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3/09 23:27:23瀏覽128|回應0|推薦1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23集 那我們還在〈非是小乘第四十三品〉,我們昨天學習了一些內容,就提到「增上」這個意思。今天我們再繼續這方面的內容,我們先看註解引了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 “又《彌陀要解》云:「同居凈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以念念即佛,為成佛之親因緣。凈念相繼,乃等無間緣。以佛號為所緣境,乃所緣緣。言增上者,總攝前三緣,有大力用。” 在《彌陀要解》蕅益大師他說:「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就是指的凡聖同居土的這個淨土是增上的善業所感應的。你念佛是善,但是你老在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一直都在「增上」,是增上的善業所感應的。 講到這個增上緣它就有四種:有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跟增上緣。 因為你念念都是佛,這個是成佛的親因緣,你念念都是佛號,所以就是說「念念即佛」這就成為成佛的親因緣,這肯定就是還有別的解釋嗎?你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你不是別的,這就是唯一最親的因緣了,所以就是「親因緣」。 那麼你淨念相繼是「等無間緣」,這個是平等,是沒有間斷的緣,所以一切就是最怕它有間斷,修行也是一樣。 念公說我常常比方說,這個我們以前也說過,說那個燒開水,你燒了兩分鐘拿下來那就涼了,然後你要再燒兩分鐘又再拿下來,這個水永遠不能開。 這就是你有間斷,你心裡一跑,心裡這個佛全沒有了,佛也跑了。你看你一上班,一上班全部都是上班的事,老板啊同事之間啊這個那個的,那就是種種的煩惱,種種的什麼什麼跟著都來了,清淨也沒有了,佛也沒有了,什麼也沒有了,什麼全都忘了。這就是蓮公在《淨修捷要》的那句話嘛,說:「暫爾相違,便墮無明」,你就間斷了。所以這樣就告訴我們:不要間斷。 這個比方我們過去也聽念公說過,說那個老母雞牠在孵那個蛋,牠在抱著那個蛋,但是牠偶爾要出去打食,出去找東西吃,但是牠心裡別忘了那一堆蛋,所以牠這個就是「等無間緣」,這又是一個很殊勝的緣。 再來以佛號所緣的境,他的心所住的境是什麼呢?所住的境就住在這句阿彌陀佛上面,這個是所緣的緣,他所緣的這句佛號又很殊勝,因為佛就是他所緣的境,就是這個佛號,這個佛號是什麼呢?是萬德所成的,這個佛號當中就具有萬德啊!這個名字你就能夠叫來這個萬德,以這個為所緣,這是所緣的緣,就是叫做「所緣緣」。 最後一個說的是「增上緣」,說增上者就是把前面三個緣都總合在一塊,親因緣、無間緣、所緣緣,把它合在一起,擺在一起。那麼你這個念佛就是有大力用,有大的力量,有大的作用了,這就是說的全都是給你增上的。這就把這經文的「增上」這兩個字作了一個解釋了。有了這四個緣,所以他就能夠成就善根,然後當得如上的功德。 下來的註解就是佛金口親宣,說「如是之人非是小乘」,這也是本品的重點。說一心念佛的人,這個人不是小乘,是絕對的大乘,而且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這個我們在前面註解一開端的前言就說了,就是這一段說:「夫淨土法門者,乃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這一句最主要說的是一乘了義。 那麼到這一品的時候佛又再強調,下來的註解有詳細的述說,我們來看註解: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此人」,即如上一心念佛之人。世多譏念佛為自了,甚至鄙視,是則未了佛意。世尊金口親宣,如是之人非是小乘。彌陀一乘願海,悉賜大白牛車,唯是一乘,何有二三。故云「非是小乘」。佛復讚揚如是念佛之人,「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何以故?以念佛法門最為第一故,最為難信故。於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能生實信,如教奉行,故稱第一。”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彌勒說:「當知此人非是小乘」,說你要知道,這個人他不是小乘啊,他不是只是為了自私自利,他不是為了只是自己想生淨土,所以他不是小乘。原來你修大乘的人,如果你只是只想自己生淨土,那你也是小乘的心啊,小乘就是阿羅漢辟支佛。 所以佛在《法華經》上面說阿羅漢這些都是化城,化出來的一個地方,讓你暫時在這個地方中間休息休息一下,前面還有路要走的,這不是最後的終點,你將來還得發心去作佛的,最後還要去成佛的,你還要迴小向大的。所以這個極樂世界是二乘種不生,生的都是大乘菩薩。 所以到了《法華經》的時候就是以這三個車作為譬喻,就是把那個小孩這個我們以前聽過,把小孩從火宅當中把他們給叫出來,告訴他們說外頭有羊車鹿車牛車,你們快出來吧!出來玩啊!這小孩子聽到有三種車就跑出來,找這三種車來了。