!泥犁就是地獄,在地獄之中,阿彌陀佛也在那邊救度我們。「教誨我於火宅之內」,這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他也在火宅之內教誨我們,攝受不捨,攝受我們,從來不捨離我們任何一個眾生,勸導不休,勸我們引導我們,沒有停止。「不惜共輪轉於六道」,其實就是這樣啊,共同發菩提心的人,如果有一個人墮落了,那個不墮落的就要去度他,因為他們曾經在一起發過菩提心,他就要追到地獄當中去救他,所以這個是大乘菩薩的心,行者的心就是這麼偉大的。「但欲我回心於一念」,為什麼要追我們呢?為什麼不捨棄我們呢?就是但願有機會我們能夠一念回心,所以這個一念回心這就很重要了!能夠即時回頭,知道自己過去錯了,不聽佛的勸告,到處流浪,不肯回家。現在能夠一念回心了,所以一念回心這個就不可思議了!就怕是老是認為我一貫是正確的,一貫正確就表示你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得到真正的進步啊!這種回心於一念,就會感覺到佛的恩德,佛的威德,給我們培植善根,我們的善根很幸運的現在能夠生長,能夠增長。 「註釋至此不禁淚零」,這應該是念公當時的心境,寫到這裡的時候眼淚就如雨了。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念公他自己說他在寫這一部大經註解的時候,這個汗水跟淚水常常濕透了這個稿紙,淚水就是現在這裡的感動感恩的這種淚水。佛從來不捨棄我們,不管我們到哪裡,到畜生道去當北京鴨,當北京鴨公的,阿彌陀佛就當北京鴨母的,就是這樣一直跟著我們,我們到地獄他也到地獄,我們到做鬼阿彌陀佛也去做鬼,一直在旁邊,沒有放棄救度我們。 我們聽了有感覺嗎?這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了。你看眼前種種的助緣都是那麼的殊勝,老師善知識不離開的在引導大家,同參道友互相的鼓勵,種種的軟體硬體設備的方便垂手可得,所以大家要珍惜啊!好,我們繼續看下來的經文: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並現種種希有神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我們繼續看註解: “上表法會圓滿,復現奇瑞。本經現瑞,既現序分,復現正宗與流通。深顯此經實為初善、中善、後善,萬德圓滿。如序分《大教緣起品》,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放大光明,數千百變。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有。如是之瑞應稱奇瑞,以昔所未有也。正宗分中《禮佛現光品》,既見彌陀,如黃金山,高出海面。復聞十方稱揚讚歎阿彌陀佛。彌陀掌中放光,一切佛國,悉皆明現。如是之瑞,正是奇瑞。末於流通分中,則大地震動,復現種種希有神變。光明普照,天樂盈空,天花紛降。” 這個「爾時」就是當時佛說這個經要結束的時候,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整個不只是地球,是三千大千世界都震動,六種震動就是東湧西沒種種種種的,這以前說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我們看下來說: “經云「希有神變」。故今所現亦是奇瑞。《無量壽經鈔》曰:「序分中有光顏奇瑞。今亦現此瑞相。當知佛意,表鄭重也。」《嘉祥疏》謂流通現瑞者,「明感瑞證益」。” 說「並現種種希有神變」,這個就一語帶過,沒有詳細的敘述。所以這也就是佛教,不是在這些瑞相瑞應上頭又大作文章,這就有誇大炫耀之嫌了,所以這裡就沒有做過多的描述。 然後說「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現大的光明,照明十方。因為說到神通,妖魔鬼怪也有神通。那麼有的人就會說,我必須要先修出神通,或靠談論種種神異的事情來弘揚佛教,大家就對佛教更有信心了。這根本就是錯了,這個思想本身就不是想弘法,他就是想敗法,敗就是敗壞,很多人都有這個思想。有人還說我必須要有神通,我才能去弘法。這是極端的錯誤,這是不允許的。 只有在臨終的時候才能顯現,念公說我的老師,那就是指的夏蓮居蓮公他告訴念公,講完這件事情,不到十天就往生了。