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27 22:02:51瀏覽93|回應0|推薦1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16集 上一堂課我們將〈禮佛現光品〉這一品完整的介紹了。與會的大眾有看見的,也有看不見的四眾弟子,由於兩土導師的威神加被,都親自見到極樂世界,還有十方佛土也顯現了。接下來的註解還有一些關於這一品內容的延伸,再引其它經典來證明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好,我們繼續看註解: “《阿彌陀經》謂此法門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末法眾生情執深重。於此最極圓頓、一乘了義、究竟方便之妙法,不能信及,反生疑謗。是以本品禮佛見光,此世界中二萬人,親見極樂世界清凈莊嚴,親聞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為作證明,令生正信。欣樂願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皆獲四悉檀之益。今仰體聖心,傍引數經,以證極樂妙有,免墮偏空。” 〈禮佛現光品〉這一品很重要,因為這個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一個是法門深奧,很難信,這個是一方面,因為它都是「超情離見」,「超情離見」只有圓教的道理才有,圓教的道理就是沒有給你討價還價的。要不然,你就還不是在圓教的層次。當然你可以聽,你也可以接觸,或者說是不小心接觸到了,你想退也不好意思。師父不是說你們,不要太敏感。 再有就是末法的眾生他就是信不及呀!他就會說極樂世界誰也沒看見嘛,這就會懷疑了。 所以在這個經裡頭,不只這個經裡頭,在其它經佛多次讓大家都看見極樂世界,所以這個意義在這方面講就十分的深刻了。除了這個經是兩萬,我們地球上的人親自見到極樂世界,聽到十方諸佛在那兒稱讚阿彌陀佛,這都證明經上的話。從另外的經我們這兒引證了幾種,就是下來我們會引證有幾種經。念公說恐怕還不只這幾種,實際上絕對是不只這幾種,沒有看到的恐怕還有很多。這幾種都有親自見到極樂世界的記載,我們一一的來看,我們先看第一部經,舉的是《觀經》: “(一)《觀經》云:「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 最主要的就是淨土三經裡面的《觀經》,這個《觀經》就是說那個國王要殺父親,這個國王就是阿闍世王。母親就去探監,在她自己身上就擦了點什麼果子醬之類的東西,然後就和了點麵,讓國王吃了就可以不死了。後來就查出來了,是母親所做的事。於是阿闍世王非常的生氣,就要殺母親,這母親就非常的愁悲苦惱,就求佛了,因為她皈依了釋迦牟尼佛,佛就飛到她那兒去給她說法。那麼韋提希王后就對佛說:「這個世界我是不想再待下去了,我想求到一個別的佛國。」佛就給她現出了很多的佛國,然後她說:「我心裡頭願意去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佛就是獨特的把極樂世界詳細的現給韋提希看,在這個法會上,韋提希王后見到阿彌陀佛,見到極樂世界這種廣長之相,看見佛身還有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歡喜讚歎之至,過去所沒有的。然後「豁然大悟,得無生忍」,所以韋提希她這是特殊的根器呀! 所以出家人跟在家人的根器,不是一定要是這麼劃分的,說出家人必定要高過在家人。在《無量壽經》兩萬人的大會裡頭,沒有這個記載啊。而韋提希夫人當下就「豁然大悟,得無生忍」! 所以有人說念佛就是臨終往生的事,這個不就是往生之前現生就得無生法忍了?所以說有的時候大家常常有這種情見,認為念佛主要的作用是在臨終才表現出來的。但是在生命未終了之前就得大受用,就證入無生的人,自古至今還有很多叻!只是大家用功得還不夠,加上情執深重,所以就不能豁然!就都給捆住了,心裡都被捆住了,捏得太緊,那就放不開了。 另外還有五百侍女同時也看見了,她們同時也都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經中常常記載,把發菩提心做為一件大事記下來,所以這就是發菩提心的重要了。於是乎這五百個侍女都會往生,那是一定的了,因為佛給她們授記了嘛!而且到了往生之後,都得到諸佛現前三昧,這是到了之後就得三昧,當然不如韋提希夫人了。所以這一件事情是在《觀經》的記載,這是五百多人親自都見到了,同時見到,而且得大受用啊!那麼下來我們繼續看另外一部經: “(二)《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云:「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如來會中,所有諸菩薩摩訶薩(一萬二千人),苾芻(二萬人)、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梵王、帝釋、護世四王,並餘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悉能見彼極樂世界,及見無量光如來。菩薩、聲聞大眾圍繞。光明熾盛,如妙高山。」” 