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20集
2024/03/05 16:43:18瀏覽140|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20集

  在上一堂課結束的時候,我們就說到了這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的人,那麼在這個前面是說的修善求世間福報,所以不能出輪迴,只是求世間的福報,出不了輪迴。

  而現在這個更愚癡了,除了「世智聰辯,增益邪心」,他還不種善根,他反而靠他的世智聰辯來驕慢自大,他沒有生長正信,反而是助長他的邪心,那麼這樣子也是出不了輪迴,出不了輪迴。

  所以我們要很小心,注意前面所提到的這幾件事情,這都是對我們出輪迴有障礙的。那麼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看這一品的最後一小段的經文,請看經文: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我們繼續看註解說:

“佛答慈氏,此界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淨土者,共有三種。一者貪著世樂,求人天果。二者世智辯聰,邪心熾盛。三者則為「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此三種人,縱能修福,所得只是世間福報。夢幻泡影,轉瞬即逝。故「求出輪迴,終不能得」也。”

  「復有眾生」,就是再有一些眾生,他雖然種了善根,就是前面講的有種善根的、有不種善根的,那麼底下我們就將這兩個結合在一起來看。

  雖然種善根作大福田,種了很大的福田,可是他「取相分別」,在這裡頭他有著相有分別心,再加上「情執深重」,這個情念執著很深很重。那我們看註解繼續說:

“「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大福田」者,持佛名號也。因持名是諸善中王,故所種田,方得名為大福田。惜以「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故雖念佛亦不能出輪迴。經中三輩往生,皆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這裡說「求出輪迴,終不能得」,那這一段就是說如果你是「情執深重」又「取相分別」,雖然種善根作大福田。

  作大福田就是指的念佛號,念這句「阿彌陀佛」佛號,所以大家不知道原來我們念佛就是大福田,念佛號才可以稱為大福田。

  那我們從這一句可以知道,真正的大福田在哪裡?在哪裡呢?在七寶淨土講堂,又打廣告了,這就是前面這句嘛,不是師父自賣自誇,我們就是只念阿彌陀佛,不念別的。

  但是要注意的是你如果有了這種情況,什麼情況呢?「取相分別,情執深重」,你求出輪迴還是得不到的,還是得不到的,這個道理很清楚嘛!

  我們這個《無量壽經》裡頭說三輩往生都是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就這兩個條件,上輩、中輩、下輩都是共同的這兩個條件。

  那麼有的人他剛剛一聽,再要具備這句啊?只是念佛也不行,還要發菩提心啊?那怎麼辦呢?這個菩提心怎麼發啊?

  所以你們不要片面的認為是兩個條件,一個都不能少。下來註解再來說說這個菩提心了,我們仔細的來看:

“菩提心者,即大智、大悲、大願、圓融一體之心。「情執深重」即是愚癡,何云大智。「取相分別」則有取捨,何由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是之人何能發菩提心。故念佛亦不能入於三輩之中。”

  菩提心是大智大悲大願圓融一體的心,圓融成為一體了,不是只有一樣,它是具足三種心。

  所以我們就不用懷疑為什麼四十八願阿彌陀佛沒有說要吃素才能夠往生?這些是小事,還需要佛來說嗎?你真發了菩提心,你還會去殺害眾生嗎?你有了大智大悲大願的心,你自然就不會這麼做了,是不是?你就不會這麼做了。

  下來就簡單的說這個大智大悲大願,說你「情執深重」,那就是愚癡,你不愚癡,為什麼「情執深重」呢?既然是愚癡,你哪裡有大的智慧啊?你「取相分別」,你就有取有捨,有的是我要的,有的是我不要的;有的是我喜歡的,有的是我不喜歡的。那你怎麼能夠興起「無緣大慈」?無分別的普遍的究竟的這個心,你就生不起來了呀!怎麼能生起「同體大悲」呢?那麼就是這個大悲的心,他也不具足了。所以他既然沒有大智又沒有大悲,那這樣子的人怎麼能談得上發菩提心呢?

  發菩提心就是願度眾生的心,這是一個大的願。這三心都沒有具足,所以念佛也不能得到三輩往生,不能得到往生三輩。特別強調三輩那就是入品了,有正式的品位,最多最多你就達到邊地而已。我們繼續看註解:

“蕅益大師謂念佛如無信願,亦不能生,正與此同。再者著相修福,其福有盡。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所以蕅益大師說念佛如果沒有信願,不能往生。這一點很多人都不清楚,只是一直都聽我們這麼說,尤其是慈淨老師常常強調這個信願,要具足信願,蕅益大師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了,「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我們首先要念佛,不念是不行的。念佛之後,大家就知道要提高我們的信願,沒有信願,念得如銅牆鐵壁一樣也不能往生。那你如果決定有信有願,你哪怕是念一句也可以往生,這就跟這個地方說的是相同的了。

  所以我們大家既然念了佛,也作大福田了。那麼底下就是說,再一步必須要爭取的就是要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這個大家就清楚了,你「情執深重」,那麼現在大家在這個地方上還需要很好的來思惟一下,好好的思惟一下,為什麼呢?你看肯念的人,在座的大家都肯念了,但是對於這個問題的重視還是遠遠不夠。