那佛說沒有這三個車,這三個車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跟菩薩乘。都讓大家成佛就是給大家大白牛車,都給大家大白牛車,方廣平正,其疾如風,極樂世界就是如此嘛!最後大家都要成佛,所以二乘種不生。都是大乘菩薩,純一無雜。 所以在《法華》會上五千人退席,不能接受佛說的這件事情啊,要退啊,佛說:「退亦佳矣」退也好!為什麼呢?那些雜的都退了,就剩下是純一無雜了。 因此有人還鄙視念佛,就是輕視淨土宗啊,這個就是他們沒有明白佛的意思,這個念佛不是自了的。 這種人佛就親口都做了證明了,這樣的人不是小乘。不是我們修淨土的給我們自己封的,封這個銜頭說我們不是小乘,不是這樣啊,你自己說沒用。是佛在經典說的,等於給我們肯定啦是不是?極樂世界純是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沒有二乘也沒有三乘,所以說是「非是小乘」。 下來還要再進一步的讚揚這樣念佛的人在我法中是第一弟子。這裡說的第一不是只有一個,其他就是第二第三了,不是。通通都是number one,佛的第一弟子。「我」這個字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稱呼自己,在我這一代時教裡頭,在我這個法裡頭應該叫做第一弟子,這樣的人應該叫做整個佛法門中的第一弟子。這個說得更廣了,就不只是淨土宗了,整個佛法法門當中他都是第一弟子,第一流居首位,非餘人所能及的,不是修其他法門的人所能趕得上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看: 第一、因為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啊,而且是「直接」、「究竟」,不管你是什麼水平,就是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一個背景,什麼樣的身份啦,沒有水準的,有水準的,或大修行人,還有那些愚癡沒有文化的,什麼水平都可以。一般人你不能夠明合道妙,因為這個明合要靠自力。但是你只要老老實實,就怕你不老實,只要老老實實的念,他自然就暗合道妙,不是明合道妙是暗合道妙,道妙就是指的真如本性,你自然暗合道妙,那就巧入無生了,就潛通佛智,就跟佛的智慧就相契了。 那我們凡夫哪有可能能夠直接就契到佛的智慧呢?但是佛有一個方便的方法,而且這個是無上的方便,所以阿彌陀佛用了五劫的功夫來思惟出來這個四十八願,這樣的法門是巧妙再巧妙也沒有了,是無上的方便哪!所以密宗就是說了「方便為究竟」,你成佛你覺悟是不是究竟,就看看在你度眾生的這個方便上面,你有方便達到了究竟,是徹底的方便,那你的成佛也就徹底了。所以念佛法門是人人都能夠修,三根普被,所以法門最為第一。 第二點的是「最為難信故」,為什麼說是佛的第一弟子呢?因為這個難信的,你能信哪!這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啦!常常還說這個世間連天人什麼都在內,都是不容易信受這個法的。而現在你能信,那你是不是第一啊?是不是? 第三還可以補充一句,因為這個是「深契佛心故」,「深」就是很深很深的契入於佛的本心,這個法門是深深的契合於佛的心,你看阿彌陀佛他為什麼要成就極樂世界?是為了利益眾生啊!佛要這麼一個世界幹什麼是不是?佛自己的自受用就是常寂光了嘛,他還要這個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來幹什麼呢?就是為了利他,而有這樣一個法門使得眾生都容易達到,都能在這裡獲得利益,都通通在他這裡究竟成佛,這才是佛的本心哪!所以這個就是「深契佛心故」。 所以這樣子在這個三方面,因此對於這個難信之法你能相信,而且你還如教奉行,所以就應該稱為第一弟子。哪些人呢?我們在座的都是,在座的人數不多,但是看直播的也算在內,在看直播的人就開心了,也算在內。 再有你看世尊初轉法輪,第一批度化的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還記得嗎?他首先悟道,佛在《增一阿含經》中就稱他為我聲聞中第一弟子,憍陳如在經中名列第一,他的實德也正是釋尊門下比丘四眾的第一,恰恰好暗示凡是能夠信受本經的人,都是佛法中第一弟子。我們繼續看經文: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於此經中生導師想。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 “上文復勸尊重依止、愛樂修習本經所授之法。” 佛在底下又說了:「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佛說所以我來告訴你們,當時的法會諸天都來聽的很多,地球的人有兩萬人在聽,一萬二千是和尚、七千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合起來整整兩萬人。這裡還說有人世間的天人,還有阿修羅、天龍八部,這個後面還有個「等」,這英文叫etc等等等等,還有金翅鳥、龍等等都包括在內,這來聽經的很多,當然還包括前面列出的這些菩薩們,無量無邊哪!菩薩還有他的眷屬呢!所以我們不要看成這是一個小的法會,實際上它都可以是一個很大的法會,因為我們凡夫肉眼見不到,我們肉眼只是見到現在印度那個靈鷲山,以前告訴大家就一個小小的一個地方,都坐不了兩百個人,但是那些境界我們實在是沒有辦法想像的。 