第二個就是引了這部經叫《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這裡頭有這樣的一段說:「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如來會中」,我們這個世界上釋迦牟尼佛的法會之中,所有諸菩薩摩訶薩有一萬二千人,苾芻bhikṣu二萬人,苾芻bhikṣu就是比丘,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梵王、帝釋、護世四王等等等等,「悉能見彼極樂世界」,這兩萬比丘,還有優婆塞優婆夷,就是在家的男居士女居士等等等等,都看到極樂世界。「及見無量光如來。菩薩、聲聞大眾圍繞。光明熾盛,如妙高山」,佛光明熾盛,如妙高山,妙高山就說的是須彌山Shumiru,須彌山那是高極了!微妙極了!不是磚頭瓦塊所成的。「乃是眾寶所成」,須彌山這就高極了,高大極了!那麼這個又是這個大會上都見到了極樂世界,這部經的比丘有兩萬人。再來我們再看: “(三)《十往生經》云:「佛告山海慧菩薩:汝今應當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觀阿彌陀佛國,願見阿彌陀佛。爾時一切大眾,亦皆起立合掌,共觀阿彌陀佛。爾時阿彌陀佛,現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薩身。爾時山海慧菩薩等(包括一切大眾),即見阿彌陀佛國,所有莊嚴妙好之事:皆悉七寶、七寶山、七寶國土;水鳥樹林,常吐法音,彼國日日常轉法輪。」 以上皆證當時印度人民,或數以百計,或以萬計,親睹極樂依正莊嚴。西方有世界,有佛阿彌陀,此兩有字,應深著眼。” 再來就是這部經叫《十往生經》,就說了:「佛告山海慧菩薩:汝今應當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觀阿彌陀佛國,願見阿彌陀佛」就教給他你應該這麼做:向西正念,不要有任何的邪思。要觀想彼國,而且發這個心願意見阿彌陀佛,所以發心很重要。因為這一說山海慧菩薩是當機,全體都站起來都合掌,都在做這個觀想。就在這個時候,阿彌陀佛現大神通,放大光明。本來這個大家沒看見的,這裡一起立一合掌,阿彌陀佛馬上當即就感應了,這中間不需要有時間的差距,這就是頓法啦! 「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薩身。爾時山海慧菩薩等和一切大眾,即見阿彌陀佛國,所有莊嚴妙好之事:皆悉七寶、七寶山、七寶國土;水鳥樹林,常吐法音,彼國日日常轉法輪」,都見到了這個極樂世界的一切的一切。不過這裡須要解釋一句,免得將來對這些話會有誤會。你看他這裡說,七寶山、七寶國土。我們知道,《無量壽經》經文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是地平如掌,沒有一切山的。那這裡說的七寶山怎麼講呢?哪一位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一部經,多少經都說極樂世界沒有一切的山,地平如掌。而且《觀經》是觀想那個水上凍了冰了,冰上一層玻璃,就是大地。水上凍了冰,當然是平的,地平如鏡。怎麼這個地方說極樂世界地是平的,沒有山,這兒又出了個七寶山呢?所以這就是說這些問題,我們都應當要很清楚,不能含含糊糊的就這樣看過去了。 首先要知道,地上沒有山。第二個,還要能夠解釋這個經裡頭說的,這個山是什麼樣的?這個我們當然一點概念都沒有,是不是? 但是我們現在慢慢的來聽念公跟我們解釋:他先提到說有一部假的經,其實不是經,是一本小冊子,叫什麼呢?叫《西方極樂世界遊記》,各位有看過嗎?師父當年當居士的時候有見過,原來念公他也知道。說那天有個人就拿這本小冊子過來,然後這個人他還很不服,念公告訴他說這個是假的,說這個是假的他聽了還不服,他說:你找出證據來啊。要找證據?那麼念公就翻一翻,翻出了一個證據來了。這本小冊子裡面說,他這個遊記,去西方極樂世界遊記的這個人他寫,他說他到了極樂世界,首先看到極樂世界中央有一個大黃金山。念公說:這還不就是假的嗎?有證明說極樂世界地面上沒有山,經文說「地平如掌」,他怎麼看見山了?沒有山。那這兒怎麼又說是大黃金山呢?那麼這個人他又提出反證,你看這部經上說有山,這個就是前面說的有七寶山。所以我們就是要深入,不能很膚淺的就這樣子來理解。 這個七寶山七寶國土《觀經》剛才說了,琉璃地觀想之後要觀想琉璃地的地下有金剛七寶所成的金幢,金色的寶幢撐著這個地,在這個地的下面,把這個地撐著。這就好像我們這個供盤,七個圓盤,這個地是由這個地下有一個寶幢撐著它的,這個幢是八方,八個面有八個楞,經文說「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它這底下放光,就照著這個琉璃地,底下光明極了,底下的寶柱撐著它,在這兒放光。所以我們這兒所說的,它所介紹的就不僅僅是地面,地下它撐著整個極樂世界的這個寶幢,就是這裡所說的七寶山,不是地面上面的山,是地底下,它這個是高大撐著這個地,這個地下就有這個山,地面以上是琉璃地,琉璃地當然是平的沒有山嘛! 所以這個就附帶的說一下,將來萬一有人在這個地方搞不清楚,就可以跟他說明了,就不必爭論了。這方面念公引經來證明,讓我們大開眼界。所以念公說佛法沒有什麼不清楚的。只是現在的人不清楚,眾生不清楚。佛法沒有不清楚的,你們大家放心好了。答話的人也可能不清楚,也是你答話的這個人目前不清楚,是你不清楚。不是佛法不清楚。這個地方不能懷疑!所以這就舉了這些來證明。 所以從這些事情就告訴我們,念公說今天還看了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授記等等這些經裡頭,都還有類似的這些內容,什麼內容呢?