  現在就是要提高一步,前面不是說過了上這個梯子嗎?你不能留戀在那個原來的位子,你不能說我在這個梯子上頭已經比在平地的人看得遠一些了,那你這樣子就滿足了就夠了,那你這個梯子你能夠老待著嗎?你老是待著這個梯子不向前進了嗎?所以你要前進啊!因此你「著相修福」,其福就有盡,你的福會用盡的。

  那麼在上一堂課我們談到經文說:「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還有「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所以念佛也不能出輪迴,「取相分別,情執深重」,還有「住相布施」,那我們也談了一些。

  今天我們繼續這個話題,再引一些註解來更深入的理解,因為對這方面如果還是模糊的話,對求生極樂的信心就會減少了,對求生極樂的信心減少,相對的,你對這個娑婆就會更加的留戀,這是一定的,這是往生的障礙啊!

  那麼底下我們引了《金剛經》的一些話,「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為什麼呢?如果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這是《金剛經》的原文。

  那我們再回頭來看看蕅益大師《金剛經破空論》的一句話,註解就引了裡面這一段的內容,我們看註解:

“靈峯《破空論》釋曰:「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而諸眾生住於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觀大觀小。若能稱性而住,不住諸相。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以空非內外、彼此、方隅、形相,更無小空異大空故。無相之福,其福乃大。」又《金剛經》曰:「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又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上引《金剛般若》皆表取相分別之失。故經云「求出輪迴,終不能得」也。”

  所以我們看祖師都不是普通人,他們所理解的不是那麼狹隘的,不是淨土宗的祖師就只知道淨土。你看看蕅益大師他是全能的,從儒家一直到一切中國的文學,到佛法都是全能的,但是他是凈土宗的祖師,他經經都通,所以就可以給我們提供學習的榜樣。怪不得念公的老師夏蓮居蓮公一直勸念公要依止蕅益大師,這都是有原因的。

  因為高人所看的,就是跟普通人不一樣。那我們一般人看《金剛經》,都偏向空一邊去了。那蕅益大師就著了一部《破空論》,你執著空,我就給你破掉這個空。那個《破空論》裡頭有所解釋說:「以無所住法,住般若中,熾然修行六波羅蜜,而不取相」,這幾句話很深很深哪!不是一般初學的人可以吃得消的。你如果不是長期在圓教的熏習,你連體會都很困難。那師父雖然說是轉述,也要有能力體會,說出來才不會像讀稿,讀稿是怎麼樣的呢?硬邦邦的。

  這裡說你用無所住的法,這麼住在般若之中,不是有所住而住於般若,是無所住而住於般若,可是你還是熾然修行六波羅蜜,大家要注意「熾然」這兩個字,「熾然」就是像這個火要蓬蓬勃勃的在那邊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就是六度,但是在修行當中不取相,沒有一切相可取,這才是《金剛經》真正的宗旨。

  所以你看有多少人讀《金剛經》學《金剛經》能夠真正看到這方面的妙義呢?能真正看到的人很少很少啊!所以有人還都把《金剛經》看成是無為無相,什麼什麼都跑到「無」一邊去了,理解成「不動」了。

  不知道是「熾然」哪!蓬蓬勃勃的熾然修行六波羅蜜。所以這就是蕅益大師的《金剛經破空論》。

  因為大家執著於偏空,有人說《阿彌陀經》是講有,《金剛經》是講空,念公說錯了!錯了!《金剛經》的空,蕅益大師就給你破了,把他們所謂的空給破了。這個空不是大家所領會的那個空,那個領會都是很片面的,不夠深入。

  那麼下來引了一段念公在別的地方談到蕅益大師的這個《破空論》,有一些內容很珍貴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一起來聽一聽,聽不懂也別管,把它收藏起來,你們存檔,師父存視頻,對大家將來一定有用。

  蕅益大師《金剛經破空論》他就說,很多人理解成《金剛經》只是「無相無為」,但是蕅益大師他很強調「生心」,破掉這一切皆空,不是說就是無住就是無為就是無相,就是無念,就一直的「無」下去了。

  所以有一句話說「莫道無心便是道」,不要說無心就是道,前面那個道就是說的意思,不要說無心就是道。下來一句就是「無心猶隔一重關」,《谷響集》後頭念公寫了四個八句偈,「掩耳不聞末後句,無心猶隔一重關」。那底下來談末後句,「掩耳不聞末後句」,你別說是無心,無心還要隔一重關。這是現成人家的句子,這就是《破空論》的出發點,不要以為我無心無所住什麼什麼,這就是了。所以佛法很深啊!很多人就在這個地方以為就是了,那還遠得很吶!