蓮公給念公泄露他的常寂光的境界,沒到十天就往生了。 所以不是隨隨便便就把這個對人宣說的,更不能拿這個來吸引人,切記!切記! 好,我們再看下來的經文: 【復有諸天於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歎未曾有。無量妙花紛紛而降。】 下來註解說: “又《淨影疏》云:「如來化周,為增物敬,故以神力動地放光,作樂雨花。」總之皆為眾生證信。勸令眾生於經所說難信之法,應生實信。” 諸天在虛空奏樂,之前不是說過嗎?幽溪大師講他的《生無生論》的時候,講的時候天空中奏樂,大家都聽到,每一次講都如此,都是天樂盈空,音樂在那隨喜乃至這個音樂,不光是我們地球聽見,色界天就高了,那比欲界天還高了,欲界天已經高出須彌山頂以上了,這上頭就不依須彌就脫離須彌了,那就高得很遠了,他們也都聽到諸天在那邊奏樂的聲音。再說這個不是談玄,這個是祖師的道行所感,都「歎未曾有」,都感歎說這是未曾有的事情。然後無量妙花紛紛而降,天雨妙花。下來是最後的一段經文我們一起來看: 【尊者阿難、彌勒菩薩,及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下來註解說: “「尊者阿難」以下,《淨影疏》云:「明說廣益,教愜群機,大眾同喜。」” 「尊者阿難、彌勒菩薩,及諸菩薩、聲聞」,你看佛就不一定是按照世間這樣來排隊的,這個聲聞名字可以排在菩薩的前頭,這個聲聞就是佛的這些比丘弟子,還擺在當來佛的前頭,因為阿難最當機,所以先說「尊者阿難」,然後說彌勒菩薩,然後再諸菩薩聲聞,其他聲聞才排在菩薩底下,然後接著就是天龍八部,一切大眾,數量都是無量無邊的。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都所謂「皆大歡喜」了,正因為他能夠信受了之後,後頭說「信受奉行」,他為什麼歡喜呢?就是因為他信受了,信受了之後他才覺得,這是一種殊勝稀有難遇的不可思議的殊勝因緣哪!不但是歡喜,而且是大的歡喜!而且聽到的人都歡喜!那麼現在大家歡喜嗎?稀有啊! 這些是我們以前沒有機會聽的,我們的本經包括註解,當時的大眾只是聽到這部經的內容而已,還不像我們現在連帶註解也聽到了,所以我們的歡喜更應該超過他們,那麼這個大的歡喜,說實在的,只有佛才能夠真正做到,所以不要把這四個字看得太容易了。他不是深受感動信受,就不可能出現這個「皆大歡喜」! 所以我們說從佛以下那當然了,那就是只有人聽到之後能夠歡喜,那就已經很難得了。這個是稀有的法會,是「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大家要注意「皆」這個字,所有一切在法會的眾,那就不只包括地球上的人了,無量無邊的這些叫做「皆」,沒有一個不歡喜的。 上面就表示這個法會圓滿,又現瑞來證明來讚歎。本經從開始到結束,一共三次現瑞,第一次現瑞是阿難問為什麼?佛就現這個瑞。中間禮佛現光,又一次現瑞。在這個經最後這裡又現瑞。一共三度的現瑞相。總之就是給我們證明,讓大家生起絕對的信心,對於這個經所說的難信之法,要生起真實的信心。 為什麼說歡喜呢?這裡註解有特別的解釋,我們來看註解: “「歡喜」者,《無量壽經鈔》曰:「法位云:『依《伽耶山頂經論》明歡喜有三義:一說者清淨。於諸法得自在故。二所說法得清淨。以如實清淨法體故。三依所說法得果清淨。以能證得清淨妙境界故。』今謂大眾,聞彌陀願,荷釋尊恩,自得大益,何不歡喜矣!」 準《鈔》意:(一)說此經者,是我本師。「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是為說者清淨。(二)所說之種種功德,只是一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是乃所說法得清淨也。(三)得果清淨,如靈峰大師云:「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依教修持,橫出三界,逕登不退,圓生四土,究竟成佛。是乃得果境界清淨也。具三清淨,聞者得無上益,是故皆大歡喜。信樂受持,故云「信受奉行」。” 《無量壽經鈔》他說,我們就沒有照它的原文了,原文在這個註解上面就有了,所以我們就不念了。 它的意思是這樣子的說: 第一說這個經的人是我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釋迦牟尼佛是法中之王,於法是自在,這是說法者清淨,說者是法王,於法自在,因此大家聽得歡喜。 