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26 09:53:52瀏覽95|回應0|推薦1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15集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我們今天就開始進入新的一品,就是第三十八品〈禮佛現光〉。大家還記得昨天我們在結束之前,師父做了一個預告,說什麼呢?還記得嗎?就是告訴大家我們明天會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昨天說明天,那就是今天了,今天大家都會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大家見到了沒有?沒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本來就在那個地方,為什麼我們見不到呢?因為這個必須要有一個方法,你才能夠見到。就像我們看這個世間,你看現在這個電視廣播所發射出來的這個訊號,這個訊號是充滿了整個的空間,但是我們看不到,我們也聽不到,必須要怎麼做呢?必須要有一個receiver,要有一個接收器是不是?接收器就是電視機或者是一個廣播的設備,那你才能夠跟這個訊號,我們叫synchronise同步,一同步你就可以看到畫面,同時聽到聲音了。所以同樣的道理,你要看見極樂世界也是要有這個接收器,就是要有方法,要有一個下手的方法,這個在我們佛門就叫做「感應」,你要有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有應。所以這個下手的方法是什麼?我們在這一品當中,本師釋迦牟尼佛會教給大眾一個怎麼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連線的這個方法,應該怎麼做?等一下佛會教給我們,就在經文裡面,佛會指示我們怎麼做,指示阿難怎麼做,阿難是代表,也就是指示我們怎麼做。所以在沒有進入經文之前,這裡有一段註解我們先來看一看: “本品彌顯兩土導師,慈恩無極,加被一切會眾,普令親見極樂依正莊嚴。 《嘉祥疏》云:「現土使人欣慕。上雖耳聞說妙土,未如眼見。故此下現土,令皆慕修也。」 又義寂云:「上來廣說阿彌陀佛身土因果,眾皆得聞,勝智上流,雖皆信解;劣慧下輩,未能決定。又耳聞者,不如眼見。是故下加阿彌陀威神之力,令此大眾皆得眼見彼國之事,信上所聞,決定不虛。又欲令見彼國嚴淨土,各各勤修往生之業。」 再者,當時會眾親見,不但見者獲益,更為後世聞者證信。令知極樂世界,確實是有,非烏托邦,非是莊生寓言。從信起願,從願導行,至心信樂,求生極樂,悉皆度脫,方顯兩土導師本懷。” 我們看一般人,你只有依許多理論他也可以信,尤其是知識份子。但是有好些他就是信得不結實,不結實就是不牢靠,今天信心滿滿,明天可能遇到別的因緣,他又變了。那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因為沒有親自見到。以前我是很能夠認同這種想法的,沒有親自見到,怎麼叫他信呢?現在我不認同了,因為知道當中真正的原因了,所以我現在常常用科學的論點來看這件事情。我們要知道,我們人類是在三度空間,而極樂世界是在無限度的空間,這就是科學講的多維次空間。所以我們連四度空間是什麼樣,我們都沒有能力知道,更何況是多維次的空間呢?所以我現在就直接告訴這種要親自見到極樂世界的人說:你沒有資格見到,所以就沒有資格評論這件事情的真跟假了。 但是佛還是很慈悲,還是滿了我們的願,就是剛才講的,告訴我們怎麼跟阿彌陀佛感應?怎麼跟極樂世界連?所以就有了這一品的內容了,這一品是什麼呢?就讓你親自見到,這是不可思議的,你去拜了佛,佛就出現,佛就放大光明,呈現一種極殊勝的境界,這就是今天我們要來一起參與大眾見證這個殊勝的境界,第三十八品〈禮佛現光〉。好,我們先看經文: 【佛告阿難: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及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國土,應起西向,當日沒處,恭敬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那麼接著是一段註解: “「無量清淨平等覺」。《漢譯》稱無量壽佛為無量清淨平等覺,或無量清淨覺。「西向」,以彼佛「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淨土法門,指方立向,令眾專一。彼佛現在西方,故向西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欲見佛者,即應念佛。所見之佛,即當前能念之一念心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復因兩土如來之加被,故感應道交,當念即見也。” 現在到了這裡,當機的有兩個人,首先是彌勒,其次是阿難。現在佛就對阿難說了,說:「若曹」就是指你們,你們如果想見無量清淨平等覺,這個是漢朝譯本的名稱,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無量壽佛,他譯為無量,清淨兩個字沒有變,無量清淨佛,平等覺就是佛,佛就是平等,無上正等正覺。等就是平等。所以我們這個經的名字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無量壽佛,這是漢譯的名字。佛說:你們要想看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嗎?所以這個經的名字,這個佛號就很有啟發性了,是清淨啊,是平等啊。 