  那這個「寂照」就是《金剛經》的那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空,就你說的那個空性,但是它不是通過這個就止於這裡,到這裡就停止啦!是「應無所住」,但是你不能夠斷滅,就是不能說《金剛經》它不承認有佛性,什麼都沒有了。「無所住」那麼這個桌子板凳它都無心,它一切都不住的,那它不就是佛了嗎?是不是?所以還要「而生其心」,你看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前面四句,到說了最後第五句,這個才圓滿。最後第五句就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就是「照」啦!前面是「寂」,後面還要能「照」,那麼這個「無住生心」是什麼人才能做到呢?以前常常提到的,要地上菩薩才能真正的做到。

  那我們往往就說《金剛經》講空,這個凈土宗是有,覺得《阿彌陀經》跟《金剛經》往往不能夠融通,其實它是一回事來的。

  這就是有人常常說《金剛經》跟《阿彌陀經》兩個是矛盾,《金剛經》就是無有眾生可度,什麼都無相無為。而淨土就要求往生西方,有極樂,有阿彌陀佛。

  但是大家一定要把它圓融起來,這兩個要圓融起來,我們現在所談的淨土宗就是圓融的。

  不是那種就是告訴你,哎呀!你先別管!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有,你就求往生,就是這樣子了,別問這麼多了,那這就是很淺的淨土宗了。還不准人家問這麼多,現在說淨土宗的日本是六千萬,中國也是多少千萬,一部份的人就只是能夠理解到這個樣子而已,

  但是它確實和禪宗是矛盾的,但是矛盾歸矛盾,你這樣子的人念佛,他還是可以往生,還是可以往生,這一點就很特別了,只是他往生之後他的品位比較低而已,就這個差別,沒有別的差別了。

  你要把這兩個都能夠圓融,那就不一樣了。你看我們七寶依止念公的教導,處處都是圓融的。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這一部《無量壽經》,這裡頭就比《阿彌陀經》自然了,就是對這一種的不一致已經消除了,不存在了。

  《阿彌陀經》說佛現在西方,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這個還說的有佛,有地方,有時間。

  可是我們的《無量壽經》就不是這樣子了,經文說如來者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是不是有這句經文啊?所以這不就跟《金剛經》一致了嗎?《金剛經》也是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沒有什麼叫來,什麼叫去,哪有什麼叫東什麼叫西啊?

  現在是為了「酬願度生」,阿彌陀佛是為了「酬願」,還他以前發的這個願,要滿足他的本願要度眾生,所以他就現在西方,示現在西方,「示」就是示現了成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所以這個地方,這個時間,是為了酬願度生,這是眾生所能理解的,而示現成這個應身的阿彌陀佛。

  像釋迦牟尼佛很久很久以前已經成佛了,可是他又示現在尼泊爾,三千年前的印度示現的王子,出家種種種種的,最後成佛,這是一種示現。

  那麼要說到究竟的話,西方極樂世界遍一切處啊,遍一切處,哪裡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啊?當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你說是唯心,西方極樂世界都是我的自心,我的自心遍一切處,這句話對,西方極樂世界確是有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是遍一切處,這個話就難懂了,就難懂了。

  那麼再說一句,娑婆世界也遍一切處,沒有一個不遍一切的。要不然我這個自性,我自性就缺了一塊了,缺了一塊娑婆世界了。

  自性就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所以十方虛空不離當處,東、西、南、北、上、下四方都不離開這個地方,三世古今,就是過去、未來、現在不離當念,一念之間過去、未來、現在都在裡頭了,這一念就是如此啦!

  那麼《金剛經》所謂的「無住生心」,「萬緣放下」就「無所住」了,什麼緣都不住了,那還有什麼所住的呢?你住在哪裡?然後「一念單提」,就是「此念不滅,生生不已」。

  念公常常說這個本來是地上菩薩,才能夠做得到的事情,我們凡夫就靠念佛,當你念到勤勤懇懇綿綿密密的時候,你就是地上菩薩了。

  相反的,如果你念得沒有那麼勤那麼懇切,沒有那麼綿綿密密,那你就什麼菩薩都不是了。

  所以要入諸法實相,一般是很難很難的,凡夫是沒有份的。

  但是要入諸法實相只有念佛,這個是最好的方法。所以不要把它打成兩截,一提到取捨,往往就說凈土宗怎麼跟《金剛經》老是不能一致呢?哪裡不一致啊?前面不是說了很多,哪裡不一致了?完全是一致的。不融會的人,那它就是變成兩截了,兩回事了。能夠融會,那是巧妙殊勝極了!所以這佛之說全部都是一味的,佛說的都是一味法。

  根據蕅益大師的意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提倡這個「生心」,但是念公說這個也使到我很驚訝!因為這也是過去所忽略的。蕅益大師很強調「生心」,念公他自己可以說是從無住這邊體會到的。

  一般理解《金剛經》的人也都是找那個無住無為,一切都無啦,也就看到六祖那個偈子「本來無一物」。

  唯獨就是只有蕅益大師他提出來了,他不贊成《金剛經》的宗就是「無住」,他不同意!他說是要「觀照」,他提倡要「生心」。念公說過去由於跟自己的經歷不十分一樣,所以對於蕅益大師他的這個就沒有足夠的重視。那就是那一次想到為大家應當怎麼來修持這一點呢,然後就想到要「生心」啊!要「觀照」啊!這個就是過去對於蕅益大師的開示是也看見了,但是是忽略了沒有重視,沒有從內心把它繼承下來的東西,這後來不知不覺又繼承了。這就是蕅益大師寫《破空論》的一個主要的思想。