佛就說你們這一切都「應當愛樂修習」,都應當喜愛這個法門,應該感覺到要來如教修行,應該「生希有心」,要生起這個很稀有的難得的心,覺得這個法門是稀有難逢的,不是輕易可以遇到的。 佛說這個話除了告訴現場的聽經的人,當然也一定是包括我們啦!雖然我們不是三千年前佛座下在那邊聽經的人,但是也包括我們,我們也聽到這些內容,所以叫做聽者有份。 極樂世界凡夫就是阿鞞跋致,無情說法,寶池寶樹宣演法音,香光遍滿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種種的超情離見,無上稀有的事,這些整體是不可思議啊! 所以信佛的人很多,真正能深信淨土的人就不是很多了,這裡強調「深信」。有的信了淨土是有名無實,他還是迷信,這迷信就不行了,你信願不具足。 信願持名頭一個,你信就是不夠了。所以要生稀有的心,然後要「於此經中生導師想」,對於這個經你應該是當這個就是你的導師。現在佛不在了嘛,那佛的教化就是經典,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所在之處,所以要生起這個導師的想法,我對於導師應該最要緊的是依教奉行,依這個經的指教,我去學我去做。所以一切在法會上的大眾,你們都應該愛樂修行淨土法門,應該都對於這個法門要「生希有心」,就是難遭難遇,對於這部經要護持,要認識這個就是導師。佛在世的時候可以問佛,佛已經涅槃了,那你以誰為導師呢?佛這不就告訴我們了嗎?這部《大乘無量壽經》它就是導師,所以要依止這一部經。 這就是善導大師的那句話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就是說本師世尊為什麼要出現在這個世間?只是為了宣說阿彌陀佛廣大如海的本願,也就是說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廣演種種的經教,另外還開教外別傳,全部的目的只是為眾生最後歸於淨土,這是佛的本心,也是彌陀的本願,願一切眾生「願速成菩提」,十方的佛要出現在這個世間,他也只是要來說彌陀本願之海啊。我們這部經就正是說的彌陀本願之海。淨土五經裡面,別的經典沒有這麼說啊,五經裡頭只有這部經說了彌陀怎麼樣發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怎麼成功的?四十八願是什麼內容? 四十八願就包括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正報莊嚴,以及無量無邊攝受眾生的一切的妙用,四十八願顯的是法身功德,阿彌陀佛大願之王,四十八條的勝願,殊勝的願,正是彌陀萬德圓明的本心的流露,條條都是超情離見,不是眾生的妄心所能夠揣摩所能夠估計的,你猜不到,你去想去計算都是浪費時間,不可能。因為這是徹底的殊勝方便,沒有一條願不是為了一切眾生殊勝永恆的真實之利,所以在這裡頭就應該要生導師想。 經文說:「欲令無量眾生」,這都是對大眾說的話,你們中間有人想要令無量的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這裡又有一個「速」這個字,這告訴你這就是頓法,很快的就能夠安住,不是動盪不寧,徘徊猶豫。能安住得不退轉,要得到不退轉哪!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進一退九嘛,現在要疾速,讓別的一切眾生都能夠住而很安。因為你看一般的眾生都是憂愁苦惱,悲痛萬端。 而能很安的讓他就得到不退轉和有這種心,一個是要度眾生。一個是要「欲見彼廣大莊嚴」,我願意看到「彼」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看到極樂世界那種廣大無涯無邊,嘩!多少眾生都去往生! 他就沒有說,唉呀!這裡太擠了,太擁擠了,人口爆炸裝不下了! 沒有這回事。經文不是告訴你了嗎?極樂世界是「寬廣平正,不可限極」,沒有極限就是「廣大」。還有它莊嚴啊!這些個眾寶都莊嚴,一切萬物都是種種妙香之所合成,眾寶之所合成。而一一的東西都在放無量的光無量的香,遍滿十方一切國土,如是莊嚴哪!你想到這個,你自己也就生起了一種殊勝的心,自己要攝受佛剎來圓滿自己的功德。 所以為什麼對這個經文要熟?熟你才能夠隨時憶念啊,才能夠想極樂世界的種種啊,想阿彌陀佛,想往生後的那種快樂,無憂無愁。告訴大家,想這些是最健康的了,因為阿彌陀佛與你同在,有這樣的靠山,你還怕什麼?所以放心的念他想他,那你一定賺到。 所以這裡說了兩個:一個是要度眾生,一個是自己要願意來圓滿自己的功德。 下來就是這一句說:「當起精進,聽此法門」,你要起這個精進的心,來聽這個法門。所以今天有你們來聽,這都是符合釋迦牟尼佛的心願的,你要來聽這個法門哪!現在看直播的朋友也算在內了,你們也算在內了。 這個就是攝受佛土,等於說聽別的法門不能攝受佛土,為什麼呢?因為全靠自力啊,以當前的眾生很少能夠靠自力成就的,唯有淨土法門同時靠彌陀的願力成就快而且很穩當。 所以我們大家一路這麼學習過來,從這個理上已經證明了,學習《大經解》就是淨土的義理,再加上慈淨老師的《娑婆生死書》種種真實的例子,那個就是事,那個就是現證,現代活生生的例子,還有古代的《淨土聖賢錄》、《往生傳》等等都給我們證明,只有這個法門才能夠攝受淨土。 之前不是說了嗎?你發一個願,你這個願就投在阿彌陀佛的大願海當中,同時彼阿彌陀佛這個無量大願之海也攝在你這個一念心願之中了,所以要這樣來圓融的來體會。 也不是說另外我要找個地方,我自己又成立一個什麼世界,要跟極樂世界來可以相平等的,這些又都是很執著,是很執著的一些眾生的想法啦! 