我們就是不清淨,而且我們一點也不平等,種種的分別,好啊壞啊是啊非啊,邪啊正啊眾生啊佛呀,好吃不好吃,好看不好看,種種的分別,他就是不能平等。 所以夏蓮居蓮公就說:一,是真;二,就偽。偽就是不真,就是前面說的種種相對的概念,那就是二了。而佛法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平等,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和佛和眾生這三個沒有差別。一有差別,那就是眾生了。 念公在天津大哭大笑的時候作了三個偈子,中間就有這句說:「生佛兩泯即是佛,才相對待便成魔」,生佛兩個都沒有了,就是佛。你才一相對待,一開始有對待,有生有佛的對待,那你就變成魔了。所以叫你要平等啊! 因此這個佛號就有極深的意思,我們來看看: 阿彌陀這個含義可以翻譯成很多很多,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清淨、無量清淨平等覺等等都是,還有甘露王、無等光、無礙光等等十二光,都是阿彌陀佛的翻譯,可以翻譯成無量的名稱。 佛說你們要願意見無量清淨平等覺,及大菩薩和阿羅漢等等。當然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沒有阿羅漢,都是菩薩,都是大乘,哪來的阿羅漢?這些阿羅漢實際上都是指著從他斷惑的水平而說的,他只達到阿羅漢的水平,所以你發心是發的大乘的心,你所證只證到阿羅漢的這種水平,斷惑只斷到這個水平,就是斷了見惑思惑,就成了阿羅漢,就是這些人他們所居的國土。 換句話說,你們想見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應該怎麼樣呢?佛就教大家一個方法了,說你們應該起來衝著西方,就是朝著西邊,經文說「當日沒處,恭敬頂禮」,當著太陽落的地方恭敬頂禮,去磕頭,稱念那摩阿彌陀佛,口裡要念那摩阿彌陀佛,一方面頂禮,一方面念佛,念那摩阿彌陀佛,你要想見佛,你就這麼去做。 所以這裡有人就說了說,何必一定要專指西方呢?這個事情善導大師回答得好!大師說這個是叫「指方立向」,要指出一個方,立出一個向來,「即事而真」,那麼這個「即事而真」就是密宗的道理了,這不是有了一個方有個事嗎?這個事它就是真,不是撥開了事相才是真,事相本身就是真,全事即理這是圓教的道理。我們七寶同修聽多了,都能夠接受,這就是頓法。所以給你「指方立向」,大師說你給眾生指了方立了向,眾生的心還不能夠專一。你告訴他,佛遍一切處,哪兒都有,他的心就更專不起來了。所以念佛都是面必朝西等等等等的,那就是為了讓你這個心能夠專趨向一個地方。《四十二章經》就說了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制心到一處就是你這個光要聚焦,你看一個太陽鏡聚焦就能夠燒東西了,平常的太陽它就不能聚在一塊,它就什麼作用也沒有,就燒不了東西。所以要「制心一處」,他這個是「指方立向,即事而真」「為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實質上無量光它遍一切處,怎麼會只是專在西方呢?它就在我們這兒,就在甲洞七寶淨土講堂,師父這個話沒說錯。那你說不在我們這兒行嗎?不在我們這兒,佛身上就缺了一塊。佛就在你身體裡頭,這個話可別嚇壞你了,佛就在我身體裡頭,當然也在你的身體裡頭,這就說的是「共同一法身」,同一個法身,怎麼會不在你身體裡頭呢?不但佛在你身體裡頭,沒有一樣不在你身體裡面的,這就是師父自己獨創的說法: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大數據叫Data,Data就是法身。無礙光就是沒有什麼東西能擋得住的,所以它就透進來了。無邊光它沒有邊,不會說佛的光到了我這個的皮,就是外面的皮膚就進不去了,進不去那就是有邊了有礙了。無量光就是沒有受限量,它無量無礙無邊。所以怎麼不透到你的身體裡面去呢?所以有的人說,你知道你這個起心動念,你當然有的時候就是好乾淨,卻乾淨不起來,你這個肚子裡頭全都是髒東西。怎麼說是髒東西呢?你看裡面都是腸種種的器官,全部塞滿了這個身體的裡面,一點光都透不出來,所以才要用這個X光來照,才能夠看到,所以我們的身裡面都是一些髒東西。但是佛他就是平等,他不垢不淨,他沒有這些分別,他沒有說你臭你髒,我就不進來。這就是師父常常跟大家說了,佛的光,那個醫院的產房,最髒的厠所,照樣沒有阻礙,照樣遍滿,照樣可以到達,遍一切處就是遍在任何一切地方。所以這個西方的西就是「指方立向」,所以「現在西方」,都是為了眾生的分別而說的,實際是遍一切處。因此佛告阿難也是要面西合掌,恭敬禮拜念佛。我們繼續看接著下來的經文: 【阿難即從座起,面西合掌,頂禮白言:我今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頂禮之間,忽見阿彌陀佛,容顏廣大,色相端嚴。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 下來有一段比較長的註解,我們念一念再來解釋: “阿難聞誨,於是三業清淨,稱佛名號,頂禮發願。「忽見」者,表感應神速。頂禮未畢,即眼見極樂教主,並耳聞十方如來讚歎彌陀。《會疏》云:「蓋夫土無定相,淨穢因心。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故業垢蔽心,則金容同穢灰。足指按地,則瓦礫化寶玉。豈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遙,迷心為隔。若能一念歸真,則往生見土,亦何隔念與時乎?」疏語深明心淨土淨之旨。《淨名經》云: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頓現淨剎。