  一般把《金剛經》理解成為一切都空了,都無了,都種種種種的,個就是有所偏了。

  蕅益大師是一個特殊的大德,他的壽命不長,才五十七歲就往生了。他就吩咐以後把他的遺體磨成了粉,拿這個粉跟那個麵和在一起去餵魚蝦,他交代好了。等到三年之後,大家把他這個打開一看,面貌如生啊!頭髮都長了,本來師父的話是應該聽的,但是這大家就不忍心,要把這個遺體給它磨碎了,所以大家就還是給它埋了,那埋了之後,就發現葬了幾年之後,還是跟活人一樣,跟活人一樣,所以這個不可思議!不能解釋的。你用什麼方面來解釋?你用科學來解釋嗎?解釋不到啊!

  所以他的《彌陀要解》九天就寫出來了,所以前面提過,念公說這也是夏老師,就是念公稱夏老師,我們稱為蓮公,說這是夏老師對我的一個很大的恩德,就告訴我要依止蕅益大師。

  所以你看念公寫這個《大經解》,一上來走的是《疏鈔》的路子,《疏鈔》就是蓮池大師的,一上來立的就是十玄門嘛是不是?我們前面《大經解》有看過十玄門,這個《彌陀要解》前頭沒有立十,《疏鈔》前頭才是十,一上來就是十門分列,那麼按照《華嚴經》的辦法就是十,念公一直是仿效蓮池大師的《疏鈔》,仿效《華嚴》的,所以還是用的是十。

  那正式寫起來之後,就回到了蕅益大師了。所以我們看這個《大經解》,後面幾乎很多都是引用《彌陀要解》,這個《要解》的內容。所以就是聽了夏老師蓮公的話,直截了當,所以這個就更扼要了。

  那麼《金剛經》大家都知道這個無住而生心。那蕅益大師也是很有意思,他也是最後寫完了之後,就寫了一個跋,這個話在跋裡頭,他的正文裡頭沒有,也沒有詳細的討論。都寫完了之後,他寫了一個短的跋,他頭一句話是說:「金剛般若大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足以蔽之」就是《金剛經》主要的宗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一語」就是這一句話,「足以蔽之」,「蔽之」是什麼呢?完全可以全部都包括了。

  這句話是出自《四書》裡面的,《四書》裡面不是有說嗎?說「詩三百..」,《詩經》裡頭有三百首,「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裡頭有三百段,用一句話來概括來包括它,就說這個「思」沒有邪,你一樣可以動腦筋,你可以去想。但是你這個想裡面沒有邪,思沒有邪想,叫「思無邪」。雖然也有說君子求淑女,晚上睡不著覺,他總是「思無邪」,他有想,但是他是「思無邪」。所以有人就把孔子看的是道貌岸然,非常的嚴肅的,不是這樣子的。他實在是很通達人情的,這並不是邪啊!

  《金剛經》這部經全部有五千多字,用一句話來說,「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句話說完了,是什麼呢?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繼續看,所以這樣子告訴你,要熾然修行六波羅蜜,他不取相,他為什麼呢?他「無住法,而住於般若之中」,所以他就能夠可以使他很少的一點點布施,這一點點的布施就跟虛空equal相等了,虛空有多大,布施的功德就有多大。

  眾生就剛剛相反了,眾生因為「住於相故,妄自計果計因」,自己就這麼的「計果計因」,自己老在那邊盤算,值不值得討價還價?還有就是「觀大觀小」,做種種的分別,所以就像什麼呢?就像仰箭射虛空,那個拿著那個箭射向空中,什麼結果呢?落空咯!

  然後說「若能稱性而住」,怎麼住?「稱性而住」,稱性中這個「稱」字就是稱心如意,當中裡面的這個「稱」字。「性」就是自性,這個是心的本體,恆常不變的。又稱者是相稱之義,故稱性指跟本性相稱,那麼這個自性遍虛空,恆常不變,而且它這個體具萬德,所以稱性而住就是如果能夠稱於自己的本性而住,就是如法性而住,也就是如如而住,不住於一切相,只住於如,那這樣子的結果呢?

  就譬如芥子當中一點的空,跟十方的虛空有什麼分別呢?一個芥子裡面的空跟十方的虛空,請問大家,你們回答回答有什麼分別?實際就是這樣,因為你執著了它,那它就不一樣了。你要不執著,它本來就是如此。所以就是說你這個微小的布施,那一點點的布施就可以跟虛空相等了,一毛錢就是一百萬了。這都是博士班的道理,只能夠體會體會啦!簡單說就是一切都要能夠融入我們的自性,我們叫消歸自性,那就是無量功德了。

  那麼「芥子中空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別」,本性無二,也沒有分別,因為空沒有內外、彼此、方隅、形相等等的差別。也沒有小空大空,沒有這兩個不同的地方。你說小空跟大空有什麼不同?同樣是一個空。