就是見到極樂世界的這個內容。所以我們還有很多沒看到的經,而這些記載也是很多很多的。剛才談到了除了本經之外,還有其它的經有類似的內容。 我們再回到本品來,本品這些示現就具有四悉檀,什麼是四悉檀?我們先看註解: “總之,本品具四悉檀:(一)極樂依正現前,是世界悉檀。確顯妙境,令眾歡喜,生欣求心。(二)阿難大眾,歡喜作禮,稱念聖號,是為人悉檀。令生善故,持名往生是善中之善故。(三)破疑生信,是對治悉檀。疑根未斷,即是罪根。信力圓時,全成佛力故。(四)心佛不二,妙感難思。事理不二,妙境現前。是第一義悉檀。圓彰性具,令入實相故。” 這個悉檀是印度話,可以翻譯為成就,翻譯成宗,以什麼什麼為宗,四悉檀就是四種成就,四種宗,再有後來這個南岳師他有一個解釋,他說「悉」這個字是我們這兒的話,「悉者」就是普遍,普遍都怎麼樣怎麼樣,就像那個,「如來悉知悉見」,皆知皆見,「悉」就是這個意思,這是我們中國的話。 「檀」是檀波羅密,檀波羅密就是布施,悉檀是普遍的布施,就是普遍的饒益有情。這兒有兩個講法,不過前者好像是這麼說法,大家遵崇的人更多一些,這是為了成就眾生有這四個方面,這個四悉檀我們簡單的來看看: 第一是世界悉檀,世界悉檀就是說,要說出來這個世界能夠讓眾生生歡喜心,整個的極樂世界現在大家的面前,這個就是世界悉檀,大家都歡喜啊!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為人悉檀,就是對人有幫助的,是為了大家的,大家看了之後都踴躍歡喜,都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都作禮都念佛,這個就是為人悉檀了,這是第二個悉檀。 第三是對治悉檀,大家親見,就是破了疑了,所以最壞就是疑啊,懷疑的疑。這裡又重複的提這個密咒有很多..唐密裡頭很多經裡面的那個咒的功德,那真是說得大家就是很難相信。裡頭可是有一句話是說「唯除於咒生疑」,你對於它懷疑,懷疑什麼呢?你念這個會有用嗎?有這麼大的功德嗎?它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念行不行啊?這些都是懷疑嘛!一有疑,那所說的那些功效就不顯現了,是你自己給它否定了,你自己否定了。大家不要以為這個事沒什麼,你懷疑就是你否定。所以這句話可以refer應用到,師父常常就是這麼說,你懷疑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阿彌陀佛,懷疑久了,就是否定了。這裡就是給師父站隊了。告訴你,你是佛,你要否定,那他的功德就顯不出來了嘛!因為他是唯心所現,你的心就是否定它,那它還能現什麼呀?他就現出否定的那個結果了,你自己現出來的,你怪誰啊?所以這個就是對治悉檀。斷疑生信,所以這個要斷疑生信,這個「疑根未斷,即是罪根」,大家不要以為疑根沒有斷沒有什麼,就那個疑根就是罪業的根哪!然後說「信力圓時,全成佛力」等,到你這個信力圓滿的時候,你的力量就全成了佛的力量了,也就是佛的力量也成了你自己的力量了。這是第三。 第四就是第一義悉檀,上面說的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那都是初步,初步就是小學中學啦!真實要普利的,那是第一義悉檀,就是第一義諦,那也就是圓教的水平了。 所以這裡頭就顯出「心佛不二」,感應道交,妙感難思,事理不二。從事上說是十萬億佛土,哇!好遠好遠哦!那麼現在又說「如對目前」,本來就沒有空間嘛,這個還是現在科學家說的話,空間是錯覺,這個就是說的理體。現在在事上十萬億佛土的這個世界,就在你的面前,就在當下,這個事跟理就不二了,有事也有理,事理圓融,事理就不二了,這就顯出第一義諦。就說明這一切都是你本來所具有的,所以就是這句「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就假托著極樂世界,依報怎麼怎麼莊嚴,正報怎麼怎麼莊嚴,顯示你自心如何如何的莊嚴。不然你不能信,你也無從去想。這是藉著「他」而顯「自」,正是為了「令入實相故」,所以這個是第一義悉檀。 那麼第一義悉檀我們如何來領會呢?聽也聽不懂很深啊!就是這個博士班的內容怎麼來接受呢?前面那三個,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那個是小學中學的,我們還可以來體會。這個第一義悉檀,我們怎麼來接受呢?好,我們來看註解: “如《無量壽經起信論》云:「右明無量光明遍照一切。極樂娑婆,同一法界。本無彼此,安有東西。山河大地,皆是眾生目眚所成。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無量光明,普周塵剎。三塗六道同時解脫。不獨阿難以佛威加被,得見佛身,及諸依正,即今末法眾生,但能入此法門,不離當念,疾得見佛。” 這是引了彭二林彭紹升的話,了不起啊!他的《無量壽經起信論》這裡有這麼一段說:極樂和娑婆是同一個法界。這樣的話有幾個人聽過?聽了也不容易相信。告訴你極樂和娑婆沒有彼此之分,也沒有東西之別。極樂世界也遍娑婆,娑婆也遍極樂。這一切一切大地山河森羅萬象,怎麼出現的呢?明明都有這些啊,這都是眾生眼睛裡頭有了翳子了,這是一種眼病,這是眼睛有病所看見的,眼睛要出了毛病就看見了,看見這些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種種的這種現象。 念公就說巴某這個人,他就擧了這個人,他就有一種叫青光眼的,我們現代人都知道,白內障啊青光眼啊,這都是毛病要去處理。那麼這個人他就說我要感謝我的青光眼,我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好東西」,他還很樂呢!