又《首楞嚴》曰:「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此之發光,非因手足。阿難見佛,只因於歸真之一念。念佛時,是心念佛也。見佛時,是心見佛也。只是一心。我心佛心無毫釐許間隔。故疏云「何隔念與時乎?」只是一念,無去來今。是故阿難念佛禮佛,即見彌陀。故行者臨終,若能一念歸真,亦必當下見佛。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故云:「念佛時即見佛時。」何有餘念與時間之間隔耶?” 這個時候阿難他就起來了,就朝著西方合掌頂禮磕頭,然後就念,先啟白了一句說:「我今願見極樂世界」就是我現在願意看見極樂世界。他這是發願了,我願意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供養奉事,種諸善根」,我願意供養與承事,承事就是來服務來師承,來種種種的善根。他就磕頭磕下去了,當然佛告訴他要念那摩阿彌陀佛,當然他是念了,一面念一面磕頭,「頂禮之間」就在阿難頂禮磕頭的時候,在這個時間點裡頭忽然間就看見,這是忽然間看見的,所以這都是頓法,這些事情都突然一現就全都現了。不是一點點一點點的出現,那就是漸法了。好,下來我們再看註解: “「顏」者,面貌。「廣大」者,如《觀經》謂無量壽佛「佛身高六十萬億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色相端嚴」者,相好莊嚴也。《觀經》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 「黃金山」者,《觀經》曰:「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復以身形巍巍如山,故云「如黃金山」也。如上之報身莊嚴,雖非阿難及其果位以下之會眾所能盡見,但以兩土如來威神加被,以勝方便隨其根器,各各能見。是故阿難即見彼佛,「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 「阿彌陀佛,容顏廣大」,阿彌陀佛現身的這個容顏是廣大的。「色相端嚴」,這個相端莊嚴麗,這個報身佛的莊嚴相不是阿難跟與會大眾有能力見到的,而是兩土導師的威神加被,隨著各各的根器就能夠見到了,所以阿難就見到了。「如黃金山」是指佛金色光明的身相,像什麼呢?像一座黃金的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他的高是在一切世界之上。下來經文就說了,我們接著看經文: 【又聞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 “「無礙無斷」者,十方如來演四無礙之妙辯,故云「無礙」;如是讚歎,盡未來際,無有間斷,故云「無斷」。” 同時又聽到十方世界諸佛如來,都在稱揚讚歎,讚歎什麼呢?「讚歎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無礙無斷」,十方世界的諸佛如來,都在那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所以你看它這個事情說的是事相,實際這就是華嚴的境界,就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我們不但跟極樂世界就是面對面,看見了阿彌陀佛。而且當時在會的有兩萬人,都聽到十方世界的佛在那邊讚歎阿彌陀佛。所以它這是一個最好的證明了,大家讚歎而且讚歎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而他演說的是四無礙辯-辭無礙、義無礙、法無礙、樂說無礙、一切都無礙,說四無礙辯,他們極樂世界跟十方世界也沒有間斷,都在那兒演說,他們在演說這個辯智,當時在場的大眾都聽到了。我們沒有聽到,師父常常講說是我們的耳朵髒,我們沒聽到。所以這是一個證明,證明確實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而且十方佛都讚歎,大家也都聽見了。 所以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瑞相,一部經當中三度現瑞,這是很稀有的。你看一開始說經的時候就現瑞了,這裡等於中間的現瑞,這個現瑞就很突出了,這個經到最後說完了又再現瑞,這一部經三度現瑞相,這是在其它的經沒有見過的。我們繼續看經文: 【阿難白言:彼佛淨剎,得未曾有,我亦願樂生於彼土。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眾德本。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 我們繼續看註解: “阿難親見彌陀如黃金山,德相端嚴。及彼土種種清淨莊嚴,皆昔所未見。故云「得未曾有」。復聞十方佛讚,生希有心,發起大願,願生極樂。正表阿難當機,契會聖心,故發願求生。乃曰:「我亦願樂生於彼土」。世尊答曰:得往生者,皆已於無量諸彿,親近供養,事奉學習,廣植德本,正如《阿彌陀經》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今者,「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歸依」即皈依,「瞻」者瞻望,「仰」者崇仰,「歸依瞻仰」寓禮佛、觀佛、念佛、憶佛諸義;亦涵天親菩薩五念之旨。五念者:一禮拜,二讚歎(稱名),三作願,四觀察,五迴向也。要之一心稱念六字洪名,即總攝五念妙門。一心者,清淨心也。