二所說之種種功德只是一清淨句,極樂世界依正種種莊嚴就是一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因為所說的法很清淨這是第二。 第三得果清淨,這個極樂世界種種的莊嚴全體理性,而且「依教修持,橫出三界,逕登不退,究竟成佛」,所以你得的果是清淨的,因為佛說的法具足這三種清淨,所以聞者得無上益,是故皆大歡喜! 那麼下來就是注解最後的一段註解文了,我們一起來看: “《無量壽經起信論》曰:「此經具無量壽全身;亦具一切諸佛全身。於此信入,即具一切佛智。故曰聞此經者,於無上道,永不退轉。至經藏滅盡,此經獨留。所以佛慈加被,殊異餘經。奉勸後賢,普同信受。」(以上流通分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竟” 最後我們用彭二林的幾句話來結束這個註解。 他說「此經具無量壽全身」,「亦具一切諸佛全身」,也是具有一切諸佛的全身。大家好好體會,這個說法不得了的!「於此信入」,對於這個經,你能夠相信,能夠入,就是契入,「即具一切佛智」,這句也是佛的意思,「當獲廣大一切智智」,大家應當要很重視!你要能夠信入,你就具有一切佛的智慧,這個不是小緣啊!所以這就等於說是給你授法眼了,是不是?眾生沒有法眼,眾生只是肉眼,這個肉眼還有很多問題,白內障青光眼種種之類的。所以這個意思就是把法眼給你了,法眼就是懂得選擇,你怎麼知道選這個法門呢?你怎麼知道求生淨土呢?所以你沒有法眼,現在就等於有了法眼,那你也就是有了佛眼了,就是肉眼當佛眼用了。一切佛智就是具有一切佛的智慧。大家要知道佛的智慧,不是要叫你現在能夠出現什麼神通什麼什麼的,不是那個。你現在就是說你自度度他,你自度也是這個法,你把這個法給人家講明白,他能夠去信,你就度了他,這就是佛的智慧。不是需要那些什麼神異的事情,跟那個沒有關係。 有的人就以為得了四禪八定就是深,其實那個是走很彎的彎路。念公這句話大家要好好認真的想想,想清楚之後,你就不會去羨慕「那些」了,「那些」是哪一些師父就不必明指了。告訴你,走彎路就是走冤枉路。所以要回頭,才不會浪費生命。我們現在不走這條路,我們走最直最直的路。 「故曰聞此經者,於無上道,永不退轉」,所以說聞到這個經的人在無上道,你永遠不會退轉了。「至經藏滅盡,此經獨留」,經藏都滅完了,這部經還留下來。「所以佛慈加被」,佛慈加被,從這個來看也是「殊異餘經」,也是跟其它經大大的不同的。最後說「奉勸後賢」,奉勸後世的賢達之士「普同信受」,都普遍的共同發心來相信來接受。 這就完完整整的圓滿了這一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的學習跟研究,還有念公這部偉大的著作《大經解》。 算算前前後後四年的時間吧?也不算長。「所幸」,就是幸好,這句話很重要,所幸蒙本師及彌陀的加持,一切諸佛的加庇,讓師父我能夠一直維持一個健康的精神狀態,來完成這個大事因緣。更重要的是兩位恩師蓮公跟念公在常寂光中時時相見,雖隔萬里,無異對面。 如果我,不是念公,真的是我,還能夠再留下來的話,那必定還有使命,那就隨緣再講一些再談一些,能夠談多少都不重要了,因為重要的任務現在已經完成了。我們自己現在有了很好的依止,簡單說就是有了很好的靠山了,我們自己修行沒有問題了。 對於這個世界我們應該怎麼來做呢?現在大法將興,我們怎麼來使這個世界好,人類有福報,人類真正能夠得到利益,不再受苦難?這個都跟我們修持有關啊,所以我們不要氣餒,不要覺得孤立。以上這段是念公的鼓勵跟勸勉的話。 表面上看起來確實是這樣的,我們這一群人好像很孤立,因為我們七寶都不樂於參加其它的佛教活動的是不是?特別是對於大馬淨宗人,我們跟他們好像脫軌了,就算在一起談佛法,談的內容都不能夠深入了,距離越來越遠了,不是我們清高,而是我們的心不在這上面。我們一心一意就是往淨土的路走,但是以後還要回來救他們,但是我們那頭跟他們脫軌,現在常常說脫鈎,某某國家跟那個國家脫鈎。那一頭跟他們脫軌不重要,重要是這一頭我們跟彌陀接軌,跟成佛這條路接軌,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這麼看來,世間人認為孤立的,那我們就釋懷了。 念公再說不要覺得自己很渺小,你很偉大!你不得了!你重要極了!你活著一天全世界全宇宙都得到好處。當然不是指那些混吃等死的,這些人我們也只有憐憫。現在說的是因為你在用功你在修行。