青光眼就是給你現種種好看的光,很好看的色。你別高興,這也是病,你有這些分別,就是你眼中有翳所形成的,你的眼睛出了毛病所形成的。 繼續我們再看彭二林這句話,他說「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無量光明,普周塵剎」,這無量的光明塵塵剎剎無不遍滿,然後說三塗六道同時解脫,同時哦!不是慢慢一步一步的解脫,這個像什麼呢?有如染絲,一成一切成。所以這個又是頓法。 不獨是阿難當時蒙佛的威神加被,可以看見阿彌陀佛的身,以及種種依報正報的莊嚴,不但是阿難等人當時看到,也令末法眾生,也就是我們現在在座的大家一起都能夠看到,但是條件就是這句「但能入此法門」,你只要能入這個法門,「不離當念,疾得見佛」,就是不離開你當下這一念,很快就見佛了。我們繼續看註解: “《華嚴經》云:『諸佛一似大圓鏡,我身猶若摩尼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是知諸佛眾生,本來不二。名為見佛,實無見者。何以故?不可於一體中互相見故。” 大家看看,這些大乘經典說的都不可思議啊!我們一般佛教徒都沒有機會聽到的。你說我們這裡修淨土的,誰會去看《華嚴經》啊?我們現在有福了,不用去看這些大乘經典,就算給你看,你也看不懂。我們就這部《大經解》,就是師父常常講的,抓住這部《大經解》,抱緊它,念公幫我們摘錄重要的精華跟經句,還給我們做解釋了。所以師父以前喜歡的這些大經大論,現在都放下了,心甘情願的放下了,就集中在這部《大經解》就足夠了。這裡引了《華嚴經》的話,這些話能有機緣聽到的都不得了啊!說《華嚴經》云:「諸佛一似大圓鏡」,說佛就像大圓的寶鏡,不是平面的,是圓的。「我身猶若摩尼珠」,佛是如鏡,我如一個摩尼的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這個摩尼珠中可以現一切一切的境相,諸佛的法身,諸佛的這些圓鏡,我這個摩尼珠都攝盡了,都入我體中。「我身常入諸佛軀」,我的身體就常入一切諸佛的身軀之內,所以是互融互攝,都是我們攝一切佛,我們也融入一切佛;為諸佛所攝,諸佛也融入我們的自身自心。所以說是無毫釐許間隔,沒有一毫一釐那樣的地方是有間隔的,等於是成了一體了。「是知諸佛眾生,本來不二」,剛才舉了《華嚴經》的例子,那你說還是二嗎?水跟牛奶倒在一個杯子裡頭,現在還是二嗎?你還能夠拿勺子舀一點水出來,或者是拿一點牛奶出來嗎?你能分嗎?誰也分別不出來了,不可分了。「本來不二,名為見佛」,你看看:我們一般人所理解的見佛是什麼啊?什麼叫見佛?這個就叫做見佛了。 所以大家這個見解,這個地方就要扭轉過來,一定要以為我是見佛見光,我看見光了看見佛了,這就是見佛,這都不是。 而是你要是真正的了達了,佛跟眾生本來不二,這個叫做「見佛」。而且是「實無見者」,實在說沒有見著,這個就更高了! 所以不是說見佛見光的人沒有,有,那個水平低呀!這個standard很low! 這裡告訴你,在這個第一義諦之中,這樣的見佛,實在沒有見者,這話怎麼說呢?怎麼見了又說沒見呢?這話怎麼來理解怎麼來體會呢?就是這句了說:「何以故?不可於一體中互相見故」,既然是一體,請問誰見誰呀?你的眼睛就從來沒有看見過你自己的眼睛是什麼樣的,有誰看見你自己的眼睛是什麼樣的?你有沒有眼睛呀?你要瞎了,就什麼也看不見;你要沒瞎,你就是有眼睛,什麼都可以看見,那你的眼睛是什麼樣子的呢?眼睛不能看見自己的眼睛。你不要說照鏡子就看見了,那是題外話了。這個我們很少人去想過這種事。 所以這個就是說到那個須菩提,下來就很有趣的一個公案,念公說了一個公案說: 當年佛從天上下來,大家都要來迎接佛。那個比丘尼就變成轉輪聖王,排在頭一個要來迎接佛,因為如果照排的話,比丘尼排在很後面的。佛一看就說:「你沒有先見到我,而是須菩提第一個先見到我,他見著我了,他是頭一個。」可是須菩提當天他也知道佛要從天上下來,他在山洞裡面修行,他就想:今天佛回來,很多人都去接。過後他又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來,無所來,無所去,那我們又何有所接呢?佛也沒有來,那我怎麼接呢?所以他就不動了,沒有去接了。他這個不來接的人,反而是先見到佛了。這個排隊排在第一的人,以為是真正見到了佛了。佛說:「你沒有先見到我。」所以這才是佛法,這才是佛法。不然你就是附法外道,附在佛法裡頭的外道。 這樣的佛法沒聽過,尖銳啊!殊勝啊!《無量壽經》它這部經確實是很殊勝,它這一直一直沒有一個地方是鬆懈下來的,就是師父常常說的,沒有冷場,一步一步的加深一直到最後。底下要來的就是,現在的佛和未來的佛在那兒一起看極樂世界,兩個人正在那兒說,這是非常生動的一幕,這就是我們將要學習的下來的這一品。 那麼再回到剛才說的這個無所見,這個是什麼概念呢?這個說的是什麼呢?這個說的是法身境界啦!須菩提沒有來而看到了佛,這個指的是法身境界,法身遍一切處嘛! 所以當時有一個叫蔡某的,就拿了一個問題來問念公,我們來聽聽看這個問題相當有趣哦!而且不只有趣,這還是我們修淨土的人要好好的來領受的,要不然臨終就有障礙了。 這個人叫蔡某,他看了黃檗禪師的《傳心法要》,裡面有一段他就拿出來問念公,它裡頭說:「你們這一切都無所來無所去。臨終看見有什麼,你也不要跟著走。」那他就說:「那麼我們往生怎麼辦呢?見到佛了,要不要跟佛走?」他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念公就說:禪宗修的是法身境界,黃檗禪師的《傳心法要》是禪宗的內容,禪宗的境界,法身還得向上呢。像這個須菩提,如來,無所來,無所去。