又如《阿彌陀經》六朝襄陽石刻本云:「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是故阿難一心歸依瞻仰,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亦如諸已往生者,曾親近無量諸佛,植眾德本,故必能滿往生之願。” 我們來看解釋,阿難就對佛說了,「彼佛」指的是阿彌陀佛,阿難說他的清淨國土,「得未曾有」,是他從來沒有見過的。「我亦願樂生於彼土」阿難說我也願意我也高興能生到彼佛的國土,所以阿難現在也在極樂世界,不信,到時候你可以去找他。經文說:「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眾德本」,你不是看見很多都生在極樂世界了嗎?這些已經往生的人,他們已經親近過無量諸佛了,而且還種了種種的善根,種種功德之本都種了。「汝欲生彼」就是你現在要生到那邊去,也「應當一心皈依瞻仰」,這裡就指出「一心」兩個字了,他們過去都供養了無量佛,種了善根才能夠去的。你現在也應該要怎麼樣呢?要「一心」哪!所以這個「一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佛對阿難說的話大家要注意聽,也是在跟我們開示。佛告訴阿難說你一心皈依瞻仰阿彌陀佛的時候,就等於親近諸佛植眾德本了,他們是親近了諸佛植眾德本而能夠往生,你現在一心的皈依瞻仰,你也就可以去,那不就是說你這個「一心」跟那些功德就相等了嗎?所以我們難得「一心」哪!我們都是半信半疑,三心二意。要全心全意才行啊!這都是「一心」的初步,所以要「一心」無二意來皈依瞻仰,瞻仰是尊崇仰望。下來我們繼續看經文: 【作是語時,阿彌陀佛即於掌中放無量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 我們繼續看註解: “我土導師正作語時,彼土如來,掌放光明。正顯釋尊勸往,彌陀接引。兩土兩佛同心同德。佛光普照一切佛國,表彌陀普攝十方凡聖悉令往生。因佛光加持,會中大眾,皆見十方佛國,如在一尋(八尺)之地。” 在釋迦牟尼佛說這個話的時候,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就在掌中放無量光,佛手掌中放出無量的光明,阿彌陀佛這個掌將來接引大家,也是用這個手,所以接引佛像就是一手捧著蓮花,一手是接引相的這個手印,是這個接引印,手垂下來然後伸出來,有多遠就多遠,也是這個手掌,就是這個掌中放無量光,手掌放光,就在師父的後面,就在師父的頭上,就是那個手掌,大家看到有沒有放光?沒有,只看到師父的頭上有光,因為是光頭的光。 經文說「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所以現在我們讀經,我們要身歷其境,要依文作觀,隨著這個文字就要觀想。這是師父常常告訴大家的,也是念公常常說的,要將自己擺進去。 這個時候佛放光,這個光就照著十方的國土,這一切佛國都明現,清清楚楚的現出來了。我們看《觀經》也是如此,佛給韋提希夫人也現出許多許多的佛土,韋提希夫人她最有緣,她說我願意去極樂國土。所以釋迦牟尼佛再給她說《觀經》,這個時候一切的佛國都明現,所以大家看到的就不只是極樂世界,而是十方一切佛國都現出來了。 「如處一尋」,「一尋」就是八尺。如果你眼睛很好的人,我們這個世界看十方的佛國,就好像好眼睛的人看八尺遠近的地方一樣。八尺有多遠?很近啊,就近在前面,這前面就是了。下來我們看接著的經文: 【以阿彌陀佛殊勝光明,極清淨故。於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剛、鐵圍大小諸山、江河、叢林、天人宮殿,一切境界,無不照見。譬如日出,明照世間。乃至泥犁、谿谷,幽冥之處,悉大開闢,皆同一色。】 我們繼續看註解: “彌陀光明,光中極尊故云「殊勝」。所以殊勝者,蓋因「極清淨故」。故於此界一切山河境物,例如「黑山」又名黑嶺,乃山名,見《西域記》及《慈恩傳》;「雪山」梵語Himalaya即喜馬拉雅山,山頂常年積雪,故名雪山;「金剛」、「鐵圍」皆山名,詳見第十一品註,如是一切「無不照見」。 下以日為喻。日出暗消,無論「谿谷」等「幽冥之處」(指深谷極暗之地),及「乃至泥犁」(即地獄),悉皆開闢明現,故云「悉大開闢」。 且一切諸物「皆同一色」。「一色」者,準《觀經》說,悉皆金色也。如《觀經》第七觀云:「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又第八觀云:「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第十五觀云:「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 又如《七佛神咒經一》曰:「其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作金色。」 又如《法華》放光現瑞時,「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 進言之,則「一色」者,表萬法一如也。於佛妙智光中,悉顯清淨本體。差別相泯,唯露真實。是故「皆同一色」。” 經文說「以阿彌陀佛殊勝光明,極清淨故」,佛的光明極清淨。所以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黑山、雪山、金剛山、鐵圍山、大小諸山等等的山,以及江河,江河是水,叢林是大的樹林,一切「天人宮殿」,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包括了天,它也還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不是指地球,南瞻部洲才是地球。娑婆世界就大了,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還有宮殿這些地方都照見,這個光全都照明了,大家都看見了。