你看我們看十方世界的菩薩,前幾品我們學過了,到極樂世界去禮拜阿彌陀佛聽佛說法,過後他們就發願,也要建立一個像極樂世界的妙土,是不是後來也各自的都建立了自己的極樂世界了呢?那就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極樂世界了,大家就各據一個山頭就做寨主了,不是這樣的。 師父以前也沒有這方面的體會,最近才體會到,這個願文告訴我們,他們最後還是「還到安養國」,最後都沒離開一真法界的極樂世界,都回歸到本處,回歸到法身,法身是一,不是二。也就是說到了這個地方,這個言語就不好表達啦!就是自己所攝的佛剎跟阿彌陀佛所攝的極樂世界的佛剎是「不一不異」,所以應該「於此經中生導師想」。 底下這方面還有再補充的,我們繼續看註解: “《凈影疏》云:「『是故』已下,勸學此經。以此經中說無量壽,聞獲大利。故設大火滿三千界,亦須從過聽受此經,況餘小難。」” 這是隋朝淨影的《淨影疏》對於這些經文他說:「是故已下..」,就勸大家來學這個《大乘無量壽經》,因為這個經中說了無量壽,所以你聽到了這個經,你就得到很大的利益。假設有大火滿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的火也必須要從這個地方經過,我寧可從這個大火裡頭經過,也要來聽這個經,這是淨影大師的話。那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那豈但是地球,連太陽系什麼什麼銀河系都燒了,這麼大的火,我也要通過這個火去聽這個經,這就顯示這個經的重要了!然後說「況餘小難」,何況其餘的一點小小的困難。 所以現在有人學了一點佛之後就想什麼呢?我怎麼念佛之後還碰到一些倒霉的事?又這兒不順那兒不順,這說明什麼呢?是不是佛不管你了還是什麼的?就是說明你最初發心念佛,你那個心就是不對頭,你只是求平安求福報,一點點的考驗一點點的苦惱,來了一點點困難,你就怪佛不靈了! 你看這裡說,有這麼大的火我都應該通過去,不應該被這些來阻擋我。哪裡能夠說我信了佛念了佛修了法,還遇到一些困難的事,我就有點抱怨了?那就說明他最初的發心最初的信念,都要打很大的一個問號。 所以真實發心的人很難,這是說老實話。為什麼淨影這麼說呢?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因此經乃是凈宗第一經。於彌陀因地願行,極樂依正莊嚴,三輩往生正因,兩土穢凈因果,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等等,攝無不盡也。故應「於此經中,生導師想」。敬依經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世尊復云:凡欲令無量眾生速證不退。及為欲見極樂「廣大莊嚴,殊勝佛剎」,願隨佛學,亦自攝受佛剎。如極樂之廣大殊勝,普被諸根,廣攝萬類,以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心,聽受此法門。” 因為這是淨土第一經,《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部經,把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怎麼發願怎麼修行,極樂世界依報正報如何的莊嚴,往生有三輩,三輩往生以什麼為正因?必須有正當的因,有因才有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正因都在這部經裡頭都說了。 然後說了兩土的穢跟淨,我們是同居穢,極樂是同居淨,這個因因果果,彼土的極樂,我們這個世界的是極苦,這個極苦,這個極苦這麼苦,我們還是「堪忍」,所以這個叫做「堪忍」,就是還能夠忍得住,所以現在我們還能夠坐在這裡來聽經,這就是「堪忍」,你還忍得住,還能夠咬住了牙,不管那一些干擾,每個人都有這些干擾,尤其是家裡的反對黨,他也聽佛法,他也接觸佛教,但他就是要跟你作對,但是我們同修都能夠堅持自己走的這條路是對的,還是來聽經來修行,這個就是「堪忍」啦! 但是這個世界是險極了,很危險哪!現在更是越來越危險!有誰會給你指一條安全的路呢?有時候人到了最後一考驗就要失敗,十分的可怕! 所以不在乎形式,還是念公那句話,同修貴精不貴多,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 以前講過了,不在乎你說的怎麼怎麼的熱鬧,那些東西都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你真正的那個根那是你所種的,實際是它來決定你最後的歸岸,最後你去哪裡。 我們繼續看說到這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這個經裡頭這是極高的境界,說到一切空,這個是理。那極樂世界又怎麼怎麼殊勝莊嚴,那不都是事相嗎?但是要記住!這個事跟理沒有妨礙,這個莊嚴不妨礙寂靜,寂靜也不妨礙莊嚴,而且是事事無礙,那就打破了空間,打破了空間跟時間的這一切咯! 由於我們世間的空間時間的這個概念,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一小時六十分鐘,一分鐘六十秒。在極樂世界一秒鐘五萬年,小的包括多的,這就是事事無礙了。這個房子裡頭,包括這些桌子,包括這些人,這個就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我們說這個桌子包括房子,包括整個地球,小的裡頭可以容大的。