  「無相之福,其福乃大」,如果是離相念佛,離相修法,離相做一切功德,這個福就大啦,大到怎麼樣呢?能夠讓一個芥子中的空跟十方的空是一樣的同等,一樣同等。

  下來也是《金剛經》的話:「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都是《金剛經》的話。所以說你要違反了這些道理,那很大的福田就變成有限度的了。就是念公說的,你那個杯子沒有洗乾凈,那個杯子裡頭有毒,你來裝很好的藥,你把它喝下去,那個藥本身沒有毛病,是你那個杯子不乾淨,你就吃了毒藥,就把你給毒死了,你還怪那個醫生。所以要把杯子洗乾淨,就是不要執著。

  往往大家就是總想得什麼境界,得什麼神通,得什麼感應,這都是有所求,有所求就都成了有為有住,這都是跟這裡說的同一類啦,你作的功德全部要打折扣,七折八扣了,所以要無為法才能相應。

  下來是最後一句的經文,我們看:

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凈,遠離分別。求生凈剎,趣佛菩提。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我們看註解:

“段末謂「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求生凈土,永得解脫。眾德之本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又「無相」者,謂無色等五塵,男、女、生、住、壞等十相,名為無相。又《涅槃經》曰:「涅槃名為無相。」又《演密鈔》曰:「寂滅者,即無相義。但心自證不從他得,故無諸相」。如《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皆彰此「無相智慧」。”

  所以就是經文的這一段最後說:「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以無相的智慧來種植諸德的根本,這樣來求生淨土,就能得到解脫了。

  所以一直下來我們所看到的內容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的,念公所解釋的都是很深入的,非常稀有難遇,這才是博士班的水平,不管你聽懂不懂,這都不重要,都不重要,這個流傳下來才是真正的法脈,保留了祖師原有的水平,不會讓它失傳,那我們這樣做才是真正的報佛恩報師恩,作為真正的佛弟子,這就沒有遺憾了,沒有遺憾了。

  我們多看一點內容,植眾德之本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我們的宗。

  那麼無相者,色、受、想、行、識五塵這個是五相,加上男相、女相、生相、住相、壞相,就是相裡頭最嚴重的,這個叫做十相,沒有這些相就叫做「無相」。

  《涅槃經》解釋「無相」說:「涅槃名為無相」,另外《演密鈔》解釋說:「寂滅者即無相義,但心自證,不從他得,故無諸相」,這個寂滅這個涅槃,只是你的心是你自己證的,不是從他所得的,不是從另外所得的,所以說沒有一切相。

  要是有一個地方給你得到了,你就存在出現那個地方的相了,這完全也都是你自心的自證,所以不從外面來的。

  所以不能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你還有相嗎?外面的境界也是你的心啊,都是心,那還有什麼相的呢?所以《金剛經》就說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的本子就說「則見如來」,都一樣,版本不同,好多字有出入,意思相同就行了,我們不去考證這些了。

  那這幾句話非常好,所以大家在用功的時候要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愚癡的人就在虛妄當中去求這個虛妄,這句話很有意思,你在虛妄當中所求到的不是真實的,你又去求到一個虛妄回來了,都是虛妄的。

  所以你見著「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是,不是說根本沒有相,是說那個相是虛妄的,你如果在「見相而非相」,而沒有著相的時候,你就見到如來了,見如來就是見性了。

  又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所以這個是極直接的事情,直接Direct teaching,這就是頓教,離開了一切相,就叫做一切佛。

  所以哪有那麼多囉嗦?說這個又說那個,都是自己找的,修行之後又自己找了很多很多東西,搬了很多糞往腦袋上面裝,天天往裡面「運糞入」。

  這不是我們隨便說的,這是禪宗的話,禪宗有兩句話說:「運糞入」跟「運糞出」,一種人的修行是「運糞入」,把這個糞往裡頭搬,都塞進來的叫做「運糞入」。我們現代人容易體會的就是都裝滿了這些垃圾rubbish。「運糞出」就是把你的糞給運出去。

  那我們再延伸一點這個內容,就是百丈懷海師他說有求就是「運糞入」,無求就是「運糞出」。如今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無等法,這叫有求嘛,那就是「運糞入」了,這是很好的法,不是一般世間法,也叫做「運糞入」,不名「運糞出」。

  同樣的觀點,溈山靈祐禪師也有這方面的表達,他說如果你要向外面求一知一解,我們一般說是一知半解,認為這種基於分別心的知識,認為這個見解就是禪,那麼這個跟禪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個就叫做什麼?叫「運糞入」,不是「運糞出」。所以「運糞出」就是要運出心中的一切錯誤的見解一切執著一切貪求,把心中種種這些垃圾全部要把它掃除,怎麼掃除呢?把它搬出去,就是「運糞出」。

  所以「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都是來表彰這個無相的智慧。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經云「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乃至「永得解脫」。即《金剛經》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妙旨。《破空論》釋曰:「蓋不達無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偽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證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惡法,則為闡提獄種。惟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無上菩提也。」兩經相較,今經中「無相智慧」,「遠離分別」,即如彼經「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植眾德本」,「求生凈剎,趣佛菩提」,即如彼經中「修一切善法」。又「當生佛剎,永得解脫」,即如彼經之「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現在我們把這個經跟《金剛經》來會合一下。