就譬如是什麼呢?像太陽一出來,就把世間都給照亮了。乃至於「泥犁」,「泥犁」就是地獄,「谿谷」是指很深的山谷裡頭,都不見天日的地方,「幽冥之處」這些最暗的地方都亮了,都看見了,而且「皆同一色」都是同一個顏色,「皆同一色」這個地方我們從這許多經典就看到了。 《觀經》說無量壽佛在空中,觀世音大勢至兩個大士在旁邊,光明是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這就說明是金色。還有這個《觀經》第八觀是,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又是金色。 另外一部經《七佛神咒經》說:「其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作金色」。 還有《法華經》放光現瑞的時候也是說:「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皆同一色」,從這個有色來說應該指的是金色,都現金色光明。好,我們接著看經文: 【猶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沈沒不現。滉漾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接著我們看註解: “下復以劫水為喻。「劫水」者,三災之一,指壞劫時之大水災。地下水輪之水涌沸。大雨如車軸,第二禪天以下,盡被淹沒破壞。 「滉漾」指此大水無有涯際,無岸無邊。「浩汗」者大水無際貌。(此句經文,可考《文選》中潘岳之《西征賦》:「乃有昆明,池乎其中,其池則湯湯汗汗,滉漾彌漫,浩如河漢。」) 《唐譯》云:「譬如大地,洪水盈滿,樹林山河,皆沒不現,唯有大水。」大水喻佛光,樹林等喻「聲聞、菩薩一切光明」。例如星光,於月朗時,星光不現,故云「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明」指明朗,「耀」指照耀。「顯」指明顯,「赫」指顯耀。(乃火盛熾貌,亦即赤色鮮明貌。)” 「猶如劫水彌滿世界」是指像這個大劫的時候,這個水遍地都是。這個大水災的時候,其中的一切東西,都沒頂都看不見了。「滉瀁浩汗」形容這個水之大,唯一看到的就是一片的大水。 「彼佛光明,亦復如是」,這個世界就唯其所看到的都是佛的光明,在這個時候,聲聞的光明、菩薩的光明,這一切的光明「悉皆隱蔽」,這個光明就像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時候,星星就看不見了。這個星子它也有光,但是被這個月光所掩蔽了,肉眼就看不見了,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時候,佛光明顯,所以菩薩的光,別的什麼光就不顯現,就隱蔽了。「唯見佛光,明耀顯赫」光明照耀,明顯赫奕有威力。我們繼續看下來的經文: 【此會四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聲聞、菩薩,圍繞恭敬。】 我們繼續看註解: “「此會四眾」,大比丘眾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復有普賢、文殊、彌勒、十六正士與賢劫無量無邊一切菩薩。諸天梵眾乃至「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悉是會眾。 「皆見極樂世界」,表與會者,人人皆見也。此界四眾弟子合為二萬人,皆是血肉之身。人人皆見極樂世界,此乃為當時及未來一切眾生證信也。且此殊勝希有之瑞現,遍載五譯。 《漢譯》曰:「阿難、諸菩薩、阿羅漢等,及諸天帝王、人民,悉皆見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國土七寶已。」《吳譯》同之。但以阿彌陀代無量清淨。” 這裡說此會的四眾弟子,還有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八部就是八部鬼神,人非人等都看見了。四眾弟子是人,天龍八部人非人就是護法,阿修羅緊那羅等等的,龍也在天龍裡頭。下來註解說: “《魏譯》云:「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會四眾,一時悉見。」又「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悉見無量壽如來。」 《唐譯》曰:「彼諸國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悉見無量壽如來,如須彌山王照諸佛剎。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 《宋譯》云:「爾時會中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藥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及見無量壽如來,聲聞、菩薩圍繞恭敬。譬如須彌山王,出於大海。」 五譯同申,足證確自原經,決非傳譯有誤。當時會眾即見極樂依報種種莊嚴,又睹正報阿彌陀佛,功德巍巍,相好光明,聖眾圍繞。” 所以大家看我們專修會集本的,不是都不看其它的原譯本。我們學習《大經解》的好處就是,念公時時都不忘將其它原譯本的內容跟我們提出來,讓大家對照對照。所以我們就是這樣子的精神。 經文說「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看見「阿彌陀佛於彼高座」這都是經文,都是佛說的,不會有錯。阿彌陀佛在高座之上,「威德巍巍」,佛是有威有德。