那麼大家聽了就抓頭了,這些都是空間的概念。 這另一個就是時間,講了空間,我們現在講時間。現在科學家都明白了,愛因斯坦都明白了,空間和時間是人類的錯覺,這就是事事無礙。所以極樂世界這一切一切,於一念之間可以同時到很多很多的佛的世界,一個手掌之中可以出無量的莊嚴之具,小的裡頭包括多的,包括大的,種種的事事無礙的境界,事事無礙的境界唯有《華嚴經》才講得最多,在極樂世界都攝無不盡哪!所以應當「於此經中生導師想」。 大家要知道這不是一部很淺的經,這是一部極圓極頓的經,是圓頓教,所以圓人修法一天,等於普通人修行一劫。這個我們常常聽,為什麼?因為他「圓」,什麼叫圓人?是不是像一個球這樣圓圓胖胖的人?當然不是。就是說他的這個見是圓的,我們只能夠用見,不能講見解,見解跟見不一樣,他的見是圓的。 但是如果你這一執著,那你就要等三大阿僧祇劫咯!也可以成功,那你就慢慢等吧!我們先走一步了,你們慢慢等吧! 底下再看本品最後一段,釋迦牟尼佛又對彌勒菩薩說了,我們看經文: 【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諂偽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我們繼續看註解: “上復深勸大眾,堅信此凈土法門與無量壽經。首云:「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諂偽之心。」蓋以四弘誓願中,法門無量誓願學。何況此凈宗乃第一之法,而此大經復是凈宗第一之經。彌陀因地發心曰:「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求正覺者首應求正法。故不應自生諂偽之心。「退」指退轉,「屈」指彎縮,「諂偽」指虛妄。「設入大火」。「設」者假設,蓋謂倘因求法,身入大火。亦「不應疑悔」。當如彌陀因地「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始是深信切願也。” 經文說:「為求法故」,佛說這些眾生要來求這個殊勝的大法,應當要「不生退屈諂偽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你看看又是要這樣的心,這方面剛才我們已經說了一些了,你要求這個法,就不要生退心哪!「退」就是退轉,往後退。「屈」就是彎曲,彎曲就是我頂不住,我就拐彎了。「諂偽」就是虛妄假的,所以說這是「佞佛」呀!「佞」這個字除非你要看字幕,要不然你不知道這個「佞佛」是什麼意思?因為我們保留念公的原義,意思就是你這是在這裡巴結,諂偽就是虛假的,巴結佛,佛是巴結能夠感應得了的嗎?恐怕只應該被挨打啦!當然佛慈悲不會打你,但是護法神會執行任務,所以還想要去巴結? 因此告訴你,不要生出這一種的心來。求法就是要直心,而且要求法就是要發四弘誓願,這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何況這是淨土宗第一之法,而且這個也是淨土宗第一之經,而且也是整個佛教當中的第一之經啊!日本人就是這麼說的。如果中國人說了,就會有好多人要反對咯!那日本大德就是這麼說的,那《華嚴經》也比不了這個經啊!在中國過去就是不敢這麼說,蕅益大師他膽子大一些,蓮池大師也就是讓給了《華嚴經》,說《華嚴經》是全圓,我們這個經是部分圓,客氣一點,謙虛一點。這是第一之經啊! 下來就引了念公有一段他的論文,他在一九九〇年宣讀於日本第三屆中日佛教學術交流會議重要論文的內容: 第一個就是說明為什麼《無量壽經》是淨土第一經,他說《無量壽經》稱為淨土第一經,「蓋由於經中宣示彌陀因地之殊勝大願與精進行持,極樂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輩往生之條件與正因,娑婆穢土之五惡痛燒,一乘願海之不可思議,萬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為體,圓明具德事事無礙為相用,廣攝一切善法,普度九界眾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稱頓教。因最易最穩出三界,而號易行。一切含靈,依此度脫。當來經滅,獨留此經。中國大德讚此經者,不勝枚舉。日淨宗大德道隱師讚此經為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蓋因此經不僅為淨宗綱要,實為世尊一代時教之指歸也。」 很精練的這一段內容都告訴你:這個《無量壽經》是第一經,還不能只是說是淨土第一經,是佛教門中的第一經。這些內容都是重中之重!重點當中的重點!能夠引起佛教界的高度重視!如果要詳細來說,可以說上一堂課。 再有一段也是念公的開示,說明《無量壽經》稱為淨土第一經的原因。師父也引了過來大家再體會體會,雖然有些地方是聽過了,但是多聽可以讓大家重視,何況這個視頻將來放到網上去,肯定還有很多人沒有聽過,所以我們來看看: 《無量壽經》稱為第一經的原因,雖然《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是一部經,但是我們要把《無量壽經》稱為第一,就是因為它是最完整的了。我們讀了《阿彌陀經》,阿彌陀佛是怎麼成佛的?阿彌陀佛發了什麼願?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怎麼才能夠去呢?這些內容在《阿彌陀經》就比較少了。