那你臨終是跟誰走呢? 念公說你要知道,淨土宗的往生,一般是凡夫的事,現在你是不是凡夫啊?你是凡夫,你反正你得有所去,有所跟佛去,所以不能不受後有,就不如受這個往生的後有。你要真能不受後有了,那你就自由自在了,就「無來無去,無歹誌」了。你不能不受後有,那只有隨佛往生啊! 念公跟這個蔡某解釋到這裡,這個蔡某就說不問了不問了,他明白了,明白什麼?明白這個是不同的境界。 所以這裡就有提到就是往生的四料簡,這以前有說過,但是這裡是有一點不一樣,但是非常非常的珍貴,我們再來理解一下: 這個四料簡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是決定生,去就沒有去呀!那麼下來說「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生」,去我是決定去的,可是生沒有什麼叫生的,因為都證到無生了,還有什麼叫生呢?另外還有四料簡是「生則決定生,去則決定去」是一句,「生亦實不生,去亦實不去」又是一句,這是四料簡。 所以這些意思我們都要圓融,各個就按照自己的能力,所謂「量體裁衣」,這句話後來師父看到念公用的,這個「量體裁衣」就是我們常常都用廣東話來說的「度身訂造」。以前常常想「度身訂造」要打成中文字,怎麼才是最圓滿的呢?後來看到這句了,「量體裁衣」,你要做衣服,你得先量一量,就是要合適你的身體,要合適才對。 再進一步說,就算是你證到了虹光身來去自由了,這個虹光身指的是密宗的,就是文殊普賢,他還要示現求生極樂世界呢,這個才是真正的慈悲嘛! 所以就是說,就是這一句說「八十翁翁舞」,八十老翁在這兒跳舞,八十的老翁在這裡還跳舞,幹什麼呢?「教導兒孫故」這是為了教導兒孫,八十老翁也要跳舞啊! 因此你不管是上賢下智,都應當實現往生,求往生得到往生。好,我們緊接著看下來這一品: 〈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我們先看一段註解: “本品宗旨,仍是證信除疑。慈氏述見,彌證佛言真實。蓋此前極樂依正莊嚴,唯是金口所宣。現則與會聖眾,親述自眼所見。復睹極樂胎生之眾,困於疑城,更明疑惑之過。” 我們看經文: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極樂世界宮殿、樓閣、泉池、林樹,具足微妙、清凈莊嚴不?汝見欲界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諸香華,遍佛剎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見。汝聞阿彌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聞。】 “阿難結集經藏,慈氏當來下生,故佛以此微妙法門囑咐二人。 首示極樂妙嚴,諸天雨華之象,令作見證。「色究竟天」者,為凈居天之一,乃色界天最勝之處,乃證不還果聖者所居之處。不還果梵名阿那含,斷盡欲界九品思惑,則不再生欲界,必生於色界或無色界,故名不還果。凈居有五天:一、無煩天。二、無熱天。三、善現天。四、善見天。五、色究竟天。《俱舍頌》曰:「此五名凈居天,唯聖人居,無異生雜,故名凈居。」” 佛就跟阿難跟慈氏菩薩,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跟他們說:你看見沒看見極樂世界的,那些宮殿啊、樓閣啊、那些泉池、那些林樹、七寶樹都具足微妙清淨莊嚴不?你看見沒看見哪?就是從前面一品〈禮佛現光〉,極樂世界還在的。不是我們那個昨天結束之後,極樂世界就不見了。還在的。這一切一切清淨具足莊嚴等等,你們看見沒有啊?你們看見欲界諸天,上至色究竟天,這個是色界天人,拿了香花灑到佛剎裡頭,你們都看見沒有啊?阿難就回答說:看見了。佛又問:你聽見沒聽見,你聽見沒聽見阿彌陀佛大音宣佈一切世界,他的法音流布,告訴一切世界,來教化眾生,你聽見沒有啊?是啊!聽見了!那麼下來這個經文就繼續說了: 【佛言:汝見彼國凈行之眾,遊處虛空,宮殿隨身,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不?及見彼等念佛相續不?復有眾鳥住虛空界,出種種音,皆是化作,汝悉見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說一一皆見。】 我們繼續看註解: “今慈氏菩薩所見諸天散花,重證經文「一切諸天皆齎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彼佛」,所見依報莊嚴。復證第卅九願:「國中萬物,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 次則親聞彌陀說法,法音宣流,普度十方。此證經文「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及菩提樹王「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樹王所說,正是彌陀法王之梵音也。 三見彼國聖眾,遊行十方,供養諸佛。是證第十一「遍供諸佛願」之成就。 四復見聖眾念佛相續,是即彌陀本願之核心。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萬類齊收。凡夫發心,十念頓證不退。大士行徑,十地不離念佛。是故凡夫念佛而得往生;既往生已,仍復念佛。念念相續,盡未來際。故佛特示大士,令親見作證也。 