  所以你看師父常常說就這一本《大經解》就夠了,沒有機緣遇到《大經解》的人就沒話說了。遇到了之後,你還去研究《金剛經》啊?不需要了。

  但是我就聽說有人就是遇到了《大經解》,她還是熱衷於研究《金剛經》,那等於說你就沒有從《大經解》得到真正的受用,還不能滿足你的貪求,貪佛法也是貪,什麼都要,什麼都想沾一點點,再說你自己也沒有能力理解《金剛經》,能懂一點點也是表面的這個意思,因為《金剛經》說的多數是法身的境界,無住生心你從哪裡下手?請問你從哪裡下手?離相你怎麼離?到處見到都是相嘛,人也是相,師父坐在這裡也是相,你怎麼離?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同時也告訴你「凡所有相,皆是實相」,還有「實相無相無不相」,「實相無相無不相」我們怎麼理解啊?無相是沒有青、黃、赤、白、長短、大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無,也不是亦有亦無,離開了這四句,遍離一切相。為什麼又說實相無不相呢?因為實相雖遠離一切虛妄之相,可是體性不空,遍為一切諸法作相,也就是說遍能顯現一切相,所以體相用是一不是二,也是一而三,三而一,這些都是地上菩薩的事。

  現在念公幫我們挑最精要的這個經句,再結合我們的本宗來解釋,這個叫做會合,我們來看看,就是剛才註解裡面的內容。

  這個《無量壽經》說:「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無相智慧,植眾德本」就是《金剛經》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Anuttarasamyaksambodhi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那麼「無相智慧,植眾德本」,就是「永得解脫」,這不就是《金剛經》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

  蕅益大師的解釋,「不達無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偽果」,「偽」就是虛假的意思,你得到的那個結果不是真實的,人天的果報不真實,昨天講得很清楚啦,你不了達無我,總有個我在這兒,所以《金剛經》的離相首先就是要去掉這個「我相」。

  現在大家處處都有一個我,處處還突出我自己,我這怎麼樣又怎麼樣,我那又怎麼樣怎麼樣,你碰著了我,順著我的,不順著我的,合於我的,不合於我的,這個我在這兒,就沒完沒了,沒完沒了了。

  你不能了達「無我」,說實在的,根本就沒有我嘛!所以唯識有這兩句話很好,說:「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個唯識總結的很好,兩個無我,不是一個無我,不是增長我慢的那個我,那個是妄我。

  我們怎麼來體會沒有我呢?你看看,這個我天天都在這邊死掉了,又出現一個新的,一會兒又死掉了,死掉了一個,又出現一個,那到底哪一個是你呢?要說這個身子是你,你看看我年輕的時候,就一點跟這個不像,不一樣了。

  那天有一個朋友,不是同修,朋友他有存師父年輕的時候的照片,就發給我了,我一看,哎!這個是我嗎?是不是?差太遠了,不一樣啦!那個以前那個我早就死光了,這個阿賴耶識也是在不停的變化,它只是相似相續的,哪裡有你啊?

  所以我們人類都是在變化,我們在說話的期間,我們有很多細胞都已經死了,很多細胞又長出來了,腦子裡頭進來了很多新東西,思想裡面起了很多的變化,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圍著地球又轉了好多萬哩了,地球在太空中兜圈子又兜了好多了,都不是剛才剛剛大家一見面時候的情形了。大家沒有仔細去想這個事情,也認為不必要去想這個啦!但是因為現在這裡提到了,我們就來談這個,只是你不覺得為什麼?因為它是相似,不是真的,是相似,所以什麼是你?沒有啊!

  所以你不達無我,雖然修一切善法,你只是得到人天的假的果實,所以叫做「偽果」,這個果是假的。

  將《金剛經》「無我」這個訓示落實在修行當中,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那麼下來引了一段也是念公的開示,供大家學習。

  他說我們要知道這個嗔毒的根在哪裡呢?就在於我相,就在因為有我相。如果沒有我相,還有誰在生氣啊?所以生氣者只是為了他違反了我,汙辱了我,委屈了我,欺負了我,侵害了我,處處都是因為多了一個我。如果能夠無我則...那麼一切煩惱它的根及除掉了,必然就隨著這個就消滅了。正因為多了一個我,那就是處處都有障礙了。

  例如有人罵我是蠢豬,罵我「蠢豬」這還得了?可是當他罵完了之後,這句罵人的話在空中也消失了,消滅完了,何處還有這兩個字的聲音呢?蠢豬這句話本身就是肥皂泡嘛,《金剛經》不是有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嗎?

  這裡師父就想到年輕的時候,我的父親說了我一句,現在知道他是隨口說的啦,當時他說什麼?說我是廢人一個!哇!我的玻璃心碎到完啦!我哪裡像廢人啊?我那個時候的理解,廢人就是斷手斷腳的叫廢人嘛,你怎麼罵我廢人一個?結果那個時候我就很叛逆,我就做個廢人給你看,是不是?所以就是這樣子嘛,所以他罵完了,這個肥皂泡都消滅了,可是自己不依不饒,還死抱著這個已經滅的肥皂泡不放。說實在的,師父能夠回憶起這件事情,也還是沒有完全放下,要不然怎麼會想起來了呢?對不對?