所以稱為《華嚴》的三部經-《華嚴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相當於般若的三部經-《大般若經》六百卷、《金剛經》是中本五千多字、《心經》是小本二百多字。所以《心經》就非常的扼要,但是《心經》非常難講,《阿彌陀經》也是這個意思。《心經》它的內容就很扼要,它沒有這麼詳細。那麼大家還是喜歡讀《心經》,這個對一般人都很合適。 這個淨土法門也是如此,《無量壽經》當中就講了阿彌陀佛當時出世是個國王,那時候是遇見了佛世間自在王如來,他看見了佛之後就捨棄王位出家,所以我們佛教它不是靠宗教來謀取什麼利益的。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嘛,他放棄了王位,放棄了現成的國王,他肯定可以繼承王位當國王的嘛,然後他又放棄了他的眷屬,放棄了什麼什麼了。 不像別的宗教,他們都是生在什麼很貧窮的人家,或者是一些什麼原因,我們當然也不是這個意思啦,或者人家會誤會,他要依靠宗教什麼來出人頭地。 佛教不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還沿門要飯呢,我們知道是托鉢啦,但是中國人說要飯的,是不是?所以許多佛都是如此,你看達摩也是王子,還有我們九華山地藏王菩薩的化身,那也是朝鮮國的王子,那些都是王子的身份。 所以念公說我就親眼看見過一個王子出家當喇嘛,在重慶是不丹的王子,他們兩個很相似。 我們這裡大家應該可能有些人不知道啦,我們馬來西亞就是有一位,他的父親是我們這裡電訊界的巨頭,很有錢,但是他的兒子不要你這些錢,他跑到斯里蘭卡去出家去了。 有一次我們到檳城北部去辦一些講課的活動,有同修還安排去到一個檳城很出名的升旗山,結果去到那個地方,找到一個可以給我們辦活動的地方,相當大的一個地方,很多很多房間,很多這些設備,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個就是屬於這個到斯里蘭卡出家的,他那個電訊局巨頭的兒子屬於他的,他也很少回來,他也不要回來,他樂的在斯里蘭卡修行。 那麼在《無量壽經》裡面,阿彌陀佛也是國王叫世饒王,也就是王位他都不要就出家了,然後勇猛精進,他就發了大願發了四十八願,後來四十八願成就了,然後成就了極樂世界。 經中說我們怎麼能去極樂世界呢?裡面就有說到三輩往生了,上輩、中輩、下輩。接下來也告訴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五惡、五痛、五燒,種種的煩惱、種種的罪報,現生的苦惱以及來生的苦惱。所以這個經就非常的complete,非常的完整,裡面也把我們不但是學佛的應當念佛。而且還說到我們做人,要為人忠孝要忠信要正直,不應該做種種不合理的事情,說了種種的告誡,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雙照,雙照就是兩方面都能夠照到,就是照真達俗的意思。所以這部經稱為淨土宗第一經,它也最合乎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 我們這個經中彌陀發願:「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你去供養恆沙這麼多的聖人,你不如很堅定的很勇猛的來求正覺,正覺就是自覺,我們是為了要覺他而修持的,不是就為自己,所以這一點我們是要提高的,就是要從這方面來提高。 有很多人都是想到他自己,我念佛就是希望平安,就希望變得聰明,能夠出人頭地,要健康長壽,又要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我臨終也要比別人舒服,而且將來要生到下一個世界的時候,下一輩子我到的地方也要是這麼好的一個地方,因此我要念,我要行,我要修行。這個當然比不相信的就來得強多了,但是這不能成為正信。 一個是我們信佛是為了覺他,要使大家都覺悟,是利他的這個行為,是為了利益大眾,不就是為自己,這一點就跟他們那些搞氣功什麼的完全不一樣,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而且搞氣功的人就是想,我這個修練之後,我就健康長壽,我就不死了,我就出現奇異功能,出人頭地,我做別人所辦不到的事情,別人都來信仰我,我就是大師了,我死了之後,就變成了金丹九轉,出個胎兒最後就不死了。這些種種他就是從自己出發的,很多都是為了自己。 佛法不是這樣的,我們再來看看釋迦牟尼佛對他自己在所謂世間的一切東西他都滿足了,而他最後都把它全部拋棄了,為什麼呢?他要解決生死的問題,就是對他父親來說,他父親也有這個生死的問題嘛,是不是?那怎麼辦呢?這就是屬於利他。所以他頭一次看見鳥去吃那個蟲子,他就覺得奇怪,感覺這個人對世間的生物為了生存就互相的殺害,太可悲了!所以是這個出發點,就是跟一般人不一樣了。 不是看這個人有氣功這個很好,我要有這個能力多好,都是為自己。 佛第一次動這個念頭就是看到鳥吃蟲子,然後看到老啊病啊死啊,這是誰都不能避免的。那麼他的父親就跟他說了:「你看見鳥吃蟲子都慈悲,對我你就不慈悲啊?你要出家,我就死!我就去死!」廣東話就說「我死給你看」釋迦牟尼佛後來一想,我不能為父親解決他這個問題,那我留在家裡也沒有用,那我決定出家了,為什麼呢?是為了解決這一種為了生活就互相殘殺,為了歸宿就是老病死這個問題,誰走到最後都是免不了這個的,今天都很健在,當然將來就是老病死。 你看我們老了之後,體會這個老跟年輕就是不一樣的,你裝不了的,是不是?老是一苦,年輕所能享受的,老了就享受不了了。 