五復令見諸鳥說法,以證《小本》中「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佛又說了,你看見那些佛國在淨行之中的大眾,在虛空裡頭在那兒遊行啊,有的在那邊住,他們可以把宮殿蓋在虛空裡頭,不是在地上。在虛空中可以蓋房子,其實也不用蓋,自然出現的,而且這個宮殿可以隨身,宮殿就是交通工具,走到哪兒,宮殿就隨到哪兒,「遊處虛空,宮殿隨身,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不?」看見沒看見啊?他在虛空之中,宮殿就隨著他,可以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及見彼等」,「及見彼等」這句話要緊啊!「念佛相續不?」看見沒看見極樂世界那些人,他們還都在念佛,相續在念佛?不是說我這念佛一往生,我就不念了,那恐怕這個就往生不了。這是盡未來際的,這個很自然嘛,他就是自然念佛相續。所以這個念佛,到了極樂世界就正好念佛,為什麼呢?沒有這些干擾。在我們這個世界,你難得能夠真正念好這幾句阿彌陀佛,真的呀!還有眾鳥在虛空中出種種的法音,這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佛問:「你們看見沒有啊?」慈氏就是彌勒菩薩「白言」,「如佛所說」,他這個是總的回答,如佛所說,這一切一切,「一一皆見」,每一樣每一樣我都看見了。這就是現在佛跟未來佛在這一次的法會上,對於極樂世界再做個證明。 為什麼佛一上來就專指這兩個人呢?因為阿難是結集經藏的,彌勒是當來下生佛,就是下一届的佛。佛滅度之後,佛法要存在於世間,要靠這個經,阿難是結集經藏的。你不要說,這個阿難結集經藏在這個地球上,沒有大乘經典。這個師父已經說了N次了,在二鐵圍山,文殊菩薩帶著阿難結集大乘經典,這個裡面就有阿難了。二鐵圍山不在地球啊,所以你可以不相信,Never Mind(沒關係)。所以阿難大家不要小看他,他很重要!結集經藏的是他;傳佛心印的是他;迦葉之後二祖就是阿難;還有傳授密法的還是他,蓮花生大士是從阿難那個地方得到釋迦牟尼佛預先囑咐要傳的法。所以佛把這個微妙法門囑咐給這兩個人,這個是大事因緣啊!所以這個種種的,我們就不再重複了。 那麼說到這個上至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是淨居天,淨居天有五天:一無煩天、二無熱天、三善現天、四善見天、第五就是色究竟天,這個是天界上一個特殊的地方,是三禪天證三果的人,這個外道也可以到這個地方。只要是證到三禪,不還果梵名阿那含,是證第三果,不還果的人在淨居天,所以他不到地球上來了。淨居天都是修行人,都是聖人所住的地方,這個聖人是包括小乘的聖人。下來我們繼續看經文: 【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彌勒白言:世尊,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處於宮殿。又見眾生,於蓮華內結跏趺坐,自然化生。何因緣故,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我們繼續看註解: “「有胎生者,有化生者」。極樂有胎生、化生二類。 「於蓮華中,自然化生。」是名化生。 「胎生」者,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極樂。於佛五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生極樂國。但於五百歲中,花不開放。處花胎中,不能見佛聞法,故曰胎生。或名邊地。 《會疏》曰:「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時,人法未成(指尚未成人)。胎言其闇,借此況彼耳。非胎胞中胎生。何以知之?安樂國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實胎生。」 疏意為:所謂胎生者,只是疑惑未盡,闇障猶存,未能見佛聞法,故以胎兒為喻。若論其實,一切往生之人皆是化生。並無胎生也。 且邊地之人雖云處胎,不但無處胎之苦,所受快樂,猶如夜摩天人,在宮殿中。夜摩天乃欲界第三天,在四天王天、忉利天之上,彼天中人時時唱言快哉快哉!可見其中天人之樂,甚矣。” 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的是胎生,有的是化生的,那麼這裡特別指出胎生的。佛就問了:那裡頭有胎生的,你看見了沒有?「彌勒白言:世尊,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彌勒就說了:「是的,我看見了,我看見他們極樂世界的人。」所謂住於胎者,他們的享受跟夜摩天一樣。夜摩天這個天的天人時時就在那兒很高興的說:「快哉!快哉!」這夜摩天是非常愉快的一個地方,這胎生者他們跟夜摩天人一樣,在宮殿之中。同時我又看見有眾生在蓮華中結跏趺坐,是自然化生的,什麼因緣呢?他們極樂世界的人民有的是胎生,而有的是化生呢?彌勒菩薩就這麼問佛了。 所以魏承貫他會集的為什麼不好呢?他就說「彼國無有胎生」,那麼這個就跟這個經抬槓了,唱反調啦!你會集你不能夠自己出主意啊!這裡明明說有胎生,他在他的會集本裡說沒有。所以夏老師蓮公只有再來會集一遍,你不能改人家的東西,他已經死了,你不能改,你不能強加於他。 這個胎生他也是化生,但是借這個胎來說明,這個胎是還沒有成人,所以人的功能他還沒有。 還有他這個是「暗」,沒有出胎之前,他什麼都是不見天日的。你看在那個母親的肚子裡面,哪裡有見到天日啊?