所以你看我們這個漢地的佛像,把佛塑成就是胖坨坨的一個人,就是念公的原話胖坨坨的,我們習慣講胖嘟嘟的。跟這個藏教的佛像就不一樣了,藏教的佛像都顯出佛的威德,威德巍巍是莊嚴貌,高大貌,崇高。「相好光明」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及種種的光明,有許多弟子,聲聞弟子菩薩弟子,都圍繞恭敬。下來經文說: 【譬如須彌山王,出於海面。明現照耀,清淨平正。無有雜穢,及異形類。唯是眾寶莊嚴,聖賢共住。】 “譬如須彌山王,出於海面。」須彌山全稱為須彌廬山王,乃十山王之一。此山非世間土石,純是四寶所成,故云「無有雜穢,及異形類,唯是眾寶莊嚴」。正報光明無量,故云「明現照耀」。依報「寬廣平正」,「清淨安隱」,故云「清淨平正」。「聲聞、菩薩圍繞恭敬」,故云「聖賢共住」。” 經文說:「譬如須彌山王,出於海面。明現照耀,清淨平正。無有雜穢」,佛的這個相是什麼呢?就像是須彌山,須彌山是我們四大部洲的一個中心,它是在海面出來的,這個海不一定是水所形成的海。比方說像空中到處都是微中子,微中子的海,不一定是氫二氧所成的水這樣的海,到處都是微中子。 所以我們聽念公的講解,就跟別人不一樣,因為念公是科學家。 要不然我們就會聯想到就是大海水,怎麼會聯想到類似微中子的東西呢? 須彌山就在這樣的海裡頭「明現照耀」,因為須彌山是四寶所成嘛,不是我們這個土地所成的。它這個可能就是在它生成的時候高熱高度的結晶。「明現照耀」,看得很清楚,它那邊也放光,很清淨很平正,沒有雜穢。 「譬如須彌山王,出於海面」就是須彌山是寶所成,也很清淨。這個是做為譬喻,譬喻這個佛在高座上,光明出現,他的光明普照,菩薩的光就都不顯了。同時也看見國土也明現也照耀也清淨也平正。也沒有雜穢,沒有一切不乾淨的東西,也沒有異形類,這些都沒有。 「唯是眾寶莊嚴」,都是七寶莊嚴所成的。「聖賢共住」是指凡聖同居,地上的菩薩是聖,剩下的地前三賢就是賢,還有凡夫,這些都共住,都看見了,見到了佛高座巍巍。譬如須彌山王,世界是清淨平正,無有雜穢。「眾寶莊嚴,聖賢共住」,這個說的就是在這個靈鷲山現場的大眾,在娑婆世界這個地球的大眾,看到極樂世界種種的依報跟正報的情形,看得清清楚楚,很靠近,就是八尺的距離而已。那麼下來我們再看經文: 【阿難及諸菩薩眾等,皆大歡喜,踊躍作禮,以頭著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 接著我們看註解: “「阿難及諸菩薩眾等」,阿難當機,故首云之。「及諸菩薩眾等」蓋指菩薩、聲聞、天人等等諸眾也。蒙恩睹瑞,歡喜踊躍,故皆五體投地,至誠稱念「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三藐三佛陀」,舊譯正遍知,新譯等正覺,乃佛十號中之第三號。故「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即六字洪名也。” 當時大眾不只是阿難一個人,所有的人都非常歡喜,所以叫做「皆大歡喜」。「踊躍作禮」就是歡欣鼓舞,大家當時這個情形,你想要比世界杯進球,那要恭敬生動要踴躍誠懇得多了,這兩者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法喜增長善根。一個是狂喜污染自心,污染了你的清淨心。這個時候大眾都歡喜在禮拜,在這個時候都稱念,那摩阿彌陀三藐三佛陀,三藐三佛陀我們咒語的話就是三藐三布達亞,所以這個梵音就是samyaksambuddha,Namosamyaksambuddha,翻譯為正遍知,就是佛的十號之一,現在大家都在念那摩三藐三布達亞Namosamyaksambuddha那摩阿彌陀正遍知。我們繼續看接著下來的經文: 【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悉皆慈心作善,歡喜快樂。】 “上段經文復明彌陀第十四「觸光安樂願」之成就。願文中「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即此處「睹斯光者,……悉皆慈心作善,歡喜快樂」。又《光明遍照品》云:「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故今云:「蜎飛蠕動,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 這不但是與會的大眾,四眾跟人非人等以及天龍八部,我們這裡頭天界的人民以至於那個小蟲蟲,能夠看到阿彌陀佛這個光的,就「所有疾苦,莫不休止」,自己的疾病,自己的痛苦,都停止了。「一切憂惱,莫不解脫」都得到解脫了。「悉皆慈心作善,歡喜快樂」,在這個裡頭等於是一個大的加持,所以這個加持大家要知道是很殊勝的,這個加持是普及於一切的,這句話就是也對我們說的,我們在聽這一段,那我們也得到加持了。 我們看看《地藏經》,《地藏經》就是有這個例子,地藏過去是個女的,她母親入了地獄,她超度她母親,結果她母親出了地獄,不但她母親出去了,同在一起地獄的人都出去了。 現代的例子也有,念公就舉了一個說,就像那個董某,現在還在郵電部當技術處的處長,這是說的當時念公在的時候,說他南下工作的時候,半路上有人告訴他,你怎麼還不念咒?他聽了就相信,就念起來了,結果過了一個公路橋,就這一個車隊,前頭的車後頭的車都掉下去了,他也掉下去了,所有別的車的人都死光了,他這個車上沒有一個人死啊,因為他一直在念。 所以這些事情佛就是平等,你只要有人在念,佛所救度的那是很平等的,別人都同樣得到好處。所以在這個情形之下,蜎飛蠕動這些小蟲蟲什麼的,同樣得到法益。接著我們看經文: 【鐘磬、琴瑟、箜篌樂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諸佛國中、諸天人民,各持花香,來於虛空,散作供養。】 “鐘磬、琴瑟、箜篌等等樂器,毋須彈奏,自然發聲,故云「不鼓自然皆作五音」。