念公說你現在再叫我去溜冰,我就是要上,我就是再有鞋子上這個跑場,孩子都不讓我這麼做了,你就享受不了那種飄飄欲仙,你就飄不起來了,這就是一苦。 佛他這是為了利他,怎麼讓眾生可以徹底的離苦呢?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啊,為了利他,讓他得到最大的利益,離苦得樂才是最大的利益。不是就是請他吃一頓飯。要讓他得到最大的利益,真實的利益就是使他覺悟。 我們不是那一種就是做一點點小恩小惠,一點假的什麼不徹底的,得到一點點暫時的好處,甚至有一些還是騙人都有啊,只是給予大家一點點好處。 我們是要真的使他得到利益,得到救度,而且是永遠的救度,那就是要讓他覺悟啊! 你要使別人覺悟,你自己不覺悟行嗎?自己在那邊睡著了,還在打呼,你說我會叫別人起來嗎?哦!大家要醒啊!不要睡了!你還在說夢話,你可能嗎?你還在夢中,正在那邊做美夢,所以是不可能的。 要覺他就要自覺,既然覺悟是最大的利益,那麼自覺當然自己也得到利益了,是不是?所以彌陀發的願就是「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就很能說明真實的問題了。所以就是說應當要堅信,告訴你不要生這個「退屈諂偽之心」,就算是入了大火,當然這個大火是假設的啦,假設你身陷大火,身陷最大的災難,你求了這個法,身在大火裡頭招來這樣的禍,你也不要懷疑,不要後悔。所以阿彌陀佛在因地就說了「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個「諸苦」包括到了地獄的那種苦啊,你在這個大火之中也不應該疑悔。 佛就怕眾生不懂,所以就問:「何以故?」為什麼呢?底下就說明這個意思了。我們看註解: “「何以故?」乃世尊自問之語,其下則從正反兩面,深顯其義: 一、正者,如《菩薩往生品》所明,彼等無量無數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皆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信受奉行,悉生極樂。 二、反之「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下一品中復云:有一億菩薩以不聞此經,而退轉於無上菩提。是從反面以勸堅信也。末後總結全品,慈悲咐囑,諭云:「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一個就是從兩方面來說的一反一正,從正面說:「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無量無邊的億,「億」就是萬萬,無量的萬萬的菩薩,都要求這個微妙的法門。「尊重聽聞」,要聽而且要尊重的在聽。「不生違背」,對這個經裡面的話,不要違反,不要相背,相背就是差一百八十度的那就背了,叫你往東,你往西。「違」也是違反,都是一個意思。所以一個就是正面說,說多少菩薩都求這個法門「尊重聽聞」,不會違背,這是正面的。因此大家不要生「退屈諂偽之心」,這是從正面來勸說。 從反面來說經文說:「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多有」就是有很多啦,有很多菩薩想聽這個經而得不到。大家可能會覺得好像誇張了,你看這個就是今天我們現在人手一冊,但是這是多少億菩薩想求是求不到的。《無量壽經》至今出版的各種版本數量不少,各種版本就是有小本的、大的、中的,各種各式各樣的一種裝訂的,一種印刷的,而且全世界的淨宗學會都以這個會集本作為主要的正修。你看淨空老和尚生前也講過三十多次,其他法師居士都在講,像師父我在印尼淨宗學會的密集熏修導讀課程,前前後後複講了老和尚的四冊講記九次,然後二零一八年在湖南湘潭妙音寺介紹《無量壽經》,一共是六十三講。那我們這裡七寶從二零一七年開始就介紹這本《大經解》,也就是念公依《無量壽經》會集本而作的註解,所以這種因緣不是說大家已經超過這些菩薩,而是我們應當相信寶貴這個因緣哪!這個因緣確實難遇,這個機會不會再來的。 念公突然間說了一句英文,念公他有跟外國人學英文他說,Time and tide never come back again,時機跟潮水不會再來的。這個不會再來就是說的「稍縱即逝」,勸大家要把握住這個機會。 所以你看古來那些大徹大悟的人,他就是當機他就是立斷,叫「當機立斷」,他掌握住這個機會了,「稍縱即逝」就是你稍微放鬆一下,它就跑掉了。佛說這些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佛有沒有誇張啊?有沒有騙人哪?佛不騙人的。 現在他有這個因緣來說這個法,所以很多事情大家都要注意,大家有時候聽了一點密咒,聽了一點密法,都要知道這是非常難遇的,這個我們都不知道啊,只有念公他是密宗的真正的金剛上師,所以他才有這方面的理解。他說賢劫千佛裡頭沒有幾個佛說密法的,釋迦牟尼佛是一個,釋迦牟尼佛之後要很久很久才有佛來密法,所以大家也不要太自卑,自個兒現在是不行,確實是不行。 但是你說不行,可是自己本來是佛,自己又再有這樣的機緣,遇到這樣的大法,也不應該錯過自己的這個機會,不要把自己應當挑的擔子把它給甩在一邊了,應該承擔起來。所以佛就勸大家:「是故汝等應求此法」,就是這個意思了。 佛是從正反兩面來勸,這個就是「非是小乘」而且是「第一弟子」,這就是第四十三品主要的論點。 那麼我們還有一點時間,我們繼續看緊接著下來的一品: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這個第四十四品就是勸說法的人,當然還是繼續前品的內容,另外增加一些對於說法的人的鼓勵,我們先看看一段前面的註解才看經文: “北京凈蓮寺長老慈舟老法師《無量壽經科判》,謂本品內容為「法師不退得記為勸」。