裡面都是暗暗的嘛!這就說明這一類的眾生,他如同胎中的小兒一樣,說明什麼呢?說明愚癡啊! 所以這就管他叫胎生,他這個能力跟智慧,就是說他的疑惑沒有盡,所以障礙還存在,他不能夠見佛。他要見佛聞法,他也聽不懂。所以就用胎兒做譬喻,不是真正有父母胎之生,都是自然化生。所以所謂胎生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繼續看註解: “慈氏見已,復問「何因緣故」有此二生,今既見果,欲明其因。 「因緣」者,《會疏》云:「親生為因,助發為緣。胎化皆藉因緣。故對其果,問其所由也。」 又《楞嚴經長水疏》云:「佛教因緣為宗,以佛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 底下彌勒就問了,他說:何故彼國有這兩種?就是有胎生,有化生。底下佛就回答了,這些回答就是在下一品〈邊地疑城第四十品〉,佛就回答了彌勒菩薩。我們繼續看,要接得很緊,接得很緊讓它沒有冷場,火車繼續開... 〈邊地疑城第四十〉 我們先看一小段註解: “本品明胎生之因,勸生深信,免墮邊地疑城,五百歲中,不見佛僧,不聞經法。” 我們看開始的經文: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我們緊接著看註解: “望西云:「邊地胎生,同體異名。」 《略論》云:「又有一種往生安樂,不入三輩中。……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可見望西正承曇鸞師旨也。 《略論》復云:「邊地者,其言五百歲中,不見聞三寶,同邊地之難。或亦於安樂國土,最在其邊。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時,人法未成。邊言其難。胎言其闇。此二名皆借此況彼耳。(謂邊與胎皆是喻也。)非是八難中邊地,亦非胞胎中胎生。何以知之?安樂國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實胎生。五百年後還得見聞三寶故,故知非八難中邊地也。」 又「疑城」者,若人於疑心中,念阿彌陀佛,則生極樂邊地之七寶宮殿中,五百歲中,不得聞三寶之名。乃疑人所居,故曰「疑城」。” 經文說「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這就說明為什麼有胎生了,這個就是他的這個類型。有的人他是做了很多功德。可是他心中的這個疑沒有斷掉,他要求生淨土是實在的,但是他「不了佛智」,不能了達佛的智慧。「不了佛智」這一句是總的,等於佛智不能了達,他對於佛智他不能了達,不能了達哪一些呢? 就是接著下來的就分成四個了,就開廣的來說了。他就對於這個「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四個智慧他不能了達,他是疑惑不信,可是他還相信什麼呢?相信有罪有福,相信因果,也相信修善得福,造惡得罪,這一些他都相信,他就不敢做壞事,他多做好事。 「修習善本」,這個善本就是指念佛是善本,念佛是善本,是善的根本,是最重要的善。他這樣來求生其國,他就只是到了這個水平,這個就是胎生了,就是往生到邊地啦! 底下是曇鸞的話他說:「又有一種往生安樂,不入三輩中」還有一種往生極樂世界,不在這個三輩裡頭,這個三輩我們之前學過了嘛,上輩、中輩、下輩。他這種人怎麼樣呢?這種人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要五百年哪!這個五百歲以後我們再解釋,到底是指著哪個時間。 「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就有這樣一種人他不在三輩往生的三輩裡頭。他是往生了,可是五百歲裡頭他見不到佛,聽不到經法,也不見菩薩大眾等等的,這樣的話在這裡就叫做邊地,也叫做胎生,就分別於三輩往生。對於這一類的人稱為是邊地或者是胎生所以邊地跟胎生是一個同體異名,指著一件事,它有兩個名稱,這個就是這樣。 底下又說:「邊地者,言其五百歲中,不見聞三寶」,這個我們說是八難,他說五百歲中不見聞三寶,不是也很困難嗎是不是?同於我們這裡所謂的八難啊!生於邊地,沒有佛法的地方,叫做邊地。到了極樂世界,他也不聞,這個困難和我們這個世界上邊地的情形是一樣的,因此就管它叫邊地。 「或亦於安樂國土,最在其邊」,曇鸞他沒有把它肯定,也或者它這個地方就在安樂國土正邊邊上。曇鸞大師為什麼不肯定呢?因為這個極樂世界你要說他有個邊,但是這個話就不大好說了,極樂世界怎麼可能會有個邊呢?所以這個他就沒有肯定了。但是對於這種有疑惑的人,他的疑惑自己就現出了這個邊了,就是這個意思了,所以曇鸞大師沒有把它肯定。 不過底下根據懈慢..就是懈怠,根據懈慢國來說,那就是在邊上,也是完全很對的。懈慢國就是到中間他就不前進了,那麼這就是到了邊上了嘛!所以這些說法,你往生之後才會完全清楚。 所以一個就是說這個邊地是難聞佛法,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也是如此。所以他生了之後,還五百歲中很難聞法,所以就叫它做邊地。 也可能它就正在邊邊上,胎生也是作個譬喻,指這個小孩還沒出胎,所以邊就表示他有這個難,胎表示他暗,眼睛、耳朵、鼻子都沒用,胎兒這個有什麼用呢?他都還沒出胎嘛,這些器官都還沒有作用,所以這兩個各說了一邊。 疑城,剛才說了邊地。這個說到胎生這個是疑城,人如果在疑心之中念阿彌陀佛,生到極樂世界的邊地七寶宮殿裡頭,五百歲中不得聞三寶之名,這個疑城是有疑惑的人所居的,所以稱之為疑城。