大家要知道,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你所利益的不是你自己一個人,你是利益了無窮無盡無際的無邊的一切一切,就是佛心中眾生的慧命,都在我們自己的手裡頭了,這是個大責任。 說這個話不是自大,不是我慢,也不是貢高。 如果今天我們所學的跟一般佛教徒一樣,不是解脫生死之法,不是如來的大法,而是小法,小法自身都難保。 今天我們繼承的是如來的無上大法,所以有資格接受這個付托,所以在這方面每天你在用功,你要能添上一磚一瓦,功德都不可思議!一磚一瓦都是功德不可思議!就是別拆,很多人在那邊拆墻角,希望它垮臺。但是你不拆,你還給它添上一磚一瓦,這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一磚一瓦簡單說就是你所做的點點滴滴都不可思議!怎麼樣能夠添磚添瓦呢?只要你明白。 不明白,老說錯話,你是好心,但是你是害人,怎麼害人呢?人家著涼了,你還給他吃冰淇淋;他在那邊上火了,你還給他喝薑湯,那你這個治病不是害人是什麼呢? 所以就是說大家要負起自己的責任來挽救這種危難的局面。在這個世界裡頭,尤其是現在的世界危險極了,我們就處在這樣一個世界裡頭啊!所以我們要救人救世,這個都和我們《無量壽經》不無關係,就是有很大的關係,你看在這部經佛就說了,「佛所行處」一切都會變好,「日月清明,風雨以時,兵戈無用」,用不著兵戈不用武器,外邊沒有人來侵略你,裡頭也沒有盜賊叫你要鎮壓,大家都好,這是「佛所行處」,佛法在這裡流行就是「佛所行處」。 現在《無量壽經》大家都在念,這是佛所行的地方,人數不多力量雖小,但是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們大家都要把這個心來供養《無量壽經》,聽經念經,以至於演說等等。所有一磚一瓦都是功德無量,這點絕對是可以肯定的。不要以為我只是一磚一瓦,一磚一瓦都無量,因為在圓教來說一就是一切,那就是全部了。 往後我們大家應該怎麼做呢?不是就自己在那兒修啊修啊,那不是修菩薩行,不是大乘的行者。要「輾轉教授,輾轉度脫」,就是要傳,之前的經文佛就勸說要「廣為他說」,除了自己專心信受持誦還要說行,就是幫助流通這個法門,普勸大眾也來演說弘揚我們這部經。 這裡就引了一段內容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要繼承這個如來大業。所以念公就說夏師蓮公常常感歎說:「哎呀!我是把這個礦給挖出來了,就是沒有力量再往下挖了。」後來念公就說了一句話說:「我們接力賽跑啊!」接力賽跑就是接棒的意思,後頭還有人接棒。蓮公就很贊成說:「接力賽跑好!」 所以就是今天我們大家來接力,把蓮公這一個法幢,現在對我們後輩來說,這裡還應該加上念公,就這兩位對我們有極大恩惠的,我們各盡所能,能做多少是多少,我們知恩就要報恩,那就是接棒,最大的接棒是什麼呢?重要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不是要怎麼弘揚,就是常常說你不自覺,你不能覺他。所以我們求自覺,那對我們這裡應該這樣子來做,就是前面說的,不是只有自己在那邊修,一直都是自覺,而應該是同時進行,自覺同時也覺他,at the same time同時進行。 那我們再結合來看看,師父我這裡也是這種的situation這種的情況,包括慈淨老師的也是要傳啊,這就是老師常常說的,現在不是坐而說,應該是起而行了,因為老師已經存下來海量的資料,可以說是當今佛門稀有的珍貴內容。但是老師都很謙虛的說自己這些都是世間法是給初學用的,師父的《大經解》才重要。救人慧命的還是世間法嗎?更何況這一年來我們看到老師對圓教義理的體會,都能夠交出漂亮的成績來。 前面說的這些都是師父跟慈淨老師的期望,大家能體會得到那是最好,那眾生就有福了。這就是在這四年介紹這部大經跟註解,到今天圓滿結束種種的感言種種的交代。交代後事,師父不是今天晚上就要走了,還早還早,放心放心! 好,今天用了大家很多寶貴的時間,我們就到這裡為止。最後還是很感激大家一直以來的護持跟協助,老師在精神上種種各方面時時的鼓勵,更感謝業主夫婦提供這個舒適的場所,讓我們完成這個法布施的重要任務,感謝兩位恩師蓮公跟念公的加持護佑,還有兩土導師威神的加被,一切護法龍天善神的保佑,讓我們今天順順利利的圓滿了這個使命。再一次感謝大家的出席聆聽,我們就在這裡「皆大歡喜,作禮而去」,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