其意為能演說本經者,信行不退,即得受記,以此普勸法師以及大眾也。慈老之判,契合經旨。本品文,初明說法得利。中段明不聞退轉,並勸為他演說。末段受菩提記。” 好,我們開始來看這個經文: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我們繼續看註解: “「正法滅時」。一代佛化,歷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時。嘉祥《法華義疏五》曰:「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轉復微末,謂末法時。」 所云正者證也。像者似也。末者微也。” 經文說:「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在以後乃至到了正法滅的時候,佛的這個一代時教它要經歷正法、像法、末法這三個階段。 嘉祥師就說了,佛雖然入滅了,可是法的儀軌儀式沒有改,那叫做正法。佛入滅時間久了時間長了,「道化訛替」,這個道這個教化,「訛」就是錯。「替」就是把別的東西都混進來了,冒充佛法的這個就叫做像法。「轉復微末」,「轉」是又更進一步,更進一步變成微末,都是些末節,微細的末節就叫末法了。 「所云正者」就是證,證道。「像」就是相似。「末」就是微微末微小了,沒有什麼了。我們再看註解: “又青龍《仁王經疏三》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為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為像法。唯有其教,無行無證,名為末法。」 至於正像末所經歷之年數,諸經之說不一。古德多採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說末法為一萬年者,如《大悲經》。)故知佛法住世尚約有九千年也。「正法滅時」,廣指像法與末法。當前正是末法之時。此時之眾生,善根遜前,但其中必仍有過去生中廣修功德,當前供佛念佛之人。故云「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那麼青龍的這個《仁王經疏》它說:「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叫做正法。教也在,人也在,也有人在修行,有得到證果的,得到證的,這個叫做正法。 下來說:「有教有行,而無果證」,教也有,修行人也有,但是得果跟證道的人沒有了,這個是像法。 「唯有其教」,最後只剩下一個教,「無行無證」,也沒有人正式修行,當然更沒有人證果,這個叫做末法。 現在就是這個時候,有這個教啊是不是?你到哪兒去,都有廟也有塔,大夥全部都在那邊念經,大夥也敲鐘打鼓嗚嚕嗚嚕在那邊念,但是不是真修行,心裡面不知道在想什麼,不知道是為了什麼,所以這個時候就是「無行無證」了,無行,你還談什麼叫證啊? 這個年數有許多的說法不一樣,我們就採用一個比較多的說法,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就採用這樣子的說法。所以到現在大家流行的這個佛曆來說,現在是佛曆的二千五百多年,正好正法五百年也過了,像法一千年也過了,末法也過了一千年了,那還有九千多年。按這個古老的說法,那已經是三千年了,那就是說末法已經過了一千五百年了,還有八千五百多年。 就是說的這個法滅了,到了法滅的時候,廣泛的就是說,指著這個像法跟末法,因為像法已經在那邊一點點滅了,那麼這個「訛替」就是假的就來了,別的來替代了,就是來冒充了,或者是說來混淆了。 念公就說有人印了一本書《西方極樂世界遊記》,這個我們同修可能有看過,這個我們之前提過了。念公說那個荒唐透頂,很多人印了拿來流通,所以群眾的水平太低了,它完全違反了聖言量,完全是騙人的這個東西種種的。所以就是說,這裡說就是「訛替」,這個造假的人很多。念公還說上次大家聽的那個什麼黃念祖居士念佛,美國傳來的,念公說那根本不是我。所以作假的人就是遍天下可以這麼說。念公說像我這個無名小卒,冒充我的名幹什麼呢?這個就是好事者之所為。 等到正法滅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怎麼樣呢?眾生的善根就更差了,到了末法就是「無行無證」了,所以到了法滅的時候,人的根器就更差了。 可是還會有眾生是特別的特殊的,這只是指著一般的啦!但是其中必定還有例外,就是正法滅了的時候,到了像法末法,一直到最後法都要滅的時候,必定還有在過去生中廣修功德,現前還供佛念佛的人,還會有這些人吧?雖然不多,但是還會有啦,肯定還有啦,那我們在座的也是啊,我們這麼多同修也是屬於這裡說的啦,說什麼呢?說過去我們都廣修功德,我們過去也是念佛人啊,要不然你現在怎麼會接上去呢?你又不見得別人接上去,為什麼是你接上去?別人就不接這個念佛法門,是接別的,那些做善事種種的是不是?所以都是有前因後果的。 那麼這一品開始,這第一句的經文我們先念一念,我們時間也差不多了,我們先把第一句經文念一下: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好,這個經文的解釋跟著還有註解的內容,我們明天還有一堂課,我們才繼續的一起來學習。 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