我們繼續看註解: “如《守護國界主經》云:「若人命終之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佛相好,眾善俱現。定知此人決定往生凈土。若人念佛持戒無精進心。命終亦無善相,亦無惡相。地府不收,安養不攝,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斷,生於疑城。五百歲受樂。再修信願,方歸凈土。」可見信願二者實為往生見佛之根本。” 這裡就引了這部經《守護國界主經》說:「若人命終之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佛相好,眾善俱現。」就知道這個人肯定是往生淨土了,決定真的往生了,種種吉祥的相他都現出來了。 「若人念佛持戒無精進心」,他沒有精進的心,命終也沒有善相也沒有好的相,也沒有惡的相,有惡的相,是決定不能往生了。沒有善相也沒有好的相,沒有惡的相,生前也不是很特殊,這種人是「地府不收,安養不攝」,陰間不收你,就是由於生前念佛來著,三輩往生裡頭也沒有他,他就好像睡覺一樣「如睡眠而去」。 所以我們有時候給人家證明就根據這個,就根據這些法,根據經上的話,不能離開聖言量。離開聖言量,按自己的思想辦事,有時候就會說錯話。 「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斷」「生於疑城,五百歲受樂,再修信願」,這五百歲中他幹嘛呢?他還要繼續修,再修能生信,能夠發大願,然後就「方歸淨土」,所以這個就是生於邊地疑城,生於邊地疑城我們還說他也是生了淨土了嘛! 所以這個夏老師蓮公他就說這個邊地我們要去還去不了,現在要去還去不了。 所以生到邊地,他就是沒有這些特殊的相。所以這一點大家如果要給人家證明的話,所知者都不能按自己的思想辦事,總之還是這句話「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一直要記住這句話,只能夠根據聖言量,沒有聖言量,你自己的意思就是不能信,那可以說絕對是錯的。要不是絕對是錯,佛幹嘛告訴你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呢?這錯是錯不完的。只有是豁然大悟,那個就猛一下,揭一層皮,但是他也沒完,所以沒有那麼容易。 所以這就討論到邊地疑城的景象了,那麼現在很多很多人就是都依靠這個,就是多數都是生邊地。說老實話,你能生到邊地,那還要給你道喜呢!恭喜你啊!這不是容易的事,都不是容易的事。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這樣子都攝受。我們繼續看一段註解: “此外更有懈慢國,或稱懈慢界。在此土至極樂國之中途。生此國者,染著其國土之快樂,而起懈怠驕慢之心,不更進而生於極樂,故稱為懈慢國。如《菩薩處胎經》曰:「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快樂。……前後發意眾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染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億千萬眾,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準上經義,懈慢國亦屬邊地疑城之類。” 還有一個懈慢國在我們這個國土跟極樂世界的中間,極樂世界它是十萬億佛土,這個懈慢國就在五萬億佛剎那個地方,在那個地方有一個懈慢國,生在這一國的人就貪著這個國土的快樂,唉呀!快樂極了!都滿意了!他都懈怠了!夠了夠了可以了!他就驕傲了!我行了,不需要再前進了。還要修信修願啊,還要懺悔,你要出這個邊地疑城,要大大的懺悔,懺悔到輪王赦免你的罪,你才能夠出這個邊地疑城。 所以稱為懈慢國,就是懈怠跟我慢,這個都是經典說的。《菩薩處胎經》曰: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的國土,有一個懈慢界,有這麼一個地界,國土快樂。「前後發意眾生」,前前後後的,過去的,未來的,就是前後了。「欲生阿彌陀佛國者」,到了這個懈慢國都染著了這個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了。這還沒到邊地,因為他在中途已經傲慢了,這個罪是現行的,所以他比邊地還差。說「億千萬眾,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者」,這麼多這麼多的人,很少有一兩個能夠繼續前進,前進到阿彌陀佛的國土。很多人都到了這個懈慢國了,何以故呢?「皆因懈慢執心不牢固」,他一定要往生的心不牢固,到了這裡,他就不前進了。這麼看來,懈慢國也是屬於邊地疑城的一個種類。 那麼這四個原因就是由於這四種智慧,其實是五種,真正的是後面的四種智慧,對佛的這個智慧他有懷疑。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詳詳細細的來討論這四種智慧了。今天時間也到了,我們不能夠繼續再討論這四種智慧了,我們要把它留到明天,而且這四種智慧的內容,加上註解,再加上念公的解釋,非常的精彩!非常的重要!非常的透徹!師父說了那麼多非常非常,就是希望明天大家一樣能夠,請大家告訴大家,繼續來聽這個非常透徹非常深入非常精彩的四種智慧的解釋。 好,那我們今天就暫時一起學習到這裡。非常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