十方天人來散花香,皆表殊勝快樂之象。” 這個時候,一切的樂器鐘磬琴瑟箜篌等等的,所謂等等就是不只這些樂器,太多太多了,說不完了。都是不需要人去彈,它自然就奏樂,就演奏起來了。 「諸佛國中、諸天人民」就是其它的佛國,還有諸天界,都有菩薩拿著花拿著香,到我們這個虛空到這兒來散花,來燒香來作供養。 所以你們現在在座的各位,要把這整個的這個場面,要心裡面想一想,大家來想一想,我們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說法,大會中兩萬多人,這個時候極樂世界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啊,就是你我他,還包括在看直播的朋友都是「我們」,想像,這個時候十方佛國都顯現了。還有美妙的音樂,這不只是有畫面,還有聲音啊,都看見了嗎?都聽見了嗎?觀想啊,要訓練啊,這個觀想可以在在臨終的時候用得上,這個就是告訴慈淨老師,她以後可以告訴臨終的人這樣子來觀想,那就是跟我們這裡一樣了嘛,大家都在歡欣鼓舞,而且十方佛國的菩薩大眾都來獻花燒香,觀想這是怎麼樣的一個殊勝的場面啊!太美妙了!而且是太幸福了!為什麼呢?聽者有份,見者有福。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說: “經中詳談見佛、見光、見土等等瑞相。或以此有著相之失,惜彼未知淨宗之妙,端在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故不必撥相求道,離事見真也。且此經純是《華嚴》事事無礙境界,一花一香無非帝網之珠。一一圓明,一一勝妙,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體。圓明具德,不可思議。” 下來是這一品的最後一段經文,我們來看經文說: 【爾時極樂世界,過於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以佛威力,如對目前。如淨天眼觀一尋地。彼見此土,亦復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釋迦如來,及比丘眾,圍繞說法。】 這個時候「極樂世界過於西方」,從這個西方過去是百千俱胝那由他國,就是十萬億佛土,我們看註解的解釋: “「過於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見前註。極樂不離自心,理也。「過於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事也。理事無礙,故十萬億程,即在目前。故《觀經》云:「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會眾誠感,佛力加威,淨穢兩土,互現目前。「如淨天眼,觀一尋地」。彼土聖眾,皆見此界釋尊,於會眾中,說此「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經文說「以佛威力,如對目前」以我們兩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的威力,就像看眼前一樣。「如淨天眼觀一尋地」,像清淨的天眼看八尺距離的地方。「彼見此土,亦復如是」他們那邊看見我們這個世界,靈鷲山的現場,也是這樣。「悉覩娑婆世界,釋迦如來,及比丘眾,圍繞說法」他們就看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看見釋迦牟尼如來跟這些大比丘眾,這不是有一萬二千人嗎?四眾弟子加起來是兩萬,圍繞著釋迦牟尼佛。 那麼釋迦牟尼佛在說法,釋迦牟尼佛在說什麼法呢?在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極樂世界跟十方佛國的大眾,他們也都聞到了,所以等於說我們這個會集本,極樂世界跟十方佛國的大眾,他們都很熟悉了,是不是這個意思啊? 所以這個禮佛現光是殊勝稀有的,再有就是說,禮佛現光大家都親眼看見,這就是證明極樂世界,我們現在說是沒看見,可是當時無量壽法會上兩萬人吶,大家都看見極樂世界啦!這不就是個歷史的事實嗎?所以師父常常說,這個歷史有時候還有偏差的,這可是經典記載的,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說的,還會有錯嗎?《金剛經》不是說了說,佛是「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這個我們可以舉我們這個這個世界的例子,就像古時候的人有看見這個拿破崙,是不是?中國人都沒有看見拿破崙,但是古時候的外國人看見啊,他們看見那還不是一樣嗎? 這裡的情形不就是古時候的印度人看見了嘛,看見極樂世界,看見阿彌陀佛,大家親眼見的嘛! 這個現代的例子很多,師父在之前講解中都說了。這樣你都不信,那就沒有辦法了。 所以結束之前,師父就引了一段夏老師就是蓮公會集本經的因緣,相當精彩!也很令人觸動!除非你不信。這是念公轉述,由蓮公告訴念公的,整個過程是這樣子的: 蓮公會經是從這一品,就是〈禮佛現光〉這一品開始會集的。當時就感覺《無量壽經》很重要,感覺會本沒有善本,那麼自己也很想試一試,很想試一試那自己也沒有信心,心裡面就想:我到底能不能做這個事?於是就想先會一品來試試看看,那會哪一品呢?會的就是這一品〈禮佛現光〉,因為選這一品的動機就是,前面講過了,這一品在五種譯本都有,這也是很難得的,就是說這五種譯本全都有這個內容。所以也就是說這一品,那就是確確實實不可能有某一本獨有的。那還可以說是,這裡還可以打個問號,五種翻譯從漢朝翻到宋朝,每一本的翻譯都有這個內容,這個也確實是這樣。 那麼這一品會集完了之後,大概花了當天一整夜把它會集完了之後,晚上就入夢,就做夢了,夢見來了一個童子,童子就說:「蓮池大師請你談話。」