  所以罵你蠢豬罵你笨蛋,還大發脾氣,這是加倍的愚癡!

  我還記得我的俗家夫人,那時候新加坡的一個姑媽常常過來,過來的時候我的俗家夫人就很熱心,而且很孝心的照顧她這個那個,但是我的姑媽她有一個口頭禪,就是那個台灣話福建話說「瘋子」,隨口晃兩下就說「瘋子」,她不是那個意思說你這個人是瘋子,不是嘛!我的俗家夫人的玻璃心也是碎完了,也是碎完了!我這樣子對你這麼好,這麼照顧你,你說我是「瘋子」來的,哎喲!我的媽啊!她還是「有我」啦!

  所以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秉持著這個經中無我無人的開示,來待人接物跟應付一切的一切。前面講過了有人罵我,請問罵人的人是誰?被挨罵的人是誰?那句罵人的話是什麼?實際上一切皆不可得,對嗎?所以有一句話說:「萬法本閑,唯人自鬧」,何苦來呢?自己要鬧個不休,把這個心歇一歇不是很好嗎?你看《首楞嚴經》不是說了「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我們何嘗不想歇這個心?但是歇不下來,歇不下來。

  所以要靠什麼呢?要靠一心念佛,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故云「念佛功純,妄想自然不起」,妄想都沒有了,你還有什麼脾氣可發的?

  阿羅漢破了「人我執」就出了生死,是「人無我」了,就比我們凡夫超越了。但是這裡蕅益大師就說:「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證我空」,這句話是對阿羅漢說的。蕅益大師的這個議論很好,你不修善法,你只是「我空」,這個就叫做阿羅漢,阿羅漢確實「我空」了,所以他沒有生死了。他還有六通,那是不可思議的神通。現在這個什麼奇異功能,那萬萬分之一是九牛一毛,一萬個牛的一毛也比不了,這就是佛呵斥阿羅漢是焦芽敗種的原因。

  再一種是「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惡法」,這種人現在也很多,自己說我也空了法也空了,這都是妄言,叫做胡說,是任意在那邊造惡,這是闡提地獄種子啊!

  蕅益大師這一句就「切中時弊」,「切中時弊」就比較文一點,意思就是很符合現代社會的這個現象,你看看將自己吹捧得很厲害,就是這個毛病啦,說我是什麼來的,說菩薩又不夠力了,要說我是佛來的。

  所以念公他講這段的時候,他有舉出來那個名字還連名帶姓,但是師父在這裡就不提了,大家有目共睹,這個是闡提獄種。

  「惟以無我修一切善法」,這是個別提出了「無我」。那「無我」後面是「無人無壽者無眾生」,那個後面就可以不說了,前面那個解決了,後面那個就沒事了,什麼「無人無眾生」就不說了,就說「無我而修一切善法」,正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麼講的,你「無我來修一切善法」,這個就把《金剛經》和本經就是我們的《無量壽經》這兩段就融合起來了,這個融合起來的功德非常大,所以「即得無上菩提」,所以這麼著那就把《金剛經》跟蕅益大師的一起瞭解了。

  再跟我們這一段來比較,我們經中裡面說的「無相智慧」,「遠離分別」,這兩句就是《金剛經》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相智慧」,「遠離分別」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嘛。

  我們這兒說要「植眾德本」,要「求生淨剎,趣佛菩提」,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修一切善法」,這都是修一切善法呀!

  我們這裡說「當生佛剎,永得解脫」,那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看,我們淨土宗跟《金剛經》分別在哪裡呀?完全是一味的,就這一個道理。

  所以以後大家如果碰到有人修《金剛經》而輕視念佛法門輕視淨土宗,你就將前面所說的這個道理搬出來,嚇嚇他!現在我們有本錢可以嚇唬人了!以前不懂這些,不懂這些的話,人家一說都給他嚇跑,嚇跑了落荒而逃!都認為說哇!他學《金剛經》哦!好料哦好料哦!我們就只會念「阿彌陀佛」,沒什麼料到。

  但是現在知道了,這兩個是一個,一味的,所謂「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這個方便有很多的門哪,真正到了真實法中,那就是「一路涅槃門」了,十方薄伽梵就是十方佛,十方佛成佛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沒有兩條路,沒有兩條路去成佛的。真正達到涅槃,那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我們《無量壽經》這裡的「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所以你看大乘經典都是通的,佛只是在不同經典用不同的文字,但是真實的義理是沒有兩樣的,所以才能夠說「一經通,一切經通」,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給接受下來。那我們繼續看註解:

“夫凈土乃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於此能信,是即無相智慧。如《金剛經》云:「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又「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個淨土宗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對於難信之法能夠信,這個就是「無相智慧」。按理說這個「無相智慧」我們沒有啊,我們哪有?《金剛經》也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聽到《金剛經》的章句,就是裡面的一段一段的章句,乃至能夠一念生起了淨信的心,是諸眾生,佛告訴你,這些眾生「無復..」就是沒有了,「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眾生就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跟壽者相了。