夏老師蓮公就跟著童子去了,就到了極樂世界。 到了極樂世界就會見了,蓮池大師往生的時候是八十多歲,可是看上去只像二十多歲的人。夏老師蓮公後來告訴念公說,這個相貌就跟夏老師蓮公他那邊掛的一張西藏的祖師相,某一尊祖師的相那張曼陀羅,念公說這張祖師相到我家佛堂來掛過,後來在我佛堂供了很久,大家沒注意,可能是蓮池大師的現相,念公說我跟你們說過,但是大家不留心,恐怕我跟你們說,你們都忘了,腦子沒這個印象了,誰也想不起來了,我跟你們說過,你們現在都忘了。不過我還記得是那個相,念公他還記得是那個相。這個是哪一位西藏的祖師相?師父一直都在猜,到目前還沒有答案,所以不敢說了,以後就知道了。 那麼見了面,蓮池大師就問夏老師蓮公說:「這《無量壽經》王日休已經有了會集本了,而且流通很廣,你為什麼還又要會集呢?」這也是印光大師說的「何必多事呢?」而事實上不是這樣子。夏老師蓮公就詳細的陳說,說王日休會集的,他這裡頭有好多不圓滿的地方,他這裡頭發菩薩心還有很多等等這些錯誤,這些錯誤有的蓮池大師生前已經指出來了。還有他只是會集了四種原譯本,他還缺一譯,這個說的就是王日休。而且這裡有很多句子是他自己寫的,不是原來的經文。這樣下去,將來誰都可以自己來會來編,用自己的話來寫,這個例不可開。 但是怎麼辦呢?只好再想辦法,看看能不能有一本能夠嚴格符合要求,都是從原經裡頭會出來的,把這些缺點都能夠避免。因為蓮公他已經發現到這些缺點了嘛! 後來提到魏默深,提到彭二林,提到這兩個人的時候,夏老師說的時候,蓮池大師楞了一下,因為這兩個人的著作都是在蓮池大師往生以後的,蓮池大師是在明朝,彭二林魏默深都是清朝的人,蓮池大師沒見過。所以蓮池大師一楞一下,但是他以他的神通力稍微一定神就全都知道了,這兩本書是什麼內容他全知道了。我們將來到了極樂世界,也有這個能力。 所以就慢慢的聽夏老師蓮公談,談了之後,蓮池大師就點頭了,他已經知道他們的內容,說的他有什麼缺點都知道了,像魏默深他會集裡頭不知不覺的他也還犯了這個毛病,有他自己的句子,他說是極樂世界的房子,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或依寶樹而住。你們會背《無量壽經》的,你們想想有這句話嗎?或依寶樹而住沒有啊!他不知怎麼又寫溜了,而且他把五惡五痛五燒全都刪除了,這個是我們要念佛要往生,你先要做好人哪!所以就說明這些的情況。 那麼最後蓮池大師就說:「你去會集吧!」然後就讓那個童子送出來了,童子就拿著一個杯子,在這個七寶池,就是功德池當中,就舀了一杯水給夏老師蓮公喝,那是非常的清涼!蓮公就看到那個樹,那個高大不可形容,就問那個童子:「這是什麼樹啊?」這個童子就嗯?就是這個表情啦!這個表情蓮公就看出來了,就好像說:「你還會集《無量壽經》啊?」這種樹你都不認識?然後就醒了。所以有這麼一個經歷。 那你可以說這是夢,不足以為信!那就看大家是怎麼看了。你問師父,你問我,師父我重複看這一段,都是很觸動!很法喜的!並不認為這是夢那麼簡單! 我們也是天天做夢,你能夢見這樣子的意境嗎?不要說夢見蓮池大師,你能夢見你去了極樂世界嗎?師父二十多年都沒有夢見過。 你看像永明大師也是在定中甘露灌口,所以永明大師寫這個《宗鏡錄》一百卷,沒有人敢還價,都認為是對於佛法的一度總結。 夏蓮居蓮公也就是如此,等於說都是得到印可的。所以這裡頭「自他不二,感應道交」,這個加持力就是他力。 下來一段是念公的建議說,我們講到這裡,我們大家應該都有如貧得寶的收穫才對,我們要好好的利用這個寶,就是不要貪多,不要什麼經書什麼都看,不用很廣。經書我們現在要念的淨土經典,就要圍繞著《無量壽經》,自己再加上持念佛號。這個經中它本身就把許多應該如何的都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不須要說一定要去找一個師父,找不到師父,就不得了了!所以沒有這個必要!你要依靠你自己的這種誠懇的心,不要固執成見,好好的依照佛的教導,一絲一毫,清清淨淨的去體會,把佛的教導來排除我們過去的那些成見,這是一種類型。 還有一種類型就是,你本來是不懂得,你後來忽然間懂了,這是常有的。後來我常常看一看,這一看我懂了,實際這就是把你的這個癡給排斥了,你本來不會這麼做,因為你愚癡。現在為什麼你會懂了呢?你的愚癡給排除了。 這就是常常說的,修行需要去掉東西,只要這麼去,我們把這些貪瞋癡,這些心垢一天天去掉。所以老子的話是很高明的,說:「為道日損」。大家都是想得東西想長,都是現在氣功練功的那種概念,想我就是能怎麼樣,禪宗就稱這個是功勳,其實離禪宗那個功勳的位還差得遠,那不能跟這個練氣功相提並論。禪宗的那個功勳位其實也是貶義詞,「尊貴一路」才是不同。 所以大家只要去東西,你把老的東西丟得乾淨,去得乾淨,貪瞋癡減少,你就是個無所得。所以佛法這句話我們大家要好好的思惟,什麼話呢?「證無所得」,為什麼是無所得呢?你本來已經是無限了,你還得個什麼呀?沒有可得的東西,都是你本有的,因此是無所得,一部佛法就是如此。 當然淨土宗最穩當的,別的也是一樣,也說的是這個東西,也達到的是這個東西。但是你在能達到的這個中間,你所走的路程,對於你的要求,你還必須要有老師,要有引導人,這個問題就千難萬難了,找老師找引導人,到哪裡去找啊?這裡,在七寶,就坐在上面這一位,又打廣告了。 你看淨土法門是「千經萬論共指」,你要信法門,你就按著這些經論,自己信這個經論,信佛的教導,決定可以「悉度脫之」,就是經文最後那一句「悉度脫之」,都可以得到度脫。 那麼這一品主要的內容就是到這裡。下來還有一些補充的註解內容也很重要,就是對這一品的補充,這些註解都相當的好,這一些我們就留到明天才來跟大家繼續一起來學習。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非常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