  然後說「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經》又說了,你聽了這個經,你能夠信,你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沒有這四相了,沒有了。

  下來再引蕅益大師的《破空論》,我們來看看:

“《破空論》釋曰:「設復計有少許我人等相,決不能信此經。設於此經信解受持,決能了達我人等相,當體即是無相。」可證能信之妙德,舉體即是無相智慧。蓋此凈宗乃最極圓頓,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若人於此法能生實信,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如是六信具足,當知其人,亦必超情離見,與無相智慧相契。”

  蕅益大師又解釋了,如果有人有一點點我人等相,反過來證明你有一點點我人等相,你絕不會相信這部經,能夠信解受持,你決定可以了達,我相人相等等的相,當體都是無相,所謂當體皆空就是。

  我們前面聽了很多這個四相,對於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最粗淺的說法就是我相就是自身,有了我,就有你,這就是人相,不但有你,還有種種的人,輪迴中種種的生物那些全部都是眾生相,那中間有長生長住的就是壽者相,這是最淺的說的四相。

  又如剛才說的有一個能度眾生的我,這是我相,我所度的某一個對象這就是人相,而我所度的種種就是眾生相,而我所度的眾生他得到涅槃了,這就是壽者相了,這都是很粗淺的解釋。

  所以就是說能信這個妙德它本體,全部就是無相智慧。這他又說了,你要住相,你就絕對不能信。你要能夠信能夠受持,你一定可以了達這些無相的真諦,所以這個信跟這個智慧是不二的。

  那麼淨土宗是最圓最頓的法,這個對我們七寶的同修我們聽慣了,長期熏修下來,我們也接受了。

  但是一般人還不知道淨土宗是最圓最頓的法,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的法門。

  若我人對於這個法能夠生出實信,真實的信心,前面註解說了,我們六信具足,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那麼這個人他必然也是超情離見,超情離見那就是無相智慧了。

  這個六信,我們精進班在學習研討念公的著作《淨土資糧》裡面有很詳盡的講解,我們現在正在熱烈的學習討論當中,大家越聽越有味道,也越聽越不懂,這是正常的。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是故經中《獨留此經品》曰:「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前云「取相分別」,雖種大福田,「求出輪迴,終不能得」。是乃取相之過也。今云「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當生佛剎,永得解脫」。是乃離相求生之功也。或入三輩,或墮疑城,關鍵所在,已昭然若揭矣。「身心清凈,遠離分別」者,蓋無相智慧,即萬法一如,染凈平等,故身心清凈。一切皆如,故離分別。”

  那麼在我們經中最後的〈獨留此經品〉中就說到了,這個過幾天我們就會學到了,經文說「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有種種的難關,一層一層一關一關的難關,你聽到了這個經,你相信,你快樂,你願意接受,願意去奉持,在一切難之中沒有比這個更難的了。

  所以現在大家第一步就是,有的人肯相信肯念,逐漸逐漸的達到能夠受持,「受持」這兩個字也是不容易的,能夠接受了,經中的道理我接受了,能夠堅決踐之於行動的,這個才叫做「持」。你只是不斷的收藏這些道理,但是在修行當中用不上,那就不叫「持」了。所以「受」是接受,持是真正能夠用得上,在哪裡用得上?功課來了,考驗來了,你能夠化解,就好像我們說能夠打太極把它化出去了,所以這個道理才算是你真正的得到了。

  那前面這個說到了這個樣子,這個信解如上之難,就好像上面說的這麼難。那這個能信就是智慧,前頭說到你取相分別你種大福田,甚至於你也念佛,而你求出輪迴終不能得,蕅益大師不是說了嘛?念到銅牆鐵壁也不能往生,這就是「取相」的過錯了,所以那個不行,就是因為「取相」。

  那麼現在「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就「當生佛剎,永得解脫」,這就是「離相」的殊勝。

  一個是三輩往生,那你就可以在七寶池當中聞受妙法,就可以分身塵剎,廣度有情。

  一個是或者是你就墮落在疑城裡頭,就是邊地疑城,你「取相分別」又缺少智慧,關鍵所在就在於離相跟不能離相。

  那麼這個經文說:「身心清淨,遠離分別」,因為你「無相智慧」你萬法一如了,那萬法一如就是萬法如一了,既然「如一」了,那你還有什麼叫染?還有什麼叫淨呢?它都是一個平等了嘛,它不就平等了嗎?那還有什麼可取可捨呢?所以身心就清淨了。「一切皆如」就離開分別了。

  這是不容易做到的,說到天花亂墜,聽是聽的很多,但是不容易做到,但是不容易做到不能不說,還是要說,因為這是一個我們要達到的Target,最終的目標,我們要往這個目標去前進,所以這些我們都要知道。

  那麼下來的註解就說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回到我們的本宗淨土宗了,說念佛要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內容我們明天再來繼續。

  好,非常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367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